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分类

合集下载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

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

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

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内容: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内容: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

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对繁多的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分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不同作者分析社会工作理论的角度不同,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也不同。

大卫·豪从理论所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另一位社会工作学者马尔科姆·佩恩则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

(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大卫·豪从理论所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简单,实则涉及事物根本属.性的问题需要回答。

例如,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我所感觉到的与你所感受到的东西相同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不能直接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工作者怎么去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并可能决.定服务的结果。

所谓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

2.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有需求的人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

但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给予人们的帮助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自发形.成的互相帮助,社会工作有明确的理念、系统的知识体系、有效的方法技巧。

在支持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工作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为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商统一的目标。

支持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

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质与分类

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质与分类
• • • • • • 心理动力模型(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s)包括精神分析、社会心理治疗 (Hollis,Woods) 危机干预与任务中心(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ask-centred models)包括危机干预 (Naomi Golan)、任务中心(Reid,Epstein) 行为学派(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s )包括行为学派(Fischer,Gochros; Sheld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及行为修正团体工作 系统与生态模型(systems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包括系统理论(Pincus, Minahan)、生态系统理论——生活模式、网络建立和社会支持系统(Networking and social surpport system) 社会心理学与沟通模型(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communication models)包括角 色理论、沟通理论 人本主义及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型(humanist and existential perspectives) 包括人本主义(Glassman & Kates: humanist groupwork)、存在主义社会工作 (Krill,Thompson) 认知模型包括社会学习与改变(Goldstein) 基变马克思主义途径(radical and Marxist perspectives)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 作观点(Corrigan,Leonard;Mullaly: structural SW;Fook: radical casework, radical residential work)、女性主义与非性别主义社会工作 给予权力与辩护(empowerment and advocacy增权与倡导)包括辩护、给予黑人权 力(Babara Solomon及Mullender & Ward: self-directed groupwork)、学习来的无 助理论(learned helplessness) Soci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如Midgley: social developmment Anti-doscriminatory and anti-oppressive perspectives包括Hanmer & Stathan: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内容: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内容: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与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与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工常用的40种理论及模式

社工常用的40种理论及模式
社会工作理论
社工常用的40种理论及模cial Work),简称社工, 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在人类生 理运作,心理学关注在个人心理现象,社会工 作的焦点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协助 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 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量,及创 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的一种专业活动, 以预防或舒缓社会问题。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这个古老的课题。近年来又成为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促进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本文根据近年研究成果,拟对学
习动机的界定,从理论上作一新的概括,并对韦纳的成就归因论作一简要评价。关于学习动机的结构和功能,习惯的说法是:“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 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 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0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 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 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 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所有这些思想都是十分可取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就企业管理来说,企业领导应充分看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影响,主动在企业中树立员工榜样,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 更多的表现出企业所希望的行为。在树立榜样时,企业领导要力求使榜样真实可近、平凡感人。如果将榜样完美化、理想化,常常会使员工感到 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结果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员工反感,降低员工士气。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到社会问题解决与社会福利提供的专业领域。

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时,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理论,并探讨其应用和意义。

一、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关联,并通过这种关联影响彼此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生活环境、社会网络和支持系统,对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和干预。

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促使工作者在干预时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这种综合性的干预能够提高工作效果,并为个体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过程和需求,并强调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人权。

人类发展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个体发展阶段的特点,辅助干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运用人类发展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发展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三、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强调公平、平等和公正,提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原则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正义理论,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应对社会不平等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开展倡导活动、制定政策和进行组织变革等方式,推动社会产生积极的改变,并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四、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系统。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中不同角色和机构的功能和互补性,以及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成因。

他们可以通过调查和评估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功能和结构,找出弊端和矛盾,并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对于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将个人、家庭和社区放置在一个系统性的背景中来理解和干预问题。

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和群体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部分,通过观察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理论来评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干预。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关注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的,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人类发展的规律来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建立积极、与他人合作的学习环境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通过建立适当的行为范本和提供积极的激励来激发个体的自我改变和发展动力。

