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甘:能补、能和、能缓 补:补虚 缓急止痛 缓 缓和药性 和 和味 调和药性
25
苦:能泄、能燥 降泄:降泄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泄 通泄:泻下通便 清泄:清热泻火
燥:燥湿
26
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增强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不让它 过分耗散。
咸:能下、能软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淡:能渗、能利
46
性能 功效
应用
肺 辛温
温和
祛风解表
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都适用)
透疹
风疹,麻疹,皮肤瘙痒
肝
止血
出血证
(荆芥炭)
47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48
薄荷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49
薄荷与荆芥异同点
薄荷
荆芥
相 解表,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
同 点
凉
微温
不 疏肝理气
同 点
无
无 止血
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 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基础。
22
22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本来指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 滋味,但在性能中是用于反映 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 如补、泻、散、敛。
辛
咸
五味
甘 淡
苦
酸 涩
23
二、五味的作用特点
辛:能散、能行 散:发散表邪 行:行气、活血
6
三、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7
四、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内容:总论和各论,各论收载了365味药,
《中药学总论》课件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各论汇总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有 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11146种植物,占中 药材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12%;矿物药 80种,占中药材0.62%。 中药研究手段的改革: ⑴传统方式—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 ⑵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栽培、饲养、 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 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 学、纳米技术等。
七.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 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 图1358幅。但本书未印行。 2.《救荒本草》——朱橚(su)(朱元璋五子,周王)编;《神 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法》—缪希雍著;《滇南本草》—— 兰茂著;《本草蒙筌》——陈嘉谟著。
2.“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
《楚辞》等。
3.中药学的产生
⑴临床疗效为依据——口尝身受; ⑵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加以归纳、概括——商代的五行学说、 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理论。
• 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黄帝内 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等。 ⑵人文典籍——《诗经》(药物80-100余种)、《山海经》 (药物49-146种)、《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
附: 1.《诗经》例句:《风•鄘风• 载驰》:“陟(zhi) 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川芎 2.《离骚》例句: 贝母 “扈(hu)江蓠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二.秦汉时期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姓淳于氏,名意.少 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 之脉书, …及《药论》,甚精.” 2.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分别为 《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传》. 3.《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毒) 、 配 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的度等.
(整理)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基本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的性能特点、炮制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贮藏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味药物的分类、药性、功效、主治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味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一、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或经验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药物的来源: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动物(鹿茸、地龙、蜈蚣)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酒为百药之长”。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这部分内容分为八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著作的贡献(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学术价值】(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学――总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神农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神农本草经集注》D.《本草拾遗》3.药材的采集原则是()A.果实成熟时B.生长最旺盛时采C.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D.任何时候都可采4.根和根茎类药材的采集时间是()A.果实成熟时B.秋末、初春C.春夏时节D.任何时候采均可5.衡量一个药材的关键标准是()A.是否产于道地产区B.采集时节是否适当C.产量是否宏丰D.能否确保临床疗效6.生地黄制成熟地黄的目的是()A.降低毒性B.提高疗效C.改变药物性能D.便于服用7.甘味药的作用是()A.泄、燥B.补益、和中、缓急C.软坚、泻下D.收敛固涩8.除哪项外,均为升浮药的作用()A.发汗B.涌吐C.开窍D.清热9.咸味药的作用是()A.清泄B.固涩C.软坚D.坚阴10.在配伍关系中,属协同作用的配伍是()A.相须相使B.相畏相杀C.相使相恶D.以上都不是11.下列相恶的药是()A.人参与藜芦B.人参与五灵脂C.人参与五味子D.人参与莱菔子12.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这种关系是中药“七情”中的()A.相恶B.相杀C.相畏D.相使13.一些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煎煮时应()A.先煎B.久煎C.后下D.与它药同煎14.下列哪类药需要先煎?()A.气味芳香药B.粉末状药C.矿石、贝壳类药D.胶类药15.胶类药入汤剂应()A.先煎B.久煎C.后下D.烊化二、多项选择题1.《本草纲目》具备下列哪些特点?()A.收载药物1892种B.新增药物374种C.全书52卷D.附图1100多幅E.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2.地道药材应具备哪些条件?()A.有地区特色B.炮制规范C.产量宏丰D.质量优良E.疗效卓著3.寒凉性药物分别具有()A.化湿作用B.安神作用C.解毒作用D.凉血作用E.平肝作用4.中药中毒常与哪些因素有关?()A.加工炮制B.配伍C.用量D.用法E.使用时间5.用药禁忌包括()A.配伍禁忌B.证侯禁忌C.妊娠用药禁忌D.饮食禁忌E.以上都是三、填空题:1.把中药________就是中药的性能,其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生长在中国的药叫中药。
(×)
中国人用的药叫中药。
(×)
中药主要源于天然产物,但天然产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
全世界公认化学合成药的先驱是炼丹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
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五代后蜀韩保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因此,中药学也叫本草学,习惯上将中药称作“本草”。
“本草”术语出现在汉代。
草药之名始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
后世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记载,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成为草药。
如三七、石龙芮(野芹菜)最早就是草药,后来成为官药。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经产地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符合相关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或单味制剂。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
如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傣药等。
民族药和中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成分。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至今已有12800余种。
《中药学》考点总结含个论及总结归类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学》考点精要第一部分总论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2、常用道地药材产地: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川乌/附子)、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苍术)、广东(陈皮、砂仁)。
