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律的形式
科学发展观中的规律
科学发展观中的规律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一种发展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而科学发展观中的规律则是指在实现这一理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客观的规律性。
科学发展观中的规律包括:
一、全面协调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同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
二、发展阶段性规律。
这一规律认为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发展条件和任务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三、创新驱动规律。
这一规律强调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人才引领规律。
这一规律认为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资源,必须实现人才优先发展,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可持续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主张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牺牲环境和社会利益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中的规律是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以人为本,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辩证法的角度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
从辩证法的角度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既是一种认识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科学生产,科学的多重性质决定了他的发展具有多种规律。
本文将从现象和本质、归纳和演绎、原因和结果、否定之否定这四个辩证视角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而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泰勒斯说过“水是万物的本质”,从历史中单单抽出这一个拗口的名字和荒诞的论断不免让人难懂,其实对于万物本质的探索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懈的追求,至今没有得到终极的答案。
到底万物是由单一的元素构成,还是水、空气和火?抑或是像毕达哥拉斯所认为的那样“数就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可以说,就是存在由之构成的物质。
”古希腊的不同学派有着五花八门的解释,留下了许多对我而言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等。
他们的理论如同今日我们在中学所学习的道尔顿的原子模型,还是高等物理中所阐释的质子、中子、夸克等构成物质的基础粒子,其实在都是在回答这同一个问题。
书中下面一段话我认为很好地体现了人类科学的诉求,也许,科学就产生于人类想要通过理性来把握自然、宇宙与自身的这一种占有欲。
“自然界背后的实在究竟是一种在本质上同人类心灵所见的自然界相似的东西呢,还是一种对人和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巨大机器呢?一座山实际上是披着树木的绿袍、戴着永不融化的雪帽的一堆岩石呢,还是实质上是一批没有人的品质的小质点、一批不知何故能使人类心灵产生形式和色彩幻觉的小质点的集合体呢?”既然对于有形的物质的分解至今都没有尽头,那么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探究万物的基础。
规律的创造与发现
规律的创造与发现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是自然界、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基本性质。
规律的创造和发现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也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入手,探讨规律的创造与发现的作用和方法。
一、规律的创造规律的创造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一定的规律,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贡献。
这种创造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创意。
规律的创造具有多种形式和途径:有的是通过大量实践、观察和总结得出的,如“食物链”、“水循环”等生态学规律;有的是通过试错、研发得出的,如“人工智能”、“航天工程”等技术规律;还有的是通过奋斗和革命实践得出的,如“社会主义规律”、“哲学规律”等社会科学规律。
这些规律的创造,代表了人类智慧和科学进步的高度。
二、规律的发现规律的发现是指在客观事物中发现存在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对规律性加以认识和总结,实现对现象的深入解析和把握的过程。
规律的发现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规律的发现具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有的是通过大量实验、测量和统计得出的,如“万有引力定律”、“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等;有的是通过比较、分析和推理得出的,如“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还有的是通过对现象本身及其规律性进行深入探究和理解得出的,如“数学中的无穷大与零”、“独立性与相关性”等。
这些规律的发现,代表了人类智慧和科学研究的最高成果。
三、规律的作用规律的创造和发现不仅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而且还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规律的创造,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例如,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学规律的创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思路;人工智能的规律创造,为改善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规律的发现,为人类认识世界、掌握事物规律性提供了深刻的依据和指导。
科学推理的逻辑
科学推理的逻辑科学推理的逻辑主要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形式。
归纳推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证等方式,从特殊情况中得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
而演绎推理则是根据已有的一般规律,从中推导出特殊结论的推理方法。
下文将分别详细介绍这两种科学推理的逻辑思路。
首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一般从具体的实验、观测和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整理、分类和分析等方式,总结出一般规律。
它的推理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事实和现象:通过对具体事实和现象的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例如,对一组实验数据进行观察,或者观察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
2.形成假设:基于观察和收集到的数据,形成一个初步的假设。
这个假设可以是一个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也可以是一个可以验证的预测。
3.进行实验或验证:通过实验、实际观测或者统计分析等方法,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如果验证结果与假设相符,则可以初步确认该规律的存在。
4.归纳总结:通过对多次实验或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等方式,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
这个一般规律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类似的事实和现象。
归纳推理的逻辑思路是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情况得出普遍规律。
它的逻辑合理性在于,通过观察和实证的手段,可以积累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引申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其次是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通过已有的一般规律,从中推导出特殊结论的过程。
它的推理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前提:找到已有的一般规律或者科学理论,将其作为推理的前提。
这个前提通常是已被证实的科学原理或者公理。
2.进行逻辑推理:根据已有的一般规律,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特定的结论。
通常包括假定、条件推理、分类和比较等逻辑手段。
3.验证结论:通过实验、观测或者逻辑推理的验证,核实结论是否正确。
这个验证过程可以是通过实验数据的验证,或者与已有科学知识的比对。
演绎推理的逻辑思路是从一般到特殊,从大前提到小结论。
它的逻辑合理性在于,通过前提的正确性和逻辑推理的合理性,确保了推导过程的正确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找规律》教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塑造和形成其性格、思维、情感和身体健康状态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中,找规律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分析幼儿园大班科学找规律》教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找规律是一个可以培养孩子们逻辑思维、灵活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一个科学环节。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会进行一波启发式询问,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提出问题,看看孩子们小小的脑袋里,哪一个先启发出了一点灵感。
但问题也在这里出现了,有些孩子的思维陷于僵局,无法快速反应,难以很快找到规律。
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相应的辅导,理性地引导孩子们怎样去思考、发现规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1.创造适合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孩子们在快乐的环境下成长,快乐的学习环境会让孩子们保持愉悦和放松的状态。
因此,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多彩多姿的学习氛围。
可以使用各种教具、音乐或游戏等手段,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
2.提供适当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式问题是一个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启发式问题来引导孩子们,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的规律。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出孩子们的思考和创造。
孩子们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合作,快速发现问题的规律。
3.巧妙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巧。
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导,疏导、鼓励、肯定孩子的积极性,尽可能提高孩子们的自主性。
教师要创造一个亲密、友好的环境,当孩子犯错时,要用正确的方法。
由浅入深,慢慢地引导孩子探索问题的规律,从而达到更深刻的领悟。
4.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过程需要热情、活力和互动,而不仅仅是过程性的传递知识。
学生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揭示了他们的想法和想法,并推动了学习。
科学计数法规律总结
科学计数法规律总结
科学记数法是一种记数的方法。
把一个数表示成a与10的n次幂相乘的形式(1≤|a|<10,a不为分数形式,n为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例如:19971400000000=1.99714×10^13。
科学计数法好处
当我们要标记或运算某个较大或较小且位数较多时,用科学记数法免去浪费很多空间和时间。
形式
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是由两个数的乘积组成的。
表示为a×10^b(aEb)
其中一个因数为a(1≤|a|<10),另一个因数为10^n。
方便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不改变数的符号,只是改变数的书写形式而已,可以方便的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极大或极小的数。
如:光的速度大约是
300,000,000米/秒;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100,000,000.
