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高一化学必修一 2.1 元素与物质分类 讲义
2.1元素与物质分类考点1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分类(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组成物质元素――→组成⎩⎪⎨⎪⎧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2.游离态与化合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时,称为元素的游离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时,称为元素的化合态。
3.“价-类”二维图主要表明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类别的物质考点2 物质的分类与物质的性质1.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CO2、Mn2O7)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注意只生成盐和水,不变价)。
注意:①酸性氧化物都能跟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②大多数酸性氧化物能跟水化合生成酸(SiO2除外),不是全部。
③大多数酸性氧化物都可由非金属与O2化合生成点燃例如:①2NaOH + CO2 === Na2CO3 + H2O ②CO2 + H2O === H2CO3③C + O2CO2(2)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如:CaO、MgO、CuO、Fe2O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
CaO、Fe2O3等大多数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3)两性氧化物.既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又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
如Al2O3。
【注意】正确理解几个“一定”“不一定”(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高中化学备课参考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要点精讲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
(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三、混合物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元素与物质的的分类+第1课时+参考教案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的第一课时。
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安排了“元素与物质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方法的系统学习,可以分类梳理一下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将这些化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系统化处理,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
而在本章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化合物的分类,反应类型的分类等等,这种方法实际也要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
◆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学习对物质的分类,从微观上辨析物质的分类,体会微观粒子的变化对宏观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来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探究,经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过程,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科学思想,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物质分类过程和分类应用的理解,体会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建立分类的科学思想,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在图书馆中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就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在网页上为什么我们能迅速挑出所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是因为书、信息都按一定标准进行了分类且根据类别已经摆放好了。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投影】超市图片、一些碳元素的物质在我们接触的事物中,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很多,分类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分类是有依据的,我们也可以称为分类的标准。
【知识回顾】1.初中学习中,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2.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从状态上可分为固态、气态、液态三态。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讲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课件
从 性
两性氧化物
Al2O3
质 不成(bùchéng)盐
分
氧化物
CO、NO 、NO2 、 H2O
过氧化物
Na2O2 、 H2O2
其他
Fe3O4、MnO2
特别提醒:创新设计P24 第六页,共19页。
从是否
含氧酸 H2SO4、HNO3、H3PO4、H2CO3
(shì fǒu)含 氧分 从酸性
无氧酸
强酸
HCl、H2S
2. 同位素混合体(天然)认为是纯净物,如天然含D2的 H2 可认为纯净物。
3.常见(chánɡ jiàn)的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是纯
第四页,共19页。
常见的气体混合物:空气(N2、O2)、爆鸣气(H2、O2)、天 然气 (主含 CH4) 、水煤气(CO、H2) 、裂解气 (乙烯、丙 烯、丁二烯) 、液化(yèhuà)石油气(丙烷、丁烷、丙烯、丁 烯) 、
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注:淀粉胶体(jiāo tǐ)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
应用:①静电除尘;②电泳电镀,利用电泳将油漆、 乳胶、橡胶(xiàngjiāo)等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
上。
第十五页,共19页。
3、聚沉
概念(gàiniàn):胶体微粒聚集成较
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
淀析出。
内容
加热或搅 加速胶粒运动,使之易于结合成大
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
淀粉胶体、豆浆、蓝黑墨水、牛奶、血液、
按分散质分
固溶胶——有色玻璃
粒子胶体 —分散质微粒是很多分子或离子 的集
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 —分散质微粒是高分子
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鲁科版高中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PPT课件1
活动·探究
酸 盐酸
碱
Ca(OH)2
指示剂
盐 CuSO4 非金属 Cl2
酸性 氧化物 CO2
活动·探究
盐
AgNO3
酸 盐酸 盐 NaCl 金属 Fe 碱 Ca(OH)2
活动·探究
金属 碱性氧化物 盐
非金属 酸性氧化物
碱
酸
联想·质疑
