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支撑工业生产与工业技术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有关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
本专业始于1994年,由原成都理工大学测试分析研究中心、非金属矿物原料研究所、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合并组建,是我校较早创办的集教学、科研、分析测试三位一体的非地学类专业系之一。
现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本专业是四川省省级特色本科专业,《四川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工程》省级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学学科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
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点。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受到较系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在半导体材料与元器件、建材、机械、电子信息、冶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船舶、能源、环保、石油、化工、军工、矿产资源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受到材料合成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析和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中南大学矿物与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矿物与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从资源-加工-材料一体化角度出发,培养具备资源-加工-材料一体化的基础理论、前沿专业知识、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实验技能,使学生成为矿物资源加工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和教学的综合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获得工程基本训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从事矿物加工、钢铁冶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内的生产、设计、教学、科学研究与开发、技术经济管理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能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质量控制和性能改进、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新型无机材料的开发与设计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工艺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改造、科学研究和教学、生产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要求:主要强化矿物加工、矿产资源利用、钢铁冶金等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应用开发技术、经济管理、相关的机电及计算机知识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地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制图、机械、电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
4、掌握矿物加工过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工艺知识及矿物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
5、掌握矿物原料烧结球团、直接还原、钢铁冶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专业一、培养目标材料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材料学基本知识、系统扎实的材料学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材料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熟练掌握英语和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科技管理的综合能力。
培养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材料学及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生,也可到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 四年,弹性修读年限3-6年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毕业基本要求: 修满163.5学分,其中必修157.5学分,选修6学分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7.5 47.40%学科群基础课 51 31.19%专 业 课 ≥27 16.51%毕 业 论 文 8 4.90%合 计 163.5 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7.5)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还要求修读以下课程: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5学分)、大学物理—研究性试验(1.5学分);2、学科群基础课:(51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9学分)复变函数(B)(2学分)、数理方程(B)(2学分)、计算方法(B)(2学分)、概率论152与数理统计(3学分);PH0*(物理类课程):(11学分)量子力学B(4学分)、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4学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3学分);CH0*(化学类课程):(22学分)化学原理(A)(4学分)、无机化学(2学分)、分析化学(2学分)、有机化学(B)(4学分)、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上)(2学分)、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上、下)(4学分)、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上)(2学分)、物理化学B(4学分);MS02*(材料类课程):(7学分)材料物理化学(3学分)、高分子科学基础(2学分)、固体化学导论(2学分)3、专业课:(≥27学分)专业必修课:MS03*(材料类课程):(21学分)固体物理(3学分)、固体材料结构基础(3学分)、材料物性(3学分)、材料研究方法(4学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3学分)、无机材料制备与工程(3学分)、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2学分);专业选修课:(选≥6学分):MS03*(材料类课程):(10学分)超细粉体制备化学与工程(2学分)、纳米材料导论(2学分)、金属材料导论(2学分)、功能薄膜材料(2学分)、材料电化学引论(2学分);PI0*(仪器与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本专业主干课程:固体物理、固体材料结构基础、材料物性、材料研究方法、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无机材料制备与工程、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153四、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材料物理专业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154五、指导性学习计划表材料物理专业四年制指导性学习计划一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PS01001 无 形势与政策讲座 1 PS01003 1040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0 3 PS01002 104006 中国近代史纲要40 2 FL01002 018502 综合英语二级 80 4 PS01004 10400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60 3 PE012** 103B01 基础体育选项 40 1 FL01001 018501 综合英语一级 80 4 PH01001 022153 力学与热学 80 4 PE011** 103A01 基础体育 40 1 PH01701 022162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60 1.5 CS01001 210505 计算机文化基础 10/20 1 MA01002 001513 多变量微积分 120 6 CS01002 210502 C语言程序设计 40/30 2.5MA01003 001514 线性代数 80 4 MA01001 001512 单变量微积分 120 6 CH22002 019162 无机化学 40 2 CH22001 019161 化学原理(A) 80 4 CH22003 019123 分析化学 40 2 CH22701 019147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上) 80 2 CH22702 019148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80 2文化素质类课程小 计 ( 11 )门课 27.5 小 计 ( 10+1* )门课 28二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无 军事理论 1 PH01003 022155 光学与原子物理 80 4 PS01005 104009 重要思想概论 80/80 6 PE013** 103D01 体育选项(2) 40 1 FL01003 018503 综合英语三级 80 4 MA02504 01708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0 3 PH01002 022154 电磁学 80 4 IN01001 210508 ★电子线路基础 80 4155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Ph01702 022163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60 1.5PH02701 022164 