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资源特征和功能;了解世界土壤利用现状。

教学重点:土壤资源利用的问题

学时:2

第一节土壤资源

一、土壤资源

1、土地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壤资源特点:

1)土壤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人的劳动可以在土壤上生产出人类必需的各种有机物质的产品。

2)土壤资源的面积(数量)是有限的。

3)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牲和可培育性。

4)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等变化。

3、土壤的功能:

1)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

2)影响地表的水循环以及热量平衡;

3)影响地表水分的下渗、径流;

4)保护岩石圈,延缓风化;

5)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二、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1、低质量的土壤资源比例大

地球上陆地总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而无冰覆盖的陆地面积约130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23%,已耕地仅有1400万平方公里,只占陆地面积的10.7%,可见耕地面积是很少的。

2、类型繁多,利用差异大

3、耕地面积小,分布不均,开发有一定潜力

耕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7%,已耕地面积占可耕地的42%,尚有1600万Km2可耕地待开发,但①开发难度大,难以利用。②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人口少,但可开发耕地多。

耕地面积不仅小,而且分布上也很不均衡。

主要问题:分布不均、耕地面积小、减少、退化、污染

三、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初计有12个土纲60个土类。不但具有世界上主要的森林土壤,而且具有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以及其他草原土壤,同时还具有世界上特有的青藏高原土壤,因此对发展农、林、牧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据统计,在我国土壤资源中,适于发展农业或农林结合的土壤约263.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壤资源总面积27.4%,适于发展林业和林农结合的土壤约243.3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5.38%;适于发展牧业或牧农、牧林结合的土壤面积为234.4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4.42%,仅部分适于林业或牧业的高山及亚高山土壤,面积为198.6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0.7%;尚难开发利用的石质山地及其他土地,共约20.2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1%。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

平原盆地占国土面积的26%,丘陵占10%,山地高原占64%,而且许多海拔在2000米以上。寒漠、冰川有2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约110万平方公里;石质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及高山的土壤占全国总面积的65%。

我国土地面积中有20%开发利用土是有困难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广阔的丘陵、山地,复杂而多变的山地气候,也为我国发展多种果林、药材等经济林木以及开发牧场提供了场所。

3、人均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

据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0.41% ,而印度、丹麦、法国、德国等国的耕地在总土地中占的比重都在30% 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约100万平方公里,即约15亿亩,只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面积933平方米(即1.4亩),远低于世界人均2867平方米(即4.3亩)的占有水平。同时分布上又很不平衡,约85%的耕地集中于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4%的东部季风区22个省(市)内,其中大部分分布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而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的西部各省、区,其耕地只占全国耕地的15%,耕地只占这些省(区)土地总面积23.3%,总的来说,我国人均耕地不仅少,而且分布也过于集中。

4、耕地质量总体较差。

中低产田占 2/3 ,其中亩产低于 150kg/亩的低产田占 1/3.

低产田的种类有:缺水地、坡地、风沙地、盐碱地、涝地、水浸地等。如南方低产红壤的面积约为1200万公顷

四、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人地矛盾更突出,从50年代初期至1980年不到30年的期间,人均占有耕地少了667m2(1亩)。40多年来,开荒造田虽达2513万公顷,但减少耕地达4073

万公顷,而人口增加了6亿多。如太湖地区近期工业建设每年占用耕地1.8%,南方不少地区的耕地占用比率也在2—3%之间。1988年全国农村建房占用耕地约67万公顷,随着人口每年新增1600万以上的速度发展,生存空间则越来越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到20世纪末人均表土总量将从792吨降到469吨,减少33%。估算全国土壤流失量每年50亿吨(实际上远不止此数),相当于流失氮、磷、钾肥4000万吨,这些土壤养分流失量,折合成化肥,约相当于全国化肥的年产量。水土流失不仅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对水利、交通、工矿事业等带来巨大危害。

3.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由于土壤侵蚀和垦殖利用不合理,使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

4.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世界各大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土分布,其面积约占干旱区面积的39%,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洲大陆西部、非洲大陆北部,其中前苏联的盐碱土面积最大,约7500万公顷,印度有692.6万公顷,巴基斯坦约600万公顷。

我国盐碱土主要在黄淮海平原、东北西部、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带,估计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以上。

