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计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程的设计是关键。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培养他们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计思路,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建议。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程目标应该包括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等方面。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设定适宜的课程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几个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对于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与学生生活和兴趣相关的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教材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
2. 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选择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思考和参与的内容。
3.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教学内容中,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重现代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的语言和文化需求。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巧。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可以共同完成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创作任务,互相学习和提高。
四、评估与反馈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反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激励。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
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谈谈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首先,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合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的思路应该是多元化和整合化。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既包括语文知识的传授,又包括语文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语文情感的陶冶。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要注重整合语文学科内外的资源,多元化地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获得知识,又能够提高能力,更能够陶冶情感。
最后,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应该是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课程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
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和实践,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思路及设计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与对策一关于大单元教学设计随着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提出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程的实施,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单篇课文与课时,转变为重视大单元设计,以整合的思想组织单元教学,用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学习作为课程组织方式,把学习者引向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与单篇课文的碎片化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提出的背景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学了本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它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而“逐个”知识点的“了解”“识记”“理解”等目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
由此看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
三、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研读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厘清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利用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确定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
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名称,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四、大单元学习方案的设计确定一个大单元名称,按单元设计专业的学习方案。
单元学习方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
按大单元设计的学习方案要把六个问题说清楚: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的时间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此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够学会;五是作业与检测,即学生真的学会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通过怎样的反思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语文课程设计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的确立,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课程体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语文课程设计理念应当以学生为本。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设计理念应当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特点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思路应当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当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外,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应当注重跨学科整合。
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当注重跨学科整合,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最后,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应当注重实践与创新。
语文学习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设计应当注重实践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同时,语文课程设计也应当注重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的确立,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跨学科整合,注重实践与创新,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课程体系,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 熟悉语文课本内容,掌握基本的语音、词汇和句型,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汉字书写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分享、积极思考的品质,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识字与拼音:通过认读和书写一些基础的常用汉字,学习汉字的笔画顺序和基本读音,掌握拼音的基本规则。
2. 语文启蒙:通过儿歌、绕口令、童谣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童话故事: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 背诵与默写:选择简短的诗歌、儿歌、名言警句等,让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培养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课文朗读与表演:通过朗读和小组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和游戏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吸收知识的效果。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团队意识。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表扬、鼓励、奖励等方式,培养学生乐于分享、互相尊重和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儿歌、展示图片或谈论有趣的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新知: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词汇、句型和基础知识点。
3. 练习与巩固: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
4. 课文学习与理解: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
搭船的鸟——小学语文教材整体设计思路与课堂典型例题分析
搭船的鸟三题坦洲镇阳光小学朱心怡整体设计思路: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编写的,用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它不仅自成系统,并且每篇课文都承载着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学习中,课文就是最好的典型例题,通过分析文本去体会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教学目标,抓住课文的经典表达作为抓手进行类比和拓展训练。
【课堂典型例题】整体设计思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而《搭船的鸟》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则是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观察所得,重点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
将观察所得如何转化为习作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文本在描写外貌的第2自然段中主要通过“颜色词”突出了翠鸟的“色彩美”,第4自然段中通过“动作词”突出翠鸟捕鱼时的“动作美”。
1、课文第2段: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1)作者描写了翠鸟的哪些部位?答:分别描写了翠鸟的羽毛、翅膀和长嘴(2)翠鸟的这些部位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答:从颜色词“翠绿”、“蓝色”和“红色”看出来有着鲜艳色彩。
设计思路:学习作者描写翠鸟突出特征的写作技巧,以“颜色词”作为描写小动物的抓手,学习有顺序地、有方面地去观察事物。
2、课文第4段: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
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
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1)作者描写翠鸟捕鱼时用了哪些动词呢?体现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冲、飞、衔、站、吞”这5个动词,体现了翠鸟“捕鱼敏捷”的特点。
(2)“冲”是否可以换成“钻”?“钻”不能给人“冲”字的速度感,体现不翠鸟捕鱼动作的敏捷。
(3)除了动词以外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翠鸟的敏捷呢?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
