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成善之途”——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格塑造

“成善之途”——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格塑造的价值意义高金鹏摘要:孟子所希冀的理想人格在孔子“君子”理想人格内核“义”的羽翼上进一步展开,以“性善端”为基石,“大丈夫”为形象的孟子理想人格,集中了“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持志养气”等修养方法,更加形象化、具象化,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理想人格,对于当下国民的人格塑造,在激发人格主体意识、加强人的道德反思与自律、培养人的气节意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大丈夫”;孟子理想人格;人格塑造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23-03对于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提升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传统哲学的突出色彩就在于其人生论。
从先秦时期诸子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奠基时起,人生论就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部分而存在,关于人生的讨论不绝,如人生论中的人性论、义利之辨、人生理想、道德修养等等有关人的价值问题,在历代都被各个思想家青睐重视。
中国传统哲学中,孟子的人格理论对世人思想和文化观念有着显著的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提升,对于孟子人格理论审视和吸纳不可或缺。
一、中国古代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伦理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1]“化以成人”的道德观念在先秦时期逐渐确立,即如何通过教育和修养活动使人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
教育和修养活动,其实就是今天而言的“人格塑造”的过程,即践行和操守自己所预设的“理想人格”,通过提升修养,实现对恒定的道德价值的理想追求。
从中国传统人生论的观念来看,人格塑造的基本问题主要落在了以下三个方面:“人是什么”即“人性论”;“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即“理想人格”;“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即“修养论”。
以“人性论”为起点,“理想人格”为终点,“修养论”为路径,论证了人的道德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人的道德提供了一个内在合理的理论依据。
谈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谈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一、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条件(一)先天因素。
在气质与性格上,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先天差别。
这种差别是由父母因素、家庭因素、血缘和地缘因素等造成。
例如,抑郁质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心,这类人看不得别人受苦。
(二)后天因素。
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怎样做人,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为恶,这些观念的形成是从家庭起步的,因此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理想人格的形成和规范作用很大,它要求家庭中的成人对孩子不仅要进行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更主要的是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不仅要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方面的训练,更要进行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训练。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新三字经》第2页,广东教育出版社)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因为德智在全部教育过程中起统帅指导作用,它决定智育和其它教育的方向和道路。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学校教育的特点是规范性,学校是学生理想人格形成的主要场所。
学校教师不仅要讲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参加未来社会实践的本领,还要为学生指明社会规范好坏、是非的标准,指明社会行为的善恶、美丑、真假的标准,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感悟人生的能力,通过自我反思与实践,达到人格的净化与升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时刻在影响学生,都有学生在模仿,因此,学校教师不仅是学生智力心灵的工程师,更是学生人品人格的工程师。
二、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一)理想人格的塑造起步于人类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获得和自我在众人中的形象的关注,深化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重要性的感悟。
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们,对自我人格的塑造,首先表现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主动接触人,广泛交友,主动涉世是理想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
在涉世进程中态度热忱、和气诚恳、谦虚谨慎也是一种必要条件。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作者:孙婷婷丁成际来源:《理论导刊》2024年第01期摘要:理想人格的建构,实质是在日常伦理生活中探索成人之道,是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追问。
孟子对居仁由义的君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以及人伦之至的圣人形象的描绘,呈现了理想人格的基本样貌。
理想人格是自由且独立人格的典范,也是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内蕴感知是非的道德认知、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坚毅不屈的道德意志、人皆尧舜的道德信念和达济天下的道德行为,是塑造青年人格形象的精神内核。
新时代青年应在实践中涵育道德人格,以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觉悟、担当大任的道德抱负,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己力。
关键词:孟子;理想人格;道德人格;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中图分类号:D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1-0095-07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AHSKY2022D010);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研究”(2022jyjxggyj142);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研究”(2021jyxm0071)。
作者简介:孙婷婷(1997—),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丁成际(1975—),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建设与当代社会思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这是对时代的回应,也是对青年的期盼。
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样貌关涉其成人过程,而对成人之道的深层次追问便指向人格形象的培育。
人格是个体综合气质的反映,决定了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健全且独立的人格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
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