问题探究三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胶体
阅读·思考
问题1 以NaCl溶液为例描述分散系、
游离态:Cu
铜元素
CuO、Cu2O、CuCl2、
化合态:CuSO4、 Cu2(OH)2CO3 、
Cu(OH)2、 Cu(NO3)2 ……
迁移·应用
游离态:S 0
硫元素
SO2、+4 SO3、+6 H2S、 -2
化合态:H2SO+34、 H2SO4、+6
Na2S、
-2
CuSO4
……+6
小结
1、物质均由元素组成 ,元素以游 离态或化合态存在于物质之中。
活动·探究
问题4 胶体的与生活的联系
(1)明矾净水; (2)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3)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概括·整合
问题5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 粒粒度
<1nm
1~100nm >100nm
外观 均一透明 较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类框架被质图分颗散粒,物大并说明分类依据。
小 溶液
酸
是否为 同种物
混合物
质
物质
是否为 同种元
浊液 胶体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引言:元素和物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元素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而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
了解元素和物质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
本教案将介绍元素和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相关的例子。
一、元素的分类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等进行分类。
1.按照物性分类1.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如铁、铜和铝等。
2.非金属元素:导电性差,通常是气体或固体,如氧气、碳和硫等。
3. 金属loid元素: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如硅和磷等。
2.按照物种分类按照元素的化学性质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机元素和无机元素。
1.有机元素:主要包括碳、氢、氧、氮、磷和硫等,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2.无机元素:包括除了有机元素之外的所有元素,如金属元素铁和非金属元素氧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可以通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按照组成分类1.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a.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纯铁、纯铝等。
b.化合物: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混合物:由不同元素或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
a.均匀混合物:组成均匀,各组成部分难以分辨,如盐水、空气等。
b.非均匀混合物:组成不均匀,各组成部分容易分辨,如沙土、果酱等。
2.按照性质分类1.可溶性物质:可以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如食盐等。
2.不溶性物质:不能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如石油等。
3.酸性物质:呈酸性反应的物质,如柠檬汁等。
4.碱性物质:呈碱性反应的物质,如氨水等。
5.中性物质:不呈酸性或碱性反应的物质,如纯水等。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案例,用来对元素和物质的分类进行实际应用。
1. 试举例说明金属、非金属和金属loid元素。
答案:金属元素例如铁、铜;非金属元素例如氧气、碳;金属loid 元素例如硅和磷。
2.化学式H2O代表的是什么物质?是纯物质还是混合物?答案:H2O代表水,它是由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因此是纯物质。
化学: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课件(鲁科版必修1)
酸+
实验记录
反应物 石蕊 Zn
HCl
类别 Ca(OH)2 CaO AgNO3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操作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4 、碱的化学通性:
3.碳元素和氧元素可以形成哪几种氧化物? 4.指出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价态: CO CO2 H2CO3 Na2CO3 CaCO3 NaHCO3 Al2(CO3)3 5.有没有NaCO3、AlCO3?
结论:(3)同样的几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 质;元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以不同方式进 行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
④按照化学反应中的 还原剂 表现(得失电子)
氧化剂
氧 化 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酸
碱
盐
酸性氧化物:CO2 SO2 SO3 P2O5等 碱性氧化物:Na2O CaO CuO等 两性氧化物:Al2O3 ZnO 还有其它的类别:不成盐氧化物、 过氧化物、 超氧化物等. 强酸和弱酸,一元酸和多元酸,含氧酸和 非含氧酸,有机酸和无机酸,氧化性酸和 非氧化性酸等 强碱和弱碱、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 一元碱和多元碱 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可溶性盐和难 溶性盐,强酸强碱盐和弱酸弱碱盐等
研讨交流
1.要探究一种的物质的性质,我们应该按照怎 么样的程序进行研究呢? 2.如何对物质的性质作出预测 结语:要对物质的性质作出规律的、全面的预测 就必须理解各类物质的性质。
(三)各类物质的性质
1 、金属的化学通性:
(1)与非金属反应(O2 、 Cl2 、 S等) (2)与水反应 (3)与酸反应 (4)与盐反应 以铁为例,选择试剂,探究铁的化学性质
鲁科版化学必修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说课课件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 掌握元素与物质的基本概 念和分类方法。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意 义和应用。
实验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 身体验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过程,加深理解。
利用物质。
鲁科版化学必修1是高中化学的 起始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化学学
科素养和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
01
掌握元素与物质分类的 基本概念和原理。
02
学会运用物质分类方法 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03
04
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 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 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 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 论、主题辩论、化学竞赛等力。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鲁科版化学必修1教材. 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 2020.