设计思路:找出5个动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再同时结合翠鸟捕鱼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翠鸟捕鱼动作的敏捷,在抽象和直观上都能体会到“速度快”的特点,再通过“冲”和“钻”字的对比感受作者用词精准。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三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三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单元整体解读“寓言是生活的镜子。
”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很明显,这一单元主要就是要学习寓言故事。
本单元围绕“寓言故事”展开学习,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之后,第二次出现的文体单元。
从学习内容上判断,本单元主要属于“整本书阅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综合这两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结合单元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考量。
一、学习内容概述第三单元里面有4篇选文,3篇为精读课文,分别是:《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一篇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
每一篇故事都蕴含着深刻道理:《守株待兔》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有心存侥幸,指望好运气过好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
埋在土里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了。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处尊重,和睦相处。
《鹿角和鹿腿》则讲述了一只鹿狮口逃生的故,它告诉我们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守株待兔》是中国古代寓言,《陶罐和铁罐》属于当代寓言,《鹿角和鹿腿》出自《伊索寓言》,而《池子与河流》是诗歌形式的克雷洛夫寓言。
这个寓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寓言”并非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对比一二年级寓言故事出现的位置,我们不难发现编排的不同,这一单元是专门编排的寓言单元。
《乌鸦喝水》出现在一年级上册,它的课后题是“朗读课文,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水的”;《狐狸和乌鸦》出现在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的板块中”。
一年级的寓言故事学习主要是围绕讲故事本身进行的,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要总结出故事背后的道理。
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的要求是“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和“朗读课文,说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修辞和表达等知识的重要课程。
在当今
社会,语文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首先,语文课程设计理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
的交流工具之一,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应该学会正确、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思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是语文课程的
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
因此,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涉
及广泛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因此,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总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
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语文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
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语文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语文课程设计要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掌握语言文字
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
因此,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再次,语文课程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语文学习不
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跳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之,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和语文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学习和思维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一上八单元大单元教学思路与活动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一上八单元大单元教学思路与活动设计大单元设计思路从这个单元的选文来看,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这个学习任务群在第一学段提出的“学习内容”要求包括:“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
”“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教学提示”中提出:“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春夏秋冬’‘童心天真’……”“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单元主题是“观察”,观察和发现的运用,在整个单元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习情境创设——你会观察吗?会观察会发现会思考,就能认识更多事物,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我们的语文学习也离不开观察,比如发现汉字的特点,帮助自己认识更多的字;比如认识句子和自然段;比如看图说故事……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我们要看看自己会不会运用观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核心学习任务——做过小小观察能手:围绕“观察与发现”主题,整合单元学习内容,联结学生日常的学习体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发现、思考是怎样帮助自己学好语文,发展学习本领的,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运用观察进行自主识字、提取文本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体会观察和发现带来的学习成就感,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核心学习任务的落实,需要分解为以下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初试身手——我用观察帮小兔任务说明——口语交际前置,看图,和小兔一起观察,一起想办法把大南瓜运回家。
说清楚为什么可以用那些方法,体验观察和发现的重要性。
通过激励评价,创设学习情境,发布单元核心学习任务,明确单元学习成果标准。
回顾分享识字读文时哪些活动需要运用观察,自主识字,尝试读通课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思路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程度,教案设计应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每次授课内容不能过多,且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即能学习到知识,又能感受到知识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由于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以启蒙为主,教材内容除基础识字及基础句型外,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教案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学习内容:一、通过游戏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是一种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互动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我爱阅读》P28中的三个字“花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挖掘花坛的游戏,通过挖掘花坛中的物品,让学生认知“花坛”这个词,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二、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语感和感受力。
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小红帽》、《丑小鸭》等,通过与课本内容的对比,让学生领悟文章寓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通过声音故事激发学生想象力声音故事是一种常见的讲故事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能力构思故事情节,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学习《我会自己穿衣服》时,可以开展“听声音和捏黏土绘制穿衣顺序”活动,通过播放声音故事,让学生想象小动物穿衣,捏黏土模拟体验,再通过观察黏土模型完成捏黏土,并基础上,学生绘制穿衣顺序的图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穿衣顺序”的方式方法。
四、通过思维导图辅助学生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和句型,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常用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记忆知识。
例如,在学习《我会自己穿衣服》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穿衣思维导图,并在导图上标注出穿衣的步骤和每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语文课背影课程设计思路
语文课背影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背影”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父爱的描绘和表达;掌握重要词汇、成语及修辞手法,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赏析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通过课堂讨论与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审美情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语文课本为依托,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但文学鉴赏和写作技巧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背影》一课为教学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 文本阅读:全文阅读,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2.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如“踌躇”、“蹒跚”等,了解其含义及用法。
