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课件】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合集下载

俄国形式主义课件

俄国形式主义课件

二、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
(一 )文学是一种独立自足性的存在 (二 )文学“形式”的新界定 (三 ) 陌生化的理论
(一)文学是一种独立自足的 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宣称,文学是一个 独立有序的自主体。它独立于作 者和欣赏者之外,独立于政治、 道德等意识形态之外,甚至独立 于社会生活之外。
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把文学作品看作某一社会历史 的反映将导致历史学、政治学和社 会学。 把文学作品当做作者个性的表 现将不可避免地印上传记和心理学 的痕迹。 “艺术是形象思维” 虽然承认 艺术中的思维形式不同于科学和哲 学,但它终究会导致越过艺术自身 去研究知与觉的形式,成为认识论 和心理学的附庸。
对于诗歌而言, 诗歌的诗性功 能越强,语言就越偏离外在事物和 实用目的,而指向自身,指向语言 本身的形式因素,如音韵、词语和 句法等。
(二)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 语音 在普通的日常语言中,发 音的目的在于交际,语音并不是 人们注意的问题,而在诗歌中, 语音被突出出来,给予最大限度 的重视和强调,运用各种手段使 声音受到阻滞。 在诗歌中,语音已具有独立 的价值,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
•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文学学还有自己的 研究对象;它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 学性(literariness ),指文学之所以能 够成为文学的独特性质,也是文学能够与 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雅各布森系统地提 出了有关“文学性”的问题,他的观点成 为了形式主义的基本批评原则。
• 文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 ‘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 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雅各布森
(三)象征主义和未来派
• 俄国象征派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讲究艺术形 式和技巧,注重诗歌语言、节奏和韵律等的使用,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象征和表现形式,应该对作 品作多重解释。 • 未来派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后迅速传入各欧洲国 家,他们以“未来”为旗臶,主张与“过去”和 “现在”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割裂,蔑视传统,强 调革新。 • 这两大文艺流派都表现出他们重视艺术形式和反 传统的倾向,对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

英美新批评讲.ppt课件

英美新批评讲.ppt课件
瑞恰兹
反讽
“反讽”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它进行了改造,使它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到了20世纪,反讽理论得到了进一步阐发。美国文艺理论家布鲁克斯对它做了比较详细的诠释,并把它定义为:“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
也就是说,“反讽”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和它的表面意义不一致。而诗歌正需要依赖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才使语言具有新鲜感。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文学批评理论,正是分别从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四个角度展开,在这当中,英美新批评发展了以文本为研究对象的批评方法,在传统文论到现代文论的转变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在英国发端
三十年代
在美国形成
五十年代后期
新批评渐趋衰落
提倡和实践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传统的维多利亚文学批评方法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将文学作品视为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或流露,以作者身世及其社会背景的研究为中心,展开对作品的渊源、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的研究。在这种偏向史学的研究中,作品的审美特性被遮蔽,因此文学作品失去了赖以成其为自身的根据。新批评拒绝这种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方法,美国文论约·兰塞姆在其论文集《新批评》 (1941)中,明确提出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与维多利亚文学批评划清界限。
莫泊桑《项链》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特,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职员,们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渴望参加贵族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为出席一场盛大晚会,她用积攒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向好友借了一串珍珠项链。马蒂尔特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风头,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却在兴奋之余将珍珠项链丢了。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节衣缩食度过十年的还债生涯,艰难生活中,马蒂尔特年老色衰,后来,她偶然得知那项链只是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她白白辛方法,主要分为“印象式”细读和“潜入式”细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综合我国古代“知人论世”的传统和英美新批评派的读书方法二者之长,而作出这样的划分。“印象式”细读包含诵读法、体验法、想象法,着重对人的情感、意志、经验等感性因素对细读的影响,“潜入式”细读包含推敲法、比较法、还原法、空白法,着重理性因素、工具性因素对细读的影响。二者并不是完全分裂的,对立的,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变形方式,比如调换字词顺序等,这些方式方法是在充分考虑到文学阅读教学的特性,以及借鉴新批评和我国古代文论对现代文本细读理念的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阅读教学是关系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打破文学阅读教学现有的藩篱,保证文学阅读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文本细读”的研究任重道远。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课堂PPT)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课堂PPT)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1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一)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
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批评”等, 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30年代至60 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二)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和作者转 向作品,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进行细读, 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9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四)评价 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和诗歌创作的非
个性化理论,要求文学研究重点关注文学作品内 部过程而非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重视对文本客 观性、语言复杂化和情感结构的研究,摒弃了实 证主义和印象主义的主观批评,这种批评观成为 新批评的“细读”“本体论”等理论的支3
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
(三)细读
1、细读是指对作品词语进行封闭的、细致的阅 读和分析,它要求批评者排除和作品无关的杂 念,对作品文本进行客观谨慎的阅读与考察。
2、瑞恰慈认为所有的好诗都要求细读,它鼓励 要恰到好处地注意它的字面意义,这要靠读者 的鉴赏力来发现。
3、细读方法是瑞恰慈在剑桥大学进行的文学教 学实验的成果和总结。隐去诗人名字让学生阅 读。
14
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
(四)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
瑞恰慈指出应该运用细读方法对文学语言的 四种意义进行辨析。这四种意义分别是:
1、字面意义,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所谈到的事物, 实际发读者感受和思考的契机;
2、情感意义,是作者对自己所谈到事物的情感态 度。
3、语气,是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它往往能反映 初作者对于自己和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3、浪漫主义文论主张作者决定论,认为了解作者 的身世和性情是理解作品的前提。

