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思想之解读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论语》的核心思想也集中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和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颜渊》)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仁爱的层次。
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以上《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
第三,仁爱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这是从不可为的否定一面说的,即所谓“恕”。
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至于忠,是从可为的肯定一面说的,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不仅说明了“仁”的内涵中的忠的一面,而且说明了行仁的方法在于就近从自身体察,然后推及于人。
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内涵的两面说法,所以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中庸章句》)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不变之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好些?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
于是子贡以为子张较子夏为好。
子贡的想法反映了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不及的错误和危害,一般人都比较清楚,而对于过头,人们常常会觉得过头一些总比达不到好。
尽管事情搞砸了,至少动机还是好的,方向还是对的,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和建设中,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流行过左比右好的思想,宁左勿右。
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孔子说“过犹不及”,纠正了这种想法;不要以为过比不足好,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从正面来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标准:凡事都要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过头,也不不够;也就是一切要适度,恰到好处。
《论语》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评说《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喜怒哀乐,人之常情。
而情之所发,都要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至于伤身,就是适度。
仁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喜怒爱恶同样要适度。
《论语》记了一个故事: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雍也》)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再加一些。
孔子说:“给他十六斗。
”冉有却给了她八十石。
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乘坐的车子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衣。
我听说过,君子是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
”冉有的做法过头了,受到孔子的批评。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四)关于“哲学思想”(一)中庸之道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
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
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
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所谓的“聪明人”很多,中庸的人却很少见。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可以从思想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道:“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更强一些呢?”孔子说:“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评析】“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这就是对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两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中庸思想的哲学和现实意义
中庸思想的哲学和现实意义一、中庸思想的产生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他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动乱,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学说,企图通过施行仁爱、达到化解各种矛盾的目的,以重建政治社会秩序,是非常困难的。
因而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以齐百家之语,集古圣之大成。
“中庸”的思想,最早见于《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和洽。
与“中庸”相关的概念有中和、中道等,都表达了中庸的思维模式。
二、中庸的哲学意义“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理解为中正、合适、标准,是先秦古籍中的通义。
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就是既无过,也无不及。
朱熹引用程颢“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之观点,并作了一番解释。
作为标准的“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少哲学家在用“中”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叩其两端”,通过这个手段,达到用中道的目的。
“中庸”思想是主张维持质的稳定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折衷主义。
中庸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当然,古代推崇的“中庸”思想,归根到底是要把人们的行动与言行束缚在等级制度和道德模式中,要求既无过也无不及。
礼”以“制中”为用,所以又称“礼之用,和为贵”。
因此,所谓“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归根到底就是要时时处处按照“礼”办事。
可见,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把人们的视听言动束缚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之内,既无过又无不及。
中庸之德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中庸之德
【原文】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2)矣乎!民鲜(3)久矣。
”(《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
(1)中庸:中,不偏不倚,既无超过也无不及。
庸,合乎平常而长存不变的理。
(2)至:达到至高,可通达极致的境界(或说很重要)。
(3)鲜:音“显”,稀少。
【翻译】
孔子说:“中庸这种德行,是可以达到极致而无止境的呀!(或说是很重要的呀!)可是人们少有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
”
【评析】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人的意念、思想、心态似乎有能力自觉地调整,如果能透过感受、觉知、沟通调整到一种中和的均衡状态,回归天人合一的规律、原理的正确状态,可能就稳定下来而不偏离这个正确状态,这可能就是生命万物荣枯的关键原因。
在这个正确状态下,人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都是这种中庸德行,修养中庸德行可以使自己的心性更稳定、心态更正、生命更繁荣,成为君子,也是达到更高的极致,通向尽善尽美境界的途径。
这么重要的德行,当时的人却很少能具备,难怪孔子要慨叹:“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为什么人遗失了这么重要的德行而调整不回来?为何人长期处于偏离正确状态而不能归正呢?当然生命本身的愿望是很主要的,人如果自己不想修正自己,归顺正道,那只会越来越迷失,越来越没有希望返本归真了,也不用奢望什么中和、均衡、正确、稳定、繁荣、天人合一等美好的状态了,甚至麻木到完全觉察不到中庸的重要了。
【延展】
1、中庸这种德行,为什么在孔子那时代就已经很少有人具备了呢?古时候不是有很多诚实又善良的人吗?
