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docx
高一一数学校本课程《趣味数学》
《趣味数学》目录第1课时集合中的趣题—“集合”与“模糊数学 (2)第2课时函数中的趣题—一份购房合同 (3)第3课时函数中的趣题—孙悟空大战牛魔王 (4)第4课时三角函数的趣题—直角三角形 (6)第5课时三角函数的趣题—月平均气温问题 (7)第6课时数列中的趣题—柯克曼女生问题 (9)第7课时数列中的趣题—数列的应用 (11)第8课时不等式性质应用趣题―两边夹不等式的推广及趣例 (13)第9课时不等式性质应用趣题―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15)第10课时立体几何趣题—正多面体拼接构成新多面体面数问题 (16)第11课时立体几何趣题—球在平面上的投影 (19)12课时解析几何中的趣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21)13课时解析几何中的趣题―最短途问题 (22)14课时排列组合中的趣题―抽屉原理 (23)15课时排列组合中的趣题―摸球游戏 (24)第16课时概率中的趣题 (25)第17课时简易逻辑中的趣题 (28)第18课时解数学题的策略 (31)第1课时 集合中的趣题——“集合”与“模糊数学”教学要求: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发表论文《模糊集合》,开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
二、 实例尝试,探求新知模糊数学是经典集合概念的推广。
在经典集合论当中,每一个集合都必须由确定的元素构成,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是明确的,这一性质可以用特征函数:(){)(,1)(,0A x A x A x ∈∉=χ来描述。
扎德将特征函数)(x A χ改成所谓的“隶属函数”,1)(0:)(≤≤x x A A μμ,这里A 称为“模糊函数”,()x A μ称为x 对A 的“隶属度”。
经典集合论要求隶属度只能取0,1二值,模糊集合论则突破了这一限制,()x A μ=1时表示百分之百隶属于A ;()x A μ=0时表示不属于A 还可以有百分之二十隶属于A ,百分之八十不隶属于A ……等等,这些模糊集合为对由于外延模糊而导致的事物是非判断上的上的不确性提供了数学描述。
(完整版)数学校本课程
“行知文化”校本课程南昌市桃花学校序言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
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
”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
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
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我们的“行知文化”校本课程方案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般项目和基本具体方案。
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本课程由李红杰、孙艳丽、李丽等老师具体负责实施。
本课程在七、八、九年级中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校本教材】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数学文化
【校本教材】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数学
文化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
数学文化
目录
总体规划…………………………………………………………
课程实施…………………………………………………………
第一节有趣的数学谜语………………………………………
第二节鸡兔同笼问题…………………………………………
第三节九宫图的应用…………………………………………
第四节大衍求一术……………………………………………
第五节让梨游戏………………………………………………
第六节幻方与魔阵……………………………………………
第七节数学中的简单逻辑推理问题…………………………
第八节欺骗眼睛的几何问题…………………………………
第九节抽屉原理的简单应用…………………………………
第十节帕斯卡三角形与道路问题…………………………
第十一节数独………………………………………………
第二部分课程实施
实施对象:高二学生
实施时间:校本选修课2
实施步骤:
分四步:1)自行研读,考虑2)合作探究、推理
3)老师指导、解答
4)创新运用、提高
实施计划:。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汇编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汇编一、前言高中数学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学生培养数理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档旨在整理和汇编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置高中数学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其中,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研究的内容,而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2.1 必修课程高中数学的必修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数与代数- 数的概念和运算- 代数式与方程-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 几何与变换- 空间与图形- 空间图形的位置与方向关系- 空间图形的相交与包含关系- 几何变换与图形- 相似与全等3. 函数与分析- 函数与关系- 函数的初等操作和初等函数- 函数的性质和应用2.2 选修课程高中数学的选修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向的内容:1. 进一步研究代数- 多项式函数与方程- 根式与无理数指数- 模与剩余定理2. 进一步研究几何- 角与角的三角函数- 平面向量- 立体几何3. 进一步研究函数与分析- 三角函数- 指数与对数函数- 导数与微分应用三、教学方法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讲解- 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原理和定理,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
2. 练巩固- 通过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数学建模- 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进行建模和分析。
4. 探究实验- 通过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研究资源学生在研究高中数学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种研究资源:1. 教科书-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章节和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巩固。
2. 参考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参考书,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提高解题能力。