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引言: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对于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期间是我们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塑造理想人格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想人格的定义入手,探讨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塑造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一、理想人格的定义与内涵理想人格是指个体所追求和钟爱的高尚品质和道德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人在道德价值取舍中所选择和追求的人格特征。
理想人格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和道德准则,包括责任感、诚实守信、勇气、自律、正直、宽容等。
理想人格是我们与他人相处和发展的基准,也是我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社会价值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大学生理想人格是指大学生基于个体自身对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念,所形成的高尚品质和道德特征。
作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大学生要具备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追求卓越的学术品质:大学生应当具备追求卓越的学术品质,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学术研究上不断追求创新。
3. 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应当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4. 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应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适度锻炼身体,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5. 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应当具备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思考、独立决策和创新解决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并且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三、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
塑造理想人格需要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等方面进行。
1. 自我认知:大学生首先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价值观念。
略论《孟子》的理想人格

2017.04一、理想人格概述人格是指人在世界万物中的格位,主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和格式。
从实质来看,人格是对道德理想的体现,但与一般道德理想不同,人格理想是对人格的进一步转化,可以表现出具体的形态,成为人格典范。
理想人格就是在某一种文化中,受到人们极力推崇和尊重的人格范型,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特征。
理想人格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完美至善的,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它与现实人格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是人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表现为一定的超前性。
二、《孟子》对理想人格的阐释1.人性善《孟子》理想人格学说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性善”,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羞恶、恭敬以及是非“四心”,这可以看作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区别人与动物之间差异的主要特征。
这“四心”的延续就是其中道德修养的延续。
同时孟子也认为,如果人们主观的努力程度不够,或者是受到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都有可能会丧失“本心”。
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希望保持善的本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教育。
2.人皆可以为尧舜尧和舜作为我国古史中的圣明君主,受到古代以及当代人的仰慕,其思想道德已经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是理想人格的典范。
《孟子》中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其含义主要是尧、舜所具备的理想人格是可达到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与尧、舜相同的理想人格。
从中可以看出,孟子的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并以尧舜的理想人格为目标,提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修己、善其身孟子认为,如果想使社会和谐,那么社会中的所有个体都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这也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的“修己”“善其身”强调的都是在道德观念上注重自律和自重。
首先,人们如果想成为有道德的人,必须做到修己、善其身。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目标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吃喝需求的话,则与动物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人们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略论《孟子》的理想人格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蔡君52DOI:10.16412/ki.1001-8476.2017.11.026ywjszxk@修养,加强对良好品格的培养,塑造理想人格。
巴金构建理想人格形象的特征

巴金构建理想人格形象的特征人格是一个普通而复杂的概念,对它的解释各有不同,从伦理学的角度,人格是指“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1 ”这就是说,人格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是人处事为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准则,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格是个人自然心理和文化心理的总和,是现实的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本2 。
这说明人格的形成有各种因素,有生理基础、外部世界、文化观念的原因,最终才形成人的本质精神。
这种本质精神又转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
综合上述两种观念,人格就应该是在长期的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社会影响之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它对人的行为规范、人生态度起着强烈的制约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是一种社会文化学的解释,它反映在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任何作家都不能回避。
“没有人格的作家,就不能算好作家,没有思想的作品也不能算好作品,人格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
”3 歌德说的好:“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4但是不同的文化观念造成不同的人格品位。
作家只要生活在社会生态环境之下,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教育,就必定要形成一种文化观念,并以此来认识社会,左右自己的人生。
文化观念是作家对本传统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认同、整合之后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对作家的人生态度、创作倾向起着历史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1. 巴金理想人格的第一个特征――善良巴金从小是在“人类之爱”的熏陶下度过的。
