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小农意识”,培育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
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摘要:随着扬州城市化进程“西进南下”战略的不断推进,不少农民土地被拆迁征用后成了“下岗农民”、“失地农民”。
这种新型农民如何才能失地不失业,如何重新寻求就业渠道、提高家庭收入、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从而创建和谐社会是摆在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一、认清现状,转变职能认清现状一是要认清当前作为农民教育机构之一的成人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二是要认清当前农村受教育者的特点。
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和社会现实的需求,改变教育内容与方式,才是与时俱进,才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实实践。
作为农民教育机构之一的成人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已经由上世纪的扫除青壮年文盲转移到对当代新型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方面。
担负着提高当代新型农民整体素质的繁重任务。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其中8亿是农民。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农民教育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为农民教育中的主体——当代农民,他们也有着不同于以往农民的特点。
首先,当代农民数量众多,文化水平较低;其次,失地后的农民手中有一些拆迁或土地征用的赔偿款,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阻碍他们为继续就业而努力学习新技术的念头,他们需要提高思想认识。
二、制订计划,付诸实施1.建立机制农民教育既然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应当重视并给予人员和经费的保证。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街办为此成立了一套由街办一把手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班子。
街办党工委、办事处将对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作为一项服务群众的惠民工程,在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
政府按照0.5元/人的标准拨款给各培训基地。
要求对失地的新型农民不得收取任何培训费用。
对劳动部门帮助介绍就业的,街道财政按200元/人的标准补贴其费用,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奖励资金纳入街道财政预算,按实予以奖励。
培养农民的意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培养农民的意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培养农民的意识对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民组织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农民的意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素质是培养农民的意识的首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加强乡村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鼓励优秀的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课程,使农民学会新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关资源和资金支持。
另外,要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市民意识的培养。
农民需要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政府可以组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农民对法律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农民遵守法律的意识。
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农民的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要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要加强科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其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农业信息化服务。
通过建设全国农业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农业发展趋势、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等信息,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培训和技术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农技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三、发展农民组织发展农民组织是培养农民的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民组织可以起到凝聚力量、提升声音的作用,为农民争取利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鼓励农民组织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