3.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6.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以“父爱”为主题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7.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全文阅读,学习生词、成语,分析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文学鉴赏,课堂讨论,写作练习。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情感教育,课后拓展。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思路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听、说、读、写基础,掌握拼音和基本汉字;2.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字母和拼音的学习:学生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认识字母表和拼音,掌握字母和拼音的基本发音规则;2.汉字的学习:学生通过习字、拼字、认字等活动,掌握常用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基本读音,并能正确书写;3.识字和课文的学习:学生通过听、读、写训练,掌握常用字词和简单课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过程:1.兴趣导入:通过故事、图片或者游戏等活动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好奇心;2.字母和拼音学习:介绍字母和拼音的基本知识,辅助学生正确发音,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加深记忆;3.汉字学习:以简单的汉字为例,通过习字和拼字的练习,教授基本的笔画和读音规则,引导学生正确写字;4.识字和阅读训练:通过识别常用字词和阅读简单的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综合应用:以学过的字词和句子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6.巩固和评价:通过操练、复习和评价等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确保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方法:1.趣味教学法:通过游戏、歌曲、故事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动手实践法:通过习字、拼字、写作等实际动手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循序渐进法: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推进教学内容的深入;4.个性化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游戏:通过设计各种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教学实物:使用实际的教具、图片和样板字等辅助教学材料,直观地展示知识点和技能要求;4.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活动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2022版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分三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下面我就从课程设计思路来为大家做个解读。
这个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一、两个明显变化1、题目的变化题目的改变:2001版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022版是“课程设计思路”。
题目就明确是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下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来表述的;而我们以前用的课程标准表述这一部分时题目却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易让人误解。
本来,我们开设的是语文课程,并非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设计”也应该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并非围绕“课程标准”。
2、条款由4条增加到5条,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新增加了第二条第二条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解读理论1、第一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与时俱进不言而喻。
而我们以前所使用的2001版课程标准就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只说明“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二上第五单元大单元设计思路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二上第五单元大单元设计思路单元整体解读(一)关于人文主题本单元以“思维方法”为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
《坐井观天》是古代寓言改写的寓言故事,《寒号鸟》是民间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是寓言故事,读来都既有趣味性,又给人以启示。
从内容上看,三篇课文都蕴含着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听从他人正确的劝告,能明理是非的单元主题,但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坐井观天》借助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争论,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窄,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寒号鸟》中,借助寒号鸟因为懒惰被冻死的结局,让学生懂得勤奋的重要性,要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要肯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要的是葫芦》借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导致葫芦都落了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这些课文的故事虽小,但寓意深刻,都是通过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道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关于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与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学习表达相关的语文要素在统编教材中分布如下:由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体会道理,学会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贯穿了小学整个阶段。
在低段,主要是联系相关信息,做简要的信息推断;在中段,一方面需要在阅读中明白道理,一方面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不理解的问题加以质疑并且想办法解决;到了高段,要借助故事的发展过程,深入了解思维过程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具体到低段,从“简要推断”到“体会讲述的道理”再到“谈谈简单的看法”的编排思路,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
回到本单元的阅读要素,究竟要怎样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怎样学习表达的多样性呢?仔细研读助学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好嘞,咱们来聊聊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大家可能会想,语文嘛,不就是识字、写字、说话吗?可是,嘿,这可不仅仅是这些哦!语文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藏着无数的珍珠,等着我们去发掘。
新课程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在这个宝藏里,找到更多更闪亮的东西。
得说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想想吧,语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它还关乎我们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
这些可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比如,咱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朋友时,一句幽默的话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写一封感谢信,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
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这些,慢慢地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接着呢,咱们得重视阅读。
大家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的好处可多着呢!新课程希望学生们不仅会读书,还能读懂书里的情感和思想。
就像品尝美食,不光是吃饱,更要享受那种味道。
学生们在读书时,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故事的温度,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多读、多思考,才能培养出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的孩子,咱们可不能小看这一点哦!再说说写作,嘿,这可真是个技术活。
写得好,能让人心情愉悦,写得差,可能让人看了直翻白眼。
所以,课程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字,更要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写作就像是一场对话,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真是妙不可言。
新课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怕被批评。
就像那句老话,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写作的路就在心中,尽情地去探索吧!还有哦,新课程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别小看这点,批判性思维可不是挑刺,而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对的,有些则是错的。
要是没有批判性思维,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容易走弯路。
所以,课程目标就希望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不轻易相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
语文学习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来源:原创发布时间:2012-9-3 14:58:11 作者:罗昆霞点击:118--------------------------------------------------------------------------------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第一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程目标是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本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的。
三维目标作为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在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被正式表述的,后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作为总目标呈现,但其课程设计思路的导向作用实质上是没有变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课程目标设计思路。
这个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被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是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课程目标。
三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的一大特色。
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变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在早期课程改革的某些阶段,都存在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评价的首要内容,将知识与能力人为地分离开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识记被分解出的几十成百的知识点,极端的做法是教师根据知识点命题并做出标准答案,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考试时再原封不动地复述出来,完全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这样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难以运用的知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更别说发挥语文课程“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的作用了。
许多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爆炸的近几十年,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比过去几千年发展的总和还要多,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得知识冰山之一角,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其有限的生命用来储存无限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来源:原创发布时间:2012-9-3 14:58:11 作者:罗昆霞点击:118--------------------------------------------------------------------------------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第一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程目标是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本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的。