第十八讲:文学批评(三)·形式主义

第十八讲:文学批评(三)·形式主义

Look, sir. Look sir. Mr. Knox, sir. Let’s do tricks with Bricks and blocks, sir. Let’s do tricks with Chicks and clocks, sir.
Not a bright falcon was flying beyond the hills.
2、文学的认知功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认为文学是一个自足的独立结构,是由语言的
反讽、悖论、象征等构成的张力结构
(tensional structure)。这在理论上突出了
语言的重要性,体现了文学的语言魅力和结构 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意义的丰富性。
3、意义的阐释
创作谬误:“意图缪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
• 当文字被感觉为文字而不是命名物体或情感爆发的 呈现物,诗性就显现了。诗性语言是审美化的、去功 能化的的语言,因其自身而被欣赏的语言。
• 诗歌研究:韵律节奏序列、语义单位序列。“在诗 歌中,文字的意义由声音决定。” —提尼亚诺夫
• 散文研究:“故事”和“情节”的区分
Chicks with bricks come. Chicks with blocks come. Chicks with bricks and blocks and clocks come.
文学演化是自律的,无需来自社会变动的
影响,变革的逻辑来自形式,而非内容。
• 新形式的出现,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
是为了替换已经没有艺术生命力的旧形式。
4. 具体的研究方法:“那就应当把语言学为我们
所作的语言事实的分类,作为诗学系统建构的基
础。” 日尔蒙斯基把狭义的诗学分成5个部分,分别对 应于语言学的五部分:一、音韵学,二、词的形 式结构,三、句法学,四、诗学语义学,五、诗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PPT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PPT

桑塔格《反对阐释》对 新批评的批评
• “文学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从来并不认为 在于意义的复杂性——至少不是那种需要 严格阐释的‘意义’,而在于直觉的接受, 无需煞费苦心地分析,善于接受的读者就 能领会其要旨。” • “如果文学既需要被欣赏又需要被阐释, 如果在阅读和欣赏文学时,阐释已经无形 地存在,那么文学的纯粹性和自足性一开 始就受到损害。” • 指出新批评自相矛盾。 • 中国式的误读就在于忽略了新批评的科学 主义倾向。
• 瑞恰兹先后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任教,讲授“英文”、“西洋小说”、“文学 批评”、“诗歌”、“戏剧”等课程。 • 燕卜荪 1937 ~ 1940 年在西南联大、 1947 ~ 1952 在北大任教,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赵瑞 蕻等人都曾受教于燕卜荪。
燕卜荪在西南联大的故居
英美新批评为20世纪文学研究 提供了系列的重要概念和范畴
• 新批评创造的一些理论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现代文学 批评的通用术语,如“反讽”、“复义”、“语象”、 “构架”、“肌质”、“张力”、“文本”等等。 • 概念和术语往往是思维轨迹及其理论节点的显示;是对 研究对象的发现、建构,也是对其特性和特征的概括。 • 新批评创造的理论术语能够流传下来,被其他学派认可, 说明新批评的思路和概括对理解和解释文学是有价值的
英美“新批评”发展概况
• 第一时段: 1915年~ 1930年,新批评的发轫期。提出 与语言和语义研究有关的各种文学见解,集中阐述了 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 第二时段: 1930年~ 1945年,新批评的形成发展期。 在文学研究上形成了新批评特有的“问题意识”和相 对近似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确立了在文学研究上 的主导地位。 • 第三时段: 1945年~ 1957年,是新批评的鼎盛时代;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新批评的影响逐渐衰落。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以分 析作品的形式要素为主。
形式主义批评的特点
注重作品的形式创新和艺术实验,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反对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的应用
适用于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的形式特征和艺术创新。
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关系
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新批评则更注重文本的语义和修辞。
新批评观点
文本是意义的载体,其意义是通过语言的特殊使用产生的,而非仅仅是形式或结构的产 物。
与读者反应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读者的主观反应和解读,后现代主义则 质疑文本的确定性和作者的权威性。
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学批评方法难以满足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需求,英美 新批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重视文本独立性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通过文本自身 的语言和结构来解读。
主要观点与理论
文本中心论
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自足的客 体,其意义和价值不依赖于作者、读者或
英美新批评讲解
目 录
• 英美新批评简介 •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技巧 • 英美新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关系 •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性与评价 • 英美新批评的未来发展
01
英美新批评简介
起源与背景
20世纪初期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当时文学批评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受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01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句子的意义和关系进行分析

