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小说

合集下载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新历史主义小说: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以及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构思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情节时,作家通常会选择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并围绕这个时期展开故事。

他们不仅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受到影响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

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非常鲜明。

他们不仅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动机,还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这些人物在面对历史的洪流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他们的命运也因此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成为了塑造历史的重要力量。

在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作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对话。

场景描写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对话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通常非常清晰,各部分之间具有连贯性。

作家会以一种流畅、自然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引导读者逐步进入历史情境。

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家还会设置高潮部分,通过紧张的情节安排和激烈的冲突,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在撰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过程中,作家需要使用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

他们通常会避免使用生僻字或方言,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内容。

作家还会注意语言的质朴和流畅,以及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以实现最佳的阅读体验。

新历史主义小说通过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束缚。

它的是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而非单一的历史真相。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背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以及保持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历史。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第十四讲新历史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铁凝《永远有多远》,林白《致命的飞翔》。

一、概念新历史小说是形成于1987年前后到现在尚未终止的一种文学思潮。

集中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

其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以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代表性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刘震云“故乡系列”、《一句顶一万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李锐“厚土系列”、苏童“枫杨树系列”、“妇女生活和新妇女生活系列”、《妻妾成群》、《米》、刘恒《伏羲伏羲》、《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白鹿原》等。

二、新历史主义1.何谓历史?一个原初的存在?永恒的真实?还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历史是一种文本,一种话语,而并非还原过往生活经验的事实真相。

3.历史既然是被人写出来的,那它就必然带有撰写历史的人的理解和偏见。

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历史观比较1.历史的文本性与历史的真实性。

传统历史小说认为,历史是对过往生活经验的真实记录,是真实的,可以作为鉴古知今的教科书。

新历史小说则否定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新历史小说的这种历史观从何而来?来自于先锋小说对“世界”和“真实”的认识(世界:有序、可知——混乱、无序、不可知。

真实:拟真实——反真实)作家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

什么是过去和历史?它对于我是一堆纸质的碎片,因为碎了我可以按我的方式拾起它,缝补叠合,重建我的世界。

——苏童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

——李锐《旧址▪题记》2.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确定性。

在传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是有规律可循、有其确定性、有其本质特征的,因而也是可以把握的。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现当代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思潮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文坛后,被某些人称为"1989 年——1992年这段时期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形成一种令人瞩目的小说创作趋向,并出现了一大批被广为关注的作品,如《白鹿原》、《丰乳肥臀》、《夜泊秦淮》、《妻妾成群》等等。

在阅读了几篇关于当代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之后,我做了一些简要的综述。

一、关于概念什么是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如何界定?刘人峰在《论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取向》中提出“新历史小说幵不是传统文学理论所觃定的狭义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构建历史故事的框架,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往前推到某种历史情境中。

新历史小说消解着数十年来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论,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切入历史,展现全新的历史生活。

”陈国庆在《论新历史小说叙事特点及其解构倾向》中说“他们‘把过去所谓的单数大写的历史,分解成众多的复数的小写的历史;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的历史,拆解成了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故事’”。

周欣荣在《浅析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消解》的提要中写到“新历史小说主要从消解旧的历史观念出发,颠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英雄主题,力图向人们展示在权力话语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遮蔽下的民间世界,以另类的言说方式来结构自己的审美空间。

”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是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以作者本身为基点,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往前推到某种历史情境中进行创作,是“我”的写作,它向读者提供了不同于“正史”另一种话语体系,幵取得巨大成就。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新历史小说的“新”体现在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上。

这种新,颜敏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意识的历史小说“其指涉的对象是真实的历史世界”;“作家清醒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间距的差异;它们描述的历史世界都必须重合意识形态话语所设定的先验意向性”。