这样的数,读、写都很不方便,我们可以免去写这么多重复的0,将其表现为这样的形式:6,100,000,000=6.1×10^9,或:0.00001=1×10^-5,即绝对值小于1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乘10的负n次方的形式。
自然科学的原理
自然科学的原理自然科学是指研究自然界现象与规律的科学领域。
它通过实证观察、实验验证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自然界中众多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自然科学的原理是科学理论的基础,本文将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探讨自然科学的原理。
一、物理学的原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体的运动、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基本原理包括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牛顿三大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石。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第二定律则给出了物体受力后的加速度与受力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第三定律明确了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能量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基本原理。
它认为在封闭系统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其总量始终保持恒定。
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之间引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根据该定律,每个物体都对其他物体施加引力,其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二、化学的原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过程的科学。
化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原子理论、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等。
原子理论是现代化学的基础。
它认为一切物质都由不可再分的微小颗粒——原子组成。
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通过组成不同的元素和分子,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结果。
它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
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和破坏,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物质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
它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化学反应通过键的形成和断裂,使原子重新组合,从而改变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
三、生物学的原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系统的科学。
生物学的原理主要包括细胞理论、基因遗传和进化论。
细胞理论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自我复制和代谢能力。
规律的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的原理及方法论
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中,规律通常指的是自然界或事物运行中的一种固定、稳定或可重复的模式或表现。
研究规律的原理及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研究规律的基本方法。
科学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2. 建立假设:基于观察和实验结果,科学家通常会提出一些有关规律的假设,用以解释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3. 理论模型:在规律研究中,科学家会建立一种理论模型,用以描述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理论模型通常是一种简化和抽象的描述方式,能够对现象进行概括和预测,并通过实验证实其有效性。
4. 数学表示:数学在研究规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会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规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规律,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推导。
5. 归纳和演绎:在研究规律时,科学家通常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是从具体的观察和实验中总结出普遍性规律,而演绎则是从已知的规律推导出新的结论。
6. 独立复现性:为了验证规律的可靠性和普适性,科学家通常需要进行独立的实验和观察来复现先前的研究结果。
只有在多
次独立的实验或观察中得到相似的结果,才能认定规律的存在和有效性。
总之,在研究规律的过程中,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建立假设、建立理论模型、数学表示以及归纳和演绎等方法,不断地探索和揭示自然界及事物运行中的规律特征。
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揭示客观规律,推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背后的规律
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背后的规律引言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科学探究,我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并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
科学探究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创新,需要科学家们的求知精神和严谨方法。
本文将探讨科学探究的意义,并深入研究科学背后的规律。
什么是科学背后的规律?科学背后的规律指的是通过科学探究所揭示出的普遍性原理和规则。
这些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层面,包括物质组成、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等。
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逐渐发现了这些规律,并将其用于解释现象、预测现象以及推动技术发展。
科学背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家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确保他们的发现是真实可信的。
这些规律还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种情况和条件。
通过发现科学背后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并在生活中应用这些规律。
科学探究的意义1. 满足人类好奇心人类天生好奇,一直以来都渴望了解世界的本质。
科学探究为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提供了途径,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通过发现科学背后的规律,我们可以解释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2. 促进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科学探究是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基石。
通过深入探索科学,我们能够发现新的规律和原理,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这些新的发现和理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基于发现电磁规律的研究,我们发展出了电子技术,使得通讯更加快捷和方便。
3. 解决现实问题科学探究的目的之一是解决现实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很多自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例如,气象学家通过对气象规律的研究,能够预测天气情况,提前采取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
另外,医学研究也利用科学背后的规律,开发新药、诊疗技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等步骤。
以下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 观察现象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