《英美新批评》课件

《英美新批评》课件
跨学科的批评理论融合:随着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英美新批评与哲学、心理 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 资源。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化语境为英美新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新批评理论在分析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提供一种跨 文化和跨语言的批评视角,促进文学的国际交流和理解。
新批评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更加注重比较文学的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 差异性,推动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英美新批评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注重文本细读和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 调对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推动了文学批评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
新批评注重比较诗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诗学思想和理论,揭示诗学的共性和 差异,推动诗学的交流和发展。
05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与挑战
CHAPTER
对形式主义的过度强调
要点一
总结词
过度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 化背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英美新批评派过于强调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将文学作品视 为独立的、自足的艺术品,忽视了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 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种倾向导致了对文本的孤立 解读,限制了对作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特点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具有自身的价值 和意义。同时,它也注重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 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起源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I.A.理查兹、T.S.艾略特等。

课件-文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

课件-文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
尔索 绪
二、 主要流派述略
俄国形式主义述略 新批评述略 结构主义批评述略
(一)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指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 思潮,其发端于20世纪初,以什克洛夫斯基于1914年发表 的《词语的复活》为其诞生的标志,以什克洛夫斯基于 1930年发表的《学术错误志》而宣告一个文学批评时代的 结束。 其组织形式是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 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形式主义批评
一、什么是形式主义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是一种专注于分析文本自身的美 学结构、形式特点和文学风格的文学批评方法。 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谱系里,形式主义 批评涵盖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 结构主义等众多流派,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 响的批评模式”。
产生背景:20世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 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快艇航行在海面上。 快艇犁开了水面。
河水缓缓地流着。 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
落日缓缓西沉 斜阳徘徊如金色的号角之声
(二)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 并于40、50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 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新批 评”因兰色姆《新批评》一书而得名。
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
——“陌生化”(又译奇特化、反常化)由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指使文学作品具备 文学性的手段。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 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 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 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 鲜感。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 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PPT课件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PPT课件
把文学作品看作某一社会历史的反映 将导致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把文学作品当做作者个性的表现将不 可避免地印上传记和心理学的痕迹。 “艺术是形象思维” 虽然承认艺术中 的思维形式不同于科学和哲学,但它终究 会导致越过艺术自身去研究知与觉的形式, 成为认识论和心理学的附庸。
11
文学性指文学所特有的构造原则和 手法。
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 以马雅柯夫斯基的立体派未来主义为
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
未来主义诗歌特别强调语言的音响、 构词和拼贴画式的组合结构
5
“一、有任意造词和派生词以扩大词汇量(造 新词)的权力;二、有不可遏止地痛恨存在于 他们之前的语言的权力;三、有以愤慨的心情 从自己高傲的额头上摘下用浴帚编成的一文不 值的光荣桂冠的权力;四、有在一片呼啸和怒 吼声中站在‘我们’这个词构成的巨块上的权 力。” “如果说在我们的字句上暂时还留有你们‘健 全的理性’和‘高尚的趣味’的肮脏烙印的话, 那么,在这些烙印上面,自身有价值的(自在 的)词所具有的新的未来的美的亮光已破天荒 第一次在时隐时现地闪耀。”
19
视角的陌生化 18世纪欧洲启蒙小说中的“野蛮人” 托尔斯泰小说《霍斯托密尔》中的马的眼
睛 语言的陌生化
托尔斯泰作品中把已在宗教中规定的“圣 餐”说成是“一块小面包”,把“宗教画” 说成是“彩绘玻璃”。
20
三、俄国形式主义的诗歌理论
“诗的材料不是形象,也不是激情,而 是词。”
—— 日尔蒙斯基
诗歌是“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
马雅克夫斯基、赫列勃尼可夫《给社会趣味 一记耳光》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理论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意识形态)
以佩平、维谢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历史 文化学派(文化)

