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礼仪的历史沿革、概念、特点、原则和作用
【基本礼仪大全】第一章--绪论
❖ 二、礼仪的特征
共同性 、继承性 、发展性
❖ 三、礼仪的原则
尊重原则 、遵守原则 、适度原则 、自律原则
第三节 礼仪的种类及功能
❖ 一、礼仪的种类
按性质 、场合 、身份 、表现形式 。
❖ 二、礼仪的功能
教育 、美化 、协调 、沟通 、维护
思考题
❖ 1. 礼仪是怎样形成的? ❖ 2. 中西礼仪有何差异? ❖ 3. 礼仪有哪些功能?
(六)礼仪的衰落时期
(1796年-1911年)
❖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 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 繁琐。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 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
(七)现代礼仪时期
(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
❖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和 战友破旧立新,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 幕。
东周时期) ❖ (五) 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 ❖ (六) 衰落时期(1796年-1911年) ❖ (七)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 ❖ (八)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一)礼仪的萌芽时期
(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 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 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 期礼仪的萌芽。
礼仪发展历史
礼仪发展历史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演变礼仪与人类的文明相伴而生,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礼仪的萌芽,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礼仪规范;一、礼仪的起源: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信仰与敬畏原始社会,人类处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无法解释千百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认为天地神灵是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所以就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以表示他们对天地、神灵、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灵, 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等等.为祈祷而举行的仪式就成了古代礼仪的萌芽.因此有了“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说法;2.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父母要抚养、关爱、教育孩子;成人要赡养、照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关爱;在舜尧的时代,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称之谓“五礼”; 通过礼仪,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3.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形成了最初级、最原始的礼仪;这种相互的呼应与模仿逐步形成一种习俗,便成了最初的礼仪;如在原始的狩猎、耕种、和部落之间的争斗中,人们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来表示他们的想法,互相配合; 用击掌、拍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收获后喜悦、高兴;4.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分工越来越细,就出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就出现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当大家聚会坐在一起时,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领、一般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就不断增加新的礼仪;就为等级差别的维系提供更多方便和条件;二、礼仪的发展演变一我国的礼仪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内容:1.礼俗:是民间形成的礼仪习俗;2.礼制:是国家制定的礼仪制度;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优良的礼俗,摒弃一些过时的陈腐的礼俗;二我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周朝时,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礼仪;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管子 . 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法家:推崇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墨家: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明清:家庭礼制完善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三中国礼仪从形成的时间上分:1.中国古代礼仪: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前2.中国现代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型平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四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1.宗教礼仪2.封建国家的典章制度3.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1.礼仪涉及范围广泛2.政治生活强调尊君3.社会生活强调男权五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中国现代和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礼仪是对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历朝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新时代的精神,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第二节礼仪的概念人们一般把礼仪的概念分解为:礼、礼貌、礼节和礼仪一、概念礼: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礼的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礼貌:礼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它体现一个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人们的文化层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虽然世界各地在礼貌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尊敬友爱的本质是一致的;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侯、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规则和形式;属于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如: 乘车让坐;对师长、前辈、上级通过问候、行动表示尊敬;得到别人帮助时表示谢意;有客人来访时表示热情接待等;礼仪礼和仪各有不同的内涵:“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2 、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3 、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 、指礼物;如:送礼、礼品;“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 、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 立此为仪……”墨子·天志;2 、指典范、表率;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3 、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4 、指礼物;如:贺仪、谢仪;礼仪:是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狭义,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二、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第三节礼仪的特征与原则一、礼仪的特征礼仪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继承性;礼仪的形成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国家的现代礼仪都是本国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 礼仪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不同时期的“过滤” ,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内容,而且一旦形成,通常会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礼仪的继承性是批判的继承,任何礼仪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不是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发展;比如:古代提倡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仪表方面要: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具今切;卫生方面要:晨必浴、兼漱口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和习惯;但古代封建制度下的跪拜之礼,十分繁琐,表现了人的地位的悬殊与人格的不平等,所以现在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用握手、问候来表示;2、规范性礼仪和道德、法律一起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规范;礼仪规范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其对人们在交际场所的约束性,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法律规范;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守礼仪规范,人们也都在用礼仪规范来衡量和判断自己和他人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它已成为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礼仪的规范性是客观存在;3.