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资源特征和功能;了解世界土壤利用现状。
教学重点:土壤资源利用的问题
学时:2
第一节土壤资源
一、土壤资源
1、土地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壤资源特点:
1)土壤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人的劳动可以在土壤上生产出人类必需的各种有机物质的产品。
2)土壤资源的面积(数量)是有限的。
3)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牲和可培育性。
4)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等变化。
3、土壤的功能:
1)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
2)影响地表的水循环以及热量平衡;
3)影响地表水分的下渗、径流;
4)保护岩石圈,延缓风化;
5)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二、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1、低质量的土壤资源比例大
地球上陆地总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而无冰覆盖的陆地面积约130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23%,已耕地仅有1400万平方公里,只占陆地面积的10.7%,可见耕地面积是很少的。
2、类型繁多,利用差异大
3、耕地面积小,分布不均,开发有一定潜力
耕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7%,已耕地面积占可耕地的42%,尚有1600万Km2可耕地待开发,但①开发难度大,难以利用。②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人口少,但可开发耕地多。
耕地面积不仅小,而且分布上也很不均衡。
主要问题:分布不均、耕地面积小、减少、退化、污染
三、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初计有12个土纲60个土类。不但具有世界上主要的森林土壤,而且具有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以及其他草原土壤,同时还具有世界上特有的青藏高原土壤,因此对发展农、林、牧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据统计,在我国土壤资源中,适于发展农业或农林结合的土壤约263.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壤资源总面积27.4%,适于发展林业和林农结合的土壤约243.3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5.38%;适于发展牧业或牧农、牧林结合的土壤面积为234.4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4.42%,仅部分适于林业或牧业的高山及亚高山土壤,面积为198.6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0.7%;尚难开发利用的石质山地及其他土地,共约20.2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1%。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
平原盆地占国土面积的26%,丘陵占10%,山地高原占64%,而且许多海拔在2000米以上。寒漠、冰川有2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约110万平方公里;石质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及高山的土壤占全国总面积的65%。
我国土地面积中有20%开发利用土是有困难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广阔的丘陵、山地,复杂而多变的山地气候,也为我国发展多种果林、药材等经济林木以及开发牧场提供了场所。
3、人均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
据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0.41% ,而印度、丹麦、法国、德国等国的耕地在总土地中占的比重都在30% 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约100万平方公里,即约15亿亩,只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面积933平方米(即1.4亩),远低于世界人均2867平方米(即4.3亩)的占有水平。同时分布上又很不平衡,约85%的耕地集中于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4%的东部季风区22个省(市)内,其中大部分分布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而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的西部各省、区,其耕地只占全国耕地的15%,耕地只占这些省(区)土地总面积23.3%,总的来说,我国人均耕地不仅少,而且分布也过于集中。
4、耕地质量总体较差。
中低产田占 2/3 ,其中亩产低于 150kg/亩的低产田占 1/3.
低产田的种类有:缺水地、坡地、风沙地、盐碱地、涝地、水浸地等。如南方低产红壤的面积约为1200万公顷
四、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人地矛盾更突出,从50年代初期至1980年不到30年的期间,人均占有耕地少了667m2(1亩)。40多年来,开荒造田虽达2513万公顷,但减少耕地达4073
万公顷,而人口增加了6亿多。如太湖地区近期工业建设每年占用耕地1.8%,南方不少地区的耕地占用比率也在2—3%之间。1988年全国农村建房占用耕地约67万公顷,随着人口每年新增1600万以上的速度发展,生存空间则越来越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到20世纪末人均表土总量将从792吨降到469吨,减少33%。估算全国土壤流失量每年50亿吨(实际上远不止此数),相当于流失氮、磷、钾肥4000万吨,这些土壤养分流失量,折合成化肥,约相当于全国化肥的年产量。水土流失不仅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对水利、交通、工矿事业等带来巨大危害。
3.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由于土壤侵蚀和垦殖利用不合理,使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
4.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世界各大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土分布,其面积约占干旱区面积的39%,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洲大陆西部、非洲大陆北部,其中前苏联的盐碱土面积最大,约7500万公顷,印度有692.6万公顷,巴基斯坦约600万公顷。
我国盐碱土主要在黄淮海平原、东北西部、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带,估计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以上。
土壤沙化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资源的一种退化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5.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三废”剧增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之管理不善,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逐年增多,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达到危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程度,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第二节土壤的退化和荒漠化
一、土壤退化
1.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2.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肥力下降等。
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在讨论土地退化或土壤退化时,两者常常混为一谈,许多情形下,把土壤退化简单地作为土地退化来讨论。
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