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研究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需要结合学校实际 情况和学生特点进行定制,以确保实 施效果。
研究展望
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中 小学课堂中的应用场景和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 案研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 •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的应用方案 •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的应用效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发展,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将更 加智能化、自适应和个性化,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 服务。
CHAPTER
03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课程逐步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教育体系,为 学生提供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机会。
智能课堂管理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实现课堂考勤、作业批改等日常管理 工作的自动化,减轻工作负担。
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外学习中的应用模式
1 2
在线辅导与答疑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获得实 时的辅导和答疑服务,提高学习效果。
智能题库与自适应学习
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智能题库和自适应学习 计划,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和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有效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组织专题讲座、工作坊、实 践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
培训评估
对教师参加培训后的效果进行 评估,及时调整培训计划,确 保教师具备有效开展人工智能
教育的能力。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硬件资源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配 置人工智能教育所需的硬件 设备,如计算机、传感器、 机器人等。
案例二: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
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
通过机器人教育,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掌握机器人设计和制 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机器人教育实践的总结
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 作精神,为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软件资源
选择适合中小学的人工智能 教育软件,如编程工具、机 器学习平台等,确保软件功 能齐全、易于使用。
网络资源
利用互联网上的优质人工智 能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 开源项目、专家讲座等,丰 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整合方式
将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系统化的人工智能教育 体系,确保教师在教学中能 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问题
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01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需要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学生信息道德和隐私保护意识不强
02
在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和隐私保护
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03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创新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传授
技术与资源瓶颈
01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
创新探索模块
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探索,培养 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馈
01
02
03
学习成果评价
通过考试、作品评价等方 式,对学生的人工智能课 程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学习过程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 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 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 。
教学质量评估
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根 据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课 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 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在人工智能 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践、 讨论和分享,通过团队协作和沟通,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这种 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03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资源
教材与教案
01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
应用领域,培养对人工智能的初步兴趣和认知。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02
通过实践操作和项目式学习,学生应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03
通过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学生应具备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学习
教育资源不均衡
总结词
地区间、学校间的人工智能教育 资源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和质
量。
详细描述
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资金、设备 、师资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提供 充足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导致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对策
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 配置效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建立 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
人工智能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创新设计等活动,能够培养 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促 进教育公平。同时,人工智能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Part
02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某中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
总结词
该中学通过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开展人工智能竞赛等方式 ,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
详细描述
该中学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 能培训。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平 台。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人工智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了地区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Part
03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研 究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研究
• 请输入您的内容
Part
04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挑战与 对策
挑战一:师资力量的不足
总结词
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是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
详细描述
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缺乏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地开展 人工智能教育。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
总结词
传统教育观念与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存在冲突。
详细描述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人工智能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实践能力。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整合
人工智能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促进跨学科融合与知识更新
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能够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推动知识的更新与迭代。
课程开发与教学整合的目标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促进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开发适合不 同年龄段的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
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 教学能力。
探索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创 新教学方式和内容。
关注伦理与安全问题
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应关注伦理和安全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人工智能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的定义与历史
总结词
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和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发展脉络和未 来趋势。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AI)是指让计算机或机器具备一定程度的人类智能,以完成复杂的 任务。AI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从专家系统、机器学习 到深度学习的多个阶段。
经验二