四、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行为和适应能力。

社会工作中,认知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领域,通过帮助个体改变负面的认知思维模式,提高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水平。

五、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较为新的理论模型,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是生活在多个系统之中,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学校),中系统(如社区、组织)和宏系统(如文化、社会政策)。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四节 社会支持理论
一、社会支持理论主要观点 1、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 2、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 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3、工具性支持指运用人际关系作为手段来实现某种实 际的目标,它是有形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如借钱、找 工作。 4、表达性支持指涉及分享感受、发泄情绪和挫折、寻 求对问题了解、肯定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和尊严方面的 支持,如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
2、马尔科姆· 佩恩的二分法
实证理论:强调人和世界是客观的。如精神 分析、认知行为、系统生态、社会支持网络 理论 后现代理论:强调人和世界是主观的。如人 本主义、存在主义和增权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
一、精神分析理论历史 1、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2、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开始被应用于社会 工作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1、潜意识理论:童年经验决定潜意识,潜意识决定 现在的行为 2、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3、性心理理论: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 生殖器期五阶段论
例题:2013-19
赵大姐的丈夫去世后,留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和几十 元的债务。在与社工的初次接触中,赵大姐多次强 调自己很没用,连孩子的日常生活都照顾不好,感 到很愧疚。在深入交谈之后,社工发现,赵大姐当 初为了筹钱给丈夫治病曾多方奔走,为了减免医疗 费用也和医院进行过多次沟通。根据认知行为理论。 赵大姐现在的自我认知主要是由于()造成的。 A.选择性认知 B.自我防卫 C.自动化思考 D.自我 了解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的功能 1、解释 2、预测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1.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 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

序号名称精神分析取向1 的社会工作理论认识2 行为理论主要观点1.心灵的构成:心灵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

前意识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2.人格结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

包括意识和前意识。

超我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

包括良心和理想。

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3.焦虑与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4.性心理发展:口腔期、肛六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观念: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谁知。

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谁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艾利斯ABC情绪理论框架: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以及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

