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一、知人论世说“亚圣”《孟子》——乱世的哲思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jí)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性善学说: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理想人格: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士(大丈夫)应该养成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仁政”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b、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百有余年(“有”通“又”)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词类活用】a。

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b。

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c。

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

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

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

退却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

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

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

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

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

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

弱8、以愚黔首使。

愚蠢【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

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知识分篇分类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知识分篇分类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知识分篇分类梳理【劝学】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二、古今异义词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参考)5、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快)6、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寄居存身,藏身;今义:放在)8、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三、固定短语和特殊句式1、君子生非异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贤能的人)2、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即锋利的爪牙,刚强的筋骨)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于”分别译为“从”和“比”)四、重点语句翻译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加热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被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加热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中:合乎。

輮:通“煣”,用火加热使弯曲。

以为:把……制成。

曲:形作名,弯度。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晒干。

金:金属刀具。

就:接近,靠近。

博学:广博地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指某

32.而倔 阡 中 倔, 釐崛金 ,崛 , 銔 33.赢粮而 从 , 釐 金 , 銔 銙鸿门 銚 34.距 距, 釐拒金 ,把 銔 35.毋内 内, 釐纳金 ,接纳,使 来銔 36. ,要 要, 釐 金 , 銔 37.言臣 倍德 倍, 釐背金 , 背,背叛銔 38. 可 蚤自来 王蚤, 釐早金 銔 39. 将 臣 郤寓 寓 郤, 釐隙金 ,嫌 ,隔 銔 40.因 沛 , 釐 金 , 銔 41. , 属 , 釐 金 ,如 銙 集 銚 42. 趣舍 殊 趣, 釐 金 , , 43. 视 , 釐犹金 ,犹如,如 銔 銙 去来 銚 44. 翳翳 将入 , 釐 金 , 銔 45.曷 心任去留 曷, 釐何金 , 銔
孰 鈇
孰 (
鈋 巴 胜状,在洞庭 湖 ( 美的) 銙 銚 绝 鈇忽然 ,群响 绝 ( ) 鈈自 世 秦时 ,率妻 邑人来 绝境 (隔 断) 鈉 妙绝 (到了极点) 鈊 绝类 勒 (非常)鈋假 楫 , 非能水 , 而绝 河 (横渡) 强 鈇挽弓 挽强,用箭 用长 ( 力的弓)鈈蚓无爪牙 利,筋骨 强 (强大,强健) 鈉策勋十 转, 千强 ( 余) 鈊乃自强 , 四 ( qiang,竭力,勉强) 假 鈇 是人 书假余(借)寓 鈈君 生非 ,善假 物 (凭借銓借 )鈉假 人焉, 言复 , 必疑 (假如,如 ) 鈊乃悟前狼假寐, 诱敌 ( 釐真金相 , 真,假装) 望 鈇吾尝跋而望 , 如登高 博 (向 处看)鈈 夜望将 , (盼望銓希 望)鈉 达德隆望尊 ( 望) 鈊 冬 望 前 ( 圆 时, 历 十 ) 闻 鈇 风而 ,声非 疾 ,而闻 ( )鈈博闻强 ( 闻銓知识)鈉 能 前时 闻 (声誉銓 声) 銙 秦论銚 制 鈇……王廖銓 銓 銓 奢 伦制 (统率銓指挥)鈈秦 余力而制 弊( 制銓 制服) 鈉乃 修岳 楼, 制 (规模) 鈊里 饥, 制 (制 ) 亡 鈇追亡 , ( 跑的 )鈈秦无亡 遗镞 费,而 困 (丢失)寓 鈉 周而亡 (灭亡)鈊河 智叟亡 (无,没 ) 利 鈇 蒋氏 , 利 世 (好处)鈈因利乘便,宰割 , 山河 ( 利的形势)鈉 臣精 利 而谁何 (锋利) 固 鈇秦孝 据崤函 固 ( 固的地势)鈈固 山溪 (巩固) 鈉 心 固,固 可 (固执) 鈊 鱼烹 , 鱼腹中书,固 怪 (既, ) 遗 鈇秦无亡 遗镞 费,而 困 (失銓丢失)鈈遗夜 户,路 遗 遗失 物 鈊是 帝简拔 遗陛 (给 ) 鈇内立法 , 耕 , 修 战 (规 制 )鈈试使山 长絮大 ( duo, 计算)鈉 机, 山 ( ) 鈊 心而 ,吾 无 失 ( du6,揣 ) 銙鸿门 銚 如 鈇 如意 ( 銓 )鈈杀人如 能 , 人如恐 胜 好 鈉沛 默然,曰 釐固 如 銔 金 鈊沛 如厕,因 樊哙 (到, ) 鈇 佩玉块 示 ( ) 鈈 亡 死, 大计 死 (发 ) 鈉 叔敖 海 ( ) 鈊 汉中,西 巴蜀 (攻 ,占 ) 鈋杀人如 能 (全,杀 ) 鈇哙 , ,立而饮 ( 感 )鈈 可 蚤自来 王 道歉 寓 鈉乃 留 銔 别 鈊使君 罗敷 釐宁可 ?金 (告 ) 意 鈇 庄拔剑 , 意常在沛 (意 )鈈然 自意能 人 破秦 (意料,料 ) 鈉久 ,目似瞑,意暇甚 ( 情, ) 銙 集 銚 修 鈇 地 山峻岭, 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鈈修况修短 , 期 长,修短, 文中指寿 的长短 鈉乃 修岳 楼, 制 修建 鈊内立法 , 耕 ,修 战 (整治銓治 ) 期 鈇况修短 , 期 (必,必 到达)鈈期 , 欲言,无可 (周銔期 , 周 ) 鈉君 家君期 中, 中 , 是无信( ) 鈇 , (情趣銓情 )鈈假 马 ,非利足 ,而 千 (达到 鈉 爱 珍器 饶 地, 土 ( )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11.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2.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13.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侮)1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5.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16.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17.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1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2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2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24.沛公不胜杯杓.:(杓,通“勺”)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今义:出门带的包裹)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现多于正式场合用来尊称已婚或年长的女性)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连词,表可能)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6.仆所以..留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关系连词,表因果)7.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岁高的人)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经济拮据)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今义:偏护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力匕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_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_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必修1~5)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贰: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

