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翻译: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课文赏析
原文: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作者痴
①及:等到。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②舟,子痴:迷船于夫世。俗之外的
③喃喃:小声嘟囔。
④莫:不要。
⑤相公:旧时闲对情士人雅的致尊的称高。度评价,⑥巧更妙:地还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
主旨探究
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 粒”,文章末尾还写到舟子,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 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 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②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 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了他的孤傲清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①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②!” “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了作者的“喜”。但作者并不
①大:很,非常。
②焉得更有此人:说哪自能己还喜有,这反样写的二人客呢“!见意余思大是想喜不”到,还“会湖有中这焉样得的更人。
焉得,哪能。更,有还此。人!”,这一惊叹虽发自于二客,实为作者的
译文:
心声。运用反客为主的手法,足见其用笔之独到。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
里的酒正在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
的人呢!”
课文赏析
原文: 拉余同饮。余强①饮三大白②而③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④此。
湖 心 亭 看 雪
张 岱
文题解读 “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 题简洁、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12《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80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81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82 拏(ná):撑(船)
83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84 雾凇沆砀( 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85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86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87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8 客此:客居此地。
89 舟子:船夫。
90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
白描手法写人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 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 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 bì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 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 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 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 上,……。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请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一位
同学或者描写某种景物。
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 说你的理解。
【1】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赏析:四季不断笙箫歌舞,有谁能想 到,还有穷人见月而悲伤。作者撰写此 联,明是写景,实是抒怀,全联颇有愤 世之感。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 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的方法。
①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 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②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 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③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 现,生动形象。
3、痴人之景:
咬文嚼字赏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 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 个而已
湖 心 亭 看 雪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二、品奇景,再悟痴心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
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
“大、白”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特写西湖近景
突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手法: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父亲攀 爬月台时的努力,没有过多形容、修饰的语 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细 细品味,却情真意浓。
渲染手法写景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 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
冬之痴
湖
心
亭
张 岱
看 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育古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2.品尝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肤浅的故国之思。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同学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老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依据同学回答,老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顺缠绵。
可是假如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楚)1.找两个同学读课文,同学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依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留意朗读的语气;3.同学依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同学依据自己预习状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争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究竟是几个人去的?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概。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字音】更(gēng)拏(ná)毳(cuì)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更(gèng)强(qiǎng)【注释】绝:消失更(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定:完,结束拏(ná):同“拿”持,引申为撑(船)拥:穿着毳(cuì):鸟兽细毛纺织的衣服雾凇(sōng):指冰花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芥:原指小草,比喻微小的。
焉:怎么更(gèng):还强(qiǎng):痛快白:酒杯客:做客,客居及:等到莫:不要痴:痴迷【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很多天,西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船,裹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仆僮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酒后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作家、作品简介】《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湖中人鸟声俱绝”,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翻译: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②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
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
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
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部编版 语文九上《湖心亭看雪》原文 白对译 文下注释
湖心亭看雪明 张岱崇祯zhēn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 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 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nán 喃曰:“莫说相公痴chī,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白对译:文下注释:第一段:1.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08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4.拏:撑(船)。
5.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7.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第二段:1.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2.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3.客此:客居此地。
4.舟子:船夫。
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部编版九上《湖心亭看雪》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湖心亭看雪》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张岱(1597一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是日更定矣古义:这;今义:用于判断,与“非”相对。
2.余拏一小舟古义:我;今义:剩下。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一种颜色。
(二)一词多义1.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更有痴似相公者(还)2.余拏一小舟(数词)上下一白(全)3.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4.是日更定矣(这)是金陵人(动词,表判断)(三)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四)重要虚词1.其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2.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可不译)(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湖⼼亭看雪》虽只有⼀百五⼗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亭的夜间雪景写得⽓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赏的情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崇祯五年⼗⼆⽉,余住西湖。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独往湖⼼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
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
见余⼤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别。
问其姓⽒,是⾦陵⼈,客此。
及下船,⾈⼦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学⽬标: 1. 熟读课⽂,积累⽂⾔字词,疏通⽂意。
2. 初步了解⽩描的写作⼿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描的写作⼿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定情绪⾊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的情感体验,从⽽帮助学⽣更准确地理解课⽂。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读课⽂,把握⽂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把握⽂章的写作特⾊和语⾔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章写景时使⽤⽩描⼿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课件之中。
