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与血管生成因子(一)

合集下载

银屑病免疫学指标

银屑病免疫学指标

银屑病免疫学指标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

免疫学指标在银屑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银屑病免疫学指标的主要内容。

1. T细胞亚群指标T细胞亚群是指不同功能和表型的T细胞在体内所占的比例。

在银屑病患者中,存在多种T细胞亚群的异常。

一般来说,银屑病患者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失衡,导致CD4+/CD8+比值升高。

此外,Th17细胞和Treg细胞等关键细胞因子的表达也出现异常。

检测T细胞亚群指标有助于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和病情进展。

2. 炎症因子指标银屑病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包括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这些炎症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促进炎症反应等。

检测炎症因子指标可以帮助判断银屑病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3. 自身抗体指标银屑病患者会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

常见的自身抗体包括抗角蛋白抗体、抗核抗体等。

这些抗体的存在和滴度与银屑病的病情和预后有关。

检测自身抗体指标有助于诊断银屑病,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4. 免疫球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感染、调节免疫等功能。

在银屑病患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往往升高,尤其是IgA和IgE水平。

这些免疫球蛋白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和病情进展有关。

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有助于评估银屑病的免疫状况和预后。

5. 过敏原特异性IgE部分银屑病患者存在过敏现象,可能与食物、接触物等过敏原有关。

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可以帮助确定过敏原,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从而减轻银屑病症状。

6.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

在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水平会升高。

检测C-反应蛋白可以帮助评估银屑病的炎症程度和活动性,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总结:银屑病的免疫学指标涉及多个方面,包括T细胞亚群、炎症因子、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过敏原特异性IgE和C-反应蛋白等。

中药消疕合剂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PASI指数及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

中药消疕合剂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PASI指数及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 V ol.(13) No.6 -136- 临床医学·医药论坛中药消疕合剂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PASI指数及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obi mixture on PASI index and serum VEGF level of psoriasis vulgaris with blood-heat syndrome李刚丁玉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济南,250012)中图分类号:R75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1)06-0136-证型:炎证I血B【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消疕合剂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影响,比较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变化。

方法:将9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口服消疕合剂,每次125 mL,每天2次;对照组40例口服消银颗粒,每次1包,每天3次,共观察8周。

治疗组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VEGF水平。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A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中药消疕合剂可显著降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PASI指数,其机理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有关。

【关键词】中药消疕合剂;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证+【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Xiaobi mixture (消疕合剂) on psoriasis vulgaris with blood heat syndrome and compare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 index and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level. Methods: 9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Xiaobi mixture, 125 mL, twice a da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took oral Xiaoyin granule (消银颗粒), 1 package once time, 3 times a day, and the treatment was of 8 weeks. The peripheral blood VEGF levels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SI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hinese Herbal Xiaobi mixtur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ASI index of psoriasis vulgaris patients with blood heat syndrome and its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crease of serum VEGF level of patients.【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obi mixture; Psoriasis vulgaris; Blood heat syndrome;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1.06.046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不明,其早期病理改变是血管的形成,主要表现为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常氧条件下极 易降解 , I. 与其 降解 有关的结构域称为氧依赖 的结 构域 ( D D) 位 于 HI—0的 4 1— 0 OD , F l【 0 6 3位
氨基 酸。O D D D区含有 两个类 P S E T结构 域 即含 有脯 氨 酸 ( ) 谷 氨酸 ( 、 氨酸 ( ) 苏 氩酸 ( 的一段 氨 基酸 序列 , P 、 E) 丝 s和 T)
2 、 ) 葡萄糖转运 蛋 白( L T 1 等多个途径 引起真皮 乳头层 微血 管增生 和表皮 角质层 过度增 殖 , G U .) 致使 银 屑病 发生 发展。本 文 综述近年来 H F1 I一仪在银 屑病 中的作用 , 希望能为银屑病诊疗提供新 的思路。
银 屑病 的病 理 特 点及 发 病 机 制 表皮角质形成 细胞过度增殖 、 异常分化 、 化不 全 ; 角 表皮 与真皮 间显 著 的炎细胞 浸 润和 真皮乳 头层 内微 血管 的迂 曲 、 扩
( ) I— 的结 构 功 能 特 征 一 H Fl
H F1 由 Smez I一 是 e na等发现 的一种 氧依 赖转录激活 因子 , 纯化发 现 H F 1是一种 异源二 聚体 ( 经 I. 四聚体 少见 ) 结构 , 由一
个 亚基和一个 p亚基组成 , I一p为 H F 1的构建 型表达 , HF1 I. 是几种转录 因子 的共 同亚基 , 不受氧浓 度的调节 , 功能与保持 其 H F1 I。 结构稳定性和活性构象转变 有关。 因此 . I . H F1的生物活 性主要 取决 于 d亚型 , 目前 对 H F l的研 究 也就 主要集 中在 I—
OD D D区与蛋 白质在细胞 内迅速 降解 有密 切 的关 系 。人 HI.仅的 po0 Fi r83有天冬 酰胺 存在 , F 与 O 在 e :的直接作 用下 ,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皮肤病,它不仅影响皮肤,还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我国1984年大规模流行调查,患病率为1.23‰,发病率为0.1‰,患病率虽然较西方国家低,但我国人口众多,目前患者至少有400~500万,银屑病仍然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皮肤病之一。

