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转型升级背景下坊子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a c h i e v e me n t s o f d e v e l o p i n g mo d e m a ri g c u l t u r e , s i mp l y d i s c u s s e d h o w t o o v e r c o me t h e r e s t r i c t i n g f a c t o r s a n d
有 农业 的升 级换 代 , 积极规 划 建设 、 培植 适合 坊 子 区农 业特 色 的现 代 农业 产 业 体 系 , 走 一条 可 持续 发 展 的现
代农 业之 路 。 当前 转 型升 级 背 景下 , 全 国各 地 都把 发展 现 代 农
化、 机械 化 、 专业 化 、 规模 化 、 科 学化等 基 本特 征 。
转型 升级 以及 地 方发 展现 状提 出更 为合 理 的对策 。因
此, 笔 者 认 为有 必 要 结合 坊 子 区发 展 现代 农 业 取 得 的
业、 品牌化农业 、 园区化农业等。现 已建成九龙大姜、 坊 安 芦笋 、 坊城 草 莓 、 黄 旗 堡 牛蒡 、 黄旗 堡 大 葱 等万 亩
近年来 , 潍 坊 市 坊 子 区 以丰 富 的 农业 和 自然 资源 优 势 为依 托 , 以发 展高端 、 高质 、 高效 、 安全、 低碳、 生态 农 业为 目标 , 重 点发 展 了特 色高 效农 业种 植 、 产 业 化农
业 作 为 当前工 作 的 重 中之 重 , 李燕 凌 等_ 】 】 、 文 小才 ] 、 李 瑾 等 对 全 国及相 关 地 区 发展 现 代农 业 的对 策 做 了相 关研 究 , 但 是 在“ 休 闲化 ” 、 “ 规模化” 、 “ 产业化” 、 “ 品牌 化” 和“ 科 技化 ” 农 业等 方面 阐述 不清 , 也未能 结合 当前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摘要】江苏现代农业在农村振兴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则可以提升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展望了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
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挑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前景、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江苏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农业大省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应稳定。
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2 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重的污染和退化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在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中,还要考虑到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我县农贸市场价格呈季节性特点:年终前,粮食价格总体平稳,蔬菜价格上升,家禽类价格上涨。
全年来看:一般农产品价格相对平稳,农产品的加工类加工价格高,有机农产品价格更高;当地的农产品知名品牌还较少。
因此,就我县的农业的基本情况,就结构调整、品种调整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浅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巩固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机构的进一步优化。
突出主业、强调特色。
重点巩固发展金银花、桃、山楂、土豆、大蒜等传统农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结构。
要在“质”上做好文章,寻求市场空隙和产品差异化,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相对生产成本变化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回归自然、亲近农业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要紧紧抓住这一需求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二、大力推行基地化、园区化农业生产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创立产地品牌。
基地化、园区化农业是农业区域化布局有效抓手,是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的有效平台,是实现农业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降低农产品基础设施投资单位成本有效途径。
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扩大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园区规模。
抓紧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优先在重点产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园区为基点,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测。
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园区,带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形成优势品牌。
三、加强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以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为核心农业综合服务公司模式,实行企业化、市场化操作,成为外联市场、引进技术,内带农户有效载体。
鼓励发展“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者“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关系,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发展订单农业。
进一步发挥农业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发布价格信息、生产信息、需求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
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思考——以铜陵市为例
化 农 业 生 产 布 局 , 据 资 源 优 势 创 特 色 品 牌 , 区 地 带 山 林 根 山 面 积 大 , 形 复 杂 多 样 , 些 地 区 应 结 合 自身 条 件 , 展 有 地 地 这 发 域 特 色 、 情 特 点 的 产 业 。 如 可 利 用 民 族 特 色 发 展 旅 游 产 风 参 考文献 : . 肖维 那 .中 国 贫 困 地 区 农 民 收 入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对 策 研 究 [ ] 吉 林 大 学 ,0 1 4 D. 2 1 ,.