3. 网络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数学知识的研究资料和题,进行在线研究和练。
4. 辅导班- 学生可以参加数学辅导班,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复资源。
高一一数学校本课程《趣味数学》-图文
高一一数学校本课程《趣味数学》-图文《趣味数学》目录第1课时集合中的趣题—“集合”与“模糊数学2第2课时函数中的趣题—一份购房合同3第3课时函数中的趣题—孙悟空大战牛魔王4第4课时三角函数的趣题—直角三角形6第5课时三角函数的趣题—月平均气温问题7第6课时数列中的趣题—柯克曼女生问题9第7课时数列中的趣题—数列的应用11第8课时不等式性质应用趣题―两边夹不等式的推广及趣例13第9课时不等式性质应用趣题―均值不等式的应用15第10课时立体几何趣题—正多面体拼接构成新多面体面数问题16第11课时立体几何趣题—球在平面上的投影1912课时解析几何中的趣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圈2113课时解析几何中的趣题―最短途问题2214课时排列组合中的趣题―抽屉原理2315课时排列组合中的趣题―摸球游戏24第16课时概率中的趣题25第17课时简易逻辑中的趣题28第18课时解数学题的策略31第1课时集合中的趣题——“集合”与“模糊数学”教学要求: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发表论文《模糊集合》,开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
二、实例尝试,探求新知模糊数学是经典集合概念的推广。
在经典集合论当中,每一个集合都必须由确定的元素构成,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是明确的,这一性质可以用特征函数:A某1,(某A)0,(某A)来描述。
扎德将特征函数A(某)改成所谓的“隶属函数”A(某):0A(某)1,,这里A称为“模糊函数”,A某称为某对A的“隶属度”。
A某=1经典集合论要求隶属度只能取0,1二值,模糊集合论则突破了这一限制,时表示百分之百隶属于A;A某=0时表示不属于A还可以有百分之二十隶属于A,百分之八十不隶属于A等等,这些模糊集合为对由于外延模糊而导致的事物是非判断上的上的不确性提供了数学描述。
由于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重基石,因此,模糊数学的概念对数学产生了广泛的影晌,人们将模糊集合引进数学的各个分支,从而出现了模糊拓扑、模糊群论、模糊测度与积分、模糊图论等等,它们一起形成通常所称的模糊数学,模糊数学是20世纪数学发展中的新新事物,它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方法上也未臻统一,它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完整版)数学校本课程
“行知文化”校本课程南昌市桃花学校序言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
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
”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
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
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我们的“行知文化”校本课程方案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般项目和基本具体方案。
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本课程由李红杰、孙艳丽、李丽等老师具体负责实施。
本课程在七、八、九年级中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一年级《校本课程》模板范例 (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基础梳理自测 ◇知识点全面讲解◇知识梳理1.生活中经常遇到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称为优化问题. 2.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优化问题→用函数表示的数学问题 ↓ ↓优化问题的答案←用导数解决数学问题思维拓展1.求解应用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数学模型和目标函数,把“问题情境”译为数学语言.要先找出问题的主要关系,并把问题的主要关系近似化、形式化,抽象成数学问题,再化归为常规问题,最后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求解.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往往忽略了数学语言和普通语言的理解和转换,从而造成了解决应用问题的最大思维障碍.运算不过关,就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对数学思想方法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则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此正需要我们依据问题本身提供的信息,利用所谓的动态思维,去寻求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并从中进行一番选择. 2.用导数解决几何问题 利用导数解决几何问题,往往是求体积、面积的最值,首先看清题意,分析几何图形的特征,设出变量,列出目标函数式,注明定义域,在转化为用导数求最值.若在定义域内只有一个极值,则这个极值变为最值. 3.用导数解决“费用最省”、“用料最省”型的优化问题,正确建立目标函数,利用导数求最值. 4.利润最大问题的求解经济中优化问题的解法:经济生活中,要分析生产的成本与利润及利润增减的快慢,以产量或单价为自变量很容易建立函数关系,从而可以利用导数来分析、研究、指导生产活动.正确表示出函数解析式,然后利用导数求最值,其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正确列出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基础自测1.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考点探究突破 ◇能力点各个击破◇题型一 面积、体(容)积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存在零点,如果存在,请求出.(1)3()x f x x+=;(2)2()24f x x x =++;(3)()23xf x =-;(4)3()1log f x x =-. 分析点拨:求函数()f x 的零点.⇒求方程()0f x =的根.解:(1)令30x x+=,解得3x =-,所以函数3()x f x x+=的零点是3x =-. (2)令2240x x ++=,由于2=2414120∆-⨯⨯=-<, 所以方程2240x x ++=无实数根, 所以函数2()24f x x x =++不存在零点. (3)令230x-=,解得2log 3x =.所以函数()23x f x =-的零点是2log 3x =. (4)令31log 0x -=,解得3x =,所以函数3()1log f x x =-的零点是3x =.规律方法:1.函数的零点是一个实数,当自变量取该值时,其函数值等于零.2.根据函数零点定义可知,函数()f x 的零点就是()0f x =的根,因此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零点,有几个零点,就是判断方程()0f x =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即函数()y f x =的零点⇔方程()0f x =的实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3.