土壤沙化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资源的一种退化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5.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三废”剧增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之管理不善,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逐年增多,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达到危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程度,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第二节土壤的退化和荒漠化

一、土壤退化

1.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2.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肥力下降等。

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在讨论土地退化或土壤退化时,两者常常混为一谈,许多情形下,把土壤退化简单地作为土地退化来讨论。

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

( 1 )直接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生产力;

( 2 )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

( 3 )通过水分和能量的平衡与循环的交替演化诱发区域乃至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候变化

3、土壤退化主要表现

1.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

沙化:指土壤在风蚀作用下,表层土壤细颗粒减少而粗质砂粒增多的过程。

沙漠化:土壤在风蚀作用下,向沙漠生境演化的过程。沙漠是沙漠化的顶极状态。

4、我国土壤退化

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 1/4 。我国从 1979 年到 1989 年 10 年间,草场退化每年约 130 万公顷,人均草地面积由 0.4 公顷下降到 0.36 公顷。

2000 年以来我国发生 13 次大的沙尘暴, 每年经济损失高大 540 亿元。

二、荒漠化

(一)荒漠化

1、“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一词最早是有法国的科学家A.Abreville与1949年提出,原意是指中非和西非年降水量在700-1500mm之间的半湿润、湿润地区的热带森林,由于人类滥伐、烧荒和耕作导致森林的稀树草原化和干旱环境的出现以及类似的荒漠化景观的演变模式。

1959年由法国科学家H.N.Lehourou提出,一般指沙质荒漠化或沙漠化。主要是强调在沙漠边缘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作用,制造了“新沙漠”,气候因素则是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

直到1977年内罗毕国际荒漠化大会才确定了使用“荒漠化”来表示荒漠化。

2、造成土壤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程度;②全球气候变化;③地质因素

人为因素:①水资源的过渡开采;②生态环境的恶化;③滥垦、滥牧、滥伐。(二)荒漠化现状

1、世界荒漠化

据统计,1991年全球荒漠化面积3592万km2 ,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 1/4,广泛分布于各大洲 100多个国家 ,但主要分布在亚洲 (占37.45% )、非洲 (占

29.20% )的发展中国家。全球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 ,有1.35亿人目前正面临耕

地丧失、背井离乡的困境。全球荒漠化每年仍以5万~ 7万km2的速度扩展 ,使世界每年为此而蒙受423亿美元的损失。

2、我国荒漠化现状

我国是荒漠化分布大国,现已发生荒漠化面积 262.2万km2,占该范围面积的79.0% ,占国土总面积27.2%。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与全球及各大洲相比 ,不仅高于世界69.0 %的平均水平,而且高出各大洲的最高比例5个百分点,比最低的占地比例高出近50%。

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主体界线大体在大兴安岭以西 ,锡林郭勒高原、黄土高原北部 ,祁连山以北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 ,至国界环绕成一个干燥而寒冷的荒漠化气候区域。

3、荒漠化的危害

1)发展态势严峻,扩展速度快。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生存条件;

造成农牧业减产,导致人、地矛盾激化;

毁坏生产生活设施,是致贫的根源;

破坏建设工程,是阻碍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4、土壤荒漠化的防治

1)营造防沙林带

2)实施生态工程

3)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4)合理开发水资源

5)控制农垦

第三节土壤资源评价

一、土壤质量(soil quality)或称土壤健康(health of soil)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一是土壤持续的生产力,即土壤提高植物和生物生产力的能力;二是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的能力;三是动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四、土壤的生态质量,即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三、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

土壤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四、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

(1) 土壤生产力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

(2) 土壤的利用方向和土宜是土壤资源评价的中心

(3) 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是土壤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

(4) 坚持当前与长远、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原则,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出发点

五、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提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MVIT)

Smith(1993)利用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来评价土壤质量。这种方法可以将无数量限制的单个土壤质量指标综合成一个总体的土壤质量指数,这一过程称为多变量指标转换,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将测定值转换为土壤质量指数。各个指标的标准代表土壤质量的最优的范围或阈值。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把管理措施、经济和环境限制因子引入分析过程,其评价范围可从农场到地区水平,评价的空间尺度弹性大。

2、土壤质量动力学法

Larson(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动力学方法,从数量和动力学特征上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质量可看作是它相对于标准(最优)状态的当前状态,土壤质量(Q)可由土壤性质qi的函数来表示:

Q = 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质qi,是根据土壤性质测定的难易程度、重视性高低及对土壤质量关键变量的反映程度来选择的最小数据集。例如,土壤生产力指数(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对根系生长的满足度计算的,用来估计土壤侵蚀对土壤生产力质量及其变化的影响。该法适用于描述土壤系统的动态性,特别适合于土壤可持续管理。

3、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

Doran等(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综合评分法,将土壤质量评价细分为对6个特定的土壤质量元素的评价,这6个土壤质量元素分别为作物产量、抗侵蚀能力、地下水质量、地表水质量、大气质量和食物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农田系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建立数学表达式,说明土壤功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最小数据集评价土壤质量。

4、土壤相对质量法

通过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这种方法首先是假设研究区有一种理想土壤,其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以这种土壤的质量指数为标准,其它土壤的质量指数与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RSQI),从而定量地表示所评价土壤的质量与理想土壤质量之间的差距,这样,从一种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质量的升降程度,从而可以定量地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该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壤选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

以上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各有优点,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评价区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评价的土壤类型、评价的目的等,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

六、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土壤质量是土壤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形成这些性质的一些重要过程的综合体现,土壤质量指标则是土壤属性的外在量度,由于对各种土壤属性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成各种土壤属性的过程机理等问题尚未十分明确,目前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仍无明确标准,土壤质量的研究仍然只是从不同关心角度进行的尝试。

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有效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能正确反映出土壤的基本功能,是土壤中决定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的主要特性,对表征土壤功能是有效的。

敏感性原则:选取的土壤质量指标对土壤利用方式,人为扰动过程,土壤侵蚀强度及程度的变化有足够敏感的反应。如果所选指标对土壤变化反应不敏感,则对监测土壤质量变化没有使用价值。但是,指标的敏感性要以监测土壤质量变化的时间尺度而定。

实用性原则:选取的土壤质量指标要易于定量测定,简便实用。在田间或实验室测定时,测定过程稳定,测定误差低,具有较高的再现性与适宜的精度水平。

通用性:影响土壤质量的因素很多,必须立足于综合的、系统的观点。通过分析各种土壤特性在土壤质量形成中的主次作用,选取那些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尤其是不要遗漏制约土壤生产力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也不要无限制地扩大指标的选择面,使整个指标体系复杂化。

2、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一般说来,反映土壤质量与健康的诊断特征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描述土壤健康的描述性特征,另一组是分析性指标,具有定量单位,常为科学家所用。分析性指标通常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__生物指标,在土壤质量评价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评价目的,按照上述指标选择原则对这些指标进行取舍组合。

(1)土壤物理指标

由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控制了生态系统内的许多功能,是土壤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在评价土壤质量的基本定量体系中,物理性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和根系深度、土壤容重和渗透率、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土壤含水量。

(2)土壤化学指标

土壤质量的化学指标包括有机C和N,矿化态的N、P、K、pH、电导率。

(3)土壤生物指标

土壤中的生物是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生物学性质能敏感地反映出土壤质量健康的变化,是土壤质量评价不可缺少的指标。生物学指标包括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土壤微生物指标,多数研究认为,土壤微生物(包括微生物量、土壤呼吸等)是土壤质量变化最敏感的指标。

Kennedy(1995)提出的土壤质量微生物指标包括生物量、细菌、真菌、土壤呼吸、微生物区系以及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参数。

第四节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

今后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时应注意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土壤资源保护主要是防止

土壤侵蚀,防治土壤沙化,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改善生态系统,使

土壤资源显现出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二、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及沙土

改良盐碱土和防止次生盐渍化是遍及各大洲许多国家的一个重要问题。改良盐碱

土必须是抗旱、治涝、治盐碱相结合,其主要措施有:

1.冲洗。

2.排水。

3.井灌井排。

4.合理耕作。

5.生物措施。

6.化学改良措施。

三、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土壤的质量首先要大力发展农田基本建设。

四、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

首先控制污染源,这可通过制订环境保护法、土壤环境容量,农田水质标准,农

用污泥中有毒物质控制标准等,以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同时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