】 卜( 】H 】● ( _ 】● ( _ _ )●【】●_ ( 】● ( _ 】●_ ( 】● ( _ 】● ( _ 】’_ (
情趣 , 验农 业文 明创造 条件 。都市农 业 正是 适应 这种 需 求 体 变化 而兴 起 的 。所谓 都 市农 业 , 是指 “ 以易 腐 败 而又 不 耐储 存 的蔬菜 生产 为主 的 , 时又 有 鲜 奶 、 卉 等 多样 化 的农 业 同 花 生 产经 营”1。近年 来 , 陵市 按 照合 理 布 局 、 务 城 市 、 [ ] 铜 服 富 裕农 民的思路 , 极发 展现代 都市 农业 。 目前 , 市 “ 市 农 积 该 都 业” 发展 已初 见成 效 。如 何在 已有基 础上 进一 步推 进 现代 都
1 张旭 东, 士 , . 硕 河北 民族 师 范 学 院社 科 部 副教 授 ; 究 方 研 向 : 克思 主义理论 的教 学与研 究 。 马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应对的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先进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包括灌溉设施、农机化设备、农产品加工设备等。
然而,由于投资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解决之道:首先,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其建设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
其次,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通过集体经营的方式共同使用农业基础设施。
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面临着低价收购、滞销等问题,导致农产品降价甚至无法销售。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和平衡。
解决之道: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农产品收购和销售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商品化程度。
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相对滞后,许多农民仍然沿袭传统的种植技术,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无法有效提高。
解决之道: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农民提供最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示范,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意识。
四、农业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不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解决之道: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治理,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
同时,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鼓励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 引言1.1 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产业,农业承载着粮食安全、农民生计、乡村振兴等重要使命。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新时代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亿万农民的生活福祉。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乡发展的差异,农业在新时代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只有加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挑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字数要求:2000字】1.2 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现状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二是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才得到重视,农业科技水平和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
三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是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效应越来越显著,农产品销售方式也不断创新,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绿色有机农产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更好的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六是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2. 正文2.1 新时代下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新时代下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方面。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外流,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也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民发展的支柱,其可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且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1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导致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1.2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所能确定的,也不是农民随心所欲的,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农村市场信息严重闭塞.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加之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不研究市场规律,而是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大战”,如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导致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3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水平很高,而当前我国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国内国际2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1.4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
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
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传统畜牧业仍占主导地位,而畜牧业、林果业、特色产业在大农业和人均收入中所占比重过低。
其次,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
第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服务机制僵化,科技服务水平不高,良种程度、单产水平还明显低于周边团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缺乏能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有些产业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
工业反哺农业和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弱,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十分紧密,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牵引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五,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滞后,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致使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第六,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滞后,土地难以向优势产业和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第七,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外销平台建设滞后,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
加快推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首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广良种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第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和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
第四,加强农业抗风险机制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的转变。
第五,加快土地流转机制建设,促进土地向优势产业和大户集中,推动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支持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创业。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农民就业环境,建立科学合
理的就业创业政策,提供贷款、补贴等政策支持,促进农民自主就业创业,提高农民致富
能力,实现乡村振兴。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行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技术改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乡村振兴。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
四、开展农村产业发展。
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实现乡村振兴。
安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探析
万, 带动农户 3 .6 73 万户; 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 2万多人;
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三是农产
品基地 不断 扩大 。全 市农 业 产业 化 组 织 带 动农 产 品 生产 基地 2 多 万 h 土地 规 模 经 营面 积 达到 8万 h 生猪 O m, m, 饲养 量 40多 万 头 , 类 诃养 量 近 60 0 禽 00万 只 , 面 养 殖 水 1. 万 h 12 m 。一批 “ 村 一 品 ” 特 色 示 范 乡镇 、 逐 步 一 的 村 形成 。我市在 全省 1 个 市农业 产业 化发 展水 平评 估 排序 7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首要任务。
近 年来 , 安庆 市 以工 业 化思 维 谋 划农 业 发 展 , 以农 业产 业 化 、 品优质 化 、 产 布局合 理 化 作 为发 展 现 代农 业 的 主要 目
设 得 到加强 。全市农 村基 本上形 成 了大中小 工程 相 配套 ,
安徽农学通报 , h i . e. u12 1 ,7 2 ) Anu A S iB l 0 1 1 ( 1 .
1 9
安庆 市现 代 农 业发 展 思 路 与对 策探 析
熊 忠 炯
( 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安徽安庆 26 0 ) 4 0 3 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 任务。该 文主要 分析 了安 庆市现代农 业发展 的现状及存在
和 2%。 1
1 安庆 市现代 农业 发展现 状
11 农业产 业 结 构 不 断优 化 21 全 市 粮 食 种 植 面 . 00年 积 445 h 总产 量 219 5 16m , 6.6万 t比 20 年下 降 17% 。 , 09 .4 棉花 种 植 面积 7 69 m , 产 量 9 11, 20 24h 总 23 t比 09年 下 降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5 实现农民知识化 。 . 要在巩固提高 “ 普九” 工作 , 加强未成年 人的思想道德
二是能有效解决小农户在生产要求供给
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
3 要 建 立 完 整 的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体 .