函数零点的求法:(1)代数法:求方程()0f x =的实数根; (2)几何法:与函数()y f x =的图象联系起来,图象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为函数的零点. 变式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存在零点,如果存在,请求出. (1)2()44f x x x =---;(2)2(1)(43)()3x x x f x x --+=-;(3)()45xf x =+; (4)5()log (1)f x x =+.题型二 判断函数零点及所在区间例2 (1)函数2()ln f x x x=-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是( )A .(1,2)B .(2,3)C. 1(1,)e和(3,4) D .(,)e +∞分析点拨:求()f a 和()f b 的值.⇒判断是否()()0f a f b <.(1) 解:∵(1)20f =-<,(2)ln 210f =-<, 又()f x 在(0,)+∞上为增函数. ∴在(1,2)内()f x 无零点,排除A. 又2(3)ln 303f =->, ∴(2)(3)0f f <,∴()f x 在(2,3)内有一个零点.∴选B. (2)若0x 是方程2xe x +=的解,则0x 属于区间( )A .(2,1)--B .(1,0)-C .(0,1)D .(1,2)分析点拨:2x e x +=的解.20xe x +-=的解.函数()2xf x e x =+-的零点.(2)构造函数()2xf x e x =+-,由(0)1f =,(1)10f e =->,显然函数()f x 是单调函数,有且只有一个零点,则函数()f x 的零点在区间(0,1)上,所以2x e x +=的解在区间(0,1)上.∴选C规律方法:1.确定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方法 确定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所在的区间时,通常利用零点存在性定理,转化为判断区间两端点对应的函数值的符号是否相反.2.判断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三个步骤(1)代:将区间端点代入函数求出函数的值. (2)判:把所得函数值相乘,并进行符号判断. (3)结:若符号为正且函数在该区间内是单调函数,则在该区间内无零点,若符号为负且函数连续,则在该区间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变式2(1)使得函数1()ln 22f x x x =+-有零点的一个区间是( ) A .(0,1) B .(1,2) C .(2,3) D .(3,4)(2)若0x 是方程131()2xx =的解,则0x 属于区间( ) A. 2(,1)3 B .12(,)23 C. 11(,)32D .1(0,)3题型三 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例3判断函数()2lg(1)2xf x x =++-的零点个数.分析点拨:方法一:计算(0)f 与(2)f .⇒确定()f x 在区间(0,2)内有零点.⇒判断()f x 的单调性.⇒()f x 零点的个数.方法二:重新构造函数()22xh x =-与()lg(1)g x x =+.⇒同一坐标系内作出()h x 与()g x 的图象.⇒()h x 与()g x 的图象交点的个数即()f x 零点的个数.解:方法一:∵(0)10210f =+-=-<, (2)4lg320f =+->,∴()f x 在(0,2)上必定存在零点,又()2lg(1)2xf x x =++-在(0,)+∞上为增函数.故()f x 有且只有一个零点.方法二: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22xh x =-和()lg(1)g x x =+的草图.由图象知()lg(1)g x x =+的图象和()22x h x =-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即()2lg(1)2xf x x =++-有且只有一个零点规律方法: 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方法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法一:直接求出函数的零点进行判断;法二:结合函数图象进行判断;法三:借助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判断.若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在区间(a ,b )上单调,满足f (a )·f (b )<0,则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有且仅有一个零点,如图所示.变式3判断函数12()log f x x x =-的零点个数.题型四 二次函数的零点分布问题例4关于x 的方程22(1)10ax a x a -++-=,求a 为何值时:(1)方程有一正一负根; (2)方程两根都大于1.解:令2()2(1)1f x ax a x a =-++-方程有一正一负根时,()f x 对应的图象只有如图(1)、(2)两种情况因此()f x 有一正一负根等价于0(0)0a f >⎧⎨<⎩,或0(0)0a f <⎧⎨>⎩解得01a <<.所以01a <<时,方程有一正一负根. (2)方程两根都大于1时,()f x 对应的图象只有如图(3)、(4)两种情况.因此()0f x =两根都大于1等价于002(1)12(1)0a a a f >⎧⎪∆>⎪⎪+⎨>⎪⎪>⎪⎩,或002(1)12(1)0a a af <⎧⎪∆>⎪⎪+⎨>⎪⎪<⎪⎩ 解得a ∈∅.所以不存在实数a ,使方程两根都大于1.规律方法:解决有关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构造相应的二次函数,转化为函数零点所在区间问题.(2)结合函数的大致图象考虑四个方面:①∆与0的大小;②对称轴与所给端点值的关系;③端点的函数值与零的关系;④开口方向. (3)写出由题意得到的不等式(4)由得到的不等式去验证图象是否符合题意,这类问题充分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也体现了方程的根就是函数的零点.在写不等式时要注意条件的完备性.(5)几类常见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情况需满足的条件(只讨论0a >的情况,0a <时可变形为0a >的情况).变式4已知关于x 的二次方程222x mx m ++ 10+=,求m 为何值时?(1)方程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2)内;(2)方程两根均在区间(0,1)内.演练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培养能力◇基础训练1.函数2()34f x x x =--的零点是( )A .1,4-B .4,1-C .1,3D .不存在2.若函数2()2f x x x a =++没有零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a < B .1a > C .1a ≤ D .1a ≥3.二次函数2y ax bx c =++中,0a c <,则函数零点的个数是________.4.函数2()2f x ax ax c =++(0)a ≠的一个零点为1,则它的另一个零点是________. 5.方程lg x +x -1=0有________个实数根. 6.已知函数2()3(1)f x x m x n =++++的零点是1和2,求函数log (1)n y mx =+的零点.能力提升1.函数()32xf x x =+-的零点所在的一个区间是( )A .(2,1)--B .(1,0)-C .(0,1)D .(1,2)2.已知0x 是函数13()2log x f x x =-的零点,若100x x <<,则1()f x 的值满足( )A .1()0f x >B .1()0f x <C .1()0f x =D .1()0f x >与1()0f x <均有可能3.