农民组织还可以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合作经营。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培育措施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培育措施摘要】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令人堪忧,本文着重阐述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问题;措施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快慢,当前要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分析新农村思想道德现状,找出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一)小农意识严重当今,新型职业农民仍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莫问他人瓦上霜”的小农意识,主要表现为,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缺少远大理想,认为只要有吃有穿,就没必要去冒更大的风险。
此外还表现在爱占小便宜、进取心不强、不敢承担市场风险,易满足现状,缺乏向命运挑战的开拓精神。
(二)腐朽恶习泛起近年来,赌博、盗窃、恶势力、封建迷信等腐朽社会恶习在农村有所抬头。
麻将、扑克在部分农村蔓延,赌博风屡禁不止,带来荒废农耕等一系列消极影响。
社会黑恶势力在部分农村仍然存在,在农村恃强凌弱,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拳脚相加,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法制意识淡漠在农村,一些农民学法、知法、用法等意识不强。
多数村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有的村民还明知故犯,如不主动纳税、滥砍滥伐国家集体林木等。
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维护,大多数人选择通过亲戚朋友、邻居等第三人解决问题,有的采用极端化的手段解决,比如:集体上访,拳脚相加。
(四)理想信念淡化当今的村民大多文化水平层次不高,对于理想和信念根本就是模糊和淡化的。
再加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
个别农民自顾自己发家致富,从来不关心村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有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空虚,封建迷信盛行,把观音菩萨、如来佛祖、财神爷等供奉在堂前,随时传递封建迷信思想。
提高农民素质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㈢政策 、 法制观念 淡薄
受文化素质低下 的制约 , 许多农 民
市场 的敏锐性和捕 捉机遇 的能力 。 二是 目光短浅 , 存在着短期行
定 。如 由于 城 乡教 师 待 遇 相 差 较 大 , 多 教 师人 心 思 走 , 心 教 许 无
㈠文化素质偏低
衡量标准 。在我 国贫困地区,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滞后 , 导致 农 民 整体素质偏低, 给新农村建设带来 了难度 。 据调查, 在贫 困地 区 16万农 民劳动力 中,具有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的有 9 4 2 7万人 ,
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大多数农民思想保 守封 闭, 尚未树 立市
场经济观念,在 生产过程 中怕担风 险,不敢大胆使用农业 新技 术、 开发新产 品, 固守传统 的生产技术 , 仍 使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 得不到相应 的发展 。
又不敢担风险, 同程度 的存在着“ 靠 、 的思路 , 不 等、 要” 缺乏发现
培训班、 送科技下 乡、 开辟农业专栏 、 农技推广等形式 , 培养造就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新型农 民。但 由于农 民教育工作和 继续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 ,使农 民的素质从 总体上未 能尽快 有效得到提 高, 严重阻碍 了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 。 贫困地区农 民素质低 的主观原 因有两个方面 的。一 是思想 观念落后 , 小农 意识严重 。贫 困地 区大 多数农 民安于现状 , 富 小 即安, 思进取 , 不 缺乏创新精神 ; 满足 于 自给 自足 , 自身封 闭, 不
贫 困地 区劳动人 口众多, 生产力水平较低 , 之国家对农村教育 加 长期投入不足, 明显重城 市轻农村 , 导致城 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衡, 农村 教育资源缺乏 , 适龄儿童入学率低 , 受教育程度 、 年限远 低于城 市, 已形 成恶性循环 , 且 老文盲 还未扫除 , 又增添一批 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
方 特色 农业 经 济感 到 力 不从 心 , 致使 广 大农 村 缺 乏 家
庭 农场 式 的农业 规模 经 营 , 乏 工厂化 、 业化 生产 组 缺 企 织 形式 , 乏 “ 司 +基 地 +农 户 ”的集 约 化 经 营 方 缺 公
式。
施建 设落 后 , 大部 分乡村 没 有文 化站 或文 化活 动室 , 没
场 矛 盾面前 , 他们 往往 感到 无所适 从 , 致生产 与 市场 导 脱节 ; 小农 意 识 比较严 重 , 能 正确 处理 和认识 眼前 利 不 益与 长远 利益 的关 系 , 缺乏 自动 进入 市场 、 担风 险 的 承 勇 气 。缺 乏长 远 的经 营规划 , 以市 场为 导 向 、 对 以科 技 进 步 为支 撑 、 以深加 工 为 重点 、 挥 资源 优 势 、 展 地 发 发
时也激 发农 民身 上 的一 些 劣 根 , 出现 了一 些 与 发 展 不
和谐 的事件 。部 分农 民在交 通 安全 、 法纳税 、 依 守法 经 营等方 面 的法律意 识 不强 , 乏一些 基 本 的常识 , 缺 尤其 是 对 国家新 近修订 出台 的一 些 法律 法规 知之 甚少 。有 的农 民将 自身 的权 利 与义务 对 立起 来 , 只愿享 受 权利 , 不 愿履行 应尽 的义 务 , 法 律 条 文 中与 自已 有 利 的抠 对 着 不放 , 自己无 利 的只字 不提 。 与 ( ) 民 精 神 生 活 相 对 单 调 。农 村 文 化 基 础 设 五 农
摘 要: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 我 国 现 代 化 进 程 中的 重 大 历 史 任 务 。如 何 培 养 有 文 化 、 技 术 、 市 场 、 法 是 懂 熟 守
纪 、 经 营 的新 型 农 民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的重 要 内容 。 我们 要 坚 持 科 学 的发 展 观 , 力 培 养 新 型 农 民 。 会 大
21世纪新型农民培育论文
