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典案例与案例研究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应对各种经济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在某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情况良好,但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稳定物价,该国的中央银行决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
提高利率会使得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意愿降低。
企业可能会减少扩张计划,推迟新的项目投资,这会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增长速度放缓。
对于个人而言,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的贷款成本上升,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减少。
随着投资和消费的减少,总需求下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再那么旺盛,物价上涨的压力得到缓解。
但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货币政策在调节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
如果货币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如果力度不够,又无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案例二:经济衰退与财政政策另一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飙升。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政府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并实施减税措施。
政府增加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建筑工人、教师、医生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减税政策则使得企业的负担减轻,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研发创新和雇佣员工。
企业的活力得到激发,生产和投资逐渐恢复,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如果长期无法扭转,可能会影响国家的财政健康和信用评级。
案例三:国际贸易与汇率政策某一以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升值。
货币升值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
出口企业面临困境,订单减少,不得不裁员或降低成本。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身边的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一)中国古典故事中的经济学1.1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
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
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
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息: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
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
这时候占据北京的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
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
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
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
吴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万般无奈之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
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
经济学案例分析 (1)
经济学案例分析价格管制的例子1、一套房子的房东把房子出租,在市场自由运作之下,能收到的月租是1000元,然而政府为了让穷人也能租得起房子,强行规定房租只能是800元。
如果你是房东,你将如何应对?答:“钥匙金”、“鞋金”、“签约费”、服务减少,不搞卫生;少提供家具最低价格分析2、案例:最低工资法造成失业问题是否出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观点:最低工资标准会引发失业副效应赞同:市场价格(工人工资),应由市场的供(劳动力) 求(企业)关系调节,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属于政府人为干预市场(劳动力价格)的行为,短期内也许有利于市场的平衡,长期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工人工资,企业的用工成本就增加,企业的盈利少了,用于再发展的钱也就少了,不理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所以工人的就业也就收到了影响.例如:新劳动法出台,更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执行,加上近些年,不断的提高工人工资标准,广东的许多企业纷纷关闭,转向东南亚等消费工资低的国家.反对:1.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导向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
政府的干预更能宏观的调控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在理论上,一般只有当最低工资标准过高,违背了经济规律时,才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但从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践来看,这一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并不高。
3.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自从经济学家提出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干扰,如果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失业人数增加的理论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纷纷展开了实证分析。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得到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会增加失业率的明显证据。
反倒是,有研究表明,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仅不会降低就业,却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
最低工资增长在有可能减少就业的同时,也会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促进就业增长。
经济学教育中的经济增长案例报告
经济学教育中的经济增长案例报告引言:经济增长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追求的目标。
在经济学教育中,学生们常常会用各种案例来深入了解经济增长的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研究,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的过程,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通过几个经济增长案例,分析其对于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案例一:中国的高铁建设中国高铁建设是当代经济增长的标志性案例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进步,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建设了世界最大的高铁网络。
这个案例展示了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高铁建设,中国促进了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性,降低了交通成本,提升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分析中国高铁建设的案例,了解到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深入了解投资、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地位。
