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上调控乳腺癌的转移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3a147727284b73f2425018.png)
2和 C x 。没 有 T A 区, 示 B MS dA AT 揭 R I转 录 以不依 赖 T A 的方式进 行[ 。检 测 B MS AT 2 ] R 1氨基 酸顺 序揭 示 了一 些 关于功能 的线索 , 但是不能最 终把 B MS 定 位 到已知 的 R 1
蛋 白 质 家 族 。 B MS R 1里 存 在 几 个 磷 酸 化 区 域 , 括 为 包 AM P GMP、 白激 酶 C 和 酪 蛋 白激 酶 Ⅱ提 供 区 域 , 迄 今 / 蛋 、 但
和缺失是 很常见 的 。在 以上 的研究 基 础 上 , hlp 等[ P iis 。 l
把新 青霉 素标 记 的 1 号 染 色 体 导 入 转 移 性 乳 腺 癌 细 胞 系 1 MDA MB4 5中 , 交 的 细 胞 被 称 为 no 14 5 在 裸 鼠 模 - -3 杂 el/3 ,
1 B MS R 1的发 现
乳 腺 癌 转 移 抑 制 基 因 是 通 过 临 床 观 察 和 分 子 生 物 学 相 结 合 而 发 现 的 。很 早 就 知 道 染 色 体 1 1的长 和 短 臂 的 缺 失 和 乳 腺 癌 进 展 关 系 密 切 I , 光 原 位 杂 交 将 B MS 1荧 ] R 1定 位 于 染 色体 1q1 . ~ l q1 . 1 3 1 l 3 2上 [ lq在 4 % ~ 6 % 的 晚 期 。 l O 5 乳 腺 癌 里 有 丢 失 , 腺 癌 进 程 中 在 lq 1 近 区 域 的 扩 增 乳 l 3附
维普资讯
实用临床医学 20 0 7年 第 8卷 第 1 期
07 P a t a C iia dc n rci l l cl c n Me ii e,20
—
,
乳腺癌干细胞影响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
![乳腺癌干细胞影响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b95023aee06eff9aef80765.png)
1 .乳腺 癌 干细 胞概 述
1 . 1乳 腺 癌干 细胞 的发 现 2 0 0 3 年 Al Ha j j 等… 利 用 人 类 乳 腺 癌 细 胞 接 种 免 疫 缺 陷动 物 模 型首 次 在 实体 瘤 中 证 实 了乳 腺 癌 干 细 胞 的存 在 。他 们 筛 选 C D 4 4 ,C D 2 4 作为 乳 腺癌 细胞 的表 面标 志 , 利 用流 式 细 胞仪 从 l 例 原发 病 灶, n 8 例 癌 性 胸 水 中分 离出 不同表 型 的癌 细胞 ,接 种于 免 疫 缺 陷( N OD / S C I D) t ] , 鼠体 内 ,发 现 注射 表 型为C D 4 4 -或 C D 2 4 + 细 胞的 小 鼠体 内很 少 有肿 瘤 形成 ,而 具有 C D 4 4 + C D 2 4 / l o w 标志的1 0 0 个 乳 腺癌 细 胞 就可 以 在 小 鼠体 内 形 成肿 瘤 ,并 且新 形成 的 肿瘤 与原发 肿瘤 组 织 病理 学 特征 相似 。 1 . 2乳 腺癌 干细 胞的 起源 乳 腺 癌 干 细 胞 究 竟 起 源 于 何 种 细 胞 至 今 仍 无定 论 ,人们 普遍 认 为其 起源 于正 常干 细胞 ,因为 正 常干 细 胞存 在 被激 活 的 自我 更 新 机 制 ,获 得 较 少 突 变 即有 可 能 发 生 癌 变 ;而且干细胞生存周期长,容易积累致瘤 性 基 因突 变 。也 有 学者 认 为 乳腺 癌 干 细 胞 是 已经 分化 的细 胞在 致癌 因子 作用 下去 分 化 重新 获 得干 细胞 特性 而形 成 的 。另外一 种 学 说 认 为 ,肿 瘤 干 细胞 可 能是 非 肿瘤 干 细 胞 经 由上 皮 间 质转 换 ( E MT ) 而 来 。Ma n i 等 首 先证明E MT和 乳 腺 癌干 细胞 具 有 相 关 性 , 他 们 发 现 诱 导 乳 腺癌 细 胞 E MT 可 以 使 乳 腺 上 皮细 胞获 得 干细 胞特 性 ,表 现 为E MT 细 胞 中C D 4 4 + C D 2 4 / l o w样 细胞 数及 体外 培 养 乳 腺 微 球 形 成 大 量 增加 ,表 明E MT 可 以 产生C S C 样 细 胞 ,体 内试 验 也 同样 支 持上 述 结论 。 1 . 3乳 腺癌 干细 胞 的表 面标 志
芪胶升白胶囊对曲妥珠单抗和多西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影响
![芪胶升白胶囊对曲妥珠单抗和多西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17be9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13.png)
芪胶升白胶囊对曲妥珠单抗和多西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影响芪胶升白胶囊是一种中成药,由人参皂苷、麦芽醇和白芍苷等天然植物提取物组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的功效。
曲妥珠单抗和多西紫杉醇是目前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常用的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本文将探讨芪胶升白胶囊对曲妥珠单抗和多西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影响。
研究表明,芪胶升白胶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等。
这些免疫调节作用不仅可以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还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和抑制肿瘤的转移。
芪胶升白胶囊在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靶向药物,主要通过抑制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曲妥珠单抗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耐药性,导致药物疗效减弱甚至失效。
而芪胶升白胶囊则被证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减缓曲妥珠单抗的耐药性产生。
一些临床研究也证实,将芪胶升白胶囊作为曲妥珠单抗的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总生存率,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多西紫杉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化疗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来抑制肿瘤的增殖。
多西紫杉醇的一大限制性因素就是其明显的毒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神经系统毒性和肝肾功能损害等。
芪胶升白胶囊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多西紫杉醇引起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芪胶升白胶囊辅助多西紫杉醇治疗乳腺癌患者,不仅可以增强化疗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可以显著减轻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mir-410通过靶定erlin1调控乳腺癌生长侵袭和转移
![mir-410通过靶定erlin1调控乳腺癌生长侵袭和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69c1ffc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2.png)
摘要目的:乳腺癌是全世界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大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其肿瘤相关性死亡率高达14%。
乳腺癌中,超过90%为导管型和小叶型乳腺癌。
多项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常复杂,其过程涉及到多基因参与和多步骤完成。
乳腺癌细胞中许多基因表达水平及产物活性发生了改变,例如参与其过程中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
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其长度约为20nt,可以特异性抑制序列翻译或降解其下游调控的mRNA 来调节基因的表达情况和水平,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有研究表明,miRNA可以调节多种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发育、凋亡、造血细胞分化和脂肪代谢等。
同时,多种miRNA参与调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正向或者负向的调节乳腺癌进程作用。
因此,明确miRNA的调节作用和相关机制,可为乳腺癌恶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ERLIN1属于一个大的蛋白质家族,这个蛋白家族的成员拥有进化上保守的stomatin / prohibitin / flotillin / HflK / C(SPFH)结构域。
这种含有SPFH结构域的蛋白定位于拥有共同特征的一类膜上。
ERLIN1及其同源物ERLIN2定位于内质网膜的脂肪区域,彼此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功能复合物。
在一项对人乳腺癌标本的研究中发现在28%的乳腺癌病人中ERLIN1区域的表达增高。
最近,人类遗传研究发现ERLIN1基因突变与儿童期神经元疾病相关。
这类疾病以儿童下肢进行性无力、痉挛和智力障碍有关。
然而,ERLIN1在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本课题,着重研究乳腺癌中是否有miRNA可以直接调控ERLIN1的表达并发挥相应的功能。
方法:1、我们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中通过CCK-8实验、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实验验证ERLIN1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机制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97649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2.png)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机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以发生在男性身上。
它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乳腺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展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的调控。
一、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乳腺癌来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
在乳腺组织中,乳腺上皮细胞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当这些细胞发生遗传或环境等因素的突变时,它们可能会开始异常增殖和分化,并逐渐形成肿瘤。
乳腺癌的细胞增殖能力是其恶性特征之一。
正常情况下,细胞会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生长因子和抑癌基因等。
然而,在乳腺癌中,这些调控机制失去了平衡,导致了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
同时,乳腺癌细胞还具有癌细胞特有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这使得病情更加复杂和危险。
乳腺癌的细胞分化也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乳腺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分化,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功能越成熟。
然而,在乳腺癌中,这种分化过程受到了干扰,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表现为细胞形态的混乱和功能的失调。
二、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分子机制的改变。
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其中,BRCA1、BRCA2是最为典型的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会导致DNA修复能力降低,增加细胞遭受损害的风险,从而增加乳腺癌的患病率。
此外,乳腺癌细胞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基因的异常表达,例如HER2基因的扩增,以及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异常表达。