【文学批评课件】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文学批评课件】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个主张形式至上的文学性流派,却产 生在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非常厚重的俄国。 1)俄国形式主义产生的20世纪初, 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 代,精神创造的时代,俄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 各领风骚,共同促成了俄国文化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 累累的灿烂时期。 2)20世纪初也是世界范围内一个科学精神日益昌盛的时 代,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使得文 学研究科学化的课题越来越尖锐地摆到了文学研究者的面 前。 3)俄国形式主义的产生,也是世界文艺学史内在的律动 使然。
俄国形式主义 与 英美新批评
伊格尔顿:“倘若人们想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发生重大转 折的日期, 最好把这个日期定在1917 年。在那一年, 年轻 的俄国形式学派理论家维克多· 什克洛夫斯基发表了开创 性的论文《作为技巧的艺术》, 自那时起, 特别是过去二十 多年以来, 各种文学理论大量涌现, 令人为之瞠目。”
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 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对文学性的 探讨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 机械论:什克洛夫斯基 把文学批评视为技术工人的检修工作,把文学文本当作各 种技巧的总和。 • 有机论:日尔蒙斯基 文学作品不再被当作技术的总和,而被视为由各种功能要 素构成的统一体,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根据自身的功能占 有特定的位置。 • 系统论:特尼亚诺夫 各种文学现象的文学性质是由所谓的文学题材、流派和风 格等规范决定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系统密不可分,一旦离 开这个系统,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文学属性。
• 成熟期( 1930- 1945)。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理论的 文艺理论家或批评家队伍迅速扩大。代表人物除艾略特、 瑞恰兹、燕卜逊外,还有约翰· 克柔· 兰色姆( John Crow e Ransom1888-1974)和艾伦·退特( Al len Ta te, 18881979)、克林思·布鲁克斯( Clea nthBrooks )、罗伯 特· 潘·沃伦( Robert penn Wa rren)等人组成的所谓“南 方批评学派” ,他们在新批评文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第十章_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十章_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第十章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第一节俄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种重视文本形式分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它极力强调文艺的独立自足性,主张从文艺内部的语言、结构、功能等方面来研究文艺的独特规律,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中心研究模式向作品中心研究模式的转移,由外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向内部本体论、语言论研究模式的转移。

由于它对传统文论予以颠覆性的打击,也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历史发展●俄国形式主义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源头,出现于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自发的研究群体,即1915年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1916年成立的诗歌语言研究会。

前者以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kobson , 1892-1982)和波格蒂莱夫为代表,后者以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1893-1984)、坦尼亚诺夫为代表。

十月革命后,形式主义继续发展,但从1923年托洛茨基在《文学与革命》一书中开始批判形式主义开始,它一直受到攻击,到1930年在外界政治压力下,什克洛夫斯基发表声明放弃其文学主张,形式主义开始销声匿迹。

托洛茨基1、索绪尔的语言学●索绪尔:20世纪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家。

●1906-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他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和●手稿在他死后整理的。

●言语是个人的语言行为;●语言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

●历时语言学研究言语的历时性发展;●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符号系统,对构成这一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研究。

2、胡塞尔的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

胡塞尔批评两种思维态度,●其一,自然的态度,即“存在的悬置”。

●其二,历史的态度,即“历史的悬置”。

●俄国形式主义要求把文学与作者,文学与现实生活,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悬置起来。