案例二:美国科技行业的兴起美国科技行业是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之一。
从硅谷的创业初创企业到世界领先的科技巨头,美国科技行业的兴起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
这个案例展示了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通过科技创新,美国不断推动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
学生们可以通过分析美国科技行业的案例,了解到技术创新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案例三:韩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韩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
通过发展制造业和提升产品质量,韩国成功打造了多个世界知名品牌。
这个案例展示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效果。
通过依靠出口,韩国成功扩大了国内市场规模,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学生们可以通过分析韩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案例,了解到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来推动经济发展。
案例四:巴西的农业发展巴西是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和科技创新,巴西成功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成为全球农产品出口的重要供应国。
发展经济学案例
发展经济学案例近年来,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模式,发展经济学旨在揭示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探讨发展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实践意义。
案例一: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这对于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了巨大影响。
发展经济学认为,这一成就离不开中国坚持实施市场化改革、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等一系列发展政策的推动。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等举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案例表明了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同阶段鼓励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案例二:韩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韩国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典型案例,它通过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韩国在改革过程中通过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
同时,韩国政府积极引进外资、鼓励企业创新、提供财政支持等政策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韩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发展经济学中,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
案例三: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非洲是发展经济学中的特殊案例,这个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经济增长却相对缓慢。
发展经济学认为,非洲国家在资源利用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政府腐败、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不足等。
然而,一些非洲国家也展现了积极的经济增长态势,如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等。
这些国家通过加强治理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等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非洲的案例表明,在发展经济学中,资源利用和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结语:发展经济学通过研究实际案例,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为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还是韩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亦或是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都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经济学案例分析 (1)
v1.0 可编辑可修改经济学案例分析价格管制的例子1、一套房子的房东把房子出租,在市场自由运作之下,能收到的月租是1000元,然而政府为了让穷人也能租得起房子,强行规定房租只能是800元。
如果你是房东,你将如何应对答:“钥匙金”、“鞋金”、“签约费”、服务减少,不搞卫生;少提供家具最低价格分析2、案例:最低工资法造成失业问题是否出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观点:最低工资标准会引发失业副效应赞同:市场价格(工人工资),应由市场的供(劳动力) 求(企业)关系调节,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属于政府人为干预市场(劳动力价格)的行为,短期内也许有利于市场的平衡 ,长期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工人工资,企业的用工成本就增加,企业的盈利少了,用于再发展的钱也就少了,不理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所以工人的就业也就收到了影响.例如:新劳动法出台,更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执行,加上近些年,不断的提高工人工资标准 ,广东的许多企业纷纷关闭,转向东南亚等消费工资低的国家.反对:1.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导向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
政府的干预更能宏观的调控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在理论上,一般只有当最低工资标准过高,违背了经济规律时,才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但从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践来看,这一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并不高。
3.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自从经济学家提出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干扰,如果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失业人数增加的理论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纷纷展开了实证分析。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得到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会增加失业率的明显证据。
反倒是,有研究表明,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仅不会降低就业,却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
最低工资增长在有可能减少就业的同时,也会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促进就业增长。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本文档将介绍二十六个社会经济学的经典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每个案例都涉及社会经济学的某个方面,并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案例概述:1. 市场需求与价格调节这个案例探讨了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并介绍了价格调节的机制。
2. 弹性与供需关系通过分析供需关系和弹性,这个案例解释了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3. 垄断与反垄断法这个案例介绍了垄断市场的特点,并探讨了反垄断法的作用和影响。
4. 外部性通过讨论外部性的概念和影响,这个案例解释了市场失败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5. 公共物品本案例将探讨公共物品的特点和提供机制,以及相关的决策问题。