今:鼻涕)6、币: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

今:货币)物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

今:称中医医生)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投击。

今:拿着)10、股:断其左股。

(古:大腿。

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12、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

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投掷,投打。

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15、婚姻: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16、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

今义:略)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22、山东:沛公居山东时(古义:肴山以东。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 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 文言文知识梳理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不人武之。力吾而其敝还·之也,。不”仁亦;去失之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
B.以乱易整,不武
·
C.因人之力而敝之
·
D.又欲肆其西封
·
解析 肆:延伸、扩张。
陪:增加 易:替代 敝:损害 肆:肆意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 B)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朝济而·夕设版焉
又欲肆·其西封
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相同。
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不同。
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乃令张良留谢. : 辞别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请罪,道歉 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感谢 使君谢. 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问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 意图 (7)意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久之,目似瞑,意. 暇甚:神情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
“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 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 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整理一、知识部分1、文言文:基础部分:(1)300个文言实词;(见每篇古文的重点实词卷)(2)16个文言虚词:何、之、以、于、其、而、因、则、焉、乎、与、也、矣、哉、诸、然(3)词类活用(主要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动、意动、使动);(4)、古今异义、通假字(未发);(5)、文言四大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以“之”为标志:句读之不知以“是”为标志:唯利是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介词宾语前置:何以战?反身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名+之+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名+动+者:骑能属者名+之+动(或形)+者:石之铿然有声者主谓倒装:形容词+感叹词,名词!快哉,此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为“以”:告以成功被动句:能翻译出“被”见(受)……于: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信而见疑被:忠而被谤于:不拘于时为:吾属皆且为之虏为……所:为巡船所物色无标志被动: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能翻译出“是”……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亡我者,刘邦。