)二、文学是一种独立自足性的存在●19世纪下半叶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主义的,这种方法着重研究传记、历史和思想史在文学中所起的作用,忽略了文学本身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课堂PPT)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课堂PPT)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1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一)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
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批评”等, 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30年代至60 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二)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和作者转 向作品,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进行细读, 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3、此外,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还指作品的整体性 以及作品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有机性。
6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二)非个性化理论
1、艾略特既摒弃浪漫主义夸大诗人主观性的 做法,又反对古典主义“照相式”的单纯模仿 外界事物、片面强调客观性的方法,有意要改 变英国诗歌理性与感性相脱离的局面。
2、他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 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就是说, 应该把诗人放在文学史这个整体和文学传统之 中加以考察,判断诗人的作品有无价值就要看 它是否符合过去的标准,而并非是否具有个性。
一、本体论批评
(二)“构架-肌质”理论 1、所谓“构架”,是指逻辑意义,如房子的 梁和四壁的墙。是诗篇结构或者逻辑核心。 2、所谓“肌质”,是诗的本体论部分,如房 子四壁的墙皮上的装饰和点缀,这是诗的本质 与精华,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部分。 3、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或更确切的 说,兰色姆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干扰的。
17
三、含混
(四)赫伯特的《朝圣》:
穿过矮林,我走向欲望(passion)的荒野。 就是那有人称为沼泽的高地的地方: 它是一片荒芜,有时却很富饶。 就在这儿我全部的财产被掠夺, 只剩下一枚美丽的金币(angel), 那是一位朋友系在我身上。
18

《俄国形式主义》PPT课件

《俄国形式主义》PPT课件

只有从形式分析入手,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度。
把文学研究的焦点聚集于作品身上,聚集于作品的形式 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受到前所未有 的重视。
现代文艺学必须让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使词语从 意义中解放出来。
文艺是形式的艺术
29
2、从功能的角度看,日常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文学语 言则以自身为目的。从构成的角度看,日常语言按照惯常 的构词、语法、修辞来组织语言单位,文学语言无论在构 词、语法还是在修辞方面,都异乎寻常地打破常规,通过 不同的选择、配置、加工、改造,对日常语言施加“暴 力”,使之变形、扭曲,从而达到特定的美学目的。
18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生活的感觉, 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 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 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 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作用。
12
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
• 二者在理论研究方法上均受索绪尔语言 学影响。将文学分为内容与形式两部分, 突出形式的作用。将文学定义为形式的 艺术(一是内容不能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
二是形式有不受内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三是形式可
以决定内容,创造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在寻找相互对立关系中侧重一个;将叙 事作品结构分为情节结构与叙述结构, 强调情节结构。
二、独特的艺术形式观 a、以“材料”和“形式”的二分法代替“内容”和“形式”的
传统二分法。 b、“材料”指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理念、意象、甚至是

16
c、“形式”不仅指对“材料”进行的布局和安排,还指 “材料”被安置后形成的存在形态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编辑课件ppt
21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总结:新批评派强调文学研究应该立足 于作品,应让作品说话,应该分析研究 作品的内在结构,而不是从作品以外的 其它因素出发。没有对文学本体的感受 和分析,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在 这一点上,无论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 义、法国结构主义,这些理论的存在说 明这种追求文本艺术性的行为是有其存 在价值的。对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都 作出了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英国文学理论家兼诗人 瑞恰慈
编辑课件ppt
7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非个性化论(impersonality)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 艺术家丧失个性的过程。每个艺术家只有在传统中 才有意义,他将随着传统延伸只过去,充满在现在, 拓展至未来,从而既具有暂时性又包含了永久性。 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尽可能的了解传统,参与传统, 以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去发展传统。放弃自己以 归宿更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自己以不断的前进,消 灭自己的个性以发展传统,是文学事业得以永存。 但是,个性在传统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是积 极的、活跃的因素。“非个性”论并不是指诗人无 个性,而是说明诗人在创造作品时,应把自己的感 情、个性进行艺术加工,使个人的东西熔铸为超乎 个人之上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非个性”论的主要 内容。
维姆萨特韦勒克比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新批评发展第一阶段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英国文学理论家兼诗人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非个性化论impersonality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丧失个性的过程
英美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以及后来的结构主义批评均属于形式主义的批评流派,他们专注于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俄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指的是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

1.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其一,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

其二,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艺术内容不能脱离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这是他们对文学“形式”进行的新界定。

第三,俄国形式主义认为,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

如果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什克洛夫斯基还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领域,并作了多方面的研究。

首先,他从视角变异的角度谈陌生化效果。

其次,他从语言变形和移位的角度研究陌生化。

第三,他根据叙事文本中事序结构与叙述结构的关系探讨对常规的背离。

第四,他用陌生化的理论对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解释。

总之,俄国形式主义在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对文学批评的原则、功能等问题的看法带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

