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17课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的发展和较量,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东汉末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在这一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内战烽火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5.17内战烽火【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基本史实: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文字和图片),提高解读的基本技能,掌握从材料中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感知和平来之不易,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庆谈判。
难点:挺进大别山。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945年8月,中国人民虽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人民并没有得到和平与民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把人民推向了内战的苦难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内战烽火》。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重庆谈判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 国共双方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分别是什么?3. 说出重庆谈判的时间、经过、结果及意义。
4. 说出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时间、标志、性质及西北战场战况。
5. 挺进大别山开始的时间、经过及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重庆谈判的背景:(1)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美国支持蒋介石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3)蒋介石实行“假和谈,真内战”,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2. 国共双方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1)国民党:①早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就消极抗日,将大部分军队退缩到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以保存实力。
②抗战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时间部署内战;欺骗舆论,蒙蔽人民,掩盖其“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共产党: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人民利益,力争通过和平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②利用谈判的机会,戳出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 重庆谈判:(1)时间:1945年8月--10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新人教版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
(2)红军长征途中哪一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今年(2017)是红军长征胜利(D)
A.51周年B.61周年C.71周年D.81周年
2.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A)
A.四渡赤水B.强渡大渡河C.飞夺泸定桥D.翻雪山、过草地
答案:(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遵义会议;内容: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板块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阅读材料:
材料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
教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小组合作:(1)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晋在三国时期后的短暂统一,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教材通过介绍西晋的统一过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原因,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仍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政治、民族关系等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统一过程,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统一过程;2.北方各族的内迁原因及影响;3.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2.讲述法:详细讲解西晋的统一过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分析问题的能力;4.对比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西晋的统一与北方各族的内迁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4.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西晋的统一过程,包括晋朝的建立、统一江南及北方的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统一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北方各族的内迁原因及影响。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4.巩固(10分钟)对比三国时期的政治局面与西晋的统一,引导学生分析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17课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展示: 材料一1929年—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有直观的认识,但对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和敬仰,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长征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长征相关的图片资料。
4.视频:与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与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图片,生动地展现长征的历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4.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5.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 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6.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
因此。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择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历史的选择。
8.教师强调: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17课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辟井冈山道路,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成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同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4.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5.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生:学生倾听、思考。
以毛泽东的诗做为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17课
集备内容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
2、能力目标:多角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3、德育目标: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
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重点:以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是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三、教学难点:以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是中共七大的召开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初中历史学习经验,积累了一
定的历史知识,基本具备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
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浓厚,求
知欲强,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展
示探究成果,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但是进行课中合作表演
和合作讨论的能力还有待强。
(二)百团大战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百团大战的知识点:
3、“动脑筋”,回答:你能从目标、规模和战绩方面评价百团大战吗?
(三)中共七大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七大的知识点: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完成83页“练一练”:
2、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17课内战烽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
别山
2、能力目标:通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果断插
向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3、德育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
精神必须发扬光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以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是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三、教学难点:以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是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
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主要
是引导学生抓住重要史实并透过历史现象探究内在原因。
五、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88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
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
4、“活动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
(二)转战陕北
1、完成91页“练一练”: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
(三)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3、“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