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 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
第三章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2
临终关怀的发生发展:
国外: 国外:1967年首先出现在资本主义历史较 年首先出现在资本主义历史较 悠久的英国。随后是美国、瑞士荷兰等国。 悠久的英国。随后是美国、瑞士荷兰等国。
临终关怀与什么因素有关? 临终关怀与什么因素有关?
国内: 年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 国内:1987年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 年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 90年上海南汇护理院成立,同年天津临终 年上海南汇护理院成立, 年上海南汇护理院成立 关怀医院成立。 关怀医院成立。整体运行状态与发达国家 相比有相当距离。 相比有相当距离。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2 第三讲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定义及学科性质:临终关怀,英文为 定义及学科性质:临终关怀,英文为Hospic面的全面照护, 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护,使 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并使病人及其家属身心得到维 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并使病人及其家属身心得到维 护和增强的一种特殊服务 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的一种特殊服务。 护和增强的一种特殊服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学科主 体属于人文社会学科。 体属于人文社会学科。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 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 ,最早出现在基督教中,它与现实关怀 最早出现在基督教中, 终极关怀
一个形而上学的话题:
人生的诸多境遇凭借什么来支撑? 人生的诸多境遇凭借什么来支撑? 我们的精神世界有“家”的感觉吗? 我们的精神世界有“ 的感觉吗? 如果有一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曾经诊治过的病人 正走向死亡,或者是我们最珍爱的人, 正走向死亡,或者是我们最珍爱的人, 或者是我们自己虽然还很年轻, 或者是我们自己虽然还很年轻,可是 必须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何去何从? 必须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何去何从?
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
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尉迟淦壹、临终关怀的重现过去,我们对于殡葬服务一直有个印象,认为殡葬服务就是以服务亡者为主。
因此,如果家中的人还没有死亡之前,那么千万不能让殡葬服务的人进入家中。
否则,家中的人将会受到死亡的威胁。
这种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的作为,彷佛是将死亡引进家中。
所以,为了避免不孝的指控,一般人宁可等到家人死亡才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也不愿意让家人在临终时就见到了殡葬服务人员。
但是,这种做法对于临终的家人而言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是蛮值得重新思考的。
因为,在殡葬服务开始交由外人处理之前,我们的殡葬服务基本上是由自家人处理的。
在自家人处理的那个年代,临终关怀是属于整个殡葬服务的一环。
所以,在传统殡葬礼俗中,我们发现临终是属于殡葬礼俗的一部分1。
由此可知,殡葬服务是无法脱离临终关怀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关殡葬服务的部份逐渐脱离家族的掌控,使得殡葬服务局限于殓、殡、葬、祭的死亡处理部份。
关于临终关怀的部分,则不再隶属于殡葬服务的内容。
我们社会之所以有这样的演变,一方面来自于临终关怀被认为是属于私人的家务事,不太适合身为外人的殡葬服务人员的介入;一方面来自于社会上的死亡禁忌,认为殡葬服务人员的进入会将死亡带进家中。
因此,临终关怀在殡葬服务中不但受到了忽略,还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今天,在西方安宁缓和医疗(即大陆所谓的临终关怀)与生前契约的影响下,临终关怀开始为我们所接受。
因为,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希望在临终时能够临终得好一点,死亡时能够死得好一点,那么没有临终关怀的介入是不可能的。
唯有在临终关怀的介入下,我们才能知道怎样的临终叫做善终,怎样的死亡叫做善死。
对我们而言,这种善终、善死境界的达成是我们这一生能否圆满的关键。
现在,我们进一步具体论述临终关怀重现于殡葬服务的契机。
在西方,过去虽然也有所谓的临终关怀,但是这种临终关怀是属于宗教式的临终关怀。
由于宗教式的临终关怀是以信仰作为核心,因此以人如何坚定信仰、重返上帝怀抱作为临终关怀的重点。
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有机结合
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有机结合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未停止。
本文试图从终极关怀的理念出发,以追求完满的死亡品质为愿望,寻求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标签:临终关怀;安乐死;死亡品质据现有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有700万人去世。
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每年有700万人要走向临终直至死亡,经历这人世间最大最深刻的痛苦。
非但如此,若以每个逝者约有5个直系亲属,10个左右的朋友计算,则中国每年约有3500万人要承受丧亲之痛,7000万人要承受丧友之痛。
因此,对临终者及其亲友提供支持和安慰,让他们能正确面对死亡,鼓起勇气面对死亡,这是人们所需要的,也是终极关怀所需要的。
科学不是万能的。
在死亡面前,科学无能为力。
就医学来说,安乐死应运而生,它力图使病人死得尊严,死得安乐,获得完满的死亡品质。
宗教不是万能的。
在死亡面前,宗教无能为力。
就佛教来说,临终关怀应运而生,它强调使病人获得有尊严,活得安乐,平静地体验生命的每一面,包括死亡。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谁是真正的智慧?完满的慈悲?笔者认为,两者都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都是大智慧,大慈悲,殊途同归。