三个要素: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实务原则1、坚持个别化原则。

2、强调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契约。

3、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受助人造成新的伤害。

4、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与感觉,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1.界定对象的问题看法原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2.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和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3.助人目标的原则: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索罗门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受助者提高权能:① 协助受助者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②协助受助者了解社会 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③协助受助者认识 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受助者自己则是解决 问题的主体④协助受助者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2)李 (Lee)根据增强权能理论的要求,提出了社会工作的十个实 践原则①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 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②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 境采用整体视危③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是 协助者④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需要相互增加权能⑤社会工 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⑥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 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⑦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 非受害者⑧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⑨在社 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 系⑩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A.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合 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B.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 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C.集体行动(3)运用增强权能社会 工作的注意要点①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 要与受助者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②在针对团体运用增强权能 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团体成员建立协同关系,形 成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
1.界定对象的问题看法原则:服务 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问题的外 在性与内在性。服务对象及其处境 的差异性。2.运用认知理论的原 则: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和建 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 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 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 人和自助的目标。3.助人目标的原 则: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 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 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 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策略及步骤: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 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 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2.要求 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绪方式 或者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受助人错 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 关系。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 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5.检验受 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 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 有效性。结案和跟进:一方面作为服 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也可 作为助人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 的依据。个人的心理功能是认知、行 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关系是非 常复杂的,很难明确分清三者不同作 用。
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在预防、治疗、和 恢复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社会支持网 络不仅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手段,同时 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社会工 作者不仅要对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 估,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和改善社会支 持网络,使之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 要,解决其问题。
系统理论的观点:人在环境中。生活其中 的生活环境分为:非正式的或原生系统、 正式系统、社会系统。观点内容:1.人生 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 生态 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 4 系统 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2.个人的行动是 理论 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 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 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中。3.个人的问题是生 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 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人本主义基本原则:诚实和真诚,温暖、 尊重和接纳,同理或同感。我们都拥有“ 个人权力”以实现目标。存在主义社会工 作的观点: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 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 两方面。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治疗过程的五个基本概念:觉醒、痛苦是 生命的一部分、选择自由、对话的必要性 、实行。
助人过程:一方面协助 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 制;另一方面提供外在 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 外在控制的结合。1.确 定评估评估重点:服务 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 为,思想如何推动了情 绪和行为,行为如何带 动了思想和情绪,情绪 又如何影响思想和行为 。2.专业关系的建立: 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 色联系。3.助人者的角 色:教育者和伙伴的角 色。
助人过程包括:1.受助者与工作人 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2.重 视受助者的能力而非缺陷。3.注重 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4.确认 受助者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该 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5.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 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 务对象。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 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让受助人 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干预认 可是指来自各个方面对干预计划可 能的允许范围。权能指的是一种能 力,具有权能的个体能够在社会中 获得他们应该得到的社会资源,他 们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空间。权能 发生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人际 层次、环境层次。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 实务原则
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其它要点
1、坚持个别化原则。2、强调与受 助人签订治疗契约。3、提供一个安 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 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 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 不会给受助人造成新的伤害。4、基 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倾听和理解 受助人的想法与感觉,要给予支持 和接纳。
就注意的问题:1.人们遇到许多问题 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 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 素。2.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 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还 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 问题和着手。3.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 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 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做出新 的判断。4.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 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 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 过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 社会 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 3 支持 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的概念:由社区、 理论 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 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程度的影响因 素: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两个作用:一是以其 所掌握的社会支持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 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 能提供的社会支持。这时,社会工作机构暂时性地成为其社 会支持网络的一部分。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足和扩展 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 络的能力。干预模式分为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 评估,拟定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个人层面的评估首 先要确定网络所包括的人员的生活领域,以及彼此之间的关 系。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员对于服务对象的重要性。社区层面 的评估要吧是针对对象所生活的社区,也可以是一般性地对 社区内的社会网络进行评估。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在不同的时代融入了 不同理论概念。具有折中性和综融性的理论。推行人在情境 中的理论范式。提出了社会工作生态模型。观点:1.系统观 点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看到 他们的限制和机会,分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权利、责 任及其可能的影响。2.要充分认识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决定 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和可能的回应方式。3.要采用积极视角, 在不利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4.要辨识行为模式 以看到积极的可能性和应改变之处。5.系统理论重视过程, 关系和互动是如何产生的,内容和结果如何。要看到服务对 象的下面技巧和积极关系,并尝试将它们转移到另外的情境 中去。6.与他人一起工作也是系统理论的重点,包括重视他 人、个人支持网络、机构和社区资源。 人本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 用:1.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 任。3.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 利。4.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 力。5.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6.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 人的差别都要值得尊重。7.人们具 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治疗过程分为:治疗情 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 建立、治疗性对话。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产生影 疗的实质阶段包括:自 响,直到60年代都发挥主导作用。 由联想、治疗性倾听、 诠释。
观念: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 相互联系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 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谁知 。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 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谁知对个人的行动 认识 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 2 行为 最终采取行动。艾利斯ABC情绪理论框架: 理论 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 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以及人们 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 绪结果。三个要素:前置事件、目标行为 和结果。
序号 名称
精神 分析 取向 1 的社 会工 作理 论
主要观点 1.心灵的构成:心灵由意识、前意识、潜 意识构成。前意识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 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2.人 格结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自 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包括意识和 前意识。超我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 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包括良心 和理想。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3.焦 虑与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 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 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 冲突。包括正向和负向的。4.性心理发 展:口腔期、肛六期、性蕾期、潜伏期、 生殖器期。
人本 主义 和存 5 在主 义理 论
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 作中的应用:强调个人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的贡 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 献主要不在于相关服务模式的发展, 的内在价值,认为包括 而在于其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最为基本 个人的痛苦的经历都是 的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 有意义的。
指增强人的权力和能力,个人需求不足和 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 的。理论的基本假设有:1.个人的无力感 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无力感的 根源:受压迫团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与外 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宏观 增强 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 6 权能 动》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的障碍,使 理论 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 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 个人的权能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 的。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5.社 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 伙伴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