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实习报告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社实习报告4篇
报社实习报告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报社总结实习报告报社记者实习报告我们学院要求学生暑期开始实习,可是笨鸟先飞、不甘落后的忧患意识,使我五
月份就开始张罗联系实习单位,直到九月份结束实习任务,先后在两家单位实习。
如
今细说从头,确有一番感叹。
一、报社实习辛酸史——大学生是个蚂蚁吗?
五月份起,我便不放过任何实习的信息和机会,通过bbs 上得知某报社正招收实
习生,该报社是从属于南方报业集团,为南方日报的子报,往年暑期均会策划举办大
规模的夏令营活动。
我自认从小有几分笔上功夫,便带看发表过的一大叠作品去应聘
了。
可是该报社并没有翻阅我的作品,只问了我几个简单的问题,便同意接收我为其
编辑部实习生了。
可是接下来的情况,却让我无时不刻不想打退堂鼓。
办公室遭遇辱骂
当我满怀信心第一天上班,我刚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便有一个负责网页的男的
过来问我:“你是汕头人?”我报以一笑,回答是。
没想到他用不屑的语气说到:
“我最讨厌的就是你们汕头人,你们汕头人都虚伪、自
私、浮夸、不讲信用;汕头这
个城市也真的很烂,那么好的地域条件都被你们汕头人搞得乌烟瘴气……”这一连珠
炮似的对我家乡的攻击,使我完全呆愣了,我完全没有预想到会遇到这种诽谤。
等我缓过神来想辩驳几句时,他又挑衅地问:“你学什么专业的?”答曰公关。
“那么多专业都不学,偏偏学公关。
这是什么烂专业?……”我试图以我的专业知识
来纠正他的错误观点,可是发现一切都是徒劳——一切正统的理论都被他xx个遍。
我只好不做声了,期待他发完谬论赶快闭嘴。
而更让我前所为见的是一种奇特的办公室景观:除了我和他,办公室所有的人都
默不作声,没有人出来主持公道,只是任凭那种叫嚣和辱骂充斥在空气中——一种冷
漠的事不关己的空气。
或许这是世态。
仅仅是第一天,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人身攻击,已经使我对报社视为畏途了。
现在细想,自己缺乏一种泰然,那种公关口才课上陈大海老师所言的“不战而屈
人之兵”的技巧,那种“走自己的路,让疯狗继续咆哮”的练达。
感谢这条疯狗的辱
骂,给我以心理素质的猛烈锤炼。
“我的作品不是垃圾”
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可是却被别人认为你展现的都是垃圾,我应该作何感想
呢?为了让主编更好的发现我的才干,以安排适合的任务给我,我将我所有的作品装
箴了一下,洋洋洒洒近几十篇,必恭必敬地递到主编桌前。
主编接过说了一句:
“好,有时间我会看的。
”便随手丢在了桌子的一角,继续他的工作。
几天后,有一责编说要看我的作品,我便请主编拿出来让我带过去,他眼睛也不
看我一眼就说:“我忘记放哪里了!”因为情急,我说道:“您找一下好吗?一定在
您这里的。
”他答道:“或许我丢掉了,如果我每样东西都保留,我的桌子上的垃圾
便堆积如山。
”因为年轻气盛,我冲口而出道:“可是我的作品不是垃圾!”或许在
这一刻,我得罪了主编大人了。
得意之作被称为垃圾,我的自尊严重受损了。
只能这样解释:即便你在校园自我感觉良好,出到社会你只是一颗空气中的尘
埃,人家一口气便把你吹落了。
称赞我才华横溢的人跳槽了
我每天到报社的工作便是贴信封、打电话、端茶倒水。
不过我安慰自己,年轻人
多干一点是不会吃亏的。
可是我仍有点怀才不遇之感,希望有机会让我发挥自己在文
编辑方面上的才能,毕竟我已经做过很多年的编辑了。
终于,报社来了一位前辈,他就是原《家庭》杂志的编辑,国内小有名气的小说
家王海椿。
他看了我的作品之后,赞不绝口,甚至用“才华横溢”来形容我,他鼓励
我多创作,他会提供机会让我发表文章,或者让我参与正式的编辑工作。
我受到莫大
的鼓舞,以为我已经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了。
谁知道,过不了两天,我上班的时候听
说他跳槽了!去了河南《百花园》杂志社了。
我又一次和机会失之交臂。
我又每天过
着贴信封。
打电话的打杂生活。
记得李老师在上新闻写作课时,在联系孙志刚事件时候说道:“大学生只是个蚂
蚁。
”当代大学生确实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了,而象
微乎其微的妈蚁。
孙志刚是一只丧失了生命权的蚂蚁,而我即使是蚂蚁,也要作一只
抗争不息的蚂蚁——蚂蚁会有它的价值的。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报社实习报告(2) | 返回目录3月23日,我来到特区报业大厦的35层,前来《深圳特区报》
商贸组报到。
接待我的是一名女记者,名叫潘未末,知性达雅,浑身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活力气质。
她告诉我,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来深圳特区报已经有好几年了,从在老报社上班到在新的特区报业大厦上班,一路走过来的。
看起来她是个能干精练的女记者,而且经验十足,做事很干脆,我知道,未来的两个月我将从她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第一天,3月24日,这是正式实习的第一天,我和谁都不认识,只认识潘未末记者。