母亲“爱一切的人”的思想对巴金的创作思想影响极为深刻。
“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在我的幼小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5 不仅如此,母亲还教巴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奴婢,怜恤他们” 6。
在巴金幼小的心灵里,母亲总是和爱结合为一体的,这对他一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巴金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常常提到这一点,《序》里说:“她给了这颗无所不爱的心,她教我爱人祝福人。
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
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
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
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
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
《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
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
大学生人格塑造

可持续发展对人格塑 造的挑战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 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气 候变化、社会不公等问题。这些挑战 要求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对人格塑 造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 了新的方向和动力。他们可以通过参 与环保活动、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等 方式,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 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同时 ,可持续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的职业 和产业领域,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 供了更多机会。
反思与成长
在实践中大学生应不断反思自己 的行为和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积极改进,促进个人成长和人 格完善。
04
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案 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培养创新精神
总结词
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详细描述
某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竞赛,自主设计并制作了一款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完成家庭服务、教育 辅导等多项任务,获得了多项专利和奖项。
03
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方 法与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人格 塑造至关重要,家长应创造一个 和谐、关爱、支持的家庭环境, 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温暖
和安全感。
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应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尊 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思 考、自主决策,培养他们的责任
感和自主性。
家庭期望
成功案例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总结词
通过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培养大学生 的自律和自主能力。
VS
详细描述
某大学生制定了详细的个人规划和时间表 ,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和志愿服务,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学金 。
成功案例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推荐]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9c38ad7c8d376eeafaa3125.png)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推荐]作者:陈兵当今心理学所说的人格一语,源出拉丁文persona,大略指由具有相当统合性与持久性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个人特质,亦即个人较为持久地表现出来的“社会自我”。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此“人心”应作人格解)。
出生不久的婴儿,尚无所谓人格,个个都是天真颟顸,活泼可爱,长大后却千差万别,有的成为伟人英雄,有的沦为恶棍罪犯。
人格如何形成?何以有种种不同?什么是合理的人格?人格是否可以自由塑造?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佛学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家独特的解答。
关于人格何以形成、何以有种种差别,西方心理学家有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格特质论和完全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学习而成的人格学习论两种对立的主张。
与两极对立的人格形成说相比较,佛学可谓持中道的人格形成论。
在佛学看来,人格的形成,应说以“根”为因,以境为缘,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此所谓“根”,指生来即具的秉性,是一种异熟果,有如植物的茎叶花果必从其根而生,人天赋的根性,是形成人性格的根本和起点。
从唯识学看,天赋的根性,无非是阿赖耶识中所藏的心、心所种子,及部分异熟果。
人格的形成或许与遗传因素有关,然遗传因素,或遗传因素的物质基础血型、染色体等,及成长环境,在唯识学看来也是宿世的业所感得的异熟果,属阿赖耶识相分,而所谓心、心所种子,也不过是宿世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习气,具有生起同类心理活动的潜在力量。
种子须遇缘才能出芽生根抽叶开花结果,先天的根性须在后天的生活中才能得表现,在表现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家庭、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熏染而增长或减弱、改变,不断种生现,现生种。
作为因缘所生法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自性,而是不断受熏、不断塑造的过程。
一个人人生各阶段的性格可能会有所不同,幼时因环境压抑而性格内向者,以后因得志可能转为外倾;凶恶的罪犯经改造可变成良善守法的好人;有操守者的革命者在金钱美色的诱惑腐蚀下可变成贪官墨吏;淳朴的山民走进城市后可变成狡诈的奸商;……如此等等,是生活中习见不鲜的现象。
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修养

社会的人 , 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体必须纳入群体( 社会 ) 之中 , 但这并不 会化的最高限度就是不让社会性取代个 体性。只有通过人在遵循社会
意味着要以 群体社会性 取代个人的 “ 个体 性” 将个体 纳入社会是为 尺度的前提下批 判性的实现个性的自由发 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 , 了在更高层次上保证和完善个人 的 个体性 。因为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 步 , 在当代大学生批 判性的完善自我个性的过程中 , 以下几点值得我们
个人必然的选择。许多大学 生毕业生的诸多社会适应不 良症正是由于 塑造成符合社会性的优秀个体 , 才有可 能实现 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修养。 他们未能很好的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
即在遵循社会尺度 的前提下 , 对社会尺度进行 积极 的扬弃 , 遵循但不盲