2、想想看:现在社会上是不是也有很多诚实又善良的人呢?。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较为重要的经典,其中所载的孔子思想影响深远。
中庸思维方式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以实事求是、中正平衡为核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以下将从中庸思维方式的内涵、实践方法和现实价值等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中庸思维方式的内涵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追求“中”即平衡,二是重视“敬”即孝悌,三是强调“诚”即真诚。
这三个方面的内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即平衡,是中庸思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认为,事物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才能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
因此,孔子主张“中庸之道”,即在正常的状态下保持中正平衡。
在实践中,他号召人们要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不要过分倾向于某一个方面,避免偏激,否则就会导致忽略他人的利益和整体的发展。
重视“敬”即孝悌,也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孔子的思想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他认为孝悌是对价值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爱,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因此,孔子鼓励每个人以身作则,做出好的榜样,同时要带领他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强调“诚”即真诚,也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涵。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建立深厚的友谊。
因此,他要求人们要真诚相待、诚信为本,同时要注意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之有果。
二、中庸思维方式的实践方法中庸思维方式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
“克己复礼”是中庸思想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自我超越、摒弃个人的贪婪和私心,才能恢复社会的规范,重塑民族文化的精神。
“克己复礼”具体实践方法包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改造等环节。
“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是中庸思想的另一个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才能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
因此,中庸思想主张不偏不倚地处理一切问题,维护道德的正义和公正,避免情感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干扰。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中庸”这个词汇在汉字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中庸之道,斯人不倦。
”孔子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实际性,通过这种道路引导人们生活和行为中的正义与真实。
中庸思想在《论语》中形成,是孔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以期对这一思想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中庸”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中庸思想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孔子认为,人们在生活和行为中的正义和真实都可以通过“中庸之道”来达成。
所谓“中庸”,就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和行为中应该保持和谐、稳定和温和的状态,而不是走向极端。
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坚持中庸的均衡、平稳的态度,这种态度代表着最符合真理和正义的生活方式。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对人生中极端、偏执和偏见的反对。
他主张在完美的中间地带保持均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极端。
如果我们过于追求某一方面,就可能会导致我们走向极端,陷入困惑和痛苦之中。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明智、实际、自信的方式,可以引导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希望人们不被一些极端的思想、情感或行为所控制,而是走向均衡、和谐和平稳。
中庸思想与个人品德中庸思想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还涉及到个人的品德。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反映了一种完美的个人性格,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行为和思考中的正义、公正和谷德。
所以,如果我们坚持中庸之道,就能在生活和行为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孔子强调人的正义和善良是由心情直觉所带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和之道,就能带给自己和周围的人一种高尚的品质。
这种品质是品德精华,是人格的体现,值得我们不断追求和发扬。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就在于,中庸之道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人品质的显现。
“中庸”与国家治理中庸思想不仅带给了个人生活和品德的提高,还涉及到国家治理。
《论语》“中庸”观解析
-思想文化-《论语》“中庸#观解析□袁泽宇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将“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那么随之就带来了一个疑惑:“中庸”为何能成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笔者认为,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中庸”的来源是什么;第二,“中庸”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三,“中庸”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一、“中庸”的来源是什么“中”“庸”二字在《论语》之前就已经出现$首先解释“中”字,“据甲骨文研究的成果,以及早期文字释义,’中’可以’引申为一切之中’”(唐兰:《殷墟文字说》,北京冲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页)$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何尊”铭文上的“中”,是指方位上的“中央之地”。
《周易》里“中”字出现多次,《讼》卦中说“有孚窒惕,中吉,终凶”,“中”与“终”相对应。
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的解释是:“筮遇此卦,战争中有所俘虏,但须恐惧警惕,其过程是中段吉,终段凶。
”(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86页)“中”在此代指时间空间之意。
《中孚》的卦辞为:“中孚豚鱼,吉$”“’中’,射中也。
孚,借为浮,漂浮在水面。
’中浮豚鱼’,射中漂浮在水面上的豚鱼$”(《周易大传今注》,第426页)此时“中”为动词。
以上“中”字都还不具有道德的涵义。
而在《尚书•酒诰》中记载:“丕惟曰尔各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
”此时,“中”与德联系在一起,具有了道德的引申意义。
其次是“庸”的涵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意思是周武王把长女太姬嫁给了胡公满,此处“庸”解释为“用”。
“中”与“庸”二字虽早已有之,但“中庸”一词则首次出现于《论语》之中。
在书中,孔子讲14“中庸至德”(《论语•雍也》),那“德”从何来?《论语》中解释为从“天”而来。