措施进行治理,。

五、扩大耕地面积,限制乱占农业用地

扩大耕地面积主要靠开垦荒地。世界各大洲都有一些荒地可垦,表6-2-3是按各

大洲估计的已耕地占可耕地面积比。

随着世界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口中心有侵占最肥沃的农业

土壤的趋势,为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发展城市工业、交通要全盘考虑土地利用,制订

周密合理的规划,尽量限制乱占农业用地。

六、加强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要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优势,就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使农、林、牧都能协调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对农田保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资源问题保护对策生态保护 1 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2 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 平方公里/ 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 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3)土地污染。 2 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 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2.1.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 2.1.2 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 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 (2)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摘要】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而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级差地租 一、问题提出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1、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发表时间:2014-05-28T13:13:16.1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8月总第178期供稿作者:薛艳 [导读] 成因:荒漠化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土壤构成等自然因素有关,但主要是由于人类毁林、垦荒 薛艳甘肃省永登县第一中学730300 我国不同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如下。 一、水土流失 分布: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均为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其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成因: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高原、山地、丘陵地区,与高低起伏的地形密切相关。但现代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与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及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有关。 二、土地荒漠化 分布:土地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另外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也是比较严重的土地荒漠化表现。 成因:荒漠化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土壤构成等自然因素有关,但主要是由于人类毁林、垦荒、过度放牧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等活动引发的。 三、土地盐渍化 分布:土地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环境下的特有产物。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平原的缺水区、地下水灌溉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区。它的发生可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严重衰退,甚至使土地生产力的丧失。 成因:土地盐渍化是在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其中频繁的旱涝及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的含量较高是形成盐渍化的基础。而人为的不合理灌溉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灌溉农业区土地盐渍化的直接诱因。 四、土地资源的保护 我国的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到21世纪中叶,由于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我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主要措施包括: 1.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不占耕地、好地,禁止限制荒芜耕地。 3.提高耕地质量。进行土地规划,综合整治田、地、水、林、村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4.科学开发土地和整理土地,保护耕地可持续供应。科学开发土地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学生数学创造能力培养之我见 袁照旭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唐岭小学276700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造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探索、研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而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我们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树立团结竞争的学风 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品质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影响学生情绪和学习气氛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之间不团结,忌妒比自己优秀的,耻笑不如自己的,就产生极大的内耗,就谈不上活泼、愉快的学习气氛。因此,我充分利用班组授课制的形式,组织集体的、自主协作的教学活动,使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在共同协作的活动中积极思维,相互启发,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健康的心理,才能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 创造活动既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因此,对学生正确的创造,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说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可采用延续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热情。 二、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 1.通过一题多解“重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是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倡民主,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让学生充分讨论、辩论,交流解题思路。如解答这样一道数学题:江新服装厂计划本月生产衬衫40000件。上半月完成计划的5/8,如果下半月

(经典)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练习 新人教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学业达标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②利用率过高③水污染严重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③灌溉用水量大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调查活动时间:2015年3月20日—4月20日 调查活动地点:唐县土地资源管理局 调查活动方式:实地实习 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就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与对策。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先天不足,而且土地数量在不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正在迅速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同时存在。所以,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非常必要。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中多,人均占有面积就很少。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因地域的差异较大。因水热提交、地质组合等因素,造成我国有多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这些土地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 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