应该是人能动的去适应 社会的尺 度 , 而不是 社会来 全盘来 适应人 从于社会尺度 , 在不违背社会 尺度的 前提 下最大限度 的保持个 体的独 的尺度。在此我们并不回避 个体性 。 和 社会群体 性 间的矛盾 , 之 但 立性 , 立足于社会又用超越 社会的眼 光审视自我 。如 果说个人 遵循社 在更深更本质 的层面上个体与社会应该是对立统 一的辩证关系 。人是 会尺度进行社会化 的最低限度是不违背、 脱离社会尺度 , 不 那么个人社
乏理想、 科学的基本价值观念体 系和文化人格 。就此 , 本文在分析个人 与社会 关 系的基础上 , 出大学生理想人格修养过 程 中的 几个要 点和 提 个完善 自 我修养的办法, 希望以此帮助当代 大学生完善 自身的人格修养 。
【 关键词】 大学生 ; 理想; 人格修养 ; 内自省
高校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存在不足。尤其是大学生个人 的人 私 , 能成其私 ” 故 明确 了人与人 的相 互需要之后就明 白, 个人 的自由和
论儒道佛三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构成的意义

论儒道佛三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构成的意义摘要:君子、真人和菩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它们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格的构成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君子人格可以使大学生在人格构成上具有关怀他人、重情守信、文质彬彬等品格;真人人格可以使大学生在人格构成上具有宽容、豁达等品格;菩萨人格可以使大学生在人格构成上具有智慧、悲悯、愿望、意志等品格。
关键词:理想人格;君子;真人;菩萨;大学生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且结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在人格修养上分别有君子、真人和菩萨的目标,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多重人格, 根本上讲均是受此三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实际上,和对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的影响一样,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构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德育,就其基本方面来讲是成功的, 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目前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就是,我们在才、德问题上偏重了才的培养,而于德的一面则重视得还不够,在才的培养上又受工具理性的影响而偏重了其功利性和应用性的一面。
再者,尽管我们也耗费了极大的力气来进行德育,但我们的德育却因流于相对空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价值观的教育而使其成效不能令人满意。
对于以上不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关于理想人格的定位能够对我们起到一定程度的补救的作用。
一、儒家理想人格及其对大学生人格构成的意义《资治通鉴》上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1]。
就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定位可见,儒家是以德才结合为标准来定位人格的。
一般说来,尽管儒家也认为通过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实际上圣人的层次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就连孔子自己也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2]47,孔子的圣人的地位是后人追封的。
圣人的要求极难达到,小人或愚人的人格,又是为人所不齿的,故对儒家来说,其理想人格实际上是君子。
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价值评价

到我们 党的事业 的兴衰成败 ,关系到我们 国家 民主富强的实 现, 因此 , 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 不仅具有重大 的社会价值 , 更
二 、 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时代意义 构
、
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社会价值
构建 大学 生理想 人格 的社会价 值 ,一方 面 固然 是作为 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感。 “ ” 人 本身素质 的提升 , 重要 的还是从高等教育 的使命 和大 更 学生这一特定角色 的社 会责任去思考与定位 的。“ 大学生是 《 中共 中央关 于加强党 的执 政能力建设 的决定》 提出了
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价值评价
王 欣
225 ) 5 0 9
人格应该是我国高校德育的 目标取 向。“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 才 的地 方 , 高校德育要 以人为 中心 , 发展人 的德 性 , 指导人过
有德 性 的生 活 , 使人 心灵美好 , 行为合 宜 , 人际 和谐 , 守义应
变。”
化, 高素质的人 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人格 , 作为人成为 人 生追求 、 厌学 、 心理焦虑 、 抗挫能力弱等 , 比例呈明显上升 且 人的最高 “ 物”它体现的是人对 自身完善的憧憬与向往 , 趋 势。心理学家预言 , 价值 , 未来威胁大学生健康 的主要因素不是生
并且人格境界和理想将永远是指示人 的生命生生不息地超越 理疾病 , 而是心理疾病。 自身现有本质 的“ 航标 ” 。 《 国青年报 》曾经把现在 的大学生与古 代的太学生 相 中
十分 宝贵的人才资源 , 民族 的希望 , 是 是祖 国的未 来 。 目前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的新命题。“ 和谐社会” 的提出 , 是我 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 生 、 专科 生和研究 生约有 2 0 。 们党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 的发 展 , 00万 它表 明, 我国社 会 加强和改 进大学 生思想政 治教育 ,提高他 们 的思想 政治素 主义 现代化建设 的总布局已经 由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 、 社 质 ,把他们 培养成 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事业 的建设 者 和接班 会 主义 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三位 一体 ,提 升为包 人 , 于全面实 施科教 兴国 战略和人 才强 国战 略 , 对 确保 我 国 括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 只是量的增加 , 更 在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 于不败之地 , 保实现全 面建 设 重要的是认识 上的一 大飞跃 。和谐社会是社会 的各种要素 和 确
【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培育新时代理想人格

【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培育新时代理想人格【摘要】在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应注重自愿与自觉、自律与他律、德育与才育和重义与趋利等四个方面的统一。
【关键词】人格;理想人格;儒释道;马xx主义不管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还是在日常言语表述中,“人格”一词被广泛使用,从不同侧重点出发,人格含义众多,并未形成统一认识。
从词源学上讲,我国古代汉语中有“人性”、“品格”之类的词,却并未出现“人格”一词的连用。
“中文中的‘人格’这个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人格’一词则来自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
”我们通常认为,英文personality 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而persona一词最初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理想人格,指的是理想中的人格状态,针对现实人格而言,是一种超越人格,是一种想要达到而又很难达到的人格境界。
狭义地理解,理想人格是某一社会、某种文化中人们最为推崇的人格模型,它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
广义地理解,理想人格是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后的存在状态。
