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讲解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66892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d.png)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ca8e04f7fe4733687f21aa4f.png)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5/ 1>GDP西:东>中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960a6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e.png)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1)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3)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2. 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增长的影响3. 中国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问题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问题1. 城市化及其影响(1)城市及其定义(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4)城市化的影响2. 新型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1)新型城市化的概念(2)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内容(3)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农业与农业区位一、农业资源1. 农业资源的概念2. 农业资源的分类及分布(1)土地资源(2)水资源(3)气候资源(4)人力资源3. 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二、世界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区位1. 农业类型及其区位的基本概念2. 半自然经济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3. 商业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4. 工场化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5. 世界主要农业区位的变化三、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区及其特点1. 主要粮食生产区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区3. 世界主要牧业生产区4. 综合农业生产区5. 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特点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位一、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 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特点2.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工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世界工业发展的地理差异1. 世界工业的发展地域特点2.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 世界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变三、现代工业区位1. 工业核心区与卫星城市2. 工业集中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3. 现代工业园区的构成及类型第四章贸易与交通一、贸易的地位及特点1. 贸易的概念及其地位2. 世界贸易的区域结构3. 贸易流动的地理特点二、国际贸易的格局1. 主要贸易国家及其贸易特点2. 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3. 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及其特点三、国际运输通道及其发展1.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地理位置2.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类型及其特点3.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发展现状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人类活动的种类及其特点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地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2. 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及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以上就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b2a77981c758f5f61f67ff.png)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2e24e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1.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与必修一和必修二相结合,涵盖了地理学的基础、地理体系和地理环境系统。
必修三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全球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本文就高中地理必修三的重要知识点作一些总结和分析。
一、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的要素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四个方面。
大气是地球表层的气体层,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成分;水是地球表层的可蓄水体,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土壤是地球表层的呈层状结构的地层,作为植物生长的极其重要的载体,其中的微生物也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是自然界的生命体系,包括各类植物和动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自然地理环境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系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存在的、由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生态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包括臭氧层、气候、水循环、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五个要素。
臭氧层是防止紫外线侵蚀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气候是指地球上长期形成的温度、气压和时常性的气候现象;水循环是指水从海洋、江河、湖泊等自然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重新流回自然,起到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陆地环境是大地表面的要素和过程,包括大陆和岛屿等自然环境;海洋环境是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洋地理环境。
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化等行为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活动通过大规模的耕种、化肥、农药等方式导致废水、废气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直接影响了旱灾、水灾等天气现象。
工业活动中的生产过程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影响地球环境;交通活动中的机动车辆会产生废气,污染空气;城市化不但使大量农田和森林消失,也带来了垃圾问题和空气质量问题。
这些人类活动造成了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78e2e4f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0.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1 地球的物理特征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具有以下物理特征:①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其赤道直径约为12756km,两极直径约为12714km,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km。
②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倾角约为23.5度,这是地球季节交替的主要原因。
③地球的周围有一层稀薄的气体包裹着地球,这就是大气层。
④地球表面约70%是海洋,约30%是陆地。
1.2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结构可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其深度不超过70km。
②地幔:是地球壳与地核之间的层,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其深度在70-2900km之间。
③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和外核两部分构成,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直径约为3500km。
1.3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①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每天旋转一周,所用时间称为一日,即24小时。
②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周期为一年,即365.24天。
1.4 大气环境地球大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外层。
对流层:对流层是最靠近地球表面的那一层大气,厚度约18km,其中大气所含的氧气、氮气、水蒸气呈现对流运动,扩散到比较中高纬度的大气高度为15~20km。
平流层: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厚度约47km,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没有风,但是有初始的温度梯度,稳定不变。
臭氧层:臭氧层在平流层之上,厚度约30km,主要由臭氧组成,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能力,对于维护生物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间层:在臭氧层上面的大气,主要由杂质气体组成,厚度约51km。
