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实例的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C.生物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B.水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C.气候变干B.水源减少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C.稳定性答案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B.差异性D.脆弱性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综合思维)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及关系是什么?2.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图表点拨] 教材P117图5-1-3,该图展示出:(1)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土壤、地貌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2)任何两个要素之间都是双向箭头,这个箭头表示二者之间发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正是通过这种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阳光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的。

(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 )4.“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提示] 1.×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体都会发生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专题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含答案).doc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专题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含答案).doc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一、单选题兰渝铁路途经甘、陕、川、渝三省一市22个市县(区),为客货共线双线电气化国家I级铁路,兰州至重庆全长886公里,2017年兰渝铁路全线通车,小明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据图完成下题。

1.从兰州到重庆,图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土壤C.热量D.水分2.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 )A.临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C.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林D.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金沙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南北连绵,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76倍。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

下图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的植被演替趋势。

据此完成下题。

3.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分别对应图中( )A.甲、乙、丙B.丙、甲、乙C.丙、乙、甲D.乙、丙、甲4.图中甲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A.土壤、水源B.坡度、水源C.海拔、植被D.热量、光照小晓同学初秋穿着棉袄乘火车出门旅行,发现越往前行穿着由棉袄变成夹克、由夹克变成单衣,最后甚至穿上了T恤。

图示意小晓出行的可能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小晓同学出行的线路最可能的是( )A.①线B.②线C.③线D.④线6.造成小晓同学出行穿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因素B.地形因素C.纬度因素D.季风因素7.图示线路②,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地表植被的变化大致是( )A.森林草原—森林—草原B.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森林—草原—森林草原D.森林—草原—荒漠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

读图回答下题。

8.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呼吸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9.关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变化B.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020年3—4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第16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6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6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科素养】1.区域认知: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2.综合思维: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3.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4.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地域差异的规律应用。

2.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规律。

【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认真研读课本,构建水循环知识体系,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统一反馈老师。

【问题驱动·合作共赢】探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3·山西太原·太原五中一模】材料一: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米)上生长了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新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

泰加林分布的南界一般在55ºN。

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延到了48ºN。

当地树木形态特征显著,树的外形象一座尖顶的宝塔,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侧根发达。

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

泰加林中可见大量倒木,当地人把成片的倒木称作“倒木圈”。

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套积水变成小池塘。

下图为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及泰加林根系发育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泰加林的特征,推测泰加林生长地(2)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树木形态特征的成因。

【高频考点·互动研】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①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 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 带,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生物与土壤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势升高 地 坡 度 陡坡 平地
水热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
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 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 这种规律的根 本原因?
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
距海 远近 不同
水分 差异
景观 差异
(基本因素)
自然带东西更替:又可称为从
沿海向内陆的更替
其表现形式是: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小记: 各纬度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 是高纬和低纬。干湿地带分异明显 的是中纬。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纬线延伸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 0 纬度更替 洲沿20 E经线,自赤道 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经线延伸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 经度更替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 中低纬度的高山,如 从山麓到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 顶更替 然带 比较普遍,如华北平 原、沙漠中的绿洲、 南美南端东西差异
下面哪座山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f: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纬度 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P81活动 2(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 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温带草原带温带大温带荒漠带陆性温带草原带气亚候亚热温热带带温带常落带季绿叶季风阔阔风气叶叶气候林林候带带355000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250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00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00
理 想 大 陆 自 然 带 分 布 图
练习:
A 亚寒带针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 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从有文字记载,黄土高原就属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
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流量
也较大。但随着人口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
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明清 后,
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
A.整体性特征 不稳定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
——自然界里找不到完全相同 的两片叶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2.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掌握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基本特征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什么景观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直接影响土壤 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下,哪个更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温暖条件下,化合物的分解速度远大于寒冷条件。 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 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 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多)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用书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含答案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用书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含答案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一、选择题富铝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B.砖红壤D.黄壤2.B1题,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分解,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项正确。

第2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

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气候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

(2021·天津高三二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的海拔信息,该山脉可能为()A.盘山B.天山C.秦岭D.南岭4.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植被类型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水热条件相似4.B3题,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海拔1000~3000米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度较高。

海拔2000米以下,南坡大部分植被覆盖度比北坡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处,南坡水热条件好。

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B项错误;盘山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盘山平均海拔400~600米,不符合本山的海拔,A项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且秦岭海拔接近4000米,南岭海拔较低,海拔仅千余米,C项正确,D项错误。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地理环境体系。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自然圈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大气圈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影响着水圈水汽的凝结和降水,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水文循环。

2. 地壳运动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不断运动,地壳运动也带动了地貌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影响。

3.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气候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的分布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形成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二、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规律。