《论语•述而》说:“天生德于予,桓锤其如予何?”这就说明人的道德来源于天,而“中庸”为德,自然就来源于“天”。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欢迎你的阅读。
主题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
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
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
“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
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
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
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考点:1.《论语》中有关“哲学”“中庸之道”的解读2.《论语》中有关“比喻”的解读【考点示例】一、《论语》中有关“哲学”“中庸之道”的解读(一)“中庸之道”——概念与示例示例“中庸之道”——概念与示例文本1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理论】文本2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实例】文本3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实例】问题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的思想与“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答案(1)内涵: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3)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译文1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译文2 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译文3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
论语的中庸思想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论语》欣赏之一“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一、孔子思想里有没有哲学所谓哲学,就是对事物总的、根本的认识。
而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哲学基础,比如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论是庄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恶是荀子、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空”是佛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哲学基础,等等。
那么,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孔子思想里面没有哲学,王国维说:“孔子于《论语》二十篇中,无一语及于形而上学者,其所谓‘天’不过是通俗之语。
”(王国维《老子之学说》)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
”(〈哲学史讲演录〉)格鲁伯也认为孔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问题完全没有理解,他甚至也不是道德哲学家,而只是一个道德说教者。
不错,孔子确实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家,他与老子不同,老子《道德经》不谈具体的人和事,是高度的抽象,而孔子说得很具体,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往往就事论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孔子思想里没有哲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聪明?”孔子回答说:“子张的聪明过了头,子夏不够聪明。
”子贡说:“那就是说子张比子夏聪明。
”孔子说:“不,聪明过了头和不够聪明一样。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孔子的全部哲学就在这简短的对话中。
我们知道喝咖啡可以提神醒脑,但一杯没有效果,三杯又影响睡眠,两杯则恰到好处。
炒股票也一样,你从市场购入一支十元的股票,整天盯着股票行情看,等待升值,当升到十五元时还不出手,因为你的希望值是二十元,可是到十八元时开始回落,最后降到八元,只好割肉止损。
因此说,三杯不是最佳选择,二十元也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不是越多越好,不是在事物的顶端(特殊情况除外),而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对立统一”在其中,“相反相成”在其中,“一分为二”在其中,“物极必反”也在其中。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论语·中庸篇》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 中庸之道的概念在《论语·中庸篇》中,孔子解释了中庸之道,它指的是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适度、平衡和稳定。
这种平衡既不偏向极端,也不过于自我牺牲,它体现了理智与情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统一。
2. 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2.1 夫妻关系使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夫妻关系可以使双方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并寻求共同发展。
夫妻双方可以通过保持适度来避免过度争吵和权力斗争,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2.2 父母子女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培养出有责任心、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孩子。
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
3. 中庸之道在社会关系中的应用3.1 领导与下属关系中庸之道对于领导者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保持平衡、公正和尊重员工。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在处理冲突时避免极端偏见,并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3.2 公民与社会关系中庸之道对于公民来说意味着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公民可以通过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推动社会进步。
4. 中庸之道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中庸之道对于个人发展也十分重要。
通过保持适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精力和资源,避免自我过劳或盲目追求成功。
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并促进个人成长与幸福。
结论《论语·中庸篇》提出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
它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个人发展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智慧,以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解读中庸的核心观念
解读中庸的核心观念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价值意义。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从中发现了其核心观念。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庸篇》中,其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句话中的“中庸”被解释为“道德的中庸”,即道德的平衡和中和。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庸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的准则,强调在各种行为和思维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中庸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中”。