级差性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受到时间、环境和不同的客体制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种礼仪对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和要求,这就是礼仪的级差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时间运用相应的礼仪来展现自己的风采;4.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因其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其礼仪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礼仪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如东方文化:含蓄、深沉;西方文化的坦率、开放;汉族:见面习惯拱手、鞠躬;日本人:穿和服、讲究鞠躬30度、45度、90度西方人见面习惯接吻和拥抱;节庆的时候,不同的民族,穿不同堵塞服装,行不同的礼仪;同时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宗教群体礼仪的要求与禁忌;回族:不吃猪肉;设清真餐厅;印度教不吃牛肉,不用皮箱、不穿皮鞋;有些国家有很多的民族,许多的民族又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民族、国家、宗教之间的礼仪经常交错在一起,所以不能严格的把国家、民族分开;我们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除了要表现出自己所在国家民族的礼仪外,还要了解对方的国家、民族、宗教的习俗和礼仪;这样才能恰当的表达出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一旦忽略了某些细节,就可能使对方感觉是对他的无礼,甚至是侮辱,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误会,影响友好交往;4. 变化性与时代性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更新;一方面礼仪随着时代、本国、本民族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渗透作用,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礼仪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礼仪具有变化性和时代性,二、礼仪的原则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也称之为礼仪的原则;礼仪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1 、尊敬原则礼仪源起敬神,后发展演变为尊重他人,由此说明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在人际交往中尊敬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尊敬他人则是失礼的表现,同时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掌握了尊敬原则,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这就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要互相尊敬、互相谦让、友好相待、和睦相处;对待他人要做到敬人之心长存,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尊严更不可侮辱他人人格;但是遇到对方有伤害个人尊严时,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2 、遵守原则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会成员都应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共同遵守礼仪规范,社会才更有秩序,社会才更加文明;3 、平等原则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力;不能因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的不同而礼仪的使用范围不同;在交际场合,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对方,都应按礼仪要求尊重对方,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4 、宽容原则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文化层次、风俗习惯、职业、年龄等原因,会有不同的处事方法、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要善解人意、体谅他人;若一方产生失礼行为,冒犯了另一方,失礼的一方应主动道歉,另一方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原谅对方,避免出现心存怨恨,过后报复的现象,宽容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严于律已,宽以待人;5 、真诚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应以礼相待,真诚待人;做到真心实意,言行一致;避免表里不一,只行礼仪之事,而无真诚之心;如果把礼仪比做一朵鲜花的话,那么真诚就是花的心;真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待人真诚的人会很快得到别人的信任 ,而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既便一时不会被识破,但终究还是会失去人们的信任;6 、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要求人们在适用礼仪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对象注意技巧,把握分寸;如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奉承;既要自尊又不能自负;既要坦诚又不能粗鲁;既要谦虚又不能拘谨;既要老练持重,又不能圆滑世故;7.从俗的原则由于国家、民族、地区以及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礼仪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要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当地习俗保持一致;礼仪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礼仪的功能和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1、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1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2草创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3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4发展和变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强化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6衰落期 1796年——1911年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二、中西礼仪的异同1、在表达方式方面:中国礼仪不仅注重礼貌,而且讲究礼节;强调以让位礼,提倡中庸之道,表现既热情亲切,又谦逊含蓄;西方礼仪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思想开放,强调实用,提倡平等,情感外露,表达率直坦诚,没有中国人那样强烈的家庭本位,而强调个人本位;2、在礼品馈赠方面:中国人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把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西方人反对繁文缛节和过分客套造作,一般不轻易送礼,送礼也很简单,一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都重视礼品的包装,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3、在礼仪活动方面:中国人讲人情,重人脉,注重人伦亲情和家族血缘,讲究敬老爱幼,尊重老者优先,事事讲究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强;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功利,提倡女士优先,讲究绅士风度;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并不十分突出,把个人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4、在“老”的称呼方面:中国人尊敬的称呼上了岁数的长者为“老先生”、“老师傅”、“老专家”等,象征着经验丰富;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老”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西方老人独立意识强,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5、在宴请方面:中国人请客时,往往客气的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谦受益,满招损;”且请客时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因为这也许表明食物准备不充足或客人还没有吃饱;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会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且请客时如果食物被客人吃光,主人一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看见盘里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第二节礼仪的内涵一、礼仪的概念概括地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二、礼仪的特征1、共同性2、继承性3、发展性三、礼仪的原则1、尊重原则2、遵守原则3、适度原则4、自律原则四、礼仪的功能1、教育功能2、美化功能3、协调功能4、沟通功能5、维护功能第一节仪容礼仪一、身体部位的修饰技巧一头发修饰:1、勤于护理 2、长短适中3、适度协调正确洗发:先把少许洗发水挤在手上,两手揉搓后均匀涂抹在头发上,用手指指腹轻柔地揉搓头皮及头发;重复两次后冲洗干净,取适量护发素由发梢处慢慢向内揉搓数分钟;正确吹发:每周用热吹风机吹发不要超过三次;尽量少使用发蜡和发油,更要避免使用香味过于浓郁的头发定型产品;二发型:1、发型要与职业相协调2、发型要与年龄身份相协调3、发型要与脸型相协调4、发型要与体型相协调5、发型要与服饰相协调三面部修饰:1、面部保养 