理想人格是各个时代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人格化身,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区域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间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理想人格不是唯一的,不存在普适性。
一、儒释道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影响至深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在社会领域呈现出来的面貌主要是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总体来讲是追求天人合一,具体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圣贤。
内圣的核心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要符合“仁”的标准,外王的核心就是实现社会理想,总的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圣贤的人格内涵标准不一,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必也圣乎”(《论语·雍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荀子认为“圣人者,人之所积也”,所以“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作者:刘登李娜娜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1期摘要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今天,人才的素质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日益显现其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意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17-01理想人格是对一个人的人格终极目标的设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
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人才梯队中的中坚力量,在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格危机”的状况下,大学生理想的塑造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历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它们作为与科学文化知识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实施,而人格正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理想人格是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的价值追求,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热切期望和要求,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思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培养,能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主动做好意思形态工作,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永远占据大学生的思想高地。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同样,真正的人才绝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容器,而是科学知识与理想人格和谐发展的时代精英,这样的人才才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的成长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之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生理发育和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孔子理想人格

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说起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学说,到底定义是如何,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法,没有标准的衡量范式。
一般看来,将孔子的“理想人格”定义为以下几个版本:第一种,最普遍的版本说法。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内仁外礼”的“仁一礼”人格。
之所以感觉上最为普遍,是因为其言简意赅,简单一句话,就将其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令人很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
第二种,比较详尽版本。
此版本为第一版本的扩展说,讲具体的“内仁外礼”扩展说明了一下,如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礼”统一的伦路到的为基础,以“圣人”和“君子”为主要模式,包含对“仁”“义”“礼”“智”“信”的综合要求,表现为“内圣外王”的人世型人格。
第三种,从较深入的精神层面上阐述的版本。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内涵、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和理想人格的层次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中,提出了立志、学习、克己和修己、内省等几种途径。
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对其概念上定义的版本,我自己就只写了这简单三个版本,而对其深刻的含义剖析,孔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详细含义的简单概述如下。
孔子对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格,包含着对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全面要求。
我简单的概括这五方面的要点来说明: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以一个圣哲胸怀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在他的理想人格里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孔子认为天地万物人为贵。
孔子认为仁之方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主张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尊重和同情。
第二,仁本身包含有义。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理想人格中要求中“仁”最为重要,它不是一个道德的重点,而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人的理想人格不是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能得到最终实现,而是在对“仁”的终生追求中完成的。
⑵义而对于“义”,孔子在义利关系上,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应把义放在首位,将利益放在第二位。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作者:郭亚斐来源:《党员生活》2018年第04期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素质。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一种理想化设计,指向于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主要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的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体现着做人的标准和道德的楷模。
具体来说,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某种文化精神或价值,而为人们尊崇和追求的人格。
理想人格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又是对现实的一种体现和反映,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关注理想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不仅设计了自己的理想人格的范式,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
在诸多理想人格的构建中,儒家理想人格最为完备,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一)基本模式:圣人、贤人、君子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有许多的不同称谓,诸如圣人、贤人、君子、仁人、大丈夫、成人等,儒家学者将其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序列。