新历史小说“指涉的对象是生活的世界,它们的历史世界是作家根据历史流传性而想象、虚构的世界”;“历史与现实、记忆与当下的相互渗透幵不是一种历史叙述的禁忌”;“新历史小说属于个人性记忆的‘写作历史’”。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色之马矢奏春创作所谓“新历史小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宜为框架来建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示的倒是当代人的立场与思惟激情.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办法首先表示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最终关心,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品.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虑“和“文化介入精神”.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凸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平易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平易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写.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理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阐述.小说的架构很是伟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本身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经由进程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描写,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不雅念化的弊病,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苍生具体理性的生计状态和生命办法中去.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道命运和人道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有时性以及历史与人道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息灭既是一种不成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道喜剧.3、再次《白鹿原》照样一部具有浓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照样意象描写上都有光鲜的文化象征意义.假如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破坏“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进程的描写,以及对于朱师长教师“圣圣人格”的塑造,都散收回强烈的文化气息.《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伟大叙事的不凡才能,庞杂的事宜、浩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机关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6
4.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置于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两种作用 力发生交汇的场所,认为文学不是反映作为背景和对象的历史 现实,而是在“文本间性”基础上,通过“商讨”、“交换” 和“流通”等富有平等对话色彩的手段,与历史现实的各种力 量相互塑造。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强化政治批判性来体现自身的意识形 态性,认为阐释者对历史的批判必然包含对当代的批判。其通 用策略是边缘化:关注边缘人物,撷取边缘史料,采用边缘立 场,得出边缘理论。边缘化本身所具有的“非中心”潜能,常 常使得处于中心的各种话语露出破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 基础显出裂隙。
新历史小说
一、新历史主义 二、新历史小说 三、新历史小说的类型 四、创作特征 五、作品解析 六、缺陷或不足
1
“新历史小说”还是“新历史主义小说”?
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小说评 论》)
2
一、新历史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和文学界兴起的一种
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兴起于1970年代的美国,1980年代到 达鼎盛期)。新历史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代表人物有蒙特洛斯、海登·怀特、多利莫尔等。 理论基础: •尼采的历史健忘论和超人重构历史学说 •福柯的瓦解与重构历史文本学说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学说 内容:借鉴解构主义方法,颠覆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心思想, 反对文本的模式化,认为写作文学史文本是一种精神生产活 动,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超越、创造性的生产,反 对结构主义叙事学。
10
新历史主义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对比
• 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与传统历史小说对立设置的一种文体, 既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叛,也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超越。
• 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追问历史的本质、本原和基本动力 的一些哲学性见解。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坛 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 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 的新写实小说家为主,其创作最大的特点是不 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 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 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 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类作品 的数量丰富而且质量日益提高,从八十年代末 至今已经成为文坛不可忽视的创作潮流。


3、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独立于认识评价的客观存在, 新历史主义改变了这种观念,强调了“历史”的“诗 性”,即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比如现 在的中国人们对大唐帝国,对武则天对唐明皇与杨贵 妃等人物、事件及情感的叙述就是一种虚构)。这些 因素造成了历史的“主观性”。 这一切在话语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历史话语经常采 用过去时态,但“在简单过去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 造物主,这就是上帝或叙述人”(巴尔特)。历史话 语一旦形成,首先要遵循的就不是历史过程的逻辑, 而是话语自身的逻辑。这似乎使话语有了特权,但这 种特权使作家暗中活跃起来。
(一)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产生原因

这些“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一方面是由 于社会现实急剧变动,许多作家难以把握生活 脉搏,因而选择历史题材来填补写作的空缺;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新一代作家对“真实性” 的重新界定及力图重新认识以往正统历史的执 着态度。同时,“新历史小说”中解构传统历 史的大胆,无疑也证明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 国政治氛围、文学氛围的宽松。


通过对这个家族的命运和对高密东北乡这个我虚 构的地方的描写,我表达了我的历史观念。我认 为小说家笔下的历史是来自民间的传奇化了的历 史,这是象征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这是打 上了我的个性烙印的历史而不是教科书中的历史。 但我认为这样的历史才更加逼近历史的真实。因 为我站在了超越阶级的高度,用同情和悲悯的眼 光来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人的命运。(莫言) 我希望我渗入了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希望自己是 古代街肆茶馆中的一位老迈茶客,大千世界,芸 芸众生,岁月流逝,尽收眼底。(苏童)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及其审美维度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及其审美维度

作者: 李爱华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页码: 139-14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观;审美维度
摘要:新历史主义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历史叙事小说,因其改写、解构或颠覆了既往话语赋予的特定价值和意义而具有了自身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质疑历史史诗的倾向;(2)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3)颠覆英雄神话,倡导“非英雄化倾向”。