生命与死亡本为一体,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结合势在必行。
一、安乐死是社会各界和患者自身对绝症病人的临终关怀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显然,这个词的初衷是要表达人们的一种希冀和向往:在身心安泰之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路,从容地告别人生。
实际上,这类似中国人的寿终正寝、无疾而终的“优死”之意。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概念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病人,于治愈无望、生命垂危而又极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尽早结束生命,在此前提下所实施的保持人的尊严与安详的死亡处置方式。
我国不少赞成推行安乐死的专家学者参照国外关于安乐死的一些理论,为安乐死的实施提供了伦理依据,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对患者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
现代意义的安乐死是指对患有不治之症、濒临 死亡的病人,当其痛苦难以解除时,由病人或 其亲属提出,经过一定的法律、道德及科学程 序,由医务人员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参与实施 的提前结束病人生命的临终处置方式。
施行安乐死必须遵循的操作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目的性原则 4、专业化原则 5、法制化原则
三、安乐死的伦理学争论(P126) (一)支持和反对安乐死的观点 (二)安乐死的实施程序 (三)法律责任
安乐死支持派观点
一些赞成者从人权的观点出发,支持安乐 死。其理由是:
✓死亡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必然归宿,每个
人都有生和死的权利。
✓承认安乐死的合法性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权
(包括生存权和死亡权)的尊重 。
二、安乐死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1993年3月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 死立法的国家
2001年3月,荷兰上院通过了“安乐死法 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安乐死完全合 法化的国家
国外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形式,主要有判例 法和成文法。
实际上许多国家判例法和成文法是同时进 行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安乐死立 法进展缓慢,在有相关安乐死立法的国家, 大多是对被动安乐死的认可,而对于主动 安乐死,则在法律上遭到反对和禁止。
✓实施安乐死对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
则。
✓合法地实施安乐死对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
除他们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
安乐死反对派观点
✓安乐死是违背人道主义原则的。 ✓安乐死会带来医道与人道的冲突。 ✓就安乐死的对象来看判定某些病人身患绝
症,这是不科学的。
✓安乐死不符合我国的法律。
区别对待的观点
✓ 安乐死要有严格对象,不可滥施。
可以预见,如果证据确凿,医院及相关医生 将可能难逃其责。实际上,虽然我国并未将 安乐死合法化,但像这样暗中进行的安乐死 并非个案。只不过,其他安乐死都顺利实施 了,病人家属和医生相安无事,而上述这起 安乐死,在放弃治疗几十小时后孩子居然还 活着,并且留下了后遗症,这是这起安乐死 演变成一桩诉讼案的关键,也是这个案件最 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之处。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伦理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伦理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也得以不断延长,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面临病痛和死亡。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现代医学中涉及到的两个话题,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伦理学和法律学的研究。
本文将就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这两个话题,从伦理角度进行探讨。
临终关怀对于某些终末期患者而言,经历病痛和痛苦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患者需要关怀和照顾,医护人员也需要为这些病人提供支持和协助。
临终关怀旨在帮助临终病人缓解痛苦和改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和家属,在临终前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尊严,在生活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关怀和接纳。
同时,临终关怀也涉及到病人的心理、社交和精神需求,这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相比,安乐死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争议的话题。
安乐死是指在没有抢救或治疗希望的疾病晚期阶段,由病人或代理人主动要求并经过医生的判定,采取医学手段终止生命的行为。
安乐死旨在给予病人一种在避免痛苦、维护尊严的情况下,安详而痛苦的死亡方式。
提到安乐死,会引起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侵害人生命的行为,也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行为,毕竟在有些情况下,病人可能面临无法承受的痛苦。
因此,安乐死是否合法以及其可行性等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实践中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对于临终关怀而言,由于病人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更加敏感和尊重地对待病人和家属。
临终关怀涉及到的一些伦理问题,如下所示:自主权患者在生命末期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他们应该有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遵循某些治疗计划或者是否接受某些治疗,包括中止治疗或正式宣告放弃治疗。