目前银屑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分为:(1)局部治疗:糖皮质激素、地蒽酚、维生素D 类似物、他扎罗汀、窄波紫外线或PUV A光化学疗法;(2)系统治疗:口服维甲酸、甲氨蝶呤(MTX)、环孢素及生物制剂。

泛发银屑病及特殊型的患者应得到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处理,如采用联合或轮换等方法治疗。

近期国外学者认为,银屑病治疗中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的因素包括:年龄、银屑病的类型、皮损波及的部位及程度、过去的治疗和合并的疾病。

上述的药物都有各自的特点,短期使用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传统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副作用常常不得不中断治疗,换用其他可以更长时间缓解病情的药物。

例如,维甲酸在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使用1-2周时常发生急性反应。

联合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但是PUVB和甲氨喋呤,环孢素A在反复交替进行治疗后有发生皮肤恶性肿瘤的危险性。

传统药物的使用时限和不良反应见表1[1]。

表1 传统药物的使用时限和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时限不良反应甲氨喋呤2年做第一次肝活检,之后每两年检查1次肝毒性,骨髓抑制,致畸性,免疫抑制,致癌性,肺炎环孢素美国使用时限1年,英国2年神经毒性(美国使用时限1年),高血压,免疫抑制,致癌性PUVB 治疗次数控制在200次以内免疫抑制,致癌性维甲酸致畸性,高脂血症生物制剂和传统治疗方法的原理不同,所以两者可以协同作用;并且生物制剂没有明显的肝毒性,神经毒性和骨髓抑制,可以和传统治疗方法安全地联合应用。

一.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理论依据由于银屑病临床上表现为覆有厚层状鳞屑的斑块,病理上表现为表皮增生,角化不全和颗粒层缺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还集中在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和增殖上。

HIF-1α与iNOS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HIF-1α与iNOS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A s a t Obet e T net a eepes no d c l ntcoiesn ae( N S bt c : r jci oivsgt t xrsi f n ui e ii x yt s iO ) v i eh o i b r d h ad hp x — d cbefc r1 H F 1 X i poi i l i s ad t epoe t i rl i si i n yoi i u il at ( I 一 )I n sr t e o ,n o xlr h r ea o hp wt a n o ac s n e tn h
iO 蛋 白 的 过 表 达 , 能 通 过 促 进 银 屑 病 新 生 血 管 的 生 成 , 银 屑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起 重 要 作 用 。 NS 可 对
[ 关键 词 ] 银 屑 病 ; 缺 氧 诱 导 因子 一 ; 诱 导 型一 氧 化 氮合 酶 ; 血 管生 成 l
9 2 5
中 南 大 学 报 ‘ 学版 JCn U i ( dS 2 1 3 ( ) et ot nv c、 0 0,5 9 S Me ) S uh
h l :/x y . , . … I … p: “‘ / h y e J … } …… t
[ 要 ] 目的 : 讨缺 氧 诱 导 因子一 仪( I 一 仅) 诱 导 型 一 氧 化 氮合 酶 (N S) 银 屑病 皮损 组 织 摘 探 1 HF 1 和 iO 在
中 的 表 达 并 分 析 两 者 的 相 关 性 , 时 研 究 两 者 在 银 屑 病 血 管 形 成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 方 法 : 用 免 疫 组 织 化 同 采 学 S B 法 和 Wet n 印 迹 检 测 3 AC sr e 2例 银 屑 病 皮 损 组 织 和 2 0例 正 常 人 皮 肤 组 织 中 HI 一O 与 iO F 1t N S蛋 白 的

