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高中数学 必修一 集合的概念 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
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正方形;(4)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5)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6)方程2560-+=的所有实数根;x xx->的所有解;(7)不等式30(8)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8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8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a b c d…表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
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集合的概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集合的概念
第一章集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教学过程】。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2. 集合之间的关系3. 集合的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难点:集合的运算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的运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定义,介绍常用的集合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概念,并通过图形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4. 练习与讲解: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课后作业1. 复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 复习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集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集合的图形,直观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练习题: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案例: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3. 第三课时:讲解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之间的关系4. 集合的运算5.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 难点: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熟练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集合的知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成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及运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表示方法的掌握以及集合运算的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并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集合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集合相关的图片、案例、练习题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2周: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 第3周:案例分析,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第4周:小组讨论,分享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5. 第5周:总结集合的概念和运用,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集合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
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正方形;(4)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5)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6)方程的所有实数根;2560x x -+=(7)不等式的所有解;30x ->(8)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8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8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 )(简称为集)。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
高中数学集合的定义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的定义教案
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元素、子集、集合的表示法以及集合的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运算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黑板、教案、讲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举例介绍集合的概念及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1.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指将若干个确定的对象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2. 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
3. 集合的表示法:集合可以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例如:A={1,2,3}或B={x|x是自
然数}。
4. 子集:若集合A的每个元素都属于集合B,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
5.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等。
三、练习:让学生练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四、应用:通过生活实例或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解题。
五、归纳总结: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集合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反馈: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此教案主要围绕高中数学集合的定义展开,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练习,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集合的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职数学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案
想 类。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首次课导语
倾听
1.自我介绍; 2.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以及学习本科目的课堂要求和作业要求.
随机请学生做自我介 绍。
3.准备:轻松愉快的心情、热情饱满的精神、全力以赴的态
度、踏实努力的行动、科学认真的方法及真诚交流的习惯。
母 a,b,c, …表示集合的元素.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 A,记作
aA,读作“a 属于 A”. (2)如果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不属于 A,记作 a
A.读作“a 不属于 A”.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向,不能把 aA 颠倒过来写.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数学的意义增强有意注意增强理解能力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加深记忆提升归纳小结抽象的能力目标检测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补充设计补充设计11集合11集合1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试用)
授课时间:
年月 日
课题
1.1.1 集合的概念
课型 新授
第几 课时
学生体会“确定性”的 含义
学生回答 同学们举出一些集合的 例子,并说出所举例子
第1页共6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时教学流程
(5)方程 x2 1 0 的所有解;(6)不等式 x-2>0 的所有解
中的元素.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吗?
集合举例:
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方程的解集. 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方程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集都
