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539c7b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0.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课堂笔记本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二十四课,题目为《诗词曲五首》。
本节课的内容以五首古代诗词曲为主,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并且了解这些诗词曲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
1. 《破幽梦》这首词是唐代花间派词人薛昭蕴所创作的。
通过这首词,可以感知到词人对于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终究会相见的信念。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这首词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感情和语言表达方式。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
这是一首描写旷野的诗,通过描绘旷野的荒芜和遍地的羊群来表达人生的孤独和无奈。
这种感觉和情绪在学生中也经常体现出来,因此,学习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生中的无奈和孤独。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是元曲《丑奴儿》之中的一段,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词。
通过描写壁上的画像、山中的古道和流水等等,表达了书生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天地万物的感慨。
这首词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风景诗,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4. 《江雪》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创作的,是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雪和江流的关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留恋和感慨。
5. 《秦淮河畔》这首曲是明代词人杨慎所创作的,主要描写的是秦淮河畔的美景,以及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词来感受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家乡的重要性,体会到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总之,本节课的五首古代诗歌,每首都有着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去学习、理解和欣赏。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了解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在学习这五首古代诗词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些文学作品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仔细去了解和理解。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ecf5e5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b.png)
阅读感悟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美化的说法。 〔〔〔锦角控衾弓〕薄〕一〕种织以锦兽被角都作显装得饰单的薄弓了。。 〔都护〕拉开(弓弦)。 〔着(zhuó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饮(yìn)〕宴请。
〔〔〔胡辕掣琴门(〕〕chè泛领)指兵〕西将域帅的的琴营。门。
〔翻〕
拉,扯
飘动。
穿。
疏疏通通文文意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疏疏通通文文意意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疏疏通通文文意意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小结
总结本文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 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 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 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 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 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 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3f21e1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b.png)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课堂检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巧借两个具有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两句是: , 。
背景链接
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崖山会战。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蒙古人之手。 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 ‘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过零丁洋》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注释
请结合背景分析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复杂的心绪。
写出诗人捐躯报国的决心。 在反问中虽然表现了诗人报国无成的叹惋,也集中体现了诗人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皇上选拔,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aba6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e.png)
诗词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在频繁的 抗元战争中已经度过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 中无根的浮萍,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现在零丁洋 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最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 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诗词
一 惶huánɡ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语
双 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 关 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
来表现他曾经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
史上的绝唱!
直
抒
胸 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 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 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 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 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结
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 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
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 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爱国诗人、抗元名将。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 死不屈的决心。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获后,宁死不屈, 从容赴义。其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等。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 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 无穷无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词曲五首》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词曲五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b9142df8c75fbfc67db26c.png)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古诗赏析一、《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注释:⑴征:一本作"行"。
⑵始:才。
归:回家。
⑶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⑷阿(ā)谁:古人口语,意即"谁"。
阿,发语词。
⑸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⑹松柏(b 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高坟。
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⑺狗窦(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⑻雉(zhì):野鸡。
⑼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⑽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⑾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飰(fàn):古同"饭"。
⑿羹(gēng):用菜叶做成的带浓汁的食物。
⒀一时:一会儿就。
⒁贻(yí):送,赠送。
一本作"饴"。
⒂看:一本作"望"。
⒃沾:渗入。
白话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2272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b.png)
赏析诗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试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忽”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 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 景后的惊喜之情。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 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 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 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 厌恶和憎恨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歌行体古诗
作者名片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 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 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 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长于七言歌行。(初中学过他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 )
赏析诗歌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 东南战未休”。
运用衬托的手法,用孙权不畏强敌, 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故事反衬南宋 统治者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表达自 己的愤懑之情。
赏析诗歌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 问) 8.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末句“生子当如孙仲 谋”。
甘露寺(刘备招亲处) 祭江亭(孙尚香投江处)
朗读诗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 dōu móu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 孙仲谋。
理解内容
神州:中原地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 里指代士兵。 坐断:占领,占据。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优秀课件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c23e3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4.png)
接
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 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
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
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歌行体
文 起源
体
南朝宋鲍照所创。他模拟和学习乐府,经
知 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
识 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
人
听觉
怒 角度
形容潼关在重重 山峦的包围之中
形容黄河之水奔 腾澎湃
写出了潼关的 地势险要,暗 示它历来是兵 家必争之地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出了怎样的情况?反
映了怎样的历史场景?