并结合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二、解构“宏大叙事” 【本节看点】 1 正史、宏大叙事 2 苏童对元话语的改写 3 刘震云对元叙事的拆解
1、正史与“宏大叙事”
★ 正史是官修的历史,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的 历史,是根据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编撰的历史, 因此也是该时代最具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历史叙述。
★ 使历史讲述具备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本成规,就 是“元叙事”或“元话语”。 “元叙事”(metanarrative)是法国后现代主义批 评家利奥塔德将叙事引入“历史—哲学—社会学”领 域而生成的一个术语。他把“证明知识的合法性”叙 事称为元叙事。 “元话语”( metadiscourse),指一门学科知识证 明自身地位合法化的话语。 ★ 正史之所以为“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合法 性和权威性的标准,具有“以正视听”亦即裁定所有 差异进而统一所有话语功能,具备这类功能的叙事和 话语就是所谓的“元叙事”或“元话语”。大凡根据 “元叙事”或“元话语”来讲述的历史都具有“正史” 的性质。
2、话语的谋逆:苏童《红粉》对元话语的改写 ★ “话语”(discourse):“能完全独立存在的语言 行为单位”,“内容被借以传达的手段”。→福柯: “把话语当做系统地形成它们所谈的对象的实践。” 过去是从语言学方面理解话语;现在则多从意识形 态动机和话语的实践功能去理解话语,即把把话语视 为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意义结构。换言之,话语分 析不仅是分析话语的结构方式,更主要是要了解某种 话语形态要“做”什么和它在实际上所能做的,即它 的内在动机、价值和作用于社会生活方式。 ★ 话语与历史的关系
★ 陈思和:
“新历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它限定的范围 是清末明初到四十年代末,通常被称作“民国时期”, 但它有别于表现这一历史时期中重大革命事件的题材。 因此界定当代新历史小说的概念,大致是包括了民国时 期的非党史题材。 ★ 王又平:

历史的尘埃——浅析新历史主义小说《尘埃落定》

历史的尘埃——浅析新历史主义小说《尘埃落定》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历史硇尘埃——浅析新历史主义小说《尘埃落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李媛媛[摘要]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描述过去发生的事的一种话语,是思考与描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表述侵染着一种怀旧的情绪。

就新历史主义小说家浓烈的怀旧意趣而言,历史在他们那里,体现的主要是一种源自情感层面的关怀,是对某种历史精神的重释,它们强调人的历史性存在。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历史人人的历史性存在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的话语1《尘埃落定》是以麦其土司家族的“傻瓜”儿子的视角,用写实与象征意象的手法,讲述了藏民族的一支——康巴人在土司制度下的生活。

我们正是从大智若愚的二少爷的极富哲理的讲述中,体悟一种人与历史命定的循环,一种模糊了智愚的人生真实。

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也就是说所有的历史叙事都是当代人的意识形态、现实态度在历史领域中的一种折射或反映,特别是红色历史叙事,它所遵奉的主要是主流政治的规定,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比如文革前十七年文学中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主观性,具有多种解释、阐释的可能。

我们知道在六七十年代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唱农奴解放的歌曲,是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歌表达的是西藏农奴获得解放后欢欣、喜悦的心情,还有另外的一些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等,在这些作品里,共产党、解放军就是红太阳,农奴对于自身的被解放是持一种欢呼、感激的态度的,这几乎是被公认的,被主流意识认可的主题。

但是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描述过去发生的事的一种话语,是思考与描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正如新历史主义学者海登·怀特所言:历史是一种诗意的虚构的叙事话语,“历史是象征结构、扩展了的隐喻”。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告诉我们,那种主流意识形成的历史观念,那种对于那样一段藏民族被解放历史的主流意识的看法只是历史的一种面貌,只是历史话语的一种罢了,历史还有另外的面貌,另外的阐释。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一、引言新历史小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小说,它融合了历史与虚构的元素,用以探索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时代,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

这种文学形式旨在通过小说的方式,将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传达给读者,让人们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解释新历史小说相关的几个关键术语,探讨这一文学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二、异质时间异质时间是新历史小说的重要元素之一,意为在同一段历史时期中出现符号化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环境,并且通过虚构手法将其联系起来。