当病人失去决策能力时,代理人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否则可能会侵犯到病人的人权。
关怀义务医护人员有责任要为病人提供最优秀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这种服务不仅涵盖了医疗等生理方面的服务,也包括了情感、关怀等方面的服务。
临终关怀和丧葬服务的总结
临终关怀和丧葬服务的总结1. 引言在人们一生中的最后阶段,临终关怀和丧葬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尊严和尊重,还涉及家庭的悲痛和社会的关心。
本文总结了临终关怀和丧葬服务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提供全面而贴心的关怀,以及如何规划和组织丧葬服务。
2. 临终关怀2.1 理解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指在人们生命即将结束时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和支持。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在最后的日子里得到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安宁,同时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价值观。
2.2 为患者提供身体上的关怀在临终关怀中,提供身体上的关怀至关重要。
这包括舒适的住宿环境、定期的疼痛管理、营养和液体摄入的监测,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协助等。
同时,合理的药物使用和疼痛缓解措施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
2.3 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除了身体上的关怀,心理和精神需求在临终关怀中也同样重要。
提供倾听、支持和安慰服务,帮助患者和其家人处理情绪上的困扰,能够使患者感到安心和被关爱。
3. 丧葬服务3.1 理解丧葬服务丧葬服务是在某人离世后为其提供的一系列仪式和安排。
它旨在帮助家人和朋友缓解悲痛,同时尊重逝者的遗愿和宗教信仰。
3.2 四个主要方面的丧葬服务丧葬服务涵盖了四个主要方面:宗教仪式、后事安排、遗体处理和丧葬仪式。
宗教仪式应根据逝者和家庭的信仰进行安排。
后事安排包括处理财物、遗嘱和遗产等。
遗体处理可以选择火葬或土葬,需要遵循当地法律和规定。
丧葬仪式则是为逝者举行的告别仪式,家人和朋友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哀思和回忆。
3.3 丧葬服务的规划和组织为了提供有效和无缝的丧葬服务,规划和组织工作非常关键。
这包括与教堂或宗教机构协调宗教仪式的安排,与当地殡仪馆或墓地组织协商后事安排和遗体处理,以及协调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参与。
同时,注意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也是丧葬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结论综上所述,临终关怀和丧葬服务在人们生命的最后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提供全面的关怀,既要关注患者的身体需求,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临终关怀四道人生的解释
临终关怀四道人生的解释
临终关怀是指在患者生命接近结束阶段,为其提供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全面照顾和支持。
这一概念涉及到对患者和家人
的关怀,旨在帮助他们在面对临终时的身心困扰和情感需求时得到
支持和安慰。
临终关怀的四道人生解释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层面,在临终关怀中,身体层面的照顾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疼痛管理、舒适护理、营养支持等方面的关怀,旨在帮助患
者在生命最后阶段获得舒适和尊严。
2. 心理层面,在临终关怀中,心理层面的支持和关怀同样重要。
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困扰,因此需要专业人士提
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
3. 社会层面,临终关怀也需要关注社会层面的需求。
这包括家
庭支持、社区资源的整合、家庭成员的心理疏导等方面,旨在帮助
患者及其家人在面对临终时的社会困扰时得到支持和帮助。
4. 精神层面,在临终关怀中,精神层面的关怀同样重要。
这包
括宗教和信仰方面的支持,帮助患者在面对死亡时找到内心的宁静
和安宁。
总的来说,临终关怀的四道人生解释涉及到全面的身心社会精神层面的关怀和支持,旨在帮助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获得尊严、舒适和安宁。
这种关怀需要医护人员、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等多方面的专业支持和协作,以确保患者和家人在临终时得到最佳的照顾和支持。
临终关怀(去世后家属办理流程)健康教育
临终关怀(去世后家属办理流程)健康教育
病人死亡后,家属要尽量控制情绪,不要在病房放声大哭,以免给其他病人造成心理压力。
病人病故后家属应及时办理相关事宜,不宜将死者遗体放置太久。
(一)遗体护理
1.家属要节制悲痛,协助护士作好遗体料理,拔除身体携带管道,做好遗体的擦洗工作,以代表对死者的尊敬。
2.若需要将遗体暂时保存在医院太平间,护士需要跟太平间联系,家属随同管理太平间的工作人员,将遗体送至太平间,办理遗体保存手续。
3.清点遗物,如亲属不在场,将由2名护士清点登记保管,待亲属前往认领或交死者单位代为保存。
(二)注销流程
1.遗体护理之后,要持经管医生开具的死亡证明书或火化证明,加盖医院公章。
2.凭医院死亡证明或居委会证明到火葬场开火化证明。
3.凭火化证明、户口簿到派出所销户。
4.凭火化证明到社保办理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金。
5.有商业保险的凭前面医院死亡证明或居委会证明、火化证明、销户证明到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8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临终关怀(四)价值与意义
• 首先,临终关怀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 精神在生命问题上的体现,不仅表现于解除人们 肉体上的病痛或物质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应该 充分体现在注重人们精神上的危机以及临终阶段 的关怀上。每个人都希望生得顺利、活得幸福、 死得安详。当一个患者处于生存无望的人生终末 阶段时,除了缓解肉体的痛苦,最需要的就是能 享有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神的照护、以 及亲情的关怀。临终关怀恰好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安乐死(三)安乐死的伦理之争