21世纪新型农民培育之我见【摘要】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充分认识到了农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农民教育的措施与策略,对我们探索21世纪新型农民培育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新型农民;途径与措施进入21世纪,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培育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紧贴中国国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针对农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农民教育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措施:一、毛泽东农民教育的主要思想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①,重视农民教育[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分析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后不同的著作中,他分别从中国农民长久以来受到传统小农思想、封建迷信思想荼毒,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等自身素质不够过硬、技术水平落后等不同角度,系统详尽的强调了农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重视农民教育,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否落到实处。
毛泽东多次强调,如果农民教育工作不去落实和完善,那么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2.始终把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旧中国积贫积弱农民长期受到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他们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也同时兼有自私狭隘性、散漫性、追求绝对平均主义、缺乏变革与创新精神等阶级弱点。
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农民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只会趋向于低俗与平庸化。
因此,在农民教育中,毛泽东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重要性。
他曾说过:“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
新型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
21年第 2 总第1期 0 2 期 2
新 型 农 民 培 育 的 路 径 选 择
曹明贵 , 李颜 森
河南信 阳师范学院经 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40 60 0 贵 等 : 新 型 农 民 培 育 的 路 径 选 择
( ) 展现代 农业 的关 键举 措 二 发
现代农 业是 以现代 发 展理念 为 指导 ,以现代科 学技 术 和物质 装备 为支撑 ,运用 现代 经营形 式 和 管 理 手段 ,形 成 贸工 农 紧密联 接 、产加销 融 为一体 的多功能 、可 持续 发展 的产 业体 系 。现代农 业 的 生产 经营 、管 理需要 具备 农学 、机 械学 、管 理学 、信 息学等 多方 面 的知识 技能 。因此 ,高素 质 的新
摘
要 :新 农村 建 设 既 需要 体 制 内的动 力 ,也 需要 体 制 外 的推 动 。农 民是 新农 村 建设
的建 设者 、受益 者和 管理 者 。新 型农 民作 为新 农 村 建设 的主 体 ,其 素质 的 高低 直接 决定 着 新农 村建 设 的成 效 。培 育新 型农 民 ,契合 新 形势 下农 村 建设 的 实际 ,是农 村 内生性动 力 和 外 源性动 力和 谐 统一 的根 本保 证 。新 型农 民培 育 必 须从 应 急式 管理 中摆脱 出来 ,在 长效机
制上 下功 夫 ,在 解 决 突 出问题 上 出 实招 。 关键 词 :新农 村 ;新 型农 民 ;路 径
中 图 分 类号 :G 0 0 2 4 — 1 文献标志码:A 文 章 编 号 : 17 — 19 2 1 )2 0 4 — 5 6 4 9 8 (0 2 0 — 0 3 0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充当中坚力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具有全新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既有农业生产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又具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1.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可以引领农民朝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能力和市场化经营能力,可以引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2.提高农民收入: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市场经营能力,他们更加注重农业生产效益和企业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的产品和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他们通过聚集生产资本和生产力量,推进规模化生产,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传承农业文化和技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传统农业经验和文化,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使其更有可能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农业文化和技艺。
1.农业技术培训:为了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以致力于推广科技农业、现代化农业和绿色农业等。
同时也要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