中庸强调的是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中的中立和中正。
在思想上,中庸主张避免偏激和极端,要保持思维的平衡和客观。
在行为上,中庸要求人们遵循道德的准则,不偏离正道,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是要考虑整体和他人的利益。
在情感上,中庸强调的是情感的适度和平衡,既不过分冷漠,也不过分热情,要保持情感的稳定和平和。
中庸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是“庸”。
庸在中庸中的含义是适度和平衡,与中相辅相成。
庸意味着适度的行动和思考,不偏离正常的范围。
中庸认为,一切过度和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保持适度和平衡,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庸也强调的是稳定和持久的特点,人们应该追求稳定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变化所动摇。
中庸的核心观念还包括“和”和“平”。
和是指协调和谐的状态,平是指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中庸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人们应该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
平等和公正是中庸的重要原则,中庸主张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人,不偏袒一方,不偏离公正的原则。
通过对中庸的研究,我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中庸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的平衡,要求人们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中保持适度和平和。
中庸的核心观念可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如何追求和谐和公正的境界。
中庸的核心观念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挑战,容易陷入极端和偏激的思维和行为。
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以《论语》“雍也”篇为例
帛之衣 , 万古常 不 可 改易 。 今人 徐 复观 的解 释 更好 :所 谓 庸 是 把 “ ‘ 常 ’ ‘ ’ 在 一 起 , 形 成 新 内 容 的 。《 文 》 下 用 部 : 平 和 用 连 以 说 三 ‘ , 。 … …‘ ’ 庸 用也 ’ 庸 者指 ‘ 常 地行 为 ’ 因此 ‘ 常 地 行 为 ’ 平 。 平 实 际是指 ‘ 普遍 妥当 性的 行 为 ’ 言 。所谓 ‘ 常 地 行为 ’是 指 随 有 而 平 , 时随地 , 为每一 个所应 当实施 所能 实现 的行为而 言 。… …表 明 了孔 子乃是在 人人 可以实 践 、 当 实践 的行 为 生 活中 , 显示 人 之 所 以 应 来 为人 的 ‘ 人道 ’这 是孔 子 之 教与 一 切宗 教 乃 至形 而 上 学 断然 分 途 , 的大关 键 。 。其 实 , 即所 谓之 “ 用理 性 ” ’ ’ 此 实 。庸 , 也。 “ 庸 ” 用 中 者 , 用理性 也 , 重在平 常 的 生活 实践 中 建立 起 人 间正 道 和不 实 它着 朽理论 , 人 道 , “ 道 ” 此 亦 天 。虽平 常 , 乃 “ ” 却 道 之所 在 。所 以孔 子才有 “ 中庸之 为 德 , 矣 乎 的赞 叹 。这 就是 最 高处 所 。此 最 高 至 处所 并不在 另一世 界或 超越此 世 间。但 为何 “ 鲜久 矣 ” 民 ( 能 是 7可 指当 时人多 好 高婺 远 , 不 重 “ 在 伦 常 日用 中 一 根 本 道 理 。 而 道 这 今 日中庸之 道 , 也应 求之于 平 民 百姓 的 日常 生 活中 , 现代 化 的社 即 会存 在中 , 而不必 过分强 调高 玄理论 、 统资 源 。… …L 传 3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将进一 步影响企业管理 和领导力发展, 成为企业核心价 值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将继 续在教育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具有和谐 人格和全面素
质的人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人 :
XX
促进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培养品德:中庸之道提倡正直、宽容、自律等品质,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提升智慧:中庸之道教人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稳定社会:中庸之道强调稳定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培养自我节制能力,避免过度追求极端 促进个人内在平衡,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 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塑造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自觉追求更高境界
久矣。”
子贡问:“师与 商也孰贤?”子 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
及。”
子曰:“君子 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
也,义之与 比。”
子曰:“不得 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 也。”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培养道德品质:中庸之道强调适度与平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建立人际关系:中庸之道提倡和谐、宽容和谅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
实现个人价值:中庸之道提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 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 挑战和问题。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六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中庸思想
孔子中庸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一、尚中:中庸的逻辑起点孔子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
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又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即中道之人。
孔子认为,得不到合乎中道之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人。
因为激进的人一意向前,狷介的人也不肯做坏事。
可见,孔子选才或交友的理想标准也是“中”,不得已才求其次。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为标准,孔子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事实上,孔子本人也正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其曰:“吾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说明,对于传统文化持“因、损、益”态度的理性主义大师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是持完全赞成的态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庸思想之解读
摘要:中庸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作为衡量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对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孔子思想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思想时时刻刻体现在其伦理观、宇宙观、教育观等各个方面。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中庸观念的总结和具体运用,反映出了中庸观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这是早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发展。