《集合概念》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案设计第一章:集合的定义与表示1.1 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1.2 集合的分类:直积集、子集、真子集、幂集1.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交、补集第二章:集合的性质与运算规律2.1 集合的性质: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2.2 集合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2.3 集合运算的德摩根定律、对偶性原理第三章:维恩图与集合的关系3.1 维恩图的概念与绘制方法3.2 利用维恩图表示集合的关系:并集、交集、补集、对称差3.3 维恩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四章:集合的划分与基数4.1 集合的划分:有限划分与无限划分4.2 集合的基数:势、阿列夫数4.3 集合的基数与集合的关系:基数相等、基数不等、基数极限第五章:图灵机与集合5.1 图灵机的概念与结构5.2 图灵机的运算:读写操作、状态转移5.3 图灵机与集合的关系: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图灵机计算的问题第六章:集合论的基本公理系统6.1 集合论公理系统的概念6.2 ZFC公理系统:集合论的基础公理、替换公理、选择公理6.3 公理系统的完备性、一致性、独立性第七章:集合论的应用7.1 集合论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实数集、函数集7.2 集合论在图论中的应用:顶点集、边集7.3 集合论在其他数学分支中的应用:代数结构、拓扑空间第八章:函数与集合8.1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8.2 函数的性质:一一映射、单射、满射、双射8.3 函数与集合的关系: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复合第九章:关系的集合论性质9.1 关系的概念:关系的定义、关系的表示方法9.2 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9.3 关系的集合论表示:关系矩阵、关系代数第十章:集合论的进一步研究10.1 无穷集合:无穷的概念、无穷集合的类型10.2 集合论的新发展:类别论、模型论、公理化方法10.3 集合论在现代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一章:集合论与逻辑11.1 集合论与命题逻辑:命题的集合表示、逻辑运算符的应用11.2 集合论与谓词逻辑:个体、谓词、量词、逻辑运算11.3 集合论在数理逻辑中的应用:形式系统、公理化逻辑第十二章:集合论与组合数学12.1 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排列、组合、图论基本概念12.2 集合论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计数原理、鸽巢原理、包含-排除原理12.3 组合数学中的极限问题:卡塔兰数、Stirling 数第十三章:集合论与数理逻辑13.1 数理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形式系统13.2 集合论在数理逻辑中的应用:模型论、公理化方法13.3 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自动机理论、程序语言设计第十四章:集合论与拓扑学14.1 拓扑学的基本概念:拓扑空间、开集、闭集、连通性14.2 集合论在拓扑学中的应用:度量空间、拓扑关系、连通性14.3 拓扑学在其他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微分几何、泛函分析第十五章:集合论与计算机科学15.1 计算机科学中的集合概念:数据结构、算法、编程语言15.2 集合论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计算复杂性、形式语言、编译原理15.3 集合论在中的应用:知识表示、推理机制、专家系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集合教案优秀3篇
集合教案优秀3篇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篇一1、知识内容与结构分析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论以及它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了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2、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由于本节新概念、新符号较多,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不应讲得过快,应在讲解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多阅读课本,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
通过问题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总结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一些点的集合或轨迹,如: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只不过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集合”推广,它不仅仅是点的集合或图形的集合,而是“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这种语言,不仅有助于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还可以用来刻画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学习集合,可以发展同学们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3、情态与价值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以确保教案包括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案包括教学评估的方法,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集合的概念教案篇1第二教时教材:1、复习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目的: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结合提问)1.集合的概念含集合三要素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4.关于“属于”的概念二、例一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解:{x|x2=x}={0,1}2.比2大3的数的集合解:{x|x=2+3}={5}3.不等式x2-x-64.过原点的直线的集合解:{(x,y)|y=kx}5.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解:{(x,y)| 4x2+9y2-4x+12y+5=0}={(x,y)| (2x-1)2+(3y+2)2=0}={(x,y)| (1,3)} 6.使函数y=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解:{x|x2+x-60}={x|x2且x3,xr}三、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一课含思考题、备用题四、处理《课课练》五、作业《教学与测试》第一课练习题集合的概念教案篇2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
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中职数学集合的概念的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接受集合语言,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2)感受利用数学知识描述和研究实际问题的乐趣,发展学好数学课程的信心。
(3)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
,2,3,,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
利用元素特征性质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在花括号中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上集合的代表元素,并标出元素的取值范围,竖线的右边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如果从上下文能够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可以不
的解集.0。
最新集合的概念教案 3篇精选
【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集合的作用,会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集合;3.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并会正确表达;4.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5.了解数合的含义,记忆基本数集的符号;6.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导入新课】一、实例引入: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21日上午8点,高一年级在操场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二、问题情境引入:我们高一(3)班一共45人,其中班长易雪芳,现有以下问题:⑴ 45人组成的班集体能否组成一个整体?⑵ 班长易雪芳和45人所组成的班集体是什么关系?⑶ 假设张三是相邻班的学生,问他与高一(3)班是什么关系?三、课前学习1.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的内容感受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理解数集、空集的概念;(2)本学时的重点是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空集的意义及符号;(3)对于一个整体是否是集合的判断的关键是对“确定”两字的理解,学习时结合实例及教材上的例题进行理解。
记忆常用数集、空集的符号表示。
2.尝试练习:见《数学学案》P1四、课堂探究:见《数学学案》P11.探究问题:探究1探究22.知识链接:3.拓展提升:例1、下列各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1) 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2) 某班个子高的同学;(3) 方程的所有解;(4) 不等式的所有解;(5) 中国的直辖市;(6) 不等式的所有解;(7) 大于4的自然数;(8) 我国的小河流。
例2、下列集合哪些是数集?再试着举两个数集,并使它们分别是有限集与无限集。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篇一: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4课时)】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一、教材分析(一)学习目标Ⅰ、知识与技能: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Ⅱ、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对易错、易混点重新认定,达到熟练应用的地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对知识的把握,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地基础上提高自己在学习中的信心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难点: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计划:四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1.1《集合的概念》一、课题引入阅读教材中的章头引言二、概念形成与深化1、集合的概念(1)对象:阅读课本p3(3)元素:集合中每个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通常用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记作:a___a;(2)不属于:记作:a___a;(1) 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所有成员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 三角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3) 方程方程x=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4) 不等式x+12x+2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吗?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年轻人”、“较小的有理数”能否分别构成一个集合,为什么?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1);(2);(3)_____________.(1) 节头图是中国体育代表团步入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照片,代表团有309名成员;(2) 平面上与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全体;(3) 方程x+1=x+2的解的全体.4、空集: 集合,记作 .5、集合分类(1)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6、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自然数集:的集合.记作;(2)正整数集:的集合.记作;(3)整数集:的集合.记作;(4)有理数集:的集合.记作;(5)实数集:的集合.记作。