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恶性血液病

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恶性血液病

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恶性血液病
刘洪涛;褚建新
【期刊名称】《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卷),期】2001(024)002
【摘要】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骨髓血管生成情况、血液VEGF水平的观察结果,及其与疾病的诊断、预后的关系;并介绍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恶性血液病应用的初步结果.抗血管治疗有可能成为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一个新的靶点.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刘洪涛;褚建新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唐山工人医院血液科;300020,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促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管生成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 [J], 罗权;赵恬;张芳;李薇;林玲;潘宁;张锡宝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联合血管生成素-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J], 曾莉;常以力;邵毅
3.促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尖锐湿疣血管生成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
[J], 周星;路红;陈惠阳
4.硫酸右旋糖苷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和M2型巨噬细胞浸润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 [J], 郭嘉欣;李梦琪;尚静;焦龙杏;侯绍章;徐远义;黄允宁
5.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合适剂量配比有效促进血管生成 [J], 郭艳红;祖凌云;高炜;陈莉;汤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银屑病

银屑病



pDCs :当活化或者濒死表皮细胞释放的自身 DNA 和RNA片 段与抗菌肽 LL37 形成复合物,刺激 pDCs,产生大量的干扰 素 α( IFN-α) ,异常产生的IFN是病理性自身免疫现象的主要 原因,主要诱导了外周髓性树突状细胞( mDCs )的不断成 熟,进而活化自身免疫性T细胞,导致皮肤炎症性皮损形成。 抗菌肽LL37:其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中呈 诱导性表达。其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过度表达是银屑病皮损中 pDCs活化的关键因素。


mDCs :这些细胞可能是在受到趋化刺激后从循环中迁移至 皮肤产生 IFN-α 可诱导型 NO 合酶( iN-Os) ,并且促进 Th 细 胞(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分化而起作用。 干扰素调节的DC( INF—DCs): 是近年来发现 一种新型的树 突状细胞,它具有pDCs、mDCs 和 NK 细胞的特征,TLR(Toll 样受体)与表皮细胞释放的自身RNA结合促进INF-DCs成熟, 产生大量 IL-1β、IL- 6、IL-12、TNF-α 而发挥作用。
四、临床表现
1.寻常型银屑病:为最常见的一型,多急性发病。典型表现 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稍有 浸润增厚。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鳞屑易于刮脱,刮净 后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刮破薄膜可见小出血点(Auspitz 征)。 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其皮损形态可分为点滴状、钱币状银 屑病、地图状、环状及带状银屑病、泛发性银屑病、湿疹样 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样银屑病、扁平苔癣样银屑病、慢性肥 厚性银屑病及疣状银屑病。 还可根据发病部位及季节不同而进一步分类。


(2)巨噬细胞:

有研究表明通过免疫染色可以发现 银屑病样皮损中巨噬细胞 的活化及聚集,一旦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就可独立于CD4+T细 胞诱导银屑病样皮损的产生。

白芍总苷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白芍总苷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山东医药2020年第60卷第22期白芍总%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商福民打于娟2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新泰医院,山东泰安271200;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摘要: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病理特征是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异常分化,并皮细胞浸润和血管生成异常。

白芍是毛萇科植物芍药的干,其分为一组昔类物质,包括芍药%、芍药内酯%、轻基芍药%、苯甲酰芍药%、芍药花%,统称白芍总%。

白芍总%具有多种用加口、镇痛、免疫调节等,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3麻疹等。

,白芍总%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白芍总%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其他药物或物理疗合治疗银屑病,不仅疗效确切,还能减少不,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应用广阔。

关键词:银屑病;白芍总%;发病机制;临床应用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0.22.031中图分类号:R758.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0)22-0112-03银屑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其病因和发制尚不清楚加还将其彻底治愈的药物。

目前加艮屑病的常用治疗药物皮质激素类、维A酸物和免疫抑制剂等,虽然这些药物对银屑病治疗,但均具强的性,长期使用不多,并且极易复发。

白芍是毛萇科植物芍药的干,其药效成分为一组糖%类物质,包括芍药%、芍药内酯%、轻基芍药%、苯甲酰芍药%、芍药花%,统称白芍总%。

白芍总%具有多用加口、镇痛、免疫调节等,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3麻疹等。

发现,白芍总%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其他药物或物理疗合治疗银屑,不仅疗效确切,还能减少不,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本文结合文献就白芍总%治疗银屑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芍总*白芍为毛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性微寒,味苦酸。