[3] 李四. "物质的分类及其在生活中的 应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8 (2021): 45-48.
丰富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课 件、实验器材、网络资源等,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参加培训、研讨等活动,不断提 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05 教学反思与展望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 度
在教授《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这一章 节时,我注意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 要适中。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 过多的内容可能会造成理解困难;而 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过于简单的知 识又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准 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课件
• 【思路点拨】 (1)将所给11种物质进行分 类→利用图示结合各类物质的性质确定 ①~⑤对应物质。
• (2)注意纯碱为Na2CO3。
• 【解析】 氧化物为Al2O3、Fe2O3、CO、 CO2,酸为H2SO4,碱为NaOH,单质为Al、 Fe、C,纯碱为Na2CO3,烧碱为NaOH, 小苏打为NaHCO3。氧化物①既与酸反应, 又与碱反应,说明该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
()
•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 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 动
•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 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 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 【解析】 A项,胶粒带电,而胶体是电 中性的。B项,溶液中溶质若是非电解质, 通电时不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 不带电时,不向某一极移动。C项,溶液 中溶质粒子运动也无规律。D项,胶体有 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故选D。
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 1.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试举 例说明。
• 【提示】 不一定。多数金属氧化物为碱性 氧Al2化O物3为,两如性N氧a2化O等物,;但NaM2On22O为7过为氧酸化性物氧等化。物;
• 二、分散系、胶体 • 1.分散系的分类
•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 (1)丁达尔效应
1.不同标准下的物质分类及相关概念辨析。 2.各类物质关系转化的应用。 3.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胶体性质及其 应用。
高中化学【元素与物质分类】
1.正确理解几个“一定”“不一定”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2.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
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
C.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在常温下变白
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
答案C
解析A项涉及的都是物理变化;B项中涉及的都是化学变化;D项中涉及的都是物理变化。
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3.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4.同素异形体
元素与物质分类
目标要求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和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2.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并认识物质的变化。3.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使学生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
物质分类原则的理解。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物质分类的图像和实例。
1.5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分类的概念,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元素周期表。
讲解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的应用。
总结物质分类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二章:元素的概念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和定义。
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识别。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的理解。
2.4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和实例。
2.5 教学步骤引入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进行符号的记忆和识别练习。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讲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总结元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三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化合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让学生了解化合物在物质中的存在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的组合构成的。
根据元素和物质的特征和性质,可以将其进行不同的分类。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元素的性质将其进行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以下特点:导电性好、热导性好、金属光泽、具有延展性和韧性、高熔点和高密度等。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铝、银、金等。