集合的概念教案
精选集合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通过对集合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教案、PPT、黑板。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里的学生”、“水果店的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集合的概念,强调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4. 集合的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实例,并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尝试用集合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集合语言描述事物的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六、教学拓展1. 集合的分类: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数集、几何集等。
2. 集合的关系: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3. 集合的运算:讲解集合的运算规则,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的分类和关系,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集合案例,让学生运用集合的运算规则解决问题。
2. 强调集合语言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集合的分类、关系和运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尝试用集合语言描述。
集合的概念 教案
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由于空间时间维度的不同, 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 如: 在平面内,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一个圆;而在空间中,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一个球面。
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基础。
为了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对象及研究范围, 我们需要使用集合的语言和工具。
作为高中数学的第一节, 本节主要通过实例研究研究集合的含义, 表示方法及表示方法, 比较简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与“不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3.会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 集合概念的理解, 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2.逻辑推理: 集合的互异性的辨析与应用;3.数学运算:集合相等时的参数计算, 集合的描述法转化为列举法时的运算;4.数据分析: 元素在集合中对应的参数满足的条件;5.数学建模: 用集合思想对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判断与归类。
教学重难点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的表示方法.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集合.课前准备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 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习课本, 引入新课阅读课本2-5页, 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集合和元素的含义是什么?各用什么字母表示?2.集合有什么特性?3.元素和集合之间有哪两种关系?有什么符号表示?4.常见的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5.集合有哪两种表示方法?它们如何定义?6.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7.它们使用什么符号表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 组内可商量, 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二、知识归纳、梳理1.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1)元素: 一般地,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3)集合相等: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 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4.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出来, 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5. 描述法(1)定义: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2)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变化)范围, 再画一条竖线, 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集合的含义例1考查下列每组对象, 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①某校高一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②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相等的点;③不小于3的自然数;④2018年第23届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A. 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B解题技巧: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的标准)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关键看该组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 如果此组对象满足确定性, 就可以组成集合;否则, 不能组成集合.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跟踪训练一1. 给出下列说法:①中国的所有直辖市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②高一(1)班较胖的同学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③正偶数的全体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④大于2 013且小于2 018的所有整数不能构成集合.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 (填序号)【答案】①③题型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2(1)下列关系中, 正确的有()①12∈R;②2∉Q;③|-3|∈N;④|-3|∈Q.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N, x∈N, 则集合A中的元素为________.【答案】(1) C (2) 0,1,2解题技巧: 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 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2. 难点:理解集合的无限性,掌握集合的描述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解决实际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基本运算的图片和例子。
2. 练习题:涵盖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应用。
3. 小组讨论素材:现实生活中的集合问题。
教案部分: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展示图片(如苹果、橘子)让学生感受集合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所展示的图片。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无限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案例,让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分组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2. 布置作业: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六、课后反思(教师)1. 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集合语言的能力。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5分钟)1. 介绍集合的其他表示方法,如维恩图。