关键词:《论语》;中庸;时中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衡量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无数文人士大夫将其作为一生的追求,所以中庸观念普遍受到重视。
后代儒家不断地对“中庸”观念做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
郑玄注《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句说:“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程颐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苦,天下之正道,庸者,灭下之定理”。
朱熹理解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虽然后儒对“中庸”的理解大相径庭,基本一致。
但是这和原始儒家的初衷是否一致,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论语》一书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举止的一书,对我们理解原始儒家的“中庸”观念有很大参考价值。
追本溯源,中庸的观念在我国上古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
在《尚书》中就有相关“中道、执中、行中”的记载,这时的中庸观念主要体现在了政治方面。
直到孔子正式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其更多的功用体现在了伦理方面,成为衡量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这一点在《论语》中有较为直观的体现,将中庸观念融合在了各个方面。
随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做出专著《中庸》一书,将中庸思想上升到了宇宙观的高度。
又经过汉宋的儒生千百年来的不断发挥和引申,中庸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部分,最终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中庸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起源于《尚书》,提出于《论语》,成熟于《中庸》,发扬于后儒。
对于“中庸”概念的首先出现者,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一书对中庸思想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研究原始儒家的中庸思想十分重要。
根据学者统计,《论语》中出现“仁”109次,出现“礼”75次,我们不能否认“仁”和“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但“礼”是周代就固有的,“仁”是孔子思想的最终目的。
即孔子想以“克己复礼”为“天下归仁”。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将“礼”和“仁”联系起来呢?善于温故知新的孔子,在对历史文献的钻研中,归纳出了新的观点,即从“礼”到“仁”的方法论武器――“中庸”。
孔子赋予了“中庸”在伦理观中极高的地位。
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中庸”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了衡量君子道德的最高标准。
文质彬彬,取之中道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是孔子对其弟子的告诫。
“君子儒”便成为了后代儒生追求的目标。
那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君子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未免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能称为君子”。
作为君子,既不能“野”,又不能“史”,所以“质”“文”要配合恰当,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要恰到好处,才能称之为君子。
要想做
到“文质彬彬”,只有坚持中庸原则,重点是对度的把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是君子也不会例外。
作为一个人,就会有七情六欲,难免会有喜怒哀乐。
要坚持理性,不被情绪控制,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十分困难的。
面对怎样控制我们情绪的难题,孔子给出的答案同样是坚持中庸原则。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乐”是适度的纵情与陶醉,“淫”则是不加控制的欢愉宣泄;“哀”是心中思念至极但又能自我克制的一种情感状态,“伤”则是一任思念不断加深以致造成自我伤害的一种失控状态。
坚持中道的“乐”“哀”,摒弃过度的“淫”“伤”。
面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要做到陶醉但不过度;面对使自己伤感的事物,要做到哀婉但不伤痛。
在孔子的伦理观中,仿佛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可以用“中庸”二字来一言以蔽之。
中庸之道成为至高原则,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上方宝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成为了坚守中庸之道。
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出发点要恪守中庸之道。
经过一生的探索,孔子将自己的观点用“中庸”二字来概括,做得不够不行,做得过了也不行,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智慧。
过犹不及,取舍有度
在一万一千多字的《论语》中,“中庸”一词仅仅出现了一次。
而孔子也没有对“中庸”做出具体的规范的解释。
我们只能从《论语》的字里行间对中庸进行揣测,给了我们极大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用“过犹不及”来形容孔子的中庸之道,虽然不会概括的很全面,但也不至于有很大的偏差。
“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这四个字体现了孔子中庸之道的全部精髓。
《论语》中体现这一原则的记载有: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4]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也。
”[6]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解释还可以理解为“过犹不及”。
即我们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在质变量变中,关键的是度,任何事情只有掌握好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以上的相关记载,我可以看出孔子将“过犹不及”坚持“中行”作为中庸之道的一部分,这些对人的要求,但是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人,对自然万物也有博爱精神。
做为一个“仁”者,他的“仁”不仅只是针对人这个群体,而是扩展到了万事万物。
对与“中庸”二字的理解,孔子将中庸之道发挥的淋漓尽致。
正如如他所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做任何事都坚持“叩其两端”,这样就不会将事情做得过了头,也不会出现做得不够的现象。
可以说“中庸”观念孔子一生思想奋斗的主要收获之一。
“见危授命”与“危邦不入”,是他处理生死的中庸;“敬鬼神而远之”是他对待鬼神的中庸;“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是他对交友之道的中庸;既要“亲亲”,又要“尚贤”,是他选用人才的中庸;“礼之用,和为贵”是他治国之道的中庸。
《论语》一书中时时刻刻阐释了“礼”与“仁”,并且这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礼”与“仁”是互为表里的,“仁是礼的内涵,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上层建筑”。
对于“中庸”却没有更多的具体
的解释。
我们也无法找到“中庸”与“礼”与“仁”的关系。
但是如果将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成两条主线。
一条为“礼”和“仁”,这是明线,这是我们从《论语》一书中可以明确看到的。
另一条则是看不见的暗线,是我们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行中挖掘出来的。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2]《论语?雍也》
[3]《论语?八佾》
[4]《论语?先进》
[5]《论语?公冶长
[6]《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