源合理配置 , 有效开拓市场空间 , 提高资 源 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5必须 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 . 在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中,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 不断提高 , 必须有大量的人 口和劳动力从 农业中分离出来 , 这就必须推进城镇化的
农 业发 展 之 路 。
三、 应坚持五大战略
1必 须 坚 持 以 家庭 承 包 经 营 为 基 .
究, 运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 , 出一条适 走 合沁水县实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要建
、
应 具 备 四个 特 征
础、 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制度。在确 保 沁水县 4 . 48 2万亩耕地 、82 万亩基 本 3 .1 农 田不减的条件下 , 持土地以家庭承 坚
行协调 , 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 二、 应借鉴 四条经验
1要 充 分 发挥 资 源优 势 。要 以 市场 .
术推 广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 乡村三级 农技推广网络体 系。要加快推进农业科 技进村入户工程 ,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4实现 农 业 市场 化 。要 加 强对 现 有
人 多地 少 、 资源 短缺 , 因而增加 农产 品 有效供给 、 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任
性。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 必须把农业的 产前、 中、 产 产后融为一体 , 通过发展产
业化经营 , 代工业 、 把现 商业 同农 业 的 种
善, 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是可代表分散的小 农利益对外谈判,使农民利益得到保障 ;
由漯河市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由漯河市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本文通过详细了解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依据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以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效益日益提高漯河市按照“调优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原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推进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使主打农产品的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总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1、着力扩大优质小麦生产规模。
近几年,漯河市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基本稳定在150万吨以上,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比重,各地依托南街村、龙云、北徐、雪健、金源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积极引导各优质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回收合同,采取统一提供种子、集中连片种植、统一收回购买的形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等优质粮食作物生产。
2、大力发展无公害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
依托龙云集团、俊生实业等蔬菜生产、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全市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6.7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500亩,建成面积达1.55万亩的全省最大的省级出境蔬菜备案基地。
同时,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使漯河市经济作物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漯河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63万亩,其中瓜果蔬菜面积达到110.7万亩,每亩效益达到2800元;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达到8.2万座,每亩效益突破5000元,部分可达万元以上。
漯河市各类间作套种面积167万亩,占总面积的50%以上,复种指数更是达到260%以上。
3、强力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大力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双汇、北徐、金运等畜产品加工优质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引导这些优质企业采取和农户签订生猪购销保护价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赊销饲料等形式来发展生猪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来建立自己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了漯河市畜牧规模化养殖的空前发展。
加快天津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科 技 进 步 贡献 率 为 6 % , 现程 度 为 8.%。 村 0 实 57 农 劳 动 力 平 均 受 教 育 年 限 为 95年 , 实 现 程 度 为 .
8 6% 2.
合 经 济 发 展 带 安 全 健 康 农 产 品 供 给 功 能 日益 突
出 , 色种 植 业 、 特 高效 畜 禽 养 殖业 和 农 产 品加 工 业 发 展 加 快 , 粮 、 、 、 、 、 产 量 分 别 占全 其 油 菜 肉 蛋 奶
萄 总产 量 占全 市 的 比重 达 到 6 % , 枣 种 植 面 积 0 冬 占全 市 的 比重 达 到 7 %。 0 1 . 农 业设 施 化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2 2 “ 十一 五 ” 期
2 1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的 指 导 思 想 .
