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破坏原因剖析
土壤污染原因与治理方法
土壤污染原因与治理方法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之一,它是植物生长的基本介质,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但是在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中,土地的过度利用和无序开发,再加上人类活动带来的种种污染,使得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不仅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发展,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土壤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一、土壤污染的原因1. 工业活动带来的污染工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都会通过排放等方式,最终进入土壤。
这些有害物质包括了各种重金属、有机物质等,它们长期的积累和累积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的污染程度越来越高。
此外,工业废水对土壤的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 化肥农药的使用近些年,农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些化肥和农药中包含了许多有害物质和重金属,不仅使土壤污染程度增加,还对植物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3. 垃圾处理不当垃圾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同时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大量的垃圾排放所产生的有害物质,长期的积累和堆积,使得土壤的健康程度已经达到了危险的水平。
而在城市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垃圾处理问题更是愈加突出。
4. 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各种污染物质,长期的排放和积累,使得城市中土壤的污染态势已经十分危险。
此外,农机具和摩托车等也对农村的土壤污染问题构成了影响。
二、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1. 减少污染源的产生这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
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应该从源头着手,加强工业、农业、城市垃圾处理、交通等方面的管理和限制,确保有害物质按照标准排放、过滤和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2. 注重土壤生态系统修复一旦土壤受到了污染,我们就需要进行土壤的生态修复工作。
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补充化学物质,而是通过生态环境的修复使原有生态系统的恢复,以通过自然修复和人为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退还土壤的健康状态。
3. 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水平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于治理土壤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农业资源与环境NONGYEZIYUANYUHUANJING 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李 玘(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由此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且提出土壤污染治理对策,以期更好地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 土壤污染;原因;危害;治理对策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和动物居住环境中不可代替的环境因子,也是食物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1]。
但是,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2],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3],因此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1 我国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在局部范围,人类活动对土壤污染的影响更为突出。
其中,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都会造成土壤污染。
1.1 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 众所周知,化肥的合理使用会使农作物增产,但是有些地方的农民过分追求高产,片面地认为化肥施用量越多,农作物产量越高,从而出现了过量施肥现象。
然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农业系统造成污染,大量施用化肥及不合理的科学配比会使土壤质量变差,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和土壤流失[4],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地力下降。
此外,土壤重金属超标、温室效应均与过量施肥有直接关系[5]。
而且不合理施肥带来了肥料利用率低下、果实品质下降、水土富营养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6]。
1.2 重金属污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壤面临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主要包括铅、汞、铜、锌和镍等重金属含量超标[1]。
例如,燃煤发电、矿山开采等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环境,大多数废弃尾矿在雨水淋溶及自然风化过程中向土壤环境释放,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使用含重金属的污水进行灌溉也会使重金属转入土壤中。
土壤污染的原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技术
土壤污染的原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技术2016-06-09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壤污染日益严重,探求土壤污染的防治路径迫在眉睫。
5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了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污染的特点、污染原因、造成的危害。
并提出了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是指进人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污染使土壤生物种群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导致生产能力退化,并最终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因其缓慢性和隐蔽性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
土壤污染现状土壤作为人类生存之本,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程度也是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
近3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日增,人们生活方式迅速变化,大量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水直接灌溉农田、固体废弃物任意丢弃或简单填埋、废气尾气长距离运输与沉降、大量不合理的化肥农药的施用与残留,这些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壤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并以一种不容忽视的速度和趋势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严重影响到我国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的安全。
