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特点 心理发展的实质, 二,心理发展的描述,动力 心理发展的描述, 三,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四,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
(一)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 成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 认知等心理活动的变化; 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 四,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续)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三,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生物基础 (二)社会环境作用 (三)学校教育影响 (四)主观努力程度
上述关系涉及: * 内部Vs.外部; * 精神Vs.物质; * 一般Vs.特殊; * "which" Vs. "how much" Vs. "how".●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教育效果受人的心理水平所制约; 教育对心理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恰当理解和进行早期教育; 重视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本章主要概念
发展参数, 发展参数, 认知发展,人格发展, 认知发展,人格发展, 早期教育,最近发展区,发展的生物基础, 早期教育,最近发展区,发展的生物基础,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涵义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
扮演的角色所戴的假面具。有关人格的定义多达50几种。 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 1.整体性。(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 2.稳定性与可变性。 • 3.独特性与共同性。 • 4.生物性与社会性。
着不同的“关键期”)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与衰退的辨证统一。 5、心理发展进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年龄阶段与心理年龄特征
•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制约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 2、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某一因素的作用大小、性质依赖于另
一因素。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始终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性质的心理上是有所
三、人格的发展阶段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仅介绍较有代表性的埃里克森(E.H.Erikson)人格发展 理论。
•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 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导致的发展危机,成功解决 危机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形成消极人格,导致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PPT课件
含义:交往、满足需要、心理关系 人际吸引:情感方面相互亲近
▪ 熟悉效应
▪ 邻近效应 – 费斯汀格(1950)
▪ 隔壁41%、隔门21%、尽头10%、非同一层 – 拉特纳(Latane,1995)
▪ 最难忘:绝大多数-距离近者、社区、1千米半径
– “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
▪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 昨天你写的日记 ▪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 曾经最爱哭的你 ▪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 猜不出问题的你 ▪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 才想起同桌的你 ▪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 谁看了你的日记 ▪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 谁给你做的嫁衣
2-5岁
害怕减少:噪声、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 落、突然失去身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
害怕增加: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嘲笑、 有伤害性的威胁
随着年龄增加,与学校和社会有关的一类害怕明显 增加。
主要特点
1.稳定与冲动 2.深刻与延续 3.掩饰与表露 4.自尊与自卑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主客体相互作用
主体S
客体O
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2.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
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似环境中由于不 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皮亚杰、英海尔德)
种类增加,内容丰富 从简单的图式到复杂的图式 从外部的行为图式到内部的思维图式 从无逻辑的图式到逻辑的图式
(2)同化
同化是个体以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 过程
吃食物-消化作用-营养物质吸收-身体的一部分
受原有图式的影响

2心理发展与教育

2心理发展与教育

身体发展的非匀速性
身体发展的规律
头尾原则:儿童身体的发展严格地遵循着头—颈—躯干—下肢的次序进行。 近远原则:发展由身体中部开始,向边缘延伸。 头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 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现象
不同的生理系统的发育各有不同的模式,遵循着不同的规律。 ①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发育较快,到幼儿末期接近成人水 平,此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
2、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 是生、心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 认知方面: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 从经验型到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 情感方面: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 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 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四)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⒈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 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 纵向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
•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 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 动作 儿童先有“狗”的概念, 然后看见“羊”,他会 将“羊”与他大脑中原有的“图式”(经验)进 行联系或“配对”。当他认为“羊”具备“狗” 的特点,他会将“羊”认为是“狗”。 我们每个人都“同化”过程。比如:我们会将 “乘法”归纳进“加法”里面;会将“北极熊” 纳入到“熊”里面。都是“同化”的表现。 同化不是导致一个原有“图式”变化。它更多的 是给“原有图式”增添更丰富的内容。让“原有 图式”认知更全面、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 人的知识更渊博。“同化”很大程度上建构的是 更“精深”的知识体系。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电影《返老还童》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2.认知风格3.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4.心理发展5.个别差异6.学习困难7.认知发展二、填空题1.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是____和____。

2.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____。

3.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比两性各自内部的差异更____。

4.总的来讲,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其学业成绩之间有____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是很____。

5.人格差异主要包括____和____等方面的差异。

6.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的____和____编制的,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____多次修订,现称____量表。

7.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共有12个分测验。

其中有6个分测验主要测量____方面的能力,另外的6个分测验主要测量____方面的能力。

8.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____、____、____、____。

9.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2.场依存且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

A.物理学B.生物学C.数学D.社会学3.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5.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 )。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沉思型D.冲动型6造成男女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遗传素质不同B.努力程度不同C.社会文化期待不同D.智力差异7.( )不属于特殊儿童。

A.长白头发的学生B.交往障碍儿童C弱智儿童D.学习困难儿童8.认为健全的儿童与特定的环境结合就可以成为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是( )。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1)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1)

