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卷及答案(word版)

合集下载

河南省2014届高三语文名校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2014届高三语文名校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2014届高三语文名校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河南名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的古老文字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

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最近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就有了“原始文字”。

虽然,它与之前别处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字处于同一时期,尚不能断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它与甲骨文乃至汉字的关系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这一发现出自庄桥坟遗址。

它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林壤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良渚文化遗址。

庄桥坟遗址2003年5月被发现,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说,十年来考古人员持之以恒地对出土器物进行研究整理,最终发现,在出土的3000余件(组)器物中,有244件器物或碎片上有刻画符号。

在良渚文化的各处遗址中,庄桥坟遗址是发现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最多的。

最重要的是,在这批器物中,有两件残石钺两面均刻有“原始文字”。

著名古文字学者曹锦炎说,之前在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中,考古人员都曾在一些出土陶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像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就有11个刻画符号。

有学者就以为它们是“文字”。

“我们知道,虽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良渚文化以往的发现尚未有足够证据能界定它们是文字,所以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称它们为刻画符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曹锦炎说。

曹锦炎告诉记者:这次平湖的发现则截然不同,两件石钺上所刻的已不是刻画符号,而是属于“原始文字”:首先从构形上说,它们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所组成,而是已经具备了象形文字的构形要素,稍具古文字知识的学者一看就能分辨。

其次从功能上说,它们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

在这两件残石钺中,一件的A面是由刻有四至五个不同形体的原始文字组成一个短句,另一件的A面则是由重复的两个字构成六字短句,而两件石钺B 面也各刻有一个字或两个字。

安阳市2014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

安阳市2014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

201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C(A不是流通。

B不是为了应对两者,原文说两者是诱因。

D原文是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只制定了方法)2. B(构建的难度不在落空之列)3. A(B“就可以”的说法太绝对。

C原文的意思是生产率本身是难以度量的。

D最后一句原文是充分计算在内)4. D(A征召。

B追击。

C救援)5. A(②主语不是邓艾。

⑥是表现邓艾愤怒)6. D(马邈投降,不是被击败的)7. (1)敌兵撤退(离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

(5分,划线处每处1分,意思对1分)(2)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

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

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5分,划线处每处1分,意思对1分)8. ①写人静灯昏、风雨连江的环境,烘托凄凉气氛,为杜鹃出场做铺垫;(3分)②对比(以静衬动),用林莺巢燕无声来反衬杜鹃的啼鸣,更突出了叫声的悲凉。

(3分)9. 羁旅愁思。

(1分)①先写自己客居他乡梦中的孤独,而杜鹃啼鸣不但把梦惊醒,还催出作者的清泪;②接着写即便在故乡听到杜鹃啼叫尚且难过,更何况是半生漂泊在外呢,这就更为凄凉惆怅。

(4分)10. (1)箫鼓追随春社近/拄杖无时夜叩门。

(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3)又申之以揽茝(芷)/亦余心之所善兮。

11. (1)A,3分;E,2分;C,1分。

(B“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跟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无关。

C文中没有“肖像描写”;D有人落水属于突发事件,时间紧迫,容不得救人者多想。

这看似莽撞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妈妈”毫不顾惜自己生命安危的善良天性。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善举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尊崇。

)(2)①女孩出场时是一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形象,对人世间的真善美充满了向往。

②女孩的父母和王叔叔去救人,但王叔叔未回到岸上时,女孩却在追问,性格已经变得会关心别人。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附答案)(DOC)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附答案)(DOC)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第Ⅱ卷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单选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跻.(jī)身敷.(fū)衍媲.(pì)美饿殍.(piǎo)遍野B.娉.(pīng)婷寒碜.(chen) 谙.(ān)熟提纲挈.(xié)领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D.炫.(xuàn)耀逮.(děi)捕缜.(zhěn)密栉.(zhì)风沐雨【答案】A【解析】B “挈”应读qiè ;C.“踽”应读jǔ;D.“逮”应读dà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读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滋滋常年累月大展鸿图不温不火B. 拉拉队融会贯通到处传诵牙牙学语C. 照像机委曲求全要言不烦纷至踏来D. 金钢钻世外桃源以逸待劳出奇致胜【答案】B【解析】A项“常年累月”应为“长年累月”;C项“照像机”应为“照相机”,“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D项“金钢钻”应为“金刚钻”。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领导的作风急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讳莫如深....,不愿意深入检查反思。