2.产业带动:发挥乡村及地方行业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团体、合作社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多元化地发展乡村产业和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农民走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道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3.行业扶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金、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提供农业产权质押融资、信贷购买、税收减免等综合性扶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养新型农民
党 的十六 届 五 中全会 提 出 了建 设
社 会 主义新 农 村 的重 大历 史任 务 ,同
时 强调 ,要 培养 有 文 化 、懂技 术 、会
由不 懂法而造 成 的违 法事件 时有 发生 ,
更 不懂 得用 法 律来 维护 自己 的合法 权
益 ;另一 方 面 ,一 些 农 民片 面理 解 民
是要 调 动农 民的积 极 性 、主动 性 和创
渣乏起 ,严 重 影 响 了农 村 经济 发展 和
造性 ,引 导 他们 用 自己的双 手 创造 美 社会 稳定 ;四是农 民的文化水 平较低 , 计 资料 显示 , 目前 我 国农 民平 均受 教
育 年 限不 足 7年 ,近 5亿 农 村劳 动 力 中,高中及 以上 文化程度 的只 占 1 %, 3 初 中 的 占 4 %,小学 及 化 为 人 力 资本 的根 本 途径 ,也是 持续 推 动
较 保 守 ,传 统 的 小农 意识 根 深 蒂 固 , 普 遍存 在 “ 富 即安 ”心 理 ,缺乏 干 小 大 事创 大 业 的开 拓进 取精 神 ;二是 农
民 的民主 法制 意 识较 弱 。一方 面 ,农 民对 国家 依 法 治 国的 方 略所 知甚 少 ,
月2 5日,胡锦 涛总书记 在 中央政治局
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 建设 的力量 源 泉 。人 是 生产 力 中最 活 跃 的 因素 ,是经 济 活
主体 地 位 ,充分 发 挥 他们 在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主 体作 用 ,是新 农 村 建设 成败
主 ,把 民主等 同于 “ 对的 自由” 绝 ,进 而 向基 层政 府 提不 合理 的要 求 ,甚 至 阻挠 基 层政 府依 法 行政 ;三是 农 民 的
欠发达地区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选择
[ 摘
要 ] 农 民是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 的 主体 ,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 须 靠 农 民来 完 成。识 、 劳动技 能 、 管理 水平 等 , 直接 影 响到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建 设 的质量 和
水 平 。欠发 达地 区社 会 主义 新农村 建设 的迫 切 性和 农 民素 质 的现状 , 求各 级 政 府 尤其 是 县 要
就 可 增长 3 6 ~ . % , 第 一 产业 从 业 人员 受 .% 5 5 如 教 育水 平达 到 城 市 受 教 育水 平 , 乡居 民 收入 差 城 距 可缩 小 l 2 5~ 0个 百分 点 , 民收入 就会 大 幅提 农 高 。可 见 , 加 农 民收入 , 方百 计地 提高 农 民素 增 千 质是 关 键 。 ( ) 二 劳动技 能缺 乏 国务 院第 二 次 全 国农 业 普 查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家统 计 局公 布 的第 二 次 全
一
、
欠发 达地 区农 民素质 现 状
中国是 一个 农业 大 国 , 遍农 民素质偏 低 , 普 而 欠发达 地 区 的农 民素 质现 状更 不容 乐观 。
( 文化素质偏低 一) 国务 院第 二 次 全 国农 业 普 查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 家统 计 局 公 布 的第 二 次 全 国农业普 查 主要 数 据 显 示 , 2 0 至 0 6年 末 , 国农 全 业 从业 人员 3 7 484万 人 , 文 化 程 度 分 , 盲 占 按 文 95 , 学 占 4 . % , 中 占 4 . % , 中 占 .% 小 11 初 51 高 4 1 , 专及 以上 占 0 2 。在 经 济 较 发达 的东 .% 大 .% 部 地 区 , 盲 占 7 7 , 学 占 3 . % , 中 占 文 .% 小 85 初 4 . % , 中 占 6 8 。而 在 经 济 欠 发 达 的 西 部 88 高 .% 地 区 , 盲 占 1. % , 学 占 4 . % , 中 占 文 28 小 70 初 3. % , 中 占 35 。 由此 可见 , 国欠 发 达 地 67 高 .% 我 区农 村劳 动力 文盲 率较 高 , 教育 水平 明显 偏低 。 受 这一 高一 低 , 分 暴 露 了欠 发 达 地 区农 业 劳 动 者 充 在文 化素 质上 的劣 势 。由于文 化 知识 水平普 遍 不 高, 直接 影 响着 他们 对 国家 政 策 及 科 学 技术 的认 识 、 解 、 握 和运 用 , 响他 们对 市场 的应 变 能 理 掌 影 力, 同时也使 他们 难 以摆脱 小农 意识 , 而制 约 着 从 农 业 劳动 生产率 的提 高 , 为 制 约 当地农 业经 济 成 发展 的重要 因素 。调查 研究 表 明 , 代社 会 , 动 现 劳 者 的 收 入 分 配 与 受 教 育 程 度 密 切 相 关 。人 均 GP D 排序 , 与各地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的劳动 者 的多少 的排 序基 本相 同。据 国外权 威 经济学 家 们 的分析 , 中国农 民在校 时 间每增 加 一年 , 收入 其
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
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勤劳、善良、纯朴是农民思想素质的主旋律,但是小富即安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严重等方面。
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对腐朽落后的东西认识不清,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动;部分青年农民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所膨胀。
在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普遍,讲文明、讲卫生的风气尚未形成。
很多地区的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乱砍乱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素质高又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正以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1、农民素质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科学的支撑和推动,现代农业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
