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题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市公开课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市公开课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方丈态度的先后不同。

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学会抓重点语句体会方丈态度的先后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复习字词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4课《灵隐题联》。

齐读课题!下面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听写词语。

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自批自改。

错误的改正过来。

看来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相当好!那么你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二)回顾内容同学们看课题,加上这几个要素:谁?在哪里?干什么?结果如何?就能揭示主要内容,你能试着说一说吗?二、主题探究方丈是如何对待苏轼的?苏轼又为什么题一副对联?下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出示学习提示:一读:小组内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9 自然段。

二画:画出描写方丈态度的语句。

三议:组内讨论方丈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一)学习第一次态度苏轼初见方丈时,方丈是什么态度?你能联系文中的语句读出方丈的怠慢吗?方丈为什么怠慢苏轼?你能读出这样的方丈吗?(二)学习第二次态度随着谈话的深入,方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要讨好苏轼?看他虚情假意地堆出笑脸,你能读出这样的态度吗?合作读。

方丈见他寻常打扮就怠慢,见他谈吐不凡就讨好,他可真是虚情假意的人呢!(三)学习第三次态度接下来,他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他的态度为什么变化这么大?所以他在巴结苏轼!谁来试着读出这样的方丈?其他同学可以试着加上动作表情配合。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虚伪势力的方丈。

苏轼见方丈这副模样,越发觉得话不投机,于是决定离开,并留下一副对联!齐读对联!三、拓展延伸(一)什么是对联?介绍对联。

(二)揭示主题观察这副对联,你发现了什么?从他的话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的态度从怠慢到讨好再到巴结的变化。

苏轼用对联讽刺了以貌取人,虚伪势力的方丈,让他面红耳赤羞愧不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让我们再来齐读这副对联!四、主题阅读(一) 像这样展现语言魅力的故事还有很多。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灵隐题联》第二课时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灵隐题联》第二课时语文S版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对联是如何创作的?”“你认为对联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你能想到一些实用的对联吗?”“对联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同时,我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对联主题,共同创作一幅对联。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创作思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佳对联。
小组合作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创作一幅对联。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创作思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佳对联。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对联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内容。
2.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格式、特点和创作方法。
3.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对联,让学生体会对联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对联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将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格式、特点和创作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我将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对联,让他们体会对联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进行本课时教学之前,我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发现他们在第一课时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对对联的基本格式有所了解。但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对联所蕴含的韵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灵隐题联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灵隐题联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通过方丈对来访客人的三次不同的态度、一些谦词敬语来体会方丈的势利嘴脸。

3、学习苏东坡“灵隐题联”的故事,以《灵隐题联》为依靠,开展“趣味语文故事会”。

教学重难点:通过方丈对来访客人的三次不同的态度、一些谦词敬语来体会方丈的势利嘴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观赏春天的漂亮景色,引入苏轼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

学生自由读,齐读。

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简单介绍苏轼。

2、出示本课会认字,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3、出示本课的成语。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出示多音字让学生填空。

3、读了这篇散文,你明白了什么?三、再读课文1、摸索:故事讲了什么?苏东坡是什么时代的文人?有关苏东坡的其他文学故事你有没有读过?全班交流讨论。

2、找出方丈对来访客人的态度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读出语气。

全班交流讨论。

(1)方丈上下大量苏轼一番,见他一副平常书生装扮,不像富贵人家,皱了皱眉,抬手说:“坐。

”接着,又对小和尚哼了一句“茶”。

(2)方丈见眼前这人谈吐不凡,知识渊博,脸上就慢慢堆出一副笑脸,客气地说:“居士,请坐!”又叮嘱小和尚说:“敬茶!”(3)方丈大吃一惊,原先眼前这人难道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

他抓紧双手合十,躬身施礼,说:“请恕老僧眼拙,不识泰山。

请上座!”一边命小和尚:“快,敬香茶!”(4)方丈见了,赶忙面红耳赤,惭愧不已。

通过对方丈的神态,语言的描写,来体会方丈的势利,唯利是图,趋炎附势。

3、请你在文中画出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读一读。

你还明白哪些谦词敬语?全班交流。

4、画出苏轼的对联通过不同的方式朗读。

5、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学习学习链接什么是对联?7、观赏对联的图片。

8、小组讲故事:注意不要照搬照念,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小组内评一评、讨论:谁的故事讲得最好?9、小组派代表到班上讲故事。

