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导语: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

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

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

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

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

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

”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

”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

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你知道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

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

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

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

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

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

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

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

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

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

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

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

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

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

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

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

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

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

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

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

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

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讲解

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讲解

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讲解纸上谈兵,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解这个典故:1. 典故的背景: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将军,他的父亲是赵国的大将赵奢。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之道,他认为自己天下无敌。

然而,赵括的母亲却认为他只是一个空谈家,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

2. 典故的故事情节:在秦国攻打赵国时,赵国的大将廉颇采用了守城的策略,成功地抵挡了秦军的进攻。

然而,赵括却认为这种战术是怯懦的表现,他向赵王建议主动出击,并在出击中运用他的兵法策略。

赵王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赵军大败,赵括也被秦军所杀。

3. 典故的含义:“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比喻的是那些只会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否则,只会空谈的人最终会像赵括一样,面临失败的结局。

4. 典故的启示: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只会空谈、不能实践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才能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在教育方面,纸上谈兵的故事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教育,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在工作方面,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是空谈想法,而不去实际操作。

员工应该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科技创新领域,纸上谈兵的故事更是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创新。

科研人员应该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理论,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总之,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含义深远,它告诉我们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教育、工作还是科技创新等领域,我们都要牢记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四字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四字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四字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是⼀个汉语成语,指在纸⾯上谈论打仗,⽐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么这个成语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起来了解⼀下吧。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著名的⼤将,姓赵名奢。

他的⼉⼦赵括,年轻的时候就把兵书读得烂熟,即使他⽗亲和他谈论⽤兵的道理,也不能难倒他。

但赵奢总说他不能⽤兵,他母亲曾经为这件事问赵奢,赵奢说:“⽤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危亡,⽽他把⽤兵看得太简单了,赵国不叫他当⼤将便罢,如果叫他当⼤将,使赵国灭亡的必然是他。

” 后来秦国军队攻击赵国,廉颇奉命去抵抗,为了争取有利的战⽃条件,就先筑起营垒来坚守,没有⽴刻出战。

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年⽼胆⼩,不能抵挡⼤敌,改派赵括出战秦国来代替廉颇。

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连忙上书阻⽌,赵孝成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便说:“⼤王⼀定要派遣他去,如果有不称职的话,我可以不同他⼀起受罪吗?”赵孝成王说:“可以。

” 赵括威风凛凛地到长平(今⼭西省⾼平县北),完全改变了廉颇原来制定的军令,把军队的⼤⼩头⽬都换了。

秦国将领⽩起带兵来攻,赵括便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精兵出击。

结果,没有多久,就被秦围困住,粮道也断绝了。

围困四⼗多天,还没解围。

赵括看到粮⾷已经吃尽,兵⼠忍不住饥饿,只得亲⾃率领⼀⽀精兵突围。

可是,秦军围困得⼗分严密,赵括不但没有突出重围,反⽽被乱箭射死。

于是,赵国军队四⼗万⼈降了秦国,却全部被⽩起活埋了。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长平之战”。

后来⼈们就⽤“纸上谈兵”来⽐喻空说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指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空谈。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是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将赵奢的⼉⼦赵括,脱离实际,崇尚空谈,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并葬送了40万赵军的事件。

公元前262年,秦国想继续扩⼤疆域,并吞⼩国。

于是,秦昭襄王派⼤将王屹,去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今⼭西省长治市⼀带)。

【词语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

【词语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

【词语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纸上谈兵的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的典故释义】纸:书;兵:用兵之道。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

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

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为军抵抗。

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日,两军在长平进行了大战。

廉颇见到秦军强悍,无法自找,便同意在长平筑城二垒死守,要到秦军粮草供给严重不足的时候再发兵登陆作战。

于是廉颇命令闭门不出,展开严格控球,不管秦军如何恫吓,都不迎敌。

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固守超过三年之长,秦军没有能够就范。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显然没实际作战经验,一就任便发生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动全面反击。

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惹来至秦军大营前。

赵括晓得诈降,可以为时已晚。

赵军变成了瓮中之鳖。

几十万赵军内并无粮草,外并无援军,陷于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

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蜕变心语】做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没有太阳。

如果有了理想却没有行动,理想永远只是理想。

在“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

行动才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赵括空有理论,却忽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他将自己所想的当成一种真知灼见,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做”与“想”是不一样的,它需要耗费脑力和体力,需要面对过程中的许多困难。

纸上谈兵赵括的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的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的故事纸上谈兵(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从小就学习兵法,谈及军事。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挑不出他的毛病,但也不曾夸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缘故,赵奢说:“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把它说得很简单。

赵国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为将,必使赵军遭受危难。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激战,双方总计出动兵力超过百万。

赵军首战失利,主将廉颇下令固守。

廉颇深知赵军实力偏弱,不可与秦军硬拼,他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消磨秦军的锐气,然后伺机反攻。