据统计,全国至少有1300万hm2—1600万hm2耕地受到农药污染。
每年,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种农业经济损失合计约200亿元。
土壤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而且还导致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污染原因土壤污染源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污染源如“三废”的排放即废气、废渣、废水;其次还有,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污泥、重金属物、微生物、化学药品等。
①“三废”的排放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引起土壤的酸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灌溉,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固体废物的堆放,除占用土地外,还恶化周围环境,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传染疾病。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土壤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之一,但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而土壤污染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土壤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土壤污染的原因1. 工业活动。
工业活动的发展是近代科技进步的重要象征,但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和废弃物,其中一部分会积累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2. 农药和化肥的过度利用。
农业发展的结果是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它们中的毒素逐渐积聚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
3. 垃圾堆积。
城市化、消费水平提高和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垃圾的增加量也增加了许多。
而垃圾的不合理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容易造成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渗透,从而导致土壤污染。
4.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有机质质量降低而失去活性,微生物数量锐减,土壤质量越来越差,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生物过程,最终形成了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解决方法1. 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科学规划是减少土壤污染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还能够降低土壤污染的风险。
2. 推广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农业模式,采用的是“低效低排”的生产方式,能够降低对土壤的化学干扰,从而减少土壤污染的产生。
3. 推广环保型生产技术。
环保型生产技术指的是能够减少废物排放、减少污染物风险、提高效率的生产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实行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
如果土壤已经污染,我们就需要采取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其中包含的措施包括土壤修补和生物疏浚等,以及采用污染源控制、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等缓解土壤污染的方法。
总之,土壤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各个方面都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对土地的干扰,实行生态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承载的压力,使我们能够保持是我们未来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点。
列举破坏土壤的实例
列举破坏土壤的实例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承载着植物的生长,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土壤遭受了严重破坏。
下面是一些破坏土壤的实例。
首先,过度耕地是一种破坏土壤的常见方式。
耕地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使土壤贫瘠化。
过度耕地还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壤失去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过度施用化肥也是一种破坏土壤的行为。
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在超过植物需求量时会被土壤固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形成土壤盐渍化。
这使得土壤无法满足农作物的营养需求,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另外,过度使用农药也对土壤造成了严重影响。
农药的使用会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打破土壤中的生态平衡。
这些化学物质还会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持久性的损害。
此外,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也会导致土壤的破坏。
地下水是维持土壤湿度和养分循环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地下水被过度提取时,土壤的湿度将降低,养分的输送也会受到影响。
这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农作物的生长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以及工业污染也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道路、楼房等,这导致了土地的压实和破碎。
同时,工业活动也会通过废弃物的排放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污染土壤,使其失去肥力。
为了保护土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遵循科学施肥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
其次,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土壤生态系统。
另外,加强土壤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壤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此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土壤管理能力,合理耕种,保护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最后,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土壤保护制度,确保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保护土壤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破坏土壤的行为,保护好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富饶的地球家园。
土壤开裂原理分析报告
土壤开裂原理分析报告
土壤开裂是指在干旱或干燥条件下,土壤表面出现裂缝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农田、草地和自然地表上普遍存在,并且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开裂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土壤开裂的原因之一是水分的蒸发和失去。