10、评出故事明星,谈你的收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灵隐题联》第二课时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灵隐题联》第二课时语文S版
5.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到灵隐寺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生能够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学生能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4.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灵隐题联》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5.课堂练习巩固:完成课堂练习题,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语文知识水平。
6.家长参与:请同学们与家长一起探讨《灵隐题联》中的历史文化,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7.预习下一课:提前预习下一节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灵隐题联》中的生字词,理解题联的含义,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以及理解灵隐寺的历史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等方式,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灵隐寺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灵隐寺的历史背景和独特风光,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灵隐寺吗?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灵隐寺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3.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5.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灵隐题联教案

灵隐题联教案

灵隐题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习灵隐寺的题联,掌握题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灵隐寺的题联欣赏和分析;
3.制作灵隐寺题联。

三、教学过程
1. 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1.教师简要介绍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灵隐寺的重要性和影响;
2.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2. 灵隐寺的题联欣赏和分析
1.教师给学生展示灵隐寺的题联,让学生欣赏和感受题联的美;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题联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联的构成要素和技巧。

3. 制作灵隐寺题联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设计自己的灵隐寺题联;
2.学生分组交流,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学生制作完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了解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题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灵隐寺的题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学生能够制作出自己的灵隐寺题联,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3.教学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和客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灵隐题联》是一篇民间故事,文章描写了苏轼在灵隐寺游玩的经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刻画了寺院方丈虚伪、粗俗、肤浅以及苏轼知识渊博、谦卑有礼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与人交往时要礼让他人、尊重对方。

(了解对联特点)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体会方丈对来访客人的态度变化。

3.初步掌握并尝试在对话中运用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体会对联这种艺术形式所独有的美。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点拨、总结、升华学法:自主学习(圈画批注)、合作探究(探究交流、合作完成表格)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知识锦囊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温故知新你知道苏轼写的诗有哪些?能试着给大家背一背吗?3. 预习检测访僧问禅灵隐寺打量打扮和尚心生不悦谈吐不凡讨好诗词怠慢攀谈渊博躬身眼拙花木繁盛冠绝天下身着便装模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本文主要讲了_____去_____游玩,寺内的方丈对他的态度_____,他因此留下了_____,让方丈感到_____。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灵隐?题?联?三、再读课文,探究交流1.请你在文中找出苏轼写的对联,并大声读一读。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2.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含上下两句,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

3.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苏轼留下了这幅对联呢?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想想方丈对苏轼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苏轼又有什么反应呢?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标记。

然后,在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方丈对苏轼的态度(语言、动作、神态)初次见面:打量皱了皱眉抬手哼坐茶不一会儿:堆出笑脸客气地说吩咐又交谈了一阵:请坐敬茶双手合十躬身行礼命小和尚请上座敬香茶苏轼的反应初次见面:心生不悦站着攀谈,不一会儿:依然未就坐又交谈了一阵:觉得话不投机,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辞方丈的表现:怠慢→讨好→恭敬对比4.苏轼觉得和方丈话不投机,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辞,走之前他写下了一副对联。