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才能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而这一转化能否顺利实施是与农民素质直接相关的。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主体,如果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技术,较快地接纳、消化和吸收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从而充分实现新成果、新技术的效益。
2、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成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时而出现了价格走低的“卖难”现象。
因此,必须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与此相适应,农民应改变过去单纯种植、养殖而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
破解“三农”难题的几点对策
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当前,农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比较滞后,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严重地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突出表现在: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破解“三农”难题的几点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破解“三农”难题,笔者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和思考,获得一些基本方法与途径,作为探索建设新农村的一些对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的“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三弱”: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薄弱社区。当前,农村总的形势较好,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比较安定,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应对论文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文化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如何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实际,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繁荣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认识不清是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一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保守的特点。
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
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
二是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参考,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
基层领导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甚至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
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使农村文化出现盲目的仿效,势必造成农村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脱节,出现“亮点不亮,特色不明”的混合局面。
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塑造
、
我 国农 民素质现状分析
1 文化 水平 偏 低 。 、
了多项有 益的改革 ,特 别是大力提倡完善村 民 自治制度 。
加大 了对 农民 民主意识 的关注 。 但是 。 的来说 。 总 由于受教 育水平普 遍较低 。 再加 上受小农 意识的封 闭性影 响 。 国 我 农 民的民主意识 仍然十分缺乏 。对待政治 问题 , 表现 出参 政热情不 高 , 政程度不够等情状 。他们较 少关注 国际国 参
术 的实验 、 范不 能理解 ; 示 一部 分青壮年 农 民对一 般性农 业 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 新技术 优势 得不到充分的发 挥。 如化肥施用问题 , 由于农 民没有掌握施用技术 , 造成化 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 。 据有关 资料统计 ,全 国接 “
缺医少药 等原 因, 得地方病和痴呆 、 残人 口比例都较 使 病
89 . %,接受小学 教育 的 占 3 . %,接受 初 中教 育的 占 0 22 2
举 中, 许多人都是抱着无所谓 的态度 。 同时 。 民参政议政 农 能力不够 ,许 多农民表达 自己政治要 求的能力 比较低 . 所
4 . %。接 受高 中教 育 的 占 93 %,接受 中专教育 的 占 87 O . 1
新型农民 农业技术教 育
等逢径 来培育和 塑造新型农 民,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有重 大的现 实意义。 【 关■词] 新农村
我 国是农业大 国 ,三农 ” “ 问题是关 系我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全局的重大 问题 。 的十六大提 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 党 会 的宏伟 目标 , 实现这个 目标 , 关键在农村 。 了实现社会 为 全i、 萏 协调 、 i 可持续 发展 。 的 十六 届 五 中全会 提出按照 党 “ 产发展 、 生 生活宽裕 、 乡风文明 、 村容 整洁 、 管理 民主 ” 的 要求 , 坚持从各地实际 出发 , 尊重农 民意愿 , 实稳步推进 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重大历 史任务 [。 ” 同时提 出了培育 和塑造新 型农 民的迫切使命 。 为解决 “ 三农 ” 问题赋予了新 的活力和提供 了切实可行 的有效途径 。