2、得体的化妆化妆的选择:生活妆宜淡;社交妆宜雅;盛会妆宜浓;基本的淡妆技巧: 1清洁面部2基础底3定妆4画眼线5画眼影 6眉毛的修饰7画腮红 8涂口红 9卷睫毛忌讳:色彩是提高亮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宴会妆着色较平日更浓重一点,不过切忌走极端;过于浓艳的女人,容易被看成是粗俗与不受欢迎的人;四颈部修饰:保持颈部皮肤清洁,并加强颈部运动与营养按摩;五手部修饰: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防止手部干裂粗糙;指甲要勤修剪,若留长指甲,则必须注意清洁而富有光泽;六脚部修饰:勤洗脚、勤换鞋袜,勤修剪趾甲;香水的使用:出席宴会、舞会时可使用浓香型香水,一般性交际使用清香型香水,工作时间使用淡香型香水,健身运动时使用运动型香水;二、仪容修饰的礼规1修饰避人2勿以残妆示人3勿评论他人的妆容4勿离奇古怪一、站姿礼仪男士站姿礼仪:两脚并拢,两膝并严,两手自然下垂,呈正步站姿;通常还可采用双脚稍叉开,与肩部同宽为限,双手相握右手放在左手的掌心上、叠放于腹前的腹式站姿,也称为分腿站姿;或双手背于身后,然后相握的背式站姿如图1;也可采用两手自然下垂,两脚靠拢,脚尖呈45度—60度,身体重心在两脚上的扇形站姿如图2;如果站立时间过久,双脚可交替后撤一步,其身体重心分别落在另一只脚上,但上身仍须保持挺立,伸出的脚不可伸得太远,双脚不可叉开得过大;二、坐姿礼仪一坐姿的基本礼仪二坐姿的种类:1、正襟危坐式: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均成直角,且小腿与地面垂直,双膝双脚并拢;此式男女皆宜;在尊者面前不宜坐满椅面,以占2/3左右为宜;2、垂腿开膝式:主要要求与上相同,只是双膝稍许分开,宽度不超过肩宽,此式适合男士;3、双腿后点式:两小腿后屈,脚尖着地,双膝并拢;此式适合女士;4、双脚交叉式:双膝并拢,双脚在踝部交叉,然后稍微内收,不宜远伸;此式适合女士;5、双腿叠放式:双腿一上一下交叠在一起,叠放在上面的那只脚的脚尖应垂向地面;双脚可以垂放,也可以与地面呈45°角斜放;切勿双手抱膝;此式适于穿短裙的女士;6、双腿斜放式:双腿并拢后,双脚同时向左侧或右侧斜放,并与地面形成45°角;适用于穿短裙的女士在较低的座椅就座;如右图7、前伸后曲式:先将大腿并拢,然后向前伸出一条腿,同时把另一条腿后曲;两脚脚掌着地,前后成丁字位;此式适合女士;三、蹲姿礼仪一蹲姿的基本礼仪二常见的蹲姿:1、高低式:基本特点是双膝一高一低;主要要求在下蹲时左脚在前,完全着地,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右脚稍后,脚掌着地,脚跟提起;右膝低于左膝,右腿左侧可靠于左小腿内侧,形成左膝高、右膝低的姿势;臀部向下,上身微前倾,基本上用左腿支撑身体;男女均适用,但女士应注意靠紧双腿,男士两腿之间可有适当距离;2、交叉式: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小腿垂直于地面,全脚着地;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两者交叉重叠,右膝从后下方伸向左前侧,右脚跟抬起,脚掌着地,两脚前后靠近,合力支撑身体;上身略向前倾,而臀部朝下;3、半蹲式:主要要求是在蹲下之时,上身稍许下弯,但不宜与下肢构成直角;臀部必须向下,而不能撅起;双膝可微微弯曲,其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变化,但一般应构成钝角;身体的重心应放在一条腿上,而双腿之间不宜过分分开;4、半跪式:主要要求是在下蹲后,改为以腿单膝点式,臀部坐在脚跟上,以脚尖着地;另外一条腿则是全脚着地,小腿垂直于地面;双膝应同时向外,双腿应尽力靠拢;适用于男士;三不可取的蹲姿:1、切勿突然下降2、不要离人太近3、不可弯腰撅臀4、不要平行下蹲5、方位不能失当四、走姿礼仪一走姿的基本礼仪:二应避免的不雅走姿:三不同服务场合走姿规范:1、引路时——“以右为尊”,居于客人左前方两步左右位置;2、告别时——先后退三步,再转身离去;3、上下楼梯时——“右上左下”原则,上在后,下在前;4、进出电梯时——“先出后进”原则五、手势礼仪一规范的手势:手掌自然伸直,掌心向内向上,手指并拢,拇指自然稍稍分开,手腕伸直,使手与小臂成一直线,肘关节自然弯曲,大小臂的弯曲以140度为宜;二国际交往中的手势:如:“到这儿来”——中国人习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弯动手指;而在欧美,这一动作却是招呼动物的表示;欧美人招呼人时,是将手掌向上伸开,伸曲手指数次;“好,行了”——多数国家用竖起大拇指来表示;而在澳大利亚竖起大拇指是粗野的表示;第三节服饰礼仪一、服饰礼仪的原则一整洁原则二个性原则三文雅原则四TPO原则:“TPO”分别是英语中的Time时间、Place地点、Occasion场合或Object目的、对象三个单词的缩写;服饰要顺应季节变化和时代特点;服饰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条件、风俗人情而显示出不同的格调与特色;服饰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场合可分为公务、社交和休闲场合三大类;五整体协调原则1、服装要与身材、脸形、肤色、年龄、发型相协调2、服装要与色彩搭配相协调色彩搭配原则:“三色原则”、“安全色原则”服装色彩搭配方法:统一法、对比法、呼应法、点缀法3、服装要与饰品相协调1饰品应与服装款式、色调、风格相协调2饰品应与脸形、体形相协调3饰品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4饰品佩戴要精巧5饰品佩戴要符合习俗寓意二、服饰礼仪的要求1、男士西服着装规范:1讲究规格 2巧配色彩3选好衬衫4系好领带5扣好衣扣6穿好皮鞋7用好衣袋西服穿着必须注意的14个问题:1、尺寸必须合身、合体2、一定要烫得笔挺3、袖子长短要适中,一般应在手掌虎口上方3厘米左右4、领子要贴背5、背部长要盖过臀部,略长过3-6厘米6、要选用有腰线的西服,不宜选用直筒式7、西裤的长度一般到脚背为宜8、款式应偏向能表现出稳重大方为上9、正式场合首选色彩应是藏青色10、应选用柔软透气,散热性好的档次高面料11、穿着西服务必要将上衣左袖口处的商标等剪掉12、要扣好上衣、背心的纽扣13、切忌将衣袖卷起,将裤筒挽起14、上衣、衬衣和裤子口袋里少装或不装东西2、女士西服套裙着装规范:1合理搭配--------衬衫、衬裙、鞋袜、饰品的搭配2科学选择--------布料、色彩、图案、款式的选择3得体穿着--------雅合身合体、穿着到位、举止文第四节谈吐礼仪一、交谈的基本原则1、表情认真2、动作配合3、语言合作4、用词要委婉5、礼让对方注意:语言中的礼仪细节:发音准确、口气谦和、内容简明、少用方言、慎用外语;绝不能出现的语言: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气话;不要让你的声音生锈,要选择愉悦的交谈话题;二、交谈的基本技巧1、善于聆听2、真诚赞美3、感情交流4、虚心请教5、幽默诙谐6、适时结束谈话交谈中的危险雷区----------不要一个人长篇大论;不要插嘴;不要抬杠;不要否定;避免低声耳语;不要用手指点别人;不要过分谦虚;不要挑剔别人的毛病;第一节见面礼仪一、称呼礼节1、称呼的种类:1职务称呼——只称职务,如“主任”;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张局长”;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关系比较亲近的,被称呼者名有两个字以上的,有时也只称呼名加上职务,如“林伟书记”、“青松部长”;2职称或学位称呼——仅称职称或学位,如:“教授”;在职称或学位前加上姓氏,如“张律师”;在职称或学位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正式场合,如“李梅博士”;3行业称呼——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医生”、“警官”等; 4性别称呼——按性别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5姓名称呼——直呼其名;只呼其姓,不称其名;只呼其名,不称其姓;6拟亲称呼——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参照亲属关系来称呼;7零称呼——用礼貌的问候语、致歉语来代替称呼;2、称呼应遵循的基本礼规:1称呼要适应不同场合2称呼要尊重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3称呼要遵循国际礼仪规范4称呼要入乡随俗5称呼要根据与交往对象的关系灵活选择6称呼要把握次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7称呼要注意细节二、致意礼节1、无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1点头致意2起立致意3举手致意4欠身致意5脱帽致意6拱手致意7鞠躬致意8注目致意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1握手礼①正确的握手的方式:握手双方相距约一步,上体略前倾,伸出右手,双方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时间约2-3秒,力度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同时面带微笑,注视对方,问候示意;②遵循握手的顺序:伸手先后的基本规则——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客人来时主人在先、客人走时客人在先,平辈朋友以先伸手为敬;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1握手礼③握手的要求:一定要用右手,禁止用左手;要紧握对方的手;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切忌戴手套握手;不可戴墨镜与人握手;多人同时握手时应按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什么时候不该与人握手----------- 对方手部有伤;对方手上提着重物;对方正忙于他事,如打电话、用餐、喝饮料、主持会议、与他人交谈等;对方与自己距离较远;对方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自己手上有水或不干净的东西时,应谢绝握手,同时解释并致歉;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2拥抱礼①具体规则——行礼双方相对而立,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在上抚对方左后肩,左手在下抚对方右后腰;②具体区域——一般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在中东欧、阿拉伯各国、大洋洲各国、非洲与拉丁美洲国家颇为常见;③具体场合——在庆典、仪式、迎送、政务活动中多见,在谈判、检阅、授勋等特殊场合,大都不使用;④具体人员——在欧洲、美洲、澳洲诸国,男女老幼之间均可采用,在亚洲、非洲,尤其是阿拉伯绝大多数国家,拥抱仅适用于同性,与异性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是绝对禁止的;3亲吻礼①吻额礼——长辈对晚辈的行礼;②吻颊礼——平辈之间的行礼;在公众场合,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适用,男女之间则贴面即止;③吻唇礼——夫妻、恋人、母婴之间的“专利”;④吻颌礼——晚辈对长辈的行礼;⑤吻手礼——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仅限于室内,男士向已婚女士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士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⑥吻足礼——在非洲一些部族里或可见;三、介绍礼节1、自我介绍:1应酬式 2公务式 3社交式4仪式式 5问答式要选择好时机——初次见面且对方有结交兴趣时,或对方有空闲、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采用主动的方式;掌握基本要领——介绍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内容不可太繁琐,最好是三言两语能结束;态度诚恳而自信——介绍时要自然有善、亲切随和、彬彬有礼、真实可信、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自吹自擂;2、他人介绍:1标准式 2简介式 3强调式4引见式 5推荐式 