自然界各种客观运行规律。
自然界各种客观运行规律。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客观运行规律,这些规律是指在自然界中
普遍存在并且不受人类意志控制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这些规律涉及
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阐述自然
界中的客观运行规律。
首先,物理规律是自然界客观运行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牛顿三大定律、引力定律、运动规律等都是描述物体运动和相互作
用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在宏观和微观世界中都有广泛的适用性,
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规律。
其次,化学规律也是自然界客观运行规律的重要体现。
化学反
应速率、化学平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都受到一系列客观规律的
约束。
例如,化学反应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等,这
些规律决定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的条件。
另外,生物领域也有许多客观运行规律。
生物遗传规律、生物
进化规律、生态平衡等都是自然界中不可忽视的客观规律。
例如,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描述了基因遗传的规律,达尔文的进化论阐述了
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受到一
系列客观规律的制约。
此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领域的客观运行规律,比如地质规律、气象规律等。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受到地质规律的制约,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也遵循着一系列客观规律。
总的来说,自然界中的客观运行规律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受人类意志控制的。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规律,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类来说,尊重和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规律
• 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以美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哲学家、
科学历史主义者库恩为代表,以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 过程为基础,分析科学的动态变化过程,认为科学发 展有着复杂的结构,是由历史的社会形式科学共同体 所取得和遵从的科学规范(paradigm,又译为范式),不 断更替所形成的科学革命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它不 是对历史事实的回答,而是对历史提供的视角的回 应。其模式是:
11
这个发展模式从实践论的角度,把科学发 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深化了 科学发展规律研究的认识论基础。以往,哲学 认识论认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在此 之 后 ” (post hoc) 直 接 得 到 “ 由 此 之 故”(propter hoc);由感性认识直接上升到理 性认识,从现象直接揭示本质。人们忽略了 “感性-知性(或悟性)-理性”(康德)认识过 程的知性中介作用。武谷认为,不经过实体认 识的中间阶段,就不可能揭示现象之间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联系和根本规律。但该模式对每 一阶段转化的机制与原因分析,显得过于简略。
层次:首先是未任何加工的自然现象,称为“科学事
实1”;如果观察者对这一现象毫不了解,等于视而不
见,若衬这一现象加以描述陈述,就做了最初的加工
整理,这是“科学事实2”。这就是为什么一块石头,
矿产工程师、地质学家、建筑师和雕塑家等一不同
的人会作出不同的描述。
2
汉森(N.R.Hanson):观察渗透着理论
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
就是假说。但是这一模式夸大了归纳的作用,把观察
作为认识的起点绝对化了。正如恩格斯所说:“单凭
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
这种夸大归纳法的归纳主义,陷入了狭隘经验论。实
科学发现的规律总结与归纳
科学发现的规律总结与归纳科学是一种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实验和理论解释的系统性方法,通过持续不断的观察和实验,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一系列规律,从而推动了人类的认识进程。
本文将对科学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经验与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基础科学发现的第一步是通过经验和观察来寻找规律。
科学家通过注意周围的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积累实证观察,逐渐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性。
例如,伽利略通过观察落体现象,提出了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规律。
再如,达尔文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物种演化的规律。
基于经验和观察,科学家们可以构建实证事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实验和理论提供依据。
二、实验的重要性与科学方法的运用经验和观察只能得到一些表面现象和初步结论,为了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确定规律性,科学家们必须依靠实验。
实验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人为操作和控制变量的方式,剖析事物的内在机理,并验证或推翻已有的假设和理论。
实验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是保证科学发现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借助实验,科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推进科学的发展。
而科学方法的运用也是科学发现的关键。
科学方法包括问题提出、假设提出、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结论获取等环节。
通过科学方法的有序执行,科学家们能够系统地探索事物规律,不断完善和更新人类的认识。
三、归纳和演绎推理归纳是从具体的观察和实验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的过程。
归纳通过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公共特征,得出普遍性结论。
例如,牛顿通过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归纳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归纳与实验密切相关,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广泛适用的规律。
演绎推理则是从已知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模式,可以通过已有的理论和规律得出具体的结论。
例如,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预测一个行星的运动轨迹。
演绎推理在科学发现中起到了指导和预测的作用。
四、科学发现的规律的例子科学发现的规律多种多样,涉及各个学科领域。
科学的运动学规律
科学的运动学规律运动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数量。
它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了一系列科学的运动学规律。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运动学规律角度出发,对其原理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的速度移动。
其关键特点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始终保持恒定。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规律:1.位移规律:物体的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即Δx = v × t,其中Δx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2.速度规律:物体的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率。
即v = Δx / t。
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恒定,所以加速度为零,加速度等于任何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变化率。