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分异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异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土壤分异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各有特点。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貌分异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奇百怪,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具特点。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各具特色,对当地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经济发展分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
[问题探究]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图示各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 (2)说明A—B—D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影响 因素。 (3)说明C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在 南半球非洲大陆分布范围狭小的原因。
提示 (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带、D——热带荒漠带。 (2)A、B、D三大自然带均为热带自然带,热量上差异不大,因此主要影响 因素不是热量,自然带由森林逐渐转变为草原、荒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 分。 (3)规律: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原因:从图示看,南半球非洲大陆在 30°~40°范围内陆地面积狭小,因此该自然带分布范围小。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
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第(3)题,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 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 要自然因素是气温,A正确。 答案 (1)B (2)D (3)A
探究二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 (1)从江苏连云港出发,经过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主要景观为落叶阔 叶林,进入陕西后,开始由森林景观过渡为草原景观,向西进入甘肃后,由草 原景观逐渐过渡为荒漠景观。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降水主要 受东南季风影响,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 (2)理论上,新疆位于我国干旱地区,植被类型应为荒漠。但由于新疆境内 多高大山脉,冰川广泛发育,冰川融水多,在山麓绿洲地带形成径流,下渗形 成丰富的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丰富,所以在山麓绿洲地带往往分布有森林 或草原。

【地理笔记】第四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图)更新版

【地理笔记】第四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图)更新版

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气地水土生)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区域3.出题角度及答题方法(1)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直接罗列气、地、水、土、生的特征。

(2)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关联性:分析各要素(气地水土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气候与植被分布四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二亚: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三温: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一寒: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补充1:行道树涂白主要作用:⚫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⑤会反光,方便行人夜间行路补充2:树木与生长环境分析(1)不长树⚫大风⚫冻土⚫沼泽⚫盐碱化(2)树长得畸形⚫大风⚫低温⚫光照不足⚫水分不足2.非地带性(特殊)植被分布印度半岛热带草原(地形阻挡水汽)五个热雨(几中奥巴马)东非高原热草南美巴塔哥尼亚温带荒漠南美西部热沙延伸到赤道(寒流)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为主(太阳辐射)(2)经度地带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b)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c)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风坡的降水是“少-多-少”(即山腰降水量多)附图: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重要)5.山地垂直带谱其影响因素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因素(1)纬度:若海拔相当,纬度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多;纬度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做为必修一最后一部分内容,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对自然地理前面几章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因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地理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读图分析环节,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对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有了初步把握。

通过上一个课时《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水分和热量两个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因而,本节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学习,做到知识迁移。

三、教学目标1.认识山地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地域差异;2.理解山地垂直分异产生的原因;3.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归纳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四、教学设计思路1. 导入环节,课件展示2023年天山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荣登《国家地理》封面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通过开门见山的设问:什么是垂直地带性规律?为什么说“天山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导入新课。

2.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引导学生利用找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新课学习环节,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旧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回顾),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自主完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和成因学习;然后通过5个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步探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规律总结归纳的能力;探究活动结束后,以表格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课堂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最后,展示天山从山顶到山麓的景观图片及天山南坡北坡景观图片,感受天山垂直地域分异的直观表现,体会为什么天山会成为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达到呼应课堂导入环节的目的。

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结构呢?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

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

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而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自然综合体洪堡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将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严格的地理体系自然地理系统概念: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根据上述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地球表层这个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功能及其时间演化的规律性。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地理综合体沿确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2、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四种形式: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巨型构造体系引起的分异。

3、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三种形式:热力分带、海陆分异、地表形态的起伏分化。

4、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一般特性主要有:分层性,渗透性,地域性。

5、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个组成部分和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总体。

6、大陆水平地带性:在大陆纬度地带性及非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应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性。

主要表现形式:经向式、纬向式、斜交式。

7、大陆干湿地带性:大陆上随海陆格局而产生的干湿分异。

8、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9、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州)。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现代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地类型由一种属性向另一种属性转变的过程。

11、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按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的程度进行逐级划分或合并,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主要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一般的区划方法有:顺序划分和逐级合并。

12、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部的地带性分异。

13、省性:是地带性单位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

14、土地类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对同一级别的不同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15、土地类型结构:指某一区域,同一级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对比关系。

16、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美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等级系统是: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强化卷地理试卷(上)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答案 C
解析:图甲为梯田景观,这一景观产生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改变了自然环境中的地貌形态。

2答案 D
解析:图乙景观为西北地区的沙丘景观,该景观反映了当地干旱的气候,与之对应的野生植物叶子细小,以适应干旱的气候特点。

3答案 B
解析:该国位于大陆的西岸,其南部所处纬度为北纬30多度,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适宜栓皮栎树皮的采剥。