6礼仪式介绍的原则:一般遵循“尊者居后”的原则;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四、交换名片礼节1、呈递名片的礼节:应注意起立或欠身,把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用双手或右手递上;目光正视对方,同时附以寒暄语;2、接受名片礼节:目视对方,起身或欠身双手接受,万不得已才用右手接受;接到名片后不可马上收藏,最好读一遍,以示尊重对方;认真收好对方的名片;特别提示-----------名片不可在用餐时发送;切忌折皱、玩弄对方的名片;在别人的名片上做标记也是不礼貌的;3、索要名片的礼节:如自己忘带名片或名片刚好用完时,就不能通过交换的途径获得对方名片;此时最忌讳就是直接开口索要;应采用委婉的方式索取;4、拒绝递送名片的礼节:如果对方递上名片以后,你不想回赠的话,不可以对对方置之不理,应有恰当的理由回应对方;常用语有:“不好意思,名片刚好用完了;”或“对不起,出门匆忙,名片忘带了;”第二节拜访接待礼仪一、拜访礼仪1、事先预约拜访前应通过电话等方式预约,把访问的目的告诉对方;预约时,不但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还要约定地方和人数,以便对方做好接待的准备;2、赴约准备讲究仪容仪表;准备相关材料;规划交通路线;备好名片、礼品;3、拜访细节遵时守约;礼貌登门;做客有礼;交谈技巧;适时告辞;礼貌辞行;二、接待礼仪1、精心准备记住对方姓名;搞好环境卫生;准备好接待物品;安排好饭菜,预订好客房;2、热情迎客提前到大门口迎接;引领入室,一一介绍;3、周到待客送茶点、烟、水果的注意事项:①招待客人茶点时,最好把茶点装在托盘里送上,茶水饮料放在客人的右前方,点心、糖果放在客人的左前方;②上茶时,先倒入适量开水,烫片刻后将水倒掉,再放入适量茶叶,倒上约三分之一杯开水,盖好杯子,从客人的左边上茶,估计茶叶泡开时再为客人倒上开水;注意,上茶时杯盖口要朝上放,水不应倒得太满,一般约为杯子的五分之四即可;③递烟时,应轻轻将盒盖打开,将烟盒上部朝着客人,用手指轻轻弹出几支让客人自己取,最好不要用手指取烟递给客人;为客人点火,最好是打着一次只为一位客人点烟,如果连续点火,打一次火最多也只能为两人点火,绝不要打一次火后为客人“点转转火”;④请客人吃水果前,应请客人先洗手;将洗净消毒的水果和水果刀交给客人削皮;如果代为客人削皮,一般只应削到你的手指即将碰到已削过的果肉为止,剩下部分最好向客人致歉后请客人自己消掉,以保持水果的清洁卫生;4、礼貌送客亲切相送;注意客人物品;告知路线;目送远离;接待3S----------3S是指Stand up,Smile,See,即起立、微笑、目视对方;Stand up:用身体语言表示欢迎之意,起立是最基本的礼貌;Smile,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会把欢迎和欢喜无言地传递给对方;See:起身目视对方,眼神可以把你的诚意准确表达;第三节馈赠礼仪一、注重情谊,因人而异二、注重效果,贵贱适宜三、尊重文化,随俗避忌禁忌:“五不送” 1、忌触犯对方习俗的礼品;2、忌过分昂贵和过分廉价的物品; 3、忌印有广告的物品 4、忌药品和补品;5、忌使异性产生误会的物品;四、注重品位,悉心包装五、鲜花礼品,读懂花语几种常用花的花语:1、玫瑰——红玫瑰代表热情、真爱;黄玫瑰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恋;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贵、独特;白玫瑰代表纯洁、天真;黑玫瑰代表温柔、真心;橘红色玫瑰代表友情和青春美丽;蓝玫瑰代表敦厚、善良;粉玫瑰代表永远的爱;2、康乃馨——红色康乃馨代表爱情;桃红色康乃馨表示祝你健康;黄色康乃馨表示热爱着你、失恋;杂色康乃馨表示侮蔑;白色康乃馨表示拒绝你的爱;3、郁金香——红色郁金香表示爱的告白、喜悦;白色郁金香表示怀念、纯洁、失恋;黄色郁金香表示渴望无尽的爱,忠贞的爱;杂色郁金香表示永恒的爱恋;我国花语西方花语各国关于花的禁忌:1、在印度和欧洲国家,白玫瑰和白百合花是送给死者的虔诚悼念品;2、在巴西,绛紫色的花主要用于葬礼;3、在法国,黄色的花是不忠诚的表示;4、在拉丁美洲,菊花被看作是一种“妖花”,只有人死了才会送菊花;在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菊花象征悲哀和痛苦,不能作为礼物相送;5、在日本,不要送莲花,莲花被认为是人死后的那个世界用的花;给病人送花不能有带根的,因为“根”发音近于“困”,使人联想为一睡不起;送菊花给日本人也只能送品种只有15片花瓣的;6、在俄罗斯,送女主人花一定要送单数,送给男子的花必须是高茎、颜色鲜艳的大花;俄罗斯人忌讳“13”,认为这个数字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而“7”在他们看来却意味着幸运和成功;7、在德国,一般不能将白色玫瑰花送给朋友的太太,也避免送郁金香;8、在欧美,参加朋友的葬礼,绝对不能赠送有香味的鲜花;第四节餐饮礼仪一、中餐礼仪1、中餐餐桌摆设及席位安排礼仪1桌次安排基本原则:“面门定位”、“居中为尊”、“以远为上”、“右高左低”;同时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2席位安排以主为先;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①主人应面对正门在主桌就座;②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面向主桌主人;③各桌位次尊卑,应以与主人的距离远近来定,离主人近的位置比较尊贵;④与本桌主人的距离相同的位次,则以本桌主人面向为准,主人座位右边的位置比较尊贵;⑤主人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主人则坐在主宾的位子上;⑥如主人夫妇就座于同桌,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夫妇分别坐在男女主人右侧;排列少于5人的便餐席位时,位次排列的四个原则1、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座,以右为上座;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靠右坐的人因此要比靠左坐的人优先受到照顾;2、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座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3、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4、特殊原则:高档餐厅,若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则观赏角度最好的位置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2、中餐上菜礼仪1上菜的位置:上菜时应遵循左上右撤的原则,应从陪同之间上菜,不要从主人和主宾身边进行;2上菜的程序:先冷后热,先炒后烧,先咸后甜,先味浓后味淡;如给每个人上菜,要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士后男士,按顺时针顺序依次进行;3、摆菜礼仪基本程序冷盘第一道热菜主题菜第二道热菜热炒大菜汤饭菜点心甜菜水果;4、中餐就餐席间礼仪1筷子礼仪1、忌敲筷 2、忌掷筷3、忌插筷4、忌叉筷5、忌挥筷6、忌舞筷7、忌迷筷 8、忌粘筷9、忌剔筷2餐桌礼仪1、主人动筷再拿筷;2、湿毛巾只能用来擦手;3、菜到面前再取菜;4、照顾他人用公筷;5、喝汤不能出声音;6、满含食物不交谈;7、不用餐巾擦脸;8、咬过的菜应吃完;9、征求意见后吸烟;10、用餐时不高声喧哗;11、不反复向外宾劝菜、劝酒;12、剔牙、咳嗽、打喷嚏要遮住嘴;13、客人没吃完不先离席;14、餐后控制打饱嗝;二、西餐礼仪1、西餐餐具的使用1选用餐具原则:叉置于餐盘左侧,刀和匙置于右侧,依上菜的顺利从外往内使用;2使用刀叉的基本方法:右手持刀或匙,左手拿叉; 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食物锯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若有两把以上的刀叉,应由最外面的一把向内依次取用;3刀叉传递的用餐信息: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一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表示已经吃完,服务员可以将盘子或菜肴撤走;1、西餐餐具的使用4餐匙的使用方法:餐匙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汤匙,个头比较大,摆放在右侧最外端,与刀并列;一种是小匙,个头比较小,横着摆放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餐匙的握法与握笔的方法相同;要注意餐匙绝对不能直接用来舀任何主食或菜肴,已经开始使用的餐匙不能放回原处,用汤匙喝完汤后,应将其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小匙若用来调饮料、茶后,用毕应将其从杯中取出,放入托盘;。
第一章礼仪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 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 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 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 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 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 《礼》、《乐》,赞《周易》, 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 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700年5月,武则天不顾自己70多岁的年纪, 再次来到登封,在嵩山玉女台下的平洛涧石淙河旁 边,大宴群臣。历史上称此为“石淙会饮”,并留 下了武则天、李显、张易之、武三思等十七人的诗 刻——摩崖碑,还有武则天住过的娘娘洞以及观鱼 洞等遗迹。不料,在这次到登封嵩山会饮之后,武 则天忽然患了一场重病。朝中的大臣纷纷来到登封, 上嵩山祭祀“神岳天中皇帝” (武则天给嵩山的封 号),为她祈祷,企盼能除病消灾。过了一个月, 武则天的病竟然好了,她非常高兴,以为是登封嵩 山的保佑,立即大赦天下,并派太监专程到中岳嵩 山祭祀。同时,派人把一枚金简投进嵩山的山沟里。 这枚金简一直在嵩山被尘封了1000多年,直到1982 年,才被一位登封农民发现,并上交文物部门。这 枚金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为数极少的和武则天直接 有关的历史文物之一,堪称稀世珍宝,价值极高。
此时,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 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 人们行为的领域,对治国安邦、施政教 化、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公元1911年)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
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 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 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 局面。
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 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 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 “记”上升为“经”, 成为 “礼经”三书之一(另 外 两本为《周礼》和《仪 礼》)。
礼仪规范教程 第一章
礼的核心是礼貌,礼的形式是礼节,礼的规范是礼仪。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谦虚、恭敬、友好的行为规范, 它体现着一个人的基本品质。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表示问候、致意、致谢、慰问、 哀悼等惯用形式或具体规定,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 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遵守信用
