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6传播者的移情能力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约哈里之窗”同时是一个阐释自我和他人相互沟通的模型,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 反馈模型”,用来理解自我和他人传播关系的动态变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模 型妥善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一、“约哈里之窗”
在人际沟通中,开放区域是两个人公开的想让对方知道的部分,这部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一致性,没 有必要去互相防备,所以沟通时几乎不会产生冲突。隐秘区域是两个人都有自己了解但不准备让别人知道 的部分。你如果进入对方的隐秘区域,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不过,由于这部分是自己了解的,一般冲突 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盲目区域是自己不了解但别人了解的部分,在这部分你可能无意中触怒了别人, 但由于他人了解你,可能会告诉你,不过又会担心伤害到你的感情,这也会存在一种潜在的冲突。人际沟 通中最危险的部分就是未知区域的自我,即自己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的部分,这部分极易引起冲突。
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 图式或框架。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全部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这是一种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具 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身材、外貌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 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通用】移情与反移情的理解与应用.ppt
最新.课件
4
移情是对代表着现时的个人感情、驱力、态度和幻想的体 验,对该人是不恰当的,是一种对来自早期童年特殊人物 的反映的代替
因而,决定判断是否移情的两个特点:
必须是来自过去的重复 必须是对现时的不适合(强度、方式)
最新.课件
5
例如:一位女性来访者爱上了她的咨询师,分手后终止咨 询关系。后由于症状的加重找了第二位咨询师,又爱上了 这位咨询师。第三位。。。
最新.课件
14
移情解释的时间
移情解释主要是要满足时间上的要求: 1.移情正在产生明显的阻抗时 2.移情反应足以被证明达到中等强度,但是又没有达到难 以忍受的程度时
(这个程度很难把握,当发现来访者过多地关注你或你们的关系,而 忽略自己的问题时,可以尝试着问一句“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 得你有哪些成长呢?”)
对于这种需要,情感的投入要按“需”给,不必时时刻刻思考 “求助者在移情,我什么时候告诉他?什么时候断掉这种移情?”
撤回移情意味着分离,要仔细判断这个时机与度
最新.课件
7
正移情与负移情,常常是求助者所熟悉和旧有交往模式重 新浮现的一种方式
最新.课件
8
移情的价值
帮助我们发现求助者早些时候收到某些特殊对待时,他们 是如何感受的?
最新.课件
16
反移情
弗洛伊德对反移情的态度“节制、中立、匿名” “共情”难道只与当事人的感情有关,而与咨询 师的感情无关? 如何区分反移情和共情?
最新.课件
17
什么是反移情?(counter-trensference)
历史演变: 1.反移情是治疗师对病人的移情 2.反移情是分析师所有可能的情感反应和他们在分析情境 中表达的内容的总和,即分析师对病人的所有感受体验 3.反移情是分析师针对病人特定的移情而产生的特定的内 在反应
传播心理学课件-推荐下载
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
传播心理学原理PPT
❖ 5.调整修正传播行为
❖ 反馈是实现系统控制的有效方法。当传播者收集到了所需要的反馈信息 之后,通过把掌握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传播目的进行对照、比较、分析, 就可以了解传播效果,找出实际的传播结果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发现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对整个传播过程进行 调整,或改变传播策略,或调整输出信息的类型、数量与速度,或修订 信息传输的方式方法,以保证传播结果与预定的传播目的趋于一致。
❖
编辑权具体包括:决定和实施编辑方针,行使一切必要
的业务权如稿件取舍、修改,制作形式的决定,媒介的管理
等,因此编辑权实际上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控制的权利和自控
的权利。编辑权很少是绝对独立、自由的,特别是在阶级社
会里,编辑权总是反映了不同阶层或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
级利益和一定的政治服务。
❖ 2.采访报道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
采访报道权也叫知察权或知闻权,是传播自由的一个
重要内容,指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传播者可以采访任何
他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事件,也可以与任何部门、任何
人接触。主要包括不受阻挠地搜集、核对消息情报,并安
全、有效地加以传送的权利,对人民应知晓的信息拒绝提
供也违法的。传播者的采访报道权具有重要意义。
❖ 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权知晓自己的国家、政府、社会乃 至整个世界的动态以及一切有利于正当活动的信息,这一 权利的实现往往要依赖于传播者及传播媒介的活动才有可 能。通过传播者的采访报道权,广大人民大众能够随时随 刻了解外部世界的各方面信息及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的各 种正当目的服务,加强和密切了人们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 的联系和交往,也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传播者的采访报道权,使一定阶级的政治 路线和方针政策得以宣传和传播,并引导社会舆论,影响 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第10章 大众传播心理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
10.2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心理策略
10.2.2 大众传播的心理策略
2)信息传播的“单面法”与“两面法”