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 60 1.5 PE013** 103C01 体育选项(1) 40 1 MA02503 001511 计算方法(B) 40 2 CH22010019047 有机化学(B) 80 4 CH12003 003056 物理化学B 80 4 CH22703019149 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上) 80 2 AY03314 022058 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 80 4 MA025******** 复变函数(B) 40 2 文化素质类MA02507 001549 数理方程(B) 40 2CS01003 210503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60/28 3.5文化素质类课程小 计 ( 10+2* )门课 ≥23 小 计 ( 9+2* )门课 ≥22三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CS01005 210506 ★微机原理与接口 60/30 3.5CH12701 003142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上) 80 2 PH02702 022165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60 1.5MS13002 014014 固体物理 60 3 PH02104 022059 量子力学B 80 4 MS13003 014143 材料研究方法 80 4 MS12001 014057 材料物理化学 60 3 MS13004 014137 无机材料制备与工程 60 3 MS13001 014007 固体材料结构基础 60 3 MS13005 014136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40 2 MS12002 014142 高分子科学基础 40 2 MS13101 014131 ★纳米材料导论 40 2 IN01700 210509 ★电子线路基础实验 54 1 MS13102 014134 ★功能薄膜材料 40 2 AY03315 022061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60 3 MS13103 014144 ★材料电化学引论 40 2 文化素质类课程 文化素质类课程 小 计 ( 7+2* )门课≥19.5 小 计 ( 5+4* )门课 ≥14156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MS12003 014135 固体化学导论 40 2 毕业论文 8 PI02004 009004 ★机械制图(非机类) 40 2MS13006 014127 材料物性 60 3MS13701 014066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120 3MS13105 014133 ★金属材料导论 40 2MS13104 014058 ★超细粉体制备化学与工程 40 2小 计 ( 3+2* )门课 ≥8 小 计 ( )门课 8注:1.★代表专业基础选修课2.材料物理专业至少选修6学分157。
材料化学专业(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化学专业(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化学专业(材料类)旨在培养较快适应现代材料行业及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较为宽广的材料科学与化学的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运用最新科技手段进行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分析和检测的能力,能在材料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创办于2005年,一级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以工为主、理工兼顾的新兴专业,是21世纪材料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学科。
本专业密切联系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引入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将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和功能陶瓷材料等先进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手段、应用前景、发展趋势等前沿内容引入到本专业教学实践中。
以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动手能力强和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特色。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材料和化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业能力。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培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职业素养、丰富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需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政治理论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实践等课程。
2.本专业教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课阶段,要求学生学好必修课程的同时,特别注重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们开设了大学英语、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听说训练课(Ⅰ、Ⅱ、Ⅲ、Ⅳ)和专业英语,同时设置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实验、C++、C++实验和AutoCAD等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1.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课程:材料科学概论、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与测试等。
目的: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全面的了解。
1.2 材料加工与工程应用课程课程:材料加工工艺、材料工程设计、材料应用技术、材料防护与环境保护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材料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力。
1.3 材料创新与研发课程课程:材料创新方法、材料设计与仿真、材料新技术应用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2.1 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分析评价等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2.2 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3 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科研培养3.1 科研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建立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科研指导关系,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能力。
3.2 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室、科研设备、学术资源等支持,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3.3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与科研课题分析能力。
四、创新能力培养4.1 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2 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如科技竞赛、创业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3 创新项目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申报支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与实施创新项目,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材料类专业培养计划
材料类专业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版)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艺及设备设计、科技开发、材料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掌握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环境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通过成分设计与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并开发新的材料及工艺。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4、具有材料的设计、选用及正确选择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初步能力;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子与电工、英语、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6、具有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设备的初步能力;7、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 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计划学制四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程77学分(不包含形势与政策教育、军训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学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55(56)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3.5(1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9(10.5)学分,人文素质选修课6学分,创新教育2学分。