宽容关怀
第三节 礼仪的基本原则、功能和意义
二、礼仪的功能
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形象
礼仪的功能
礼仪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
礼仪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礼仪的基本原则、功能和意义
三、礼仪的意义
注重礼仪是继承我国礼仪传统的需要
注重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
礼仪的意义
注重礼仪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一 二 三
礼仪的萌芽阶段 礼仪的发展阶段 礼仪的变革阶段 礼仪的强化阶段 现代礼仪阶段 当代礼仪阶段
四
五 六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礼仪的发展阶段
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以前。 礼是原始人类祈福的宗教典仪。
“五礼” 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 荀子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人 们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崇拜中。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生存环境的恶劣,人们对于许多自热现象无 法做出科学解释。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丘陵、凶禽猛兽、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在崇拜中, 人们创造了神话。 祭天、敬神为主要形式的礼仪产生了。
《礼仪规范教程》第一章
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 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 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5
二、礼仪的发展
1. 礼仪的萌芽和初起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是礼仪的萌芽阶段。早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周礼》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礼仪的著作。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7
二、礼仪的发展
3. 礼仪的变革和强化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子
“恭敬之心,礼也”
荀子
“礼者,人道之极也。”
董仲舒 “三纲”“五常”
第三节 礼仪与修养
21
二、礼仪与修养的关系
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方式,它是人的内在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
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人也曾提出“知识美容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掌握
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 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 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 长青树。
16
二、礼仪的原则
6. 宽容原则
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 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 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是一种较 高的境界。一个宽容他人、理解他人、 体谅他人的人,更容易博得他人的爱 戴和敬重。
第二节 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17
二、礼仪的原则
第一单元 礼仪概述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三: —— 仪式
• 是一种较为正式的礼节形式。 他表示对所含内容的重视的程 度。
• 仪式的内容和形式:迎送仪式、 签字仪式、开幕式、闭幕式、 颁奖仪式等。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四: —— 礼俗
•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 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
▪ (4)宽容的原则
▪ 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 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 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 (5)平等的原则
▪ 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 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 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 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厚此薄彼 ,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但允许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 不同的具体方法。
• 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 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 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但每一 个民族、地区,甚至一个小小的村落都可 能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
返回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知识
苗族:好客,客人来访时,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请 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敬给长者,鸡腿赐给年 纪最小的客人……
幼教礼仪
主讲: 敬启松
世博会礼 仪小姐
世博会的不文明现象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史
目
礼仪及相关概念
录
礼仪的特征与原则
礼仪的功能和提高礼仪修养的途径
一、中国古典礼仪的起源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礼立于敬而源于祭”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 现代礼仪的发展
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炎、黄、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有文字记载之前。尧舜时期:拜、揖、拱手
等礼节。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 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 。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中国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强化和衰弱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 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 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 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 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 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 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西方“自 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对 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 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接受了一些 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 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1. 宗教信仰仪式(原始社会礼仪) 2. 典章制度(如:国家机构设置、官吏考
西方礼仪之源
二、西方社交礼仪
介绍,但一般不先伸手与对方握手或直接问对方姓名,而是等在 社交场合结识朋友,一般需有第三方介绍人,也可以作自 我待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没有回应或介绍他自己,则应该礼貌地道
谢并离开。 通常情况下,将男士先介绍给女士,将年青人先介绍给长者,将
第一章 礼仪概述
世博会礼仪 小姐
世博会的不文明现象
1.1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概念 何谓礼?“礼之名,起于事神” 《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是神致 神福也” 本意:敬神,表示敬意的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1.1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时,通过言语、动作向 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侧重 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礼节:是指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是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 问候、祝贺、致意、慰问、哀悼以及给予必要 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其实际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
1.2商务礼仪的概念和作用
二、商务礼仪的作用
(一)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 现代礼仪的基础是平等待人,礼仪本身表现了对他 人的尊敬,所以遵守礼仪可以缓和人际交往中的摩 擦。 (二)礼仪是事业成功的敲门砖。 西方,弗兰西斯培根:“礼仪是一封永久的推荐 信,可以使人通向四面八方。” 中国:“礼多人不怪” 一个具有礼仪这种美德的人,门路就可以更宽,朋 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深。
