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文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摘要:道家哲学以重生为特色,重生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既有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既有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也有对动植物等生命体的爱护,较前世道教的重生思想要丰富的多。
关键词:元代道教重生老子思想中国的“道”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之道,老子对“道”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崇拜(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我们从道教经典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重生的论述。
《太平经》云:“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又云:“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
这些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最有特色之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
一、对自身生命的注重道教自创立以来,就十分强调个人现实人生的重要性,其独特的养生术、修仙术都是围绕着个体生命的健康长寿、不死成仙而展开的。
早期道教借用神仙家、道家和医家的养生修炼方法,形成了一套众术合修的修道方法,诸如行气、辟谷、胎气等,不一而足。
《仙鉴》计述的众多仙真,大多长于养生,精通各种各样的延年保命之术。
其中,外丹服食也好,内丹修炼也罢,都是为了自身肉体的延续或精神的永恒,都能体现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力图把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贵思想和探索精神。
道教“调和四气凭烧炼,修炼千方只要安”(《太华希夷志》卷上。
《道藏第五册》),直言千般调气修炼道术,唯一的目的就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道教的种种道术是建立在重视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的。
《睡歌》是陈抟答太宗问养生之道时作,此歌一气呵成,音韵铿锵,节奏明朗,在陈抟眼里,历代帝王将相纷争时的智慧谋略、刀光剑影,只不过是两三个君子“争些小闲气”,不足称道。
此歌虽然隐含着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淡化社会治安问题的倾向,但其中显示出的道教中人的独立人格,以及尊重个体生命价值,视现实生命高于一切的独特思想,还是十分难得的。
有关道家思想的作文
有关道家思想的作文英文回答:Daoism, also known as Taoism, is a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 that 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 It emphasizes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the "way" or the "path." The main idea of Daoism is to live a simple and natural life, in tune with the rhythms of nature.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wu wei, or "non-action,"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let go of their desires and ego, and instead to go with the flow of life.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way I approach challenges in my life, by letting go of my need to control everything and instead allowing things to unfold naturally.中文回答:道家思想,又称道教,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传统。
它强调与道和谐共生,道可以被翻译为“道路”或“途径”。
道家思想的主要理念是简朴自然地生活,与自然的节奏保持一致。
例如,无为的概念鼓励个人放下欲望和自我,而是随波逐流。
这可以从我处理生活中的挑战的方式中看到,我放下了对一切的控制欲望,而是让事情自然地发展。
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与道相合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道”,道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超越一切存在和无存在,是一种神秘而深奥的存在。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即不人为干涉事物的运行,而是以自然的方式,让事物按照它们本身的规律运行。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为个人私利而行动,而是顺其自然,随缘而安。
这种不执着于个人欲望,不过分干预外界事物的态度,被认为是达到真正自由宁静的境界。
同时,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通过修炼,使个体自身与道合一,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于个体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道家思想提倡养性修身,注重个体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社会层面,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抵制权力的滥用和人为的干涉,从而促进社会的自由与公正。
然而,道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其强调的无为和顺其自然是否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以及个体是否能够真正摆脱私欲的束缚,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注重的是个体的自我修养与境界的追求,有些人认为这种个体主义的思想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和谐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以及修身养性,道家思想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道家思想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最新文传道家文化论文完美版 (12)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的道家智慧之我见》姓名林孜沫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1201学号20126116指导老师王慧玉老子的道家智慧之我见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态势,礼崩乐坏,传统的制度已经远远不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全国上下陷入了深重的社会危机。
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的学说主张,在当时一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共同丰富发展了中国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其中,道家文化与哲学要数这百家之中影响极其深远、传诵极其广泛的一家。
(一)老子的“道”老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和基础,都是从“道”所衍发出来的。
要想读懂老子的智慧就一定要先懂得“道”的所指所包。
老子在其着作《道德经》中不下七十次地提到“道”这一字,那么“道”究竟指什么?纵观八十余章,我认为老子口中的“道”有多种含义。
首先,“道”是万事万物宇宙所有存在的源头。
老子在其二十五章中提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见老子把这独立存在又不停循环运转的万事万物的母体就叫做“道”。