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荡气回肠;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C.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pdf

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pdf

201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8.①写人静灯昏、风雨连江的环境,烘托凄凉气氛,为杜鹃出场做铺垫;(3分) ②对比(以静衬动),用林莺巢燕无声来反衬杜鹃的啼鸣,更突出了叫声的悲凉。

(3分) 11.(1)A3分E,2分C,1分。

(B“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跟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无关。

C文中没有“肖像描写”;D有人落水属于突发事件,时间紧迫,容不得救人者多想。

这看似莽撞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妈妈”毫不顾惜自己 生命安危的善良天性。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善举都应该) (2)①女孩出场时是一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形象,对人世间的真善美充满了向往。

②女孩的父母和王叔叔去救人,但王叔叔未回到岸上时,女孩却在追问,性格已经变得会关心别人。

③当父母第二次救人而母亲未回到岸上时,女孩唱起了妈妈曾经唱过的歌,更加理解了王叔叔和妈妈的善良品质。

(6分,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 (3)①小说一开始就写到了月亮船,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②当月亮船把王叔叔载走时,女孩问母亲“月亮船怎么不载你们去呢?”,父亲大吼一声。

但这并未消除女孩对“月亮船”的向往。

“月亮船”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发展。

③当“月亮船”把妈妈也载走了,此时“月亮船”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女孩先是发呆,不愿意“月亮船”把妈妈带走,而后唱起了妈妈教给她的歌谣,以此来怀念妈妈,赞美妈妈,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6分。

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12.(1) 答E,3分;B,2分;A,1分。

(A并不是“他们认为”,而是当时的社会现实;C项写她自杀的原因文中没有提到;D项《拉贝日记》是在今天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的) (2)①作为一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华裔后代,幼年深受父母的影响; ②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录的稀少,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不了解让她震惊; ③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理解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 ④揭露战争的罪恶,唤起人民热爱和平的决心;(每点2分,任答其中的三点给满分) (3)①求真务实。

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卷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卷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从前汉高祖仅能统领十 万军队,李景隆有什么才能, 他的部众正好可以成为我的 军资了!。 (5分,“止”“何 才”“适”“资”各1分,句 意1分)
(二)(11分)8、(5分)
①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和后 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烂的对比; (1分)②前四句中表现的下层人民 辛苦劳作的现实和本应过上温饱生 活的情理之间的推理对比;(2分) ③后四句中假设燕赵美女变成丑妇, 笑值千金变成笑不值钱之间的转化 对比。(2分)
(3)不好。(1分)用第二人称
“你”和第一人称对应起来,更 便于“我”讲述七个小板凳的故 事,也更便于表达“我”的真情 实感;(2分)用第二人称“你”拉
近了主人公和读者的距离,就好像一 位长者在你面前讲故事,让人感到亲 切。(2分)第三人称“他”一般用 于客观叙述,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1分)
(4)我认同“我”借七个小板凳对 “你”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2分) ①艰苦岁月中的相互扶持和关爱是一 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②在物质 财富丰富的今天,也要学会珍惜并传 递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会感恩。 (2分)③这样家庭才会和谐温馨,人 们才不会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2 分)
四、12、(25分)
(1)
BC(3分、2分)
(2) ①当许多学子留在法国巴黎“呼吸浓郁的 艺术气息”时,吴冠中选择了回国。②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等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引发强烈纷议。 ③吴冠中大量焚烧自己不中意的画作。④ 吴冠中的逆耳言论由美术创作延伸到教育、 文化等领域。
三、(25分) 11、(25分)
(1)CE(3分、2分)
(2)①“我”在艰苦岁月中,关爱 体贴家人,营造亲情氛围,关心孩 子成长,在过上新生活的当下,懂 得珍惜并希望儿子能够传递这份精 神财富。②“你”虽经历过艰苦岁 月,但那时还懵懂无知,在优裕的 生活状态下,追求物质享受,却忽 略了美好情感的继承和传递。 (每点3分,共6分)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