乳腺癌的发生还涉及到一系列信号通路的改变。
例如,PI3K/AKT 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并抑制细胞凋亡。
其异常激活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耐药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乳腺癌的肿瘤微环境也对其分子机制有重要影响。
肿瘤微环境包括间质细胞、免疫细胞和血管等。
这些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组织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乳腺癌的发展过程,并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_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_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8a4d6e1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f.png)
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 -MB -231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陈林1,2,梁秋果1,2,吉杨丹1,2,王恒1,21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贵州都匀558013;2 黔南州天然产物与组分功效重点实验室摘要:目的 观察黄岑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 -MB -231的侵袭、迁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MDA -MB -231细胞分为一组、二组、三组及对照组,一组、二组、三组分别加入2.5、5、10 μmol /L 的黄岑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培养48 h 时采用划痕修复实验观察四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 侵袭实验观察四组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细胞EMT 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 )及E -钙黏蛋白(E -cadherin )、整合素αv 、β3、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 -FAK )、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整合素p -PI3K )。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黄岑素组细胞迁移率降低、侵袭细胞数少,细胞E -cadherin 相对表达量高,vimentin 、整合素αv 、整合素β3、p -FAK 、p -PI3K 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 均<0.05)。
结论 黄芩素抑制MDA -MB -231细胞的侵袭、迁移及EMT 。
黄岑素可能通过抑制整合素αv 、整合素β3表达,进一步抑制p -FAK 、p -PI3K 蛋白表达,抑制MDA -MB -231的侵袭、迁移及EMT 。
关键词:黄芩素;乳腺癌;细胞侵袭;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波形蛋白;E -钙黏蛋白;整合素αv 、整合素β3;黏着斑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24.06.003中图分类号:R9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 (2024)06-0010-04Regulatory effects of baicalein on invasion , migration , and EMT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DA -MB -231CHEN Lin 1, LIANG Qiuguo , JI Yangdan , WANG Heng1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ine , Qiannan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 Duyun 558013,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baicalein on the invasion , migration , and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DA -MB -231 and to explore its potential mechanism of action. Methods MDA -MB -231 cells in the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1, Group 2, Group 3, and Control group. Baicalein was added to cells in the Group 1, Group 2, and Group 3 at concentrations of 2.5, 5, and 10 μmol /L , respectively , while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treated. After 48 h of incubation , Scratch repair experi‐ment was used to observe cell migration capacity , Transwell invasio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cell invasion ca‐pacity , and Western blotting was utiliz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EMT markers including vimentin and E -cad‐herin , as well as integrin αv , integrin β3, phosphorylated focal adhesion kinase (p -FAK ), and 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 (p -PI3K ) protein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 cell migration rate decreased , the number of invading cells decreased ,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E -cadherin was higher , and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s of vimentin , integrin αv , integrin β3, p -FAK , and p -PI3K protein were lower in the baicalein group , with a dose -de‐pendant manner (all P <0.05). Conclusions Baicalein inhibits the invasion , migration , and EMT of MDA -MB -231cells. Baicalein may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ntegrin αv , integrin β3, and further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p -FAK and p -PI3K proteins , thereby inhibiting the invasion , migration , and EMT of MDA -MB -231 cells.Key words : baicalein; breast carcinoma; cell invasion; cell migration;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vimentin;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基金(qnyz202013,qnyz202206);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教育教学科研基金项目(qnyzjx202205);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qnyz202201)。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效果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5ccffe4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5.png)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效果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就是脑转移。
脑转移性乳腺癌是乳腺癌患者中的一种严重疾病,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干扰素制剂在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广泛应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中。
针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干扰素制剂被认为具有多种抗癌机制,能够改善预后,并且减少病情的进展。
首先,干扰素制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研究发现,干扰素能够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扩张,降低脑转移性乳腺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如JAK/STAT、NF-κB等,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使转移灶的细胞死亡,从而减少脑转移性乳腺癌病情的进展。
其次,干扰素制剂调节免疫应答,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研究表明,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常常受损。
然而,干扰素制剂可以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溶解和清除。
干扰素能够增强抗原呈递细胞(APCs)的功能,提高T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并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脑转移性乳腺癌的生长和扩散。
第三,干扰素制剂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脑转移性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往往伴随着新血管的形成。
然而,干扰素能够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进而阻断新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脑转移性乳腺癌的发展。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降低肿瘤组织内的血管通透性和抑制肿瘤侵袭性。
干扰素制剂在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一项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缓解疼痛症状。
另外,一些早期的研究显示,干扰素制剂可以改善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干扰素制剂作为一种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的药物,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乳腺癌肺转移: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
![乳腺癌肺转移: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d787ff42c850ad02de80412a.png)
究 所