它先于天地的诞生而诞生,无形又无声,独立于万事万物不受任何牵制,却又任凭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而岿然不变。
第二种解释,就是“道”是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这里的道有时候是指总体规律,有时候是指具体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里的“道就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规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里的“道”则指的是事物的具体发展规律。
这其中的“道”是可以用语言去说出来的也是可以加以运用的,即“可道”又“可用”,人们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遵从它,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就可以取得成功。
其三,“道”是指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
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只有道才能做到体行天下,贡献自己之有余。
荆公新学论文苏氏蜀学道家哲学论文
荆公新学及苏氏蜀学的道家哲学摘要: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及苏轼为代表的蜀学是主流理学之外的两个重要流派。
新学与蜀学对道家哲学都有不同程度低吸收,并且都予以了发展。
二者都吸收了“道本源”的思想,尽管对于道化万物的具体过程阐述有差别,但二者都借由“阴阳”对“道”生成万物的过程作了阐释。
而道家哲学的注入,对于两派的理论构建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学;蜀学;道家;哲学宋代,多学并起,荆公新学及苏氏蜀学是主要的两大流派,二者都显示出对道家哲学的吸收与发展。
另外,蜀学的道家哲学正是在反对新学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的。
一、荆公新学的道家哲学荆公虽对于老子道家哲学有所吸收,但在具体内涵及意义层面有许多不同。
对于“道”,老子认为是非有非无的,王安石则把“道”等同于“天”、“太极”。
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它天然而存,生成阴阳,遂又化为万物。
王安石也有关于“道”的界定。
他说“道者,万物莫不由之者也”,“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故为天下母” ,“夫太极者,五行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
王安石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生万物,而太极生五行,五行非太极,他把道与天、太极等同,而老子的道是非有非无,它不会具象化为任何东西。
天只是老子所说具体的道,即“常道”。
对于道如何幻化万物,王安石也有自己的描述。
“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
又由阴阳、冲气交感变化生五行。
“天一生水,其于物为精,精者,一之所生也。
地二生火,其于物为神,神者,有精而后从之者也。
天三生木,其于物未魂,魂从神者也。
地四生金,其于物未魄,魄者,有魂而后从之者也。
天五生土,其于物为意,精神魂魄具而后有意。
”,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分别成为人的精、神、魂、魄、意。
这样,就把道化人描述地非常透彻了。
对于本末、无有的关系,老子认为无生有,本为末之源,是先后生成的关系,而王安石则把本末、无有看成是一体两面的。
道家的生命哲学
道家的生命哲学以医入道最为快,因为医人之身就有天下之相,就有宇宙之相。
---道家的生命哲学。
以医入道--- 读《黄帝内经》有感以医入道最为快,因为医人之身就有天下之相,医人之身就有宇宙之相。
古人也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中国医学所囊括的智慧绝不仅仅治病救人这么简单。
在曲黎敏所著的《黄帝内经. 养生智慧》,胡维勤所著的《将中医进行到底》,以及南怀瑾对《黄帝内经》的一些演讲稿,均阐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学习中医有两本书一定要看《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前者讲医理,后者讲医术,古人说:“内圣外王,以道御术”术易学,道难悟。
如胡维勤所说的“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西医很强大,中医很伟大。
”以独特的角度非常精辟的阐述了中西医的不同。
医易同源,在中国文化里,中医与《易经》是紧密相关的,南怀瑾先生一再强调这一点。
因为《易经》是讲阴阳变化的,我们的儒家道家诸子百家都是从《易经》那来的,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孟子,庄子,鬼谷子的思想均源于《易经》,以至于中医,归根结底讲的都是阴阳之道,站在数的角度,整个中国的文化都是二进制的。
如果问中国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借用南先生的一句话就是“道”。
我们有行医之道,为人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等等。
道教经典《清静经》对”道”的解释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在任法融著的《道德经释义》中他说到:“ 《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浑圆无极,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气机。
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长存。
拓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
老子为了使人认识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
”庄子对“道”的形容也十分生动“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先天地而生,自古已固存,在太极之上不为先,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家思想的理解论文总结
道家思想的理解论文总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总结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内涵是理解道家思想的关键。
道家强调“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
道家思想注重对人性、社会制度等问题的思考,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本文将对道家思想进行理解和总结,重点探讨道的含义、道家对人性的看法、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等方面。
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道家哲学的根基。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本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超越存在。
《道德经》中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明,道不可言传、不可名状,因为它超越我们的理解和表达。
道家将道视为宇宙的本质和运行的规律,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应当顺应道的规律,摒弃私欲和功利心理,以达到个体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道家认为人性本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
《道德经》中有云:“完全之美不必劳思,广大之德无须言述,原始之善无须刻舟求剑。
”这句话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言行不离于道,不做刻意追求功利成果的行为,而只需顺应自然的本性。
道家思想将“无为而治”运用到社会管理中,主张实行温和的统治,推崇大公无私的政治理念。
《道德经》中强调:“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对于统治者的政治观点,主张通过示范来塑造政治领袖的道德品质,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道家还提倡非攻和心性修养,认为通过内在的道德觉悟和心灵修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建立。