秦、赵两军在长平僵持了好几个月,赵国渐渐难以负担大军的粮草费用,赵孝成王迫切希望速战速决。

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胆怯,几次命令他主动出击。

秦国得知此事,就派人到赵国散播谣言,声称秦军最怕赵括,如果赵括统领赵军,秦军一定不能抵挡。

赵孝成王信以为真,立即撤了廉颇,命赵括接领所有职权。

廉颇一走,赵括便照着他从兵书上学到的兵法干了起来。

他不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便照着兵法上说的去做。

他先是把廉颇所筑的星状营垒合并成一个大营,随后又頒布了这样一条军令:秦兵若来,要奋勇当先,猛打紧追,不胜不回。

回者,斩!赵括刚刚布完兵,秦将王龁便带着三千人马前来叫战。

赵括出万人迎战。

敌寡我众,一回合不到,秦军便大败,望风而逃了。

旗开得胜,赵括高兴得手舞足蹈,赶紧写信把捷报传回了邯郸。

赵王听闻也非常高兴,觉得用赵括为将果然没错。

这边赵括欣喜之余,又派人到秦营去下战书,结果王龁不但不来迎战,反而退军十数里。

“秦军是怕我了。

”赵括得意地想。

于是命令军吏宰牛杀羊,犒劳军上,并传令:“来日大战,一定要先擒王,显一显我们赵军的威风!“然而,赵括哪里知道,此时此刻,他已身处秦军的天罗地网之中。

为了歼击秦军,赵括天刚微明就整军出发,才西行五里路,就碰到了秦军。

霎时间,战鼓雷鸣,两军交战。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导读:[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请欣赏给大家带来的纸上谈兵相关典故内容。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近义]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反义]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用纸上谈兵来造句1) 摘要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没有懂一线实用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犹如纸上谈兵。

2) 虽然几家领军企业也曾不止一次坐论行业标准的制定,终是纸上谈兵。

3) 若不论病之是非,而议药之可否,寒者畏其泄,热者畏其燥,医者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病者以耳为目,恶直好谀,则病必不可愈也。

4) 纸上谈兵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

5) 死记硬背得不到真知识,投机取巧学不到真本领;纸上谈兵学不到真本事,闭门造车结不出好硕果。

6) 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

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纸上谈兵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相近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成语造句◎虽然几家领军企业也曾不止一次坐论行业标准的制定,终是纸上谈兵。

◎离开土地农业而言乡村,实在是一句滑稽的话;离开乡村而言乡村教育,更完全是纸上谈兵。

◎比起一些有才又有经验的导演,虽各方面条件都好,却往往纸上谈兵,我是很钦佩祖慧的勇气的。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导读:[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兔小贝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兔小贝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兔小贝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的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兵书,谈论起用兵打仗的事,能引经据典,说得有条有理,所以他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住他。

赵奢对儿子的看法十分正确,他认为赵括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

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赵括代替廉颇担任将军,他改变了廉颇的策略,转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假装战败,诱敌深入,吸引赵军到秦军营垒周围,切断赵军的后路,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终,赵括在突围时中箭身亡,赵国也因此大败。

纸上谈兵的故事典故

纸上谈兵的故事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习读兵书,谈论起兵法来滔滔不绝。

他因此很骄傲,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但是赵括的父亲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儿子只会空谈阔论,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将领。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在长平坚守,与秦军形成了对峙局面。

秦军散布谣言,说廉颇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信以为真,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长平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击秦军。

秦军得知赵括为将后,暗中派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

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辨虚实,就命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

但是秦军早有准备,将赵军包围。

赵军被秦军围困四十余天,粮草断绝,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四十余万赵军全部被秦军歼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理论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取得成功。

赵括纸上谈兵的原因

赵括纸上谈兵的原因

赵括纸上谈兵的原因 纸上谈兵是⼀个汉语成语,指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在历史上有着纸上谈兵的经典故事。

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将⽩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

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王的⼉⼦)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派王龁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多万⼤军去救上党。

他们才到长平(今⼭西⾼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

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只好派⼈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将,不轻易出来交战。

我军⽼远到这⼉,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 秦昭襄王说:“这哪⼉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 过了⼏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

赵括⼩时爱学兵法,谈起⽤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以为天下⽆敌,连他⽗亲也不在他眼⾥。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下。

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

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 赵王听了很⾼兴,就拜赵括为⼤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将。

”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去。

【语文知识点】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和典故

【语文知识点】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和典故

【语文知识点】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和典故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纸上谈兵
的主人公是赵括。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主人公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

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
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结果导致四十
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
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
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
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
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纸上谈兵成语的由来

纸上谈兵成语的由来

纸上谈兵成语的由来①纸上谈兵成语的来历【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②纸上谈兵的成语的来历是说谁赵括!“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③纸上谈兵的典故的由来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

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
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

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

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
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

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
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
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

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