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 第一,对患者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 第二,对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除他们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 • 第三,实施安乐死对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则。
临终关怀(五)存在的问题
• 我国的医疗体制规定,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 同承担。但是临终护理不仅要承担医疗费用,还 需承担护理费用,因此,高额支出使为数不少的 临终患者无力承担。有些地方虽然实行了医疗体 制改革,但是并未给予临终关怀医院以政策和经 济上的支持,如北京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曾两次 申报,但都未能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致使临终关 怀医院陷入困境。现在中国已有几百家临终关怀 医院或设立临终关怀病区的医院,比较规范的约 100多家。然而多数临终关怀医院的经营并不理 想,有的只能勉强维持,有的则是负债经营。
临终关怀(三)特点
• 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综 合、持续性的护理治疗。根据每一位患者 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临终关怀计 划,并努力帮助每一位患者尽可能了解自 己的病情与发展,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或潜 意识中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配合医生和护 士的治疗和护理。
临终关怀(三)特点
• 临终关怀不仅对病人采取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护理, 而且还给予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能 正视、承受现实。同时,也关心家属的身心健康, 使病人和家属始终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 共同去坦然面对生存与死亡问题。 •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对临终患者实行的是一种全 方位的人道主义服务,它的目的不是要盲目地投 入大量医药、设备去救治回天无望的病人,它也 杜绝简单、冷漠、草率地对待病人,而是希望让 临终病人在人生的最后历程中,于身心两方面都 能充分感受人间的温暖,真正体现出他们的生命 价值和生命尊严。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何谓安乐死
•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来源于希腊 文,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好死或者是幸福地 死亡”(a good or happy death)。②现代 意义上的安乐死概念与这一含义相去甚远, 它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病人,在生命垂危而 又极端痛苦、不堪忍受的情形下,自愿要求 在他人(通常是医生或家人)的帮助下尽早 结束生命的一种方式。通常说来,安乐死可 分为主动安乐死(active euthanasia)与被 动安乐死(passive euthanasia)两种类型。 主动安乐死是指通过医生或是他人之手使用 药物或其它方式加速了结病人的生命,国外 也有人称其为“仁慈杀死”(mercy killing);被动安乐死一般是指撤除或不 使用赖以维持患者垂危生命的人工呼吸装置、 体外循环装置及其它辅助设施,或是放弃医 疗措施,让患者自行死亡。
何谓临终关怀
• 临终关怀(hospitalpice)是挃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 戒更少)的患者迚行适当的医院戒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 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 临终关怀丌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戒无意 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 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亍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 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 但还有一些人持反对观点 • ,他们认为,上述这些观点,自有其 合理乊处,但其中有待商榷的地方也 颇多。以安乐死实施对象的界定为例, 现实中,我们究竟应如何判定某人身 患绝症呢?因为此处诊断为绝症,在 彼处未必认同;今日乊绝症,在明日 也许只是小儿科,绝症丌“绝”,绝 处逢生者大有人在。另外,疼痛的感 觉是主观的,他人很难度量,那么, 所谓痛苦丌堪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再 者,谁又能知道要求安乐死的病人究 竟是出亍精神的隐痛还是出亍肉体的 痛苦?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我们 能因病人一时的(可能是冲动的)要 求就将其“仁慈杀死”吗?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之我见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之我见【关键词】临终关怀安乐死随着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医学伦理道德观正不断深化、拓展和更新。
一项新的医疗保健事业——临终关怀正脱颖兴起,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的医护措施,目的是希望帮助患者了解死亡,进而接纳死亡的事实;给予患者及亲人精神上的支持,给予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来临的问题[1]。
它体现了现代医学和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在生理上解除肉体的痛苦,在心理上缓和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在社会角度上使其具有社会成员的自觉感,在社会伦理学方面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人的尊严,使临终者平静、安然的渡过人生的最后历程。
1 临终关怀1967年由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英国目前有100多所。