基 因表 达 芯 片 比较相 同遗 传 背 景 的高 、 转移 潜 低 能乳腺 癌 细胞株 的 mR A, 现 近 6 N 发 0个 基 因发 生 了 2倍 以 上 的 表 达 变 化 , 中 A 1 Al. sd 其 F Q( l f e 1u gn o ho oo q 基 因 的变 化 尤 其 明显 , e ef m c rm sme1 ) r 在 高 转 移细 胞 内上调 3倍 以上。A 1 基 因 曾被 FQ 报 道 与 白血 病及 甲状 腺 癌 有 关 , 与乳 腺 癌 关 系 但 不 明。项 目组通 过分 子 克隆 方 法构 建 了 A 1 F Q真 核 表达 质粒 , 染并 稳定 表 达 A 1 的 MD — 一 转 FQ A MB 4 5 2 1细胞 的 侵 袭 能 力 明显 增 高 , 种 裸 鼠后 3/3 接 肺 转 移也 明显 增 加 , 近 接种 高 转 移 细胞 株 的裸 接 鼠肺 转移水平。移植 瘤体 内基质金属 蛋 白酶 ( a i m tx r m t l po iae , MP .、 P9 转 录 因子 Es1 e l r e ss M )2 MM -、 ao tn t . 及 R o ( a o ooo s 的 mR A和 蛋 白表达 h C R s m l u h g C) N 均显著 上 升。 对 高 转 移 细 胞 株 调 低 A 1 后 , FQ 其 转移 能力 显著下 调 。为 进 一 步 明确 A 1 的作用 FQ 机制 , 笔者观察 了转染 A 1 F Q前后 的 m N R A表 达 变 化 , 现 包 括 雌 激 素 敏 感 性 指 状 蛋 白 ( s oe — 发 et gn r
FGF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
![FGF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1a0a62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4.png)
FGF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曲杰;魏依兰;吕喜英;李青山【摘要】目的观察成纤维生长因4(FGF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取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各40例份,采用RT-PCR法检测FGF4 mRNA.培养正常乳腺细胞株MCF-10A、低转移乳腺癌细胞株T47D、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采用RT-PCR法检测FGF4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GF4蛋白.收集T47D,利用pCDNA3.1-FGF4构建过表达FGF4的T47D稳定细胞株T47D-FGF4-oe,以只转染pCDNA3.1的细胞株T47D-NC作为作为阴性对照组;收集MDA-MB-231,利用RNA干扰技术敲除FGF4构建稳定表达FGF4-shRNA的细胞株MDA-MB-231-FGF4-si,以MDA-MB-231-NC作为阴性对照组;Westernblotting法检测FGF4蛋白,MTT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结果乳腺癌组织中FGF4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CF-10A、T47D细胞FGF4 mRNA和蛋白灰度值均低于MDA-MB-231细胞,T47D细胞FGF4蛋白灰度值低于MDA-MB-231细胞(P均<0.05).T47 D-FGF4-oe细胞FGF4蛋白灰度值、增殖速度高于T47D-NC细胞,划痕距离小于T47D-NC细胞(P均<0.05).MDA-MB-231-FGF4-si细胞FGF4蛋白灰度值、增殖速度低于MDA-MB-231-NC细胞,划痕距离大于MDA-MB-231-NC细胞(P均<0.05).结论 FGF4在乳腺癌中显著高表达,并有促进乳腺癌细胞株增殖及转移的作用.【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8(058)027【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成纤维生长因子4;乳腺癌;T47D细胞;MDA-MB-231细胞;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能力【作者】曲杰;魏依兰;吕喜英;李青山【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8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位居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上乳腺癌[1]。
蜘蛛香总黄酮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蜘蛛香总黄酮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bd27e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4.png)
进其病变组织纤维组织增生及毛细血管再生。
炎症因子TNF-a和IL_6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可介导炎症反应。
TNF-a可直接作用于细胞、微血管等,造成组织损伤[9\IL-6作为炎性细胞主要调节因子,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炎性激活,使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强⑻。
本实验研究显示芙蓉膏高剂量可降低模型兔血清TNF-a.IL_6表达(P<0.01),提示芙蓉膏高剂量可减轻急性软组织感染模型兔的炎症反应。
TGF-pi属于大分子复合物,广泛存在于全身组织,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炎症刺激可激活TGF-B1,可使成纤维细胞表型发生改变,促使成纤维细胞对胶原基质的收缩作用,可以加速创面的愈合⑴]。
本实验结果显示芙蓉膏高、低剂量可降低模型家兔全血WBC、NE数量,增加血清TGF -pl表达(P<0.01);该结果表明芙蓉膏高、低剂量可促进急性软组织感染模型兔的创面修复。
本研究表明,芙蓉膏可减轻急性软组织感染模型兔背部病变组织的炎症反应,促进创面修复,高剂量优于低剂量;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全血WBC及NE数量,调节促炎因子TNF-a JL-6与多功能生长因子TGF-pi之间动态平衡有关。
该实验亦为其更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1]Tognetti L,Martinelli C.Bacterial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microbiology,aetio-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a collaboration between dermatologists and infectivologists[J].J Eur Acad DermatolVenereol,2012,26(8):931-941.[2]奚勇强•专家小组推荐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疗原则[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9(25):209-215.[3]刘培允,李兆俊,陈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4):521.[4]王炜,秦黎虹•芙蓉膏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6)=416.[5]于庆生,汪晓明,潘晋方,等•芙蓉膏治疗非感染“阳热肿痛”类病证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380-382.[6]于庆生,王炜,侯勇.等.芙蓉膏外敷治疗软组织感染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1)=13-15.[7]张琦,于庆生,潘晋方,等•名老中医经验方芙蓉膏体外抗炎作用实验研究[J].安徽医学,2011,32(11):1904-1906.[8]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力.[9]Wolkow A,Aisbett B,Jefferies S,et al.Effect of heat exposure and simulated physical firefighting work on acuteinflam-matory and cortisol responses[J].Ann WorkExpo Health,2017(185):282-288.[10]Argirios T,Iraklis T,Petros K,et al.The role o£procalci-tionin and IL-6in discriminating between septic and non-septic causes of ALL/ARD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lin Chem Lab Med,2013,51(7):1535-1547.[11]Bran GM,Sommer UJ,Goessler UR,et al.TGF-pl antisense impacts the SMAD signaling system in fibroblastsfrom keloid scars[J].Anticancer Res,2010,30(9 ):3459-3463.(修回日期:2020-07-13)蜘蛛香总黄酮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姚欢欢1,陈思思1,邵锦晖2,陈吉1('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2;2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浙江杭州311400)摘要目的:探究蜘蛛香总黄飼(TFV)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其相关调控机制。
PRMT1对乳腺癌细胞转移的调控研究
![PRMT1对乳腺癌细胞转移的调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cf4d8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f.png)
PRMT1对乳腺癌细胞转移的调控研究PRMT1(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1)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酶,它能够将蛋白质上的精氨酸甲基化,这一过程对于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学活动都有调控作用。
实际上,PRMT1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所有PRMT酶中的一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RMT1在乳腺癌细胞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乳腺癌细胞转移是乳腺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它是乳腺癌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当乳腺癌细胞开始侵入周围组织或转移到远处的器官时,治疗的成功率就会显著降低。
复发和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研究乳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和调控因素对于治疗乳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PRMT1作为乳腺癌细胞转移的一个重要的调控因素,其作用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
首先,PRMT1对于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PRMT1的高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侵袭性、转移性密切相关。
PRMT1的过度表达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
而PRMT1的表达水平被下调则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其次,PRMT1还能够通过对多种基因的甲基化作用,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调节细胞的转移能力。
例如,PRMT1可以直接甲基化FOXC2基因,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
PRMT1也可以参与调节Wnt/β-catenin通路、ECM和蛋白酶的活性等多种信号通路的活性,影响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和存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总的来说,PRMT1在调节乳腺癌细胞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究PRMT1在乳腺癌细胞转移中的调控机制,尤其是它与其他调控因素和信号通路交叉作用的研究。
这些研究将为我们理解乳腺癌转移机制提供更深入的认识,也将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乳腺癌晚期全身转移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吗?哪种效果好