1.1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周礼》、《仪礼》和《礼记》被后世称为
:“三礼” 3、变革时期 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 年,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各种思想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 家学者系统阐述了礼的起源团、本质和功能 等问题。
1.1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4.强化和衰落时期,公园前221年到1911 年,也就是从秦汉到清末 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 、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
1.2商务礼仪的概念和作用
第一讲礼仪的基本理念
(四)礼仪的强化和衰落时期: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公元前221年到1911年,从 秦汉到清末。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 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例:封建社会中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 礼、智、信。“三从四德”,即从父、从夫、 从子。四德: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容 (容貌);言(谈吐要文雅);工(要做得 一手好女工活)。
一、礼仪的定义:
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QUETTE” 原意 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把法庭规则写 在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让 他们了解并在进入法庭后严格遵守。) 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 的含 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它有三层涵义: 一 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词和举动,二是指教养,规矩和礼 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曾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 的
礼仪的基本理念
主要内容
一、礼仪的定义 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三、国际公认的礼仪的特点 四、礼仪的基本原则 五、礼仪的功能 六、学习礼仪的意义
引入语: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为科学,在人际交 往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 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谁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谈 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 们的关注与好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 呢?首先,我们得了解礼仪这一内容。
所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 里的“礼”指的是礼仪的礼。“礼”的 意思是讲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自己 也尊重别人,所谓礼也。礼多人不怪, 但是礼有时需要人们表达出来,即尊重 别 人需要表现出来,这就跟仪有关系了, 什么是仪呢?顾名思义,仪式,“仪” 实际上就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没有 形式就没有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礼和仪互为因果。如:打电话时谁先挂?
第一章:礼仪概述
第一章礼仪概述第一节礼仪的含义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物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就连法国的启蒙学者孟德斯鸠也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第316页。
)今天,礼仪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同样重大,礼仪可以使人们之间相互尊重、沟通感情、以礼相待、调节关系、加深友谊、促进文明。
第一节礼仪的涵义一、礼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
礼的繁体字为:禮(),据《辞源》解释示(qi):地神;:古代酒器的托盘;禮即祭神以改福的意思。
《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礼仪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二、礼仪礼仪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表示敬意的通称。
如:敬礼、礼貌。
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如:婚礼、葬礼、典礼。
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如:“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曰:“礼,谓制度品节也”。
指礼物。
如:送礼、礼品。
“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指法度、准则。
如:“置此为法,立此为仪……”(《墨子·天志》)。
指典范、表率。
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
指容貌、风度。
如:仪表、仪态。
指礼物。
如:贺仪、谢仪。
礼仪是行礼的过程和仪式,是指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所认同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礼仪概述
(二)礼仪的特点
传承性 民族性 变异性 针对性
三、礼仪的功能作用
(一)礼仪的功能 1、沟通沟通 2、协调功能 3、维护功能 4、教育功能
(二)礼仪的作用
1、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形象 、 2、促进交往行为的规范化 、 3、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4、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 、
四、礼仪的规则与惯例
(一)礼仪的基本规则 1、尊重他人 2、自律自重 3、宽宏大度 4、适度为宜
(二)礼仪的惯例 女士优先 等距离 尊重隐私(不问年龄、经历、婚否、收入、 健康等) 修饰避人 社交中“不”的惯例
不注意修饰别人,其不良影响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显得缺乏教养 会冷落自己的客人 会当众出丑
社交中“不”的惯例
2、形成阶段(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 、形成阶段(公元前 世纪 公元前771年) 世纪—公元前 年 这一阶段大约在夏商周时期。 这一阶段大约在夏商周时期。修订了比较完善的 国家礼仪和制度, 国家礼仪和制度,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 五礼” 确定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 念。如“五礼”等,确定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
第一章 礼仪概述
一、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源于礼,那礼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礼仪源于礼,那礼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1、首先为维持自然“人伦秩序”而产生礼。 、首先为维持自然“人伦秩序”而产生礼。 2、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二)礼仪的发展阶段 1、起源阶段(公元前 世纪夏朝之前) 世纪夏朝之前) 、起源阶段(公元前21世纪夏朝之前 原始的政治礼仪、敬神礼仪、婚姻礼仪、宗教 原始的政治礼仪、敬神礼仪、婚姻礼仪、 在这一时期均一形成。其中, 礼仪等 在这一时期均一形成。其中,敬神礼仪尤 为重要。 为重要。
第一章礼仪概述
凶礼和吉礼则需要依托特定的建筑才能进行, 前者对应着墓葬形制,后者则需要在各种坛庙中举 行。
精品课件
此时,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 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入全面 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对治国安邦、施 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不可估量的 作用
精品课件
武则天除罪金简为长方 形,长36.5厘米,宽8厘 米,厚不足0.1厘米,重 233.5克。金简黄金纯度 在98%以上,此片虽经 千年以上,仍金黄耀眼。 金简正面镌刻双钩铭 文三行共63字(其中5个 为武则天的自创字):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 乐真道长生神仙……”
精品课件
“庙之言貌也,宗庙 者, 先祖之尊貌也。”
精品课件
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公元1911年)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
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
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 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 局面。
精品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 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 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 论。
精品课件
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类处于原始、愚昧的状态,对日月星 辰、电闪雷鸣等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从而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形成了最初 的对天地的崇拜。同时,由于原始人对 自身的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灵 魂不死”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对民族祖 先的崇拜。
精品课件