我以为她马上就能给我什么采访任务和写稿任务,所以我就坐在商贸组的大沙发上等,结果她也没有怎么理我,只随便交代了我几句,就让我认真看《深圳特区报》,因为她看起来也是很忙的样子,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匆忙写稿……我再也坐不下去了,就直接上前,“潘姐,我今天该去采访什么?”
她抬眼看看我,没有多说什么,就拿起手头的初稿,让我把它整理成一篇的消息。
我欣然受命,施展自己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书本知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倒金塔”我在心里对自己嘱咐道,不到一会儿,我就把那的消息完成了。
“这么快”潘记者很诧异地说。
我很自豪的对她说,“这种小稿件写的太多了,所以很快”,很自鸣得意的样子~
几分钟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轻狂和错误。
我的稿件被“枪毙”了,因为风格问题,也因为脉络问题,这个时候我
才了解到潘记者让我认真阅读特区报的用心了。
随后,潘记者把她在特区报发表的稿件集册拿给我看,让我认真体会一下,还特别叮咛说,一定要仔细地看,最好能随时做个笔记。
我没有说什么话,从那以后我不再以为坐着看报纸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也认识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凡事还是从小事做起啊。
几天以后,我终于适应了特区报的风格并能正式开始展开工作了,潘记者也没有对我客气,一件件的采访任务和写作任务就交到我手里。
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地犯了错误,但同时也不断地在学习,在改进;商贸组的其他记者也渐渐地混得熟了,也开始和他们后面跑跑展会、公司、酒店和政府机关等,有时候他们不方便去的时候,他们就让我独身前去。
感觉在深圳,记者还是比较吃得开的,比较受人尊重,比较受人看重,到哪里去采访都能赢得不少方便。
不过,深圳终究是个商业化比较浓厚的城市,为什么呢~我记得有几次应邀去采访,采访完了以后他们居然掏出好几百块钱,说是让我坐车回报社。
鬼才相信他们呢,深圳的公交车费、打的费用虽然比全国其他地方高,可也不至于要那么多钱吧!我死活不要,他们也死活不放过我,没有办法,最后我只拿了100块钱,打的回报社去了。
每个做记者的人在自己的采访经历中都能遇到最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我最有印象的是采访深圳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黄木岗又一村,那是中国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大约
2、3个平方公里的地方却住进了十万人之多,他们都是全国各地来深圳混生活的外地打工者,里面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不过总算秩序井然。
黄木岗我去了两次。
第一次是查抄“黑”网吧,所谓“黑”就是因为它没有执照和经营许可证,那次是接到行政执法局的要求我作为实习记者身份去的,一家名叫“云天”的网吧,72台电脑主机和相关配件,6个网吧工作人员。
据城管部门的同志说,这家网吧的老板惨了,二三十万的投资全投水缸里去了。
我采访那网吧老板的时候,他对偶简直就是声泪泣下,看得出了,都是新机器啊,就这样被全部没收了。
我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整治网吧,它只不过诸多被取缔的千万网吧之一而已,但从现场观看的诸多临时住居人员的同情和愤怒的目光中,我看得出来,他们很不高兴,诺大的黄木岗,能够上网的地方不多,而这家“云天”网吧收费低廉设施齐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那次采访虽然很成功,但总也感觉不痛快。
实习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每天6、7点就要去挤公交车,有时候人太多,竟然连公交车的门都挤不进,时常还要被别人看白眼;加班是平常事情,有时候晚上8点钟还有采访任务;实习的日子同样也是快乐的:让我见识了不少的东西,让我第一次去五星级宾馆里吃了一顿,让我学习了不少事情,让我体味了不少感情,让我结识了一些朋友……
欢迎登录[],内容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报社总结实习报告报社实习报告(3) | 返回目录在**
报社,收获颇丰,认识了许多人,和他们相处很融洽。
也学到很多东西,对新闻采编写的基本规律以及市级媒体的运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次暗访
暗访一词,于记者而言,是兴奋、刺激的,又是充满挑战、危险的。
上个学期,《南方都市报》记者龙志曾给我们讲述他颇具刺激而危险的暗访经历。
他的勇气、智慧、心细迎得了一片掌声。
当时,已对拥有无穷魅力的暗访迷惑。
离奥运开幕式只有7天。
那日,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暗访。
北京奥运,百年盛世。
不少准新人应该会在奥运期间结婚办酒席。
拥有新闻敏感的罗老师将奥运婚庆状况调查任务交给了吴仪辉(实习生)和我。