在干旱或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很容易被太阳照射和风吹散,从而导致土壤水分的迅速蒸发和失去。
当土壤中的水分被蒸发或失去时,土壤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减弱,土壤体积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表面出现裂缝。
其次,土壤开裂的原理与土壤颗粒之间的收缩和膨胀有关。
在干旱季节,土壤中的水分缺乏,土壤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减弱。
当土壤中含有胶结物质(如粘土)时,胶结物质与水分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土壤颗粒的收缩。
土壤颗粒的收缩会使土壤体积变小,从而产生应力,最终导致土壤表面出现裂缝。
相反,在湿润季节,土壤中的水分被吸收,土壤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增强,土壤体积扩大,裂缝逐渐消失。
此外,土壤开裂的原理还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持水性和团聚力,从而降低土壤的干燥和开裂程度。
然而,当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时,土壤容易干燥和开裂。
总的来说,土壤开裂是由于干旱或干燥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失去,土壤颗粒的收缩和膨胀以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而产生的现象。
深入理解土壤开裂的原理对于保护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种植中常见的土壤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农业种植中常见的土壤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农业种植领域,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土壤问题。
一、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的能力。
随着多年的耕种,土壤肥力下降是常见的问题。
1.原因-长期频繁的种植同一作物,会使土壤中的某些养分被大量消耗。
例如,种植小麦等禾本科作物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会随着作物的收获而不断流失。
因为这些作物对大量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土壤不能及时补充的话,肥力就会逐渐降低。
-现代农业中,有些种植者过于依赖化肥,而忽视了有机肥料的使用。
有机肥料不仅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没有足够的有机物料,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团粒结构难以形成,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解决方案-实行轮作制度,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
例如,可以将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轮作。
豆科作物根部有根瘤菌,能够固氮,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轮作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有机肥来源广泛,如农家肥(包括畜禽粪便、堆肥等)、绿肥(如紫云英等)。
农家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经过腐熟后施入土壤,可以缓慢释放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绿肥可以在农田休耕期间种植,然后翻耕入土,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又能改善土壤结构。
二、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是指土壤pH值降低,酸性增强的现象。
1.原因-长期大量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等铵态氮肥,铵离子在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后,残留的酸根离子会使土壤酸化。
一些化肥中的杂质也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在一些工业发达地区,酸雨较为频繁。
酸雨的酸性物质(如硫酸、硝酸等)进入土壤后,会降低土壤的pH值。
2.解决方案-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土壤酸性。
根据土壤酸化的程度,合理确定石灰的施用量。
一般来说,石灰可以改善土壤的酸性环境,提高土壤中磷等养分的有效性,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减少酸性肥料的使用,增加碱性肥料或生理碱性肥料的施用。
土壤污染的常见原因和修复方法
土壤污染的常见原因和修复方法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潜在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了自然背景值,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的现象。
目前,土壤污染已成为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就土壤污染的常见原因和修复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一、常见原因:1. 工业活动: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导致有毒物质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2.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农药、化肥,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导致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污染。
3. 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导致土地开发,原有土地上的化工厂、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物渗透进土壤。
4. 随意倾倒废弃物:随意倾倒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等导致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
5. 不当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规范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如过量加药、无选择性地使用杀虫剂,导致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渗透到土壤。
二、修复方法:1.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的生理作用或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对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土壤进行修复。
例如,植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的吸收转运、降解、干扰等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中转移到地上部分,并进行修复。
2. 物理修复:物理修复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将污染物物理上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出来。
例如,采用筛分、过滤、气体渗透等方法,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
3. 化学修复:化学修复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变或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的性质,使其变得无毒或减少毒性。
例如,可选择适量添加化学物质将污染物转变为无毒物质,或通过化学反应使有害物质变为无害物质。