学⽣:1.搜集学过的或⾃⼰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句⼦。
2.对照注释并查阅⼯具书,朗读课⽂,读准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 ⼀、导⼊课⽂,激趣引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 现,生动形象。
白描画 欣赏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渲染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 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白描手法写人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 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心,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舟子对“相公”的
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
“独”字表现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
③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只小船是作者租用
的,小船上的两三人,可能是两个舟子,靠出租
小船为生,他们无心观雪,真正想观雪的只有作
者,因此作者用了一个“独”字。
4.再读全文,认真思考: ①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②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的这一特点? ③这一特点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 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文题解读:
“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 “看雪”点明事件。文题简洁、
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 一个小岛上,是“中国四大名 亭”之一。据说是宋代整修西 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 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 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 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 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点 明赏雪的地点。
一点湖心亭
只
的轮廓
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西湖长堤在雪中
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译文参考:湖上(比较清晰的) 影子,只有(雪中隐隐露出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 的轮廓,
一棵小草,译为:一叶. 芥:小草,形容船小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舟中两三个人影
罢了 而已。
译文参考: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鲁迅先生曾说:“白描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 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 勿卖弄而已。”
白描练习
请用白描手法描写 你的一位同学或者描 写某种景物。
总结全文
本文生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 的美丽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 的奇遇,综合运用了叙事、写景、 抒情等多种表示方式,表达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赞美和避世、清高、脱 俗的情怀。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
道“舟中人两三粒”,文章末尾还写到舟子,这
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
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
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的境界,所以“独”
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②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作者
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 形象的描写方法。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 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 作如实的交代,重在神似!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的方法。
①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 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chī, 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听读课文
注意学习朗读 的字音、停顿、 语气、情感。
为痴行 大雪独行 遗世独立 与众不同 绘痴景(奇景)混在沌天一地片间的如冰沧雪海世一界粟,,人既
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现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
作者选择在晚上到已经经历三天大雪 的西湖赏雪,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4.③“痴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淡薄孤傲的性 格。惟如此,才能化解心中对故国思 念的愁绪。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 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常用作跟“黑”相对的颜色)
一字多义
上下一白 副词,全 一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数词,译为“一个”
是
是日更定 代词,这 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是日更定名一词夜,分为古五时更夜,间每计更时约单两位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副词,还
小声说话 的声音 喃喃曰:“
译文参考:等到(回来时)下了 船,船夫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不要
痴迷
“莫说 相公 痴,
旧时对士人
(读书人)
的尊称
像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译文参考:“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雪)
2.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围】着火炉”) 3.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 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 芥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 都
绝。 消失
译文参考:(明)崇祯五年十 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大 雪接连下了三天,西湖中行 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
我
是日更定矣,余
晚上八
点左右
拏一小舟, 撑,划(船)
译文参考:这一天晚上初 更时【晚上八点左右】, 我划着一叶扁舟,
穿着,
带着
相对而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参考:到了湖心亭上,(看见) 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 个童子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正沸腾。
副词, 很,非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哪能
还 更有此人!”
译文参考:(他们)见到我,非常高 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像您) 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 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马致远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 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 首千古绝唱。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 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 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 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绒布似的高粱,金黄 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 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 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 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 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 风……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㈠总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是写雪后西湖全景。突出天地茫茫,设造
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突出广漠
㈡具体描写: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这是特写西湖近景。描绘眼前景物渺小、微弱.
突出渺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 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 内涵和表达效果。【课后2】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 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尽力, 勉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 用的酒杯, 这里指酒杯
译文参考:(随即)拉着我一 同饮酒。我勉强饮了三大杯酒, 然后(和他们)道别。
客居此地。 客:客居,名作动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参考:问他们的 姓氏,(得知他们)是 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 及下船,舟子 船夫
火炉
拥 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译文参考:穿着毛皮 衣服、围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水汽遇冷凝成的
白色松散冰晶
全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白汽弥漫
的样子
译文参考:(湖上)水汽凝成 的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 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 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拏( ná )
更定( ɡēnɡ )
毳衣( cuì)
雾凇( sōnɡ )
沆砀(hànɡ dànɡ) 一芥( jiè )
崇祯(chónɡ zhēn )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有此人(ɡènɡ)
强饮( qiǎnɡ )
课文
诵读指导
读文言文要 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 读出语气。
字音、停顿指导:
⑵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 “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 者之“痴”找到“同调”,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⑶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不但在“客”那时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 的“合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 的精神的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文章至 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抓住景物的突出 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 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 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也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 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写景的方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 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 用线条在白底上勾画物象轮廓的画法。
事件——看雪、遇知音
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突出了西湖雪景怎样的特点?【课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