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四 主干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公共课: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学实验、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的分析方法、金属材料学、材料热处理、计算材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材料类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 080401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感,既能够从事传统材料、先进材料、特殊新材料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又能从事与水利、土木、交通、机械、汽车、化工、能源等领域和行业相关材料的工程设计及生产管理,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方式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国内外水利、机械及相关事业服务。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材料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受到材料加工、材料性能表征、材料实验与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获得从事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工程知识: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掌握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材料制备、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复杂材料工程问题。
2、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基本方法,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识别、表达、研究分析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检测与表征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针对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检测与表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文化、法律以及环境等因素。
4、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相关科学方法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初步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绿色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培养身心健康、勇于担当、自主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宽广,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成型以及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模具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一)专业特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充满活力的材料类学科,其工业和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专业涵盖了高分子学科很多领域,知识面宽,学科基础雄厚,在聚合物合成及高分子物理性能、聚合物加工、高分子功能材料、涂料、胶粘剂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越的探索工作。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的需要,以较厚的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设置特色课程,兼顾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教学中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培养,有效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现途径1、加强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的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强调拓宽专业,打好基础,突出应用。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包括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基础课程:
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
料科学与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
制备、材料表面与界面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基
本性质、结构和性能有深入的理解,并对不同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有一
定的了解。
3.选修课程:
该专业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
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材料的特殊性能与应用、材料的电子性质与器件应用、材料的生物性质与医学应用等方向的课程,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4.实验实践:
5.实习实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应用领域,该专业设置了实习实训环节。
学生将有机会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6.科研与创新: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研项目,进行独立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
意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7.学科竞赛: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学生可以参加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竞赛,如材料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
赛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本学科大类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前沿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坚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和高新材料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本学科大类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高校教学以及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领导才能,具备较强国际化竞争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拼搏精神,以及练达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从材料科学和化学的角度系统地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能够从事材料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在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本专业完成学习的优秀学生,可在材料学科专业、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以及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进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学研究。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具有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团队领导才能。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电脑基础和外语能力,具有较宽厚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础技能,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以及受到各种先进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材料性能优化和产品质量控制、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02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培养方案
材料成型及限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支配专业大类:工学专业二级类:机械类专业代码:080302一、培育目标本专业培育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具备金属与塑料成型工艺基础学问与应用实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金属或塑料成型加工领域内模具与设备的设计制造、试验探讨、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育规格专业体现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的培育目标,着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实力的培育。
经过理论教学的学习,实践环节的实践,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工业领域从事设计、生产及管理等方面工作。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学问和实力:(一)思想素养在思想素养方面,酷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养。