道家思想的充分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准则上。
比如,在待人接物方面,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追求自然而然的和谐相处。
在修身养性方面,道家主张“以静制动”,通过冥思静虑来陶冶自己的心灵,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
此外,道家推崇“游心天地间”,以及欣赏自然景物等方式来感受大道的存在与体验。
感悟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感悟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感悟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1老子的最优选择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无治,萧公权形容老子近乎放任主义,可以说是点到了要害。
黄老道家则是在坚持政治治理必不可少的前提下,将无为而治作为了一种理想的统治与治理方式。
作为治世学说,黄老道家首先肯定了统治与治理的必要性,突出了必要的政治制度建构,这就使得黄老道家要在思想逻辑上容纳儒家及法家的制度建构主张,肯定一个君主集权的制度体系。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试图以道家的自然等概念为基础,针对强秦迅速崛起和快速灭亡的惨痛教训,主张简政放权,提倡轻摇薄赋,力争清心寡欲。
这就为统治及治理者设定了诸多行为边界,不仅杜绝了统治者的多为、妄为和胡为,而且也防堵了统治者的情欲及志愿等诱发的政治多动症,从而有利于社会有机体的自然发育。
一、清心寡欲: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君心术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本质上也是君王统治*,这其中就包含着君主个人的心术。
君主个人的心术说到底是一个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有意地自我修炼。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体系中,政治上能否真正简政放权的关键是君主,因此无为而治的理念中就必然包含着对君主统治心理等的要求。
黄老道家对君主统治心理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清心寡欲。
人的欲望往往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而膨胀,历史经验反复验证统治者的欲望与社会治乱的关系。
一般来说,统治者欲望总是给社会带来较为广泛的政治干涉或资源汲取,或者带来社会资源过分集中在统治者手里而导致民穷财尽,或者因民力过度耗费而搞得民怨沸腾,或者因过分的高压控制而法家也特别强调君主的心术,但其关注的焦点是防奸与督导,即法家要求君主隐匿自己的积极表现,一方而是防比君主的好恶被奸人利用,另一方而则是为了尽量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君无为与臣有为两者的紧密结合,凸显了法家的心术主要是权谋之术。
与法家把君主的心术主要定位成权谋之术不同,黄老道家对君主心术的要求则更彻底地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诉求,它以君的无为来确保整个统治机器的无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论文1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论文1500字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精髓。
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我们应该看到,儒释道三家在长期的争合间,这三个文化流派相辅相成,相互吸纳与借鉴,呈多元互补的态势,是人类多元文化并存的一个楷模。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二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95-01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差异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差异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名称:翻译**:**学号:********经过了一学期的传统文化课的学习,我对儒释道三家的了解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他们的思想的异同也有了基本的了解。
首先儒、释、道分别指的是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等学派的思想的熏陶。
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一.儒、释、道三家的概述说到儒家思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孟。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指的是“仁爱”,是孔子思想的理论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上是“有教无类”。
比如春秋时代,孔子办理学府,收的弟子不问出身贵贱,聪明愚钝。
而在政治方面,仁强调的是德治,即以德治国。
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而他的德治就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他并没有否定德治。
爱人是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是推己及人,是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的表现。
儒家注重自身修养,中心思想为仁,意指人与人相处时要注重和谐。
对待长辈要尊重,对待朋友要有诚信,而做官要清廉爱民。
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做好分内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儒家是积极的入室精神,他提倡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政治方面,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在经济方面,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在历史学方面,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
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道家思想,又称为道教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的原始力量和本源。
在道家思想中,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心灵自由和身心和谐的境界。
以下是对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平和、自然的生活态度。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与儒家强调人伦道义不同,道家主张放下人为的规范和压力,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和。
它提倡“无为而治”,即不操之过急,顺其自然,它认为只有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自由。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行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主张不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
在个体行为方面,道家思想主张内敛、柔和、低调的处世态度,提倡放下私欲和功利心,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在社会关系方面,道家思想主张和谐、平等和互助的相处之道,反对权力斗争和竞争。
这种道家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来中国人际关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道家思想强调心性的培养和修养。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心灵自由和和谐,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权力的争夺。