这种叠加的历史信息可以让读者在小说中感受到不同时期之间的共通性和相互联系。

例如,一个新历史小说可以融合17世纪的英国皇室事件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传递一种关于人类历史的不断延续和交融的观点。

三、历史虚构历史虚构是新历史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指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创造性的再构思和改编。

作家通过添加虚构的情节、对历史真相进行解读和重新演绎,来呈现一个更加丰满和有趣的历史世界。

这种历史虚构并非为了违背历史真相,而是为了弥补历史记录中的缺失和遗漏,以及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具想象力的历史体验。

四、分裂叙事分裂叙事是新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它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视角切换,呈现出多个不同角色的故事,并逐渐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能够在呈现历史事件的同时,探讨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影响。

分裂叙事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复杂性。

五、史诗宏壮史诗宏壮是新历史小说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它通过大量的历史背景、广阔的时空格局和丰富的人物描写,展现出独特的史诗感。

这种宏壮的叙事风格能够激发读者的情绪和想象力,使他们仿佛穿越时光,亲身体验历史的荣光和苦难,从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史诗宏壮也是新历史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魅力之一。

六、历史研究新历史小说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确保作品的历史准确性和可信度。

_新历史主义小说汇编

_新历史主义小说汇编
非确定性:在新历史小说家们看来,历史 是非理性的,欲望化的,无规律可循的, 没有确定性的
非英雄化的非官方化的 :新历史小说更相 信历史是民间化的,个人化的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主要类型
一、历史寓言小说。讲述一个历史故事的目的 并不在于揭示某种历史事实或反映某一时代、 民族的社会社会生活,而就在于阐释某种历史 观念,甚至说就在于拆穿历史的虚伪性、文本 性,如格非的《青黄》
六、宿命化历史小说。张扬宿命,是为了强调 偶然性的力量而消解过度强调必然性的历史观。 由于欲望是骚动不宁无从把握的,历史的发展 运行就被认为并无规律可循,一切似乎只是听 从天意的安排,人就成了天意、宿命手中的一 个道具。周梅森的《大捷》、《国殇》、《英 雄出世》
缺陷
盲目信奉西方新历史主义,容易导致历史 虚无、文化虚无、民族虚无。
四、欲望化历史小说。有意消解传统历史小说 所谓的规律性、本质性,突出其非本质的一面, 把历史写成一种非理性的特欲望化的历史,支 配历史前进的不是什么理性,恰恰是无可把握 的欲望。格非的小说《迷舟》、苏童小说《米》
五、突现女性历史的新历史小说。试图恢复女 性本来面目,书写女性的历史。赵玫《高阳公 主·长歌》《武则天·女皇》
二是确定性,即认为历史是有本质有规律有目的的, 有确定性的,如什么多行不义必自毙,得民心者得天 下等等都一度被认定是历史的基本规律。
三是英雄化或官方化。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因此 在回答历史创造的主体时,一般都把胜利者当作英雄 来推崇,认为是这些英雄们创造了历史。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
历史的非真实性:历史靠文本赋形,在文 本中逝而复返,在阅读中新生。历史作为 窗口由于制作者的历史性和权力话语的运 作,必然受到不同历史语境和权力话语的 制约、挤压,这窗口既不透明也不是唯一 的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刘珍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新历史主义小说出现在中国文坛,这些历史小说不同于以前中国的历史小说,他们不再是描述辉煌的历史和“高大全”英雄形象,更多着笔描绘的是家族和村落的兴衰,民间风俗,宗教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中的传说等。

本文以陈忠实的一部“秘史”作品《白鹿原》为参照,分析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气息;反英雄;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68-01一、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初露端倪,并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领袖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他受福柯解构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他1982年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写的一篇导言上。

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和形式主义批评之“冷”而出现的[1]。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又不同于形式主义批评,它是一种阐释文学文本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特定的批评方法,又称“文化诗学”。

而受其影响,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继伤痕,反思,寻根,新写实创作思潮之后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创作思潮,并且影响非同凡响直至当下文学。