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致病途径

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致病途径

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致病途径血管生成,指在生物体内形成和发育血管的过程,是维持器官组织正常发育、生长和修复的基础。

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致病途径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此进行阐述。

一、血管生成分子机制血管生成主要由内皮细胞(ECs)和间充质细胞(SMCs)共同完成,其中ECs促进肿瘤等形成并维持组织血量,SMCs则为血管提供支持。

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极其复杂,血管生成的过程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

1. 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分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s)、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EGFs)等多种类型,这些因子对血管生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VEGFVEGF是维持ECs生存、促进血管造影及突破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血管生成研究中最常见和研究最多的分子。

VEGF作用靶点主要为ECs,通过结合VEGFR-2促进ECs增殖并抑制ECs凋亡,最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和管腔形成。

(2)PDGFPDGF可能促进新生血管散在生长,在肿瘤等组织中起到重要作用。

PDGF受体β(PDGFRβ)和Pericytes相互作用调控了血管的生长、分化和维持。

PDGF可增强Pericytes的能力,使其成为血管管壁上的支持细胞,这对血管的稳定性和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3)bFGFbFGF是一种钙离子相关的低分子质量生长因子,主要作用为调控ECs的生理功能并参与血管发生及快速增生。

bFGF可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受体而刺激ECs 增殖、迁移、生存和血管内皮通透性的调节,从而促进血管生长。

(4)TGF-βTGF-β是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可促进Pericytes分化形成,并维持其在血管管壁上的功能。

在ECs上,TGF-β可抑制乙型硝酸化酶表达,从而限制NO和cyclic GMP的产生,进而限制血管扩张。

TGF-β还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血管生长。

血管生成因子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血管生成因子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血管生成因子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肿瘤细胞分泌的化学信号是诱导血管的新生或是刺激临近正常细胞产生血管生成的信号分子,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血管生成因子在血管疾病的应用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血管新生是由已存在的毛细血管发育而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其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细胞生命活动[1],并且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些正常生理活动,如胚胎发育、伤口愈合、月经周期等,都是依赖于血管新生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与氧的供应[2].正常生理条件下,血管新生是通过相关信号因子激活或抑制的动态平衡进行精细调控的。

然而某些病理条件下,血管新生过度就会涉及到许多疾病。

下面就血管新生相关疾病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1血管新生背景介绍1.1血管新生与疾病血管新生相关疾病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不期望的血管新生为病因,这些疾病主要包括癌症(实体和血液肿瘤)、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慢*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式疾病)、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银屑病、子宫内膜异位和肥胖症等,此类疾病可以通过血管新生抑制的治疗方法使症状得到缓解或治愈[3-4].同时,另一类是以促进血管新生为治疗策略,例如:心肌缺血、外周局部缺血、脑缺血、伤口愈合、外科修复等疾病是以促进血管新生为治疗手段的,比如冠脉侧支血管新生是治疗心肌缺血的常见策略。

常见的血管新生相关疾病及病因见表1.1.2血管新生与肿瘤早在20世纪70年代,Folkman便提出了一个异于当时传统学说的假说---肿瘤新生血管学说,即肿瘤组织具有高度血管化的特征,因此其生长可能依赖于新生血管,新生的血管可能是肿瘤治疗的靶标。

随后,这一学说在肿瘤治疗领域被初步认可。

自90年代初第一类化合物被发现可以特定抑制血管新生以来,随着血管新生研究领域的迅速扩大和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抑制血管新生可以削弱肿瘤的生长[14-15].例如,已有研究结果*实,血管新生抑制剂和内皮抑制素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并且长期治疗也不会引起耐**,这无疑为倾向于罹患肿瘤的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个长期治疗或预防的可能*治疗方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李珺莹;李红【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血管生成是银屑病致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和血浆中显著升高,许多病例报告表明VEGF抑制剂治疗银屑病有效。

现有的VEGF抑制剂主要有3大类,包括抗VEGF单克隆抗体、VEGF受体拮抗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本文综述了目前VEGF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Psoriasis is a common inflammatory autoimmune disease. Angiogenesis is known to be a key pathogenic fea⁃ture of psoriasis. The elev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the skin and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 number of case reports have indicated that VEGF inhibitor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VEGF inhibitors are consisted of three categories:anti-VEGF monoclonal antibodies, VEGF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urr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VEGF inhibitors in psoriasis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33-336)【关键词】银屑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作者】李珺莹;李红【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邮编300120;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邮编3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组织学特征是真皮和表皮的炎性浸润,表皮增生,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分化,真皮血管及毛细血管袢迂曲增加。