4. 热力修复:热力修复是指利用高温进行修复,通过高温热解、热气化等方式,使有毒物质分解、挥发或被破坏,以达到修复的目的。
5.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提高土壤质量,并改善土壤环境。
例如,添加生物质和有机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6. 土壤防护:加强土壤环境管理,加强土壤监测与评价,并制订相关政策与法规,加强对土壤环境的保护,避免土壤再次污染。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措施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措施一、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
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
例如冶炼、电镀、燃料、汞化物等工业废水能引起镉、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石油化工、肥料、农药等工业废水会引起酚、三氯乙醛、农药等有机物的污染。
二、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中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铬、铅、铜、镉等重金属,对附近的土壤造成污染;生产磷肥、氟化物的工厂会对附近的土壤造成粉尘污染和氟污染。
杀灭化肥就是农业减产的关键措施,但不合理的采用,也可以引发土壤污染。
长期大量采用氮肥,可以毁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转差,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过量地采用硝态氮肥,可以并使饲料作物所含过多的硝酸盐,阻碍牲畜体内氧的运送,并使其患病,轻微的引致丧生。
四、农药对土壤的影响农药能够预防病、虫、草害,如果采用得宜,可以确保作物的减产,但它就是一类危害性非常大的土壤污染物,杀灭不当,可以引发土壤污染。
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粉剂、水剂、乳液等),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一半左右散落于农田,这一部分农药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如拌种消毒剂、地下害虫熏蒸剂和杀虫剂等)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
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土壤侵蚀的原因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土壤侵蚀的原因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一、土壤侵蚀的原因土壤侵蚀是指自然力或人为活动导致土壤表层被水、风、冰等因素搬运、破坏和堆积的现象。
土壤侵蚀对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壤侵蚀的原因:1. 自然原因- 水力侵蚀:雨水和水流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成因之一。
雨水冲刷和水流剥蚀强烈地影响了土壤表面的稳定性;- 风力侵蚀:干旱地区常常出现风力侵蚀。
风把表面上的颗粒物吹走,暴露出更加易于侵蚀的土壤;- 冻融侵蚀:在冷冻条件下,冻结和解冻循环可以导致土壤颗粒的破碎和侵蚀。
2. 人为活动- 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不合理的耕地追肥、栽培和踩踏等,会造成土壤层失控,易于被侵蚀;- 水土保持措施不力:如缺乏梯田、绿化和森林覆盖,会导致土壤不受保护,易于被侵蚀;- 不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建设:如建筑工地的裸露土壤,道路建设和矿山开采等,都会破坏土壤的完整性。
二、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为了减缓土壤侵蚀的进程,保护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1. 农业耕作措施- 合理的耕作和栽培技术:包括梯田建设、间种、栽培轮作和翻耕等技术手段,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护性;- 植被保护:通过合理的绿化和森林覆盖,保持土壤表面的植被,有效减少水和风对土壤的冲击;- 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料的使用:通过增加有机物的含量,提高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减少土壤侵蚀的可能性。
2. 水土保持措施- 梯田建设:对于山区或丘陵地区,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力侵蚀的风险;- 林地保护和扩展:通过合理的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护土壤表面并减少风力侵蚀;- 覆盖性种植:在植物种植前或间作期间,种植覆盖作物,可以有效保持水分和土壤,并减少土壤侵蚀。
3. 合理土地规划和建设- 避免大规模的土地破坏性活动:如道路建设、矿山开采和建筑工地等,应合理规划和管理,减少土壤裸露和破坏;- 排水系统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排水系统,以减少农田和城市区域内的积水,减缓水力侵蚀的速度。
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对策
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对策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出了土壤能够自行修复的能力范围,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现象。
现如今,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此,应该采取有效的原因和对策来缓解和预防土壤污染。
一、土壤污染的原因1.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经过排放进入土壤,引起污染。
2. 农业活动:大规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长期积累在土壤中,超过土壤容纳量时,会导致污染。
3. 饮用水污染:排放的家庭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污染了水源,进而影响到附近的土壤。
4. 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5. 错误的废弃物处理:将废弃物直接倾倒在土地上,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土壤。
二、土壤污染的对策1. 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减少污染物对土壤的侵害。
2. 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质量,降低污染风险。
3.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土壤质量,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污染源。
4. 强化废物处理:加强废弃物分类和处理,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5. 加大法律法规的力度: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6.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对土壤污染的研究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在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方面寻找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7.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治理土壤污染的氛围。
三、对策的实施步骤1. 研究与设计:制定对策实施的计划和方案,明确目标和时间节点。
2. 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加大对土壤污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科普】图文带你了解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科普】图文带你了解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固废。
农业生产活动如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和农膜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等。