三维目标作为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在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被正式表述的,后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作为总目标呈现,但其课程设计思路的导向作用实质上是没有变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课程目标设计思路。
这个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被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是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课程目标。
三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的一大特色。
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变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在早期课程改革的某些阶段,都存在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评价的首要内容,将知识与能力人为地分离开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识记被分解出的几十成百的知识点,极端的做法是教师根据知识点命题并做出标准答案,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考试时再原封不动地复述出来,完全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这样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难以运用的知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更别说发挥语文课程“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的作用了。
许多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爆炸的近几十年,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比过去几千年发展的总和还要多,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得知识冰山之一角,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其有限的生命用来储存无限的知识。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知识素养尤其是能力素养是人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精选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知识供学生学习,更要着力于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普遍重视起来,尤其是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有关学生能力培养的专题研究也风靡一时。
通常知识目标的表述往往运用“了解、明确、知道、认识、积累”等词语,而能力目标表述的方式通常是“能……”或“能够……”。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也只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知识才会学得牢记忆深,才会逐渐形成能力,才会使学习活动事半功倍。
因此,对于人的发展来说,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缺一不可,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培养不可分离,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设计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有的侧重于知识目标,如第四学段阅读部分目标:“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的侧重于能力目标,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部分目标:“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重的表述,如第四学段阅读部分目标:“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目标的表述各有不同,但从实质上看,绝对单一的知识目标或能力目标表述是少见的,几乎每一条目标表述都能解读出其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知识及能力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成为人们对教育的普遍诉求,这个诉求必然也成为语文课程实施理所当然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及教科研人员对教育教学的效率普遍重视起来,于是就有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遍地开花,有了“有效课堂”、“实效课堂”、“高效课堂”口号的此起彼伏。
怎么样提高教学效率呢?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明确的描述:“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教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积累、实践、联系”。
这三个关键词既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规律,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
这里所涉及到的语文教育的规律,不是凭空杜撰的,是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
在“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及内容”中也有体现这一设计思路的描述,如“课程目标”中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又如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习作部分的目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中,“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和“方法与过程”的目标也是相互渗透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广大师生摸索出许多具体的富有个性色彩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学习方法,如丰富多彩的学法指导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颇具影响的“学案导学”等等。
在课程实践研究中,广大语文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方法与过程”也是课程目标,而且是更重要的目标。
重视“方法与过程”,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自主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发展。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三句教育名言恰好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相吻合。
虽然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历史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追求涉及到了三个维度的每一个方面,但那写研究多是零散的、单方面的,都没将三个维度七个方面融为一体整体提出。
三个维度的交融结合,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是其学习的内容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点所决定的,对此一直是没有什么疑议的。
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认识的统一,则经历了一个讨论争议的过程,目前它的内涵至少包含这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国家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体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是体现语文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就是要“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三是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所产生的人文色彩及语言文字作品所固有的人文色彩。
如第三学段口语交际部分的目标:“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阅读部分的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欢喜、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时,是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开表述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种表述不仅刻板,也违背了三维融合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
在教学实施时,也没有可操作性,我们不可能如此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落实。
好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一个环节要体现多重功能,要能帮助实现多个目标。
此外我们要求三维目标的融合,并不是说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齐步走”“一刀切”。
目标有显性隐性之分,有些目标是显性的,如知识和方法目标;有些是隐性的,如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目标的落实要渗透于教学之中,要潜移默化。
目标还有长期短期之分,有些目标是短期达成的,如一个课时认识几个字词;有些目标是长期达成的,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太度”。
长期达成的目标要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长期达成的目标有的被反复提及,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只在第一学段提及,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还有一种可以看作是中期达成的目标,如读懂语段、弄清常见的段落结构通常被认为是第二学段阅读的主要目标,有些教材会在每个单元安排重点训练项目,这些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也可以看作是中期达成的目标。
第二节四个学段相互联系九年一贯将义务教育分成四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这样小学初中整合,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是本课程设计的一大突破,是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有利整合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的智慧,国家课程的设计任务往往由高校知名课程专家和部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者担纲,他们的研究往往古今中外视野开阔、往往立足时代潮头高瞻远瞩,追求的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和普遍规律,他们的课程意识较强。
而广大课程执行者中小学教师则多具有较强的学段意识、年级意识。
如果你在大学问某某教授教大学几年级,会让人感到你的问题很奇怪。
而如果你在小学初中问同样的问题就再正常不过了。
原先的语文教学大纲的研制,小学初中是分开的,几乎互不联系,各自为政。
且大纲没有“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的表述,也没有“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指导。
中小学教师眼中更多的是本年级教学的那“一亩三分地”,大家都低头拉教学的“车”,都不抬头看课程的“路”,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
很少人会跨越学段去考虑其他。
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其四个学段的课程理念、设计思路、总体目标是统一的,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四个学段九个年级的教学遵循同样的理念,按照相同的设计思路,朝着相同的总体目标努力,这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难道不正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所共同期待的吗?不可否认,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过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小学与初中教学大纲的研制出版是分开的、教材的编写是分开的,加上小学与初中面临的升学压力差别较大,中小学的教学情况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