(二)学问与实力要求1、较系统地驾驭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学问。
主要包括力学、金属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塑性成型基础理论、金属塑性加工学、模具CAD/CAM、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学问。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成型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及外语应用实力。
3、具有在材料成型领域内开发、探讨新材料、新工艺和设备的初步实力。
4、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内设计、选用及正确地选择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初步实力。
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学问,了解现代材料成型及限制领域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技术创新的实力。
6.熟识国家有关机械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身心素养在身体素养方面,要求身心健康,能精力充足地工作,与同事友好相处。
(四)毕业要求修完教学支配规定的课程,经考核成果合格,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准予毕业。
三、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全日制四年(修业年限3-7年)。
应修学分为216,课内总学时为:2958。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成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材料成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各类材料成型工艺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有关设备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类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6、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身心健康。
三、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主要课程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成型原理、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压力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数控加工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热加工技术实习、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模具制造实训、顶岗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六、主要专业实验(理工类)大学物理实验、机械制图认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成型技术实验、实用控制技术实验。
七、学制四年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九、毕业条件修满186学分,准予毕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方案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本学科大类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前沿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坚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和高新材料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本学科大类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高校教学以及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领导才能,具备较强国际化竞争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拼搏精神,以及练达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从材料科学和化学的角度系统地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能够从事材料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在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本专业完成学习的优秀学生,可在材料学科专业、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以及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进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学研究。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具有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的能地提出新的观念,有效地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并初步具有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开展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9、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应对工作变动和环境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能使自己有效地参与竞争。
10、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以上要求,针对培养基础研究型、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各有侧重,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要求:1、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较宽广地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
2、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3、掌握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以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具有本专业1—2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系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高技术新材料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本专业领域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
5、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要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与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以及一定开拓创新的能力。
7、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及本专业所必须的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的基本知识和科研能力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开展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9、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应对工作变动和环境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能使自己有效地参与竞争。
10、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要求:1、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按照“宽厚基础、强能力、强特色”的培养思路,着重学生基础知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2、要求学生系统、坚实地掌握粉末冶金的基本理论和高技术新材料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本专业领域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
3、具备较宽广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较宽的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4、具有本专业1-2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
5、具有本专业必要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与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动手工作能力和独立科研工作能力。
7、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能够较熟练阅读本专业科技期刊文献。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开展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9、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应对工作变动和环境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能使自己有效地参与竞争。