➢ 单面法是只讲正面观点的宣传方法。两面法是既宣传正面观点,同时也介 绍反面观点的宣传方法。实验表明,当受传者原来就与传播的观点一致时, 宜用单面法。因为正面宣传会使受传者视传播者为“自己人”,传播者的 观点是对他们的肯定、认可和赞赏,使他们原有观点得到强化和巩固。当 受传者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时亦适用此法,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传者知 识相对少一些,一般很少了解相反的观点。这样就易于受到单面法所宣传 的观点的影响。如果对他们列举相反的观点,就会使他们迷惑不解。两面 法则适用于以下情况:一是当受传者原来观点就与传播观点不一致时,两 种观点同时介绍会使受传者感到客观公正。二是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传 者适宜用此法。
10.2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心理策略
10.2.2 大众传播的心理策略
4)传播结论的明示与暗示
➢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是否需要有明确的结果? 若需要,是让传播者提出好,还是让受传者自己得出结论好?实验 发现,有明确结论的传播比没有明确结论的传播说服力更强。因为 没有结论或结论不清会使人不知所云,难以收到应有的信息。让传 播者提出结论好,还是让受传者得出结论好,则应考虑以下因素:
10.3 五大传播媒体的心理特征 10.3.1 报纸媒体引发的心理特征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体之一,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传播 的受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 选择性
(2) 权威性
(3) 备忘性
10.3 五大传播媒体的心理特征
10.3.2 杂志媒体引发的心理特征
与报纸不同,杂志的保存期长、内容集中,并且有显著的专业性和 选择性,读者的类型和层次也相对集中与稳定,因而能根据特定对 象的兴趣、爱好和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又由于杂志可借助精 美的印刷来突出、渲染产品的形象,所以能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和说 服力。不过,杂志的读者群比较狭窄,对公众的影响面也较少,再 加之出版周期较长,因而难以满足公众快速、便捷地了解商品信息 的要求。杂志引发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传播心理学 PPT课件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梦 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理论 新编》、《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 理学》、《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等,1930 年弗洛伊德荣获了歌德奖金。
第二节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 论的核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 激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 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 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第三节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 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 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这个中介 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 生理内驱力、遗传因素、过去的经验或训练、 年龄等。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㈠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 义时期;
㈡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第一节 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 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 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 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 质。
㈢自我效能论
他认为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 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第五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提出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 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而且行为 主义并不否认人的思维、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 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 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这 对观察和分析判断媒体的传播对人的影响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大众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传播心理学-第一讲PPT课件
.
23
(三)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被称为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
的描述"(Bernard Berelson)。它是一种分析讯息内容的系 统方法,有助于我们分析特定传播者的讯息,使研究者可 以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对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具体传播内容的系统分析,揭示传播者"说了什么" 和 "如何说"(传播技巧)来反应传播者的立场,推断传播 内容对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整个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影 响。
内容分析通常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课题; (2)选样:即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材料; (3)分类及评分:根据一定的客观的分类标准将要分析的
对象归类,再将经过分类的内容以某种方式测量或区分, 最终被赋予一定的分数;
(4)统计及解释。
.