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的建构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

康德对德性主体的德性选择非常重视,他指出意志决定行为,而道德法则决定意志。

他认为,只有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促成的某种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

为了道德法则而发生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

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是最高律令,而且是超越经验、超越功利的纯而又纯的先天理性,如果一种意志行为带有经验杂质,它就不具道德价值,就没有审美意义。

康德认为带有感情因素去同情、帮助别人就没有道德性,就不是他津津乐道的纯粹美了。

例如,一个男子去帮助一个貌美的女子,可能是出于喜爱而不是出于道德,相反,去帮助一个老太婆,他倒可能出于道德良心而不夹杂任何功利或好恶感情去帮助她。

前者无道德性,后者有道德性。

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

孟子说:“无教,则近于禽兽。

”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因此,自古以来,道德家们制定了种种德性规范,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对人们进行教化和规范,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事实证明,德性教化如果变成一种借助于外部权力的强制性灌输而不是引导对象的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必将事倍功半,甚至导致逆反对抗;而德性规范本身如果违背人性或固守陈旧落后的德性观念,同样必然带来消极后果。

这方面,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尤其是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少有实效的原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2014年河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word最终版

2014年河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word最终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

(新课标卷)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山水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志成当今画家们用国画手法创作的山水画,仍不乏传薪者。

而诗人写的山水诗,即以专门写山水、写自然风光为主要情趣的诗,却日见其少,近于绝迹。

连作家写的小说、散文,其中涉及的情景也主要是写人,写事,乃至写建筑的景观,而涉及自然风光(尤其是山水风光)的文字则少之又少,很多读者看到写自然风光的段落,也往往略过不读,因为感觉与“故事”没什么太大关系。

殊不知,古代中国曾是写山、写水、写自然风光的大国,而且天下无双。

从某种意义上说,倘若没有涉及过山水的吟咏和创作,一个文人就很难称其为“文人”。

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写过赞美山水的名篇、名句。

中国古代诗人写的山水诗,那种将山与水视为浑然一体、相互共融且又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特别是将视觉感受升华为考究的精美辞章,这在外国是罕见的。

李白诗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陆游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词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袁枚诗中的“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等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咏山水名句,而其中最能显示“中国特色”之处,就是写山同样关注水,写水同样关注山。

中国古代所说的“诗情画意”,山水情、山水意占的比重太大了。

外国也有写山写水的诗,但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专门以“山水诗”命名的门类。

其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

外国(尤其是西方)诗人对山的审视,大都是对孤立而巨大的岩体的观察和感触,而且大都属于“三维审美序列”,视线所及脱不出山的长、宽、高的范围。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重视人伦礼俗。

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人固着在土地上。

因此,世代生长于斯的农民,非常强调伦理秩序,强调上下尊卑,家族文化非常发达。

而依岁时而定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家庭性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大年等,都强调家人的回归团聚,强调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与西方的宗教性节日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伦特性体现得非常充分。

比如在岁末、除夕、新春这三个环节,以礼俗形式体现的辞年礼、团年礼和拜年礼,都特别强调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文化联系。

辞年礼俗的起点是腊八。

从腊八开始,大家就准备过年了,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岁末探访拜望、礼物馈赠及团聚宴饮等。

腊八之后,人们都要扫尘,就是为了在过年迎神祭祀的时候有一个清洁的环境。

除了扫尘之外,还有一个净化仪式,那就是年前要沐浴、剃头。

如果说扫尘是一个居所空间的净化的话,沐浴和剃头则是个体的一个清洁仪式。

这个年俗特别强调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用一种新的形态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再看团年礼,团年就是在辞旧迎新的过程中所举办的家庭团聚仪式。