坚持合理分工 培养新型农民
福 州 3 0 0 ) 5 0 2
( 福建农 林大学 经济 与管理学 院 ,福建
摘
要 :分析 了当 f我国农 民的整体素质 以及培养新农 民的制约因素,提 出了坚 持分类培训 、削减农 民教育成 i 1 『
本 、改革农村教育模式的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 。
关键 词 : 文化 素质 :分 工 :新 型 农 民 :培 养
至 用 自认为 是 民主 的方式做 出违 法行 为 。四是文 化消 费落后 。很 多农村 缺乏健康 的文 化消 费场所 ,部分 农 民( 包括 妇女) 热衷 于封建迷 信和赌 博 。
(- 技 术 素 质 不 强 -)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技术素质不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比例相当低 ,接受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的只 占 2%,接受 过初 级 职业技 能 培训 的 34 0 . %,受过 中级 技术 教育 的只 占 01%,而 没有 受 过任 何技 术 .3
主法 规 、身心 、技 能几个方 面素质 。
当前 我 国 农 民 的整 体 素 质
作 为新 农村建 设主力 军的新 型农 民与传统农 民在整体 素质 上存在着 天壤之 别 。传 统农 民内部专 业分 工
程度 很低 ,一个 农 民家庭 即是传统 农业 小而全 的缩 影 :几 乎种植 其 当地 已经种植 过 的所 有农作 物 ,生产 自
培 训 的高达 7%,导致 熟练掌握 多项生产 技能 的农 民严 重匮乏 。 7 ( 经 营素 质差 三)
收稿 日期:2 0 一 1 2 08O—6 作者简介:吴文得 (9 2 ) 18 一 ,男,福建农林大学经济 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 向:区域农村 经济 发展: 通讯作者 郑金英 (9 4 ) 1 6 一 ,女,福建农林 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硕 士生导师 。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培养所面临的素质问题及对策
在 黑 龙 江 农 村 , 居 环 境 较 差 , 多 地 区 甚 至 是 人 很
T bel E u ain lee 0 8i eln j n r v c a l d ct a l ln2 0 H i gi gP o i e o v i n o a n
得 天独厚 , 但农 民素质 比较落 后 。 在发 达 国家 , 多农 很 民是有 高学历 的 , 如美 国 , 的农 民甚至 是博 士 。 想 有 要
转 型 , 求农 民们 要有 文化 、 要 懂技术 并且 还要 会经 营 。
这样 一来 . 型农 民就不 再是 只管 种地 和收粮 的农 民 新
了, 他们 有 了经营 的 需要 , 这就 从 本 质上 改 变 了农 民
的现 状 。而文 化 和技术 的引入 也会 使农 民开 阔 眼界 , 使 他们有 了更 高 的追求 和更 美好 的愿望 。 龙江 资源 黑
弱势 群 体 .至少 他 们失 去 了 自我保 护 的利 器— — 法 律。 当然 . 这也成 为农 民向农商 转变 的 障碍 。 经 营就 要
得懂 法 .如果 贸然 以经 营为 目的而 忽视法 律 的存在 , 无疑是 可 怕 的。首先 , 民可 能会 在经 营中得 不 到应 农
借鉴 其他 地 区的先进 经验 。而 且 , 黑龙 江省某 些地 在
让 黑龙 江农 民转 型为新 型农 民 , 有很 多问题 需要 解 还 决。
从 表 l 以看 出 , 龙 江 省 人 民 大 多 是 小 学 或 初 可 黑
中文 化水 平 ,高 中文化 和 大 专 以上 文 化水 平 的人 较
少 。这是 从全 省 的角度来 统计 的 。 不是 针对农 村 的 并 调查 。 但这 已经说 明问题 了 。 具备 大专 以上文 化水平 的人 占调查 人 口的 6 0 . %。可见 , 4 在科 学 文化知 识方 面 , 龙 江省 还需 作 出 巨大 的 努力 , 黑 因为 人 才是 黑 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除“小农意识”,培育新型农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新农村的形象,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业生产是否发展看农民;生活宽裕与否指的是农民;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文明不文明、农村卫生状况、政治是否民主也取决于农民。
可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但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于农民中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相当一部分农民尚存在的小农意识的不良影响,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目标,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小农意识”及其表现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大国。
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是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下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中不乏优秀和辉煌的因子,但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一“小农意识”。
关于小农意识,在百度搜索中给出这样的答案:“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简称小农意识。
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在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
”换句话说,小农意识是小农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的环境中形成并内化于小农头脑中的认知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意识等的总和。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闭保守。
小农意识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深厚根基,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居民自发的文化心理。