二、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按照恒定的加速度增加或减小的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的变化是匀速的。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可以推导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规律:1. 位移规律:物体的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即Δx = v0 * t + (1/2) * a * t^2,其中Δx表示位移,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2.速度规律:物体的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即v = v0 + a * t。
3.时间规律:物体的速度变化率等于加速度。
即a = (v - v0) / t。
三、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时,不受到其他力的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下:1. 位移规律: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即Δx = v0 * t + (1/2) * g * t^2,其中Δx表示位移,v0表示初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2.速度规律:物体的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重力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科学方法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科学方法
在物理中,两个或多个力的合成有一定的规律,是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的。
这些规律
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重要线索来研究物体之间的力学作用。
先说说物体间的力的单纯合成的规律。
首先,两个力的向量可以用三角函数的方式合成,即可以用不同的向量与某一轴的夹角进行折合,以此建立新的向量及其轴的夹角,从
而获得合成力的方法及其向量值。
第二,两个力的力值可以经过分分析,找出它们的力学
合成为零,即沿同一方向作用的力进行锥形耦合,沿相反方向作用的力可以把它们拉折,
以此获得两个力的合成值分析。
其次,我们可以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合成,即是两个物体的力合力的规律。
物理里中反作用力的规律可以称作力学等值原理,即两个物体施加于彼此的力是等值
的并且向量方向相反。
其实,物体之间合成力的规律也可以从反作用力规律来推导,只要
将反作用力的两个分力合力,就可以得出两物体之间的合成力。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由多种力合成的规律,也就是多个力的合力规律。
我们可以使用力学单位向量分析法,从而把每个力的向量值及其夹角积累在一起,找出不
同的力的合力的总夹角和总值,从而获得多个力的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总之,由上可知,科学的方法对于探究两个或多个力的合成状态和合力规律是必不可
少的,它们既可以根据反作用力规律建模,也可以利用力学单位向量分析法,以此获得两
个或多个力的合力规律。
因此,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规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科学地探究
它将大大推动物理科学及其应用的发展。
科学课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课认识自然界的规律科学课是学生接触自然界的一扇窗口,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界的规律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规律或者客观规律。
科学课通过实验、观察、总结等方式,帮助我们认识这些规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科学课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一、实验方法实验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或者推翻一个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会进行各种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规律。
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
这就是水的物态变化规律的实验结果。
二、观察与总结除了实验,观察也是认识自然界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比如,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可以发现,云朵的形状、颜色和运动方式与天气有关。
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些关于云朵与天气的规律,比如乌云密集表示有雨,白云漂浮表示晴天等。
三、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科学课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自然界中,各个事物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相互关系。
比如,我们了解到空气中的氧气和生命息息相关,无氧气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食物链的存在,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科学课通过教授这些知识,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应用与实践除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科学课还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实践中。
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比如,通过学习物理学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力的作用和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比如合理运用杠杆原理来提升力的效果。
科学课的实践应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总结起来,科学课通过实验、观察与总结、认识自然界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应用与实践等方法,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第7章科学的发展规律
B.科研生产关系的滞后性
精神生产领域的资本关系,作为物质生
产领域的资本关系的应用,往往亦步亦
趋地跟在物质生产关系的后面。
时间
物质生产关系
科研生产关系
16世纪
17世纪
18、19世 纪 20世纪
简单协作阶段 工场手工业
机器大工业
资本进入垄断 阶段
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生产关系
英国皇家学会作为再版“简单协作”关 系 “恩主制”作为再版的工场手工业关系
科学发展规律
本章主要讨论: 1、科学发展的动因 2、科学发展的形式
第一节 科学发展动因
一、需求的动力模型
1.个体需求:个人的
自我 实现
动因
个体需求是个体行为的
自尊
动因。
一切社会需求终需转化
归属
为个体的需求或其实现
的条件。
安全
科学管理的康的创造劳动需求。
科学家的需求结构的特点在于自我实现的 至上性。
否证论科学发展观的一些观点
科学知识起源于神话:通过猜想获得的知识构成批判的前 提。最初的认识,例如神话,构成了人类对认识的早期的 批判对象;艺术与科学一样,都起源于神话。
化环境
(2)科研生产关系
科研生产关系是在科技研究中结成的人与人 的关系。
科研生产关系的特点
A.资本关系在科研劳动领域中的应用和过渡
十九世纪资本关系的侵入:资本家和小业主资助、出 版商资助、科学内外慈善性资助、社团资助、国家资 助。
在二十世纪,资本大规模地应用到科学劳动之中。一 方面科研投入加大,另一方面科学成为致富的手段。
从规律构建理论。科学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E1 —— R1
E2 —— R2
更一般的定律A
科学实验探究——发现自然的奥秘与规律
科学实验探究——发现自然的奥秘与规律科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自然的奥秘和发现其中的规律。
通过对自然现象、事件和物质进行观察和探究,科学实验可以为我们揭示自然界的真相,推动科学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几个常见的实验示例,以展示科学实验如何帮助我们发现自然的奥秘和规律。