6. 基尼系数与收入不平等通过分析基尼系数和收入不平等,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7. 劳动市场与工资决定这个案例探讨了劳动市场的运作方式,并介绍了工资决定的因素。
8.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货币市场的调节机制。
9. 经济周期本案例将解释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特征,并探讨政府干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10. 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个案例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1.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体系的国际联系。
12. 经济体制与制度这个案例探讨了不同经济体制和制度对经济运作的影响和作用。
13. 环境经济学本案例将解释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14. 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这个案例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15. 企业战略与竞争通过分析企业战略和竞争的关系,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16. 创新与市场竞争这个案例探讨了创新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并介绍了创新的重要性。
17.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本案例将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探讨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相对稳定,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并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上升影响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XXX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防止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实际上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当时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XXX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XXX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失业问题是由失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动荡。
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往往失业率较大。
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包括人类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活动,以及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经济学并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学科,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我会以几个实际的案例来介绍经济学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有关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的问题。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者。
然而,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在随之增加。
现在,中国政府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这是为了确保未来的资源供应,而不是忽视环境的影响,仅仅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供求关系和价格的问题。
世界各地的商品价格都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例如,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而供应量保持不变时,价格必定会上涨。
相反的,如果供应量增加而需求量保持不变,价格必定会下降。
这些变化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市场是由买卖双方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价格的。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会导致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例如,在中国,央行会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大,央行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联邦基金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个案例是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问题。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两种对待国际交易的不同立场。
自由贸易主张去除国家间的贸易障碍,以便商品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相反的,保护主义主张通过设置关税和其他限制物品的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
自由贸易主张可以提高全球经济的效率,但保护主义则可能掩盖替代性成本,增加了产业成本。
最后,我想说的是,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可以解释为何人们会做出某些决策,在政策选择和商业决策方面给出合理建议。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经济问题常常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学市场经济与消费者行为案例分析
经济学市场经济与消费者行为案例分析在经济学中,市场经济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和服务价格,并由市场上的竞争力量自主提供和分配资源的体系。
消费者行为则是指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作出的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市场经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期深入理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案例一:手机市场中的消费者选择在手机市场中,消费者面临众多品牌和型号的选择。
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手机制造商竞相推出各种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会根据自身的预算、功能需求、品牌好感度等因素做出购买决策。
例如,当消费者需要一部功能齐全且价格相对较低的手机时,他们会比较不同品牌的产品,并权衡所需功能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此时,市场上的各大手机品牌会通过不同的营销策略吸引消费者,如打折促销、提供赠品或组合销售等手段,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案例二:房地产市场中的需求变动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需求增加时,房地产价格往往上涨,反之亦然。
消费者的需求变动会对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
举一个案例,当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住房需求增加,房地产市场供给不足时,房价可能会上涨。
消费者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需求,选择购买适合自己的房屋。
这种市场供需关系导致消费者需要在不同价格范围内做出决策,比较不同的房产特点,包括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教育资源等因素,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案例三:在线购物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购物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地购买商品和服务。
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线购物的特点包括方便快捷、价格透明、商品比较、用户评价等。