首先是圣人。
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
圣人不仅博通万物,拥有超常的智慧,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天下为己任,泛爱民众。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尧、舜、禹、周公等都是圣人的典型代表。
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为的最高目标,但这种人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一般人很难做到。
其次是贤人。
贤人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
贤人德行高尚,才能出众,财产富足。
再次是君子。
君子是道德修养较为圆满之人。
君子人格与圣贤人格既有层次境界高低区别,又可以相达相通。
君子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修养修行达至贤人、圣人的境界。
因此,相对于圣贤人格,君子人格表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最为儒家所器重。
此外,还有一些理想人格模式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譬如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突出强调的是人的气质、气节,如浩然之气、正义之气、铮铮风骨,它是儒家各层次理想人格都要具备的一种精神风貌。
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

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大学是一个充满变化、发展和挑战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年轻人的成长阶段,这个时期是塑造一个人性格、价值观和态度的时期。
作为大学生,他们迫切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责任感和有理想的人。
那么,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如何塑造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大学生呢?理想人格的特征理想人格就是一个人所向往的、具有道德、精神和智力的高尚品质。
理想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作为大学生,在学术方面必须做到精益求精,永远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绩。
大学是知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阶段,每一个学科都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更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
第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理想品质之一就是道德高尚。
应该让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涵养道德风尚,具有内在的信念和情感,并承诺做出正确的行为,以及为了实现共同的价值和需要而奉献自己。
第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拥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可以让他有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可以在面对困难时不被打败。
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积极信念和进取心非常关键,他们需要始终保持自己的进取心和勇气。
第四,社交技能:一个人的社交技能是他可以与人顺利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大学生们往往需要与不同的人面对接触,如老师、同学、朋友、领导和学生会成员等等。
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才能有更多机会结交同侪、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深入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第一,跟随榜样:榜样是人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是我们认可的伟大人物,而且更是指引我们的灯塔。
大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榜样,可以促进他们成为成熟、优秀和理想的成年人。
第二,培养自我意识:自我认识是个体意识形态的基础,在塑造理想的人格时,需要自我意识。
要了解自己的个人特征和优缺点,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适时地补充自己短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第三,发挥积极思维:积极思维是发展理想人格的核心要素之一。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姓名:钟姣学号:20142206011035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凸现出来。
为此,正确看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
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助于启迪今天的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社会朝着健康、良性的轨道迈进。
【关键词】理想人格社会道德原因对策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具体含义及内容理想人格的树立和追求,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标准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必须表现在人的普遍人格层次的提高。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人的幸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历史已经证明,物质的丰富,仅仅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人的幸福将越来越多取决于自身人格的进化。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儒家学派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德、知、志、美是祟高的理想人格组成要素,真、善、美则是理想人格的有机统一。
他们励志追求以下五大理想人格境界:一、博爱为理想,仁义为核心的精神境界。
二、中庸风度。
即不为成见所拘,不为七情所困。
三、利他的精神。
四、重道轻利的情操。
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参政观。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如道家所主张的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与宁静恬淡的心理境界,就取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超然宁静的审美态度。
二、社会道德发展现状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
金庸小说中理想人格分析

金庸小说中理想人格分析内容摘要:金庸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引发着人们的思考!金庸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中阐发的价值观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能产生伦理上的认同感,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儒释道文化内涵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有着强烈的反映,这集中体现在他所塑造的融合了近儒近释近道的思想的理想人格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期从中挖掘出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所蕴涵的现代意义!关键词:理想人格儒释道文化理想自由意志一.理想人格的内涵金庸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又一代的读者,几乎成为华人世界的通行密码。
遍布世界的华人读者用他们痴迷沉醉的阅读热情,历久弥新的趣味欣赏,联想无穷的揣摩研究,把金庸小说遴选为伟大的作品,把金庸先生推上伟大作家的宝座。
而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又必然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之中。