……,……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为(乃、即、则、非、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乃天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非文人画士;同是天涯沦落人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省主语:(左公)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省介词:臣战(于)河南省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6)固定格式1、安……哉:难道……吗?2、不亦……乎:不是……吗?3、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4、但(惟)……耳:只不过……罢了5、顾、独……哉:难道……吗?6、何……之有:有什么……的呢?7、何哉、何也:为什么呢?8、何以:凭什么?9、何如:怎么样?10、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11、奈(若、如)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12、其……乎:恐怕、大概……吧13、岂……乎:怎么……呢?14、孰与:与……比较,哪一个更……?15、所以:……的原因或者用来……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__________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2.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6.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通假字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字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通假字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古今字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通假字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通假字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通假字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无,毋,不要)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无,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斑)4、涂有锇莩而不知发。

(涂,途,道路)二、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名作动,击鼓)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作动,种植)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名作动,归罪)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作动,穿)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作动,称王)三、重点字词解释。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3、河内凶亦然。

(亦然,也是这样)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无如,不如,比不上)5、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6、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喜欢;请:请允许我)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之:助词,无义;既:已经。

)8、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9、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走:逃跑)10、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1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罟:密网)1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时:季节)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人食:吃人吃的东西;检:约束)1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17、非我也,岁也。

(岁:年成)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异:区别)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古指黄河;今指一切河流)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今:行走)五、一词多义。