![乳腺癌晚期全身转移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吗?哪种效果好](https://img.taocdn.com/s3/m/9704412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3.png)
乳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女性中较高。
如果不及时治疗,乳腺癌会发生转移,扩散至身体各处。
当乳腺癌晚期发生全身转移时,疾病的治疗就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那么,乳腺癌晚期全身转移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吗?化疗是目前乳腺癌晚期全身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化疗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或口服药物,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化疗一般需要持续数周或数月,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靶向治疗是利用生物技术制造出的抗体,针对癌细胞内部的特定蛋白质进行干预,避免其生长和扩散。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用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并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是,靶向治疗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乏力、食欲不振等。
放射治疗可用于控制晚期乳腺癌的局部症状和疼痛。
然而,对于全身性转移的患者,放疗一般只能带来短期的缓解,并不能完全治好癌症。
在乳腺癌晚期全身转移时,手术往往被认为是无法治好的。
但是,手术仍然可以用于减轻患者的症状,例如切除导致疼痛和不适的肿块或器官。
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外,中医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也会发挥了独特的优势,虽然短期内缩小瘤体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但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龄大、身体弱、转移范围广的患者也能使用。
中医治疗乳腺癌从患者整体出发,把扶正元气放在首位,注重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控制病情发展,抑制癌细胞的继续扩散转移,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
袁希福老中医有四十余年的中医治癌经验,更从多年的从医经验重,总结出“三联平衡”理论,提出抓住癌症关键病机——“虚”、“瘀”、“毒”并统筹兼顾,采取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三大对策,辨证施治,重点用药,调节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使紊乱的内环境重新归于平衡,疾病亦趋康复。
总体而言,在乳腺癌晚期发生全身转移时,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但是,医学界依然在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ce0280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e.png)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中的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乳腺癌中扮演着重要的调控角色。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ncRNA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耐药性的形成等。
具体来说,在乳腺癌细胞中,某些LncRNA的表达水平异常升高或降低,引发了多条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或抑制,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变和增殖。
LncRNA还可以调控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等过程参与乳腺癌的转移过程。
LncRNA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还可能影响其对治疗的敏感性。
深入研究Lnc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于揭示乳腺癌的病理生理过程,发掘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调控机制复杂且多样,涉及到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临床表现、免疫治疗、治疗靶点以及干细胞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通过对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还可以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深入研究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突破口和方向,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许多长链非编码RNA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某些长链非编码RNA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来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速度,从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乳腺癌晚期转移了是不是必死无疑
![乳腺癌晚期转移了是不是必死无疑](https://img.taocdn.com/s3/m/9684ac4c4431b90d6c85c7fe.png)
女性健康调查报告指出,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
乳腺癌晚期病情恶化速度较快,癌肿进一步发展,癌细胞会侵袭周围的器官组织,形成扩散转移,一旦转移很多患者就认为自己活不长了,没救了,那乳腺癌晚期转移了是不是必死无疑呢?乳腺癌晚期一旦出现转移,意味着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也会伴随诸多的并发症,很多患者因此感到恐慌,认为自己没救了,其实出现扩散转移虽然病情较重,但并不意味着必死无疑,患者应结合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症治疗,以尽可能的控制病情,延长生命。
乳腺癌晚期出现转移,已经不适用手术和放疗这种局部治疗方法了,此时多采用化疗和中医治疗。
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方法,对于癌肿有较为直接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瘤体,延长患者生命,但是化疗会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起杀死,长期反复的化疗也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导致患者的身体各项免疫功能随之下降,有很多患者往往难以承受,因此在化疗期间常配合中医药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使化疗能够安全顺利的完成。
中医治疗乳腺癌,不仅能联合化疗弥补化疗的不足,对于不能或者不愿化疗的患者,也可以单独使用。
中医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施治,坚持扶正祛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控制原发病灶和转移症状上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同时还能全面调理患者的机体,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机体内环境的调控能力,使患者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达到平衡,以抵抗癌肿的发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选择中医治疗时,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用药,其中袁希福就是一位深受乳腺癌患者和家属信赖的老中医。
由于出身中医世家,作为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
为了提高理论水平,袁希福院长还曾先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师从多位名家。
从事中医肿瘤事业近40年,袁希福已帮助10余万例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更有不少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赢得用药患者的信赖和认可。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BRMS1)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开题报告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BRMS1)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10f588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3.png)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BRMS1)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
和生物学功能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乳腺癌是继肺癌之后全球女性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的发生环节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异及表达的改变。
相比于原发性乳腺癌,转移性乳腺癌具有更高的致死率,所以对于探究转移抑制因子(BRMS1)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生物学功能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探究BRMS1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BRMS1在乳腺癌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统计手段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性。
2.探究BRMS1对人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BRMS1基因沉默/过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3.探究BRMS1对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调控。
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检测BRMS1基因沉默/过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检测与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和调控情况。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对BRMS1在人乳腺癌中表达及其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有助于深入了解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为乳腺癌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21b14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9.png)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而乳腺癌骨转移是乳腺癌晚期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骨转移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功能障碍,还会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