一、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或证伪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假设,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科学实验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验证理论:科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由理论推导出的预测结果,判断理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实验证实了理论,使得理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2. 发现新现象:科学实验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指向新的现象或规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之前未曾预料到的现象,从而扩展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3. 解释现象:科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各种观察到的现象,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通过仔细设计和执行实验,我们可以揭示自然界中看似复杂的现象背后的简单规律。
二、实验示例:水的沸腾水的沸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但是你是否知道水为什么会沸腾呢?通过以下的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水的沸腾过程和其中的奥秘。
实验材料:- 锅- 水- 隔热手套- 火源(炉子或灶)实验步骤:1. 将锅放在火源上,加入一定量的水。
2. 点燃火源,逐渐增加火力使水加热。
3. 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和解释:随着水的加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水从开始时处于液态,逐渐升温直到达到100摄氏度,此时水开始沸腾,并转化为水蒸气。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水沸腾的原理是水分子由于受热而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脱离水表面,从而形成冲破水面的气泡。
当水蒸气逸出到空气中,它会与空气中的冷凝物质接触而变成小水滴,形成看似白色的气体云状物质。
这个简单的实验告诉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探究自然界的现象,了解水沸腾的原理,发现其中的奥秘和规律。
科学规律的形式
科学规律的形式作者:姜水根一、科学规律的内容与形式以人们把物理理论直接称为科学规律.人们常说,开普勒是“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三定律是为行星运动“立法”.诚然,这种说法若是出于对科学家的赞美尚可理解,倘若论及真理的客观性,这句话是不妥的.行星的运动是客观的,开普勒三定律并不是为行星的运动“立法”,在开普勒发现它们以前,它们也一直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开普勒只不过发现了它们而已,所以说科学规律并不是科学家人为创造出来的.科学家是从客观事物中发现了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科学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反映了宏观世界的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等反映了物体热运动的规律;欧姆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反映了电磁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规律的内容属于客观世界,物理理论作为科学规律的真理性的体现,就是它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与客观世界的运动吻合.出来,客观世界只是向我们展示现象,不向我们展示本质.物质的运动既没有告诉我们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公式,也没有让我们看见气体分子运动分布的函数.科学规律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科学家的研究,人们对科学规律只能日常用之而不知,每日遇之而不解,人们把太阳看成是一只火鸟,把彩虹想象为鹊桥,殊不知太阳的能量是靠核聚变提供的,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作用.客观的,但是它们的形式是主观的,因为它们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内容和形式反映了事物的两个侧面,科学规律也具有这两个侧面,科学规律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不可分割的.当我们阐述科学规律的内容的时候就必然要采用一定的形式,阐述的方式就是它的形式.比如我们讲到物体受力时的运动,应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即加速度的大小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F=ma.当我们讲到两个物体因为具有质量而发生相互作用时,我们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这种相互作用,即这种相互作用遵守平方反比律.即使我们不用数学公式,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也要有一个表述方式,这就是科学规律的形式.不是像出版书本,是采用横排还是竖排,或者采用彩图还是照片这样的外在的形式,我们要讨论的是科学规律为什么要采用现行的表述方式.在艺术上,要表现某一个主题可以采用诗歌、小说或者绘画、电影等不同的形式,那么在科学上,要表述物质运动的规律也要采用适当的形式.二、科学规律表述形式的发展形文字的形成就是很好的说明.比如我国古代的“雨”字,就是对下雨的形象描述;“旦”字,意指太阳在地平线上,即白天的意思(如图1所示).图1然现在看来显得幼稚,但是神话一方面体现了古代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古代人们掌握自然规律的愿望,人们并不满足于所看到的现象,而是希望能找出支配现象的自然的规律.谚语.比如我国古代对月相就有“阴晴圆缺”这样的表达,“九曲黄河万里沙”是对黄河既生动又精炼的概括.农业是古代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气候与农业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对气候的变化非常关心,所以这方面的谚语特别多.比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从冬至到春耕的九九歌“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天气的谚语就更多了,“春雾雨,夏雾火,秋雾凉风冬雾雪”是表述不同季节的雾所征兆的天气,“东虹轰隆西虹雨”,是表述出现彩虹与是否下雨之间的关系;还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这些谚语表明古人对大气的变化规律的掌握,至今人们还经常引用它们.象,《论衡》表述为:“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它类.他类削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殊异,不能相感动也.”对于磁铁能够指方向的性质,《梦溪笔谈》表述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些都是一般现象的科学描述.其他如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关于发声物共鸣的描述,这些描述往往不是单纯的现象记录,而总是跟一定的规律相联系的.这种描述后来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先声,吉尔伯特的电磁著作就系统地记载了各种电现象和磁现象,而成为研究电磁现象的专著.描述逐渐走向抽象化和符号化.比如人们对于自然界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电荷,分别用“+”和“-”来表示,正负号的表述方式与电荷守恒规律相联系,两者是和谐的.而对于两种磁极,在自然界从来没发现过单独存在的磁极(即磁荷),所以也就没有磁荷守恒规律,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不同的磁极分别用“N”和“S”来表示.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磁极与电流的右旋关系,于是就出现了磁极的手征性表示(如图2所示).图2和一些实用的测绘上.毕达哥拉斯对数尤其钟爱,传说毕达哥拉斯是从音乐与数的简单比例关系中受到启发的.关于乐音的数量关系,我国也很早就有记载,《管子·地员篇》:“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微;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这个表述实际上就是一种数学运算,按照这个计算,黄钟的宫、商、角、微、羽音的管长分别为:微(108)、羽(96)、宫(81)、商(72)、角(64).更成熟的算法是明代的朱载育论证的十二平均律,当时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他所用的就是求等比数列的公式.利略说:“自然之书用数学写成”,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学规律形式化发展的方向.从此以后,科学规律的主要表述形式就是数学.三、科学规律的数学化时间,再测量铜球滚下全槽的1/4所用的时间,经测量发现,后者所用的时间正好是前者的一半.他还测量了铜球滚下全槽的1/2、2/3、3/4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把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数字研究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例关系.伽利略不但注重定量的研究,还特别注重控制变量的研究,使得实验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单变量地进行研究.