团年礼是过年的中心部分,其中重要的节点是祖先祭祀与年夜饭。

人们在吃年夜饭前一定要先祭祀祖先,比如北方地区年夜饭的第一碗饺子是献给祖先的,南方地区年夜饭也是先请先人享用。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一年中最具象征性的一顿饭食,其中有一些菜是不能少的,如鱼、肉丸、豆干、红枣、萝卜等,取年年有余、团圆、喜庆、彩头等吉兆。

在传统中国,无论如何,年夜饭都应该是在家里吃,因为家里有祖先的牌位,我们是跟祖先共同享用这顿团圆饭。

我们今天很多人主张年夜饭要到饭店去吃,这其实是在城市化、商业化的浸染过程中,受到商家的误导。

这其实是文化礼俗的一个重要损失,是不正常的。

团年礼中还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

(NEW)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NEW)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文模卷本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表达)两部分。

第Ⅰ卷 1 至8,第Ⅱ卷 9至10 。

考 150 分,分 150 分。

考生第一答卷上的文字信息,而后在答卷上作答,在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甲必考一、代文( 9 分,每小 3 分)下边的文字,达成1—— 3 。

何国学何国学?学界有各样不一样的见解,从上个世起就争不休。

有的学者,国学个看法太、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上本不可以用(“学无分中西”),作一个代定俗成的看法又界不清,所以建不用或“ 行”。

但是,事上个看法已宽泛流行,我不可以能而不,与其建不用或“ 行”,不如在定俗成的意上争取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

在我看来,学界当前所的“国学”,就其指称象和空范来,多半学者上已获得基本一致的见解,即以其指称中国的学文化。

就是狭的国学看法。

广的国学是“一国全部之学”,包含西学和克思主入后的中国近代学文化,与国外“中国学”或“ 学”研究的象、范大概同样。

将国学界定中国的学文化,其也是一个相当、内涵十分丰富复的看法,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学文化之和、称。

我往常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以前的、史、子、集“四部”之学,的理、考证、辞章、世之学,或许如一浮先生所言“六四部”、“国学者六之学也”。

中国古代的学是“通人之学”,主天地人通、文史哲通、儒道通、真善美通、道学政通⋯⋯而以成人之道中心。

“通”是以分前提的,中国学分集中体在文籍分中。

《· 文志》将中国古代的籍分六、子、、兵、数、方技六,《隋· 籍志》形成了、史、子、集四部分法的形,此后不断整、完美,至清朝定《四全目》,已形成一套完好的中国学的知系。

台湾人余光中: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是蚍蜉而已。

不国学是山,并且此中的每一都是一座山。

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确这样。

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四全目》又分十四,此中每一都内涵丰富,比方“医家”,近来第一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目》,收代中医古籍 13000 余种,它是“一座山”,并不是夸之言。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答案

三、(25分) 11、(25分)
(1)BD(D3分、B2分、A1分)
(2)观众的欢呼声构成了斗牛场的 环境背景,烘托了热烈而又紧张的 赛场氛围;(2分)观众的欢呼加 剧了米乌拉的愤怒并鼓励了斗牛士 的表现欲,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 展;(2分)正是观众的喜好才使 得米乌拉和斗牛士残忍地相斗,而 这些悲剧的制造者却津津有味地欣 赏着悲剧,从而突出了小说的批判 主题。(2分)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选材上,巧妙运用别人文章中 的叙述,讲述梁宗岱先生的事, 如写梁宗岱和人辩论的情景用了 温源宁的文章,写梁宗岱和人动 武的事件用了罗念的文章等;选 取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传主的性 格特点,如写梁宗岱拒绝蒋介石 的召见,写他在小酒馆里的表现 等。(4分)
语言上,文字轻松,善用引用。 写梁宗岱初有文名,别人拜访 的情节对话富有情趣;全文的 主要事件引用别人的叙述,并 能浑然一体。(2分)
六(60分)作文 18、(60分)
【写作指导】材料中罗琳和余华的 经历都是自己的“名字”远比其 书的内容畅销,所以,作文可以 从名人效应的角度立意,也可以 批评人们盲目追捧名人的错误做 法。
(4)(四点,答出两点即可) 从观众的角度看,给我们的警示是, 不要有意地去制造悲剧,不要把自 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2分)观众为了取乐创造了斗牛 场,也制造了人牛互相伤害的悲剧, 他们的快乐是斗牛与斗牛士的痛苦。 (2分)
从斗牛士的角度看,给我们的警 示是,杀戮不是勇敢,欺负弱者 并不能显示自己的强大;不要为 了自己的利益去成为别人制造悲 剧的工具。(2分)人类相对于动 物永远是强者,杀死对方并不能 显示人类的强大;斗牛士为了迎 合观众并获得声誉和利益去杀死 斗牛,无形中成为制造悲剧的帮 凶。(2分)