1、数。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版)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版)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实词: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4,无如:没有像5,加少:更少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如.请,有“请答应我”的意思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9.鼓之:敲起鼓来,发动攻击.古人击鼓攻击,鸣锣退兵.鼓,动词10.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11.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 è,拖着12.走:跑,这里指逃跑13.或:有的人14.笑:讥笑,讥笑15.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16.无:通“毋”不,要17.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反,违反,这里指耽搁18.谷:粮食的统称19.不行胜食:吃不完.胜,尽.数,c ù,密.罟,g ǔ网,.洿,w ū深, 20.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衍22.斤:与斧相像,比斧小而刃横,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季节进行23.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2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25.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26.憾:遗憾27.树:种植29.豚:t ún,小猪30.彘:zhì,猪31.畜:xù,畜养,饲养32.无:通“毋”不,要33.夺:失,违反3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35.教:教化36.申:反复陈述.悌,t ì37.孝悌:敬重父母和兄长38.义:道理3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40.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42.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43.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44.检:检点,禁止,约束45.涂:通“途”道,路46.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同o,“殍”饿,死的人47.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8.岁:年岁,年成49.罪:归咎,归罪.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对于,介词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之1: 结构助词,的之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两个“之”:结构助词,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用,拿;介词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之: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义而: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相伴的状态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两个“而”:表示顺承关系7,以五十步笑百步,就何如?以:用,拿;介词就:那;连词何如:怎么样,行不行;副词8,曰:“王如知此,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那,就;连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比,介词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以:根据,依照;介词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1:的,助词之2:指那五亩的宅地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的,助词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两个“之”都是:的,助词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之1:可以译为“的”之2:他们;指代同学之3:的,助词;于:介词,在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未有之也”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连词17,人死,就曰:‘非我也,岁也;’就:便,就;连词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介词而:顺承;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之:助词,的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直不百步耳4,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无失其时(“颁”通“斑”,花白)(“涂”通“途”,路途)(“直”通“只”,只是)(“无”通“毋”,不要)(“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树之以桑5,王无罪岁鼓:名词作动词,打鼓衣:名词作动词,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古今异义1,河内凶3,或百步而后止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5,谷不行胜食也6,数罟不入洿池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收成不好;(古义:有人,有时;(古义:逃跑;(古义:尽;今义:心肠狠)今义:挑选连词)今义:行)今义:成功)(古义:细,密;(古义:锛子;今义:数字或者数数)今义:计量单位)特别句式1,判定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就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就何知(应是“就知何”))《过秦论》一:重点实词非兵不利秦以攻取之外破灭之道也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兵:武器;利:锐利以:凭借道:缘由互:交互,相继;丧:灭亡率:全都,一概厌:满意弥繁:更加;多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判:确定以地事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事:侍奉与:靠近理固宜然此言得之:道理原来应当这样得:相宜,得当终继五国迁灭五国既丧始有远略始速祸也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可谓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六国迁灭继:随着既:已经始:起初始速:才;招致再:两次洎:等到智力:智谋和力气;孤危:势孤力微诚:的确;灭:灭亡得:能够;已:停止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亡:失去土地数:天数,较:抗衡理:命运(互文手法)或未易量而为秦人积威所劫易量:简单判定劫:胁迫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然就诸侯之地有限然后得一夕安寝二:文言虚词1.而向使:假使然就: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1)(2)(3) 也(4)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并列;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二败而三胜2.之(1)(2)(3) 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苟以天下之大子孙视之不甚惜( 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 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以(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1)(2)(3)(4)(5) 介词,由于;介词,凭借;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洎牧以谗诛苟以天下之大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 以致;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介词,把;介词,用;举以予人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 指获得的土地)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 指六(2) 6.就(1)(2) 7.与(1)(2)(3)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 指燕,赵二国)连词,就;连词,那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就秦国之所大欲动词;亲附,靠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三:通假字暴霜露暴通“曝”,暴露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意;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假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日:一每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义:行正义不能独完独: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始速祸焉速:招致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译为打退(5)动词作名词秦以攻取之外五:古今异义攻取:攻取的方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形(承上文而含转折);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爷爷;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古:智谋,力气;今:懂得,解决问题的才能;5.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6. 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7. 后秦击赵者再今:用做叙述对象的事情;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形之后;古:两次今:又一次8.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 不去今: 才能差9. 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 咽下咽喉今: 吞咽六: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定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思厥先祖父,暴( 于) 霜露,斩荆棘(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鸿门宴重点实词玉玦(玦,ju. ,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旦日飨士卒(飨,xi ǎng,用酒食招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说,劝诫)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 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 ì,挺拔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ēng,杯bēi ,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 称王)毋内诸侯(内nà,通“纳”,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 án kuài )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 从:跟从)( 亡:逃跑;义:符合道义亡去不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 游:交往)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副词,进入)具言( 具:具体,完备)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窃;私下里)窃为大王不败也坐须臾( 须臾:片刻)( 去,距离)相去置车骑( 置;舍弃)( 督过:批评)督过之一词多义1,如: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动词, 似乎)2,沛公起如厕( 往, 到,, 去)沛公默然, 曰:“固不如也. ”( 比得上)2,意: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3,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4,谢:( 料想) ( 举起)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 感谢)( 赔礼, 动词)乃令张良留谢( 兼赔礼和告别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5,军沛公军霸上( 驻军, 动词)从今道至吾军( 军营, 名词)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 名词)6 ,言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说, 动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 名词)7,幸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 幸亏, 副词)8,去亡去不义( 离开, 动词)相去四十里( 距离, 动词)9,当当是时( 正值,, 时候, 介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故( 对等, 比得上)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 形容词作名词)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副词)故听之(所以,连词)11,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 动词)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 名词)12,从张良是时从沛公( 跟随, 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胜( 带领, 使,, 跟着, 动词)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14,击为击破沛公车因击沛公于坐( 尽, 形容词) ( 禁得起, 动词)( 动词, 攻打) ( 动词, 刺杀)15,辞卮酒安足辞( 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辞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特别句式1,判定句①. 