因此,针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重要。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作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切除转移灶来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手术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转移灶的数量和位置等因素。
对于单个转移灶较大的患者,手术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多个骨转移及广泛瘤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则难以实施。
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作为骨转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中。
放射治疗可以减缓骨痛、增强骨骼稳定性,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对于局部病灶较小、疼痛明显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提供显著的缓解效果;而对于病灶较大,合并局部压迫症状严重的患者,放射治疗则需要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取得更好的疗效。
三、内分泌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中,内分泌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分泌治疗通过干扰肿瘤细胞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约有80%的患者存在雌激素受体阳性,对内分泌治疗特别敏感。
内分泌治疗通常包括雌激素拮抗剂、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
四、靶向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靶向治疗主要是指通过靶向肿瘤细胞上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转移。
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赫赛汀、曲妥珠单抗、依抚仙、培美曲塞等。
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其特异性和效果的可预测性,可以减轻化疗对患者的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五、综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治疗通常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射、内分泌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的联合应用。
综合治疗既能减轻疼痛,又能控制肿瘤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综合治疗还能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治疗对身体的损害。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患者HER阳性转移疾病的治疗作用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患者HER阳性转移疾病的治疗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a8d8b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9.png)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患者HER阳性转移疾病的治疗作用引言:乳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 HER2阳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亚型,其表达了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HER2阳性乳腺癌常表现为高度侵袭性和具有转移倾向。
干扰素制剂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的肿瘤治疗中。
本文就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患者HER阳性转移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
干扰素制剂的工作机制:干扰素(IFN)是一类由感染或刺激引起的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干预和调节免疫系统。
干扰素制剂是通过模拟干扰素的活性,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制剂主要有两类:α和β,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其主要机制包括:1)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细胞周期,达到抗肿瘤作用;2)增强免疫系统:通过激活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
干扰素制剂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干扰素制剂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来说,干扰素制剂在治疗转移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HER2阳性乳腺癌通常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倾向,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抵抗性也较强。
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制剂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例如,与靶向抗HER2治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显著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此外,干扰素制剂还可以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研究发现,干扰素制剂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干扰素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可以降低肿瘤的血液供应,减少肿瘤的营养来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一步抑制肿瘤的扩散和转移。
干扰素制剂的副作用和安全性:干扰素制剂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需要注意。
干扰素制剂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发热、疲劳、恶心等,这些副作用通常是可控的,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干扰素制剂在乳腺癌核受体阳性转移疾病中的治疗策略
![干扰素制剂在乳腺癌核受体阳性转移疾病中的治疗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18467b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9.png)
干扰素制剂在乳腺癌核受体阳性转移疾病中的治疗策略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雌激素的作用密切相关。
其中,乳腺癌核受体阳性是指乳腺癌细胞上表达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呈阳性状态。
乳腺癌核受体阳性状态对于患者的预后和治疗策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乳腺癌治疗中,干扰素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核受体阳性转移疾病。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首先,干扰素制剂可以通过调节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达到治疗乳腺癌核受体阳性转移疾病的效果。
研究表明,干扰素能够使乳腺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表达下调,降低其对雌激素的依赖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此外,干扰素还能抑制雌激素受体的转录活性和DNA结合活性,进一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因此,干扰素制剂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调节雌激素受体的功能,提高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
其次,干扰素制剂还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可以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和转移。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过程,而肿瘤血管生成被认为是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干扰素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其他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信号传导通路,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乳腺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加乳腺癌细胞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干扰素制剂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乳腺癌是一种免疫相关的疾病,肿瘤相关抗原和肿瘤微环境的免疫逃逸是肿瘤发展的关键过程。
干扰素能够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和T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研究发现,干扰素还能够增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提高患者对免疫治疗的耐受性和应答率。
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和机制
![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和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d29ed0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b.png)
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和机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影响女性健康的一大难题。
目前,发展快速的乳腺癌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治疗,如何降低其再发生和转移的风险成为了医学研究的关键。
而雌激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雌激素作为一个类固醇激素,对乳腺组织形成与维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当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时,就会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此外,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时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也会导致乳腺癌发生。
这和雌激素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通过与雌激素结合,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被激活,导致乳腺细胞增殖、分化和生存。
大约70%的乳腺癌患者是雌激素受体阳性的,这意味着他们的癌细胞可以增殖和生存,且可以通过制药干预降低雌激素受体的作用来降低乳腺癌发生和复发的风险。
虽然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但是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乳腺癌细胞决定分裂还是凋亡。