14 灵隐题联_教案

14 灵隐题联_教案

始看苏轼一副寻常书生打扮就怠慢苏轼,皱了
皱眉,抬手说“坐”,哼了一句“茶”;后来
方丈见苏轼谈吐不凡,堆出笑脸,客气地说“请
坐”,吩咐“敬茶”;最后得知苏轼的身份,
躬身施礼,“请上坐”,命人“敬香茶”。)
方丈态度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他是怎样的一个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人?说明他以貌取人、十分势利,待人接物前 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联含上下两句,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是汉语
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
联,叫作春联。
咱们已经整体学习了文章的所有段落,也
清楚了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现在我想请同学
们给大家讲一讲苏轼“灵隐题联”的故事,先
小组讨论,大家互相补充完善内容,之后每组
派代表讲故事。其他的同学考虑:方丈对苏轼
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看板书复述:一开
2.(展示课件第三屏)介绍苏轼。
二、认读生字,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多读几遍生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
2.画出本课生字,读熟会认;再用自己的 让学生先读准字音,为后面的
方法记一记,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认字方法。 朗读做铺垫;同时发挥学生自
3.(展示课件第四屏)认读生字。
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人家”,他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就有了铺垫:苏轼
是“身着便装,独自去灵隐寺游玩”的。
所以,方丈对待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
(展示课件第六屏)
皱了皱眉→坐→茶(板书)
4.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
苏轼对方丈的态度有所察觉,心生不悦,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
站着说话。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灵隐题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灵隐题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
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
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阅
读活动的兴趣。
2.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
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
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
涵”,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求
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
(五)课外延伸
搜集对联,同学间互相交流。
课例研究综
1.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

作故事课来上。通过讲故事、学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
的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
3.请上座敬香茶。 (1)默读课文 7-9 自然段,思考:方丈为什么对苏轼 躬身施礼(学生默读,小组交流。) (2)课件出示:方丈大吃一惊,原来眼前这人竟然 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他连忙双手合十,躬身施礼,说: “请恕老僧眼拙,不识泰山,请上座!”一边命小和尚: “快,敬香茶!”(势利) (3)面对方丈的势利苏轼是怎么做的(小组交流。) (4)课件出示:苏轼见方丈这副模样,话不投机, 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辞。(指名朗读, 齐读。) 4.方丈请联。 (1)方丈素闻苏轼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 于是请他留下墨宝,作为留念。苏轼留下了什么样的对 联(指名朗读。) (2)课件出示: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3)苏轼的对联妙在哪里(小组交流。教师小结:用 很少的字眼清楚的刻画、讽刺了方丈以貌取人,先敬衣 后敬人的势利。) (4)写完,苏轼大笑而去。方丈有什么表现?(面 红耳赤羞愧不已)

14灵隐题联

14灵隐题联

问题探究: 齐读1-2自然段段,思考: 1.苏轼为什么要去灵隐寺呢? 他喜欢这里吗?
2.苏轼为什么不专心游玩? 而去见方丈呢?
第一次:
方丈上下打量了苏轼一 番,见他一副寻常书生打扮, 不像富贵人家,皱了皱眉, 抬手说:“坐。”接着,又 对小和尚哼了一句:“茶。”
从语言、动作、神态体现 了方丈以貌取人
从语言、动作、态度表现出方丈的惭 愧。
合作探究:
苏轼一直都没有坐下来吗?后来发生了什么? 同桌讨论,并找出相关内容勾画出来,与小伙伴
说说你的想法。
思考:
1、苏轼的对联妙在哪
里? 14 灵隐题联
2、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道理?你想对方丈说些什么?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你还知道哪些谦辞敬语?收集 谦辞敬语。
小组探究:
小组交流,找出方丈对苏轼态度的变化,你体会 到了什么?Fra bibliotek第二次:
不一会儿,方丈见眼前这 人谈吐不凡,知识渊博,就渐 渐堆出一副笑脸来,客气地说: “居士,请坐!”又吩咐小和 尚说:“敬茶!”
从语言、动作、神态说明了方 丈的虚伪和讨好。
第三次:
方丈大吃一惊,原来眼前这个人竟然是 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轼。他连忙双手合十, 躬身施礼,说:“请恕老僧眼拙,不识泰山。 请上坐!”一边命小和尚:“快,敬香茶!”
14 灵隐题联
三二班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苏轼 访问 曾经 寺院 打扮 打量 和尚 竟然 诗词 讨好 不悦 身着 怠慢 攀谈 模样 谈吐不凡 大吃一惊 知识渊博 千金难求 名满天下 面红耳赤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写的是在什 么地方谁和谁的故事? 结果怎么样?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二课时)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二课时)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有关苏轼与一位方丈的故事。