昔日宫阙万间
今日做了土
今昔 对比
写出了朝代由盛到衰的变化,其间必有无数悲 戚的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何理解这几句?
词
中原大地呀,你沦落敌手! 悲
中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
三 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
问 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
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历史兴亡呀,你总不回头! 叹
的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
教学课件
十五从军征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历史源远流长、 浩若繁星,其中有无数优秀的作品。今天我 们学习的这一首诗歌是反映战争的,那么它 是从什么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怎么样的背 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九下语文24课诗词曲五首
![九下语文24课诗词曲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110137a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d.png)
九下语文24课诗词曲五首一、《游园不值》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梨花一枝春带雨,
独上西楼望眼欲穿。
水面初平云脚低,
波心深处藏鱼虾。
垆边人似月,
酒醒何处寻。
二、《武陵春》
桃花佳人短命配,
荆花流水更年华。
清歌燕脂一片血,
清歌燕脂红妆瘦。
青楼听客南山月,
牡丹盏酒芙蓉池。
海客来从何处来,
将醉春风再绿汀。
三、《终南别业》
终南阴山秋风起,竹石头角寒月深。
秋萤未央灯湿烛,落魄离乡心何绵。
昨日西苑无人到,今宵故人谁复来。
湖上孤叶空自舞,芦花凝处拆旧堆。
四、《初春》
初春玉枝先尽,桃红杏绿似去年。
楼上月似水,
尽日春风入楼开。
满江墨愁浓,
只有杜鹃一声啼。
今夜两岸几人睡,江天夜夜无好贫。
五、《别贤良》
昨日携手到今夜,去时如春未自归。
行行路已远,
同心心却落泪归。
香榭小窗月,
梧桐雨丝纷纷飞。
山外夜雨声,
那人应不知回机。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cf11e0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0.png)
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____纷__纷__暮__雪__下__辕__门____,_风__掣__红__旗__冻__不__翻_______。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2.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岑__参____(人名)。
★3. 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chè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 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 丽。旗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 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 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 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 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卢纶《李端公》 五月天山雪,无花仅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七首·其四》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班婕妤jié yú《怨歌行》 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 遇雪应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抒发了诗 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 的无限惆怅之情。
4.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题目的理解。 示例:①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 诗;②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 官回京;③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的题目的理解。题目中的“白雪”, 交代了送别时的环境;“歌”表明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送武判官归京”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整体来看,诗题还 隐含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10b3f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0.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望海潮》、《渔家傲》、《采桑子》、《山坡羊• 汉江临眺》、《登高》五首诗词的基本意思;2.能理解《望海潮》、《采桑子》、《山坡羊• 汉江临眺》、《登高》四首诗词的基本意境;3.能理解《渔家傲》的歌词意义与歌曲情感;4.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望海潮》;2.《渔家傲》;3.《采桑子》;4.《山坡羊• 汉江临眺》;5.《登高》。
三、教学重难点1.《山坡羊• 汉江临眺》的译文。
2.《登高》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呈现一幅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江山、河流、桥梁、人物、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宋代社会的祥和、繁荣和质朴。
2.自主探究(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回答问题:Q1:《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三吴都会”指的是哪三个地方?A:指的是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方。
Q2:《渔家傲》中的“鲤鱼东逝,逝不复返”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大自然中的洪水和生命流转的道理。
Q3:《采桑子》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的“凝妆”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花妆(化妆)。
Q4:《山坡羊• 汉江临眺》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的是什么含义?A:表达的是战争时期军队与家家户户的家人情感的凄美和珍贵。
Q5:《登高》中主人公是谁?为什么爬山?A:主人公是杜甫。
他登高观景,抒发心中澎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
(2)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课文的梳理和解读。
《望海潮》:此诗以名胜宣城、福山、姑苏、钱塘四处为落脚点,描绘南方的丰美景色,写出作者的豪迈气概。
《渔家傲》:此歌以阳光下广阔的江河为背景,感慨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卑微,表达出“快乐就好”的执拗。
《采桑子》:此词描写了一个少女羡慕其他姑娘的红绸裙、玉簪花、花粉香、柳叶眉等,表现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
《山坡羊• 汉江临眺》:此诗以汉江为背景,通过描写灯火通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战乱和家人离别的感伤之情。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2023—2024学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2023—2024学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5640c0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f.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课题23.3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单元第六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重点 1.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难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战乱不断的朝代,都城在临安(今杭州),是与西夏、金朝和大理并存的政权。
南宋经济虽发达,但军事实力软弱,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奉行投降路线,无意收复中原。
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
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