4答案 C
解析:该国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征,植被树叶表层有蜡质,具有耐旱的特征。

5答案 B
解析:甲为荒漠带,乙为草原带,丙为森林带,甲→乙→丙的变化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答案 A
解析:①②③都为森林带,但是森林类型不同,主要是受热量条件变化的影响。

7答案 D
解析:7区位于青藏地区,垂直分异明显。

8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知,5区中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6区东部为草原,中部为荒漠。

9答案 C
解析:从图1中看出Ⅰ为温暖半干旱性落叶阔叶林带,Ⅱ为温暖半湿润性松栎林带。

Ⅰ是半干旱、Ⅱ是半湿润,影响因素主要应是降水条件。

10答案 B
解析:Ⅲ处属于湿润性的植被,因此应是森林带,排除A、C、D项。

11答案 C
解析:从甲到丙纬度位置发生了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热量;乙地垂
直带谱的多少决定于当地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结合乙地南、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可判断出该地位于北半球,丙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2答案 A
解析:济南地区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淮河到北回归线之间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南地区是热带
季雨林带。

13答案 A
解析: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递变,在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以及基带是森林的高山地区都有分布。


热带地区,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在温带地区,从温带落叶阔叶林→温
带草原→温带荒漠,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而在高山地区则是垂直地带性。

14答案 C
解析:由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非洲北部,Ⅰ区冬季多雨是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Ⅱ区
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干旱少雨;Ⅳ附近海域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形成多雾区;而Ⅲ区纬度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多。

15答案 B
解析:阴影区域大部分位于北部冬雨区,属于地中海气候,种植最广泛的树种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6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反映了热量条件的变化。

C、F、G、H自然带分布区热量
条件中等,应位于温带地区;C→F→G→H自然带分布区干燥程度越来越大,反映了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
减少引起的经度地带性分异。

17答案 C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H位于温带地区,且干燥程度最大,应为温带荒漠带。

18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纬度地区不同高度上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体现了自然带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垂直分异规律。

19答案 A
解析:同一自然带是在相似的水热组合条件下形成的,低纬度地区山麓较高纬度山麓的温度高,而要与高纬
度地区山麓的自然带相同,只有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位置。

20答案 A
解析:我国30°N、100°E以西为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寒冷,所以植被较少。

21答案 B
解析:图中显示我国30°N、100°E以东地区,越往东叶面积指数越高,说明植被覆盖率越好,这与向东更接近海洋而水分条件越好有关,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规律)。

22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荒漠带生长积温达8 000℃,可能蒸发量达2 200 mm,年均温20℃,说明为热带,而年降水量为200mm左右,由此可知为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影响形成的;非洲热带荒漠带分布面积最广。

23答案 A
解析:图中显示生长积温、年均温等热量要素逐渐变化较明显,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24答案 C
解析:获取图中纬度和海拔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5答案 D
解析:图中显示纬度越低,山地林线海拔越高,说明气温是影响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

由材料中可知,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而生长期在气温较高的时期,故首要影响因素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而不是年平均气温。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26(10 分)
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四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四自然带南北更替,反映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2)题,东非高原虽跨越赤道,但受地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带,属于非地带性。

第(3)题,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与降水多有关。

答案:(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5分)
(2)非地带性地势高,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3 分)
(3)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因而雪线低。

(2分)
27(11分)
(1)该地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同时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两者的结合,形成世界上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也造就了一片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3分)
(2)乙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因此乙地形成了与甲地相同的热带雨林带。

(4分)
(3)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难以获得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4分)。

28( 15分)
解析:第(1)题,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其变化体现了以水分为主导因素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2)题,③处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与山脉对海洋水汽阻挡作用有关,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第(3)题,根据①自然带下面为针叶林即可判断。

第(4)题,丙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

(2)不符合,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它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

(3)C
(4)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

叶片常绿、坚硬,根系发达,具有耐旱的特征
29( 14分)
解析:第(1)题,由图中纬度位置,结合自然带的分布规律,①~⑤自然带分别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图中既有纬度的变化,又有
海拔高度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

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北纬60°附近
体现的是地带性分异,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而南纬60°附近是海洋,体现的是非地带性分异。

第(3)题,由图乙是沿46°S地形剖面图可知,该剖面位于南美洲南端,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A、B两侧的自然带差别很大,A地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地处于背风坡,降水少,属于温带荒漠带或温
带草原带。

答案:(1)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⑤为苔原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

(2)北纬60°附近是亚寒带针叶林带,而在南半球该纬度内全部是海洋。

(3)A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是温带荒漠带或温带草原带。

形成原因: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A地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在西
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或温带草原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