它不同于其他历史小说,为政治代言,描写“高大全”人物,而是采取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选择了地主,资产者,妓女,小妾,土匪等作为小说的言说主体;此外它又是寓言化文化化的历史,是作家自我体验的历史,是作家心魂冥灵的外化形式,是作家个体对历史的“重新书写”[2]。

其代表作品与作家有苏童的《妻妾成群》,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二、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白鹿原》(一)“真实”的历史气息王彪在《新历史主义小说选》的前言中写到:“1986年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写往昔年代的,以家族颓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表现了强烈的追寻历史的意识,但这些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它往往不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完全虚化了,也很难找出某位历史人物的真实足迹……但是,这些小说在往事叙述中又始终关注了历史意识与历史精神,他是以一种新的切入历史的角度走向另一层面上的历史真实的,他用现代的历史方式艺术地把握历史。

15、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

15、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

方方(1955——),原 名汪方,生于南京, 1957年随父母迁到武汉。 小说正文前引用了波特莱尔的一句诗作为题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中文系,同年发表成名 词:“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 作《“大篷车”上》。出 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 版有《大篷车上》、 《一唱三叹》、《行云 更凸显了作品的冷色调。 流水》小说集和《方方 文集》(5卷)等作品。 《桃花灿烂》写了一个凄美、伤感的爱情故
4.作家的写作态度,提倡作家“退出小说”,以“零度感情的态度” 介入生活,不对生活作任何价值判断。作家对生活的叙述,是一种隐匿 式或缺席式的叙述。 5.作品的结构和语言,多采用生活流式的艺术结构和世俗化、生活化 的语言,通俗易懂。
其中,作家零度感情的写作态度和对生活的原生态描写,最为突出。
5、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6、刘恒
刘恒(1954——),北京人。原名刘冠军。中学毕业 后服过兵役,后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过钳工。1977年 开始发表作品。 《狗日的粮食》(《中国》1986年第9期)是较早出 现的具有“新写实”特征的小说,写了一个女人因为 粮食困难而倍遭磨难,最后丢掉性命的故事,反映了 人生的艰难。(洪水峪村,杨天宽,“瘿袋”女人曹 兴花)
刘震云
“故乡系列”——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 乡面和花朵》,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头人》等。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部乡村政治斗争史。孙家、李家两大户为争夺村 长的交椅,代代相争,机关算尽,付出了许多生命作代价。“做人就得 做人头,可以天天吃‘夜草’”,这是人们争权夺利的关键所在。用现 代的话说,就是掌权是为了谋私利。 《故乡相处流传》是一部具有强烈荒诞意味的野史,小说以曹操、朱元 璋、慈禧、陈玉成等历史人物作引线,以奇特的想象讲述了不同时代、 不同阶级的统治者在捉弄老百姓、利用老百姓方面如出一辙的荒唐故事, 也揭示了老百姓易于被捉弄、被利用的无情历史。小说有意打乱时空, 使历史人物与当代人对话,从而使小说具有穿越意味。

新历史主义小说PPT优选版

新历史主义小说PPT优选版
非确定性:在新 小说家们看来, 是非理 性的,欲望化的,无规律可循的,没有确 定性的
非英雄化的非官方化的 :新 小说更相信 是民间化的,个人化的
新 主义小说的主要类型
一、 寓言小说。讲述一个 故事的目的并不在 于揭示某种 事实或反映某一时代、民族的社
尼采的 健会忘论和社超人重会构 学生说 活,而就在于阐释某种 观念Leabharlann 甚至世》 传统小说 观的特点:
新 主义小说与传统 小说
说就在于拆穿 的虚伪性、文本性,如格非的 讲述一个 故事的目的并不在于揭示某种 事实或反映某一时代、民族的社会社会生活,而就在于阐释某种 观念,甚至说就在于拆穿
的虚伪性、文本性,如格非的《青黄》
《青黄》 二、重在叙述民间化边缘化 的小说。
这种重新审视 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 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 小说"。 格非的小说《迷舟》、苏童小说《米》
五、突现女性 的新 小说。试图恢复女性本来
面目,书写女性的 。赵玫《高阳公主·长歌》
新 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武则天·女皇》 传统 小说的 观:追问 的本质、本原和基本动力的一些哲学性见解
格非的小说《迷舟》、苏童小说《米》 像李洱的《花腔》、毕飞宇的《玉米》
六、宿命化 小说。张扬宿命,是为了强调偶 作为窗口由于制作者的 性和权力话语的运作,必然受到不同 语境和权力话语的制约、挤压,这窗口既不透明也不是唯一的
二、重在叙述民间化边缘化 的小说。有意关 都是胜利者的 ,因此在回答 创造的主体时,一般都把胜利者当作英雄来推崇,认为是这些英雄们创造了 。
真实性:认为 是过去了的生活经验的真实记录,是可信的,因而察古可以知今, 可以作为现实和未来的参考