在办公室,我们拨通了仅有的喜得龙婚庆公司的号码,告知对方采访目的,暂时情况还不知一句回应过来,接着嘟嘟嘟声响起。
虽后又得知几个联系方式,但结果一样。
既然公开调查不行,于是我和吴决定暗访。
在《株洲日报》和《株洲晚报》的广告栏上,我们知道了他们的地址。
下午4点,吴、刘朝勇(实习生)及我三人来到喜得龙婚庆公司。
刚进门,特别紧张,万一露馅了咋办。
咬了咬牙,硬着头皮走进了大门。
几人寒暄一阵,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
我哥要结婚了,想到你们这里了解一下情况我开门见山的说道。
由于职业敏感,老板问我哥准备结婚的时间。
办公室静下几秒,9月份老板向椅背一靠,大笑道。
这
是天方夜谭了,哪有8月准备,9月就结婚的。
至少要提前2、3个月突如其来的失误,让我不知所措。
你哥现在哪儿,他怎么没来?老板好奇的问道。
还在长沙工作,我家是常德人,我嫂子是株洲的未来得及反应,话已出口了。
随着慢慢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婚庆现状并不是很好。
准备了很多奥运婚庆活动,但来者渺渺无几。
2个月下来,他们只接待3对准新人。
担心亲朋好友观看奥运不来,是准新人不愿在8月份结婚的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加现实了,虽说8月8日,一个吉祥,吉利的日子,但高额的消费让他们退步了。
相对以前,因奥运婚庆活动、车费、人工费等成本的上涨,每对准新人得多花400500元。
酒席费用也涨了。
但是否存在酒席倒卖的现象,喜得龙老板认为没有。
可不少市民反映存在。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决定采访我市各大酒店。
只可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准备离开公司时,你能介绍一下其他婚庆公司的号码吗吴问道。
怎么可能,说了不是砸自己生意吗老板直截了当的说。
出身的牛犊不怕虎,可还是害怕了,出了错误。
虽此稿最后未能见报,但采访中的经历让我不遗憾。
作为一名记者,对市场规律、人物、事件、行业等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的了解,应是不可或缺的。
一旦露出破绽,采访就可能无法继续,甚至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
虽此次暗访,并不怎么波澜壮阔,触及生死,但还是蛮刺激,有趣的。
其实,背景资料的充分了解,不仅方便于采访,而且会提高新闻作品的深度。
暗访,刺激有趣,细细品味,乐在其中。
暗访,
危险恐怖,回头一看,仍胆战心惊。
有时,揭开事件真相的唯一途径就是暗访。
博学多识、处变不惊、明察秋毫应是记者该具备的素质。
寻找那一点
每一次出去采访,老师都会强调注意细节。
细节有时不仅是问题的所在,而且是作品可读性、趣味性的添加剂。
总编室的黄老师借了我一本名叫《如何成为一名顶级记者》。
里面就讲述了美联社记者是如何把握细节,注意细节,以及重视细节。
细节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提升了问题的深度。
实习期间,曾多次出去调查,跑过医院、网吧、超市、酒吧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区的一次采访。
7月15日,接到家住佳苑小区的唐先生打来投诉电话。
住在小区都2年了,水电还未到位,都还是临时的自以为了解情况,可我错了。
什么是临时水电,什么叫水电未到位,具体状况是如何?李老师一语道破,惊醒了我。
幸未挂电话,否则,只是瞎猫一个,什么也不知。
那天,我们约好周末见面新闻有这样一个规律:稿子越长,它的生命可能就越短。
黄编辑也有一个口头禅写得这么啰嗦,一句话就可以搞定吗!每次改稿时,都会豪不留情的删除累赘、复杂以及没有必要的语句。
短短一个多月的耳闻目睹、亲身力行,收获颇丰,懂得了实践中的采访技巧、党报写作的注意点以及记者不同场合表现的身份等等,同时也认清了自己的一些缺点。
相信路虽远,行则必至。
实习回来,认清缺点,去除缺点,补自己不足,扬自己之长。
报社记者实习报告报社实习报告(4) | 返回目录在xx 年7月至八月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习,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习,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习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
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习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习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习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习,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这次实习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