白介素-6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6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6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王文明;晋红中【摘要】银屑病为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在银屑病皮损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增高,并且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升高与疾病的严重度相关.白介素-6为一种多功能的促炎因子,被证实参与到包括银屑病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及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本文主要综述白介素-6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Psoriasis is a common,multifactorial,chronic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 with an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pathogenesis.A substantial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elevated in psoriatic lesions,and the serum levels of a subset of these cytokines also correlate with the severity of psoriasis.Interleukin-6 is a multifunctional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Interleukin-6 is pro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many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autoimmunity diseases such as psoriasi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leukin-6 and psoriasis.【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5页(P284-288)【关键词】白介素-6;银屑病;Th17细胞;Treg细胞【作者】王文明;晋红中【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63Acta Acad Med Sin,2018,40(2):284-288白介素- 6 (interleukin- 6,IL- 6)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1],在免疫反应、造血、急性期反应及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增加在多种炎症性及肿瘤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多发性硬化、克罗恩病、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

血管生成相关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管生成相关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管生成相关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血管生成是生物体内新血管的形成过程,它在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管生成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包括组织修复、癌症、心脏病等。

因此,研究和了解血管生成相关指标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管生成相关指标是通过测量和评估影响和指示血管生成的参数来进行研究的。

这些指标可以是分子水平上的信号通路成分、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也可以是组织或器官水平上的形态学参数。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血管生成的机制以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从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血管生成相关指标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首先从概述血管生成的基本原理开始,包括血管生成的定义、调控机制等。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血管生成相关指标,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阐述这些指标的研究方法、检测技术和临床应用。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近年来关于血管生成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例如针对特定指标的药物开发和治疗策略的开发等。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血管生成相关指标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血管生成相关指标,我们相信能够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人类的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章节的简要介绍。

在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文章结构本文的结构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1. 引言引言部分将提供有关血管生成相关指标的背景和概述,明确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将介绍血管生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的意义,以及研究血管生成相关指标的必要性。

2. 正文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血管生成相关指标。

其中,2.1节将探讨血管生成相关指标1,包括其定义、测量方法、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

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

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第一篇)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见于青壮年人,其特征性病变为红斑鳞屑痂皮,常伴有瘙痒和疼痛。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失衡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报告将对银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银屑病的病因银屑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免疫系统和环境等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相关。

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银屑病在家族中有明显的聚集性,家族史阳性的患者发病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遗传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从而引发银屑病。

2. 免疫系统异常:银屑病的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表面,病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免疫细胞的异常增殖与银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感染、刺激物、创伤、药物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病情。

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被认为是银屑病发病的诱因之一。

二、银屑病的发病机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免疫系统、角质形成细胞和血管生成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有关。

1. 免疫调节失衡:在银屑病患者中,T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特别是Th1和Th17细胞的过度激活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些细胞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在皮肤中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银屑病的病变。

2. 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正常情况下,角质形成细胞会逐渐向皮肤表面移动并脱落,但在银屑病患者中,这些细胞的增殖速度异常增加,导致角质层增厚和鳞屑形成。

3. 血管生成异常:在银屑病病变区域,血管生成增加,血液供应增多,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展。

血管生成异常与银屑病的瘙痒症状密切相关。

三、银屑病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银屑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光疗和局部治疗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银屑病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光敏感剂、维生素D类药物和激素等。