由此,天地和祖先一直成为原 始社会,甚至至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最主要的两个崇拜对象。
对这两者的崇拜,主要是通过祭祀 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通过祭祀,人类表 达了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期望能够得 到神灵和祖先的庇护,多赐福少降灾, 在这样的过程中,原始的“礼仪”就产 生了。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套规范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礼仪的发展、礼仪的作用、礼仪的重要性以及礼仪的未来发展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内容:1. 礼仪的起源1.1 礼仪的定义和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一套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言谈举止、衣着仪容、礼节仪式等方面。
1.2 礼仪的起源背景礼仪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而来。
它源于人类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需求,也与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礼仪的发展2.1 礼仪的演变过程礼仪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过程。
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2.2 礼仪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礼仪的发展对社会秩序、文化传承、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3. 礼仪的作用3.1 礼仪的社会功能礼仪在社会中起到了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促进交流等多种功能。
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3.2 礼仪的个人作用礼仪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它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形象和修养,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4. 礼仪的重要性4.1 礼仪对社会的重要性礼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石,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4.2 礼仪对个人的重要性礼仪对个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形象和修养,增强个人的社交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5. 礼仪的未来发展5.1 礼仪的现代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礼仪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传统的礼仪形式逐渐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礼仪准则。
5.2 礼仪的全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礼仪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礼仪差异逐渐被弥合,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礼仪规范。
总结: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起源于人们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需求。
第一篇 礼仪概述
三、礼仪的特征 (一)规范性(规范、共同、约定俗成) (二)操作性 (三)传承性(扬弃) (四)差异性 ①民族、地域的差异 ②时间差异 ③个体差异
四、礼仪的原则 (一)尊重的原则 (三)适度的原则 (五)平等的原则 (七)真诚的原则 (九)互动的原则 (二)遵守的原则 (四)自律的原则 (六)从俗的原则 (八)沟主体(操作者和实施者) 2、礼仪的客体(指向者和承受者) 3、礼仪的媒体(所依托的媒介) 4、礼仪的环境(特定的时空条件) 礼仪的归属——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 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一门实践性学科;一门 普及性学科;一门综合性学科。 并与多门学科关系密切,如民俗学、传播学、美 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
礼仪,即人们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互相尊 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 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则是礼仪的基本组成 部分。
从个人修养角度来看;(素质与修养)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行为准则)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交际的方式、方法)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约定俗成)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人际间的沟通)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秀外慧中)
五、礼仪的功能
(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 人际关系。 (四)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
第二节 礼仪的历史沿革
一、礼仪的起源:(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前期) 礼仪源于祭祀,产生于原始社会。在原始 社会人们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 行干预的力量 。
第 一 篇 礼仪概述
第一章 礼 仪 概 述
第一节 礼 仪 的 本 质
一、礼仪的涵义 礼仪”一词最早是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 “法庭上的通行证”。 该词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 “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第一章 礼仪基本知识
第四节 礼仪的意义与培养
一、礼仪的意义
1、注重礼仪是公民应有的行为规范 2、注重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注重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4、注重礼仪是社交活动的需要 5、注重礼仪有助于增进国际交往
二、礼仪的培养
1、加强道德修养 (1)社会道德 (2)职业道德 (3)个人生活道德及个人行为规范 2、注重个性修养 (1)气质 (2)性格 (3)能力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能公正地评价别人,豁达大 度。 (2) 保持乐观和稳定的情绪,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热 情和活力。 (3)较强的事业心和目标意识,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和公 众的利益协调一致。 (4) 能够坦然冷静地接受所发生的事件并迅速做出应 变反应。 (5) 积极进取,勇于追求,意志坚强,自我克服。 4、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五节 学习礼仪课程的要求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内外兼修 三、灵活应用、随机应变
本章小结
本章除了介绍社交礼仪的基本概念之外, 还阐述了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的趋势以及现代 礼仪的特点。分析了礼制与礼俗的区别与联 系。分析了礼貌、礼节与礼仪的区别与联系。 对礼仪的特征、原则和意义进行了探讨。最 后提出了礼仪培养的长期性及学习礼仪课的 注意事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从四个方面出现 了礼仪的萌芽: 第一,对神灵的敬畏。 第二,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 第三,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 第四,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
二、礼仪的发展演变
尧舜→夏、商、周→秦汉→春秋战国→封建社会
儒家:“礼教” →“修身”,“真诚” →“礼” →“五伦”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
第一章
礼仪基本知识
礼仪概述
3/7/2017
3/7/2017
3/7/2017
二、礼仪的特征
礼仪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生 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 全人类共同需要的。 礼仪是各个国家、地区、民族 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 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 仰、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 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所以不同 的国家、地区的礼仪存在着差 异。
铁路客运服务礼仪
(第二版)
1
第一章 礼仪简述
2
第一节 礼仪的含义、特征、原则和作用
3
第二节 礼仪素质的培养方法
3/7/2017
第一节 礼仪的含义、特征、原则和作用
一、礼仪的含义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 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 受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 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为人们所认同并遵守,由思想所支配的外 在表现的行为准则,规范和形式的总和。
二、礼仪的特征
礼仪是一门专门研究人与人之 间交往的行为规范科学,也是 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礼仪来源于实践,又直接服务 于实践。
礼仪和任何一个民族文化 一样,也是在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在变化发展的进 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3/7/2017
三、礼仪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 平等是指以礼待人,礼尚往来,既不盛气 凌人,也不卑躬屈膝。平等待人是现代礼 仪的基础。
谢谢观赏!