24
(四)控制实验
控制实验涉及到实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以及以客观 而系统的方式观察和测量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个变 量(自变量)是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其他变量(因变 量)。
如果把传播定义为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换,则特有现象 或特殊表现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大众媒介这个自变 量,包括它的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内容对信息交换的 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例如: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人们研究电视画面以不同 方式呈现时所引起的注意的改变,图像和声音的不同 组合对记忆、理解的影响等。
.
6
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中,只要涉及到媒体从业人员的 活动和受众的活动,都必然涉及心理问题。这些问题 可以分为五大类:
传播心理学
.
1
第一章 绪 论
.
2
第一节 传播学与心理学的缘分
一 传播学开阔的研究视野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7传播者的情绪情感调控
2014年12月15日,当法院做出无罪判决后,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与记者汤计含泪相拥。
(三)美感
三、情感的分类
美感(aesthetic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 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传播者追求美感体验可以让自己的新闻报道文字更 精练、结构更严谨、图文更精美,而精美的版面视觉设计、隽永洗练的文笔也让读者从阅读新闻中获得美感。
然而激情不全是负面的,传播者如果能够意识到并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使其保持在一定 的水平下,反而可能会有正向作用,比如能够提高写作效率、使新闻作品更富文采、使广电 节目更富风格性。有些记者和主持人的激情甚至已经成为其个人的突出特色。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三)应激
应激(stress)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在采访途中遇到车祸、到地震灾 区进行采访或者在无准备状态下必须马上进入现场直播等,在这些情况下传播者会产生一种特殊紧张的情 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2014年第2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获奖作品《探访北京郊外“废品村”》聚焦现代化城市发展背后的环 保问题,图中显示的是北京市朝阳区东小口镇电子垃圾收集点,收集点内堆满了回收来的废弃电脑显示器。众 多废旧显示屏累积在一起给人带来视觉的震撼,而画面中央一位处理垃圾的工人正好透过一台只剩下边框的显 示器被摄影记者捕捉到,又仿佛是电脑屏幕上展示的一张图片,让人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精美巧妙的构 图角度让人感叹。
一、情绪与情感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第一章传播心理学概述
以哲学、社会学为主导
中期 2
心理学方法开始应用
现代 3
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 目前,传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理解传播现象和制定有效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
传播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 识,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
应用性强
传播心理学概述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传播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在传播 过程中如何接收、理解、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心理机制。
传播心理学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各种传播形式,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 织传播等。
hd by h d
什么是传播心理学?
心理过程
传播心理学着眼于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态度等。
跨文化传播心理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 规律,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传播 效果的影响。
人机传播心理学
人类与计算机等媒介之间的互 动,数字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组织传播心理学
组织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因素的影 响。
媒介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机制,信 息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跨学科融合
传播心理学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人工 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
应用领域扩展
传播心理学将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网络营销 、舆情管理和文化传播。
国际化交流
传播心理学研究将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促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研究。
理论创新
传播心理学将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 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从众