浅析新历史主义角度下的《活着》

浅析新历史主义角度下的《活着》

浅析新历史主义角度下的《活着》摘要:新历史主义小说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坛上,是一种以新历史主义为主要历史观的新型文学形式,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作家,本文重点浅析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中所体现出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活着》前言:新历史主义反对片面孤立的分析文学,其抒写是反传统的,新历史小说家们认为所有的历史书都不可能真正地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因为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带有一定的情感价值立场从事史书书写工作的,或许他们很想要尽可能的真实的呈现历史真相,但是,他们自身所带有的这种情感价值观念会影响他们对于史实的书写和判断。

主要表现在:运用民间视角,塑造边缘人物,强调个人体验,表现历史的偶然性等方面。

在新历史小说中,有的不再是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高大全”式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而是平常的民间世俗生活,普通的乡野村夫,实现了“从民族寓言到家族寓言,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政治学到潜在存在论”[1]的转变。

余华是新历史小说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作家,本文重点浅析《活着》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新历史小说反传统的写作手法。

一、民间视角,强调个人体验新历史小说家们往往选用民间视角来叙述。

余华说过“外部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只有自我才是真实的。

”[2]因此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经常会在文中出现“我”这样一个叙述者的形象,文中的“我”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断的隐现,沟通着历史与现实,向读者传递着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个人体验与感知。

《活着》采用了双层叙事的结构,两个叙述者在文中是平行出现的,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徐福贵老人,另一个便是“我”,一个民间采风人。

《活着》刚一开头就向读者交代了“我”的形象:“‘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乡间采风的时候,“我”遇到了这样一位老人,带着一头老牛在田野里耕田,‘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讲述了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

• 新的史学哲学观念认为,不可能有一部真 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 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 每一代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 是业已逝去、不可重现与复原的,人只能 找到关于历史的叙述,强调历史的文本性 与文本的历史性的相互交织性,即被阐释 和编织过的历史。没有一种历史的叙述是 惟一的,人们只是选择自己认同的某种被 阐释的历史。
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出现 的 主要取材于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在 创作观念与视角上,有意识地拒绝政治 权利观念对历史的图解,以一种民间的、 个人化的立场来书写历史的小说。
• 新历史主义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 • 首先,西方史学哲学观念的影响。新历史 主义小说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史学哲学方法 为思想基础。
• 其次,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国社会转 型中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动,使许多作家难 以把握现实生活。 • 第三,中国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弱化。
•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作者一部分是新写实作 家,如刘震云、刘恒等,一部分是先锋作 家。 • 代表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 《妻妾成群》、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 和《故乡相处流传》、叶兆言的“夜泊秦 淮”系列小说等。
• 新历史小说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模式 的解构和对民间精神的张扬也体现在《红 高梁》的人物形象塑造上。
• 人物形象特征都鲜明地表达出一种向民间 价值尺度认同的倾向。
• (二)、对历史客观性、真实性的质疑 • 对历史不确定性的表现。 新历史主义小 说中,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使历史的客观 性、真实性自行解构。
• 《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讲述的一个抗 日故事。 • 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 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 小说的主要情节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 一条是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与 过程,一条是“我爷爷”、“我奶奶”即 余占鳌和戴凤莲的爱情故事。 • 《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摆脱了主流意识 形态的观照,依照着民间自发的、原生形 态的故事和主题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主义小说(1)的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9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至今仍有余波,在十几年的时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大潮。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和审美旨趣,进而表现出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等。