在教学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如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为学 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同时,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更加普及和深入。未来,将有更多的学校将人工智能教育 纳入课程体系,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实例分享
案例三
简介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一个能够回答历史问题的智能问答系统。
实施效果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
05
CATALOGUE
课程评价与改进建议
课程评价方法
01
02
03
04
目标达成度评价
通过对比课程目标与实际教学 效果,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程
将人工智能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 整合,促进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探索个性化教学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
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 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
关注伦理与法律问题
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加强伦理与法律意 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 能技术。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涉及技术知识,还 涵盖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 科领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 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将人工 智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而国外则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CATALOGUE
课程实施策略与案例分享
课程实施策略
目标导向
明确教学目标,确保课 程内容与中小学教育大
纲紧密结合。
实践为主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的培养,设计丰富的实
践活动。
跨学科整合
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其它 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
跨学科学习。
持续更新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强调伦理道德教育
人工智能将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进行 融合,形成跨学科的教育新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人工智能教 育将更加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 正确价值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课堂氛围营造
衡量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 、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能力 ,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效 果。
方案整体效果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
评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如学生知识、技能和 思维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满意度
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 、教师教学等方面的反馈。
社会认可度
评估社会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认可程度 ,如家长、企业、教育机构等的评价。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 课程学习、实践操作、交流研讨等,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和分享。
培训内容
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技术原理、 应用案例以及教学策略等,注重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参与与实践
实践活动设计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包括编 程、算法设计、数据挖掘与分析 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
课程内容
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 历程、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涉 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 言处理等领域。
课程结构与安排
课程结构
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理 论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实践课程强调 技能培养。
课程安排
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 层次和难度的课程,合理分配课时, 确保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 计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以满足
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励机制
建立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分享,激发
(完整word版)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分析
(完整word版)中⼩学⼈⼯智能课程分析中⼩学⼈⼯智能课程定位分析( 原⽂刊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 年10 ⽉基教版)艾伦摘要从⼈⼯智能的定义出发,指出⼈⼯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的区别,分析⼈⼯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中⼩学⼈⼯智能课程的定位、课程标准的制订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
关键词⼈⼯智能科学;⼈⼯智能技术;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课程标准2017 年7 ⽉20 ⽇,国务院颁布了《新⼀代⼈⼯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 号)》,该规划指出⼈⼯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明确规定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并在中⼩学设置⼈⼯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编程教育。
就像我国的信息技术迅速⾛在世界前列⽽依赖社会需求与应⽤的同步发展⼀样,⼈⼯智能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具有⼀个牢固的社会基础。
所以,中⼩学开设⼈⼯智能课程就是为了这⼀⽬的以使得全民族的应⽤⽔平普遍提⾼、社会基础逐步牢固的英明举措。
该规划将中⼩学开设⼈⼯智能相关课程的指⽰放在了“五、保障措施”的“(六)⼴泛开展⼈⼯智能科普活动”部分,说明了它作为社会基础⽽起到我国⼈⼯智能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的重要作⽤。
于是,在中⼩学开设⼈⼯智能课程的必要性、可⾏性以及操作性等问题摆在了⼈们的⾯前,⽽针对中⼩学课时资源的紧缺状况,如何科学且有效地设置⼈⼯智能课程教学是⾸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智能要讨论中⼩学⼈⼯智能课程如何定位的问题,⾸先应该了解⼈⼯智能是什么,以及⼈⼯智能在课程中意味着什么。
为此,我们对⼈⼯智能的定义以及研究与应⽤领域做⼀些介绍和分析。
1 ⼈⼯智能的定义作为⼀个研究领域,⼈⼯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 )出现于上个世纪的1956 年。
此后⼈⼯智能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们对它的研究逐渐深⼊,并赋予了它⼀些定义。
这些定义⼤致可以分为两类,⼀类是从学科⾓度出发对⼈⼯智能进⾏概念界定,⽽另⼀类,更多的则是从功能⾓度出发对其概念进⾏界定。
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研究
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理论基础 (6)1. 人工智能概述 (7)2. 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理论基础 (8)3. 课堂教学行为理论基础 (9)三、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框架 (10)1. 课堂教学行为分类 (11)2.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12)3. 分析框架的应用 (13)四、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行为实证研究 (14)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15)2. 课堂教学行为数据收集与处理 (16)3. 实证分析结果 (17)五、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9)1. 存在的问题 (20)2. 改进建议 (21)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2)六、结论与展望 (23)1. 研究结论总结 (25)2. 对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启示 (25)3. 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27)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27)一、内容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教育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本研究首先对当前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小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些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在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化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利用大数据和 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 行为和成绩进行智能分析,为教 师提供精准的教学辅助和决策支
持。
高效性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能够快速整合 各类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流程,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
负担。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程度更高
跨学科融合更加紧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 的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将更加智能化, 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 师的教学要求。
06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在中小学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
实验对比法
问卷调查法
选取使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和传统教学方 法的两组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比较他们在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对使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学生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接受程 度、满意度和效果感知。
