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分工越发达,说明生产力越发达。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这就产生了所有制。所以,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在一个民族内部,分工的发展,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导致所有制的出现,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成为被统治阶级。分工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通过分析他们特点,马克思得出结论,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所以,人是不自由的。而人为了获得自由,就要消灭异化,摧毁这种旧式分工,

代之以范围更加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摧毁这种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生产力越发达,分工就越发达。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他们同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即和生产资料占有者的统治相对立。其次,只有依靠生产力的发展,才不会出现在极端贫困条件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这种摧毁异化的运动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它不是一种确立的状况,也不是现实应当与之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资本主义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生产的社会化,使得分工也进一步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的逐利性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进一步导致资本主义的相对人口过剩。这就使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尖锐,旧的生产关系一定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的关于“分工”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由此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经济开始腾飞。然而,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民主法制的不健全...其中,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无疑是最令国人担忧的问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分工”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 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 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分工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正式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然要产生差异,贫富差距不可避免。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差异越来越

大,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严重。

改革开放以后调整了过去相对平均主义的生产关系,把私有制引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当中,虽然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但它是与当今中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换句话说,当今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的能够消灭那种“异化”所要求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水平。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要彻底地消除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的。相反,由于“分工”所造成的这种贫富差距,如果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能够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种差距不能过大,否则会引起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也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

邓小平说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的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我们要采取消除那些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把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异化”的分工和私有制的消失,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随之消失,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