非金属元素具有以下特点:导电性差、热导性差、大部分是气体或者在常温下是固体,脆性较大。
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氮、氢、碳、硫等。
半金属元素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一些性质。
半金属元素可以是半导体材料,具有介于导电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导电性。
常见的半金属元素有硅、锗、硼等。
其次,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特性,我们可以将物质进行二元分法分类、化合物分类、混合物分类。
二元分法是指将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如水、盐等。
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如石油、木材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
根据元素的不同,化合物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主要是由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结合而成的,如氧化物、硫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和其他元素结合而成的,如醇、酮、酸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通过物理方法混合而成的物质。
根据其组成和特性的不同,混合物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是指组成物质的物种均匀分布在整个混合物中,如盐水、空气等。
非均相混合物是指组成物质的物种不均匀地分布在混合物中,如混合油、混凝土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物质的物理状态将其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不同状态,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其分子间相互吸引力较大,分子振动范围较小。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其分子间相互吸引力较小,分子振动范围较大。
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分子间相互吸引力非常小,分子振动范围很大。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 的直径
外观
<1nm 1--
均匀 10均0n匀m
透明
透明
>100 nm
浑浊
分散质的微粒 分子、离子
分子或离子 的集合体
更多分子或离 子的集合体
稳定性
稳定
比较稳定
不稳定
1、丁达尔现象
----鉴别胶体与溶液
形成原因: 胶体微粒对可见光的散射
云、雾、烟都是胶体
2、电泳现象 直流电下,胶体微粒向某一电极移动
•
7.“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 文与可 画竹的 情形, 以充满 感情的 笔触回 忆两人 的交往 ,以及 文与可 死后自 己的悲 慨,又 从文与 可的创 作经验 中总结 出艺术 创作的 规律, 熔叙事 、抒情 、议论 于一炉 。
•
8.总之,说明文中使用生动活泼的语 言,不 仅能增 强文章 内容表 达上的 形象性 、可感 性和文 学色彩 ,使读 者获得 不同程 度的美 感体验 ,受到 美的陶 冶,还 有助于 加深读 者对说 明内容 的理解 ,增知 益智。
SO2、SO3等。 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NaO、
CaO、CuO等。 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
金属
非金属
酸
盐
碱
碱性 氧化物
酸性 氧化物
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溶液
混合物 胶体
浊液
分散质
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混合物
•
5.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每一 家以自 己的地 位做中 心,周 围划出 一个圈 子,个 圈子是 “街坊 ”。可 是这不 是一个 固定的 团体, 而是一 个范围 。范围 的大小 也要依 着中心 的势力 厚薄而 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原子、分子、离子概念比较 (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元素组成物质元素――→组成⎩⎪⎨⎪⎧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简单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2)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无机化合物⎩⎪⎪⎪⎪⎪⎪⎪⎪⎪⎨⎪⎪⎪⎪⎪⎪⎪⎪⎪⎧氢化物:HCl 、H 2S 、H 2O 、NH 3等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P 2O 5等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等酸⎩⎪⎪⎨⎪⎪⎧按电离出的H +数⎩⎪⎨⎪⎧一元酸:HCl 、HNO 3等二元酸:H 2SO 4、H 2S 等三元酸:H 3PO 4等按酸根是否含氧⎩⎪⎨⎪⎧ 无氧酸:HCl 、H 2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等按酸性强弱⎩⎪⎨⎪⎧ 强酸:HCl 、H 2SO 4、HNO 3等弱酸:CH 3COOH 、HF 等按有无挥发性⎩⎪⎨⎪⎧ 挥发性酸:HNO 3、HCl 等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等碱⎩⎨⎧按水溶性⎩⎪⎨⎪⎧ 可溶性碱:NaOH 、KOH 、Ba (OH )2等难溶性碱:Mg (OH )2、Cu (OH )2等按碱性强弱⎩⎪⎨⎪⎧ 强碱:NaOH 、Ba (OH )2、KOH 等弱碱:NH 3·H 2O 等盐⎩⎪⎨⎪⎧正盐:BaSO 4、KNO 3、NaCl 等酸式盐:NaHCO 3、KHSO 4等碱式盐:Cu 2(OH )2CO 3等复盐:KAl (SO 4)2·12H 2O 等1.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物质组成成分的判断(1)现在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 技术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 )(2)Na 、NaCl 、SiO 2、H 2SO 4都称为分子式( ) (3)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4)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5)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 答案(1)√(2)×(3)√(4)×(5)×解析(3)MnO-4、[Al(OH)4]-均为阴离子。