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简介作家作品【题目解说】“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感怀。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怀古诗的特点: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此作品就属于“怀古”一类。
【预习检查】(1)字音兜鍪(móu)(2)词义神州:中原地区。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3b21f6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0.png)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
道人、文山。今江西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 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 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 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 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细读感悟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 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 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已一生坎坷 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 悲哀。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 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诗人自己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 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 生死观。
崖山海战失败 南宋彻底灭亡
祥兴二年5月
南安军 (今江西大余)
写《南安军》
解题
又名“伶仃洋”,今 广东珠江口外。
过零丁洋 路过,经过
整体感知
☛点我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 朗读课文 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
以下几点: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与反思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a1ed76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5.png)
24 诗词曲五首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设计意图】本环节学习《十五从军征》,先引导学生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
(1)乐府诗乐府:诗体名。
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
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非常残酷。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正确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冢(zhǒng)累累(lěi)狗窦(dòu)雉(zhì)旅葵(kuí)舂谷(chōng)羹饭(gēng)饴(yí)(2)读对节奏。
九下24课诗词曲五首
![九下24课诗词曲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cb181e3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9.png)
九下24课诗词曲五首
一、《鹧鸪天·春景》
晓窗深处书未读,鹅衔柳絮照空蓬。
闻说春景有无限,只见伊家林庭中。
柳蘂绿水横碧桥,红楼香阁掩朱墙。
密密碧溪换翠景,玉街锁烟拂烟芳。
二、《采桑子·春愁》
春愁肠已断,春风又起。
花泣柳弄烟,芳菲满宫阙。
只有空潸潸,几回轻语在思量。
三、《游园惊梦·三月七日》
细雨梦无痕,彤云遥一片。
园林晓霁色,渔火夕照片。
月明楼台上,鹭飞秋池边。
红杏出墙来,垂柳烟满天。
四、《浣溪沙·春江夜色》
春江深处夜更幽,波光粼粼满楼台。
层层楼台千家里,渔火连天几分明。
海上灯火映白夜,沙头清歌空断续。
五、《长相思·怨情》
妾心一碎情似千,梦思山河月凉天。
回首旧国犹可笑,殷殷明月散欲泪。
聚散本是怨情重,苦尽独眠长叹息。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000ac29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4.png)
默写常考句
“愁”“惨”二字不仅为饯别
场面渲染气氛,而且暗写了武
判官归京路途艰辛。
此句写的是外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静景,观察角度
由近及远。承上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描写 沙漠雪景,表现环境之奇冷。
启下,由咏雪过 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
一种以兽角
唐朝镇守边疆
作装饰的弓。 拉开(弓弦)。 的长官。
穿。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指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淡。
译
将军、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沙漠结
文 冰百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愁云。
指主将。
宴请。 泛指西域的琴。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空八月就纷扬落雪。
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 “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 一样,是美化的说法。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译
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飘进珠帘打
文 湿了罗幕,狐皮大衣不保暖,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作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
边塞诗: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边疆将士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王昌龄、王之涣等。
作品: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笛》(七上)、王维《使至塞上》(八上)、李贺《雁门太守行》 (八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九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 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 时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
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远;议论则赞扬建立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 2.善用典故,委婉含蓄。
这首词善用典故,自然贴切。例如,“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 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甫的诗是写个人流离之 悲,而这首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尾句“生子当如孙仲 谋”,借用曹操的话,含蓄地对南宋朝廷进行了讽刺。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新课导入
千忽 树如 万一 树夜 梨春 花风 开来 。,
学习目标
1.识记《乐府诗集》、岑参、辛弃疾、文天祥等的 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鉴赏诗歌 的表达技巧。
3.体会作品的意蕴和艺术感染力,提高对古诗词的 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
乐府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整体感知
叙事 抒情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和以 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
题目
曲牌名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
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
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元代散曲家
整体感知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 (视) 雄伟险要
忧
水:波涛如怒(听) 兵家必争
虑
国
望: 西都
计 民 生
怀古抒情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问题探究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 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 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 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 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2)诗体名。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 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 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 乐府。