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4402175.html, 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作者:宋敏宋杰高明王静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8期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 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的意见与对 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06-01 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 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1)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 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2)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 面积的23%。 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 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资源特征和功能;了解世界土壤利用现状。 教学重点:土壤资源利用的问题 学时:2 第一节土壤资源 一、土壤资源 1、土地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壤资源特点: 1)土壤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人的劳动可以在土壤上生产出人类必需的各种有机物质的产品。 2)土壤资源的面积(数量)是有限的。 3)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牲和可培育性。 4)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等变化。 3、土壤的功能: 1)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 2)影响地表的水循环以及热量平衡; 3)影响地表水分的下渗、径流; 4)保护岩石圈,延缓风化; 5)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二、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1、低质量的土壤资源比例大 地球上陆地总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而无冰覆盖的陆地面积约130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23%,已耕地仅有1400万平方公里,只占陆地面积的10.7%,可见耕地面积是很少的。 2、类型繁多,利用差异大 3、耕地面积小,分布不均,开发有一定潜力 耕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7%,已耕地面积占可耕地的42%,尚有1600万Km2可耕地待开发,但①开发难度大,难以利用。②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人口少,但可开发耕地多。 耕地面积不仅小,而且分布上也很不均衡。 主要问题:分布不均、耕地面积小、减少、退化、污染 三、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教案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 2.通过读图认识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通过读图理解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及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 均的特点 【教学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2.我国的土地国策及基本农田 【教学难点】:1.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原因,利用图文资料进行讲解 2.我国的土地国策 【学情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少,对外部世界缺少感性认识,利用地图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土地资源的帆布是本节课的难点。各地地形复杂,气候知识也是较难的内容,各类土地资源分布的原因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多媒体(优先),黑板教学,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课件,地图,课本,黑板。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导入】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老师一天出去闲转,在一个地方就看见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还有的有一个碑性质的写着“基本农田保护界桩”,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吗?学生:(畅所欲言)………… 老师:好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我们这么做的原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5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土地资源。就拿西双版纳来说:每一个地方,山上山下的坝子的土地利用方式都各不一样,有的有橡胶林、有的是稻田,建设用地那么我们根据土地的利用方式不同划分为几种? 学生:林地、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老师总结:林地、耕地和草地为农业用地,后面的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依次展示景观图让学生回答,最后展示结果。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班级高一(2)班 学号 25 姓名李文瑞 摘要:分析土地资源的种类、状况,针对其概况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分布可持续利用 一、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 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 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分类: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 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 (4)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

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教案

第三章第4课时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 2.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 教具及设备:多媒体课件 【设问导读】 (一)自主学习 1、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_________,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__________。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地区。 3、我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_________、青藏高原的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东部季风区内北方______广阔,耕地________,但热量_______,降水_______,以________为主;南方地形多______、________,但热量__________,防水_________,以_______为主;青藏地区光照________,但热量________,土地生产力________。 6、我国人均耕地少,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不多,加上_________的现象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耕地的_________,另一方面要适当____________,稳定耕地的总量。 7、由于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加上管理不善,使得草地生产力大幅下降。因此,在牧区要____________,做好防灾工作,提高草地生产力。 (二)、合作探究 1、结合3-10图分析对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于哪里及限制性的条件是什么? 2、保护耕地有哪些措施和途径? 3、你知道滥伐森林会造成什么后果吗?我们不砍伐森林行不行?说说你的看法 4、怎样才能保护好我国的草场资源? 【自学检测】 1、在下列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连线。 A、东北平原①林地 B、长江中下游平原②草地 C、内蒙古高原东部③水田 D、塔里木盆地④旱地 E、横断山脉⑤沙漠

保护土地资源的倡议书

保护土地资源的倡议书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物质保障。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我国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我县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矛盾越来越凸现,珍惜国土资源、节约集 约用地,推进**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是肩负在我们身上不可 推卸的责任。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我们郑重地向广大城乡居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1、自觉宣传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 制度,营造珍惜资源、依法科学和节约集约使用资源的良好社会 氛围。 2、牢固树立“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的用地意识,将珍惜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做为我们每个市民义不容辞 的责任和义务,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3、人人争做珍惜资源的带头者,当好节约集约用地的宣传员,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切实把“珍惜国土资源、节约集 约用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4、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自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5、坚持做到“四个不用地”原则。即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规划的不用地;亩产税收达不到标 准的不用地;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和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不用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明令禁止的项目不用地。 6、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民建房要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 积土成山,滴水成河,节约集约土地资源依赖于每一个人的 行动。拯救土地就是拯救未来。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造福 子孙后代,为了明天的发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携起手来同心 协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切实保护耕地。

年高二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含答案)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学业达标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②利用率过高③水污染严重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③灌溉用水量大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4.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 )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理解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的意义及具体措施。 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在维持和改善土地生态性状的基础上,保持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恢复更新,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2.植树造林 (1)重要意义: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2)防护带类型与意义 3.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 防风林、保护性犁地、梯田、轮作、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 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1)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 (2)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 2.科学整理土地 (1)土地整理的目的 ①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 ②提高农用地质量。 (2)土地的整理对象 ①农村无用的沟坎、不整的道路沟渠、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 ②工矿建设占用地和废弃地、城市不合理用地。 一、判断题 1.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2.建设防护林带的目的是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3.忽视生态条件,强力推行粮食生产是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一项主要原因。()