本文将从具体的作品文本出发来评析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学思潮的这些鲜明的创作特征。

一、叙事立场的民间化
对于正史的正襟危坐的庄严姿态,新历史主义总表现出对于它的怀疑和漠视,因为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真实只存在于观念构造之中,“历史事件在变成史料时就受到了权力关系和话语虚构性的建构”。

新历史主义的这些颠覆正史的意图、策略在许多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中与作者不谋而合,并首先表现在叙事立场的民间化上。

中国的传统文学里历来有着与“正史”相对的“野史”一面的存在,几经曲折之后,“野史”的精神在新历史主义小说这里重又得到了继承与张扬。

首先,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叙事时采取中立的立场,着意模糊、涂改、忽略作品人物之间的阶级界限,从民间视角关照国民的精神生存状态。

其次,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叙事时将目光从传统历史题材小说的宏大叙事转向对历史的局部与细部的描摹,着力表现“家族村落的兴衰荣枯以及平民百姓的小小悲欢”,完成了从宏观向微观的叙事转变。

更进一步的,许多作品开始着力于表现平民百姓、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以精准细致的描摹勾勒出小人物在历史长河、时代风云中的生存状态,表达中和的民间历史观。

二、历史视角的个人化
新历史主义认同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认为人首先是历史的阐释者,所谓的历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已经消逝了的,现有的作为史料的“历史”都是人的主体意识介入的结果,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历史的“本质”,而历史只存在于人们对它的讲述,因而“每一部历史都必然呈现为叙述话语形式和历史文本,人们只能在叙述形式之中而不能在它之外把握历史”伸’,由此,他们“把过去所谓单线大写的历史,分解成众多直线小写的历史;从而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的历史,拆解成了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历史”。

而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关照历史时所采取的个人化、主体化姿态恰恰契合了这一理论观点。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多从个人化、主体化的历史视角切入,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述不是不作参与、不作判断的附和,而是力图消解历史客观性,在历史的讲述过程中显露自己的声音,从而建立自己个人化、主体化的历史视角。

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历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既定的客观实在,而是能随着讲述主体的变换而不断产生新意与惊喜的“万花筒”,作家们不断翻动的手腕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历史。

三、历史进程的偶然化
新历史主义对历史本质的怀疑和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导致了其对历史碎片与偶然的迷恋。

海登·怀特曾经指出,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

与此相呼应的,几乎所有的新历史主义小说都表现出了对偶然性的强烈兴趣。

新历史主义小说热衷于以偶然性作为作品关键性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决定因素与推动力量,往往将人物的命运遭际、历史的风云转换都置于偶然性的控制
之下,以一个偶然的因素或事件的发生来改变人物的命运或历史的方向,由此表达出对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不确定性的难以掌控的慨叹。

四、解读历史的欲望化
“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观念的提出¨列与对历史真实的追求,使新历史主义产生不断探究、解释历史动因的兴趣。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历史和文本构成生活世界的一个隐喻”,这种对历史与文本关系的理解,解除了作家们对历史膜拜的禁锢,使他们可以“自由驰骋于历史原野,甚至通过叙事话语操纵和戏弄历史”¨“,由此而在探寻历史发展与人物命运的动因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人的欲望。

新历史主义小说侧重于表现人性与文化范畴中的历史,因而在探究人物性格发展与历史前进方向的动因时,多从人性本源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而源自生命本能的欲望的人性与文化在现实的逼压下往往表现出晦暗与劣根的一面,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悲剧。

五、理想追求的隐离化
新历史主义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及其运作方式的关注使其对文学的揭露、批判和反抗的功能十分地彰显。

而新历史主义作家们在运用文学这一武器对现实、历史、人性等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于理想人性与生存状态等的期待与憧憬。

作家们往往将自己的理想隐寓在作品之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新历史主义作家对理想的隐寓首先表现在作品中对具有优秀品质的正面人物的塑造上。

这些人物往往正直、宽容、坚忍,有着宽大的胸襟与顽强的毅力,始终展示着人性中善与光明的一面。

这正是作者着力赞颂与宣扬的对象。

总之,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是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特征。

时至今日,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思潮已由90年代初期的汹涌大潮化为如今的涓涓细流,但它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必然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