良好的遗传
不良的遗传
头颅变大、鼻梁塌陷,两眼距增宽,这就是“地贫特殊面容”
影响遗传的因素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
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人的 发展过程也是人的遗传素质成熟、自我发展、 自我暴露的过程。
彪勒【奥地利】心理学家,“儿童心理的发展 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 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延缓 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 霍尔【美】心理学家,“一两的遗传胜过万 吨的教育”。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量变和质变 人的心理发展持续而有阶段性的 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 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形成不同年龄阶段 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阶 段 性 ? 连 续 性 ?
错过特定时期,并非完全不能弥补 敏感期、 最佳期 关于兽孩的研究 如果是一个孩子在10岁时开始和野兽生活在 一起,我们很难相信他最终会变成“兽孩”。 日本人横井庄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逃进深 山,穴居28年之久,1972年被发现,当时曾 有人断言,他再也不能过人类的生活了。但 事实是只经过短短的81天,横井庄一就完全 恢复和适应了人类生活,并在当年结了婚。
各年龄阶段既相互关联,又存在区别
关联性 (1)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2)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 晰的界限。(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 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前期还保 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
身体发展的顺序性三个原则:头尾、远近、粗 细
2-4岁
0-6岁 1.5-4岁 2-6岁 2.5-6岁 3.5-4.5岁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活动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与各种 活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不断内 化的结果,社会文化环境对发 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2、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 1)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由外向内发展
•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 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发展过程:个体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开始 于外部环境。即先是外部的刺激作用于发 展个体,然后个体借助于中介工具将其内化, 使外部东西转化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 5、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 丰富的环境或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儿童认知发 展的进程。
• 6、教育教学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 方法,如可采用游戏式教学、同伴影 响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活动式教学和实验式教学等。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 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
如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
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 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3 岁)、幼儿期(3岁到6、7岁)、童年期 (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到 20岁)。
• 教学的作用:
•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阶 段(“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
•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可以走 在发展前面)
(一)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基本内容
•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心理发展指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 转化。
•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2.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评价: 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 临一个发展危机,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 的影响。 但是,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有过分强调本能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 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中主要矛盾的确 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实际,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些均 需进一步研究。
(二)发展阶段论
阶段
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 通过探索感知觉和运动之间的
(0-2岁) 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
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发展成就
1.开始区分主体和客体 2.从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 3.智力先于语言的发生 4.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 1.具体形象性 (2-7岁)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4.自我中心主义(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 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 (7-11岁) 但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2.从这个意义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 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3.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 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 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低级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 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 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15)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 ) 。 A、客体永久性 B、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C、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变的 D、物质的形态不会改变 (16)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的特征。 A、获得了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可逆性 C、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D、可以提出问题的假设 (17)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 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 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 属于( )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 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2)婴儿常常把什么东西都放进自己嘴里,这个例子是皮亚杰 理论中的哪个过程? ( ) A、同化B、顺应C、平衡D、去中心化 (3)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 ) 。 A、图式B、同化C、顺应D、平衡 (4)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 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 ) 。 A、整合B、同化C、顺应D、平衡 (5)主体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 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叫( ) 。 A、整合B、同化C、顺应D、平衡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 验”:
• 从双胞胎出生后第46周开始对姐妹甲训练, 每天做十分钟的登梯练习,经过六周训练后, 同姐妹乙比较,甲爬得快些还是慢些?
• 甲用26秒完成,乙则用了45秒。 • 从第52周开始他对姐妹乙也做登梯训练,两
周后再测试,是甲快还是乙快? • 甲和上次所用时间差不多,而乙用10秒钟就
• 儿童心理发展是有个别差异性的。 • 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两
个同为八岁的儿童,一个儿童的抽象思维已有 很好的发展,已经能够掌握数的概念,利用概 念进行运算,而另一个却还不能脱离实物运算。 在国外一个大规模的研究报告中曾经作出这样 的估计:“当一年级的教师遇到他们班上年龄 差不多都是六岁的孩子时,她事实上面对着一 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准备状况的差异来 说,实际上是从三岁到十一岁。”
编辑ppt
• 动物也有道德感?
• 1.老鼠宁可绝食也不害同类 实验显示,人类认为最讨厌的老鼠也具
有某种“宁可饿死,不害同类”的美德。 在一个实验室的试验中,一些老鼠被给予 了食物,但一旦它们吃下面前的食物,笼 中的机关就会被触发,从而导致另外一组 老鼠立即遭遇电击。这些被给予食物的老 鼠发现了这一规律,后来它们再次被给予 食物时,竟然对食物熟视无睹,拒绝再享 用一口。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 • 3.教育——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性作用。 • 4.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修改三稿)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修改三稿)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四、理解心理发展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
1、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
教学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
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2、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
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三)影响心理发展各因素的辩证关系
•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而言,可以分
为两大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 内部因素:包括遗传素质、机能、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身心 发展水平、主观能动性; – 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从动态综合的角度而言,主体自身的活动是影响并直接实现 身心发展的综合性、根本性因素,或者说,活动是影响人身 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心理发展的 动力。
•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 遗传具有稳定性,而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
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则完全是环境 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 自然环境:不依赖人而存在的,人与其它生物所共有的的环
境,包括宇宙星辰、山川河流、阳光、空气、水分等。
交往时有了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两岁半的水平。第七年,卡玛
拉已基本上改变了狼的习性,能与一般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出 45 个单词,能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
她开始注意穿着,不穿好衣服不出屋,有了羞耻心。她能自觉地
到鸡窝去拣蛋,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第九年 (17岁) ,当她因 尿毒症死去时,智力只有三岁半的水平。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terminal drop)(全部衰退)。
图2-1 心理发展的多维性及多向性
【心理发展的定义】
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持 续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包含:心理内容的扩大(不知——知)