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影响,即使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不一致,也 可能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传播心理学 PPT课件
4.追新猎奇的新奇心理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的存在使人们不仅对新异的事物 产生注意(朝向),还促使人们进一步地去进行探究,打破沙锅问到 底。任何内容题材新颖、表现手法不落俗套的传播都能够满足受传者 新奇心理的需要,受到受传者的喜爱。有了受传者的喜爱,实现传播 目的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基本就不存在了。
Biblioteka 2.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因素(1)受传者原先的态度和立场;
人们出于认知和谐、自我确认的需要,总是更乐于注意那些支持其态 度和立场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其认知的和谐和自我确认;当 然,对相反的信息则会加以排斥和回避。
(2)信息内容同受传者的接近程度如何。
即信息内容是否同受传者有关,是否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如有关儿 童保健和教育的信息内容对正有孩子处于儿童期的母亲就比对于未婚 妇女或虽然已婚但没有孩子的妇女更为接近。而信息内容同受传者越 是接近就越有可能成为受传者选择性注意的内容。
选择性理解的存在,使得在实际的信息传播过程 中,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并不对称,所受的信息 常常并不等于所传的信息,二者可能相去甚远甚 至相反。
受传者心理活动规律
第一节 受传者的信息接收与理解
一 .受传者心理的特点
受传者心理是指影响受传者对媒介信息的接触、理 解以及评价等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现阶段我国的受传者心理大致有以下特点:
1.突出自我的个性化心理
受传者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个性,更加注重自我需要和精 神生活的实现与满足;在对媒介信息进行接触、理解和评判时,更多 地依据自我的标准,以自我的价值观或者符合自己利益的认识态度为 准则来评判是非善恶;希望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自由地发表 自己的个人见解和主张,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喜怒哀乐,把传播活 动当成是进行自我表现的舞台。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大众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6传播者的移情能力
由此可见,在含义上同情不等同于移情,同情强调的是面对他人的痛苦、不幸而产生的情绪 反应,还包含行为反应,如帮助。对于同情而言,自己和他人是分离的,强调的是“feeling for someone”(因某人而生的情绪)。而移情的重点是“移”,自己和他人在情绪上是重叠的, 当然二者并不一定完全重叠。例如,“I feel your pain”(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是移情, “I feel pity for your pain”(我为你的痛苦而感到遗憾)是同情。此外,除负面情绪外, 移情还可以包括对他人快乐、高兴等正面情绪的移情;但同情一般是针对别人的不幸、痛苦等负 面情绪而言的。同情通常意味着“感到惋惜”,而移情指的是“感知”另一个人。移情可能针对 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同情却通常只针对遇到麻烦的人。
第一种说法和解释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指患者把自己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精 神分析治疗者身上,治疗者成为其双亲的替身。
第二种说法和理解源于认知心理学的见解,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内心经历和体验的理智理解。心 理学家戴蒙德认为,移情的认知作用表现在它能增进两人之间的交流,而且作为移情的结果,移情者 将会更多地去喜欢、帮助和接受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与移情有关的几个概念
(三)移情与理解
然而理解并非易事。“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像他人那样 看待事物,而只能接近。另外,理解的困难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从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观点出发看待事 物。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让自己像他人那样去看待事物,也就是要采用不同于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事物, 这意味着要面临改变自我的危险。
二、与移情有关的几个概念 (三)移情与理解
移情另一个人,亦即体验他的世界。当你感觉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态度,仿佛你已体验到 那些感觉或态度时,表明你正在移情。移情是将你自己置身于其他人的人格中的能力。具体 说来,它是我们在和另一人交流时,像他那样去看,像他那样去听,像他那样去感觉的能力, 即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伦理学中,同情被认为是面对处于强烈情绪中的个体时我们所产生的“同伴感受”的体验, 同时包括采取某些行动以减轻这种感觉。同情是观察者面对另一痛苦个体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而 引起观察者采取行动去减轻另一个体痛苦的冲动或愿望。所以说,移情会导致同情,而同情是移 情的结果,是在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关心。
移情也被称作“同理心”。同理心简单地说就是“感同身受”“将心比心”,也就 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其感受,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并回应给对方。同理心有两个要 素:一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即认知技巧;二是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即沟通技巧。这两 种技巧都需要对他人所经验的情绪有真正的了解。