土壤污染的特点
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
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具有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易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
具有不均匀性。
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具有难治理性。
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资料来源:土壤生态环境司
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及特点后,我们可根据不同地块的污染情况,做出相应的修复行动。
进行土壤修复,势在必行,是我们人类的自我救赎,虽难度之大、任务之重,但只要我们认真的落实土壤防治条例,进行土壤调查、土壤风险管控监测,进而进行土壤修复,污染的土壤只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健康也将有了保障。
土壤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工艺简单,设备易操作,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已经被广泛的应用。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是少数的能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彻底移除的修复方法之一。
我国土壤侵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土壤侵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它是指在风力、水力、重力等地质营力作用下,土壤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造成地表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其发生和发展是侵蚀动力因素和侵蚀环境因素(如降水、土壤、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和土地管理方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复杂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过程。
目前全球土地退化日益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对其进行监控、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土壤侵蚀因素分类人为因素1、我国土壤侵蚀的基本状况土壤侵蚀其本质是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土壤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缺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之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土壤侵蚀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表l 中国上壤侵蚀而积基本情况表单位(万/平方千米)2、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类2.1降雨与土壤侵蚀降雨是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除直接打击土壤,形成击溅侵蚀,还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以一种综合的效应来影响侵蚀。
一般说来,降雨量是影响侵蚀的主要因子之一,一次最大30分钟集中降水降雨强度为0.5一0.75nUn/min和0.75~/而n 的高度降雨和极高强度降雨是决定水土流失总量的决定性因素,一次大的降雨有时占全年侵蚀量的80%一90%左右。
大的降雨过程,加剧了河床淤积,黄河下游河床高出地面4-10m的“悬河”,湖泊淤积也都与此相关。
土壤侵蚀加快了水库的淤积速度,成为改变地表过程的重要方面,解放以来,我国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600座,增加地表贮水量约4000亿衬,相当于增加地表水径流量的14%,约为湖泊淡水量的2倍。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淤积全国已丧失有效库容达40%,使水利工程不能发挥作用,威胁水库的安全,根据部分省调查,淤积情况十分严重。
土壤污染的常见原因与修复方案
土壤污染的常见原因与修复方案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土壤中毒物质的积累和超标现象,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壤污染的常见原因和修复方案。
一、土壤污染的常见原因:1. 工业废弃物: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水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不适当的处理或排放会导致土壤污染。
2.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残余物质在土壤中累积,导致土壤长期遭受污染。
3. 汽车尾气和燃烧排放物:车辆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燃烧排放物会通过大气沉降到土壤中,引发土壤污染。
4. 城市生活废弃物:城市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其中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等对土壤造成污染的物质。
5. 煤矿开采和燃烧:煤炭采掘和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重金属等会沉积到土壤中,造成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修复方案:1. 有机物修复:通过添加含有高浓度有机物的堆肥、混合土壤或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存能力,降低化学物质的活性并促进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
2.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修复技术降解有害物质。
例如,植物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如柳树、向日葵等可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微生物则能分解有机污染物。
3. 物理修复:包括表面覆盖、土壤转移和土壤固化等方法。
表面覆盖是指通过添加覆盖层,阻断有害物质与土壤的接触。
土壤转移是指将受污染的土壤搬移至其他地方。
土壤固化是指使用添加剂将有害物质固定于土壤中,降低污染程度。
4. 化学修复:利用化学物质进行修复,如添加草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等化学物质,与有害物质发生反应,降解其毒性。
5. 热解修复:通过高温处理土壤,挥发或分解有害物质。
常用的方法有热风流动法、电热解法和微波解吸法。
三、土壤污染修复的步骤:1. 诊断和调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和分析,确定土壤污染的程度和种类,找出有害物质的来源和扩散情况。
2. 目标设定: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土壤修复的目标和要求,确定修复范围和时间,估算修复成本。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生活是一首歌,虽然我不是一 个好歌手,但我会唱好—— 我的生命。
制作人: 赵红兵
为土壤受了重金属污染。
•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工 业废水、废气,其中值得注意
的是汞、砷、镉、铜、锌、铅
等。重金属污染对人、畜有严
重危害,如前面谈过的镉污染
造成的“痛痛病”,汞污染造 成的水俣病等。
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
它不能被土壤微生物降解而消失。重金属 进入土壤以后,一般被土壤胶体或腐殖质 吸附或沉淀或络合固定,而积累在土壤中。 土壤的酸性强时,重金属离子易被溶出, 碱性强时,重金属溶出得就少。重金属在 土壤中的污染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消除。土 壤的重金属污染会向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迁 移,这又会加重水体污染。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较复 杂。因为土壤本身都含有一定 量的重金属元素,其中很多是 作物生长很需要的微量营养元 素,如锰、铜、锌等。因此, 只有当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元 素积累的浓度,超过了作物的 需要和可忍受的程度,而表现 出受毒害的症状,或者作物并 没有受害,但产品中的某些重 金属含量超过了卫生标准,造 成对人、畜的危害时,则被认