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习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
主要有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真真切切的认识了党报,实实在在的做了一回记者
《xx日报》是xx市的党政机关报,在没有来到报社之前,我对于党报的性质、办报原则、党报的编辑过程以及发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它的强烈的党性;也知道了这份报纸是不对外销售的,它主要是发送至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各个单位党政机关的报纸;更懂得了它的办报原则和指导方针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
《xx日报》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保持着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这份报纸是一份四开
四版的,每天出版(星期天除外),而且都是对xx重大新闻的报道,一般有一个版面是转载《人民日报》上国家的重大新闻,偶尔有两个版面是转载新闻。
同时《xx日报》还有两个特刊:《文化前沿》(星期一出版)和《财智时代》(星期三出版)。
在实习期间,我还发现在《xx日报》上又是刊登的新闻会是这两三天之内的新闻,而并非所有新闻都是当日的。
根据陆定一先生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的报道这个定义,这样发布新闻也是合情合理。
是我以前那种古板的想法有了不同,也是我保持着学习的好奇心。
同时在实习期间,我还对xx日报社摄影部有了些许的了解,进去实习后才知道,原来一般记者出去采访是不需要拍摄新闻图片的,要上报的主要图片都是由摄影部派人去拍,而新闻记者只是负责记录现场和撰写新闻稿,图片会由摄影部的记者直接发送到主编那里,分工非常明确致使我的相机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也使我没有发表新闻图片,但还是拍摄了一些难得的新闻照片留着给自己做纪念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记者采访内容的感受,因为是党报所以《xx日报》的记者们采访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市委市政府,个政府职能分支部门,采访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业、农业、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政府政绩政府政策相关的内容。
很少有其他方面有趣的内容与晚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眼便可以看出来。
一般有些软新闻都还是谋杀案、天文奇观之类的事件。
这感受这份党报的性质之后,我跟随老师先后采访了xx
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仙桃市考察团、市委常委考察园区经济建设、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等,通过对这些人物这些事情的采访进一步使我感受到了《xx日报》的性质以及加强了对党报内容的了解和党报新闻的采写。
二、实习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敏感性
此次实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对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他对于报纸的热爱,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喜爱。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素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我在实习期间不断前进不断努力的动力。
指导老师是90年代初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媒体单位工作已近,在报社也可以说是主笔记者了。
他主要负责每个星期《财智时代》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这份特刊的主编。
这份特刊主要是报道经济方面的新闻,主要采访的就是各大银行、信用社、政府税收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报告会。
与这些单位和部门打交道需要对国家经济政策非常了解,还要掌握各大银行的办行原则以及他们的借贷款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要把我他们对xx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做出贡献。
对于一个大四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个难题,因为这里面关于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多。
