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pdf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pdf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3年上海卷《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2012年大纲卷《落叶》等等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4年山东卷《寻诗两绝句》、2010年浙江卷《定林》等等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高考诗歌鉴赏最常考的22个意象

高考诗歌鉴赏最常考的22个意象

附: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 ,永恒怀乡: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永恒: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另: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高考语文 古诗鉴赏歌诀素材

高考语文 古诗鉴赏歌诀素材

古诗鉴赏歌诀(一)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

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

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

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二)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风骨颇大气。

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

南朝爱情缠绵意。

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

李诗浪漫杜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

初唐清新有四杰。

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

豪放、婉约两分枝。

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

低吟“廉颇老矣”。

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

元代诗型有变异。

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

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内容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诗歌鉴赏顺口溜知识讲解

诗歌鉴赏顺口溜知识讲解

诗歌鉴赏顺口溜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诗歌鉴赏 一、 意象顺口溜
1、托物言志类:抒发感慨
菊花梅花表坚强 松柏竹子潇洒傲, 黍离黍离惜今衰, 冰雪忠贞品格高。

稀稀草木衬荒凉。

寒蝉自比真清高 诗中芳草喻离恨 锦瑟夫妻感情好 兄弟朋友情谊真 西楼寓意有很多 闺房孤独寂寞地 登高望月好去处 聚会饮酒不可缺 凭栏写法有很多 凭阑倚栏都是它 抑郁激昂情绪多
2、愁苦类:表达忧愁,渲染气氛
梧桐芭蕉显悲凉 流水常言人生苦 命运无常感伤多 猿猴长啸悲伤满 杜鹃鹧鸪声凄凉 寄人哀思化惆怅 斜阳失落苍茫郁
3、送别类:依依不舍,别后思念
杨柳飘飘情难舍 远望长亭何时回 举酒畅饮送祝福 排解愁绪离别情 南浦南方水路送 送别之地勿要忘 劳歌指代送别歌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下一句中有阳关
阳关便是西域地
离别送行常看到
4、思乡类;对家乡亲人朋友的牵挂
月亮多思李白知, 鸿雁候鸟回故巢 双鲤尺素书信情 蟋蟀声鸣似织机 深秋怀人很惆怅 捣衣砧板伤妇心 浮云漂泊游子思
5、爱情类:恋爱思乡之情 王菲红豆唱相思 勿忘原句是王维 莲怜音同抒情怀 长恨歌中比翼鸟 还有一个连理枝 勿忘两物显恩爱 红叶以诗传情物
6、边塞战争类: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班超投笔能从戎 万里长城指将领 大破楼兰建功业 柳营柳营指军营 治军有方周亚夫 请缨杀敌来报国 羌笛胡笳一乐器 边塞诗中不可少 吴钩关山又是啥 思乡念人要建功
7、闲适意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清闲淡雅的生活
东篱五柳和三径 再有一个是采薇 都是隐者的象征。

高考语文 特级教师教你突破 古诗鉴赏歌诀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 特级教师教你突破 古诗鉴赏歌诀 新人教版

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

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

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

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两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切,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又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稚。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嗟呀。

边塞烽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1。

古典诗词意象歌(修订版)

古典诗词意象歌(修订版)

古典诗词意象歌
周传福
梅菊松竹有人格,冰雪鸣蝉寓高洁。

鸿鹄志远秋水盼,高山流水知音绝。

五柳东篱三径隐,长亭南浦是送别。

月亮团圆乡思苦,折柳芳草离情多。

芭蕉梧桐愁寂寞,春水绵绵愁漠漠,杜鹃猿啼伤凄清,羌笛凄切琴瑟和。

蟋蟀声中听惆怅,鸡鸣祥和云漂泊。

鸿雁双鲤是书信,青梅竹马儿时乐,连理比翼夫妻爱,豆蔻年少泰斗杰。

秦晋婚姻月老媒,红豆红叶传情多。

请缨问战胜折桂,问鼎逐鹿引战祸。

黍离之悲源盛衰,乌鸦哀鸿言败落。

三尺法律杜康酒,春来燕子黄鹂歌。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古诗词意象众多,为了方便记忆,有这样的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落花流水传愁绪,别时长亭柳依依。

”一、松梅竹菊寓高洁。

1. 松。

- 松树那可是相当厉害的。

它四季常青,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屹立不倒。

就像一个硬汉,在山上一站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古诗词里,它代表着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高洁品质。

比如说李白的“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这松树啊,志向远大,要直插云霄呢,这就像那些有高远志向、坚守节操的君子。

2. 梅。

- 梅花可不得了。

大冬天的,别的花都躲起来了,它却迎着风雪开放。

那股子傲气啊,就像个冰美人。

像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墙角这么个不显眼的地方,还能独自盛开,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

这梅花就象征着那些在恶劣环境中还能坚守自我、高洁自守的人。

3. 竹。

- 竹子长得又直又高,一节一节的,就像有气节的君子。

它中空外直,这在古人眼里可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郑燮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你看,竹子扎根在破岩里,不管风怎么吹,它就是不动摇。