函数31()()2xf x x =-的零点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无数个4函数221y x ax a =-+-有一个零点大于1,一个零点小于1,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5.3log 3x x +=的解所在的区间是(,1)k k +,则整数k =________.6.2()log 2f x x x =-+的零点的个数.7.32()22f x x x x =--+的零点,并画出其简图.8.22()(2)3f x x k x k k =--++5+有两个零点,(1)若函数的两个零点是1-和3-,求k 的值; (2)若函数的两个零点是α和β,求22αβ+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1.()0f x =;x 2.实数根;横坐标 3.()()0f a f b<;()0f c = :1.函数的零点是一是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当自变量取该值时,其函数值等于0.2.不是,如函数1y x=就没有零点. 3.3 4.1:(1)令2440x x ---=,解得2x =-,所以函数的零点为2x =-.(2)令2(1)(43)03x x x x --+=-,解得1x =,所以函数的零点为1x =.(3)令450x +=,则450x =-<,即方程450x +=无实数根,所以函数不存在零点.(4)令5log (1)0x +=,解得0x =,所以函数的零点为0x =.:(1) 函数()f x 的图象在(0,)+∞上连续不断,且(2)ln 21ln 10f e =-<-=,11(3)ln 3ln 022f e =->->∴(2)(3)0f f <.故选C.(2)构造函数131()()2xf x x =-.由于1133111()()()0323f =->1132111()()()0222f =-<, 所以函数f (x )的零点在区间11(,)32,即011(,)32x ∈. 故选C.变式 3 :设112log y x =,2y x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112log y x =和2y x=的图象仅有一个交点,所以函数12()log f x x x =-有一个零点. 变式4 :设2()221f x x mx m =+++. (1)函数()f x 的零点分别在区间(1,0)-和(1,2)内,由图(7)可知, 应满足:(0)210(1)20(1)420(2)650f m f f m f m =+<⎧⎪-=>⎪⎨=+<⎪⎪=+>⎩ 121256m m R m m ⎧<-⎪⎪∈⎪⎪⇒⎨<-⎪⎪⎪>-⎪⎩∴5162m -<<- 所以当5162m -<<-时,方程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2)内.(2)函数f (x )的两零点均在区间(0,1)内,由图(8)可知,2(0)210(1)420(2)4(21)001f m f m m m m =+>⎧⎪=+>⎪⎨∆=-+≥⎪⎪<-<⎩ 121212,1210m m m m m ⎧>-⎪⎪⎪>-⇒⎨⎪≥+≤-⎪⎪-<<⎩或∴1122m -<≤- 所以当1122m -<≤-时,方程两根均在区间(0,1)内. 基础训练:1. 解析:函数f (x )=x 2-3x -4的零点就是方程x 2-3x -4=0的两根4与-1. 答案:B2. 由题意知,Δ=4-4a <0,∴a >1. 答案:B3. ∵a ·c <0,∴Δ=b 2-4ac >0.∴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则函数有两个零点. 答案:24. ∵a ≠0,∴此函数为二次函数,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x 2=-2aa =-2,∴x 2=-3.答案:-35.由原方程得lg x =-x +1,问题转化为函数y =lg x 的图象与函数y =-x +1的图象交点的个数.作出相应函数的图象,如图:由图可知,有一个交点,故原方程有且仅有一个根. 答案:16. 由题可知,f (x )=x 2+3(m +1)x +n 的两个零点为1和2. 则1和2是方程x 2+3(m +1)x +n =0的两根.可得⎩⎪⎨⎪⎧1+2=-3m +11×2=n ,解得⎩⎪⎨⎪⎧m =-2n =2.所以函数y =log n (mx +1)的解析式为y =log 2(-2x +1),要求其零点,令log 2(-2x +1)=0,解得x =0.所以函数y =log 2(-2x +1)的零点为0.能力提升:1. f (0)=-1<0,f (1)=2>0,且函数f (x )=3x+x -2的图象在(0,1)上连续不断. 答案:C2. 由于f (x )在(0,+∞)上是增函数,所以f (x 1)<f (x 0)=0. 答案:B3. 作出y =x 3与y =⎝ ⎛⎭⎪⎫12x 的图象,如图所示,两个函数的图象只有一个交点,所以函数f (x )只有一个零点.故选B.答案:B4. ∵二次函数y =x 2-2ax +a -1的开口向上,又其一个零点大于1,另一个零点小于1.∴当x =1时,其函数值小于零,即:12-2a ×1+a -1<0,∴a >0. 答案:a >05. 方程为log 3x +x -3=0,设f (x )=log 3x +x -3, ∵f (2)=log 32-1<0,f (3)=1>0,即f (2)·f (3)<0,∴函数在(2,3)内存在零点,∴k =2. 答案:26. 令f (x )=0,即log 2x -x +2=0,即log 2x =x -2. 令y 1=log 2x ,y 2=x -2. 画出两个函数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所以函数f (x )=log 2x -x +2有两个零点. 7.令f (x )=x 3-2x 2-x +2=0, 则有x 2(x -2)-(x -2) =(x +1)(x -1)(x -2)=0, ∴函数f (x )的零点为-1,1,2. 又f (0)=2>0,根据函数零点的性质可知在区间(-1,1)内,f (x )>0;在区间(-∞,-1)内,f (x )<0;在区间(1,2)内,f (x )<0;在区间(2,+∞)内,f (x )>0.其图象如图所示.8. (1)∵-1和-3是函数f (x )的两个零点,∴-1和-3是方程x 2-(k -2)x +k 2+3k +5=0的两个实数根.则⎩⎪⎨⎪⎧-1-3=k -2,-1×-3=k 2+3k +5, 解得k =-2.(2)若函数的两个零点为α和β,则α和β是方程x 2-(k-2)x +k 2+3k +5=0的两根,222235(2)4(35)0k k k k k k αβαβ+=-⎧⎪=++⎨⎪∆=--++≥⎩则222()2αβαβαβ+=+-2106k k =---443k -≤≤-∴22αβ+在区间⎣⎢⎡⎦⎥⎤-4,-43上的最大值是18,最小值是509,即α2+β2的取值范围为⎣⎢⎡⎦⎥⎤509,18.。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高中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高中
课题: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教学目标:
1. 理解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包括各项系数、次数、同类项等;
2. 掌握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能够解决与多项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多项式的基本概念;
2. 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难点:
1. 化简复杂多项式;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项式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项式的示意图及相关实例;
