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螺”等生字,会写“湖、潭”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含义。
2.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入课题。
2.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节奏。
3.精读古诗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①解释“和”的意思,想象湖光与秋月相互映衬的画面。
②体会宁静和谐的氛围。
(2)感悟“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理解“潭面”“镜未磨”的含义,感受湖面的平静。
②分析比喻的妙处。
(3)体会“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想象“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画面。
②理解诗人把洞庭湖和君山分别比作白银盘和青螺的巧妙。
4.总结升华
(1)总结全诗内容和意境。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
5.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写一段描写湖泊的话。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望洞庭》的内容和主旨。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记忆力。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的《望洞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望洞庭》背诵给家长听,并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望洞庭》的内容和主旨,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望洞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参考资料:刘禹锡的生平介绍、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
七、教学过程4. 图片或视频展示: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
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
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第一稿)【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仿照古诗写一段话。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通过赏析优秀作品,学会运用“比”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欣赏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喻,用一段话描写洞庭湖的秀美风光或身边的其它景色。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先后出示“庭”字的金文、小篆,请学生猜字,指导书写“庭”(板书“望洞庭”)。
2.欣赏洞庭湖风光图片,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课件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认生字,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诵读,正音:4.分组赛读。
(二)再诵读,悟诗情1. 学习第一句诗,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 男女生赛读第二句,体会“镜未磨”,欣赏“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艺术手法“比”;(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了什么?)3.分组诵读后两句(课件出示图片):(读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是青螺和银盘,而不是别的颜色的其它东西?)(这样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三)知作者,说背景1.诗人简介:(1)学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预设:A. 作者的才学: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乌衣巷》、《陋室铭》。
)(可见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图片二、教学重难点图片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图片三、教学过程图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
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
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
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望洞庭教学设计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9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和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眼中无论晴雨,依旧美丽动人的杭州西湖……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诗佳句。
今天就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
(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2读诗要先学会读题,你从题目了解了一些这首诗的什么信息?(“望”:远远地看)3、简单介绍作者和洞庭湖二、读准全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评)3、古诗啊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4、指名读,标停顿。
5、有节奏地齐读。
6、哇!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是,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走进古诗好好地享受一番,你们想吗?三、诗中寻画1、同学们,借助下面的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吗?试试看。
2、谁来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初步感受啊?(宁静、美、和谐……)3、小组合作:都说诗中有画,你能够在诗中读出画面吗?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在诗中寻到怎样的画面。
(板书:诗中寻画)4、交流:“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望洞庭》。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
3. 理解并记忆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景物描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镜未磨”等诗句中的比喻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洞庭湖美景欣赏(1)展示洞庭湖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湖光山色的美。
(2)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站在湖边,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2. 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2)讲述《望洞庭》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和描写。
3. 诗歌与自然的关系(1)讨论诗歌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如何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2)通过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以及自然如何影响他们的心情和想法。
(二)、朗读课文1.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1)教师首先展示正确的朗读姿势,手持课本,站立朗读,以身作则。
(2)朗读时,教师需注意每个字的发音清晰准确,特别是生字如“潭"、“磨”等,要重点示范。
(3)在朗读中,教师要把握好语调的起伏,如“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字要读出和谐之感,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未磨”则要带出一种朦胧美。
(4)对于诗句的停顿,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意义单元之间适当停顿,如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句之间稍作停顿,以便学生理解诗意。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作者创作背景的掌握。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画面。
3.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背诵与默写:(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检查学生对古诗的默写情况。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情况,评估学生对重点词语和作者背景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评价:通过学生的描绘画面、讨论交流等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刘禹锡的生平介绍资料。
3.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望洞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洞庭湖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
(2)学生查找其他描写洞庭湖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5. 总结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2)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回答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词语理解和诗人背景的掌握情况。
3. 技能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独立研究等环节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诗句含义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的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说明他们对古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创作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古诗三首-望洞庭》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一。在讲授诗句含义时,有些学生能迅速领会诗人的情感,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对于比喻、对偶等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洞庭湖美景的古诗。它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诗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意象的把握。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望洞庭》诗歌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相关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朗读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解析会: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见解。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6.2 教学活动安排:朗读比赛:20分钟诗歌解析会:30分钟创意写作:40分钟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背诵《望洞庭》诗歌。
完成一篇关于《望洞庭》诗歌的解析文章。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描绘画面。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诗歌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朗读诗歌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方式。
4. 描绘画面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5. 拓展延伸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 小结课堂7. 布置作业背诵《望洞庭》,收集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歌,了解刘禹锡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对于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但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诗中的情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4.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采用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刘禹锡的崇高品德,如热爱自然、关心民生、积极向上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2.词汇量与阅读理解:学生的词汇量逐渐丰富,但本节课中的一些生字、生词可能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习兴趣与动机:三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好奇心,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4.小组合作: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我们在创作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时,可以借鉴《望洞庭》的哪些技巧?
5.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课后作业,家长可以协助学生理解诗意,共同创作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望洞庭》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洞庭”、“湖光”、“潭面”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图片一、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
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
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
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6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6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月色柔和,景色柔美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洞庭”、“青天”、“白银盘”等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诗歌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判断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版本,以便学生查阅。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洞庭》,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天”、“白银盘”等。
(2)学生通过查阅注释或与同学讨论,解释词语的意思。
4. 句子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句子,解释句子的意思。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望洞庭》相关的主题,如“赞美自然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激情导人)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加强积累)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没有条件的可配乐教师示范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或黑板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比喻句要注意)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注意诗的节奏)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注意诗的节奏)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