4.土地退化最明显的表现是不合理的灌溉。() 5.土地整理工程能充分挖掘农村闲置地、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复耕潜力。()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完成第6题。 6.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解析:选C。从“辽宁西北部某地”这一条件可以看出,该地靠近内蒙古高原,处在农牧过渡带,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79-2015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则空气湿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率会增加,故A、B、D项错误;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次生盐渍化会加剧,C正确。故答案选C。 7.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中,属于长效措施的是() A.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B.人工降雨,促进植被生长 C.修梯田、淤地坝 D.修建水库、灌渠等 解析:选A。防治土地退化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和恢复植被。 三、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1前言.....................................................................................................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及形势分析 (3) 一、“十一五”期间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3) (一)土地利用现状 (3) (二)“十一五”期间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效 (3) 二、“十二五”期间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8)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总体形势 (8) (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8) (三)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9)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11) 11 一、指导思想 .................................................................................... 11 二、规划目标 ....................................................................................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11)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11) (三)土地生态保护目标 (12) 13 第三部分规划要点 .............................................................................. 一、加强耕地保护,高水平开展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建设 (13) (一)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占补平衡任务 (13) (二)集中连片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全面提升耕地和基本农 田保护工作水平 .......................................................................... 13 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多中心格局 (1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教案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土地资源 三、教学过程:主要问题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1、自然资源分为那两类? 2、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 今天具体学习一下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分布。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出示幻灯片 提问:从刚才的图片中你都看到了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活动: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1)在这些图片中哪些是农业用地? (2)哪些是非农业用地? 小结: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幻灯片展示)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读图了解,后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特征。(总类齐全,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承转:下面让我们再看一看土地资源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2、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读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和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思考下列问题: (1)哪些属于可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2)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 (3)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小结:从同学们的概括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类型多种多样;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难利用的土地比重

浅析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浅析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浅析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摘要】 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特殊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土地和利用土地的重要性。以下对目前土地开发使用的状况进行简单阐明,并且提出了关于保护土地资源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些意见和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土地资源;利用;保护;措施 土地这一特殊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不断的增加,使土地不堪负重,如果人类再肆无忌惮的任由发展,我们的土地将会崩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充分合理的使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由于最近这些年我国加工业迅速的发展,城市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渐的提升,这样就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来实施和完成城镇化的建设。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目的、胡乱开发土地资源,否则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比如有些城市的政府追求政府业绩,积极宣传和建设形式工程,铺张浪费土地资源,不符合国家保护土地资源的要求,是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表现。 土地资源逐渐退步,其具体表现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1)土地的养分渐渐削弱。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土地养分不够的土地面积占全世界总土地面积的23%。(2)水和土壤的过分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是过分的开垦土地、随处乱砍乱伐。水土流失严重致使上游的土地缺乏养分,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下游呢,河道和水库形成严重的淤积,不利于沿河人们的生产和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3)目前土地资源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就是土壤盐渍化。在世界的很多干旱和半干旱的区域都存在此问题,因为不当的灌溉方法导致

保护土地资源的倡议书.

保护土地资源的倡议书 2019-05-20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我县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矛盾越来越凸现,珍惜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是肩负在我们身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郑重地向广大城乡居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1、自觉宣传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营造珍惜资源、依法科学和节约集约使用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2、牢固树立“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的用地意识,将珍惜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做为我们每个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3、人人争做珍惜资源的带头者,当好节约集约用地的宣传员,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切实把“珍惜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4、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自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5、坚持做到“四个不用地”原则。即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规划的不用地;亩产税收达不到标准的不用地;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和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不用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明令禁止的项目不用地。 6、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民建房要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 积土成山,滴水成河,节约集约土地资源依赖于每一个人的行动。拯救土地就是拯救未来。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为了明天的发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携起手来同心协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

浅淡对土地的资源合理利用地认识

浅淡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认识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土地形势严峻,正确认识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更好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土地资源特性及现状 我国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在土地实际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城镇建设占地加剧、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工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二、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土地利用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彻底摒弃落后的土地利用方式,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道路。 (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用地清理,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二)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三)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 (四)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我们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因地制宜的加以开发利用;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作,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最大程度的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土地污染的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五)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