2. 学生准备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多项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每个项的含义和特点。
二、讲解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1. 多项式的定义、各项系数、次数、同类项的概念;
2. 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多项式的运算技巧。
三、综合应用:
1. 综合运用多项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练习解决相关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
四、总结反思: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反思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扩展延伸:
1. 学生自主探究多项式的特殊性质;
2. 学生尝试用多项式解决高级问题。
教学反思:
本课程教学全面覆盖了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练和实际问题解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延伸学习上多加引导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完整版)数学校本课程
“行知文化”校本课程南昌市桃花学校序言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
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
”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
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
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我们的“行知文化”校本课程方案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般项目和基本具体方案。
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本课程由李红杰、孙艳丽、李丽等老师具体负责实施。
本课程在七、八、九年级中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新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新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以满足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需求。
该方案经过精心设计,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课程目标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高中阶段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数学模型建立和应用的能力。
课程内容高中数学基础1. 数与代数- 实数与复数- 数列与数列的极限- 集合与函数- 线性方程与线性不等式2. 几何与三角学- 几何变换- 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3. 统计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统计指标与图表- 概率与统计推断高中数学拓展1. 数学分析- 函数与极限- 导数与微分- 积分与定积分- 微分方程2. 离散数学- 集合与命题逻辑- 图论与网络- 代数系统与组合数学3. 运筹学与优化方法- 线性规划与整数规划- 图论应用- 优化方法与应用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讲解、示范、实践等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独立思考和讨论;-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情景教学和案例分析。
2. 评估方式- 组织期中与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定期进行作业与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通过课堂参与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态度和能力发展。
研究资料与辅导1. 选用专业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和题集等;2. 提供在线研究资源和电子辅导材料,方便学生自主研究和巩固知识。
以上是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数学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在数学领域的成长与发展。
高中数学的校本课程(整理)
竞赛讲座一 函数的性质第一讲 函数的单调性一.学习目标会判断较复杂的函数的单调区间,能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决最值问题及解不等式、解方程。
二.知识要点单调性的定义,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抽象函数的单调性 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1)(x log )1( 4)13()(x x a x a x f a 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A )(0,1)(B )1(0,)3(C )11[,)73(D )1[,1)7【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1(log )(>=x x x f a 在),1(+∞上为减函数,所以10<<a ①,)1(4)13()(<+-=x a x a x f 在)1,(-∞上为减函数,所以013<-a ②,且当1=x 时,1log 41)13(a a a ≥-⨯- ③,由①②③得答案为C.例2 已知函数x x x f -+=1)(,判断该函数在区间[),0∞+上的单调性,并说明理由.【讲解】用定义判断。
设0≤1x <2x ,)()(21x f x f -=11+x −1x −12+x +2x =112121+++-x x x x +1212x x x x +-=(1x −2x )(11121+++x x −121x x +)∵1121+++x x >12x x +>0,∴11121+++x x <121x x +又∵1x <2x ∴(1x −2x )(11121+++x x −121x x +)>0∴)()(21x f x f > ∴该函数在区间[),0∞+上的单调递增。