消费者通过在线平台可以方便地搜索并比较不同品牌和型号的商品,并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反馈。
这种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性和对市场的信任度。
然而,随着在线购物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消费陷阱,如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完善等。
微观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二十六个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
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
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
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
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
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
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
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
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
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
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
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案例分析: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案例
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案例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而实证研究则是指通过数据和事实的观察来验证理论和假设的方法。
在经济学中,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案例,以展示实证研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一:最低工资政策的实证研究最低工资政策是政府为了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而设定的法定最低工资标准。
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研究来评估最低工资政策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他们可以收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分析实际工资水平、就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从而评估最低工资政策的效果和成本。
案例二: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为主要手段的经济政策。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评估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经济周期和通胀压力,以及运用经济模型来测算和验证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案例三:市场竞争的实证研究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影响。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评估市场竞争对价格、产品质量和企业行为的影响。
他们可以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经济模型等方法,来测算市场竞争对市场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程度。
案例四:贸易政策的实证研究贸易政策是国家为了调整进出口贸易而制定的相应政策。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评估贸易政策对国内产业、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他们可以采用比较优势理论、输入输出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来评估贸易政策对国家经济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综上所述,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经济理论和假设,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最低工资政策、货币政策、市场竞争和贸易政策等都是经济学中常见的研究领域。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经济现象和规律,为改善经济运行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指导和建议。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的学科,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每天的经济活动中,都存在着许多与经济学相关的案例。
本文将介绍几个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的应用。
1.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多个卖方和买方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
竞争性市场的存在可以带来多个好处,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食品行业。
在竞争性市场中,食品厂商需要不断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以吸引消费者。
这种竞争促使厂商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最终使消费者从中受益。
2.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和行为模式的经济学分支。
一个有趣的案例是环保购物袋的使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超市和商店对使用塑料购物袋收费,这是为了鼓励人们使用环保购物袋。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收费机制来改变他们的购物行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3. 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市场上货物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供需关系案例。
当房屋供应过剩时,价格往往会下跌,吸引更多买家。
而当房屋供应不足时,价格会上涨。
供需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个人和投资者在房地产市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经济中的不经意的后果。
一个有趣的案例是交通拥堵问题。
在城市中,交通拥堵不仅给司机和乘客带来不便,还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由于交通拥堵是人们在做出个人决策时产生的外部性,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改进交通规划和提供公共交通等方式来减少拥堵问题。
5.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涉及到工人和雇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最低工资法。
最低工资法规定了雇主支付工人的最低工资水平。
最低工资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他们获得合理的报酬。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例如雇主减少雇佣人数或选择提高商品价格。
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案例与分析
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案例与分析在经济学领域中,研究论文是学术界中重要的形式之一。
通过分析现有的范文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篇符合学术要求的经济学研究论文。
本文将提供一些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案例一:《市场定价和竞争对电信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市场定价和竞争对电信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
文章通过归纳过去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
首先,作者详细介绍了电信行业的背景和重要性。