热层:热层主要由稀薄气体组成,可以吸收短波辐射,因而温度很高,最高可达2000℃。
外层:外层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离地球表面最远,也是最容易外逸的气体层,是人类探测宇宙和卫星工作的重要区域。
地理高一必修三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16955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9.png)
地理高一必修三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包含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地理高一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基础,它包括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黄道赤道、地理坐标系统等内容。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黄道是指地球在太阳周围运动时所形成的一个平面,而赤道则是与黄道垂直的平面。
地理坐标系统是一种通过经纬度来描绘地球上的位置的方法,它能够精确地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地理产品与地理环境地理产品是指人们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所生产的各种物品。
地理产品的生产和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地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农业产品在高海拔地区相对较少,而在平原地区则非常丰富。
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
例如,山地地区的交通不便,人们主要以农业为主,而沿海地区则以渔业和航运为主要产业。
三、地形与地貌地形和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特征的组合和分布。
不同的地貌类型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地貌复杂,气候恶劣,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和人口分布。
而平原地区地貌简单,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四、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是由地球自然力量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防治。
防治地质灾害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工程、农业等学科的知识,通过规划、监测、预警等手段来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
五、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人口数量、分布和组成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71a5c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3.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大家总结记忆,小编这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2087a8c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0.png)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格局、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以下是对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变1. 地球的形成过程:包括原始地质构造和地壳演化。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三个结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论和火山地球的外部构造。
4. 地球演化的地貌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
二、大气环境与水环境1. 大气圈与大气层的结构:包括由地壳、外围域、太阳辐射、热量交换和风的形成等。
2. 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包括气候要素、天气的形成、气象预报等。
3.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管理等。
4. 水体污染与防治:包括水体污染的种类、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和水质净化等。
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定义、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模式等。
3. 城市环境问题与管理:包括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管理与治理、乡村振兴与城市副中心等。
四、农业与工业1. 农业地理:包括农业类型、农业生产布局、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等。
2. 工业地理:包括工业分类、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布局和工业化的影响等。
3. 农业与工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农业工业化、绿色工业等。
五、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1. 基础产业的发展与特点: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工等。
2.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3. 创新与协同发展:包括信息技术与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等。
总结起来,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9a633276c66137ee0619a3.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2bf116ba1aa8114531d91c.png)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af6752f960590c69fc3766b.png)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2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54a456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6.png)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下面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尺度和构造、地球的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公转、倾斜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以及地球内部的动力(如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地球表面的构造活动等)。
3.地理称谓和地理经纬度地理称谓(如洲、岛屿、海峡、海湾等)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在地理位置确定、天文定位等方面的应用。
4.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盐水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利用和保护措施。
5.地理气候地理气候的概念、要素(如温度、降水量、气压等)和分类、全球气候带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
6.地理水文地理水文的概念、要素(如降水、蒸发、径流等)和分类,地貌与水文的关系及其影响等。
7.地理生态地理生态的概念、要素(如生物、环境等)和分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等。
8.地理灾害地理灾害的概念、分类(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成因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等。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文地理概论人文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等。
2.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概念、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人口变动和人口规模的控制等;城市的概念、发展和分类(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等。
3.农业与农村农业的概念和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等;农村的概念、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4.工业与工业区工业的概念和分类、工业的发展和影响因素、工业区的分类和特点等。
5.交通、通信与商业交通的概念和分类、交通发展对地理的影响、交通方式的变化等;通信的概念和分类、通信发展对地理的影响等;商业的概念和分类、商业发展和商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等。
6.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的概念和分类、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资源的保护等;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措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52c8a850e2524de5187ebb.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3006d4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c.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地图的符号和颜色表示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类型和防范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海洋的特征、资源及其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3. 地貌-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貌的形成因素-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植被的类型和分布- 植被的生态功能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 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技术 - 工业的类型和分布- 工业区位的选择和环境影响3. 交通运输与旅游- 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网络- 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 旅游业的资源和市场-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GIS在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GPS在导航和定位中的作用请注意,这份归纳是基于一般的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内容,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教育体系有所差异。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或者特定格式的文档,请提供更具体的信息。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fcaf4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e.png)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重力:了解地球的近似形状,理解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掌握地球重力的基本知识。