这样,伽利略在这里实际上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单变量函数.与以前的数学表述不同的是,伽利略的数学化不仅指出了物理量之间数量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把一个运动过程数学化了.在伽利略眼里,自然的运动和数学是合而为一的,所有的运动都可以用数学做精确而完善的描述,比如天体的运动是完美的圆运动,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等.来.以方程的形式来表述自然规律,是牛顿划时代的贡献.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都表达了力作用的规律.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力的定量化,或者说把一个抽象的概念数学化,使科学规律的数学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牛顿和莱布尼茨又发明了微积分,这些发明不但推动了数学本身的发展,也给科学研究和科学规律的描述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数学的高度抽象化和符号化,使得现代科学研究也走向了高度抽象化和符号化.数学作为一种工具,从代数方程发展到微分方程,从标量运算发展到矢量运算,从数量表述发展到矩阵表述,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所有这些都被有效地用在科学研究和科学规律的描述上.部分的物理规律我们都采用了公式表述;力的合成、运动的合成、参考系变换等都用到了矢量运算;气体状态的表述、物理量量纲表述以及量纲分析法的使用,光学仪器对光的作用等,都可以用矩阵描述;物体经过哈哈镜等光具变形成像之后的像序问题、电路图的等效变换、印刷电路板的制作问题的思考等,可以归结为拓扑的思想;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原子核的衰变、激光的产生等用到了概率的思想.可以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物理学是运用数学最广泛、最深入的一门学科了,因而物理学也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最精致最完善的一门学科.科学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只有定量化的数学描述才能经得起在量上的实验检验,也才能从量的细微差别上寻找理论的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正如马克思所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四、数学化的意义理想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反映在V-t图象上是一条直线(如图3所示).通过这条直线,人们认识到低温的极限即绝对温度0K是-273℃,这个温度并不是人们在实验中得到的,而是图象的延伸指明了它.图3的形式化的运算,使我们可以暂时脱离科学规律涉及的物理量的本来意义.比如交流电的瞬时方程i=Imsin(ωt+φ0)用旋转矢量的方法来表示(如图4所示),其实这里的电流矢量并没有空间矢量的意义,这里所谓的矢量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数学形式的运算,用在同频率电流的瞬时量叠加时计算特别方便.图4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实际上是由电路元件决定的,所有这些接有不同元件的电路中的电学量(比如电流)的微分方程的解都具有相同的形式i(t)=i(∞)+[i(0+)-i(∞)]e-(t/τ),所以我们不需要解具体的方程,只要通过电路中的电阻、电感和电容计算出初始值i(0+)、稳态值i(∞)和时间常数τ,对照方程的形式直接就写出答案.这就是电路分析的三要素法.这里,我们想起了恩格斯的一句话:“大多数人进行微分和积分,并不是由于他们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是出于单纯的相信,因为直到现在得出的结果总是正确的.”的意义.来两者是无关的,可是它们有着相同的表述形式,都遵循平方反比律,便有了诸多的联系.实际上,库仑定律在发现的过程中,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启发,这是令人深思的.1755年,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用一根丝线把一个小木块悬挂在带电的球形金属罐外的附近时,小木块受到强烈的吸引,而把小木块悬挂在金属罐内时,木块不受电力的作用.如果是因为小木块放在金属罐的正中间,根据对称性,它受到的各个方向的电力正好抵消,这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富兰克林把小木块放在金属罐内的任何地方,木块都不受电力的作用.富兰克林对此迷惑不解,于是他把这个现象告诉他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普利斯特列重做了这个实验,证明了空心的带电体对其内的电荷确实没有力的作用.普利斯特列立即从这一事实想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在1665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一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如果平方反比定律有效,一个具有引力的物质构成的均匀球壳对其内部的物体没有引力的作用,而且任何不满足平方反比关系的力都不会有此结果.于是普利斯特列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电荷间的引力作用与万有引力一样,也遵循平方反比规律.设,使他的用来描述电磁场的方程组在形式上更加对称、完美.通过对这些方程组的研究,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场的波动解,即通过解方程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的发现体现了科学规律的形式化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两者是属于不同领域内的物理现象,但是现代技术却可以把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进行处理,也可以把电信号变换成声音信号,这里振荡电流与机械振动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一般的电流信号在示波器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波形,但是只要波形是周期函数F(x),经过傅里叶级数展开,这一波形就可以分解出有限项不同频率的正弦函数,这是电工学上的分频原理.乐音是具有周期性的机械波,经过傅里叶级数分析,一个乐音可以分解成有限个纯音,频率最低的是基音,其余的是泛音,所有泛音的频率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这就是乐音的频谱分析.电子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造成的,它可以奏出各种不同乐器的乐音.声音有多普勒效应,光也有多普勒效应,因为它们都是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周期性.原子核衰变有半衰期,电容器放电也有半衰期,两者都有相同的衰减规律n=n0e-λt.所有这些发生在不同领域内的科学规律,都可以通过类比进行研究,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容有关联,而是因为它们的数学表述形式有关联,我们的科学和技术正是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向前发展.人询问陈景润的纯数学1+2有什么用的时候,当教育家们在思考中学生要不要学那么多的欧氏几何的时候,我们对此不以为然,我们偏好数学,我们相信,形式化运算的意义是超越形式的.参考文献5。
科学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自然界的规律科学是研究世界万物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知识体系,而自然界则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自然界是包括地球及其周边环境中的所有自然事物的总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规律。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探讨科学自然界的规律。
一、物理规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能量转化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探索了自然界中许多基本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规律之一是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第二定律则给出了力的大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明确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相等且方向相反。
这些定律在物体运动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还有万有引力定律,它是描述物体间引力相互作用的规律。
根据该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这一定律解释了行星的轨道运动、物体落体等现象。
二、化学规律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通过对化学反应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