用“,, 也”表示判定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②. 用“,, 者, ,, 也”表示判定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亚父者, 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 用“为”表示判定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④. 无标记表示判定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 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沛公安在.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②.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籍何以至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因击沛公于坐贪于财货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长于臣3,被动句①. 用“为所”“为,,如属皆且为所虏.所”表示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②. 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 省介词宾语“之” ) 击破沛公军就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行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 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 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 “,, 无所,, , ,, 无所,, ”, “即,, 没有被,, , ,, 没有被,, ”其中“无所”仍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 孰与,, ”, 表挑选问的句式, 可译作“ ,, 比较,, 哪一个,, ”)3,何辞为( “何,, 为”, 表反问的句式, 可译作“为什么,, 呢”, “为”是语气词.)4,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 ”, ,, 没有,, 的)通假字1,张良出, 要项伯.( 要, 通“邀”, 邀请).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 具,通“俱”,全,都,倍( 蚤, 通“早”, 早些), 通“背”, 违反)4,不者, 如属皆且为所虏( 不, 通“否”不这样.)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6,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坐通“座”)7,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隔阂, 嫌怨)8,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 通“毫”)9,吾令人望其气,, 成五采( 采, 通“彩” , 颜色)10,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具, 通“俱”, 全部)11,①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坐, 通“座”, 座位)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 通“骖”, 古时乘车时的贴身侍卫)13,距关, 毋内诸侯( 毋, 通“无”, 不要,“内”通“纳”, 接纳,“距”通“拒”,把守)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15,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虚词1,为客何为者(w.i, 做, 干, 动词)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w.i, 做, 干, 动词)窃为大王不取也(w.i, 认为, 动词) 我为鱼肉(w.i, 是, 动词)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w.i, 是, 动词)为击破沛公车(wai, 替,给, 介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wai, 被, 介词)何辞为(w.i, 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 可译为“呢”)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第一个“为”,wai, 给, 介词; 其次个“为”,w.i, 动词, 成为)军中无以为乐(w.i, 动词, 作为)且为之奈何(wai,对,动词)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 是,动词)君为我呼入(wai,替,介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ai,替,介词,w.i,做,动词)2,因因言曰:,,( 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3,以具告以事( 介词, 把)籍何以至此( 介词, 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介词, 拿)仍军霸上, 以待项王( 表目的连词, 来)4,且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副词, 尚且)如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 将要) 且为之奈何( 副词, 况且)5,于长于臣( 介词, 比)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 对, 向) 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 在)6,然然不自意( 然而, 连词)不然( 这样, 代词)项王默然不应(,, 的样子, 形容词的词尾)7,之珍宝尽有之(代珠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代词;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项王就受壁,置之坐上(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言,说)不行不语(语,告知)籍吏民(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刑,惩处)道芷陽间行(道,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如入前为寿(入前,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奉,祝(项伯)身体健康)2,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夜,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复夜,连夜)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上,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道芷陽间行(间,从小路)3,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 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 停步内:使,, 进入)拔剑撞而破之(破,使,, 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 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 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 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与,, 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近,靠近)5,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6,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继,后继者)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特别,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认真说来)今:现在的人)7,沛公已去(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之所以的连词),, 是由于,, 今:表示因果关系9.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10,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今:岁数大)今:鱼的肉)《劝学》一,虚词1.而(1)(2)(3)(4)(5)(6)(7)(8)(9)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吾尝肢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 连词,表承接)(10)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焉(1)(2)(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1)(2)(3)(4)(5) 4 .(1)(2)(3) 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靛青)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词,代“冰”)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 介词,比)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已:停止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7,规:圆规, 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干. 槁暴, 枯干.9,挺:直.. 有, 通“又”. 槁, 枯. 暴, 同“曝”晒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 磨刀石. 就, 动词, 接近, 靠近.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14,须臾:片刻.15,跂:提起脚后跟.. 参, 检验, 检查. 省, 省察. 乎, 介词, 于.16,博见:观察的范畴广, 见得广.18,疾:快, 速, 这里引申为“嘹亮” , 指声音宏大.19,假:借助, 利用.20,舆:车.21,利足:脚步快.22,致:达到.23,水:指游水. 名词. 用如动词.24,绝:横渡.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26,物:外物, 指各种客观条件.27,兴:兴, 起.28,渊:深水.. 生, 通“性”天赋, 资质.30,积善成德, 而神明得意, 圣心备焉:积存善行而养成品德, 达到很高的境域, 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1,跬:古代的半步.. 得, 获得.32,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3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 劣马. 架, 马拉车一3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36,锲:用刀雕刻.37,镂:雕刻.. 舍, 停.38,专心一也:(这是)由于专心专一(的缘故)41,躁:浮躁, 不专心.. 用, 以, 由于.1. 通假字(1)(2)(3)(4) 鞣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又”,再;通“曝”,晒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聪明))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资,禀赋)(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2. 古今异义(1) 鞣以为轮古义:把,, 做成今义:认为(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古义:黄泉:地下的泉水;专心:由于心思(5) 非蛇鳝之穴不行寄托者,专心躁也;古义:藏身3. 词类活用(1)(2)(3)(4)(5)(6)(7)(8)(9)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使动,使,, 弯曲) 其曲中规( 形名,弯曲的弧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动,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状,向上,向下)专心一也( 数形,专一)輮使之然也(动名)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10)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11)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三,文言句式1.判定句(1)(2)(3)(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定)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专心躁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定( 用“者”“也”表示判定))专心一也(判定句,“,, 也”表判定)2.介宾后置(1)(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也( 于物假)( 乎己参省置)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状语后置(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 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 省略句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师说》1. 重点实词从而师之:跟从他;师,意动用法,以... 为师学校而大遗:遗,丢弃,舍弃;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术业有专攻:学习,讨论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说明经文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相像也(名词,道德学问)2. 