2. 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等)的阅读方法。
二、自然地理现象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包括时区划分、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等。
2. 地球的重力与磁场:了解地球重力和磁场的基本知识,掌握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重力异常、磁暴等。
3. 大气层与气象要素:了解大气层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等)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4. 水圈与水循环:了解水圈的组成和特点,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民族: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增长和迁移的基本规律,掌握主要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2. 经济活动与产业结构: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历程,掌握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3. 城市与城市化: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文化与旅游: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
四、区域地理研究1. 世界主要地区地理: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2. 中国地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中国主要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了解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如何进行区域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全球环境问题: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和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2. 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3.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实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情况和成功案例。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021437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6.png)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高二必修三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二必修三地理的核心知识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自然地理基础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如四季变换、昼夜更替等。
- 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等。
- 地图的解读和使用,如等高线、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
2.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和大气的组成。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
-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如河流的流域、水系等。
- 海洋的特征,包括海洋的分布、海洋生态系统等。
4.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过程,如侵蚀、沉积、断裂等。
- 地质时代和地层的划分。
-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防治,如地震、火山、滑坡等。
二、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区的划分。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 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 农业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运输网络的布局。
- 贸易的类型、流向和影响因素。
- 交通运输与贸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4. 旅游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
-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地理实践与研究方法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培养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 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2. 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 地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 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017·乌鲁木齐诊断)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简述阶段二由于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请从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生态效益等方面说明调整的主要内容。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阶段一工业发展优势条件可以从图中煤炭、河流分布信息得出。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比阶段一可知,阶段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煤炭被大量开采,由此可以得出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环境质量下降。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比阶段二、三中的相关信息变化可知,工业结构方面是重工业比例下降,出现了电子工业;工业布局方面是传统工业向东北集中;生态效益方面增加了建设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淡水充足;内河航运便利。
(2)湿地遭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煤矿开采利用,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煤烟粉尘等污染物,环境质量下降。
(3)工业结构:煤炭、钢铁、化学、机械等传统工业比例下降,出现了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部门向城市东北(河流的下游)方向转移,并趋于集中;生态效益:建设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
13.读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指出影响黄河流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比较该区域东西部生态治理的差异。
(3)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趋于减少,二是将会增加。
你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值线分析,黄河流域的降水量整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说明降水受距海远近以及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
局部出现闭合等值线,说明受地势起伏因素影响。
第(2)题,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是位于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东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应实行治沙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草场,防治土地荒漠化。
第(3)题,从生态保护方面看,随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水土流失减少,中上游水利工程以及流域内用水增加,使下游河段含沙量降低,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所以说入海泥沙趋于减少。
从河道管理角度看,由于对黄河水量实行全流域管理与调度,下游不再断流。
每年的调水调沙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
所以入海泥沙将会增加。
【答案】(1)距海远近;地势起伏;夏季风(盛行风向)。
(2)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东部: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西部: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防治土地荒漠化。
(3)观点一:趋于减少。
理由: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水土流失减少;中上游水利工程以及流域内用水增加,使下游河段含沙量降低,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观点二:将会增加。
理由:对黄河水量实行全流域管理与调度,下游不再断流;每年的调水调沙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
二、综合题12.(2017·荆门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江全长1532千米,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个省市。