• 各种固体废弃物堆积在土地上,随着日晒雨淋, 某些物质逸散进入大气中,可溶的或可悬浊于水 的则进入土壤,从而造成土壤污染。由于污染物 来源不同,因此种类繁多,从无机酸、碱、盐、 重金属,有机物,到病毒、病菌,种类繁多,危 害范围也极为广泛。
土壤的酸化
• 大气污染部分曾介绍过酸雨对土壤、植被、森林 的破坏。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雨水酸 度的增加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后,钙、镁、 钾、磷等易溶解而损失;而且会使土壤中原有的 某些有毒元素活化,使土壤微生物失去活力,因 而造成土壤肥力降低,使土壤变得贫瘠,这又使 得土壤易被风、雨侵蚀。由于土壤酸化,一些原 来吸附于土壤颗粒的金属元素会溶解出来。如pH 值为4.5时,铅就大量溶解。溶出的金属元素或被 作物吸收,或进入水体造成对水的污染。土壤酸 化对农作物和森林都有直接影响。
土壤被破坏的原理
土壤被破坏的原理
土壤被破坏的主要原理有:
1. 过度开垦破坏土壤结构。
大面积机械化耕作会打破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导致土壤疏松化。
2. 大量使用化肥会使土壤酸化。
某些化肥使用过量会增加土壤盐分,降低pH值。
3. 水土流失会带走表层肥沃土壤。
暴雨或不当灌溉可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
4. 频繁单一作物栽培会耗竭土壤养分。
连作不轮作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5. 工业污染会使重金属等污染物进入土壤。
工业废水和尾气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6. 过度使用农药可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微生物对维持土壤肥力非常重要。
7. 盐渍化会破坏土壤结构并降低肥力。
灌溉不当可引起盐渍化。
8. 建设用地会破坏土壤母质层。
消耗大量土地会导致无法再生的土壤损失。
9. 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沙化或盐渍化。
10. 过度放牧踩踏也会破坏土壤结构。
土壤恶化和修复简介
土壤恶化和修复简介一、土壤恶化的原因。
土壤恶化,指的是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通气,又保水保肥,而且还有抗旱的作用。
但是土壤团粒结构特别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破坏。
比如,浇水过勤、过多,或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喷洒某些化学杀菌剂,尤其是除草剂,都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
如果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构成它的小分子团就不存在了,土就成了面儿状,堆积到一块,就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结。
一般以为土壤板结就是单纯的土壤变硬了,作物根系扎不下去了,实际上是因为土壤物理结构遭到了破坏,才造成了板结。
①、土壤恶化-土壤有机质减少超量施用化学氮肥,以及超出土壤负荷的高产,频繁的表土耕翻,加剧了土壤碳的耗竭,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土壤有机质减少会引发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恶化,土壤酸化和次生盐碱化,土传病害加剧,土壤净化能力减退等。
②、土壤恶化还有一大因素就是“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的形成原因:过量使用化学氮肥和生理酸性肥料,导致土壤中酸性物质增加,土壤酸化。
③、土壤酸化造成的危害:土壤酸化会抑制根系发育,加重土壤板结,使根系伸展困难,发根力弱,缓苗困难,容易形成老小树,老僵苗。
土壤酸化还可导致大部分中、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率降低,养分流失严重。
在酸化土壤环境下,根际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这样的环境作物很容易就得病死根。
以上,都是导致土壤不健康的因素。
当然只是一部分重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自然因素。
二、如何解决土壤恶化。
土壤恶化是土壤团粒结构遭到了破坏。
所以解决土壤恶化首先要考虑修复土壤团粒结构。
如果要修复土壤团粒结构,就得从2个方面考虑即:有机质提升、微生物补给。
理由是:土壤团粒结构给有机质提供了存储空间、给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
同时有机质和微生物又影响着团粒结构的形成与维系,没有富足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团粒结构很难持续。
在有机质与微生物之间,有机质必须通过土壤微生物的转化才能供植物吸收和利用,没有微生物,有机质便无法得到转化和利用。
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原理
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原理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原理主要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土壤质量降低、抗侵蚀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
具体破坏原理如下:1.物理破坏:由于自然力或人为活动(如耕作、建筑施工等)使土壤颗粒受到挤压、摩擦等作用,导致团粒结构破裂,土壤颗粒分散。
物理破坏会使土壤孔隙度减小、密度增大,从而降低土壤的抗侵蚀性和肥力。
2.化学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如酸雨、施肥等)的影响下,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团粒结构中的键结断裂。
化学破坏会使土壤酸碱度失衡、养分流失,进一步降低土壤质量。
3.生物破坏: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活动,以及土壤动物的挖掘作用,会使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
生物破坏会导致土壤孔隙度减小、抗侵蚀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4.水分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对团粒结构具有保持作用,当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导致团粒结构破坏。
水分过高时,土壤颗粒间的作用力减弱,团粒结构松散;水分过低时,土壤颗粒间的摩擦增大,团粒结构受到破坏。
5.风蚀和水蚀:风蚀和水蚀会带走土壤颗粒,使团粒结构受损。
长期的风蚀和水蚀会导致土壤流失、厚度减小,进而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
为保护土壤团粒结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6.合理施肥,平衡土壤酸碱度,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污染和结构破坏。
7.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地建设、梯田等,减少水分和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8.改进耕作制度,如轮作、间作、覆盖种植等,降低土壤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
9.加强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保护,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0.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减少不合理开发和破坏土壤资源的行为。
农田土壤结构破坏与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农田土壤结构破坏与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农田土壤结构的破坏与水土流失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的肥力和农作物的生长。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土壤结构破坏的原因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出发,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对策。