“小农意识”的表现形式有:1、封建迷信,思想狭隘。
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近些年来,农村搞迷信的花样是五花八门,干什么都要找人看一看,算一算,盖新房要找人算,红白喜事找人看,特别是近年来家中有考生的家长,都要找人先算算。
宿命观念浓厚且普遍存在,一旦命运不济,则崇拜各种神灵,信奉阴曹地府、因果报应。
希望通过烧香,向祖先祈祷,获得神灵保佑。
遇到灾害、挫折、疾病之时,往往怨天尤人,认为命中注定,缺乏抗争意识,观念保守。
2、宗派亲族,观念保守。
在一些乡村,宗族观念浓重,宗族势力膨胀,个人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往往引发宗族冲突乃至流血性械斗。
更有甚者,在一些乡镇,还有些村干部选党员的都要以是否是本家人标准,更为突出的是,“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意识仍然浓厚且普遍存在,农民千方百计、不惜任何代价多生超生子女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天下第一难”成为落实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专有名词。
3、不思进取,小富即安。
传统农民由于生活在封闭的村落小圈子中,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冲撞与对比,容易产生一种随遇而安的思想。
“三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被农村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
它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农民进取心不强,只要有吃有喝有穿,就不愿意去冒更大的风险,赚取更多的收入,听天由命,知足常乐,缺乏向命运挑战的开拓精神。
有小农意识的农民,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
其结果:一是没有了从前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干活要饿肚子的危机感;二是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烧香、修坟、修谱”,而不懂得把结余投入再生产,扩大成果。
4、自由散漫,缺乏“自律”。
眼下的农村,不少地方都是:“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村民们仍然信奉“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些甚至连自家的“门前雪”都懒得去扫,对公共事务相当冷漠,公共道德意识相当缺乏。
有些村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公共场所随意吐痰喧哗,而不顾及他人的存在;不少人将自己的住宅装饰清洁得干干净净,却任其公共场所脏成猪圈而懒得扫上一把。
5、因循守旧,盲目跟风。
对许多人来说,凡是不被经验所证明的事情,一般不愿意轻易实践;但同时又对社会风气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往往一哄而起,盲目“随大流”和攀比模仿。
许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认真进行市场调查,而凭“想当然”或模仿他人盲目投资上项目,往往经营亏本。
二、农民“小农意识”浓厚的基本原因1、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农耕文明是我国传统的文明形式,人多地少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分散经营,过分细碎化,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再加上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深蒂固地官文化,最终形成了有着以上诸多特征的小农意识。
目前我国的农业相对落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农民仍未完全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农村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小规模生产仍为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简单的生产工具,决定了日积月累的生产经验和熟练的技巧在生产中具有至高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形成了小农重技术而轻科学的、重感性经验而轻理性逻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使小农倾向于保守,以传统习俗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反对变革和创新,形成崇古拒新的文化意识。
2、农民自身素质偏低。
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中山日报》报道所述,在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
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
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普及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也很低。
这种无知正是滋生和传播封建意识、小农意识的土壤。
一些农民心理素质较差,感情上比较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一旦失败了,就去找“迷信”,相信命运。
法国作家伏尔泰说过:“迷信是傻子遇见了骗子的结果”,近年来的一些“迷信”正是利用部分人对科学的无知,对事物缺乏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来宣扬和传播其歪理邪说的,再加上,从认识根源来说,识别“迷信”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这既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也包括基本的科学方法和勇于批判、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这恰恰是广大村民所缺乏的。
低下的文化素质,限制了人们的视野,阻碍人们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妨碍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生存发展能力的提高。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一直强调防止“一手软、一手硬”的失误,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由于受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广大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主要体现在对农民教育的松懈和管理的松弛上。