道家通过修养心性,追求无为的境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修养方面,道家主张内外兼修,强调身心一体的修行方式,通过内观、冥想等方法,以培养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道家提倡“内圣外王”的修养方式,既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也关注社会道德的发展。
第四,道家思想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由与平和,放下私欲和功利心,这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的现象提供了反思。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导致人们普遍感到心灵空虚和焦虑,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宁静、自由的生活方式。
哲学论文48295
周所众知,自古至今的所有中外哲学,所要解决的无非是三个根本问题:一是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发生论;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与基础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本体论;三是社会与人生的理想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价值论。
老子的道论把这三个哲学问题合在一起加以探讨。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于此,中国哲学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
他说:“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由之,中国哲学的体用论而具雏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此,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也正式建立。
道,不仅成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称。
从古至今,多少圣贤志士都毕生竭力于求道、学道、闻道、得道、悟道、体道、行道、宏道,为的是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可以说,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换言之,老子的道论是超乎学派的,没有封界的,一切愿意穷根究底和需要安身立命的人们,都可以到大道里面去寻找答案。
当然,中国人对道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诸家各派见仁见智,千差万别。
这是因为大道渊深,非常人所能透澈地把握;大道富有,各家只能得其一隅。
大道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我们时刻感到它就在身边;大道似乎离我们很近,但我们总难穷其底蕴。
老子早已告诉世人,道超言绝象,不可定义,用语言是难以表述的。
但他毕竟留下五千言,以寄言出意、随说随扫的方式,向人们描绘了大道的仿佛情形,表达了他体认大道的感受,使我们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懂得如何去亲近大道,沟通大道,体认大道。
老子的后学及其诸子百家,也各从不同角度和倾面探讨了大道的丰富内涵,对我们的修真体道大有裨益。
总之,通过对《道德经》这部千古奇书及有关道家典籍的研读,可以去领悟这位大哲精深博大的思想,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在《道德经》中,“道”字前后共出现了七十三次,可见其重要性。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论文摘要:老子是中国本土哲学道家学派的鼻祖,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中末期,天下几百个诸侯国征伐纷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为了排除百姓疾苦,老子在经过长时间的隐居修学,最终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和修身之道,同时还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的经典之作《道德经》。
《道德经》虽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其作为学术著作,具有难以伦比的哲学,政治学,人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自然主义无为思想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习惯称父亲为“老子”,甚至一些人说狠话的时候也喜欢加上“老子”这个词来增加语气的泼辣。
而在诸子百家里面也有一个“老子”,可以称其为诸子的领军人物,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唯一可以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
老子姓李,名耳。
有传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九九八十一年,并且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发白眉,所以当时的人们认定他非凡人,所言亦非凡语。
从少年时起,老子就立志向学,发奋读书。
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中末期,天下几百个诸侯国征伐纷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老子立志找到一种能解除百姓疾苦的学问,遍寻所能读到的各种书籍,苦苦求索。
最终,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老子著有一本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著作,世称《道德经》。
《道德经》也叫作《老子》,有历史记载这本书完成于战国中期,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德”及其规律的论述。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宇宙的总源和总法则,这种法则是自然的,任由万物生长的,它的特征就是“自然”。
老子概括了一个最高实体的“道”作为宇宙的本质,从总体上说明了世界的构成情况,这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天道观划清了界限,无疑是哲学认识上一个巨大进步。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核心观念、社会价值观、政治理念、人生哲学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哲学体系、思想内涵及实际应用中的不同,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一、引言道家与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大思想流派,各自拥有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价值。
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影响,但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
二、核心观念的不同2.1 道家思想-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追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1。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他们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等成为道家思想的经典2。
2.2 儒家思想-核心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推崇“仁政”,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及社会秩序的维护1。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得以传承3。
三、社会价值观的不同3.1 道家-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4。
-自然无为:主张返璞归真,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反对过多的社会约束和道德规范1。