俄国形式主义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影响是深远的。

他们不仅对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显而易见,而且在新批评乃至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中也可以看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先驱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学者罗伯特· 魏曼说: “对于新批评的形成及其广泛传 播,都必须在老式的维多利亚文学批评的危机这个背景上 来进行探讨。” 与此同时,在文学创作领域,现代主义的崛起使批判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显赫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全新的文学创 作实践,必然要给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提出新的要求。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国著名 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 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 长诗《荒原》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与个人 才能》、《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诗和批评的用诗》。 “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 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 避个性的。”
a.本体论批评: 兰色姆的诗歌本体概念; 韦姆塞特与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b.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命题及反浪漫主义倾向。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 布鲁克斯等的有机结构论。 c.细读法: 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实践。 单篇分析。 语义分析的传统。 实证主义。 d.修辞批评: 布鲁克斯、韦姆萨特等人对隐喻、反讽等修辞格的研究。燕朴逊复义 理论。
• 全盛期:(耶鲁集团时期)二次战后到50年代,以耶鲁大 学为中心,聚集起来一批理论家,他们是韦勒克、布鲁克 斯、R.P沃伦、韦塞姆等人。其批评方法在英美文学批评 界几乎独霸天下,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同时出现了衰败的 气象, 50年代末,新批评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复杂琐碎,并很快 被新的理论所替代。 • 衰落期:60-70年代,在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的冲击 下,新批评走向沉寂。此一时期,韦姆塞特、韦勒克、布 鲁克斯、沃伦继续为新批评进行辩护。 • 但是新批评的一些论点及其批评方法已经内化为美国文学 批评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伦特里齐亚( Frank Lent ricchia)所说的,如果新批评已经死去,那么“它也是像一位 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的”。
“新批评派提出了或重新肯定了许多可留诸后世的基本原 理;美学交流的特定性质; 艺术作品的必有规范,这种规范组 成一种结构,造成一种统一,产生呼应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这 种规范不容随意摆布,它相对独立于作品的来源和最后的 效果,新批评派有力地阐述了文学的功能,文学作品不提供 抽象的知识或信息,不提供说教或明显的意识形态。新批 评派设计出一套理解作品的方法,它常常成功地揭示了与 其说是一首诗的形式,倒这种方 法得出了一套评价标准,这标准不会受时下流行的感情用 事的简单做法的影响而遭否定。”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一样,把文学看作是一个独立存在 的自足体。一方面,文学作为客体是独立于创造者和欣赏 者之外的,另一方面,它也是独立于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各 种意识形态及上层建筑,甚至还独立于社会生活的
• 萌芽期( 1915- 1930)。新批评的先驱理论家是英国的T. E. 休姆( T. E. Hulme, 1883-1917)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 ( Ezla Pound, 1885- 1972) ,前者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和对 “古典主义”的呼唤,给新批评派定下了思想倾向的基调; 后者对诗歌语言的倾心关注,开启了新批评重视语言研究 的风气。但是,一般认为,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T. S艾略 特( T. S Eliot , 1888-1965) ,最重要的理论家是英国的 艾· 阿·瑞恰兹( I. A. Richards, 1883- 1981)和威廉·燕卜逊 (Wi lliam Empson) ,在他们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著述中,提 出一系列后来被称为“新批评”的观点
俄国形式主义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达到高峰,从20年代 中期开始,它遭受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有力挑战和批 判,什克洛夫斯基在1930年发表文章,宣告形式主义理论 流派解体。 什克洛夫斯基:尝试用社会学方法写作和参加报告文学的 写作,但不理想;后则转向历史小说的写作 雅克步森:移居捷克,帮助建立了布拉格学派;二战,雅 可布森和布拉格学派的一些成员,如雷内· 韦勒克移民美 国,他们对新批评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 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对文学性的 探讨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 机械论:什克洛夫斯基 把文学批评视为技术工人的检修工作,把文学文本当作各 种技巧的总和。 • 有机论:日尔蒙斯基 文学作品不再被当作技术的总和,而被视为由各种功能要 素构成的统一体,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根据自身的功能占 有特定的位置。 • 系统论:特尼亚诺夫 各种文学现象的文学性质是由所谓的文学题材、流派和风 格等规范决定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系统密不可分,一旦离 开这个系统,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文学属性。