二、与移情有关的几个概念 (二)移情与同情
对于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大多数陈述,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对此做出直接的评价或判断,而不是先试着去 理解它。当对方表达了某种感受、态度、信念时,我们倾向于不假思索地认为“那是对的”“那是愚蠢 的”“那是不正常的”“那是不合理的”“那是错误的”“那是不友好的”。我们很少容许自己去仔细地理解 别人的陈述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这还是因为理解会带来风险。如果我们让自己去真正理解一个人, 或许就会被那种理解所改变,而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改变。但是,假如我们把自己的价值认定强加于别人的话— —换句话说,是评价而不是理解——我们就会发现移情价值不同的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移情(empathy),有人称之为“共情”“同理心”。“移情”一词最早译自德文。“移情”中的 “情”指情绪、情感,“移”则是移动、交流的意思。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 思想的心理现象,又叫感情移入。
一些早期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所有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根据这一广义的界说,许多 学者都试图探究这一术语的含义,但彼此侧重的方面却有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关于移情的各种说法和 理解。
二、与移情有关的几个概念
(一)移情与情绪
移情是出于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而产生的与其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包括认识、理解 情绪的能力和感受、体验情绪的能力。情绪体验是移情的核心要素,移情的实质就是产 生与他人情绪状态相一致或相匹配的情绪反应。只有在你曾经体验过类似对方那样的情 绪感受时,移情才能真实地发生。例如,假如你从未爱过,移情正在恋爱中的人几乎是 不可能的,而移情失去恋人的人则更为困难。但一个已爱过的人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移情 失去父母、妻子或丈夫的人。
由此可见,在含义上同情不等同于移情,同情强调的是面对他人的痛苦、不幸而产生的情绪 反应,还包含行为反应,如帮助。对于同情而言,自己和他人是分离的,强调的是“feeling for someone”(因某人而生的情绪)。而移情的重点是“移”,自己和他人在情绪上是重叠的, 当然二者并不一定完全重叠。例如,“I feel your pain”(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是移情, “I feel pity for your pain”(我为你的痛苦而感到遗憾)是同情。此外,除负面情绪外, 移情还可以包括对他人快乐、高兴等正面情绪的移情;但同情一般是针对别人的不幸、痛苦等负 面情绪而言的。同情通常意味着“感到惋惜”,而移情指的是“感知”另一个人。移情可能针对 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同情却通常只针对遇到麻烦的人。
第三种说法和理解指利他主义行为或助人行为。当移情被指导并且有目的地引发时,它能够对别 人产生很大的帮助,甚至产生利他主义的行为。
一、移情的内涵
还有一种说法和理解来源于角色理论。这一理论借助戏剧比拟描述人的生活场景,认为人生就是 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在这舞台上都要扮演各种角色。若想让自己扮演的角色被别人接受,就要学会体 验他人对自己这一角色的要求和看法,同时还要体验他人角色,这样才能互相沟通、理解、交流。当 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由于对别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 己情绪的唤起。其实,角色理论最早来源于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他认为移情是指一个人通过别 人的眼睛看世界,假设别人的观点、体验别人的情感。这种对移情的解释更接近于传播心理学体系对 移情的理解。
第六章 传播者的移情能力
本章要点
1 .传播心理学关于移情的解释 2 .移情与情绪、同情、理解的关系 3 .传播者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 4 .传播中移情的运用方式 5 .传播者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目录
第一节 移情是什么 第二节 传播过程中移情的发生 第三节 培养传播者的移情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移情是什么
一、移情的内涵
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定义,“移情有两种含义:(1)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 对方的情绪情感;(2)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本章所探讨的“移情”,是就心理学一般用语而非精神分析学说的用语而言的。按照以上对移情 的阐释,传播者对传播对象和受众的移情可以理解为:传播者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传播对象和受众 的认知、情绪情感、需要的心理过程;同时,传播者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传播对象和受众。简言之, 就是“设身处地”和“感染他人”。
理解是产生移情的前提。要努力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并认识那种感到生活过 于悲惨而无法忍受的态度,理解那种感觉自己卑微无用的沮丧,理解那种过度在意他人评价 而导致的自我迷失……每一种理解都会以某种方式丰富移情者自身。我们从这些体验中以各 种方式学到不同的东西,使我们成为更能与他人达到情感共鸣的人。
第一种说法和解释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指患者把自己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精 神分析治疗者身上,治疗者成为其双亲的替身。
第二种说法和理解源于认知心理学的见解,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内心经历和体验的理智理解。心 理学家戴蒙德认为,移情的认知作用表现在它能增进两人之间的交流,而且作为移情的结果,移情者 将会更多地去喜欢、帮助和接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