心理机能的改善(一听、二看......)

心理质量的提高(“妈妈” 一词?)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征。(量变—质变:明显不同的年龄阶段)
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不连续的,是分阶段进行的,他们更多 地把心理的发展看成是一系列的步骤,这种观点被称为阶段 论。阶段的概念一般是指:
(1)在特定的阶段中,行为是围绕着一个居支配地位的主题 组织起来的;
(2)某一阶段的行为与较早或较晚出现的行为有性质上的不 同;
(2)这个阶段的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包括两大类】【逆向性】表示分类结构的特征,在
分类活动中可以把某一事物归在一个类中,也可以从该类中
剔除。【互反性】表示关系结构的特征,在比较活动中A比B 大就是B比A小
(3)它的群集性。具体运算包括分类、序列、对应和矩阵等, 这些结构的核心称为“群集”。群集结构是在获得守恒和可 逆性后进行逻辑辑运算。其本质特征包括:组合性、可逆性、 结合性、同一性、重复性。
【生物遗传性】(生物性 前提/可能性)
(天生盲人)
【社会制约性】(社会性)(历史/社会环境) (“狼孩”)
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生物自然性) 1.【遗传素质】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
特点。 【作用】生物基础/自然前提;可能性/现实性
【“遗传决定论”的批判】 (高尔顿/霍尔)
①儿童发展了符号表象技能; ②这个阶段的表象是直观的、静态的,带有较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开学第一周,李老师试图教一年级的学生在 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 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 够像我一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 了,但都是左手。

王老师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 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 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将不能参加 周末的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 生病住院。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 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能按时交上。王老 师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 外,因为她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同意,他 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 不能参加野营活动。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 青年初期


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问题 关键期问题 终身发展问题



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关于发展的争论:

先天和后天之争 连续和不连续之争 遗传决定论 环境机械决定论 共同决定论 成熟决定论

遗传与环境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心理发展具有程序性 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程序。不仅整个心理的发展有 一定的程序,同时个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程序。例如,个体思维的发展总 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发展到抽 象逻辑思维;记忆总是从无意识记发展到有意识记 ,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情感总是先有喜、 怒、哀、乐等一般的情绪,而后才有道德感、理智 感和美感等。
8
成年晚期
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人生”、“我的一生 ”
实现自我 没有实现自我
理论意义及存在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同等程度上,或者在相同的时刻 经历着埃里克森所描述的各种危机。年龄范围或许 代表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但不是唯一的时机。 强调环境的作用。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阶段是个体 在与其他人及社会的持续相互作用中,作为一个整 体来完成的。 并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 另一个阶段,而且该理论也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
发展的产生


学习先于发展 自言自语,将集体共享的知识转变为个体知识的一 种机制。(大量地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比其他儿童 能更有效地学习复杂的任务。) 强调学习的社会文化性,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 才能进行真正的学习。

最近发展区,儿童不能单独完成,但在成人或更有能力 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搭建支架,指由更有能力的同伴或者成人提供帮助。
3.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各个年龄 阶段,而各个相邻的阶段既互相区别又互相 联系,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 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个阶段 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就必然地要过渡到更 高一级的阶段。



4.心理发展具有联系性 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例 如,中学生感知的发展是记忆发展的前提,而记忆 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感知的发展。感知为思维提供 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逐渐 发展词的抽象思维,而随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他 们的感知也得到改造完善,并获得概括的性质。各 种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各种个性心理特征 之间、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也都是 如此。
模拟论 模块论