1988年10月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之后在上海、北京、沈阳、西安等地陆续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据资料报道,至2003年3月,全国接受临终医疗服务的病例已超过了8000例,使每个接受服务的临终者安详平静、有质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为关爱生命、启迪人类,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种急、慢性损伤或疾病致心肌、肝脾、大脑、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或各类晚期癌症等绝症病人,尤其是剧烈疼痛导致身心极度痛苦者[2,3]。
临终关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的或社会的临终关怀护理。
在我国主要以“家庭临终关怀”为主,其具体内容包括:对临终患者注册登记,到患者家中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与支持,使患者与亲人共度人生路程的最后站。
临终关怀强调活得有尊严,强调家属与病患的感受,强调团队的共同努力。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厚及文化知识结构的更新,对生命价值及质量的追求和认识,已在不断更新与升华,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高度化,真正做好临终关怀,并不仅是一张空虚的文字框架,而是应如何有效地落到实处,有的放矢。
关于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安乐死的伦理思考
然而,安乐死也存在一定的伦理风险。首先,安乐死可能会被滥用,成为一 种逃避责任的方式。例如,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可能会轻易地实施安乐死,以避 免治疗失败带来的压力。其次,安乐死可能会引发对死亡的轻率讨论。在某些情 况下,家庭成员或医生可能会迫使患者接受安乐死,以满足他们的期望,这是不 道德的行为。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
本次演示通过对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探讨,提出了针对现有问题的改进 措施和建议。然而,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次演示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 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对不同地区、不同类 型的临终关怀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影响临终关怀发展的因素等。通过更为深 入的实证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发展模式,为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 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临终关怀是一种致力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服务,主要面向即将离世的患者。 临终关怀的目标是减轻患者的痛苦,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信仰,以及维持他们的人 权。从伦理角度来看,临终关怀具有以下重要性:
临终关怀的伦理思考
首先,临终关怀体现了对患者尊严的尊重。它不仅患者的身体疼痛,更重视 他们的心理、精神和社会需求。临终关怀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环 境,使他们能够在这个阶段维持尊严和自主权。
让我们一起思考如何在生命的尽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尊严与关爱,同时和维 护我们自己的伦理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公众讨论和 教育普及,以确保我们能够在尊重生命的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关怀和支持。
参考内容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临终关怀成为了一个备受的 话题。临终关怀旨在为即将离世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专业、尊重和温暖的支持, 包括医疗、心理、社会和灵性等方面的关怀。然而,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 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和发展策略的制定。
第十五章--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道德问题
第十五章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道德问题第一节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一、临终关怀含义及其特点临终关怀,是对临终阶段的患者包括其家属的一种“特殊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临终患者死亡的态度与方式。
⏹特点:⏹ 1.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的临终照护,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医学行为的人性化关怀的理念。
⏹ 2.临终关怀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它从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怀和照护病人,使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舒适和安宁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 3.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临终关怀的目的⏹三、临终关怀的原则⏹ 1.人道主义原则⏹ 2.以舒缓疗护为主的原则⏹ 3.全面照护的原则⏹四、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1.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的升华⏹ 2.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是21世纪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
⏹ 3.避开安乐死的道德难题五、对待临终病人的道德要求第二节死亡标准与安乐死的道德问题六、临终关怀的内容七、临终关怀医院(病房)的特点一、死亡观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是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等整体衰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结。
