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酉阳土家摆手舞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简介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是渝东南重要门户。全县面积5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县,辖39个乡镇,人口73万,其中土家族44.5万,苗族16.5万人,还有满、彝、回、黎等1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3.6%,是土家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西面有滩急浪高的乌江天险;东面有被喻为“土家族摇篮”的酉水河和古朴的民风民俗。

摆手舞溯源

摆手舞有”巴渝舞“起源说。《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这说明”巴渝舞“在武王伐纣时就用于了战争。”巴渝舞“之名始见于《华阳国志·巴志》中”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冲锋陷阵,锐不可挡,帝善之专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在三千多年前,历史上曾出现了强盛的巴子国,《华阳国志·巴志》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这一区域正好囊括了整个武陵山区。唐梁载言《十道志》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古代巴人正是土家族之先民的一部,建国后,在三峡、清江、酉水河流域的武陵山地区出土的”巴氏剑“、”虎纽錞于“等大量的巴氏青铜器佐证了这一史实。

摆手舞简介

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跳摆手舞,少则数十人数百人,称“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数万人,叫“大摆手舞”。

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岩鹰展翅、日常生活。这些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其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主要传承于酉水河中、下游地区,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壁手“两种,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律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主要表现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套系列的土家摆手舞,实则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民族发展史。

酉阳土家摆手舞

流传于酉阳民间的两套表演内容完全不同的原始摆手舞均属于“小壁手“的范畴,其舞蹈语汇自然、古朴。其中一套是以表现民族迁徙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土家先民在迁徙途中的苦难历程;另一套则是原始地摹仿了生产劳作的全过程。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舞蹈动作已失传,今幸存的动作还有:单摆、双摆、抖虼蚤、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磨鹰闪翅、状元踢死府台官、播种、栽秧、薅秧、割谷、打谷、挑谷等数十个。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土家山民便聚集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以粑粑、豆腐、团撒、刀头为祭品,在老土司或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摆手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常常通宵达旦。在跳摆手舞时,还要伴以摆手歌,歌词的内容大多涉及民族历史、祭祀祖先和生产耕作等等。

酉阳县后溪镇长潭村酉水河西岸的”爵主宫“(小壁手堂),形式独特,保存完好,伴随着堂前千年的古麻柳和汩汩作响的酉水河,见证了昔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况。长潭“爵主宫”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为清代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复四合院布局。其主体建筑有前厅、正殿、供台、厢房、前后天井和侧门等,分左右两道正门,左边为“彭氏宗祠”,供奉彭氏历代先祖;右边为“爵主宫”,供奉“彭公爵主”,正门前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能容纳数十人跳摆手舞的长方形坝子,坝子的三周是雕刻精美的石护栏。长潭“爵主宫”是今渝东南地区现存的唯一的与宗祠一体的土家“摆手堂”,是土王庙与宗祠相结合的复合体,也是研究土家族原生文化的生存与变异轨迹的重要实物资料。“爵主宫”因主要祭祀彭公爵主而得名。彭公爵主就是湘西溪州刺史彭世愁。彭世愁因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楚王马希范共立记事铜柱于会溪坪而着称于史,是当时湘西着名的土家族酋领,传说马希范给彭世愁封了爵位,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彭公爵主,今酉水河流域的彭姓土家人均视他为开山老祖公。过去,一年一度的祭祀和摆手活动在此举行,因此,习惯上又把“爵主宫”称为“摆手堂”。

为什么重庆酉阳的土家人崇拜湘西的土王呢?原因之一,酉阳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年)建县时就在酉水河下游今湖南省永顺县王村(即今芙蓉镇),属汉武陵郡辖县之一,史称下溪州,后辗转迁至今址。1962年《湖南省志·地理志》说酉阳县治在永顺县南部猛洞河与酉水河汇合处的王村,因位于酉水北岸而得名;并说酉阳县在湖南省境内辖永顺、古丈、龙山三县。这一史实表明酉阳与湘西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被历史清晰地打上了“文化同构”的烙印;原因之二,溪州地处酉水河下游,而酉阳的后溪、大溪则地处酉水河中游,借助酉水这条黄金水道,两地交往古已有之,故文化渗透与传承亦为必然;原因之三,清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地舆志·山川》载:“三峿山,在州东一百六十里后溪河上(即酉水河),三峰并峙,苍翠逼人,为大江里彭、白、田三姓祖山。土人言三姓之祖始入川时,各踞峰下以居……”。由此可见,彭、白、田(土家族大的宗姓)三姓之祖曾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而被迫迁徙,从酉水河下游逆流而上,到达了酉阳的后溪、大溪一带繁衍生息,随着三姓的迁徙,也势必将这一“土王崇拜”的文化形式带入酉阳地区。

曾经遍布酉阳全境的各种“三抚庙”、“土王庙”、“爵主宫”是土家人为纪念有德于民的土司王而修建的,也是土家人进行“土王崇拜”和“摆手祭祖”的主要场所,这种每年必须举行的祭祀活动在土家地区保存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宗族制度的引入和强制“儒化教育”的实施,才从根本上动摇了她的根基并逐步取而带之。这一时期,新建的土家族强宗大姓的宗祠如雨后春笋,而作为土家原生文化载体的“三抚庙、”土王庙“、”爵主宫“等古建筑却迅速消失,几乎丧失殆尽,在此前提下,长潭”爵主宫“(复合体)的出现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她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残存“,更是一种生存与适应的变异。换言之,既适应了统治文化的整合,又顽强地保存了自己,这反映了土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

酉阳摆手舞的发展史

1956年,从事民族事务工作的著名教授潘光旦先生,从北京来酉阳考察时, 被蕴藏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丰富多采的土家文化深深吸引住了。他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尽快组织专业队伍,尽快抢救,挖掘、搜集、整理这一批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酉阳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将收集整理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82年初开始对蕴藏在本县境内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门类,特别是对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摸底和采风工作。

1984年,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精神,酉阳土家摆手舞被作为重点收入集成。

1993年,县委、县政府邀请四川省成都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导张瑜冰,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琚渝安,成都市歌舞剧院曲作家陈大德三同志,以酉阳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创作素材,编创了土家族特色浓郁大型乐舞《摆手祭》,并推出了酉阳第一套广场壁手舞。

1994年,《摆手祭》在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摘取“特别奖”,第一次唱响了酉阳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此后,酉阳在土家摆手舞的提炼工作中,不断推出新的文艺精品。

1998年,以酉阳原始摆手舞动作“岩鹰展翅”为基本素材创作了舞蹈《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