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



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等人在研究知觉时 发现,有些人比较容易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有些人 很难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他将前者称为场独立性的 人,将后者称为场依存性的人,大多数人处于场依存性和 场独立性之间。场院依存性的人,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 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 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隐蔽图形测验通常用来评定 个体的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简单图形暗含在复杂图形中, 要求被试把简单图形分离出来。这需要重新组织材料的能 力。场独立性的人比场依存性的人容易分离出简单图形。
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格赛尔 皮亚杰
艾里克森
班杜拉 维果斯基 柯尔伯格
心理发展理论

自然成熟说


格塞尔 支持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成熟与个体内 部的环境有关,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个体自身 规则的、有次序地发展过程是由成熟预先决定的,而成 熟时由有机体内固有的生物基因决定的;学习与个体的 外部环境有关,成熟是学习的条件,学习对成熟只是起 一种促进作用,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双生子爬梯实验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两种观点: 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儿童的 发展才有意义。 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这种 符号是文化历史所创造的、用于帮助人们思维、交 流以及解决问题的符号,如语言。 符号系统的获得是按照一个不变的阶段次序发生的 ,而这些阶段次序对每个儿童而言都是一样的。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儿童心理理论论
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 要、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 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 预测和解释。 理论论


愿望心理(2岁)——愿望-信念心理(3岁)— —信念-愿望心理(4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


只有出现不平衡时,儿童才有机会成长和发展。 亲身体验以及对环境的操纵是产生发展性变化的关键所在。 同伴之间的社会相互作用,如争论或讨论等,是提升儿童认知 发展的有效方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人从出生到成年,其认知发展依次经历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 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 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大致年龄 出生到2 岁 2~7岁 7~11岁 主要表现 “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形成,逐渐从反射性行为发展到 目标指向行为。 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思维具有自我 中心和集中化倾向。 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出现一些新能力,如:可逆性 的思维活动、去自我中心的思维。问题解决不太具有自 我中心倾向,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胡老师教初三年级的英语。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 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 人。赵小青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 。“胡老师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胡 老师注意到赵小青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 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胡老师问赵小青是 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 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 ,并且也没时间写。
埃里克森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阶段
阶 段 1 2 3 4 5 6 7 大致年龄 出生到18个 月 18月到3岁 3岁到6岁 6岁到12岁 12到18岁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心理社会危机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对怀疑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繁衍对停滞 重要的关系 母亲 父母 家庭基本成员 邻居,学校 同伴群体和领导榜样 友伴、性伴侣及竞争与 合作的伙伴 分工和共同承担家务 心理社会发展的特点 得到 给予 支持 放手 做事(=追随) 模仿(=游戏) 完成事情 共同完成事情 成为自己或不能成为自己 分享自我 在另一半那里迷失自我或 找到自我 关照
人的发展
身体发展 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社会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前进过程。每一 个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征都是逐渐地、持 续地由较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人的心理 发展自出生就已经开始,以后日趋丰富和完 善。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
学习兴趣
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
学科兴趣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成绩好 社会科学成绩差 独立自觉学习 内在动机支配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成绩差 社会科学成绩好 易受暗示,学习欠 主动 外在动机支配
学科成绩
学习策略

沉思型和冲动型



在学生的认知风格上,冲动型学生与沉思型学生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冲动型学生的特点是 反应快,但精确性差。而沉思型学生反应慢,精确性高 。 沉思型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创造力都比较好,而 冲动型学生则往往阅读困难、学习成绩不太好。通过训 练可以提高冲动型学生的思考能力。 有的学者认为,在认知任务强调整体性的信息加工时, 沉思型学生所犯错误较多,而当认知任务强调细节性的 信息加工时,冲动型学生犯的错误较多。在教学实践中 我也有这方面的体验,反应快的学生往往粗心,稳重的 学生则往往细致多了,考虑问题一般要全面一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图式 同化和顺应


适应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调整图式,以对环境做 出反应的过程。 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顺应:当旧有的方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 儿童或许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这 个过程叫做顺应。 平衡作用:已有的经验和现在遇到的问题之间产生不平 衡时引起的建立新图式或调整旧图式等,直至达到一种 新的平衡。

辐合型和发散型


吉尔福德依据思维进程的方向特征所作的分类。 吉尔福德认为,人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常常“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 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即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 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这种呈散射型或分叉型 的思维模式就叫作“发散思维”。由于它较少受传统观念束缚,不 轻易苟同于一种现成的说法或不急于归一,且往往能因此出现一些 奇思异想,所以也称作“求异思维”或“开放式思维”。在同样的 情况下,思维也常常“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即以 已有的事实或命题为起点,遵循传统思维逻辑,沿着归一的或单一 的方向进行推导,并找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种呈集中型或直线型 的思维模式就叫作“辐合思维”。由于它是在已知前提下从一些事 实中引出“唯一的或习俗上可接受的最好的结果”,所以也称作“ 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