3、中药的采集(1)药用部位:【全草】益母草、木贼草;【地上部分】益母草、豨莶草、灯芯草、泽兰、荆芥、紫苏;【花粉】蒲黄;【果实】马兜铃、瓜蒌、槟榔;【种子】决明子、白果;【带花的果穗】夏枯草;【根】大黄、生地黄、黄芩、紫草、茜草、龙胆草、天花粉(瓜蒌根);【茎】天麻、薤白(2)采收季节①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
②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③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则应在刚成熟时采收。
④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二、八月)采收。
⑤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清明至夏至间)植物生长时采收。
考点三:中药的炮制1、炮制目的(1)盐制: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常用药物: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沙苑子;泽泻、车前子;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盐制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作用;盐制杜仲、补骨脂、沙苑子,可增强补肝肾的作用;盐制泽泻、车前子,可增强泻热利尿的作用;盐制荔枝核、橘核、小茴香,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2)醋制:可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常用药物: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柴胡、香附、青皮;五灵脂、延胡索、自然铜;三棱、莪术、穿山甲、皂矾。
【醋制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可降低毒性;醋制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自然铜,可增强活血的功效;醋制三棱、莪术,可增强祛瘀止痛的功效;醋制五灵脂,可矫味矫臭。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总论(二)_2011年版
B:半夏配生姜
C:黄芪配茯苓
D:枸杞子配菊花
E:黄连配木香
答案:C,D,E
8、中药配伍的目的是
A:增强疗效
B:改变药材性状
C:降低毒副作用
D:改变药性药味
E:扩大适应范围
答案:A,C,D,E
9、不宜与甘草同用的药物有
A:京大戟
B:白芨
C:苦参
D:芫花
E:甘遂
答案:A,D,E
1、不属于沉降药性的功效是
A:收敛固涩
B:利水渗湿
C:平肝潜阳
D:涌吐开窍
E:清热泻火
答案:D
2、根据脏腑经络病变部位而选药的药性理论是
A:升降浮沉
B:有毒无毒
C:四气
D:五味
E:பைடு நூலகம்经
答案:E
3、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的配伍是
A:相须
B:相杀
C:相使
D:相反
E:相恶
答案:D
4、体现处方主攻方向的是
A:君药
B:使药
C:臣药
D:佐药
E:助药
答案:A
5、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有
A:归经的多少
B:药味多少
C:含不含有毒成分
D:用量是否适当
E:整体是否有毒
答案:C,D,E
6、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配伍不当
B:用量过大
C:炮制不当
D:品种混乱
E:疗程过长
答案:A,B,C,D,E
7、属于相使配伍关系的药对是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汇集一、本草著作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
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载药:730种。
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3.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唐代;载药:844种;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4.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5.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
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6.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朝;载药:921种。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
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苏叶等。
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
如瓜蒌、苍耳子等。
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 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附:道地药材歌诀: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晋参鲁胶兼浙贝 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 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 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 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 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 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 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 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 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 用,增强疗效。
中药学总结、要药及药对65707
总论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4.道地药材: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3.花类—花正开放时4.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5.根和根茎类—深秋时节6.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9.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10.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11.五味的含义:即辛,甘,酸,苦,咸。
中药学 中药学 总论
5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
2020/11/14
53
三、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大体 可分为四个时期
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古代时期(公元前221-1840年) 近代时期(1840-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以后)。
2020/11/14
怀地黄
49
怀牛膝
2020/11/14
50
绪言
有关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 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 质,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特点:1、从产地上看,大多数中药最初产在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主要作用。
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drug):指来源于 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 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 怀牛膝
产于河南怀庆地区
2020/11/14
46
怀菊花
2020/11/14
47
怀山药
2020/11/14
48
2020/11/14
2020/11/14
51
本草: 中药学的旧称。 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 故名。
草药:
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 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确认的一些药物。
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
中药学: 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020/11/14
特点:
谱
2020/11/14
23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总论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1.中药的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2.本草:由于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最普遍,所以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三节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3.中药的采集(1)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确保中药的质量。
(2)适时采集中药的方法全草: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蒲黄需在花朵盛开时采集。
果实、种子: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在未成熟时采集;一般在成熟时采集。
根、根茎:一般在秋末或春初;半夏、太子参、延胡索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春、夏时节采收;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在秋后采收。
动物昆虫类药材: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收。
矿物类药材:全年择优采选。
4.中药的炮制(1)概念: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目的: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3)主要方法第四节药性理论1.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2.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3.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根据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如寒性药物治疗热性病证。