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是元素周期表,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周期和元素性质的规律性排列了所有已知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和演化,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和一些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另一个重要的化学规律是化学反应定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和气体压力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产物的总质量;气体压力定律则说明了理想气体的压力与温度、体积和摩尔数的关系。
这些定律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物规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内规律的科学,包括生物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
生物学揭示了许多生物相关的规律,其中生物进化规律是一个重要方面。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进化规律的基石,提出了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理论。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物种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的过程逐渐演化。
进化论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对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生物学也揭示了许多生命活动的规律,比如细胞分裂、基因遗传以及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等。
科学原理小知识
科学原理小知识
科学原理是指科学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或基本原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以下是一些科学原理的小知识:
1. 原子论: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组成的,称为原子。
2. 万有引力定律: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成反比。
3. 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称为惯性;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系统中的总量不变,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可创建也不可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 DNA双螺旋结构:DNA是由两条螺旋状的链组成的,链之
间通过碱基对结合。
7. 细胞学说: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8. 物种进化论:物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演化和变化的。
9. 相对论:时间、空间和质量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察者的参照系相关。
10. 量子力学:微观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存在不确定性原理。
这些科学原理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原理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规律的形式作者:姜水根一、科学规律的内容与形式以人们把物理理论直接称为科学规律.人们常说,开普勒是“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三定律是为行星运动“立法”.诚然,这种说法若是出于对科学家的赞美尚可理解,倘若论及真理的客观性,这句话是不妥的.行星的运动是客观的,开普勒三定律并不是为行星的运动“立法”,在开普勒发现它们以前,它们也一直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开普勒只不过发现了它们而已,所以说科学规律并不是科学家人为创造出来的.科学家是从客观事物中发现了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科学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反映了宏观世界的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等反映了物体热运动的规律;欧姆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反映了电磁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规律的内容属于客观世界,物理理论作为科学规律的真理性的体现,就是它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与客观世界的运动吻合.出来,客观世界只是向我们展示现象,不向我们展示本质.物质的运动既没有告诉我们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公式,也没有让我们看见气体分子运动分布的函数.科学规律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科学家的研究,人们对科学规律只能日常用之而不知,每日遇之而不解,人们把太阳看成是一只火鸟,把彩虹想象为鹊桥,殊不知太阳的能量是靠核聚变提供的,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作用.客观的,但是它们的形式是主观的,因为它们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内容和形式反映了事物的两个侧面,科学规律也具有这两个侧面,科学规律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不可分割的.当我们阐述科学规律的内容的时候就必然要采用一定的形式,阐述的方式就是它的形式.比如我们讲到物体受力时的运动,应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即加速度的大小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F=ma.当我们讲到两个物体因为具有质量而发生相互作用时,我们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这种相互作用,即这种相互作用遵守平方反比律.即使我们不用数学公式,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也要有一个表述方式,这就是科学规律的形式.不是像出版书本,是采用横排还是竖排,或者采用彩图还是照片这样的外在的形式,我们要讨论的是科学规律为什么要采用现行的表述方式.在艺术上,要表现某一个主题可以采用诗歌、小说或者绘画、电影等不同的形式,那么在科学上,要表述物质运动的规律也要采用适当的形式.二、科学规律表述形式的发展形文字的形成就是很好的说明.比如我国古代的“雨”字,就是对下雨的形象描述;“旦”字,意指太阳在地平线上,即白天的意思(如图1所示).图1然现在看来显得幼稚,但是神话一方面体现了古代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古代人们掌握自然规律的愿望,人们并不满足于所看到的现象,而是希望能找出支配现象的自然的规律.谚语.比如我国古代对月相就有“阴晴圆缺”这样的表达,“九曲黄河万里沙”是对黄河既生动又精炼的概括.农业是古代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气候与农业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对气候的变化非常关心,所以这方面的谚语特别多.比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从冬至到春耕的九九歌“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天气的谚语就更多了,“春雾雨,夏雾火,秋雾凉风冬雾雪”是表述不同季节的雾所征兆的天气,“东虹轰隆西虹雨”,是表述出现彩虹与是否下雨之间的关系;还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这些谚语表明古人对大气的变化规律的掌握,至今人们还经常引用它们.象,《论衡》表述为:“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它类.他类削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殊异,不能相感动也.”对于磁铁能够指方向的性质,《梦溪笔谈》表述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些都是一般现象的科学描述.其他如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关于发声物共鸣的描述,这些描述往往不是单纯的现象记录,而总是跟一定的规律相联系的.这种描述后来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先声,吉尔伯特的电磁著作就系统地记载了各种电现象和磁现象,而成为研究电磁现象的专著.描述逐渐走向抽象化和符号化.比如人们对于自然界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电荷,分别用“+”和“-”来表示,正负号的表述方式与电荷守恒规律相联系,两者是和谐的.