河南省安阳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安阳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语文·答案1.D2.C3.C4.D5.A6.C7.(1)不久因灾异,乞求立即罢免朱赓、萧大亨及副都御史詹沂。

顺势推荐邹元标、顾宪成等十多人。

(关键词“寻”“亟”及第二个“因”的翻译各1分,大意2(2)王元翰于是全部拿出他的箱子,扛着放置于国都的城门前,听凭官兵检查,恸哭离朝而去。

(关键词“筐箧”“舁”“简括”的翻译各1分,大意2【参考译文】王元翰,字伯举,云南宁州人。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三十四年,改任吏科给事中。

意气风发,把直言进谏当作自己的职责。

当时朝臣习惯了苟且怠惰,法度完全废弛。

王元翰都上奏论述它的过失。

不久晋升工科右给事中,巡视厂库,极力陈述惜薪司官多的害处。

这一年秋天上疏,极力进言时事败坏,请求皇帝拂晓视朝,在朝廷接见大臣,言官要跟随在后,每天陈述全国各地的利弊。

在此之前,朝廷共同推荐内阁大臣。

王元翰说李廷机不具备宰相的才干。

之后黄汝良被推荐为吏部侍郎,全天叙被推荐为南京礼部侍郎。

黄汝良是李廷机的同乡,全天叙是朱赓的同乡。

王元翰极力陈述会同推荐的弊端,劝谏切合官府情况,两人于是没有被任用。

到这时,将要推荐两京兵部尚书萧大亨、孙矿为吏部尚书。

王元翰也上疏弹劾这两个人,并且说职方郎申用懋是萧大亨的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太常少卿唐鹤征是孙矿的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也应当贬斥。

不久因灾异,乞求立即罢免朱赓、萧大亨及副都御史詹沂。

顺势推荐邹元标、顾宪成等十多人。

王元翰任谏官四年,尽力对时政进行评论。

规劝君主的阙失,反驳显贵的近臣,世人佩服他敢于进言。

但是锐意搏击,琐细列举,凶狠抨击,整个朝廷都畏惧他的一张嘴。

吏科都给事中陈治则与王元翰不和睦,御史郑继芳,是陈治则的弟子,于是弹劾王元翰盗窃库藏金帛,克扣商人的资财,贪赃几十万。

王元翰非常气愤,上疏辩解斥责郑继芳是北方边远地方的小贼,言语过激。

于是(郑继芳的同党)刘文炳、王绍徽、刘国缙等上疏十多封一起攻击他,而史记事等则联名上疏救助。

皇帝都不理会。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新课标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②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③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④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

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

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

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⑤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

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

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⑥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

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

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

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

⑦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

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

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卷及答案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

“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

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

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

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

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4、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下之下:使做……的下属B.幸勿杀我幸:希望C.州罹兵烬罹:遭受D.留守叶衡雅重之雅:认为……高雅。

5、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②京大怒,欲杀弃疾③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④京令弃疾奉表归宋⑤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⑥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A.②⑤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⑤⑥6、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

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

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译文:(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p(5),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乙选考题(温馨提示: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浆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

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

”“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