3/7/2017
第二节 礼仪素质的培养方法
二、善于观察,反思纠正 •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向生活中 彬彬有礼的人学习、模仿。也可以观察有 哪些行为举止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善 于总结,这样就能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犯 错误。 • 当我们看到生活中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举止 时,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反 观自己是否能够表现出礼貌的举止和行为。
第一节礼仪概述
七. 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
• 国际礼仪强调个人至上 • 国际礼仪强调女士优先 • 国际礼仪强调交际务实
八.礼仪与道德
• (一)礼仪与社会公德 • (二)礼仪与职业道德 • (三)礼仪与伦理道德
本讲小结
• 本讲通过梳理中外礼仪的典型概念,阐述 了礼仪的涵义、特点,礼仪的原则和礼仪 的功能;本章追溯我国传统礼仪的主流轨 迹,从礼仪的历史起源和现实缘由的发展 过程,介绍了礼仪的本质,并探讨了礼仪 与道德的关系。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 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美谈。
案例一:
•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迎宾员小贺,着一身剪裁得体 的新制衣,第一次独立地走上了迎宾员的岗位。一辆白色 高级轿车向饭店驶来,司机熟练而准确地将车停靠在饭店 豪华大转门的雨棚下。小贺看到后排坐着两位男士、前排 副驾驶座上坐着一位身材较高的外国女宾。小贺一步上前, 以优雅姿态和职业性动作,先为后排客人打开车门,做好 护顶关好车门后,小贺迅速走向前门,准备以同样的礼仪 迎接那位女宾下车,但那位女宾满脸不悦,使小贺茫然不 知所措。通常后排座为上座,一般凡有身份者皆在此就座。 优先为重要客人提供服务是饭店服务程序的常规,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下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
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杨时一生立志著书 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学院 ,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 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 看法,为了求的一个正确的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礼仪的历史沿革、概念、特点、原则和作用一、礼仪的历史沿革1、中华礼仪的渊源《左传》中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
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
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
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
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
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他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
”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
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
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成为维持国家社会正常运转的制度。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西方礼仪的起源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 ,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
但它一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西方的文明史,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人类为了维持与发展血缘亲情以外的各种人际关系,避免“格斗(wrestle)”或“战争”,逐步形成了各种与“格斗”、“战争”有关的动态礼仪。
如为了表示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没有恶意而创造了举手礼,后来演进为握手。
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与尊重,愿在对方面前“丢盔卸甲”,于是创造了脱帽礼等。
在古希腊的文献典籍中,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关于礼仪的论述。
中世纪更是礼仪发展的鼎盛时代,骑士礼仪、宫廷礼仪等广为盛行。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文艺复兴以后,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欧美的礼仪有了新的发展,从上层社会对遵循礼节的繁琐要求到20世纪中期对优美举止的赞赏,一直到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礼仪规则。
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现代化而被抛弃,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国家有国家的礼制,民族有民族独特的礼仪习俗,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程式,国际上也有各国共同遵守的礼仪惯例等。
有的国家和民族对不遵守礼仪规范者,还规定了一定的处罚规则(新加坡对初犯者处以1000新元的罚款,重犯者处以2000新元的罚款,第三次罚款5000新元。
现汇率为1:4.73),有的已把礼仪作为公民就业前的“入门课”,被企业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也必须先经过严格的礼仪训练,才能上岗工作。
二、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言语谈吐及相应仪式等方面已约定俗成的规范方式,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
或简述为: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
礼:本意是敬神,引申为敬意的通称。
主要是表示敬意的态度。
仪:仪是礼的动作或方式,是外在形式。
“礼”和“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礼”是内在的,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尊重、敬意的态度;而“仪”是外在的,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动作、形式等表现出来的“礼”。
“礼”是“仪”的本质,“仪”是“礼”的现象。
另一方面,“礼”和“仪”密不可分,即内在的“礼”只有以外在的“仪”的形式表现出来。
只有“礼”和“仪”的完美形式结合并表现出来,才是完整的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礼仪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整个社会的品行修养。
三、礼仪的特点1. 普遍认同性:所谓认同性是全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全社会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准则。
一般来说,礼仪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特征。
但我们也看到不少礼仪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大体是世界通用的。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经济的共同性必然导致礼仪的变化。
比如现代经济的快节奏、高效率,使现代礼仪向简洁、务实方向发展。
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礼仪。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
2. 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
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
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
三岁看老。
知微见著。
3. 广泛性:主要是指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同。
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在。
4. 沿习性:是指礼仪形成本身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在这种发展变化中,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发展。
礼仪一旦形成,就有一种相对独立性。
我们今天的礼仪形式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质变—量变—质变。
的过程。
而那些封建糟粕,则会逐渐被抛弃。
所以交际礼仪的沿习和继承是个不断扬弃的社会进步的过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引入中国,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生了更文明、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
送花、穿西服等交际礼仪和服装礼仪就是来自西方。
圣诞、情人节、母亲节等的礼仪。
四、礼仪的原则1. 宽容的原则: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
理解宽容就是说要豁达大度,有气量,不计较和不追究。
具体表现为一种胸襟,一种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
吃亏是福。
只有能吃亏者方能成就大事。
2. 敬人的原则: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千万不要得罪小人。
敬人就是尊敬他人,包括尊敬自己,维护个人乃至组织的形象。
不可损人利己,这也是人的品格问题。
3. 自律的原则:这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
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查。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
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
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
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时间:1972年2月22日上午,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4. 遵守的原则:在交际应酬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往活动中的言行举止。
遵守的原则就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
遵守礼仪规范,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确保交际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5. 适度的原则:应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适度就是把握分寸。
礼仪是一种程序规定,而程序自身就是一种“度”。
礼仪无论是表示尊敬还是热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没有“度”,施礼就可能进入误区。
6. 真诚的原则:运用礼仪时,务必诚信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真诚就是在交际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不虚伪、不做作。
交际活动作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过程,如果缺乏真诚则不可能达到目的,更无法保证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