人们把死亡理解为生命的终端,如中国传统的观点是出生为始,入死为终,即所谓出生入死。
二、哈佛“脑死亡”诊断标准对外部刺激和身体的内部需求毫无知觉和完全没有反应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反射,主要是诱导反射消失脑电波平直或等电位同时规定,凡符合以上4条标准,并在24小时内反复检查多次结果一致者,就可宣告死亡。
但有两个例外: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药物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三、脑死亡立法的伦理意义四、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患者,于治愈无望、生命垂危而又极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尽早结束生命,在此前提下所实施的保持人的尊严与安详的死亡处置方式。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三、脑死亡的伦理问题
(一)对脑死亡标准的伦理分析 其一是给脑死亡者提供人工器械维持生命。 其二是器官移植的发展,使得许多危重病人有望 获救,但可供移植的器官供体来源匮乏,致使其 中大多数人坐以待毙,如果脑死即人死的标准能 够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就为合法取用脑 死者的器官用于人体器官移植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和道德原则
(一)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 • 临终关怀模式就是从总体上对临终关怀进行把握。 • 临终关怀以解除临终患者的病痛为中心。 • 在服务层面上,应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 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相结合。 • 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共办 临终关怀事业。 • 在服务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团体或个人 捐助)投入相结合。
(二)道家的死亡观
• 老子认为:“出生入死”。 • 老子在《道德经》50章中指出:“生 之徒,十有三;死亡徒,十有三;人 之生,运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 故?以其生生之厚”。 • 庄子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
(三)、佛教的死亡观
• 佛教论死,讲的是因果报应,轮回转 世。 • 佛教提出的人生是苦海,尘世没有真 正的快乐,只有来世进入“天国”, 轮回再生,才有欢乐和幸福。第八节 临Fra bibliotek关怀与死亡伦理
• 第一节 临终关怀伦理 • 第二节 死亡伦理 • 第三节 放弃治疗与安乐死
第一节
临终关怀伦理
一、临终关怀概述 (一)临终关怀的历史 • 现代的临终关怀倡导者和奠基人桑德斯博 士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东南的希登汉创立 了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机构,开创了现 代临终关怀之先河。 • 20世纪70年代中期,现代的临终关怀医院 在世界各国相继建立。
• 从狭义上对无效治疗进行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 (1)对脑死亡或大多数处于“植物人”状态的病人 进行任何的生命支持技术和对症治疗措施,包括 呼吸循环支持技术、营养支持治疗等均视为无效 治疗。 (2)在患者生命的终末期,当现有医疗条件无法逆 转患者的疾病时,虽然通过生命支持技术可以维 持患者的意识状态,但当预后判断或治疗后证实 患者无法脱离生命支持或监护状态时,过度的生 命支持技术应视为无效治疗。 (3)短期内观察不到病理生理改善,又无严谨的科 学证据证实可以改善远期疗的治疗措施可被视为 无效治疗。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的统一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的统一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的统一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最佳的死亡方式,以摆脱死亡时与之俱来的痛苦、恐惧与哀伤。
尽管从哲学上、宗教上,民俗上尽量教诲人们不要害怕死亡,然而死亡之际各种惨痛的景象确实难以使人们对之产生自然的欢迎与欢乐态度。
近几年来,我国医学界掀起了一股新潮…临终关怀运动,各地纷纷创办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的兴起,使人们把凝结在安乐死焦点上的目光扩展开来,发现了一种新的符合现实的死亡形式…临终关怀。
一、临终关怀抑或安乐死?临终关怀是一个即古老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上的临终关怀活动与现代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学者们对英文Hospicecare这一词的译义也不完全一样,在香港把它译为“善终服务”,在台湾把它译为“安宁照顾”;在大中国陆伴随着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及其对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临终关怀”一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种特殊卫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名词,已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安乐死是指人们在临终前为了免除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而提前结束生命的死亡现象,其道德难题在于人们没有主动要求死亡的权力以及家属亲友和医务工作者有没有帮助病痛者结束生命的权力等。
对晚期癌症等临终病人来说,寻求安适的死亡形式更为世人所关注。
于是,近半个世纪来,安乐死便成为人们摆脱死亡痛苦理想中的模式。
对临终濒死病人施以安乐死,其动机是什么?显而易见,就是出于对临终病人痛苦危难的关怀,从字面上说,就是一种临终关怀行为。
但人们以往只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偏重于安乐死这一点上,忽视了对临终过程中的病人的全面关怀,包括疼痛的消除、症状的控制、心理的安慰、生活的照料,以及扩展到对家属的慰藉。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个整体中的两部分,或一方涵纳在另一方中。
临终关怀是使人们安乐地度过临终阶段;而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临终关怀,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二者和谐的结合,则形成人类死亡的最终模式。