这就代表着那些有气节、刚正不阿的人。

4. 菊。

- 菊花在秋天开放,那时候很多花都谢了。

它的颜色淡雅,姿态优雅。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在他眼里,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高洁隐逸的象征。

菊花不与百花争艳,独自在秋天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就像那些不慕名利、高洁脱俗的隐士。

二、借月托雁寄乡思。

1. 月。

- 月亮这东西,在晚上挂在天上,又亮又圆。

人在外地的时候,看到月亮就容易想家。

为啥呢?因为不管你走到哪儿,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

就像李白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头看到月亮,低下头就想起家乡了。

月亮就像一个信使,把游子的思乡之情传递出去。

还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海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远在天涯海角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它,这时候就会想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了。

古诗意象口诀

古诗意象口诀

古诗意象典故口诀——备考必读古典诗歌中常有一些形象,比较集中地包含了某种(些)思想感情,这些形象即意象。

还有一些常用典故,含义丰富,言简意赅。

熟练掌握这些意象和典故,不仅有助于鉴赏诗词,而且有助于仿句、写作及散文阅读。

兹将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意象典故纳归在一起,以顺口溜形式列出,诗词格律音韵颇多龃龉,仅为方便同学们记忆,不能做诗词格式参照,正所谓“顺辙诌”者。

一、诗歌常见意象歌诀秋万物凋零英雄悲,美人迟暮“离人泪”。

满目苍凉游子意,思乡怀人思妇心。

离愁悲怆思老杜,沙场点兵辛弃疾。

天高云淡心胸广,开阔壮观刘禹锡。

雨安静详和发生机,“甘霖”“甘露”望喜雨漂沦孤独路断绝,幻灭雨苦风凄凄。

流水怀古思念意绵绵,时光易逝人生短。

爱恨悠远情无尽,流水落花非人间。

落日游子思妇和壮士,思乡怀古看落日。

凄凉失落“夕阳好”,苍茫“斜阳”隐沉郁。

浑然“长河落日圆”,“征帆去棹残阳里”。

时序流转发幽情,气象辽阔苍莽意。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淡泊隐逸真君子志同道合“兰交”喻,“兰途”“兰质”多美好。

竹常建“曲径通幽处”,苏轼“不可居无竹”。

“中通外直”度量弘,“宁折不弯”豪气足。

“节贞”“凌高”总向上,“心空”“性直”节“本固”。

月亮思亲思乡愁别离,游子思妇时光逝。

李白“举头望明月”,杜甫《月夜忆舍弟》。

“青山明月梦中看”,阴晴圆缺话悲欢,王建“秋思落谁家”,九龄“天涯共此时”。

“人生代代无穷已”,“共看明月皆如此”。

菊花淡雅清高傲秋霜,淡薄名利写高洁。

不畏权贵说坚强,仁人志士守晚节。

陶潜“采菊东篱下”,不求闻达贞君子。

元稹“花中偏爱菊”,忆翁“枝头抱香死”。

梅花陈亮“一朵忽先变”,抗挫敢为天下先。

荆公“遥知不是雪”,纯净洁白递幽香。

放翁“只有香如故”,王冕“清气满乾坤”冰清玉洁梅胜雪,清高孤傲用意深。

松柏孤直坚贞又高洁,傲霜斗雪耐酷寒。

刘桢“松柏有本性”,“松柏后凋”《子罕》言。

莲表达爱情“莲”似“怜”,南朝乐府《西洲曲》。

清高自爱真君子,《爱莲》莫过周敦颐。

2023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口诀

2023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口诀

2023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口诀2023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口诀
一、梳理文本,把握主旨
背景分析,看文本形势
悟出主题,找出核心
二、明辨态度,揣摩情感
喜怒哀乐,情感细腻
词语审美,明白态度
三、品味词句,鉴赏技巧
开头结尾,是关键
意象诗法,不容忽视
四、结构分析,深入探究
押韵格律,考虑整体
转折衔接,思维的跳跃
五、上下文连,义理考究
字词引申,文化内涵
研究元素,综合考量
六、思维阐释,多角度发挥
与现实联系,观点争辩
情理并行,充分论证
七、语言表达,句式要灵活运用修辞,增添色彩
平仄押韵,节奏要协调
八、写作准确,结构要清晰论点有力,观点要分明
堵住漏洞,语言要精确。

好记性: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好记性: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好记性: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意象可“数”,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意境需“悟”,“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从1988年语文高考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解析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古诗词寓意解析口诀: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诗歌鉴赏歌诀

古代诗歌鉴赏歌诀

古代诗歌鉴赏歌诀一、整体感知。

1. 题目先行把路引。

2. 作者身世要关心。

- 赏析: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那可太重要啦。

要是李白写的诗,他一生潇洒豪放,又怀才不遇,他的诗可能就充满了那种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像杜甫呢,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受生活的颠沛流离,他的诗大多是反映民生疾苦,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就好比你认识一个人,知道他的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为啥说那些话啦。