其次,作者提出了研究目的和假设,并设计了一套有效的研究方法。
然后,作者使用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证明市场定价和竞争对电信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最后,作者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结论。
这篇论文的优点在于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合理。
文章的结构合理有序,段落间过渡自然流畅。
此外,作者还充分考虑了背景和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持,提升了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案例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
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背景,接着详细讨论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然后,作者选择了中国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并使用统计数据和分析模型揭示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
这篇论文的优点在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数据的合理运用。
作者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有效的支持和解释。
此外,文章还包含了对全球化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从而提供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有效分析和理论依据。
三、案例三:《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本文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主题,采用了国际比较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文章首先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影响机制。
经济学经典案例
经济学经典案例
经济学中有许多经典案例,下面我将介绍其中一些。
1.亨利·福特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亨利·福特引入流水线生产方式,将汽车生产的时间从1
2.5小时缩短到1.5小时。
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汽车成为更多人可以负担得起的交通工具,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
2.奢侈品的顶级品牌定价策略:很多奢侈品品牌通过高价定价策略来塑造产品的高档形象。
这种策略基于顾客认为高价意味着高品质、独特和稀缺性的认知。
这使得顶级奢侈品牌维持了高利润率,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3.美国大萧条:1929年美国经济崩溃,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这场大萧条真实地展示了经济衰退的严重后果,包括高失业率、财富损失、商业倒闭和生活困境。
这个案例促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周期的存在,并为今后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很多教训。
4.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奥利弗·威廉姆森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即在经济交易中,除了商品价格外,还存在着交易所需的成本,包括搜索成本、信息不对称和执法成本等。
这个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交易中的种种问题,并促进了契约理论的发展。
以上是一些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经济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
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与案例
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与案例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一门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经济学现象和案例,下面我将列举十个身边的经济学现象和案例。
一、超市促销策略在超市购物时,我们常常会看到商品打折、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
这是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增加销量而采取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
超市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吸引顾客购买,从而增加销售额。
二、电子商务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线购物、支付和交流。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的便利性和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三、房价的上涨在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常常出现房价上涨的现象。
房价的上涨可以归因于供需关系、土地稀缺、人口增长等因素。
高房价可能会导致居民负担加重、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贬值,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五、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缺口,可能导致工资水平上涨;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可能出现失业现象。
六、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给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进行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七、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通过将生产过程分成不同的环节,每个人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在工厂生产中,每个工人专门负责一项具体的任务,通过相互配合提高了生产效率。
八、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通常包括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低谷期。
不同的经济周期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经济学案例:1、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
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
于是他们把大量的洋布运到中国。
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按当时中国人的收入,并不是没有购买洋布的能力,起码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
英国人的洋布为什么完全卖不出去呢关键在于中国人没有购买洋布的欲望。
购买意愿或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消费时尚所决定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保守。
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保守封闭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时尚。
当时,上层人士以穿丝绸为荣,一般群众以穿家织的土布为主。
如果什么人标新立异要穿洋布,反而会受到众人指责。
洋布和其他洋货受到冷落主要不在于价格高,也不在于人们收入太低,而在于没有购买欲望。
这种购买欲望又是当时消费时尚以及抵制洋货心理的结果。
可见购买意愿对需求的决定是极为重要的。
英国人以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自己的商品就可以进入中国。
其实武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入侵一个国家,但摧毁不了一个国家的传统,也改变不了一个社会的消费时尚和国民的购买意愿。
英国人可以借助船坚炮利把洋布运到中国,但不能强迫中国人购买。
构成需求的是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者缺一都不能成其为需求。
所以,需求预测既要考虑购买能力,又要考虑购买意愿。
英国人仅考虑到购买能力,而没有考虑到购买意愿,这正是他们的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