例3. 已知f ( x )=-x 2 + 2x + 8,g ( x ) = f ( 2-x 2 ),求g ( x )的单调增区间. 【讲解】很明显这是一个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所以应“分层剥离”为两个函数t =-x 2+2 ① y = f ( t ) =-t 2 + 2t + 8 ②对于②f ( t ) =2)1(--t +9,可知当)1,(-∞∈t 时是增函数,当),1(+∞∈t 时是减函数。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课程名称:高中数学课时安排:每周4课时任课教师:XXX教材版本:XXX教学目标:1. 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能够进行复杂代数式的化简和变形;2. 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3. 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能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 掌握向量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够解决平面向量的相关问题;5. 熟练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函数的极值、单调性、奇偶性等;6. 能够应用微积分概念解决相关应用问题。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周:代数式的基本概念及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多项式的加减乘除、因式分解等- 教学活动:讲解示范,课堂练习第二周: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判别式、应用等-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课堂练习第三周:三角函数-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及相关公式- 教学活动:示范演练,实例分析第四周:平面向量- 教学内容:平面向量的定义、基本运算法则及应用问题- 教学活动:案例练习,实际问题解决第五周: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内容:函数的极值、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及应用- 教学活动:图表分析,案例练习第六周:微积分初步- 教学内容: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导数、积分及应用- 教学活动:问题解决,课后作业评价与考核:1. 平时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30%2. 作业与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3. 期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教学参考资料:1. 《高中数学教程》2. 《高中数学必修教材》3. 《高中数学理论与实践》备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案内容和教学安排可能会有所调整。
高一一数学校本课程《趣味数学》
高一一数学校本课程《趣味数学》《趣味数学》目录第1课收藏中有趣的问题-“收藏”和“模糊数学时间不等式的性质应用于有趣的主题D,两边之间不等式的推广和有趣的例子??13类9不等式性质的应用有趣的主题D-平均不等式的应用15第10课立体几何的有趣主题-由规则多面体拼接形成的新多面体的面数朗斯?16第11课立体几何的有趣话题-球在平面上的投影1912 D班解析几何的有趣话题魔幻莫比乌斯圆2113班D最短距离问题中解析几何的有趣话题2214学时安排和组合D抽屉原理中的有趣问题2315学时的有趣话题D触球游戏第16课概率中的24个有趣话题第17课简单逻辑中的25个有趣问题第18课28个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311-数学1课的“一组有趣的问题”教学要求: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及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介绍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发表论文《模糊集合》,开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
二、尝试用例子来探索新知识模糊数学是经典集合概念的推广。
在经典集合论当中,每一个集合都必须由确定的元素构成,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是明确的,这一性质可以用特征函数:A.十、1,(x?A)0,(x?A)。
ZAD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a(x)改成所谓的“隶属函数”a(x):0??a(x)?1.这里一个叫做“模糊函数”,?A.十、它被称为X到a的“成员”。
ax=1经典集合论要求隶属度只能取0,1二值,模糊集合论则突破了这一限制,100%从属于某个;?A.x?=0表示它不属于a,20%可以属于a,80%不属于a??等等,这些模糊集对于由扩展模糊性引起的事情是对的和错的判断上的上的不确性提供了数学描述。
由于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重基石,因此,模糊数学的概念对数学产生了广泛的影晌,人们将模糊集合引进数学的各个分支,从而出现了模糊拓扑、模糊群论、模糊测度与积分、模糊图论等等,它们一起形成通常所称的模糊数学,模糊数学是20世纪数学发展中的新新事物,它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方法上也未臻统一,它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
门头沟区大峪中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学科类课程名称数学中的波利亚思想研究教学材料有关书籍网络资源主讲教师李传奇授课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时间2009.11—2010.2课程目标或意图(全面、适当、清晰)1.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了解波利亚思想对数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使学生初步了解波利亚思想的基本内涵。
3.体会波利亚思想对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4.加深对现代数学思想的理解。
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要求课程内容详细、重点明确,活动安排从易到难、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本教学内容是通过介绍波利亚数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来给学生灌输波利亚思想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发现、数学的猜想、以及怎样解题的本质。
活动安排:本专题内容通过介绍波利亚的数学思想,结合一些实例分析数学的猜想、数学的发现、及怎样解题。
课程实施说明(要求分条陈述:涉及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1.组织有针对性的题目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2.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主要以“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课堂授课3.在探索交流过程中充分体验波利亚数学思想对数学发展的作用,从中体会数学的发展,培养对数学情感4.场地:班级5.设备:电子多媒体6.按学校安排课时上课课程评价方案(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等)1.根据平时考勤,课堂探究交流的认真情况及发表言论的态度进行考评2.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3.阶段总结材料的上交及质量情况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评价意见主任签字:年月日门头沟区大峪中学校本课程申报表课程类型学科类课程名称波利亚数学思想研究教学材料有关书籍及网络资源主讲教师李传奇授课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时间2009.11—2010.2教师专长教学所教学科数学现任年级高一教师学历研究生教师职称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师教龄 27年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目标及内容:1.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了解波利亚数学思想对数学发展的作用。