一、土壤结构破坏的原因1.1 长期不合理耕作农民长时间的不合理耕作方式,如过度耕犁、过度深翻等,会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
这些耕作方式会翻动土壤,破坏土壤团聚体的结构,使土壤的肥力下降,并且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1.2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长期的使用会导致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对农作物生长产生消极影响。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2.1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大量外流,不仅会带走养分和有机质,还会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
土壤侵蚀使土壤表层稀薄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2.2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壤的大量流失,还将带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污染物会直接或间接危害水生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三、水土流失防治对策3.1 合理耕作措施合理的耕作措施是防止土壤结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基本途径。
通过合理选择耕作工具和耕作深度,避免过度翻耕和过度耕犁,可以保持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稳定,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
3.2 植物保护措施合理利用植物保护带和植物覆盖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提升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因此,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和保持,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3.3 合理施肥与农药使用应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并结合土壤质地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肥料类型和施肥方式。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采用生物农药等环保化学品替代有害农药,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损害。
3.4 加强人工措施通过建设沟壑堤坝、林带、梯田和排水系统等措施,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地资源的的现状及严重紧缺的原因生态环境是以人类和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是由光、热、气、水、土等要素构成,通过这些要素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和生物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遭到破坏,就会危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虽有些局部改善,但总体是趋于恶化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国土地资源趋于恶化及严重紧缺的原因进行简要论述。
土地狭义是指陆地表层,广义是指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经济学上通常使用的是广义的土地;土地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土地资源趋于恶化,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人均土地占有量越来越少我国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但我国有近13亿人口,人均陆地面积不足12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只有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1/61,加拿大的1/49,巴西的1/8,美国的1/5。
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1400多万,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必然使人均土地越来越少,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必须要大力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控制土地资源损失,控制对土地资源的非经济占用。
二、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是指水力和风力的侵蚀,把地表土壤冲刷和刮到别处去的现象,使地表土壤丧失,水分消失,严重危害土地。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945年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到1998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流失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的耕地有7.3亿亩,每年流失沃土50多亿吨,全球每年流失260亿吨表土,我国要占20%,损失土地中的养分相当于我国1984年的化肥产量。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西部。
据统计,四川水土流失38.48万平方公里,陕西13.75万平方公里,甘肃13.44万平方公里,贵州7.6万平方公里,青海4.65万平方公里,云南2.81万平方公里,广西1.11万平方公里,宁夏1万多平方公里,实际情况远远大于这些数字。
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是严重,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面积的74%,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8000吨以上。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也很严重,1997年对57个城市调查,流失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城市总面积的24.3%。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即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陡坡耕种、耕作技术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
水土流失的危害是:造成土层薄化,肥力减退,岩石裸露,不能耕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一些地区脱贫;造成河道湖泊淤塞,加剧洪涝灾害,严重危及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建筑物基沉陷、建筑倾斜开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
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等。
三、土地退化严重土地退化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恶化,引起土地质量下降和肥力减退。
广义的土地退化还包括沙化、盐渍化和石漠化。
这里主要是讲土壤的营养性物质遭破坏,引起土地退化,造成土地贫瘠,如我国土地贫磷10.09亿亩,贫锌7.29亿亩,贫钼6.68亿亩,贫氮4.96亿亩,贫硼4.92亿亩,贫钾2.72亿亩。
有77%的省份的耕地缺钾,63%的省份耕地缺磷,30%的省份耕地缺氮。
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对土地的污染,造成土地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恶化使土地退化。