生长和凋亡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维持组织健康的关键之一。
一些研究表明,雌激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这是因为雌激素作为内源性抗氧化剂,可以通过减少细胞内部的自由基数量从而减轻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
雌激素还可以通过调控细胞的转移来影响乳腺癌的发展。
乳腺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初发灶穿过基底膜,进入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
研究表明,雌激素在乳腺癌细胞的转移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其主要通过调控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这些蛋白在引导细胞的运动和侵袭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同时,雌激素也可以在干预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干预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雌激素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的转移。
总之,雌激素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调控中。
对其作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在降低乳腺癌发生和复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身体的健康。
Exo70自身聚合的关键序列及其在乳腺癌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
![Exo70自身聚合的关键序列及其在乳腺癌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423b5c5e009581b6bd9eb91.png)
Exo70自身聚合的关键序列及其在乳腺癌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
用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癌症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远处转移和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
Exo70是胞外分泌复合体Exocyst的关键亚基,可通过参与Exocyst复合体的组装促进乳腺癌转移。
ExO70还能发生自身聚合并影响乳腺癌细胞的迁移,独立于Exocyst复合物之外发挥作用。
但该过程仍有问题需进一步明确,例如:Exo70自身聚合的关键序列目前尚不清楚;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ExO70自身寡聚与参与形成Exocyst复合物相比,是辅助作用还是同样重要?我们通过研究发现,ExO70自身形成二聚体的能力要显著强于其与Exocyst其它7个亚基的结合,提示Exo70自身聚合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我们通过构建一系列的Exo70缺失突变体,通过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逐渐缩小范围,最终确定了 ExO70形成聚合体的关键位置是位于氨基酸31~35与505~509中两段同样的序列“SLEKS”。
进而利用这两个序列的缺失突变体转染到乳腺癌细胞,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证实这两段“SLEKS”序列在ExO70聚合体及乳腺癌细胞迁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以上结果为ExO70独立于Exocyst复合体功能之外的新功能研究提供了依据,也为日后在乳腺癌及其转移的治疗过程中提供潜在的分子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中英文摘要作者姓名:王艳论文题目: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亚基, 功能上调控乳腺癌的转移作者简介:王艳,女,1982年11月出生,2001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习,2006年9月师从于北京大学尚永丰教授,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LSD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属于以FAD为辅酶的单胺氧化酶,能够催化H3 K4me2和H3 K4me1 多肽去甲基化反应。
LSD1广泛调控基因的转录,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高度相关。
LSD1与癌症之间的潜在联系目前被理解为多种肿瘤中组蛋白H3K4的甲基化水平下降和H3K9的水平上升的现象相关。
虽然有少量报导说LSD1可以激活基因的转录,但是目前更普遍认为LSD1对基因转录起到抑制作用。
由于H3 K4me2是公认的转录激活标志,LSD1催化其去甲基化的活性便抑制了基因的转录。
迄今,LSD1在众多转录抑制复合体中被发现,如CoREST复合体, CtBP复合体和一系列HDAC复合体等等。
在表观遗传治疗的大好前景下,LSD1越来越显示出了它作为一个潜在治疗靶点的优越性。
运用anti-FLAG亲和层析联合质谱的方法,我们首次报导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可以与组蛋白去乙酰化复合体NuRD相互作用。
NuRD复合体是一个多亚基的复合体,包括ATP 酶部分和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酶部分,广泛参与基因转录抑制。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显示,HeLa细胞中天然存在的LSD1多出现在高出其单体110kDa很多的669-1000 kDa的组分中,且与NuRD 复合体的常见组分MTA,HDAC等大致共同洗脱。
更重要的是,NuRD 复合体的洗脱谱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活性范围与LSD1的组蛋白去甲基化HDM活性范围大致重合。
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的方法,我们在HeLa,MCF-7和MDA-MB-231细胞系中均证明LSD1可以与NuRD复合体所有的组分在体内相互作用,说明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亚基。
HDAC酶活性和HDM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NuRD复合体组分中拥有使小牛胸腺组蛋白或HeLa细胞单核小体的H3 K4me2和H3 K4me1显著下降的去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活性,且此活性可被LSD1的特异性抑制剂Pargeline抑制,也可被LSD1免疫清除实验所清除,说明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功能亚基,通过其H3K4去甲基化酶活性协同NuRD复合体抑制基因的转录。
GST Pull-down实验结果证明LSD1可以在体外直接与NuRD复合体亚基之一的MTA蛋白特异的相互作用,却不与其他的NuRD复合体组分直接相互作用。
而进一步分段截短体的GST Pull-down实验结果证明LSD1的Tower结构域是和MTA分子的SANT结构域是介导LSD1与三个MTA分子直接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而利用重组蛋白进行的体外去甲基化实验则揭示,当纯化的LSD1单独存在时,虽可以催化组蛋白进行去甲基化反应,却无法完成对单核小体H3K4的去甲基化;而加入体外纯化的重组MTA2之后,LSD1便可以单核小体为底物使之去甲基化了,说明NuRD复合体中的MTA分子可以作为联系LSD1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桥梁。
利用先进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DNA选择和连接(ChIP-DSL)技术我们得到了LSD1/NuRD 复合体全基因组转录调控的可能的下游靶基因。
这些靶基因多分布于TGF 通路,细胞连接,细胞粘附,MAPK信号转导和细胞周期等通路,这些通路在细胞生长,生存,迁移,侵袭和转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TGFB1,EGFR,RHOA等都是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基因, 提示LSD1/NuRD复合体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
在利用实时定量PCR验证了芯片的结果之后,我们用传统的ChIP方法证实LSD1,MTA3和Mi-2都在MCF-7细胞中与TGFB1的启动子相结合。
而之后的连续ChIP实验亦证明,LSD1/MTA3/Mi-2存在于同一个蛋白复合体中并都结合在TGFB1的启动子上。
这些实验的结果不但证明TGFB1是LSD1/MTA3/NuRD复合体的下游靶基因,且也同样进一步印证了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内在亚基。
TGFβ1被认为是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的关键调控分子之一。
鉴于TGFβ1在乳腺癌细胞的EMT以及侵袭和转移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作为LSD1/NuRD复合体的靶基因出现提示LSD1很可能参与调控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利用转移小室实验我们发现正常LSD1过表达组与对照相比,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潜力下降了3倍左右;而缺失与NuRD复合体MTA分子直接相互作用的Tower结构域的LSD1过表达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另一方面,LSD1沉默组与其对照组相比MDA-MB-231细胞的侵袭力增加了约5倍左右。
而且,LSD1过表达而Mi-2沉默组与前述单纯过表达LSD1组的结果相比,MDA-MB-231细胞侵袭力下降的效果被明显减弱了,说明MDA-MB-231细胞侵袭力的变化主要是通过LSD1与NuRD复合体结合后来实现的。
通过加入外源TGFβ1的“挽救”实验证明,LSD1沉默之后引起的231细胞侵袭力增强的作用可被TGFβ1 I型受体的ATP 酶拮抗剂SB431542所“挽救”,说明TGFβ1信号通路在LSD1介导的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力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通过活体动物成像实验我们发现,在腹部第四个乳腺脂肪垫注射组中,LSD1过表达或LSD1沉默并不影响MDA-MB-231细胞在接种的乳腺脂肪垫部位的原位生长和进入血液循环,同时转移灶信号的分析结果表明LSD1过表达组与对照相组比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力明显下降,而LSD1沉默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部转移灶信号明显增强;在尾静脉注射组中,LSD1过表达组的肺部转移灶明显被抑制而LSD1沉默组的肺转移信号明显增强;同样的,心脏注射组的骨转移灶中LSD1过表达组的后肢骨转移灶明显被抑制而LSD1沉默组中后肢骨转移灶信号明显增强。
实验结果清楚的表明,LSD1过表达可抑制乳腺细胞的转移而LSD1沉默可增强乳腺癌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的转移,揭示LSD1可抑制体内乳腺癌细胞的转移。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LSD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验证LSD1与TGFβ1的相关性及其病理意义,我们收集了65个乳腺癌病人的病理样本,其中30个样本是癌与癌旁组织配对的样本。
通过分析30个癌与癌旁组织配对的样本中LSD1与TGFβ1的转录水平,我们发现LSD1在癌灶中的转录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并且与TGFβ1的转录负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LSD1参与抑制乳腺癌转移且验证了TGFβ1是LSD1的下游靶基因。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LSD1是一个NuRD复合体的成员,首次将组蛋白去乙酰化和组蛋白去甲基化这两种重要的组蛋白修饰联系起来。
由于LSD1的加入,NuRD复合体在之前的染色质重塑ATP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两种活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活性,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和组蛋白去甲基化这两种重要的组蛋白修饰在染色质重塑中相互协调作用的机理,对认识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意义。