3.2 儒家-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儒家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利益应服从于社会利益4。
-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和“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4。
四、政治理念的不同4.1 道家-无为而治:主张政府应少干预社会,让社会自然发展,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4。
-反对争斗:道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反对争斗,追求和谐共处2。
4.2 儒家-仁爱治国:儒家主张君主应仁爱治国,实行德政,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6。
-教化为先:重视教育和社会教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5。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纷乱复杂的春秋时代造就了庄子唯美、深邃的哲学体系,影响后世几千年。
本文以《秋水》为例,剖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春秋时代政局不稳定,各诸侯国林立,周王朝的管制能力越来越弱。
各诸侯国为侵占邻国土地蠢蠢欲动。
各学术流派孕育而生,人们思想变得异常活跃和思辨。
大批的学者游说政客或诸侯王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学派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他主张“天道无为”,即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事物的贵贱、善恶、生死等皆为辨证相对。
这一观点在苏教版《秋水》选文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秋水》可分两个层面,首先是在“秋水泛滥,百川灌河”之际,河伯看见自己“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骄傲自大起来。
其次是河伯顺流而下,见到“不见水端”大海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认知发生变化,对自己盲目自大表示悔过。
文章的哲理思想可以分以下几点详细说明:第一,河神见海神之后意识到自己骄傲自大,见识短浅。
说明世间万物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人在有限的认知环境下,不可能全面认识世间万物,即万物在世间的善恶、贵贱等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第二,邯郸学步实际告诉后人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章暗指读书人,为了追求人生真理,还原自然本性,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学习,最后迷失在书中,将自己圈在自我意识形态中无法自拔,忘掉了以往的自我。
第三,文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句,深刻体现了庄子的逻辑辩证思维。
这里需要提一个哲学家惠子,他主张严谨理性的求证、探求事物的真实性,却忽略了人类认知的非完全性和局限性等客观情况。
只有在心中保存这样的观点以“无”的形式存在的人间大道,才能算事物的本质,人间的真理,才算至高无上。
《秋水》一文能体现庄子哲学思想,很好地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之美,本文提出来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措施,供一同战斗在一线的同仁们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有感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号:P1******* 姓名:姜映春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复杂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不安,太多的不信任。
看到大爷摔倒害怕被讹而忽视,路人钱包被抢却坐视不理,诸如此类的事例太多太多,我想说,我们最初的善良之心哪儿去了。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我们才开始识字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但是,现在的我们,却只能将它作为顺口溜来念一念,却做不到我们初识时的善。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基罗人教导孙子们人生真谛。
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
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
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
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
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虚、仁慈、宽容、友善、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
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心灵深处,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时候我们并没有给自己善良之心一个机会。
否则,将不会出现大爷摔倒无人扶起,将不会出现路人的钱包被扒,将不会出现那么多恶人恶事,冷眼相对。
善良是一种修养,善良是人生舞台最动人的旋律,如湛蓝的天空,干净通透,如开在红尘岁月中的兰,散发着宁静与淡泊,诠释着生命的云淡风轻。
“上善若水”,能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圣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不要责怪带给你不快的人,更不要以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任何争端。
你能做的就是登山,其实在登山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甩在后面了。
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而有些人在山脚下可以那么小。
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不要责怪带给你不快的人,更不要以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任何争端。
你能做的就是登山,其实在登山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甩在后面了。
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而有些人在山脚下可以那么小。
一点的痕迹,山风呼呼,细雨微微。
人行翦翦,心韵盈盈。
思邃恒古,本义使然,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个心灵,让身心的热量变作普照大地的明媚,让蠕风的蠢蠢欲动万木复苏的定格。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色彩是洁净的象征,静物是可修复的抱朴,人境是可绝缘的尘,合沓车马也无喧。
吾生有无涯而也无涯,知也以有而随无也,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摘自于《庄子·齐物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没一事不如了一事,了一事不如空无一事。
人之所以不开心,那是因为想要的太多,人之所以不顺心,是因为付出太少,之所以不如意,也是因为,总计较那些得与失。
一念起千山万水,一念灭沧海桑田。
念人念心念天念地,随心律动,心随所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
她怕见旧时的挚友。
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
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
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
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