教师反馈法
数据统计法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是指利用人工智能 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为学生提 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的教育 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通过智能教学系统 、智能课程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教 学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个性化推送,提 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特点
个性化
人工智能教育方案能够根据学生 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认知能 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 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01
02
03
实验资源不足
部分学校由于实验器材、 场地等资源有限,难以满 足所有学生的实验需求。
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或实验 设计不合理,导致实验教 学效果不佳,学生难以真 正掌握科学知识。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课程应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如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工智施学生指导计划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设计。
详细描述
按照设计好的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小组讨论等)进行授课,同时注意课堂互动和反馈。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作品评价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改进。
总结词
06
CHAPTER
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影响
创新思维
人工智能教育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编程能力
通过学习编程语言和算法,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编程技能,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知识整合
人工智能与多个学科领域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人工智能教育,能够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需要掌握相关技术工具和平台的使用方法,提高自身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人工智能教育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教师跨学科合作,共同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
促进教师团队协作
03
学校信息化水平提升
培训形式
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如寒暑假集中培训、周末分批培训等。
培训时间安排
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师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不断完善和优化培训计划。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项目
机器学习项目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 一个简单的机器学习项目 ,如预测房价、识别手写 数字等。
智能语音助手
学生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 的智能语音助手,能够回 答常见问题、提供信息查 询等。
智能图像识别系统
学生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 的智能图像识别系统,能 够识别图片中的物体或人 脸。
03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
02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
内容
人工智能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定义
解释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历程 和应用领域,让学生对人工智能 有初步了解。
人工智能技术
介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 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让学生明 白人工智能的实现原理。
编程语言与算法
Python编程
学习Python编程语言,掌握基本语 法和数据结构,为后续算法学习打下 基础。
争力。
感谢观看
THANKS
04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
评价
学习成果评价
知识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 掌握情况,包括算法、数据结构
、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理解。
技能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人工智 能技术的能力,如编程、模型训练 、数据分析等。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 动手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编程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 ,同时还需要进行项目设计和实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 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
更新教学理念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教育理 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开展趣味性强、互动性好的教学 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 人工智能的兴趣和热情。
07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具有重要 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通过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 验和实践人工智能技术。
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创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实 践操作和伦理道德教育。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提升教学质 量和效果。
02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有趣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培养他 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技术原理、 应用案例、教学策略等方面,注重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资源建设
资源类型
包括教材、课件、实验器 材、案例库等,以满足不 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人工 智能教育需求。
资源质量
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准确 性和实用性,注重与实际 应用的结合,提高资源的 可操作性和可读性。
资源更新
定期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 ,保持与人工智能技术的 同步发展,提高教育内容 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已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国外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AI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 维。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课程设计不够系统 、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国内的研究趋势是如何结合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 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定位分析( 原文刊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 年10 月基教版)艾伦摘要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出发,指出人工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区别,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定位、课程标准的制订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课程标准2017 年7 月20 日,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 号)》,该规划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明确规定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并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就像我国的信息技术迅速走在世界前列而依赖社会需求与应用的同步发展一样,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具有一个牢固的社会基础。
所以,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就是为了这一目的以使得全民族的应用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基础逐步牢固的英明举措。
该规划将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指示放在了“五、保障措施”的“(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部分,说明了它作为社会基础而起到我国人工智能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的重要作用。
于是,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操作性等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针对中小学课时资源的紧缺状况,如何科学且有效地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人工智能要讨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如何定位的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人工智能是什么,以及人工智能在课程中意味着什么。
为此,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以及研究与应用领域做一些介绍和分析。
1 人工智能的定义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 )出现于上个世纪的1956 年。
此后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研究逐渐深入,并赋予了它一些定义。
这些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学科角度出发对人工智能进行概念界定,而另一类,更多的则是从功能角度出发对其概念进行界定。
(1)从学科角度出发对人工智能的部分定义开列如下:①人工智能是智能科学(Artificial Science )中涉及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的一个分支,而智能科学是一门与计算机科学并行的学科。
②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与智能行为的自动化有关的一个分支(Luger & Stubblefield, 1997)。