第一天去报社,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整个人都蒙住了,这是以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并且我对经济这块非常的不敏感,虽说对国家重大的经济政策会有所掌握,但是真正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
老师说给我一
个星期的时间去关注经济、了解经济并且学会看经济新闻,掌握经济新闻,培养对经济的敏感。
要求我每天向他汇报自己关注过的新闻。
就是经过老师这样的指导和教育,我开始去琢磨去研究经济领域,慢慢的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敏感。
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我可以想象初彭老师当初刚进军经济领域时的样子,他肯定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我不知道也不懂得的努力,他肯定读了很多关于经济的书籍,看了许多经济报纸,浏览了无数的财经网页。
只有他有这样深厚的功底才可以教育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对经济领域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与此同时,他似乎时刻保持着新闻的敏感性,时刻关注重大事件的发生。
这是我在他身上学到的重要知识,这将对我以后工作或者学习才产生重大作用。
(三)保持高度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新闻事业
实习回来后,听到很多同学说通过实习他们对新闻行业都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还有同学说以后绝不从事新闻工作。
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怪怪的。
从自己整个一个多月的实习来看,我不并觉得新闻媒体如此不堪,也没有同学们那么强烈的想法。
还记得当初选择这样专业的时候,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行业,这份工作,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
即使听到过很多关于这个行业不好的传言,但我仍然深深的爱着这个领域。
我喜欢去实习,这样我可以看见更多社会上的美好与不堪、了解到更多的有用的没用的信息、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和生活的方法。
这些都使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事物的
能力,学会了全方位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而言,这些经历和经验是多么的宝贵,也许它可以为我扫扫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办公室里,所有记者的笑脸和认真工作的神情鼓励着我,他们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累,盯着烈日冒着大雨的出去采访,这样的职业素质值得我学习。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闻采访与写作之中,只有这样才可能真实的感受新闻媒体的魅力,才会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产生敬意。
这个暑假下来黑了好多好多,但是这是值得的。
有所收获当然也会有所欠缺的地方,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的不足与不成熟。
一是自主挖掘新闻线索的能力不强。
因为指导老师是负责特刊,每个星期才出一次,所以忙完老师分配的任务后还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在这段空闲时间内,自己没有去主动挖掘新闻线索而是坐在办公室看报纸、浏览网页或者跟着其他记者出去跑跑,没有全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动手能力及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平时在学校写的新闻很少,加之锻炼的机会少,并且要撰写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的新闻是有难度的,但也是由于平时的不积累、不锻炼才会造成此种现象在实习期间出现。
这些体会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将会是我以后人生路上的重要的课程。
在整个实习期间共发表了6片新闻报道,其中四篇是头版头条。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书报社见习记者实习报告范文推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