2、“蜗居”与追梦-----住房的供需与价格(1)澳大利亚的“80后”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忍受着高房价之痛在悉尼市中心鳞次栉比的商业楼宇间,穿插散落着一些公寓楼。
经济学的实践案例
经济学的实践案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生产与消费以及财富分配等经济现象的学科。
在实践中,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等。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经济学实践案例,展示经济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案例一: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市场是国际货币交易的场所,也是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政府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可以对本国货币的汇率进行管理,以达到经济目标。
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曾多次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控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经济学家们运用汇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汇率体系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外汇市场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案例二:反垄断政策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生产者能够控制市场供应,从而强化市场地位,限制竞争。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国政府都设立了反垄断机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垄断行为。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等理论,分析市场中的垄断行为对经济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为制定反垄断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案例三: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是政府为了改善社会福祉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社会保障、福利经济学等理论,帮助政府理解社会福利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而优化政策设计。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评估不同福利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估算政府提供的福利项目的成本和效益,为政府制定社会福利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案例四:企业投资决策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预期收益和风险评估,决定投资于哪个项目的过程。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投资理论、资本预算等经济学方法,为企业提供投资建议和风险评估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适当的投资计划,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风险。
结语经济学的实践案例举不胜举,无论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还是在微观经济领域的企业管理中,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经济学实践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为实践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1. 垄断市场下的价格歧视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垄断市场中价格歧视的策略和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弹性和支付意愿,垄断者可以巧妙地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的价格,从而提高市场利润。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公平和效率问题,需要政府监管来平衡利益。
2. 外部性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外部性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对非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通过研究公共物品供给的外部性,我们可以理解市场机制在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方面的局限性,并探讨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3. 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之间的关联。
价格弹性是指市场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供需关系则说明了价格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产品和市场的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弹性。
4. 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关系。
景气循环是指经济活动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而经济衰退是指经济活动下滑的阶段。
通过分析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了解经济波动的动态和应对策略。
5. 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来纠正。
通过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我们可以评估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
6. 竞争市场下的价格竞争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竞争市场下的价格竞争策略。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通过调整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和与竞争对手竞争。
通过研究不同的价格竞争策略和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竞争市场的运作机制和企业策略。
7. 垄断与垄断定价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垄断市场和垄断定价策略。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主要供应商或卖家的情况。
通过研究垄断者的定价策略和市场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垄断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8.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策略。
大学课程经济案例(高校课程经济案例)-经济案例内容
大学课程经济案例(高校课程经济案例)-经济案例内容大学课程经济案例经济案例内容案例一:供求关系的影响本案例涉及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假设某地的苹果市场上存在一种新的供应技术,使得该地区的苹果供应量大幅增加。
探讨在供求关系改变的情况下,市场上的苹果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案例二:弹性概念的应用此案例研究了商品价格弹性的概念和应用。
以某种纺织品产品为例,调查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通过测量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弹性程度,评估该纺织品产品的市场表现。
案例三:外部性及其影响该案例揭示了外部性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以一个特定的工业区为背景,研究某家工厂的废气排放对该地区环境和居民健康所产生的外部性效应。
深入探讨外部性的性质及其对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案例四:市场失灵现象本案例研究了市场失灵现象,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对市场效果的影响。
以二手汽车市场为例,分析非正式市场和正式市场的购买体验,探讨信息不对称在购买过程中的影响,并讨论避免市场失灵的政策措施。
案例五:政府干预与市场规模该案例研究了政府干预对市场规模的影响。