金庸小说光彩熠熠地表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理想,它集中体现在其主角人物的人格内涵上。
在这些被充分理想化塑造的主角人物身上,充分表现着建立在传统文化理想之上的理想人格。
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是人格修养与能力充实成正比地增长,是行动能量与道德自律的动态平衡,特立独行的个性中包含着真纯的精神操守,卓绝超凡的个人力量循大善之义而纵横。
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侠客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把在利他的社会正义的行动求证各个人的存在价值作为自我实现最高境界的途径。
他们远离现实化了的利益结果,以高逸之隐这种传统士人们的理想生活状态来终结他们的成侠之旅!二.从儒道佛三个方面分析其理想人格金庸小说所钟情的理想人格不是一元决定论,不是某个单一价值方向的坚持,而是宽阔博大的融会并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儒释道文化内涵在其理想人格中有着强烈而集中的体现。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将儒与侠相提并论,列为难友,从而使无亲缘关系的儒与侠有了一定的内在联系。
教师理想人格塑造的认识

教师理想人格塑造的认识作者:张军概要:学校德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师德,教师崇高的人格修养是师德建设的根本。
尼采说:“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
教师要注重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以每个教师的理想人格以及和教师群体完美人格形成的良好氛围去感染、引导、教育学生。
对于人格,不同学科从不同视野,以不同的方式就其某一维度或侧面下了不同的定义。
人格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格的,它所下的定义涵盖了人格的全部本质、内涵和外延:“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动的综合。
”此定义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人格是全面整体的人,它既包含人的内在品质,又包含人的外在行为实践;第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具有持续性和一致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是相对的稳定,整体是变化的整体,所以人格具有可塑性;第三,人格是有特色的个人;第四,人格是一种内在动力组织,是人们行为实践的推动力量;第五,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吸收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结果。
理想人格是指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行为方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理想,并为人们所普遍推崇和肯定的人格模式。
理想人格的设定、宣传和推广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事关社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意义重大,因此每一社会群体都应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和推广。
教师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其理想人格的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
1 教师人格与德育的关系教师崇高的人格修养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提,在德育工作中,没有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渲染,一切道德行为规范、空洞说教都只能流于形式和空疏。
对于教育工作和教师人格的关系,各国教育都有精辟的论述: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德国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慧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师的重大作用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灵,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使学生喜爱并模仿优良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
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
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
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
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
《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
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
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更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考虑;不仅思考眼前利益,更为长远利益做打算。
如果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就减少人们再去为私利而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了。
2.《论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在《论语》中有很多都是提到理想人格,如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等,这些理想人格主要在《论语》中“仁”、“君子”、“修身”等讨论中有所体现。
分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论语》中“仁”所体现的人格“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09次。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畴,也是他和弟子谈论最多的一个范畴。
孟子对“仁”的阐释是:“仁也者,人也。
”;《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
”在《论语》中,“仁”更可谓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多种场合,孔子和弟子们也从多方面阐释了“仁”的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
由此可见,“仁”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人道理念和人性光辉,是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论语》中,“仁”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对己的,强调如何通过自身修养到达仁的境界;另一个面是对人的,强调如何推己及人。
然而对己是根本的,是推己及人的基础。
就好像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把自身的人格品质修养好,才能做到推己及人,最终成为“内圣外王”。
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循礼仪有什么用?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礼乐又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缺少了仁,礼与乐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也就没有用了。
相反,如果一个有仁的人,礼和乐的达成也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所以,“仁”才是实现礼、乐的内在支撑。
从此可以看得出,孔子对自身修养,对自身“仁”的重视程度。
在他眼里,“仁”是一个人人格修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达到了“仁”,不仅是自身人格的提升,也是推己及人的重要途径。
“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会经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会长久处于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智慧的人从仁中获利。
然而只有一个人的人格里面蕴含了“仁”,才有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不然安乐也只是短暂的。