(2)从功能角度出发对人工智能做出的定义较多,部分开列如下[2]:①人工智能是指智能机器所执行的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这些智能功能包括学习、感知、思考、理解、识别、规划、推理、决策、抽象、学习、创造和问题求解等,又称机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 )。
(笔者注:原文中出现了两次“学习”,应该去掉重复的一个)②人工智能是一种使计算机能够思维,使机器具有智力的激动人心新尝试(Haugeland,1985 )。
③人工智能是一种能执行人类智能的创造性机器技术(Kurzwell, 1990 )。
④人工智能是研究那些使理解、推理和行为成为可能的计算(Winston, 1992 )。
⑤人工智能是研究和设计具有智能行为的计算程序,以执行人或动物所具有的智能任务(Dean, Allen, Aloimonos, 2003 )。
(3)百度百科上则是从学科与功能两个角度出发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定义: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学科。
2 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就是模拟和延伸人类智能,而人类智能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包括识别、理解、分析、综合、判断、规划、推理、决策、抽象、创造和问题求解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效的肢体动作。
但是人类的正确思维及有效肢体活动又是依赖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才产生的,所以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总是从机器如何实现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车牌识别)、会听(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机器翻译)、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医疗诊断)、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开始进行的。
目前,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这些领域。
(1)国家安全方面:大数据智能分析、智能视频监控、语音识别、机器翻译、,(2)军事国防方面:无人机、作战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电子战、,(3)医疗健康方面:分子影像、远程医疗、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4)先进制造方面:精密感知与控制、仿生机器鱼、智能装备、,(5)生物认证方面: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步态识别、,(6)人机交互方面:智能感知、目标识别、语义理解、智能仿真、,(7)家庭服务方面:扫地机器人、智能老弱病残孕服务、智能炊事、,3 人工智能定位分析通过对上述各种定义和研究应用领域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从学科角度出发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基本上都认为人工智能学科与计算机学科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与信息技术学科紧密关联。
(2)从功能角度出发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基本上都认为人工智能是模拟和延伸人类智能的一种技术。
(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依靠对人类智能的科学研究,所以从学科角度讲只有对人类智能活动深入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模拟和延伸人类智能。
(4)人工智能的研究分为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其中人工智能科学的研究范围要远大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
(5)提出人工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学科角度讲人工智能科学应属于理科类学科,而人工智能技术应属于工科类学科。
二、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我们在这里讨论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1)从前文人工智能定义的分析可知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相关,且属于技术类学科;所以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下人工智能有可能被定位于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相同的技术类课程。
(2)在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人工智能已经作为 6 个教学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初步)之一而存在。
从广义上讲,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
从狭义上讲,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
作为学科,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之间存在如图 1 所示5 种可能的关系,其中AI 代表人工智能,IT 代表信息技术(注: 图中使用的运算符号并不是标准的集合运算符,在这里只是用于进行区分不同关系)。
以下对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做较为详细的分析。
图1 AI 与IT 的5 种关系(1)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一个学科,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学科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所以人工智能应该与信息技术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于是,图 1 中的“E. AI ∪IT ”应该首先被排除掉。
(2)就目前来说,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些应用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视频技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等,它们显然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但是又不属于人工智能,所以图 1 中的“A. IT ∈AI ”和“ C. AI = IT ”两种情况就被排除掉了。
(3)能够直接反映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就是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发展状况,但是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那些项目中尚不能找到哪个项目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无关的,所以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就应该属于图 1 中的“B. AI ∈IT ”。
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达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我们重画该图于图 2 中,并将人工智能技术用AI(T) 来表示。
图2 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4)人工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不同,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必然要涉及到人类智能、动物智能方面的内容,如: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而这些内容显然不应该属于信息技术,即人工智能科学与信息技术只是具有交集,应该满足图 1 中的“D. AI ∩IT ”。
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达人工智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我们重画该图于图 3 中,并将人工智能科学用AI(S) 来表示。
图3 人工智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5)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上述第(2)部分谈到属于信息技术但不属于人工智能的那些项目也在被智能化。
我们可以预想到,信息技术正在逐渐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最终将会完全重合(如图 4 所示)。
图4 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渐变关系三、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小学课程建设应该具备3个必要条件:教师、教材、教具(实验仪器设备);这被20 世纪50年代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蒋南翔先生称为“教育的三大基石”。
在这3个必要条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教材建设,因为教材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此为基础才能够进行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才能够进行实验仪器设备的科学配备。
但是,教材建设的依据应该是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时和课型。
其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最为关键的,教学目标确定了也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数量决定课时数,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决定课型。
下面以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为例对此内容与过程做一简要说明。
(1)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教学目标应该依据两个条件,第一是教学需求分析,第二是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需求的本质是社会需求问题,即社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作为中国的一个中小学生应该具备人工智能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掌握哪些方面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就是了解目前的中小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掌握了哪些能力。
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学生实际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差即为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其中知识部分的差为知识目标建立的依据,能力部分的差为能力目标建立的依据。
(2)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后就要根据这一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一般地讲,教学目标多是较为抽象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将教学目标具象化,使得这些内容可以方便地被组织成为教材。
(3)课时:课时被认为是中小学最紧缺的资源,目前开设的课程已经占据了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课时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2001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 号),方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9年学校的总课时数为9522 节,其中小学学段的一、二年级每周课时数为26节,小学学段的三年级至六年级每周课时数为30节,初中学段七年级至九年级每周课时数为34节。
2003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 号),方案规定学生高中毕业必须修够144学分,其中每2学分对应一个学习模块(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每个学习模块对应1学分),每个学习模块占据36 节课时,所以高中3年总课时数约为2700节,则平均每周课时数约为2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