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1)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一种纯净物()(2)用于环境消毒的漂白粉是混合物()(3)花生油和汽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烃的混合物()(4)冰水混合物为纯净物()(5)胆矾(CuSO4·5H2O)属于混合物()(6)纤维素、合成纤维、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答案(1)√(2)√(3)×(4)√(5)×(6)√3.正确理解物质的分类标准(1)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2)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3)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4)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5)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6)已知NaH2PO2是正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则H3PO2属于一元弱酸()答案(1)√(2)×(3)×(4)×(5)×(6)√解析(2)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能与氢氟酸反应。
(4)MnO2、Na2O2等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5)纯碱属于盐。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注意: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1.下列各组物质能真实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A.NO、C2H5OH、HNO3、I2B.CaO、N2、HCl、H2OC.NH3、H2S、Si、COD.CO2、SiO2、CH3COOH、H2SO4答案 A解析CaO是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而Si和SiO2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2.(2017·龙岩一中高三检测)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答案 C解析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回答下列问题:①石油的分馏 ②煤的干馏 ③钠的焰色反应 ④碘的升华 ⑤氯化铵分解 ⑥蛋白质的变性 ⑦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⑧电解食盐水 ⑨CaCl 2的潮解 ⑩冰的熔化 ⑪FeCl 3的水解 ⑫石油的裂化、裂解 ⑬蛋白质的盐析 ⑭食物的缓慢氧化 ⑮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 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③④⑨⑩⑬ ②⑤⑥⑦⑧⑪⑫⑭⑮ 2.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 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1)蛋白质的变性、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 (2)通过化学变化可将水直接变为汽油( )(3)用铂丝蘸取Na 2SO 4、Na 2CO 3、NaCl 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 (4)232Th 转化成233U 是化学变化( )(5)Na 2CO 3·10H 2O 的风化属化学变化,NaOH 的潮解属物理变化( ) (6)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7)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8)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9)NH4Cl溶液除铁锈是化学变化、食盐水导电是物理变化()答案(1)×(2)×(3)×(4)×(5)√(6)×(7)√(8)√(9)×根据物质类别,树立物质转化思想形成知识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构建网络一大片:从物质的分类上,纵向、横向构建知识分类意识。
横向以化合价为基础,结合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学会分析物质的化学转化关系;纵向则对比同类物质的性质差异,把握物质性质差异性。
(1)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间的转化关系。
如: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H 2S +O 2===2S ↓+2H 2O ; ②SO 2+2H 2S===3S ↓+2H 2O ; ③2SO 2+O 2催化剂△2SO 3;④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
(2)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如: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2HCl +Fe===FeCl 2+H 2↑; ②6HCl +Al 2O 3===2AlCl 3+3H 2O ; ③2HCl +CaCO 3===CaCl 2+H 2O +CO 2↑; ④HCl +NaOH===NaCl +H 2O 。
1.(2018·宁德一中高三月考)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 .“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状态 答案 C解析 C 项,包含了CaCO 3+CO 2+H 2O===Ca(HCO 3)2,Ca(HCO 3)2=====△CaCO 3↓+CO 2↑+H 2O 两个化学过程。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剩饭变馊 B .自行车生锈 C .牛奶变酸 D .电灯发光答案 D解析 剩饭变馊、自行车生锈、牛奶变酸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2017·济宁高三调研)合理应用化学知识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某品牌牙膏的成分有甘油、山梨酸钾、氟化钠等。
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牙膏成分中,属于盐的有_______________,防腐剂是______________。
(2)油脂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
①上述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填字母)a .复分解反应b .置换反应c .取代反应d .加成反应②甘油的化学式为C 3H 8O 3,其化学名称为丙三醇,写出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
(3)氟化钠(NaF)可与牙齿中的羟基磷酸钙[Ca 5(PO 4)3OH]反应,生成更难溶的氟磷酸钙[Ca 5(PO 4)3F],从而达到防治龋齿的目的。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