4.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根据口尝的药物真实味道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定出五味。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总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科目,涉及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概念、起源、分类、特点、作用机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制剂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中药的性质、功能、功效、配伍、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分为中药药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实验等专业领域。
三、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总结了古代祖先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作用特点可分为补品、泻品、清热品等;按照药物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照药物形态可分为药材、饮片、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五、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药理特点突出、配伍应用灵活、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等。
这些特点使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六、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七、中药学的现状目前,中药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在中国,中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药学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八、中药学的发展趋势未来,中药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同时,中药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九、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在探索中草药的奥秘,努力实现中药在保健和治病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中药的品种 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 中药的炮制. . . . . .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 、产地
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词,
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 产量宏丰, 炮制考究,疗效突出, 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江苏的薄荷、苍术 云南的茯苓, 广东的砂仁、 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 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山东的阿胶等。
二 、采集
1、植物药材的采收
( 1 )全草类:植物充分生长,开花前或者刚开花时采收 ( 2 )叶类,在花蕾即将开放或者盛开时采收。 ( 3 )花类:开放时采收,有的用花蕾的在未开时采收。 ( 4 )果实和种子:成熟时采收。 ( 5 )根和根茎:多数深秋时节采收。 ( 6 )树皮和根皮类:春夏季节(清明到夏至)。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唐慎微 李时珍
宋徽宗大观2 载药1744种。特点:现存最早的原 年(1108) 著完整本草。为一本集历代本草学
大成之作。
明万历24年 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 (1596) 我国本草巨著。
2、中药学的发展
⑴秦汉时期
代表作:《 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作者不详 记载药物365种; 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炎帝神农
湖北随州厉山
四、中国古代本草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轩辕氏(熊氏) 在5000年前就写
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 中药著作—— 《祝 由科》。
在此基础上编撰 的《黄帝内经》。这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 部医学理论著作。
《神农本草经》:后汉时代(公元25-220)作 者不祥,传说名医张仲景、华佗等编著。
本草: 中药学的旧称。 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 故名。
草药:
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 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确认的一些药物。
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
中药学: 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朝梁代. 记载药物数730种, 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隋唐五代时期
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23人 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 内容:载药844种 (或850种) 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组成。
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 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
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八.当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 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 截止目前共发行9版,最新的为2010年版。
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 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 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 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
民族药:各民族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
藏药
红景天
蒙药
沙棘
维药
巴旦木
孜然
壮药
两面针
鸡蛋花
傣药
芒果
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drug):指来源于 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 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原文流失,中国最古老的本草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汤剂的最古老的医书。 后分成:
《伤寒论》——急性病、传染病的治疗法 《金贵要略》——慢性杂病的治疗法
神医扁鹊
华 佗
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
张仲景
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 为“医圣”, 其著作 《伤寒杂病论》奉为 医经。
药王孙思邈
李 时 珍
60目(类);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为我国16世纪
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
(6)清代
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外来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七.民国时期
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书名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唐本草)
作者
年代
说明
不祥
东汉末年 3卷,载药365种。特点:我国最早
的本草著作。汉代以前药物的总结。
陶弘景
苏敬等22 人
南北朝梁代 (520)
唐显庆四年 (659)
7卷,载药730种。特点:现存第一 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最早本草。
特点: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比欧 洲Nürnberg(1542)药典早883年。
三、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大体 可分为四个时期
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古代时期(公元前221-1840年) 近代时期(1840-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以后)。
中药的起源
“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 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
《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 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 记载。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 怀黄
怀牛膝
绪言
有关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 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 质,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特点:1、从产地上看,大多数中药最初产在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主要作用。
特点: 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 ②增加图谱
(4)宋金元时期
代表作: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1082年 载药数目:1558余种 特点:各药后附列大量药方,互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
(5)明代
代表作:《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分16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