我们利用先进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DNA选择和连接(ChIP-DSL)技术发现上述LSD1/NuRD复合体调控一系列以TGFB1(转化生长因子β1)为代表的在上皮-间质细胞转换(EMT)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
由于EMT是癌症发生转移的关键步骤,且TGFβ1在乳腺癌细胞的EMT以及侵袭和转移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发现的LSD1/NuRD复合体对TGFβ1的调控具有着极为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在进一步研究探索中,我们发现LSD1体内体外均能抑制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而且通过对人乳腺癌病例样本的分析表明,癌灶中LSD1水平与正常癌旁组织相比明显下调且与TGFβ1的水平显著负相关, 从而首次证明LSD1这一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在抑制乳腺癌转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显示LSD1能够抑制乳腺癌的转移,为乳腺癌转移的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的分子靶点。
诚然,我们的研究结果仅仅是表观遗传学调控乳腺癌转移机制的冰山一角,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研究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关键词:LSD1, MTA2, NuRD复合体, TGF 1, 乳腺癌转移LSD1 is a bona fide Subunit of the NuRD Complex and Targets theMetastasis Programs in Breast CancerWang YanABSTRACT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1 (LSD1) was the first histone demethylase identified that catalyzes the removal of mono- and di-methylation marks on histone H3-K4. Despite the potential broad action of LSD1 in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LSD1 exerts pathway-specific activity in animal development and have linked LSD1 to several high-risk cancers, implying complicated mechanistic actions of this seemingly simple enzyme. The potential link between cancer and LSD1 activity is underscored by the observation that loss of H3-K4 methylation and enrichment of H3-K9 methyl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types of tumors. Inde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o-called epigenetic therapies,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LSD1 as a potential drug target.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has been the primary research focus in this laboratory. In an effor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tic roles of the metastasis tumor antigen (MTA), a subunit of the NuRD complex, in cancer metastasis, we employed affinity purification and mass spectrometry to identify the protein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MTA2, the phylogenetically closest relative to the ancestral MTA protein.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indicate that MTA2 co-purified with Mi-2, HDAC1, HDAC2, RbAp46, RbAp48, and MBD3, all of which are components of the NuRD complex, as well as with LSD1. The presence of LSD1 in the MTA2/NuRD complex was further confirmed with its antibodies by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suggesting that LSD1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uRD complex in vivo.To further show that LSD1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uRD complex in vivo, protein fraction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y 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FPLC) with Superose 6 columns and a high salt extraction and size exclusion approach.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native LSD1 from HeLa cells was eluted with an apparent molecular mas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monomeric protein; LSD1 immunore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chromatographic fractions from the Superose 6 column with a relatively symmetrical peak centered between ~669 and ~1000 kDa. Significantly, the elution pattern of LSD1 largely overlapped with that of the NuRD complex proteins including MTA2, HDAC1, HDAC2, and RbAp46/48, further supporting the idea that LSD1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uRD complex in vivo. Moreover, the chromatographic profiles of the NuRD complex and LSD1 were compatible with their associated enzymatic activities.To confirm the in vivo interaction between LSD1 and the NuRD complex, total proteins from HeLa cells were extracted, and co-immunoprecipit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antibodies detecting the endogenous proteins. Immunoprecipitation(IP) with antibodies against LSD1 followed by immunoblotting(IB) with antibodies against the NuRD complex proteinsdemonstrated that LSD1 co-immunoprecipitated with all of the NuRD components. Reciprocally, IP with antibodies against the components of the NuRD complex and IB with antibodies against LSD1 also revealed that the components of the NuRD complex co-immunoprecipitated with LSD1. In additi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SD1 and the NuRD complex was also detected 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MCF-7 cells and MDA-MB-231 cells.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association and to examine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LSD1 and the NuRD complex, the MTA2-containing protein complex was immunoprecipitated from HeLa cells stably expressing FLAG-MTA2 with the anti-FLAG antibody and analyzed for enzymatic activities. As expected, the MTA2-containing complex possessed an enzymatic activity that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acetylation level of H3. Remarkably, however, the immunoprecipitates also contained a strong demethylase activity for di-methyl H3-K4 and an evident demethylase activity for mono-methyl H3-K4 on both bulk histones and the nucleosomal substrates, whereas no apparent effect on the di-methyl of H3-K9 was detected. Furthermore, the demethylation activity of the immunoprecipitates on di-methyl H3-K4 could be effectively inhibited by pargyline, an inhibitor specific for monoamine oxidases such as LSD1, or immunodepletion of LSD1.