坚 持 科 学 发 展 观 ,贯 彻 中央 和 市 委 关 于推 进
1 1 . k 农 用 地 总 面 积 为 72 0 1 m , 19 97 m , 2 .6k 占全
市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6 %l。 天 津 耕 地 面 积 44 1 1 l 1 7 . 7
年 均 降 水 量 为 5 0 6 0m 在 季 节 分 布 上 , , , 2 ~ 6 m, 678 三 个 月 降 水 量 占全 年 的 7 %左 右 。 5
中 ,0 9年 本 市 农 机 化 综 合 作 业 率 达 到 7 .7 , 20 56 % 实 现程 度 为 8 % ; 猪 家 禽 养 殖 区域 分 布 集 中度 9 生 为 5 .%, 98 实现 程 度 为 7 .% ; 04 节水 灌 溉 面 积 占有 效 灌 溉 面积 比重 7 .% , 现 程 度 为 8 .% ; 业 1 4 实 93 农
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技术手段、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化管理提供的科学方法所开展的社会化农业。
具有集约性、生态性、科技性、低耗高效性等特点。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决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平顶山作为工矿城市,工业经济发达,而农业经济相对薄弱,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其意义更加重要。
一、资源条件分析平顶山市位于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东西长140km,南北宽133km,土地总面积788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8%。
西部为陡峻的中山,东部为坦荡的平原,中山与平原之间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倾斜平原,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递减,地貌组合关系明显,结构比例——山地∶岗丘∶平原=1∶5∶2。
气候南北过渡明显,年平均气温14.2℃~15℃,多年平均≥10℃,积温4550℃~4900℃,降水量以沙河为界,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1200mm~800mm,以北地区800mm~500mm。
区内自然资源结构特征突出,自然要素差异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生态环境随地而异,适生动植物品种多。
郏县的“山儿西烟”、舞钢的“三山烟”香溢四方;鲁山的山核桃、生漆、猴头、丹参、山茱萸、拳菜等应有尽有,适宜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确定根据平顶山市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和现代农业的特点,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应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为核心,用现代的工业理念来谋划、先进的物质条件来装备、先进的管理技术来指导、先进的组织形式来经营,围绕着高效畜牧业、优质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等主要部门,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农业先进、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挑战及对策建议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挑战及对策建议2011年12月09日《中国发展观察》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建设现代农业进行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
回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现代农业的理论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经验在不断丰富,中国现代农业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现代农业,使我国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入手,明确其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通过较长时间(20-30年)的建设,才能实现。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
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才会不断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
在建设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最终要靠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来检验,只有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表明一个国家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2.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土地和劳动生产率高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会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使用较少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同样数量的农产品。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和自然资源困乏等问题,继续靠投入这些生产要素来增加农业产值已经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不断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率更应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着眼点。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农业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1.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2.促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机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使用现代化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提供优质的农村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提高农民子女的教育水平,培养农村人才。
2.加强农村卫生健康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提高农民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意识。
3.发展农村现代信息技术:推广互联网、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和交流能力。
三、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1.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的组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开拓农产品对外贸易市场:加大农产品的出口力度,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3.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
四、加强农村产业发展1.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集体经济效益。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1.加强农民精神文化自信: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2.弘扬农民精神文化:宣传农民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激发农民的自豪感和创业热情。
3.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活动、体育锻炼等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六、加强农村治理建设1.健全农村基层自治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
2.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法治建设,提高农村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新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市场供需失衡、生产成本高昂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大量农民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维持生计,农业产业链较为薄弱,缺乏多元化经营。
这导致了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影响了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供需失衡也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
随着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农产品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产供销体系不完善,市场供需的匹配度较低,导致了部分农产品滞销和价格波动。
新时期农业经济面临的困境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
只有通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等对策,才能有效应对困难,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问题提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在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单一,市场供需失衡,生产成本高昂等方面。