10、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材料类:主干课程:微积分ⅠA、微积分ⅡA、微积分ⅢA、线性代数Ⅰ、概率论B、大学物理Ⅰ、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学原理)、物理化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物理、金属塑性加工原理、结构化学、材料结构分析、高分子材料化学、无机材料化学与物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材料压力加工、材料制备技术、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材料物理性能测试特色课程:相图与合金设计、计算材料学、表面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形过程装备与控制、非平衡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失效分析、粉末冶金导论、模具设计与制造特色实践环节:大学生走进科研实践,创新实验室科学研究,学科性公司实践材料化学专业: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原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现代功能材料、材料化学合成与加工、金属腐蚀与防护、精细化工。
特色课程:粉末冶金原理、高分子材料学、材料化学合成、生物材料学、粉末冶金模具设计、大型专业综合实验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现代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性能及测试、固体物理、粉末冶金工艺与设备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表面工程、材料化学特色课程: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模具设计、超硬材料与硬质合金、大型专业综合实验、粉末冶金模具课程设计四、毕业合格标准本大类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其中必须修满规定的必修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五、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4 年,学习年限3-6年学位:工学学士六、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类别性质最低要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学时公共课程必修35.5 18.7 560选修10 5.3 160 大类课程必修35.5 18.7 568选修0 0 0专业课程必修方向Ⅰ70.5 37.1 744 方向Ⅱ73.5 38.7 792 方向Ⅲ74.5 39.2 808 方向Ⅳ76.5 40.2 840 选修方向Ⅰ30.5 16.1 288 方向Ⅱ27.5 14.5 240 方向Ⅲ26.5 13.9 224 方向Ⅳ24.5 12.9 192课外研学必修8 4.2合计190 100 2320 其中集中实践环节必修27 14.2选修12.5 6.6(二)材料化学专业类别性质最低要占总学学求学分分比例(%)时公共课程必修35.5 18.7 560选修10 5.3 160 大类课程必修33.5 17.6 536选修0 0 0 专业课程必修99 51.3 1192选修 4 2.9 64 课外研学必修8 4.2合计190 100 2512 其中集中实践环节必修36 18.9(三)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类别性质最低要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学时公共课程必修35.5 18.7 560选修10 5.3 160 大类课程必修34.5 18.2 552选修0 0 0 专业课程必修90 47.4 880选修12 6.3 192 课外研学必修8 4.2合计190 100 2344 其中集中实践环节必修38 20七、课程设置及学分(一)公共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数备注18040011 基础英语12 210200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210200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210400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10500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 2103002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5 40000011 形势与政策1 39000011 体育 4 39000021 体育课外测试1.5 41000013 军训2.5 41000023毕业教育 0.5全校性选修课程10分散在全学程(二)大类课程 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备注13070011 微积分ⅠA 5.5 必修课程13070021 微积分ⅡA 3 13070031 微积分ⅢA 1.5 13070081 线性代数Ⅰ 2 14030011 大学物理Ⅰ 8.5 15060021 物理化学Ⅱ 5必修课程,任选其一06040011 物理化学4 07010011 材料科学基础5.5必修课程(粉体) 07020011 4.5 必修课程(材化) 06010022 6 必修课程(材料Ⅰ、Ⅱ、Ⅳ必选) 07010021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3.5必修课程,任选其一06030011材料结构分析 5(三)专业课程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 学分备注数09090011 大学计算机基础 2.5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13070101 数理统计Ⅱ 1.5 14040011 物理实验Ⅰ 4 15030021 无机化学Ⅱ 4 13070091 概率论B 2 12070121 材料力学Ⅱ 4 08020061 工程制图 5 08040033 制造工程训练Ⅱ 2 06010011 材料与人类文明 0.5 15030051 无机化学实验Ⅲ 1 13070182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5 选修课程13070232 数理方程 2.5 06010263 工程制图实践 2 08030061 机械设计基础Ⅰ 40803007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Ⅰ 2 06010273 车间设计实践 2 09080111 电工学Ⅰ 4 09080033 电工电子实践Ⅱ 1 15040031 有机化学Ⅲ 3 限选课程 06020012 弹塑性力学 2 Ⅰ、Ⅱ必选 06010022 材料科学基础 6 Ⅰ、Ⅱ、IV 必选 06020022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4 Ⅰ、Ⅲ、IV 必选06010032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Ⅰ 4Ⅰ按不同个性培养要求,必选某中一个模块 06020032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II 4 06020042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I 6Ⅱ06020052 金属材料压力加工6 06030022 晶体学基础 1.5 Ⅲ06030032 材料热力学 2 06030042材料物理4.506030052 量子力学与统计物理导论3.5 06030062 固体物理 2 06030072 材料物理性能 2.5 06040012 结构化学 4 Ⅳ06040022 无机材料化学与物理 3 06040032 高分子材料化学 3 06010042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Ⅱ3 方向Ⅱ、Ⅲ、IV 必选 06010082 功能材料Ⅰ 2 方向Ⅰ、Ⅱ必选 06030122 功能材料Ⅱ 3 方向Ⅲ、Ⅳ必选 06040112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2 方向Ⅳ必选09090021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 选修课程06000013 C++程序设计实践 1 06020062 科学计算与MATLAB 语言 2 06020073 MATLAB 程序设计实践1 06010052 熔炼与铸造原理 1.5 06010062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1.5 06010072 金属腐蚀与防护 2 06010092 表面科学与技术 2 06010102 粉末冶金概论 1.5 06010112 相图与合金设计1.5 06010122 材料连接 2 06010132 非平衡材料1.5 06010142 计算机图形学及辅助设计 2 06010152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1.5 06010162 合金与相变 1.5 06010172 环境与材料 1 06010182 电子信息材料 2 06020082 锻造与冲压工艺学 2 06020092 模具设计与制造2.5 06020102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206020112 金属压力加工测试技术 2选修课程06020122 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 1.5 06020132 材料成形过程装备与控制2 06020142 压力铸造 1.5 06020152 材料加工新技术 2 06020162 摩擦与润滑 1.5 06020172 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形 1.5 06020182 钢铁材料加工概论 2 06030082 材料制备技术3 06030092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1.5 06030102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1 06030112 非晶态材料 2 06030132 电工电子材料 2 06030142 材料失效分析 2 06030152 计算材料学 2 06030162 稀土与稀土材料 1.5 06030172 生物材料学 1.5 06040042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3 06040052 无机非金属材料 2 06040062 电化学原理 3 06040072 材料化学 2 06040082 复合材料 2.5 06040092 纳米材料 2 06040102 现代陶瓷材料 2 06040122 高分子物理 3 06040132 高分子材料 2.5 06040142 高分子合成与实验 2 06040152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 2.5 06040162 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 1.5 06040172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106010203 有色金属生产实习 4两者选一06010213 稀有金属生产实习4 06030183 计算机在材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5两者选一06030193 计算机在材料计算模拟中的应用1.5 06010243 大型综合实验 2两者选一06010253 材料设计实践 2 06010193 认识实习 2必修课程06010233毕业设计(论文)16注:① 除注明为必修、必选的课程以外,其余均为选修课程;② 学生选课必须在所在系教学主任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