2. 讲解集合的限制条件,如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这是集合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集合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数学必修1:集合的概念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1.引入(1)章头导言(2)集合论与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有关介绍可引用附录中的内容)2.讲授新课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有那些概念?(2)有那些符号?(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如何给集合分类?(一)有关概念:1、集合的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注:应区分符号的含义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课堂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A、B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集合论的发展,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及有关性质课后作业:第十页习题1-1B第3题集合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三、练习题:1、教材P5练习1、2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1) 当x∈N时, x∈G;(2) 若x∈G,y∈G,则x+y∈G,而不一定属于集合G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证明(2):∵x∈G,y∈G,∴x= a+b (a∈Z, b∈Z),y= c+d (c∈Z, d∈Z)∴x+y=( a+b )+( c+d )=(a+c)+(b+d)∵a∈Z, b∈Z,c∈Z, d∈Z∴(a+c) ∈Z, (b+d) ∈Z∴x+y =(a+c)+(b+d) ∈G,又∵ =且不一定都是整数,∴ = 不一定属于集合G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集合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第3篇共1课时1.1.1 集合的概念高中数学人教B版2003课标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集合的基本概念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入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有那些概念?(2)有那些符号?(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如何给集合分类?:1、集合的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活动3【活动】应用举例例1 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著名的数学家某校高一(2)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不超过10的非负数方程在实数范围内的解的近似值的全体例2 选择填空;(1)给出下面四个关系:R,0.7 Q,0 {0},0 N,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个A.4 B.3 C.2 D.1(2)下面有四个命题:①若-a Ν,则a Ν②若a Ν,b Ν,则a+b的最小值是2③集合N中最小元素是1④ x2+4=4x的解集可表示为{2,2}.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 0 B. 1 C. 2 D. 3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1、教材P4练习A B.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2)好心的人(3)1,2,2,3,4,5.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活动5【测试】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活动6【作业】作业P9习题1-1B第3题1.1.1 集合的概念课时设计课堂实录1.1.1 集合的概念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入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有那些概念?(2)有那些符号?(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如何给集合分类?:1、集合的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活动3【活动】应用举例例1 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著名的数学家某校高一(2)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不超过10的非负数方程在实数范围内的解的近似值的全体例2 选择填空;(1)给出下面四个关系:R,0.7 Q,0 {0},0 N,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个A.4 B.3 C.2 D.1(2)下面有四个命题:①若-a Ν,则a Ν②若a Ν,b Ν,则a+b的最小值是2③集合N中最小元素是1④ x2+4=4x的解集可表示为{2,2}.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 0 B. 1 C. 2 D. 3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1、教材P4练习A B.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2)好心的人(3)1,2,2,3,4,5.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活动5【测试】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活动6【作业】作业P9习题1-1B第3题。
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教案标题:集合的概念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掌握集合的元素、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
3. 能够利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教科书《数学》教学时长:2个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班级照片,引入集合概念,提问学生:我们班的学生有哪些?是否可以用一个集合表示?2. 学生回答后,介绍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元素可以是具体的人、物、数字等。
二、理论阐述(30分钟)1. 定义集合: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记集合A为:A={元素1, 元素2, ...},元素可以是任何事物。
2. 集合的符号表示法:(1) 列举法:A={元素1, 元素2, ...}(2) 描述法:A={x|x具有什么特征}3. 集合的表示:(1) 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如A、B、C。
(2) 用小写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a、b、c。
(3) 用大括号{}括起集合中的元素或表示方式。
4. 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事物,如A={1, 2, 3},表示A集合中的元素是1、2、3。
5. 空集和全集:(1)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2) 全集:包含所有元素的集合,用符号U表示。
6. 子集和真子集:(1) 子集:若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属于集合B,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
(2) 真子集:若A是B的子集且A≠B,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
三、知识拓展(40分钟)1. 集合的运算:(1) 交集:A∩B表示A与B的交集,即A与B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并集:A∪B表示A与B的并集,即包含A和B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3) 差集:A-B表示从集合A中减去集合B中的元素,得到A与B的差集。
(4) 互斥事件:A与B没有共同元素,即A∩B=∅。
(5) 互不相容事件:该概念为互斥事件即互不相容事件。
2.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求关系集合、分类问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集合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① 掌握集合的概念,初步理解集合三要素,了解常用数集的符号
② 会使用∈∉、判断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③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重点:集合的概念
难点:常用数集的范围,含义,符号。
三、知识点精讲:
① 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
指 特定对象的全体。
② 元素三要素:i ) 确定性:对于集合A 和某一对象a ,要么a A ∈要么a A ∉。
ii ) 互异性: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只能算是一个。
iii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不排序的。
――元素的“平等地位”
区分:{1,2}与{2,1}以及{(1,2)}与{(2,1)}的关系。
③ 对于集合的理解,一定要把集合和它的元素(哪怕是元素的全体)严格的区分开来。
档我们把一些对象看成集合时,就把它们看成了整体。
④符号∈∉、的用法。
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不能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体现。
四、相关知识渗透:点坐标、列举法、文恩图。
五、教学过程:
① 本章展望:
⎧⎪⎪⎪⎧⎪⎪⎪⎨⎪⎪⎩⎪⎪⎧⎪⎨⎪⎩⎨⎪⎧⎪⎪⎪⎨⎪⎪⎪⎩⎪⎧⎪⎪⎪⎨⎪⎪⎪⎩⎩
元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文氏图法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
性质描述法有限集集合的分类无限集
集合子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真子集相等交集集合的运算并集补集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 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 {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2.正整数集N*或 N+
3.整数集 Z
4.有理数集Q
5.实数集R
集合的三要素: 1。
元素的确定性;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A (或a∈A)
⑤应用、小组讨论、及时反馈。
、。
⑥小结:集合三要素、常用数集、∈∉
⑦作业:
⑧板书设计:
配套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