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结构单一,导致农业发展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市场供需失衡也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农产品产量过剩,但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农民收入低下,农业经济效益较差;生产成本高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劳动力、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农业竞争力和效益。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制定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一、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
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
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
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
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
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
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
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
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
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
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
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
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科技示范户创建培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创建科技示范户3000户、培养农民骨干1000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0%。
其中重点培育了种植、畜牧、农机和水产业示范户1500户,到年底可通过网上查询。
4、农业精品园区建设绩效斐然。
宜都蜜柑“百千万”基地全面建成。
万亩无公害示范区平均亩产2500公斤、优质果品率达到75%以上,千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平均单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优质果品率达到80%,百亩精品园产品开园上市信息发布会成功召开。
精品蜜柑每市斤买到5-6元,得到省地市各级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园区柑农无不为此欢欣鼓舞;清江库区桂子湖水产样板基地正式投用,今年已生产优质清江鱼苗3500万尾;松木坪镇三山农贸公司千茶叶基地示范效果已初步显现,今年产名优茶7000公斤,销售收入8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4200公斤、40万元分别增长67%和100%。
(三)标准化生产全面步入正轨。
一是进一步抓紧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督,逐步完善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上完成无公害产地复认证12个(柑桔9个,茶业13个),新认证无公害产地2个21.7万亩(水稻和油菜)。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合计已达到41.8万亩,其中茶叶4.5万亩,柑桔15.5万亩、蔬菜0.1万亩、水稻10.2万亩、油菜11.5万亩;产品认证达到了11个,其中无公害柑桔1个,无公害茶叶6个,有机茶4个。
二是集中精力防治柑桔大实蝇。
防治总面积2.4万亩,挂钵344596个;建防治专班153个798人;印发防治技术资料23.8万份;召开防治样板会、现场会和培训会268场25048人;整顿规范市内柑桔打蜡加工和交易场所70家;挖虫果处理池126个,集中处理虫果和废弃果150万公斤。
在红花套镇、枝城和松木坪镇建立防治样板25处。
三是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提高农业避灾能力。
编发《宜都植保》11期,计5.5万份;发病虫电视预报6期。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利用现有设备对陆城城区主要农贸市场和各大超市销售的农产品(以蔬菜为主)定期进行农残抽样检测,重点定性检测样品中的有机磷残留量,今年开展检测9批(次),检样90个(检测结果合格率98.6%),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发布了电视公告;基本完成了“监测站”的筹建任务。
配齐了11类检测化验设备,配备了专职人员,落实了管理办法,站内检测化验工作转入正常运行。
(四)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
特色产业已形成20万亩柑桔、7万亩茶叶、8500亩桑蚕、9600只网箱的生产规模。
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25家重点龙头企业,今年在协调贷款、完善运行机制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
同时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使企业、专业组织与农民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今年新发展农村专业协会10家,另外对15家协会的运作进行了规范;为天峡鲟鱼、天河渔业等四家龙头企业落实贷款400多万元,帮助他们建章立制,制定发展规划,理顺了内部关系。
今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预计突破25亿元;基地标准明显上升。
柑桔、畜牧、水产基地先后纳入省农业厅板块建设项目,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天峡鲟鱼等特色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
(五)项目建设稳步实施。
“一池三改”国债项目建设规模1600户,目前已完工900户,在建700户;我局制定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及我市十里铺村试点建设方案已通过省农业厅审批,我市陆城办事处十里铺村已被省厅纳入湖北省“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皓光村被列入候选村);“阳光工程”完成引导性培训 5200人、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 4588人,稳定就业率达到100%,培训转移完成年度计划的97.7%。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按计划进行。
10个取样组采集、化验土样累计达到6050个,完成施肥调查6050户,组织测土配方施肥专项培训累计39场次,共培训农民5600人(次);创办柑桔、水稻、油菜和茶叶“测土配方施肥”样板3万亩、推广40万亩,开展肥效对比试验31项;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公共课按计划开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已着手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正常启动。
重点编制了鸡头山、大堰堤、渔洋溪3个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规划。
自筹资金编印发放《农民读本》,示范村农民户平一本,在鸡头山、皓光等示范村赠送《栽桑养蚕实用技术手册》1000余册,在12个示范村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277户,培训农民骨干94人;全年争取到位项目资金可望突破800万元。
(六)农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
1、法规依据逐步完善。
一是制定完善了《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实施办法》和《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专家组工作规则》。
二是初步编制了宜都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三大应急预案。
三是建立了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专家库。
2、政法力度明显加大。
一是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
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80人(次),重点检查了全市10个乡镇的125个经营门店,查处假种子620公斤,假肥料4.9吨,假农药139瓶,并及时受理农民投诉案件近46起,涉及农户150多个,结案率100%,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40万元。
全市农资市场农药合格率比去年提高5%以上。
市水产局严厉打击电鱼毒鱼行为,今年年查处案件14起。
二是积极调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及时化解民企矛盾。
受理投诉49起,其中鉴定34起,调解15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5.1万元。
三是进一步加强6个农业环境监测点的监测监控,对柑桔、水稻、蔬菜、玉米等作物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不断改进监测方法,为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鉴定调处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是认真保护农业野生资源。
已完成对野大豆、野荞麦和野兰草资源的普查工作,摸清了分布状况,并向省农业厅环保站提出了建立保护基地的申请。
3、法规宣传深入人心。
先后组织开展了“3.15”全球消费者权益日和科技活动周活动,免费发放法律法规资料3000份;组织全市农资经营户集中培训1期,培训农民338人。
4、农村经管工作稳步开展。
一是狠抓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煞尾工作。
今年自查问题102个,整改落实到位92个。
为陆城工业园区建设征地规范、审核发放经营权证124本。
统一购买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资料软件13套,并已安装到10个乡镇。
二是组建信访和调解专班11个147人,着力于化解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
接待农民来访141批(次)、152人(次);调处合同纠纷16宗,调处率97%;三是认真落实农业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印发涉农收费项目及价格公示表1300多份。
组建政策及业务培训工作专班11个、274人,开展培训13次,参会617人。
建立健全了监督卡台帐,做到了市、乡、村、组、户“五对口”。
全市粮食种植直接补贴272万元、粮食种子补贴185万元及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补贴221.9万元已按政策标准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
四是积极化解村级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