重点虚词(1)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致)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示感叹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于其身也(介词,对于)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3)焉就耻师焉:(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4)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 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缘由)(5)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学校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就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表递进)(6)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7)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定)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8)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学问,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6《师说》7.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必退(军队)9.从①从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游褒禅山记》17.道①有碑扑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18.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大概)19.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伶官传序》20.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④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21.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2.告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石钟山记》23.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吨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4,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大概)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25.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出,发生)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闯左遗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⑧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挂不知所之者(头发)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⑩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项脊轩志》26,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拜访)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27.稍①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②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28,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③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29.去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②比去,以手阖门(离开)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30.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女子出嫁称为“归”)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③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五人墓碑记》3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期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在器物中)3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33.徒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②故予概念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34.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了民(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登泰山记》35.阴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36.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③余始循以入(开始)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37.望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名望)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38.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犯罪)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39.视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②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③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病梅馆记》40.使①又不可以使朋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这被逮所由使(主使)③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④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⑤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41.病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⑤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42.解①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②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③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④太后之色少解(缓和)43.本①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②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③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44.穷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常见虚词用法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享受)2.以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表目的)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而,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3.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吗,语气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呢,语气词)4.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被,介词)5.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6.故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7.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8.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感叹)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了,表疑问)9.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10.则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帮助表示判断)11.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④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12.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13.焉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14.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递进)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罢了,助词)15.者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代词)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④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⑤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种”的意思,代词)16.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词,放在句尾,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那,指示代词)17.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有时,偶或)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18.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就是,副词,表示判断)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19.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①与尔三矢(给)②求!无乃尔是过与(通“欤”)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20:与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①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岂”)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可译为“大概”)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代词,其中的)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21.莫②土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人,没有谁)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23.何③水何澹澹(多么)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l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②目吴会于云间(看,遥看)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辇来于秦(乘坐辇车)⑥朝歌夜弦(奏乐)⑦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⑧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⑨楚人一炬(放火)⑩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11以地事秦(侍奉)12义不赂秦(坚守大义)1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15名之曰“褒禅”(命名)16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17莫能名(说明白)18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19微风鼓浪(激起)20而此独以钟名(命名)21噌吰如钟鼓不绝(敲钟击鼓)22垣墙周庭(砌上墙)23乳二世(喂养)24以旌其所为(表彰)25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26其疾病而死(患病)27为之声义(伸张)28缇骑按剑而前(上前)2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出任巡抚) 30然五人之当刑也(受斩刑)3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用匣子装) 32而为之记(写这篇记)33道少半(走)34明烛天南(照耀)35以绳天下之梅(约束)(2)名词用作状语①雄州雾列(像雾一样)②俊采星驰(像流星一样)③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④廊腰缦回(像人腰)⑤檐牙高啄(像鸟嘴)⑥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⑦有泉侧出(从旁边)⑧一夫夜呼(在夜里)⑨仓皇东出(向东边)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12雨泽下注(向下)13使不上漏(从上)14东犬西吠(对着西面)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16人皆得以隶使之(像使唤仆人一样) 17汶水西流(向西)18山巅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①简能而任人(有才能的人)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前进的道路)③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⑤谬其传(流传的文字)⑥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①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大的权力)②居域中之大(重大的位置)③惧谗邪(进谗言的邪恶小人)④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⑤宾主尽东南之美(俊美的人,俊杰)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⑦是故圣益圣(圣人)⑧愚益愚(愚人)⑨问其深(深度)⑩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⑧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表率)12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