临终关怀、丧葬仪式与文化的认
临终关怀、丧葬仪式与文化的认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重求和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二十年的时间。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1.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广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者尊严,舒活到达人生彼崖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淇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单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丧事礼仪是人死后,其他人对他下葬前后所进行的仪式。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上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详细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
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外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外了,所以要举行"做十",每逢十天一祭,"七士"四十九天才结束。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导语: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展开了安乐死的讨论。
然而这场伦理界、医学界、法学界等各方面都颇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了20年,有关安乐死的立法却依旧步履蹒跚,症结何在尽管社会上呼吁安乐死立法的声音不断响起,但在相关法律出台以前,医生面对那些身罹重症、无望救治却又被痛苦折磨的患者及其亲属却仍然莫可奈何。
那么,可否在安乐死之外另辟它径呢实践发现,较之于安乐死,临终关怀被认为是更具人道,更富情感的选择,因而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1安乐死立法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安乐死惯常所依赖的伦理辩护有四条,即:(1)自愿原则:患者有权利选择自已的生存状态;(2)避免痛苦:绝症患者在晚期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痛楚,选择安乐死可以使他们避免遭受疼痛的折磨;(3)尊严死亡:当优生已成为人们践履的目标,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优死也应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当死亡不可回避,选择安乐死能够维护人的尊严;(4)公正原则:基于医疗资源有限这一事实,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无望救治的病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公正的。
无疑,这些原则也可以作为安乐死立法的主要依据。
但是这些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却会遭到如下争议。
1.1 关于自愿原则自愿,应界定为一种完全自由的心理状态。
主体基于对事物准确的理解且不受外界影响而做出抉择。
但是对于患者而言,能否作到真正的自主自愿呢他们是否会因病痛而消沉,失去对疾病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呢他们的抉择是否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呢他们对安乐死的认同会不会是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所做出的违心的、无奈的抉择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自愿”就失去了自由性,当然也就偏离了其真实的含义。
尤其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不高、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完善的情况下,所谓的患者“自愿”很容易受到经济负担等社会因素的牵制。
在一篇关于尿毒症病人选择停止透析的伦理剖析的文章中,笔者注意到公费医疗患者罕有选择停透即安乐死的。
1.2 关于避免痛苦人类理想的幸福状态是没有痛苦的,当痛苦不可避免,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殡葬文化学—— 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
第二十六章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目的要求: 1、了解临终关怀的起源和现状;2、了解安乐死的内涵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3、了解遗嘱的种类;教学重点 : 1、临终关怀的起源和现状;2、安乐死的内涵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教学难点: 1、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原因;2、安乐死的内涵及其合法性;授课方法:理论讲授法和研讨相结合;(要求学生讨论安乐死的内涵)教学过程:一、临终关怀1、临终关怀的起源: Hospice一词原意为朝圣者或旅游者中途休息以重新补充体力的地方,现译为“临终关怀”、“临终关怀院”或“临终关怀组织”,医学上应用此词多指对临终病人关怀照顾的场所(“院”),也指一种对临终病人的照护方式,亦指该种服务的组织机构。
现代较健全的临终关怀组织始建于1967年7月英国伦敦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St Christopher Hospice),其创始者是桑德斯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
她从前是一位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经常接触危重病人,十分同情病人的痛苦,以后经过七年的医学学习,于1958年在圣约瑟临终关怀院(St.Joseph'sHospice)开始她的工作。
她在1967年创办了圣克里斯多临终关怀院,成为所有临终关怀组织参考的对象,它的影响是全面性和全世界的。
它是一个慈善机构,靠各种捐赠办起,它的工作受到了全国健康服务组织协会的赞助和支持。
人们从理性上已接受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对死亡前痛苦的恐惧、对死亡的过程的恐惧、以及死亡后空无的恐惧等,死亡变得非常的可怕。
人生本是为了追求幸福的,而人生的最后一站竟然仍充满着如此的痛苦,因而人到晚年变得越来越焦虑,生活质量愈益下降了。