二、意象分析。

1. 意象犹如零部件。

- 解析:意象啊,就像是组成诗歌这个大机器的小零件。

比如说“月亮”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里经常出现。

它可能代表着思念,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月亮就想家了。

还有“柳树”,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经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象征着挽留。

这些意象就像密码一样,你破解了它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啦。

2. 传统寓意记心间。

- 赏析:有些意象的寓意那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像“大雁”,它往往象征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或者传递书信的使者。

因为大雁每年都会南飞北归,游子看到大雁,就会想到自己漂泊在外,想回家。

而且传说大雁能传书呢。

所以看到诗歌里有大雁,你就得心里有数,这可能跟思乡或者思念某人有关。

就像我们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一样,这些意象的寓意是约定俗成的。

三、语言特色。

1. 字词推敲见功夫。

- 解析:古人写诗那是特别讲究字词的。

一个字用得好,能让整首诗都活起来。

就说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吧,他之前用过“到”“过”“入”等好多字,最后才确定“绿”字。

这个“绿”字啊,既写出了春天的颜色,又有一种动态感,好像春风像一个神奇的画家,把江南岸一下子染绿了。

这就是字词推敲的厉害之处,就像厨师做菜,调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就特别美味。

2. 风格流派有特点。

- 赏析:诗歌的风格流派也很有趣呢。

像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那是充满了想象和夸张。

李白就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啊,银河落下来,这得多夸张,但就是这种夸张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诗歌意象 顺口溜

诗歌意象 顺口溜

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从1988年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尚,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落花悠悠,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则盛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尚: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21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筹钱“月”塞“雁”递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就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小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出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21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就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到:“乡书何处超过?归雁洛阳边。

”诗人飘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够重回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确切,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诗歌意象 顺口溜

诗歌意象 顺口溜

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只今惟有鹧鸪飞。”
• 4、“梧桐”叶落透悲意
•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 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 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 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 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 寂的意境。
•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
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
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
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
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
• 7、“乌鸦”“燕子”系兴衰
•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 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
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
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
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 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 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 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 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 《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 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 2、借“月”托“雁”寄乡思
•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 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 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别时“长亭”“柳”依依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别时“长亭”“柳”依依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别时“长亭”“柳”依依高考语文中,古诗词是必考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寓意,可以提升解题能力和分数。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有趣的顺口溜,让你轻松掌握两首古诗词的寓意。

别时“长亭”顺口溜“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离思》中的一句。

这句诗意境优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要用一个顺口溜来帮助大家掌握它的寓意。

长亭别时唏嘘,远离故土心思苦。

庐山美景人殊俗,愿来相聚共寻芦。

这个顺口溜通过错位押韵来记忆诗句,寓意较为准确。

其中,长亭是古代别人的重要场景,此处也代表离别之意;唏嘘是嘆息之意,描绘了别离时的哀愁情绪;远离故土则表现出远离亲友和熟悉环境的痛苦;心思苦指思念深的心情;庐山美景人殊俗描绘出远离故土后感到异乡情调的心情;愿来相聚共寻芦则表现出亲友之间的相聚情愫和共同的期待。

通过这个顺口溜,我们可以轻松记忆这句诗的寓意,也能在考试中快速理解和运用。

“柳”依依顺口溜“庐山谷中少人行,桥上草铺双飞燕。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两句,描写了庐山的山谷景色。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顺口溜来记忆这句诗。

柳依依,桥畔步轻盈。

燕子飞舞,下顾桥上游。

纷飞的花狂乱美,轻柔的草映马蹄轻。

这个顺口溜也通过错位押韵来记忆诗句,比较贴切地表现出了诗句的寓意。

柳依依,代表有一种轻柔的感觉;桥畔步轻盈,描绘了行走时的轻盈和轻松;燕子飞舞,带来了一种舒适和愉悦;纷飞的花狂乱美,形容了周围环境的美;轻柔的草映马蹄轻,则展现了一种安详和宁静的感觉。

通过这个顺口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诗人的想法,也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地运用。

总结古诗词的寓意十分深刻,加上一些顺口溜,能够方便我们理解和记忆。

当然,在考试时,我们需要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和诗意境来理解古诗词。

这些顺口溜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我们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202X高考语文改革之后,不少卷子中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局部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言语、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含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制造出肯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开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替,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平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2X年X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行。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2X年X卷《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202X年大纲卷《落叶》等等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2X年X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哪里达?归雁X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土,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期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3年上海卷《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2012年大纲卷《落叶》等等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4年山东卷《寻诗两绝句》、2010年浙江卷《定林》等等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2年四川卷《子规》,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等等。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0年北京卷《古风》、辽宁卷《雨》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4年天津卷《暮春》、2012年北京卷《柳堤》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3广东卷《鹧鸪天》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1年新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