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
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
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 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 天寒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情暖
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雪中送别图(后8句)
遍大 地雪 银纷 妆飞
难雪 以天 忍奇 受寒
愁沙 云漠 惨冰 淡封
寄设 寓宴 感饯 慨别
无依 限依 惆惜 怅别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 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 志,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2.理解性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表明封建社会兵役制度极度
不合理的诗句是: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
句是:
;运用了互文手法的诗句是:
。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借用曹操的
话从侧面赞美孙权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4)《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 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 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
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吊古伤今,层层深入。 由写景而怀古,再到议论;由叙述潼关险要,引出
十五从军征
暴露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极端不合理的 建社会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封建兵役制度
不合理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望所见
的兵役 制度对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劳动人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看所见 凄 凉 破 败
民的残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酷奴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和迫害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 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 放著称。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背景材料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 不再涉足官场,但听说朝廷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 灾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其间,他亲睹 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喟叹,满怀同情,遂散尽家 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度操劳而殉职。这首 小令就是张养浩在赴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关中旱灾 的途中写的。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开篇设问,“何处望神州”言外之意 是中原已非己有。北固楼的“满眼 风光”,使词人无限感慨,大有风景 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
年少万兜鍪(móu),
坐断东南战未休。
实写史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 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 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 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问题探究
1.内容上写了哪两个方面? 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 寒冷得无法披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 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 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背景材料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在西北战事不断,许 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 十三年(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此时, 他的同僚武判官要回京述职,诗人便在军帐中设宴 为武判官送行,于是有了这首咏雪送人的名作。这 首诗可以说是唐代中期边塞诗的代表作。
整体感知
第一层,描写边塞漫天大雪的奇丽景象。 第二层,写雪中送别武判官的情形。
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心”引出自己的感慨— —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巨大、百姓之艰苦。最后以警句 的形式揭示主旨,鞭辟入里,字里行间洋溢着历史的沧 桑感和时代感。
课堂小练
1.下列有关《过零丁洋》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
孤独悲伤
重点词语解释
1.通假字 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2.一词多义 从 十五从军征(动词,跟随) 兔从狗窦入(介词,自,由)
问题探究
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 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悲惨情状, 控诉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 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 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 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 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 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 感染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词 人之一。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多抒写力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 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进行揭露和批判。著 有《稼轩长短句》。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
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 现诗人忧国之痛和甘愿以死明志、为国 捐躯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
妙用修辞,浑然天成。 颔联、颈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
术性和感染力。在形式上巧用对偶,在内容上颔联以比 喻的手法描述国势与身世,颈联语带双关,巧用“惶恐 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地名来抒发对国家和身世的感 慨,形象贴切,浑然天成。
写作特色
1.以第一人称叙述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尽情渲染了老翁的不
幸遭遇及其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2.注重环境描写。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葵”等环境描写,将老翁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出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曾任嘉州刺史, 世称“岑嘉州”。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 有深刻体验,岑参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代表作 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 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