孔子也主张一个人能坚守住仁,而不是为了从仁中有所获得才仁,“仁”应该是我们品质内部所具有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表面上一副好人脸色的人,很少会有仁德。
孔子认为,“仁”是在一个人内心的,恒定的品质,而不是在表面上伪装出来的,对人格塑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指导。
也道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不是虚伪的仁,而是内心实在的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假如立志于修行仁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这里更进一步说明了“仁”对人格塑造的积极意义,表明了“仁”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2)《论语》中“君子”所体现的人格君子,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大概有一百多处。
因为君子对于孔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和伦理范畴,寄托了孔子太多的人生理想。
在孔子看来,人生无非包括对内的追求和对外的追求两个方面,对内的追求是自我修身、完善人格;对外的追求是积极入世、建立功业,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内圣外王”的理念。
君子是人生自我完善和外在事功的有机统一体。
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是有价值诉求的。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价值诉求是丰富的、多层次的。
其中就有君子人格。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人格。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塑造。
在子贡问君子处,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认为君子应是行在言先,言随行后,即做事在说话前。
君子应该是谨慎说话,小心做事的,而非像当今的很多人一样立下很多宏愿,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了。
从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的小事修养人格渐渐就能完善我们的人格了。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应该遵循三条原则,即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人面对事情的时候过分的忧虑、迷惑和畏惧,导致我们和机会失之交臂,贻误了成功的时机。
所以,《论语》中君子的这些品质给我们人格的塑造以启示,指导我们培养坚韧不屈的人格。
使我们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还有“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君子不能像容器一样只有一种功能。
在孔子眼里,君子就应该是博学多才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技能,这样的观点也启发着我们不断学习进取,使自己的充实,向着君子这一人格标准进发。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即君子在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警戒自己:少年时,血气未定,自控能力较差,应该在娱乐贪玩方面警戒自己;壮年时,血气正旺,应该在争强好胜方面警戒自己;年老了,血气已衰,应在应该在贪图名利方面警戒自己。
孔子这段话告诉我们,追求君子人格,需要用一生去努力,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兴之所至,也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
所以《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不仅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而且要持之以恒。
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矛盾,找寻最佳办法让我们人格得以完善。
(3)《论语》中“修身”所体现的人格孔子认为,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他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多大区别,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他不仅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差异,而且探讨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或条件,完善人格的方法与途径。
所以,我们人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后天“修身”得来,通过学习修养身心对人格进行塑造。
孔子也特别注重修身来对人格形成造成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人生的伟大抱负,首先就得修身,只有通过修身,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了以后方可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中关于“修身”方法很多。
其中就有“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会反思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为人做事是不是做到忠心不二?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学到的东西是否复习了?孔子在这里就是传授了这样一种修身之道,对我们人格进行影响,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像孔子所做的那样,问问自己每天都过得是否问心无愧,那很长时间以后,我们的人格也一定后有所提升。
“见贤思齐焉,见不闲而内自省。
”意思是,看到闲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的缺点,看看自己若有和他同样的缺点就提醒自己加以改正。
通过这样的修身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在交往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别人优秀的品质,改正自己不好的性格,那人格的塑造也就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就选择那些好的方面来学习,不好的方面来改正。
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
我们也要知道修身所为的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说,修养自己严肃的对待工作,尊敬别人,修养自己使别人的到安宁快乐,使百姓得到安宁快乐。
修身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人格也就得以完善了,不仅这样的人不会对社会有危害,更会造福他人,造福百姓。
《论语》中关于修身的论述非常丰富,经常阅读,时时温习,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格的自我完善。
3.《论语》中传统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脱节的原因虽然《论语》中给了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理想人格修成的理论,但现实中的人格却是与理想人格存在着很大差距,或者可以说现实人格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那这些差距是怎样的,是怎么造成的这种差距,我们又应该怎么努力来弥合这样的差距呢?(1)《论语》中传统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现状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一种“家天下”式的“朝代”国家,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公我与私我的界限,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多将一个人的公我与私我真正分开,造成事实上的公我与私我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
《论语》中太过高尚的君子人格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形成一种信仰,约束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导致社会上很多人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安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情社会冷漠,人们形成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