【校本教材】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一数学校本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一数学校本教材集合与容斥原理集合是一种基本数学语言、一种基本数学工具。
它不仅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课,而且是整个数学的基础。
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高中数学起始课的水平上,而要随着数学学习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自觉使用集合语言(术语与符号)来表示各种数学名词,主动使用集合工具来表示各种数量关系。
如用集合表示空间的线面及其关系,表示平面轨迹及其关系、表示方程(组)或不等式(组)的解、表示充要条件,描述排列组合,用集合的性质进行组合计数等。
一、学习集合要抓住元素这个关键例1.设A={X∣X=a2+b2,a、b∈Z},X1,X2∈A,求证:X1X2∈A。
分析:A中的元素是自然数,即由两个整数a、b的平方和构成的自然数,亦即从0、1、4、9、16、25……,n2,……中任取两个(相同或不相同)数加起来得到的一个和数,本题要证明的是:两个这样的数的乘积一定还可以拆成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和的形式,即(a2+b2)(c2+d2)=(M)2+(N)2,M,N∈Z 证明:设X1=a2+b2,X2=c2+d2,a、b、c、d∈Z.则X1X2=(a2+b2)(c2+d2)=a2c2+b2d2+b2c2+a2d2=a2c2+2ac·bd+b2d2+b2c2-2bc·ad+a2d2=(ac+bd)2+(bc-ad)2又a、b、c、d∈Z,故ac+bd、bc-ad∈Z,从而X1X2∈A练习:1.设两个集合S={x|x=12m+8n,m,n∈Z},T={x|x=20p+16q,p,q∈Z}.求证:S=T。
2.设M={a|a= x2-y2,x,y∈Z}.求证:(1)一切奇数属于M;(2)4k-2(k∈Z)不属于M;(3)M中任意两个数的积仍属于M。
3.已知函数f(x)=x2+ax+b,a,b∈R,且A={x|x=f(x)},B={x|x=f[f(x)]}.(1)求证:A B;(2)若A={-1,3}时,求集合B.二、集合中待定元素的确定例2.已知集合M={X,XY,lg(xy)},S={0,∣X∣,Y},且M=S,则(X+1/Y)+(X2+1/Y2)+……+(X2002+1/Y2002)的值等于().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求出X和Y的值,而X和Y分别是集合M与S中的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教案王乐教学目的1.通过分析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让学生明确数学思维具有变通性.3.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 :1.明确数学思维的特点 ,并能合理的加以应用 .2.明确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3.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技巧.难点 :对数学思维的特点的理解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数学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要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要想在解题过程中灵活的变通需做到 :(1)善于观察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
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
接下来 ,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例 1已知 a,b,c, d 都是实数,求证 a 2b2 c 2 d 2( a c) 2(b d ) 2 .思路分析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yA(a,b)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
根据其特点,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
证明不妨设 A(a,b), B(c, d ) 如图1-2-1所示,B( c, d )则 AB(a c) 2(b d ) 2 .图 1 - 2x-1OA a2b2 , OB c 2 d 2 ,在OAB 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OA OB AB 当且仅当 O 在 AB 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a2 b 2c2 d 2(a c) 2(b d) 2 .例2已知二次函数 f ( x) ax2bx c 0(a0), 满足关系f (2 x) f (2 x) ,试比较 f (0.5) 与 f () 的大小。
思路分析由已知条件 f (2 x) f ( 2x) 可知,在与x 2 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 x 2 对称,又由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
解(如图1-2-2)由 f (2x) f (2x) ,知f ( x) 是以直线x 2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它与 x 2 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
2 0.5 2 f (0.5) f ( )yO2x图 1-2-2( 2)善于联想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
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
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征,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联想,将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
同样我们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如何联想 .x y2例 1 解方程组.xy3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2 ,这两个数的积为3。
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x 、y 是一元二次方程 t 2 2t 3 0 的两个根,所以x1或x 3.可见,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
y 3y1例2若( z x)24(x y)( y z) 0,证明:2 y x z.思路分析此题一般是通过因式分解来证。