苏轼便衣打扮去灵隐寺游玩,拜见方丈的时候,方丈刚开始以貌取人,怠慢苏轼。

在交谈过程中逐渐发现苏轼言谈不俗,非等闲之辈,方丈改变了态度,最后请苏轼留下墨宝。

苏轼便留下了“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对联,让方丈羞愧不已。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不管对待谁,都要以礼相待,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这篇课文。

教学时可以通过默读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方丈对苏轼态度的转变过程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方丈对苏轼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4.了解交谈时的谦辞敬语,懂得以礼相待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方丈对苏轼前后态度的变化。

难点:了解交谈时的谦辞敬语,懂得以礼相待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有一次,他去灵隐寺拜见方丈的时候,却受到了怠慢。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快点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3.教师点拨:禅、尚、茶是翘舌音;曾、寺、词、苏是平舌音访、曾、尚、哼、量、竟是后鼻音隐、禅、繁、凡、闲、判、扮是前鼻音。

5.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会写字:苏访曾寺量扮尚茶悦凡讨竟词(2)认读生字。

(3)小组合作交流写好每个生字的方法。

(4)教师重点点拨笔顺;“曾”:上下结构,上面与“普”的上面部分区别开,还要注意笔顺,下面的“日”略扁。

“量”:上下结构,“日”略扁;第五笔横最长,托住上面笔画的同时盖住下面笔画;“里”的横画不要长过中间的横画,竖画写在竖中线上。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教师点拨。

(6)帮生字扩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了解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灵隐题联》教案

《灵隐题联》教案

《灵隐题联》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隐、访、禅”等 14个生字,学会“苏、访、曾”等 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丈对待苏轼前后态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苏轼题写的对联的巧妙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以貌取人。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丈对待苏轼前后态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苏轼题写的对联的巧妙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以貌取人。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丈对待苏轼前后态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苏轼题写的对联的巧妙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以貌取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读过很多古诗,谁来给大家朗诵你最喜欢的一首诗?2.老师这里也有两首诗,同学们读一读,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古诗《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3.这两首诗歌都是大诗人苏轼的诗。

同学们对苏轼都有哪些了解?生谈了解。

出示苏轼资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诗。

板书:《灵隐题联》5.对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适时指导“灵隐”和“联”的含义。

灵隐:灵隐寺,位于杭州。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一般挂或贴在墙壁、柱子上。

含上下两句,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是汉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作春联。

6.关于灵隐寺的对联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出示阅读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14灵隐题联

14灵隐题联

《14灵隐题联》教案教学要求:1.认识课后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丈对待苏轼前后态度所发生的变化,感受苏轼题写的对联胡巧妙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以貌取人。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二.自主学习,感知故事内容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课文故事内容(1)学生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2)教师引导归纳故事内容:宋代大文豪苏轼去灵隐寺游玩求见方丈,结果方丈却以貌取人,让苏轼心生不悦,于是苏轼以一副巧妙的对联让方丈羞愧不已的故事。

三.能力培养训练1.朗读培养让学生选取课文中喜欢的句子或是段落,开展读书比赛。

2.检查生字词①听写课后生字词(同桌互查互改)②多音字注音组词:着模量曾③词语解释划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成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句子理解)课堂反馈: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故事有了一个初步了解,那么苏轼为什么要题联呢?他与方丈交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引导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

思考:方丈在与苏轼交谈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两次)分别是怎样的?(1)指名读课文第3~4自然段。

①方丈对苏轼有什么看法?(见他一副寻常书生打扮,不像富贵人家。

)②方丈对苏轼态度如何?(怠慢)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上下打量、皱了皱眉,抬手说:“坐”,对小和尚哼了一句:“茶”。

从语言、动作、神态体现方丈以貌取人。

)③苏轼对方丈的行为态度有什么反应?(心生不悦,站着和他攀谈,说明了苏轼接收到方丈冷漠的待客之道,即使心里不开心,还是礼貌地与他交流)(2)指名读课文第5~6自然段。