汉江航运价值高,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
(1)在长江各大支流中,汉江是历史上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简析其区位条件。
(2)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简析其原因。
(3)你认为要振兴汉江航运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河流航运价值高从水量大、通航里程长、水流平稳、通航时间长、与其他运输方式联系多、运输量大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第(2)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新的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等]的兴起使水运的地位下降;结合图中的水库、水电站等信息可知,一些水利工程可能会阻碍通航;根据部分航道的起点位置分析,部分河段的通航能力丧失。
第(3)题,可从加大资金、科技投入,疏浚河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加大河流径流量,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运等方面分析。
【答案】(1)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流量大,流程长,通航里程长;地形平坦,水流平稳,利于通航;通航时间长;航道沟通南北,联系范围广;流域内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2)新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等)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塞航道;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船舶大型化(轮船替代帆船)使上游和支流(江窄水浅)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
(3)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疏浚航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港口设施机械化、现代化;船舶高速化;与陆运交通线联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修建调水(引江济汉)、蓄水工程。
13.(2017·黄冈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土壤肥沃,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中亚绿洲”之美誉,因此,它成为人们向往开发的神奇土地。
材料二薰衣草,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香草之一,其原产法国普罗斯旺,后被广泛栽种。
我国新疆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斯旺地处同一纬度带,且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相似,现种植面积达1 300多万平方米。
我国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斯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高加索地区一起成为世界熏衣草的四大产区。
材料三伊犁河谷薰衣草种植区分布如下图所示。
伊犁河谷薰衣草种植区分布图(1)说出伊犁河谷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薰衣草产地的条件。
(3)有人提出,将伊犁河谷薰衣草的种植面积扩大至现在的2倍,甚至更多。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河流水系特征可知,该地位于河谷地带,且河谷向西倾斜,因此对西风有一定抬升作用,易形成地形雨;山地海拔较高,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的垂直差异较为显著。
第(2)题,从气候方面来看,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包括光照、降水、气温等,可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别从上述方面加以分析。
第(3)题,为开放性题目。
若赞同,可从该地扩大薰衣草种植面积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方面说明原因;若不赞同,可从该地扩大薰衣草种植面积的不利条件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
【答案】(1)伊犁河谷为向西敞开的喇叭形谷地,对西风有一定的抬升作用,易于形成地形雨;山地高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2)年降水少;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3)支持。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不支持。
该地生态脆弱;灌溉方式不合理,容易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过度开荒种植,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二、综合题12.(2017·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东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主要大河均为国际性河流,导致该地区长时间存在水资源冲突问题。
各国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采取了多种措施。
图a为中东及其附近地区示意图,图b示意一些村庄利用太阳能驱动水泵,开采地下水。
(1)描述A地降水特点,并分析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
(2)分析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3)与修建大坝相比,你是否赞同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开采地下水的方式。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中提供的降水量图分析,降水特点从总量、季节分配分析。
全年降水总量比较多,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至10月份。
分析降水较多的原因,可以根据白尼罗河上游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来分析,该地区为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多,加之白尼罗河地形抬升作用明显,地形雨多。
第(2)题,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从气候、河流分析;人文方面从人口、工农业、水污染和各国冲突等方面分析。
第(3)题,此题围绕当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来开采地下水。
赞同的话主要结合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和维护成本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不赞同的话,主要从不利的方面去考虑,利用太阳能开采的量有限,供不应求;还有是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而引起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特征:降水总量多,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
原因: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影响,气流上升,加之地形抬升作用显著,降水丰富。
(2)自然原因:降水少且不稳定;河流湖泊数量少;全球变暖,蒸发增强,加剧干旱。
人文原因: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需水量增加;水资源污染浪费;各国竞相修建大坝,加剧各国冲突。
(自然和人文原因各答两点)(3)赞同。
理由:充分利用中东地区丰富的太阳能;成本低廉,有利于修建和维护;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小。
不赞同。
理由:利用太阳能开采地下水,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引起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13.(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伊比利亚半岛河流及农业灌溉区。
材料二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是欧洲西部秋、冬季反季蔬菜的主要产地,该地收获的蔬菜几天或几小时即可在欧洲西部各国的市场上市。
(1)判断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出判断依据。
(2)试推测该半岛沿40°纬线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反季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来判断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势特征。
图中河流总体是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所以该地地势总体中部高,东部、西部低。
第(2)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半岛40°纬线附近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影响。
结合上题分析,该岛中部地势高,所以西侧为迎风坡,东部位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沿40°纬线西部多、东部少。
第(3)题,根据题中信息分析,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反季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热量、市场、水源等方面。
与欧洲西部相比,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纬度低,秋、冬季节气温高,热量充足。
与其他地区相比,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距欧洲西部较近,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图中河流众多,说明水系发达,灌溉便利。
【答案】(1)地势中部(北部)高,东部、西部(南部)低。
河流流向。
(2)年降水量沿40°纬线西部多、东部少。
原因:该半岛降水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影响;该半岛地势中部高,东西部低,西部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纬度低,秋、冬季节气温高,热量充足;河流多,灌溉便利;距欧洲西部较近,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12.(2017·太原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长安(今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陕西省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