但是,如果注意观察已知条件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似。
于是,我们联想到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证题。
证明 当 x y 0 时,等式 ( zx) 2 4( x y)( y z) 0可看作是关于 t 的一元二次方程( x y)t 2(z x)t( y z) 0 有等根的条件,在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个相等实根是1 ,根据韦达定理就有:y z 2 y x zx1 即y若 xy 0 ,由已知条件易得 z x 0, 即 x y z ,显然也有 2 y x z .( 3) 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数学家 G .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 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
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
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
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 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 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
在解题时,观察具体特征,联想 有关问题之后,就要寻求转化关系。
例 1 如果函数f ( x) x 2 bx c 对任意实数t 都有 f(2+t)=f(2-t) ,比较f(2),f(1),f(4) 的大小关系解析 转化为在同一个单调区间上比较大小问题.由 f(2+t)=f(2-t) 知 f(x) 的对称轴为 x=2.∴f(x) 在[ 2,+∞)上为单调增函数 . f(1)=f(2 × 2-1)=f(3),∵f(2)<f(3)<f(4) , ∴f(2)<f(1)<f(4).例 2已知非空集合A={x|x2-4mx+2m+6=0, x∈ R} ,若A R求实数 m的取值范围 (R-表示负实数集,R+表示正实数集).解设全集U={m|=16m2-8m-24≥0}3m m1或m.2方程 x2-4mx+2m+6=0 的两根均非负的充要条件是m U ,3 .4m0,可得 m22m60,∴ A R时,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m m 3 .2∴ A R时,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 {m|m ≤ -1}.思维变通性的对立面是思维的保守性,即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用同一种思维方法解决若干问题以后,往往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
它表现就是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使思维受到限制,它是提高思维变通性的极大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
综上所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转化,是数学思维变通性的具体体现。
要想提高思维变通性,必须作相应的思维训练。
第二课时数学解题思维过程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从经过探索思路,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在数学中,通常可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题。
包括认清习题的条件和要求,深入分析条件中的各个元素,在复杂的记忆系统中找出需要的知识信息,建立习题的条件、结论与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为解题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寻求解题途径。
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尽可能将习题化为已知类型,选择最优解法,选择解题方案,经检验后作修正,最后确定解题计划。
第三阶段是实施计划。
将计划的所有细节实际地付诸实现,通过与已知条件所选择的根据作对比后修正计划,然后着手叙述解答过程的方法,并且书写解答与结果。
第四阶段是检查与总结。
求得最终结果以后,检查并分析结果。
探讨实现解题的各种方法,研究特殊情况与局部情况,找出最重要的知识。
将新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所以:第一阶段的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的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的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的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在制定计划寻求解法阶段,最好利用下面这套探索方法:(1)设法将题目与你会解的某一类题联系起来。
或者尽可能找出你熟悉的、最符合已知条件的解题方法。
(2)记住:题的目标是寻求解答的主要方向。
在仔细分析目标时即可尝试能否用你熟悉的方法去解题。
(3)解了几步后可将所得的局部结果与问题的条件、结论作比较。
用这种办法检查解题途径是否合理,以便及时进行修正或调整。
(4)尝试能否局部地改变题目,换种方法叙述条件,故意简化题的条件(也就是编拟条件简化了的同类题)再求其解。
再试试能否扩大题目条件(编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并将与题有关的概念用它的定义加以替代。
通过以下探索途径来提高解题能力:(1)研究问题的条件时,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可画出相应图形或思路图帮助思考。
因为这意味着你对题的整个情境有了清晰的具体的了解。
(2)清晰地理解情境中的各个元素;一定要弄清楚其中哪些元素是给定了的,即已知的,哪些是所求的,即未知的。
(3)深入地分析并思考习题叙述中的每一个符号、术语的含义,从中找出习题的重要元素,要图中标出(用直观符号)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并试着改变一下题目中(或图中)各元素的位置,看看能否有重要发现。
(4)尽可能从整体上理解题目的条件,找出它的特点,联想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题目。
(5)仔细考虑题意是否有其他不同理解。
题目的条件有无多余的、互相矛盾的内容是否还缺少条件(6)认真研究题目提出的目标。
通过目标找出哪些理论的法则同题目或其他元素有联系。
(7)如果在解题中发现有你熟悉的一般数学方法,就尽可能用这种方法的语言表示题的元素,以利于解题思路的展开。
(5)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并将与题有关的概念用它的定义加以替代。
(6)分解条件,尽可能将分成部分重新组合,扩大骒条件的理解。
(7)尝试将题分解成一串辅助问题,依次解答这些辅助问题即可构成所给题目的解。
(8)研究题的某些部分的极限情况,考察这样会对基本目标产生什么影响。
(9)改变题的一部分,看对其他部分有何影响;依据上面的“影响”改变题的某些部分所出现的结果,尝试能否对题的目标作出一个“展望” 。
(10)万一用尽方法还是解不出来,你就从课本中或科普数学小册子中找一个同类题,研究分析其现成答案,从中找出解题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