而对于两种磁极,在自然界从来没发现过单独存在的磁极(即磁荷),所以也就没有磁荷守恒规律,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不同的磁极分别用“N”和“S”来表示.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磁极与电流的右旋关系,于是就出现了磁极的手征性表示(如图2所示).图2和一些实用的测绘上.毕达哥拉斯对数尤其钟爱,传说毕达哥拉斯是从音乐与数的简单比例关系中受到启发的.关于乐音的数量关系,我国也很早就有记载,《管子·地员篇》:“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微;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这个表述实际上就是一种数学运算,按照这个计算,黄钟的宫、商、角、微、羽音的管长分别为:微(108)、羽(96)、宫(81)、商(72)、角(64).更成熟的算法是明代的朱载育论证的十二平均律,当时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他所用的就是求等比数列的公式.利略说:“自然之书用数学写成”,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学规律形式化发展的方向.从此以后,科学规律的主要表述形式就是数学.三、科学规律的数学化时间,再测量铜球滚下全槽的1/4所用的时间,经测量发现,后者所用的时间正好是前者的一半.他还测量了铜球滚下全槽的1/2、2/3、3/4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把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数字研究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例关系.伽利略不但注重定量的研究,还特别注重控制变量的研究,使得实验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单变量地进行研究.这样,伽利略在这里实际上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单变量函数.与以前的数学表述不同的是,伽利略的数学化不仅指出了物理量之间数量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把一个运动过程数学化了.在伽利略眼里,自然的运动和数学是合而为一的,所有的运动都可以用数学做精确而完善的描述,比如天体的运动是完美的圆运动,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等.来.以方程的形式来表述自然规律,是牛顿划时代的贡献.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都表达了力作用的规律.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力的定量化,或者说把一个抽象的概念数学化,使科学规律的数学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牛顿和莱布尼茨又发明了微积分,这些发明不但推动了数学本身的发展,也给科学研究和科学规律的描述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数学的高度抽象化和符号化,使得现代科学研究也走向了高度抽象化和符号化.数学作为一种工具,从代数方程发展到微分方程,从标量运算发展到矢量运算,从数量表述发展到矩阵表述,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所有这些都被有效地用在科学研究和科学规律的描述上.部分的物理规律我们都采用了公式表述;力的合成、运动的合成、参考系变换等都用到了矢量运算;气体状态的表述、物理量量纲表述以及量纲分析法的使用,光学仪器对光的作用等,都可以用矩阵描述;物体经过哈哈镜等光具变形成像之后的像序问题、电路图的等效变换、印刷电路板的制作问题的思考等,可以归结为拓扑的思想;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原子核的衰变、激光的产生等用到了概率的思想.可以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物理学是运用数学最广泛、最深入的一门学科了,因而物理学也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最精致最完善的一门学科.科学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只有定量化的数学描述才能经得起在量上的实验检验,也才能从量的细微差别上寻找理论的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正如马克思所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四、数学化的意义理想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反映在V-t图象上是一条直线(如图3所示).通过这条直线,人们认识到低温的极限即绝对温度0K是-273℃,这个温度并不是人们在实验中得到的,而是图象的延伸指明了它.图3的形式化的运算,使我们可以暂时脱离科学规律涉及的物理量的本来意义.比如交流电的瞬时方程i=Imsin(ωt+φ0)用旋转矢量的方法来表示(如图4所示),其实这里的电流矢量并没有空间矢量的意义,这里所谓的矢量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数学形式的运算,用在同频率电流的瞬时量叠加时计算特别方便.图4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实际上是由电路元件决定的,所有这些接有不同元件的电路中的电学量(比如电流)的微分方程的解都具有相同的形式i(t)=i(∞)+[i(0+)-i(∞)]e-(t/τ),所以我们不需要解具体的方程,只要通过电路中的电阻、电感和电容计算出初始值i(0+)、稳态值i(∞)和时间常数τ,对照方程的形式直接就写出答案.这就是电路分析的三要素法.这里,我们想起了恩格斯的一句话:“大多数人进行微分和积分,并不是由于他们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是出于单纯的相信,因为直到现在得出的结果总是正确的.”的意义.来两者是无关的,可是它们有着相同的表述形式,都遵循平方反比律,便有了诸多的联系.实际上,库仑定律在发现的过程中,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启发,这是令人深思的.1755年,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用一根丝线把一个小木块悬挂在带电的球形金属罐外的附近时,小木块受到强烈的吸引,而把小木块悬挂在金属罐内时,木块不受电力的作用.如果是因为小木块放在金属罐的正中间,根据对称性,它受到的各个方向的电力正好抵消,这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富兰克林把小木块放在金属罐内的任何地方,木块都不受电力的作用.富兰克林对此迷惑不解,于是他把这个现象告诉他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普利斯特列重做了这个实验,证明了空心的带电体对其内的电荷确实没有力的作用.普利斯特列立即从这一事实想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在1665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一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如果平方反比定律有效,一个具有引力的物质构成的均匀球壳对其内部的物体没有引力的作用,而且任何不满足平方反比关系的力都不会有此结果.于是普利斯特列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电荷间的引力作用与万有引力一样,也遵循平方反比规律.设,使他的用来描述电磁场的方程组在形式上更加对称、完美.通过对这些方程组的研究,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场的波动解,即通过解方程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的发现体现了科学规律的形式化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两者是属于不同领域内的物理现象,但是现代技术却可以把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进行处理,也可以把电信号变换成声音信号,这里振荡电流与机械振动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一般的电流信号在示波器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波形,但是只要波形是周期函数F(x),经过傅里叶级数展开,这一波形就可以分解出有限项不同频率的正弦函数,这是电工学上的分频原理.乐音是具有周期性的机械波,经过傅里叶级数分析,一个乐音可以分解成有限个纯音,频率最低的是基音,其余的是泛音,所有泛音的频率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这就是乐音的频谱分析.电子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造成的,它可以奏出各种不同乐器的乐音.声音有多普勒效应,光也有多普勒效应,因为它们都是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周期性.原子核衰变有半衰期,电容器放电也有半衰期,两者都有相同的衰减规律n=n0e-λt.所有这些发生在不同领域内的科学规律,都可以通过类比进行研究,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容有关联,而是因为它们的数学表述形式有关联,我们的科学和技术正是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向前发展.人询问陈景润的纯数学1+2有什么用的时候,当教育家们在思考中学生要不要学那么多的欧氏几何的时候,我们对此不以为然,我们偏好数学,我们相信,形式化运算的意义是超越形式的.参考文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