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⑴。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⑵。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⑶。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⑷。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⑸,号为文王⑹,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⑻,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⑼,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⑽。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⒀,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⒁,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⒂。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⒃。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⒄,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⒅,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⒆:“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⒇?【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伯夷者,先帝之子也。

先帝音乐好,慕管仲、乐毅之士,常使人学焉。

及桀亡,纣作乱,随闾丘儿、仲尼南游。

到于河,伯夷见舜帝,曰:“伯夷远荒服食,亦将图乐乎?”舜曰:“可以教;人主不可以愚。

”伯夷因得闾丘使舜帝学五弦之琴。

舜曰:“尧存天下,甘棠乃之;我存天下,肃棠乃之。

二者恶能收乎!”乃收甘棠之一曲,以授伯夷。

舜未受天命,与二人处山泽之间。

及受命,乃致两人焉。

伯夷闻舜欲有道德之教,去帝位而善其民,曰:“予闻帝善听其群臣,而广取善言之,则号令清而民和矣。

今予受命矣,愿闻政事之要。

”舜告之曰:“务民之生,发人之资,修鬼神之道,尽地之利。

教民以十常之教:一,恭敬父母;二,慈爱兄弟;三,和睦夫妻;四,教化子孙;五,使老有所终;六,使壮有为;七,使二三十者能乐其业;八,使百姓安居乐业;九,使老士死,子孙承守其业;十,告死人曰:勿劫勿欺,以报我也。

”伯夷说,誓死行之。

伯夷伯阳之德,过于世人。

且受位之日,昧未明也。

是以隐于太行之阳。

七日而飞虎见之,见而弗食。

十日而庖羝(páo lí)见之,见而弗食。

五日而大羹见之,见而弗食。

甘棠见之,甘而食之。

伯夷入棠不息,甘棠不避时者三年。

群虎见伯夷之食甘棠也,皆见而咸伏。

有过其门者,皆见而欲逐之也,至者三十余司空载河山菽粟至也,统籴之糏禽兽甚众,皆厉理就食,无敢言陵伯夷之门者。

伯夷去舜而德斯在,天下莫敢择贺。

舜久思之,而不忍除。

二十年,舜东巡狩,尽问于夏庙人。

舜曰:“嗟!二十年矣哉!自蒸尧之居也,予年七十有二,子汝不谢天,将以伯夷清壮。

”舜遂以伯夷为壮老,列而舍之,久之而后除壮。

舜告其后:“后嗣予以伯夷为壮老,以为汝尔后之范。

”自舜论之,至于孟子,咸以伯夷为贤。

然桀、纣、崇、丸其稍非之矣。

原文解析:《史记》中的伯夷列传,详细记述了伯夷的传奇经历和他对音乐、政治、道德的见解和追求。

伯夷是先帝的儿子,先帝非常喜欢音乐,常常让人学习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伯夷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这篇列传中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史记伯夷列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史记伯夷列传》阅读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两位食不厌精,爱民如子的贤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篇传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原文的语言简练明了,形式优美,不但反映了伯夷叔齐的崇高品质,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原文:昔周有大夫伯夷、叔齐者,其食不甚俭,居不甚豪,其服文自直,其言及人无所阿,民之怨者朝夕至,而问罪者不过三焉。

是以民悦之。

鲁桓公欲用之,伯夷谢而去。

后入燕,燕公待之以国君。

吕不韦闻而欲用之,伯夷辞而去。

后入楚,成王待之以太子,而叔齐病而去。

于是三王者者皆悔之,自以不能用天下之贤而受一国之责也。

二、《伯夷列传》的翻译《伯夷列传》的翻译同样优美典雅,简练明了。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味,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美感。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翻译:很久以前,周朝有两位大夫,名叫伯夷和叔齐。

他们非常节约,生活简朴,而且衣服朴素,言谈严肃,从不阿谀奉承他人。

人们对他们非常敬重,见怨者朝夕不断,但是问责的人最多也只有三次。

因此,人民都非常喜欢他们。

鲁国的桓公曾想要任用他们,但是他们谢绝了这一荣耀。

后来他们到了燕国,被燕公尊为国君。

吕不韦听说了他们的事迹,想要请他们为自己的助手,但是伯夷还是婉言回绝了他。

最后他们到了楚国,而成王尊他们为太子。

叔齐因病回到家中,而伯夷则一直服务于楚国。

后来,这三位国王都为自己当初没有能够使用天下英才而感到懊悔。

三、分析和评价通过比较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但是整个翻译过程还是比较忠实的。

这也证明了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准确翻译的能力。

此外,《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日:“父命也J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三)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

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日,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伯夷》)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 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 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 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 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 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 么轻吗?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 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 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十一国庆节】《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选择。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史记·伯夷列传(2)全文

史记·伯夷列传(2)全文

史记·伯夷列传(2)全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

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

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

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

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1]。

伯夷列传文言文翻译

伯夷列传文言文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益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曰:“吾闻之,父有疾,子弗奔丧,则是不孝也。

今殷王纣无道,天下苦之,予方以仁义伐之,何谓不孝也?且子为父报仇,臣为君死难,亦义也。

”遂罢马而还。

还归伯夷、叔齐曰:“父在,子不得自专也,吾将西归矣。

”二人遂相与归周,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武王崩,成王立,天下宗周。

伯夷、叔齐闻之,益然曰:“归乎?归乎?吾闻西伯善养老,盖益归乎?”二人相与归周,未及食其政,而已饿死首阳山。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他们的父亲想要立叔齐为王,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位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愿意接受王位,也逃走了。