银屑病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银屑病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1、抗CD4抗体:
CD4分子主要分布T细胞表面,通过与MHC
II 类抗原相互作用参与T细胞的活化和抗原提呈 功能,在银屑病早期皮损中主要有CD4+T细 胞浸润。用人源化的抗CD4单克隆抗体治疗 对其他药物抵抗的斑块型银屑病获得满意的 效果,治疗4周后患者的PASI平分平均下降 46%,未见明显副作用。
银屑病 治疗的研究新进展和现状
近10余年来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免疫学机制和基 因分子学方面的研究,为新型治疗方法提供 了策略,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现将这方面 的研究新进展和现状进行一祥述。
一、免疫学治疗
银屑病具有明显的免疫学异常,包括免疫细
胞活化,异常免疫表型表达、细胞因子释放 和免疫球蛋白异常。针对这些免疫学异常, 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中和、封闭或免疫调节 已成为一条有希望的治疗策略。
㈡维生素D3类似物
局部外用维生素D3类似物治疗银屑病是安全
有效的,它的临床应用被看作是近10年来银 屑病治疗的一大重要突破。其可能使角质形 成细胞增生分化恢复正常,也可能导致炎症 细胞调亡和Th1亚群向Th2亚群转变而起到免 疫调节作用。最近研究证实它也具有抗血管 生成的作用。
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IL-6R是一种膜表面分子,与IL-6结合可以刺
激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增殖, 同时还参与炎症反应的介导。人源化的抗IL6R单克隆抗体已经研制成功,在银屑病的治 疗中初步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8、CTLA4免疫球蛋白(CTLA4Ig)
CTLA4
Ig是抗B7的嵌合抗体,通过阻断B7和 CD28的结合下调Th1T细胞反应。许多研究显 示CTLA4 Ig在控制银屑病中有效。一项为期 26周的研究,43例接受4次静脉给药, CTLA4Ig (BMS-188667),46%d患者达到50% 或以上的改善。疗后CTLA4 Ig组患者斑块活 检显示:角质形成细胞结构和成熟周期趋于 正常,真皮表皮交界处T细胞群减少,趋于正 常,该疗法副作用少,有轻度流感症状。

银屑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银屑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19(2):120-125.[5]吴永发,曹烈虎,苏佳灿.髌骨骨折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解剖学杂志,2010,33(1):130-132.[6]刘建伟,熊波.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6):442-444.[7]赵雪峰.双钢丝环紧扎固定在髌骨粉碎骨折中的运用.山西医药杂志,2009,38(4):338-339.[8]艾昌淼,张勇华,朱国权,等.改良克氏针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移位性骨折34例.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4):2894-2895.[9]李豫明,袁世民.小切口交叉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7):1171-1173.[10]谢扬,祁奇,杨扬震,等.不同内固定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3924-3925.[11]张春才,刘植栅,高建章.髌骨内同定形态记忆整复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中华外科杂志,1989,6(27):692.[12]唐正标,张成安,刘建,等.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的材料学特点与髌骨骨折术后效果的关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9):1771.[13]喻长纯,杨明路,王园园.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置入治疗髌骨骨折121例资料回顾.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9):7673-7676.[14]高法权,孙家合.髌骨爪外固定治疗髌骨骨折.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3):29.[15]刘爱峰,金鸿宾,王志彬.髌骨骨折固定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28-129.(收稿日期:2010-12-17)(本文编辑:陈丹云)银屑病治疗研究新进展黄英举 郑小帆 刘卉 作者单位:535000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讯作者:黄英举【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难治易复发。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

白疕合剂对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

白疕合剂对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

2015年11月第22卷第11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73· 白疕合剂对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表达的影响陈兴,李忻红,卢益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白疕合剂干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后,对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量及其受体2(VEGFR-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HaCaT细胞建立银屑病实验模型。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阿维A组和白疕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并单设空白对照组。

给药后制备血清,干预HaCaT细胞模型。

ELISA检测VEGF分泌量,RT-PCR检测VEGFR-2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R-2蛋白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疕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干预HaCaT细胞后,VEGF分泌量及VEGFR-2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白疕合剂可能通过抑制VEGF分泌量、降低VEGFR-2基因和蛋白表达以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关键词:白疕合剂;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大鼠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11.020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11-0073-03Effects of White Mange Mixture on VEGF Content and Genetic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VEGFR-2 in Cultured HaCaT Cells CHEN Xing, LI Xin-hong, LU Yi-p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White Mange Mixture on the content of VEGF and the genetic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VEGFR-2 of HaCaT cells;To explore its mechanism. Methods HaCaT cell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o establish psoriasis experimental model.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blank serum group, white mange mixture of low-, medium- and high- dose groups and acitretin group, meanwhile to set up blank control group. Cultured HaCaT cells model were intervened with different medicine serum. ELISA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content of VEGF. RT-PCR and Western blot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genetic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VEGFR-2.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hite Mange Mixture of low-, medium- and high-dose groups interventing HaCaT cells could obviously inhibit the secretion of VEGF and decrease the genetic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VEGFR-2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nclusion White Mange Mixture plays a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possibly through inhibiting the content of VEGF and decreasing the genetic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VEGFR-2.Key words:White Mange Mixture;HaCaT cells;VEGF;VEGFR-2;rats血管生成是银屑病发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与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表达上调密切相关,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屑病与血管生成因子(一)摘要:银屑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血管生成是银屑病病理改变的特征之一。