在农村,平时既不开会也不组织集体活动,过春节时经常看到的秧歌队、锣鼓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少了,敲锣打鼓为烈军属贴春联也不见了,下乡电影也不多了,已有的老年活动室也成为打麻将、打扑克的场所。
农民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没有相应地得到改善。
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的今天,农民用于务农的时间少多了,休闲的时间增多了,空虚的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充实,思想意识自然难有提高。
4、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疲软。
长期以来,尽管我们党一再提倡解放思想,移风易俗,各级基层组织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对解放思想的宣传工作方法简单,对一些思想方面的问题往往是重堵轻疏,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疏导和现身说法。
不少地方对解放思想活动开展得不够深入、广泛、持久,对既有的小农意识习以为常,自病不觉,对某些封建迷信活动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破除“小农意识”的对策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需要思想观念的创新。
现代观念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单纯的资金和物资投入。
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进行观念变革,逐步改造小农意识,牢固树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崭新观念。
1、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首先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知识的提高可以使人们通过多种信息媒体获取无限的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视力所及以外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看到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从而促使人们消除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代之以开放进取的思想观念;其次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科学素养可以使人们科学认识世界和自身,破除历史遗留的愚昧迷信心理,可以使人们提高改造世界、发展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信心和能力,破除“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依赖顺从的宿命观念。
因此,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消除小农意识,消灭愚昧、保守、迷信的关键。
2、发展农村经济是基础。
要解决“小农意识”这样的思想问题,富裕是基础。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村级组织经济有实力,这样的村各项工作完成得较好,党员、群众民主意识及参政意识较强,群众的整体素质都比较高,修路、办学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大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相反,一些经济薄弱,或者根本没有集体收入的村,大多数村民都是抱着“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勇于创业、率先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手段。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视普及大众文化,使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得以更新转变;使广大农民通过报刊、书籍和各种媒体来了解信息、充实生活,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扶持热心文化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扶持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开展日益丰富和活跃的乡村文化娱乐活动。
比如说我县的老粮仓镇就建起了我县第一家农家书屋,书屋能及时更新各类农民朋友所需的法律、科普等书籍,借助于农家书屋这个平台,眼下阅读书籍成了农民下田干活之余的重要活动。
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农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看书读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少了。
广大农民把农家书屋亲切地称作农民的“精神粮仓”。
4、创新宣传方式是根本。
对于农村解放思想的宣传工作,不能只限于开开会,发发文,出一下宣传车,而是要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农民朋友们从下意识中认识到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体系,成为促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
如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活动,开展“学理论、学科技”活动等等。
让活动着眼于实际效果,在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活泼,操作上更简便,为农民所喜闻乐见。
另外,电台、电视台应针对当今农村发展的特点,积极创办一些新的科普专栏、专题,还可以在广播、电视中播出一些有关解放思想、宣传科学、破除“迷信”方面的公益广告,使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深入民心。
多宣传一些农民朋友们中的劳动模范、致富能手、道德楷模,让宣传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