新批评在学院中在受欢迎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它提供 了一种方便的教学方法,以应付数量日益增加的学生。把 一首短诗发给学生们去领悟比开一门世界伟在小说课当然 要省事得多。其次,新批评视诗为冲突态度的微妙平衡和 相反冲动的分开调和,这种观点对于持有怀疑态度的自由 主义知识分子具有深刻的吸引力,因为这些人已被冷战中 那些互相撞击的教条搞得不知所措。以新批评的方法阅读 诗就意味着不对任何事情做出承诺。换言之,它是政治惰 性的秘诀,因而也是屈服于政治现状的秘诀。 ——伊格尔顿《20世纪的文学理论》
建立于1915年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以罗曼· 雅各布森为 首 成立于1916年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以维克多· 什克 洛夫斯基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鲍里斯· 艾亨鲍姆和尤里· 特 尼亚诺夫等人
俄国形式主义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暗指在这些 形式主义者手里,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作品表现 的内容(如社会现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的主导思想)转向文 学形式(技巧)本身。
俄国形式主义 与 英美新批评
伊格尔顿:“倘若人们想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发生重大转 折的日期, 最好把这个日期定在1917 年。在那一年, 年轻 的俄国形式学派理论家维克多· 什克洛夫斯基发表了开创 性的论文《作为技巧的艺术》, 自那时起, 特别是过去二十 多年以来, 各种文学理论大量涌现, 令人为之瞠目。”
约翰· 克罗· 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1974), 20世纪著名文艺批评家,诗人,文学理论“新批评”派领军人 物,生前曾长期担任美国南方田纳西州梵德比尔大学文学教授。 1921年兰色姆领衔,与他的几个同事和一批学生出版了一本小诗 刊《逃亡者》。1925年因为该诗派的主要人员渐渐走散,杂志停 刊。在这以后,兰色姆与原《逃亡者》诗派的三个学生,即阿 伦· 退特、布鲁克斯和沃伦三人保持通信来往,并且都从诗歌创 作转向文学批评。从1934年到1941年,他们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例如,兰色姆的论文《诗歌: 本体论笔记》、退特的论文《论诗 的张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鲁克斯与沃伦合著的大学文学 系课本《怎样读诗》。 1941年,兰色姆出版了《新批评》( The New Cri ticism)一书,评 论艾略特、瑞恰兹和艾伏尔· 温特斯等几个人的理论,他称这批 人为“新批评家”。
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 ,1893—1980)英国著 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诗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早年 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926年晋升研究员。 1939年来到中国清华大学短期授课。1939年起长期担任美 国哈佛大学教授。瑞恰兹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美学基 础》、《意义的意义》、《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 歌》、《实用批评》、《柯勒律治论想象》、《修辞哲学》 等。
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个主张形式至上的文学性流派,却产 生在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非常厚重的俄国。 1)俄国形式主义产生的20世纪初, 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 代,精神创造的时代,俄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 各领风骚,共同促成了俄国文化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 累累的灿烂时期。 2)20世纪初也是世界范围内一个科学精神日益昌盛的时 代,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使得文 学研究科学化的课题越来越尖锐地摆到了文学研究者的面 前。 3)俄国形式主义的产生,也是世界文艺学史内在的律动 使然。
新批评派一直试图给自己寻找一个“更正确的名字”: 如 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 (ontological criticism) ; 布鲁克 斯的“ 反讽批评” (ironical criticism) ; 维姆萨特的“张 力诗学” (tensional poetics) ; 布鲁克斯和沃伦的“结构 批评” (structural criticism) ; 奥康若的“分析批评” (analytical cri ticism) ; 克雷格尔的“语境批评” (contextual criticism) ; 朗勃姆的“ 文本批评” (textual criticism) ; 斯葛特的“客观主义理论” (objectiv etheory) ; 葛兰特 的“诗歌语义学批评” (semantic criticism of poetry)布 鲁克斯的“现代批评” ( modern criticism)等等。
• 成熟期( 1930- 1945)。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理论的 文艺理论家或批评家队伍迅速扩大。代表人物除艾略特、 瑞恰兹、燕卜逊外,还有约翰· 克柔· 兰色姆( John Crow e Ransom1888-1974)和艾伦·退特( Al len Ta te, 18881979)、克林思·布鲁克斯( Clea nthBrooks )、罗伯 特· 潘·沃伦( Robert penn Wa rren)等人组成的所谓“南 方批评学派” ,他们在新批评文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