作为银屑病发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现就目前若干银屑病血管生成研究中较热点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胸苷磷酸化酶,血小板反应蛋白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角质形成细胞(KC)过度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为其组织病理三要素。

目前研究表明:银屑病皮损处的真皮乳头层微血管扩张迂曲,通透性增高,血管数量增多,并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1]。

银屑病中最先发生的病理改变是血管的分布和形成的改变1,2]。

在银屑病患者非皮损皮肤中亦常能见到异常扩张的血管2]。

银屑病的复发则与皮损内真皮乳头内皮细胞的过度表达有关。

且银屑病患者皮肤血管生成只与表皮变化有关,而与真皮无关3]。

微血管是皮肤组织与循环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因此对银屑病血管生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

目前有关银屑病血管生成,特别是一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促血管生成物质诱导血管生成的过程大致可分解为以下几步:①内皮细胞激活;②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降解;③内皮细胞增生,并迁移到血管周围基质形成管腔;④新生血管网络系统形成。

现就近几年在银屑病研究中的若干热点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4,5]。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VPF),有4种不同的亚型,在人类细胞中的氨基酸残基数分别为121,165,189,2066],是由同一基因因mRNA剪接差异而生成的不同表达产物。

VEGF在体内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生成;在体外则作为内皮细胞选择性的有丝分裂原。

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它能改变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

VEGF 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两个酪氨酸激酶受体kdr与flt-1结合,使胞浆内Ca++浓度上升,刺激三磷酸肌醇(IP3)聚集,这一作用被认为与磷酸肌醇特异性的磷脂酶C有关6,7]。

Siemeister 等8]报道:人工合成的VEGF变异体能抑制VEGF介导的受体自动磷酸化和内皮细胞增生。

其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囊泡-液泡细胞器(vesicular-vacuolarorganelleVVO)起效的6]。

VEGF能上调囊泡-液泡细胞器功能,调节血管基底膜上窗孔的开放或关闭,它的促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较组胺强50000倍9]。

另有报道,VEGF在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可能是通过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信号级联(guanylatecyclasesignalingcascade)放大起作用的10]。

Detmar等9]报道,VEG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明显增加,而在正常人皮肤中几乎没有VEGFmRNA表达。

患者非皮损处VEGF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亦增加,且出现银屑病早期病理改变。

研究发现VEGF染色位于基底层上(suprabasal)的KC胞浆内,kdr 与flt-1的mRNA则表达于活动期皮损的真皮乳头层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在正常人或皮损更深部位则无kdr与flt-1的mRNA表达。

同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TGF-α/EGF)对培养的人KC中VEGFmRNA的表达有剂量依赖的诱导上调作用,TGF-α/EGF受体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也明显增高。

TGF-α能刺激VEGF合成分泌。

另外VEGFmRNA和TGF-αmRNA在表皮KC的相同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观点。

最近有研究表明,KC通过自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4(bFGF)上调VEGFmRNA来表达其血管生成活性11]。

由此可见VEGF所介导的银屑病血管生成过程是:表皮KC在受到刺激后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释放细胞因子,促进VEGF表达,而VEGF则通过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kdr 和flt-1使胞内发生一系列改变,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最终导致新生血管形成。

二、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又名扩散因子(SF),是由基质细胞(stromalcell)、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受体为c-met原癌基因(c-metproto-oncogene)的产物,是一跨膜酪氨酸激酶12]。

在体外,SF具有刺激内皮细胞增生、迁移、管腔化的活性。

体内试验证实鼠SF及合成HGF能诱导血管生成,这一特性可被特异抗体所阻断12]。

SF诱导内皮细胞分泌尿激酶,尿激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局灶性细胞外溶蛋白作用,SF在银屑病患者皮损的新生血管周围聚集表明SF的促血管生成活性是通过旁分泌方式起作用的12]。

研究表明SF能诱导内皮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PAs),而PAs在血管生成的早期降解内皮细胞外基质时所必需的。