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interaction of LSD1 with the NuRD complex, GST pull-down assays were conducted using GST-fused LSD1 construct and in vitro transcribed/translated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the NuRD complex. These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LSD1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MTA1, MTA2 and MTA3, but not with the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NuRD complex that we tested. In order to map the interaction interface of LSD1 with the members of the MTA family, GST pull-down assays were performed with GST-fused LSD1 and MTA domain-construc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ower domain of LSD1 and the SANT domain of the MTA protein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Furthermore, histone demethylation assays on isolated mononucleosomes with recombinant proteins showed that, while recombinant LSD1 alone was unable to demethylate H3K4, addition of MTA2 to the demethylation reaction endowed the ability of recombinant LSD1 to demethylate nucleosomal substrates, supporting the idea that the MTA proteins in the NuRD complex function to bridge LSD1 to the chromatin structure.In order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LSD1 and the NuRD complex and to explore th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association, we analyzed the genome-wide transcriptional targets of the LSD1/NuRD complexes using the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DNA Selection and Ligation (ChIP-DSL) approach. These experiments identified a total of 1,153 different promoters targeted by the LSD1/NuRD complexes. The genes were then classified into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 Interestingly, analysis of the targets of the LSD1/NuRD complexes identified signaling pathways including TGF , cell communication, focal adhesion, MAPK, and cell cycle that are critically involved in cell growth, surviva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The genes in these pathways include, among others, TGFB1, EGFR, RHOA, ANGPTL4, LAMININ ALPHA 4, COLLAGEN VI and ENDOTHELIN-1 that are known to be implicated in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or metastasis.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 analysis in MCF-7 cells under LSD1 knockdown of the mRNA expression of selected genes, which represent each of the pathways, confirmed the ChIP-DSL experiments. Later, the ChIP-DSL experiments were further substantiated by conventional ChIP to demonstrate that LSD1 and MTA3 co-occupy the TGFB1 promoter in MCF-7 cells. In addition, sequential ChIP or ChIP/Re-ChIP confirmed that LSD1, MTA3, and Mi-2 exist in the same protein complex on the TGFB1 promoter. Taken together, these experiments not only support the idea that TGFB1 is targeted by the LSD1/MTA3/NuRD complex but also confirm that LSD1 is physically associated with and i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the NuRD complex in vivo.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key regulators in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s, such as TGFβ1, as targets of LSD1/NuRD complexes and the well-documented roles of TGFβ1 in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ggest that LSD1 may also function in breast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herefore, we first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LSD1 on the cellular behaviour of breast cancer cells in vitro. For this purpose, the impact of the gain-of-function and loss-of-function of LSD1 on the invasive potential of these cell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ranswell invasion assays. These experiments show that while overexpression of LSD1 resulted in more than 3-fold decrease in cell invasion, LSD1 knockdown led to increased cell invasion about 5-fold. Moreover,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LSD1 overexpression on the invasive potential of MDA-MB-231 cells could be rescued by addition of exogenous TGFβ1 and the invasion-promoting effect of LSD1 knockdown could be effectively inhibited by SB-431542, an ATP analog inhibitor of the TGFβ type I receptor kinase.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critical role of the TGFβ1 signaling pathway in mediating the effect of LSD1 on the invasive potential of MDA-MB-231 cells.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invasion-inhibitory effect of LSD1 and to investigate its possible role in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in vivo, MDA-MB-231 cells that had been engineered to stably express firefly luciferase were infected with lentivirues carrying LSD1 cDNA or LSD1-specific siRNA. The effect of the gain-of-function and loss-of-function of LSD1 on spontaneous lung metastasis, on seeding lung metastasis, and on seeding bone metastasis of MDA-MB-231-Luc tumors was assessed in immunocompromised SCID mice by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intracardiac injectio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LSD1 overexpression suppressed the metastatic spread of MDA-MB-231 tumors and LSD1 knockdown enhanced the metastatic spread of the tumors in SCID mice, suggesting that LSD1 suppresses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breast cancer in vivo.In order to further support the role of LSD1 in breast cancer as well as to substantiate the functional link between LSD1 and TGFβ1 and extend the physiological relevance of this link, we collected 65 breast tumor samples, of which 30 included adjacent normal tissue, from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he results reveal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SD1expression in tumors compared to the adjacent normal mammary tissue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SD1 and TGFB1expression in these samples. Thes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a role of LSD1 in suppressing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and support TGFβ1 as a downstream effector of LSD1.In conclusion, our group for the first time reported that LSD1 i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the Mi-2/ NuRD complex. Transcriptional target analysis by ChIP-DSL revealed that the LSD1/NuRD complexes target several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 including TGFβ1 signaling pathway that are critically involved in cell proliferation, survival, and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We demonstrated that LSD1 inhibits the invas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metastatic potential in vivo. We found that LSD1 is down-regulated in breast carcinomas and that its level of express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GFβ1. Our data indicate that LSD1 is a bona fide subunit of the NuRD complex, providing a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interplay of histone demethylation and deacetylation in chromatin remodeling. By enlisting LSD1, the NuRD complex expands its chromatin remodeling capacity to include ATPase, histone deacetylase, and histone demethylase. Our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LSD1 regulates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breast cancer, supporting the pursuit of LSD1 as a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Key words: LSD1, MTA2, NuRD complex, TGFβ1,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