临终关怀的意义,就在于以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使不可避免的死亡变得轻松,自然地、坦荡安适地走向死亡;同时,它也给垂死者的家属以安慰和帮助。
因而它们构成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部分。
2、临终关怀的现状3、临终关怀的展望:临终关怀服务是西方基督教“救世”精神、十五世纪以来“人本主义”哲学和二十世纪以来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六章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
目的要求: 1、了解临终关怀的起源和现状;
2、了解安乐死的内涵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
3、了解遗嘱的种类;
教学重点 : 1、临终关怀的起源和现状;
2、安乐死的内涵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
教学难点: 1、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原因;
2、安乐死的内涵及其合法性;
授课方法:理论讲授法和研讨相结合;(要求学生讨论安乐死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临终关怀
1、临终关怀的起源: Hospice一词原意为朝圣者或旅游者中途休息以重新补充体力的地方,现译为“临终关怀”、“临终关怀院”或“临终关怀组织”,医学上应用此词多指对临终病人关怀照顾的场所(“院”),也指一种对临终病人的照护方式,亦指该种服务的组织机构。
现代较健全的临终关怀组织始建于1967年7月英国伦敦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St Christopher Hospice),其创始者是桑德斯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
她从前是一位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经常接触危重病人,十分同情病人的痛苦,以后经过七年的医学学习,于1958年在圣约瑟临终关怀院(St.Joseph'sHospice)开始她的工作。
她在1967年创办了圣克里斯多临终关怀院,成为所有临终关怀组织参考的对象,它的影响是全面性和全世界的。
它是一个慈善机构,靠各种捐赠办起,它的工作受到了全国健康服务组织协会的赞助和支持。
人们从理性上已接受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对死亡前痛苦的恐惧、对死亡的过程
的恐惧、以及死亡后空无的恐惧等,死亡变得非常的可怕。
人生本是为了追求幸福的,而人生的最后一站竟然仍充满着如此的痛苦,因而人到晚年变得越来越焦虑,生活质量愈益下降了。
临终关怀的意义,就在于以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使不可避免的死亡变得轻松,自然地、坦荡安适地走向死亡;同时,它也给垂死者的家属以安慰和帮助。
因而它们构成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部分。
2、临终关怀的现状
3、临终关怀的展望:临终关怀服务是西方基督教“救世”精神、十五世纪以来“人本主义”哲学和二十世纪以来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产物。
它从1976年正式产生仅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发展相当迅速,在国内亦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同。
不过,由于我国许多的特殊情况,临终关怀目前尚处于宣传和实验阶段。
临终关怀以社会的一定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为前提,也构成现代所谓“福利社会”的一部分,比如在旧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活人的生存都难以顾及,自然谈不上去关怀临终者。
因而,临终关怀是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
在中国社会,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各家庭也不可能尽备各种医疗服务器械并懂得各种服务方法,若仍依赖旧式的家庭养老、送终方式将无法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
所以在中国,临终关怀尤其有现实意义。
二、安乐死
1、安乐死的含义:安乐死,英文 Euthanaia,即以“人为的”方式无痛苦地中止绝症者生命的方式。
它又被称为“无损尊严的死亡方式”。
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
3、安乐死的展望:从总的趋势看,安乐死正在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且言之成理,对垂死者和生者都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
但是,安乐死在世界上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反对者的主要观点是:它会给“谋杀”大开方便之门,一些不愿对患者承担救助责任或希望尽早继承遗产的人可能援引“安乐死”法律而过早地结束患者的生命,乃至迫使重病患者接受安乐死而逃避对患者的责任,最后滑向非自愿的“安乐死”。
有人称这一可能性为“道德滑坡”。
同时,绝症和非绝症是一个经常转换的概念,如一些癌症现在正变得可以治愈了,如果一逢上“绝症”便采取安乐死,那么将可能阻碍医学的发展。
此外,他们说,我们很难确定病人是否更多地由于心理上的原因而厌弃生命,因而安乐死就可能会给自杀者大开方便之门。
此风一长,势将给社会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医学对于那些失去生活信心的人应当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使之重建对于生活的信心,而不是抛弃他们。
最后,医学的责任是“救人”而不是“杀人”,即使确实无法治愈也要尽
力而为,所谓“以尽天职”,以“人为的”方式结束患者的生命与医学的最高职责相违背,云。
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社会中,安乐死的社会压力又尤其大,且医学和法律上的管理机制多不健全,故离安乐死的立法还有一段相当的距离。
以此看来,安乐死尽管在不断完善其医疗和法律监督机制,但这一问题看来还会长期争论下去。
三、遗嘱
1、遗嘱:又称遗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遗嘱泛指前人留给后世的言论,以此观之,迄今的典章著述诗词遗稿等均为遗嘱;狭义的遗嘱仅指人们临终前所留下的言论,诸如皇帝的遗诏、臣下的遗疏、仁人志士的遗愿遗书,以及人们口头或书面的临终嘱咐等。
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之。
四、种类
A、交待国家大事的遗诏、遗疏或遗言。
B、事业未成之遗恨
C、希望影响后人的遗嘱
D、法律上处理遗产的遗嘱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安乐死,临终关怀,遗嘱。
2、简述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