Grant等12]发现,银屑病患者皮损的SF阳性染色出现在真皮乳头及乳头层纺锤状和单核细胞(spindle-shapedandmononuclearcell)中,SF阳性细胞排列于新生血管周围,但内皮细胞上并无SF阳性染色。

而正常人及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处皮肤几乎无SF阳性染色。

c-met蛋白出现在银屑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内,据此推断SF是通过旁分泌形式刺激受体起作用的。

生理剂量的SF在体内试验中表现出强烈的促血管生成活性。

目前看来,它至少部分是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的。

因为:①SF在体外刺激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化;②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引起血管生成的SF剂量并不能使炎症发生;③抗SF抗体能阻断血管生成。

由此可见表皮是通过各种介质或其他形式作用于真皮细胞,促使其产生SF作用于内皮的特异受体,再激发一系列溶蛋白作用。

但这一机制的具体环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胸苷磷酸化酶胸苷磷酸化酶(TP)与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同源,是参予胸苷可逆性水解为1-磷酸,2-脱氧核糖及胸腺嘧啶的酶。

1-磷酸,2-脱氧核糖去磷酸后也有促血管生成作用。

Creamer等13]发现TPmRNA及蛋白在银屑患者皮损处往往有过度表达。

TP不是典型的分泌型血管生成因子。

它位于胞内,血管生成活性依赖于它的酶活性。

酶分解胸苷为1-磷酸,2-脱氧核糖及胸腺嘧啶,前者对内皮细胞有趋化作用。

TP分布于表皮,在表皮突顶端的KG 中仅显示核染色,而在基底层上的KC中核与胞浆均有阳性染色。

在银屑病中,皮损处KC 已被证实是炎症前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

体内试验已证实银屑病皮损表皮的致血管生成作用,目前已从表皮中提取出可溶性因子,这些因子扩散入邻近的真皮组4织,使炎症细胞浸润,诱导内皮细胞增生。

TP在银屑病中致血管生成作用的证实,以及它在表皮的定位亦与上述事实相符,进一步推测TP可能是可溶性因子的一种,通过间接作用表达血管生成活性。

目前一般认为血管生成因子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类,直接作用的能在体外诱导内皮细胞增生、迁移、管腔化14]。

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VECF,转化生长因子α、β等。

其他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E1、2,IL-1、6、8,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β等则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管生成作用。

大部分的介质都能诱导炎症的某一方面,他们的血管生成活性往往与炎症细胞的浸润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联。

最近有资料表明,前列腺素E2、IL-1、IL-6等炎症介质以及缺氧均能诱导VECF 表达。

由于银屑病本身是一个炎症性疾病,同时又有KC过度增生特性。

因此这些血管生成因子与炎症介质。

炎症细胞三者之间的网络关系以及炎症介质本身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在银屑病的血管生成机制中的研究值得重视。

在这些炎症介质中,尤以IL-8研究较为深入。

银屑病KC体外生长的条件培养基中,它的促血管生成活性能被抗IL-8抗体所阻断,这一试验证明IL-8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但通常人们认为它是一血管生成前因子15]。

Konstantiniova等16]发现在培养的银屑病成纤维细胞中,IL-8高表达,认为以旁分泌形式在银屑病中起作用,但与内皮细胞之间是否以旁分泌形式联系尚不清楚。

在银屑病血管生成过程中,除了血管生成因子起作用外,还有抗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

据报道,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能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bFGF)诱导的角膜血管生成15]。

另外在体外培养的银屑病KC中发现有低表达的TSP-1,TSP-1在血小板α颗粒中大量存在,也可由上皮细胞分泌。

它所引起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能被其抗体所阻断。

TSP-1位于成熟的静止期血管旁,是一胞外基质分子,在血管出芽时缺如。

据报道,TSP-1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功能主要位于分子中心的两个基团上,一为前胶原同源区,另一为类裂解素样片断15]。

它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可能是TSP-1的抗血管生成基团与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干扰了血管生成因子引起的信号传递系统所致。

除TSP-1外,生理性抗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神经胶质瘤衍生的血管发生抑制因子(glioma-edrivedangiogenesisinhibitoryfactor)以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等17]。

但他们在银屑病中的研究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四、总结银屑病血管生成中VEGF、SF、TP等通过刺激内皮细胞上的受体或其他方式,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增生。

同时,在银屑病中,由于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被破坏,这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炎症介质,KC,炎症细胞等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银屑病的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其他病理改变。

随着研究的深入,血管生成机理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逐步得到阐明,并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银屑病的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