①方丈对苏轼有什么看法?(认为他谈吐不凡、知识渊博)②方丈对苏轼态度如何?(讨好)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堆出一副笑脸,客气地说:“居士,请坐!”又吩咐小和尚说:“敬茶!”,“笑脸”与敬语再次说明了方丈虚伪)③苏轼对方丈的行为态度有什么反应?(还是不坐)(3)指名读课文第7~9自然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会认14个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词语;能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苏轼所题对联中对于方丈前后态度变化的讽刺,学习使用与人交谈时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体会对联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
体会文中苏轼所提对联中对于方丈前后态度变化的讽刺
体会文中苏轼所提对联中对于方丈前后态度变化的讽刺;学习使用与人交谈时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
多媒体课件
从前有一个少年非常聪明,他认识很多字,读了很多书,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遍人间书”。

后来,有个老人拿着一本书拜访这个少年,这书中有许多字这个少年都不认识,于是,他很羞愧,就在他的对联前面加了几个字,咱们看——嘿,是不是很巧妙啊!你们知道这个少年是谁吗?对,他就是大文豪苏轼。

今天咱们要继续学习《灵隐题联》,再次看一看这个与苏轼有关的故事。

1、PPT出示生字词,同学们开火车认字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个大文豪,他平时不仅喜欢读书写诗,书上告诉我们,他还喜欢——访僧问禅,与人探讨佛理。

访僧问禅是什么意思啊?探讨呢?
2、灵隐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能不能找到一些词语来形容这里的美景?庭院清雅、花木繁盛
3、这里的环境可真好,难怪苏轼见了这样的环境心中舒畅,可是呀,这里的环境让苏轼心中舒畅,这里的方丈却让苏轼心生不悦。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方丈的态度不好。

你在哪里看到的?请同学们将表示方丈态度的句子画出来。

谁来读一读?
作者是怎么描写方丈对苏轼的怠慢的?皱了皱眉,这是神态描写,朗读时咱们最好也皱上眉头。

“哼了一句”,这是什么意思?这位方丈话都不愿意说,只是哼了一句“茶”。

你们说说,他这种表现我们称为什么?——以貌取人。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通过作者对方丈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这个以貌取人的方丈简直活灵活现啦!
5、面对方丈的态度,苏轼有什么反应?——心生不悦,站着攀谈,谈着谈着,方丈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变化?将表示方丈态度的句子画出来。

谁来读读?
这时候方丈堆出了笑脸,什么是堆?那,同学们,堆出了笑脸,说明……方丈满脸都是笑,变得很客气了。

这一次,他说:居士,请坐!又吩咐小和尚说:敬茶!
哎?有没有细心的小伙伴发现,这两句有什么区别?多了一个请和一个敬。

还有呢?标点也不同了!我们说感情强烈的时候使用感叹号,这时候方丈的态度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了,咱们该怎么读?
请和敬是敬语,你还能不能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示尊敬的词语?对别人要尊敬,自己要谦虚,那你能不能找出表示谦虚的词语?
6、面对方丈的客气,苏轼又有什么反应?——依然未就坐。

就这样,方丈与他又交谈了一阵,方丈越发觉得这位书生非等闲之辈,得知这是苏轼之后,方丈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呢?
双手合十,躬身施礼什么意思?谁能来模仿一下?眼拙是表示谦虚的词语。

模仿动作并朗读
之前啊,方丈还只是哼了一句,现在却请苏轼上坐,敬香茶
你觉得这个方丈是个什么样的人?
以貌取人,这短短一会儿功夫,方丈的态度发生了三次变化
7、那对于这样以貌取人的人,苏轼是什么反应?坐了片刻,起身告辞。

眼看着苏轼要走了,方丈请他留下墨宝,他留下了一副对联。

他写对联时的动作和语言时怎样的?方丈的态度呢?
8、看到大文豪苏轼写下的对联,方丈这下可高兴了吧?方丈并不开心,你觉得方丈心里会想些什么?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9、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从右往左再一次朗读这副对联,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
10、介绍对联。

对联啊,就是我们讲的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者刻在柱子上、木头上的对偶的语句。

对联有上下两句,咱们一般从右往左读。

咱们再读一遍。

你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对联吗?
1、给家人讲讲《灵隐题联》的故事。

2、搜集并积累有趣的对联。

14、灵隐题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不能以貌取人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