国人立了他们的弟弟为王。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便决定前往归附。

等到他们到达那里,西伯昌已经去世,武王带着木主,号为文王,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车马,劝阻说:“父亲去世不举行葬礼,却急于发动战争,这能说是孝顺吗?以臣子的身份杀害君主,这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说:“我听说,父亲有病,儿子不奔丧,这就不孝顺。

现在殷王纣无道,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我将用仁义讨伐他,怎么能说是孝顺呢?而且,儿子为父亲报仇,臣子为君主而死,这也是仁义。

”于是放下马,返回。

回到伯夷、叔齐那里,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自己作主,我将要返回西方了。

”两人于是一起返回周国,住在首阳山,采集薇草为食。

等到武王去世,成王即位,天下都归附于周。

伯夷、叔齐听说这个消息,非常失望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去呢?”两人一起返回周国,还没来得及享受周国的政治,就已经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和翻译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王学孟译注【说明与解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

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

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

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

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

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文言文 阅读 伯夷列传

文言文 阅读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⑪。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⑫。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⑬。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⑭。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⑮,号为文王⑯,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⑱,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⑲,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⑳。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⑴,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⑵,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⑶,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⑷,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⑸。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⑹。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⑺,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⑺,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⑻,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⑼:“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⑽?【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中考文言文《伯夷列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伯夷列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伯夷列传》全文详细翻译导读:伯夷列传作者:司马迁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

《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

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

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

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

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

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

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

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

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

”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史记·伯夷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史记·伯夷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中考文言文《伯夷列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伯夷列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伯夷列传》全文详细翻译伯夷列传作者:司马迁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

《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

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

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

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

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

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

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

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

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

”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

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臵上加以考察试用。

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

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

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

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

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

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⑴。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⑵。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⑶。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⑷。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⑸,号为文王⑹,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⑻,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⑼,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⑽。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⒀,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⒁,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⒂。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⒃。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着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⒄,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⒅,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⒆:“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⒇?【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者阐述其创作意图时说:“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

作《伯夷列传》第一。

”【注释】⑴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

怨恨因此就少了。

用,因。

希同稀:稀少。

⑵轶诗:指下文引用的《采薇》诗,未收入《诗经》,故为轶诗。

轶通逸、佚:散失。

⑶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中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⑷盍(hé):何不。

⑸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⑹号:追谥的尊号。

⑺叩马:勒紧马缰绳。

叩通扣,拉住。

⑻干戈:古代常用兵器。

引申为战争。

⑼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

⑽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⑾暴:前暴指暴臣,后暴指暴君。

⑿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

徂(cú):通殂,死亡。

⒀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

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⒁七十子:孔子徒弟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七十,是举整数而言。

⒂空:空乏、穷困。

⒃糟糠:粗劣的食物。

糟:酿酒剩的陈渣。

糠:粮食之皮。

厌通餍:满足。

蚤通早。

相传颜渊32岁死去。

⒃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肉吃。

暴戾(lì):粗暴凶恶。

恣(zì)睢(suī):任意胡为。

⒄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

⒅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

径,小路。

引申为邪路。

⒆以下所引三句皆出自《论语》。

⒇彼:指上文“操行不轨”的人。

此:指上文“择地而蹈”之士。

【练习】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我安.适归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其尤大彰明较着.者也()2、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③及饿且.死,作歌④且.七十子之徒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睹轶.诗可异焉B、盍.往归焉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D、糟糠不厌,而卒蚤.夭4、翻译句子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第②段中,可以看出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第②段中,作者引用伯夷和叔齐临死时所作诗歌《采薇》,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第④段中,作者援引颜回和盗跖的事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清代学者林云铭评论本文道:“夫子(孔子)言伯夷无怨,而世俗所传《采薇》轶诗有‘命衰’之词,又稍涉于怨,与夫子所言不合,似世俗所传之诗亦未必真也。

”结合这段评论思考,文中所引轶诗《采薇》是否为后人伪作,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清代学者余诚评论本文道:“以夫子之言为断,是其立传本意。

通篇合传赞为一篇,结构最精。

前幅先引孔子之言,虚论一段(第①段);次引旧传之词(轶诗《采薇》),备详其实。

……后幅引回、跖证天道及末段推说(第④-⑤段),固是发明传意,回抱前文,究无非自慨也。

”结合这段评论思考,本文前后多次引用孔子之言,其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1、根据以下两则评论,思考司马迁把《伯夷列传》置于七十篇列传之首,有什么深意。

⑴《春秋》首隐公,《史记》世家首吴泰伯,列传首伯夷,贵让也。

(明·杨慎)⑵世家以吴泰伯为首,列传以伯夷为首。

二人皆护国者,史公之寓意甚深。

(清·谢有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下三则材料,思考“列传”这种体例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的作用。

⑴扶义俶傥(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⑵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

盖纪者,编年也。

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

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

《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经。

(唐·刘知几《史通·列传》)⑶列者,陈也。

列传,即众多之传。

传,本为注经之书名,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

(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

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