我国目前,遭受大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超过9000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土壤超过5000万亩;据国家统计,全国受镉污染的土壤超过30万亩,受汞污染60万亩,受氟污染超过1200万亩,每年有100多万吨废渣堆放,占地150万亩以上。
土地退化的危害是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使全国平均亩产只有640多斤,比发达国家低200—400斤。
防止土地退化主要是要保护好天然林,搞好植树种草,才有利于净化空气和水源,防止土地退化;特别要加强对“三废”的管理,搞好处理,防止对土壤的破坏。
四、土地沙漠化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成为环境的头号问题。
到1998年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27.3%,占旱地面积近80%,相当14个广东省的幅员;50年来,全国已有150万亩耕地、529万亩草地、1463万亩林地变成了沙漠,遍及18个省市的471个县,直接受沙漠危害的有200多个县。
我国土地沙化在不断增加:70年代每年土地沙化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2450平方公里,每年递增15%—50%。
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是西北。
北方土地沙化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化威胁;西北各省的荒漠化率很高:新疆为86.07%,西宁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列居全国1、2、3、4、5、6位。
每年有11个省和自治区,212个县受沙漠的影响和威胁,每年土地沙化以1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和发展。
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毁坏草场等原因,造成植被破坏,引起气候恶劣,出现干旱和风暴,卷走表土,形成沙漠。
沙漠化的危害是:(1)使湿地和湖泊缩小、干涸,破坏生态环境,如江汉平原7500多万亩湿地,目前只剩下了3万亩,沿海滩涂已丧失1500多万亩,塔里木河下游和罗布泊已干涸,青海湖平均每年缩小面积12.46平方公里等。
(2)吞噬大片森林、草地、耕地,使动植物失去生存环境,造成大量死亡和灭绝。
如南疆沙漠的发展,使英、苏以下的30万亩草场枯死,使胡杨林从75.5万亩减少到24万亩,减少68%;喀什地区,1958年有林地239.1万亩,现只剩下61万多亩,减少74%;土地沙化,每年要夺去相当一个中等县的土地,每年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540多亿元,相当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3)阻塞交通影响工程建设,破坏农业生产。
仅河西走廊就有600万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占该地区农田总面积60%;敦煌县从1955—1984年的30年中,风蚀沙打使农田受害30多万亩,使粮食减产1万多公斤,棉花减产1.5万公斤。
在这些荒漠地区是:“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煮一锅”,亩产只有几十斤。
对土地沙漠化的控制,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才有利于避免毁林毁草开垦,滥采乱挖,破坏植被,造成荒漠化;对沙漠化的治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针对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农、林、水、草、环保、城建、交通、法律等综合治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才有利于防沙治沙。
五、土地盐渍化严重土地盐渍化又叫盐碱化,是指可溶性盐碱在土壤中积聚,形成盐土和碱土。
表土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盐碱,就称盐渍土,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措施引起的盐渍化,就称为次生盐渍化。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盐渍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西北、华北、东北、东南沿海都有盐渍土分布,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
有现代盐渍土5.5亿亩,残余盐渍土4.9亿亩,潜在盐渍土1.7亿亩,据统计,50年代末,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次生盐渍土曾扩大到6000万多亩,新疆次生盐渍土占耕地面积1/3以上;河南的黄河冲击平原地区,建国初期有盐渍土500多万亩,到1963年扩大为1150万亩,次生盐渍土2000万亩;现黄淮平原、西北黄土高原、内陆区、东北丘陵区、沿海地区的盐渍化面积超过4.5亿亩,其中耕地占100多万亩。
土地盐渍化的危害是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物种灭绝,破坏土质,严重的成为不毛之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土地盐渍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如: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土地干燥,水分上升蒸发,使盐碱累积在地表;过分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形成低洼,引起积水,或海水倒灌,形成盐渍土,更主要的是人类灌溉水量过大和水质不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使矿物和盐分集中在地表。
对土地盐渍化的治理,要搞好排水;改进灌溉方法;防治土地和水源污染;大力绿化,搞好生态环境恢复等。
六、土地石漠化土地石漠化是土地严重遭受水、风的侵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的过程。
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和乌江流域,珠江上游和红水河、南北盘江、左江、右江流域,红河、澜沧江、怒江流域等。
目前我国总共有石漠化167.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7.46%。
其中: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岩溶面积达32.48万平方公里,占三省面积的40.9%;四川“石化”面积2.691万平方公里,每年以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的破坏造成的,使泥土大量流失,剩下乱石和石山一片,不仅无法耕种,还植树种草的条件也没有了。
防治石漠化,主要保护好植树,防止水土流失,禁止在25度的坡地开垦,已开垦的要退耕还林还草。
七、耕地资源逐年锐减耕地资源是指用于作物种植的土地,是十分有限而珍贵的资源,我国从1949—1991年的42年中,人均耕地从2.7亩减少到1.5亩,人均减少耕地40%,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3%;从90年代以来,人均耕地逐年减少,1996年人均耕地1.59亩,1997年为1.57亩,1998年为1.56亩,1999年为1.54亩,预计,30年后,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最低界限的有666个县,低于0.5亩的有463个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在加速减少:1991年减少54万亩,1992年减少437万亩,1993年减少484万亩,1994年减少400多万亩,1997年净减耕地203万亩,1998年净减耕地392万亩;从1978年到1994年的16年中,净减耕地6880多万亩,平均每年净减耕地750多万亩;从1986—1996年的10年中,平均每年净减耕地750多万亩;从1997年以来,即使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但每年要净减耕地417万多亩。
到2020年,我国人均耕地将低于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0.053公顷(0.795亩)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那时如果发生粮荒,即使把世界的全部贸易粮为中国进口,也养活不了那时的16亿中国人。
以上所说的耕地减少,还未包括水土流失、土地“三化”减少的部分,如果把这部分加上,减少的耕地就更多。
耕地减少的原因是:扩建和新建城市,办开发区,建工厂矿山,修铁路、公路、机场、修水库、商店、学校、医院、住宅、居民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土地沙化、石漠化、退化、管理不健全,引起耕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