以某国的烟草业为例,分析政府的税收政策对烟草市场规模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的税收政策,评估政府干预对市场效率和经济强度的影响。
案例六:全球化对本地市场的影响本案例探讨了全球化对本地市场的影响。
以某地的农产品市场为例,分析进口产品的大量涌入对本地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
通过评估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讨论农产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以上是一些大学课程经济案例的内容,这些案例涵盖了供求关系、价格弹性、外部性、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和全球化等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与现象。
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案例,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理论,培养经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经典案例与案例研究——“通用收购费雪”案例的研究述评系部:信息工程学院学号: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教师指导姓名: 杨青最终评定成绩:2015年6月案例研究(casestudy)是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适合对现实中某一复杂和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
通过案例研究, 人们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
案例研究还使人们能建立新的理论, 或者对现存的理论进行检验、发展或修改。
案例研究是找到对现存问题解决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正是因为如此, 众多经济学论文中都充斥着生动的案例故事, 以证明或支持某些经济学观点或理论。
甚至还有一些经典的案例在学术讨论中被屡屡引用, 引发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进行反复的阐释和辩论, 也启发了很多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讨。
本文即是对“费雪车体”这一经典案例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再现了围绕这一案例所展开的精彩的争论过程, 以期能给予我们有关案例研究方法的启迪, 激发我们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通用收购费雪车体的经典案例通用汽车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是19 世纪初期由威廉·杜兰特(WilliamC.Durant)创办的汽车制造公司(今日仍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制造业巨头), 费雪车体公司(以下简称费雪车体)是19世纪初期由费雪六兄弟创办的汽车车体制造公司,是当时车体行业中最大的企业。
1917年通用与费雪车体签了一份合约, 即通用将以成本加17.6%的价格购买费雪车体的全部产品。
但战后的生产扩张计划使通用确信, 确保对最大和最关键的供应商———费雪车体的控制权乃绝对必要。
因此, 1919年通用与费雪签订了一份10年期的供应合同, 主要内容是:(1)费雪车体的核准普通股本, 在原先20万股的基础上增加到50万股。
通用将以每股92美元的价格购买其中的30 万股。
(2)考虑到费雪兄弟既有的能力, 通用汽车继续让费雪车体生产封闭车体。
1917年的价格协议继续有效。
通用汽车付给费雪车体的价格将基于不同档次的产品, 但费雪车体的平均净利润率依然维持在17.6%。
合同同时规定, 通用所支付的价格必须不高于其向其他生产同类产品的客户所支付的价格。
(3)供应车体的合同将持续10 年,即到1929年方得终止。
(4)双方同意, 除通用汽车外, 费雪车体可以自由选择与其他客户的合作。
这份协议的结果是, 在5年内, 尽管通用拥有费雪车体60%的普通股份, 但费雪车体实际上还是作为一家独立的企业来运作的。
因此为了保证与费雪车体公司更好地沟通和协调, 1921 年, 费雷德·费雪被任命为通用汽车的一名董事, 1922年又被任命为通用汽车执行委员会委员, 到了1924年, 费雪兄弟中又有三位一道进入了通用汽车的董事会及执委会, 而费雷德·费雪更被任命为金融委员会委员。
1925年劳伦斯·费雪成为通用汽车最重要的事业部之一卡迪拉克的老总,费雪兄弟在通用汽车组织中都高居要职。
但是随着汽车工业的急遽扩张和日益加剧的竞争, 通用公司并不满足于原有的合作方式, 希望与费雪车体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几轮的谈判, 1926年5月,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费雪车体全部的资产, 并接受了其所有的债权和债务, 费雪车体公司宣告解散。
二、通用—费雪案例的理论争议半个世纪以来, 该故事被经济学家们无休止地重复着,许多研究者和学生受其影响至深, 并围绕该案例的描述和解释展开了持久的辩论。
最初对通用—费雪案例进行分析的是合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克莱英(Klein)等, 克莱英、克罗福德和阿尔钦(1978)利用该案例来说明“可占用性专用租金”问题, 他们(1988)认为通用和费雪的纵向一体化, 是为了挑战费雪公司在长期合约中的敲竹杠行为(Hold up)。
威廉森(1985)在其有关交易费用的经济学著作中, 也讨论了这一案例, 用以说明资产的专用性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市场合约的替代, 他认为1919年通用与费雪签订的合同是因为新的生产技术需要对相关特殊性实物资产进行投资以使现货契约达到最佳水准, 并以此说明合约的机会主义。
哈特(1995)则引用通用—费雪的故事, 来论述企业的产权理论和企业合并物质资产所有权的好处,在哈特看来, 对费雪的并购将互补性资产的所有权作了整合, 由此会促进相关的专用性投资。
以他们三位为代表形成了20世纪80 ~ 90年代的有关该案例的流行观点, 他们对并购发生原因的描述集中在:通用汽车和费雪车体开始达成了一个十年供销协议, 即由后者提供金属的自动车体。
但协议执行没多久, 汽车需求就超过了预计的增长, 而费雪车体通过选择低效率的生产安排(通过成本加定价原则增加了自身利润)和拒绝靠近汽车组装厂建立其车体车间的做法, 敲了通用汽车的竹杠。
这致使情况变得“不可容忍”,最终在1926年, 通用汽车干脆收购了费雪车体。
据此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通用与费雪的矛盾在于他们签订了一个控制性合约, 合约的失灵又使得费雪车体成功敲了通用公司的竹杠, 而企业间的纵向一体化能够解决这种因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导致的控制性合约(contracthold-up)失灵问题。
但是, 科斯(R.H.Coase)(2000 年)在其论文《通用汽车收购费雪车体公司案》中, 毫不客气地反驳了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观点, 给这一事件的研究带来了真实而非凡的洞见, 拉开了这场跨世纪辩论的序幕。
随后雷蒙·卡萨底瑟斯—马萨内尔(RamonCasadesus-masanell)、丹尼尔· F.史普博(DanielF.Spulber)和罗伯特·弗里兰(RobertFreeland)(2000)等学者也就流行观点中对通用—费雪并购案的历史描述和解释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热烈的讨论。
科斯等人认为前人对该案例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是得不到历史记录的支持的。
科斯用了一年的时间查阅了200多份往来信件、公司公文、法庭证词等文本资料, 访谈了20多个当事人, 调查了十多家公司, 在大量详实的数据基础上, 详细描述了该并购案发生的细微末节, 并指出通用公司是相互合作信任的关系, 流行观点中费雪对通用的敲竹杠行为, 以及通用公司对与费雪车体的关系之“不可容忍”的说法根本不存在。
最后得出结论, 资产专用性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长期合约, 而非之前所说的纵向一体化。
雷蒙·卡萨底瑟斯—马萨内尔、丹尼尔·F.史普博(2000)在论文《费雪车体的寓言》中,对科斯关于该案例的分析持基本赞成的态度, 激烈反驳了流行观点中提出的资产专用性导致纵向一体化, 认为通用—费雪并购案与资产专用性或合约失灵毫不搭界。
他们在扩张了科斯分析的基础上, 证明了通用和费雪的合并是为了更紧密地协调其运作关系。
另外, 这一兼并行为还受到个人考虑的驱动, 因为通用对费雪兄弟的制造和管理才能青睐有加。
而罗伯特·弗里兰(2000)在其论文《纵向一体化引起的敲竹杠:费雪车体的再访》中不仅反驳了流行观点, 还进一步将分析的视角扩展到考察兼并后两公司的关系, 研究了兼并中的人力资本问题, 他认为恰好是费雪兄弟在兼并后占了通用汽车的便宜, 他们在通用汽车组织内部犯了机会主义的毛病。
总之, 他们都认为所谓的合约失灵与该兼并案例本身几乎没有关系, 资产专用性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长期合约,通用收购费雪只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和技术约束下的一个特例。
之后克莱英又对科斯等人的批评作了相应的回应:他也认识到, 促成这一起兼并的主要经济力量乃协调的需要。
但克莱英顺势推出了一个新的故事:弗林特工厂问题———费雪车体拒绝在弗林特建立一个工厂为通用汽车的别克车提供车体。
按照这个新故事, 通用汽车和费雪车体在1926年的兼并, 乃起因于两家未能就是否必须从底特律搬迁一个工厂到50 公里外的弗林特达成协议。
克莱英认为, 1925 年两家的上述合约谈崩, 是因为1925 ~ 1926年汽车需求量的剧增所导致, 并由此使双方的合约无法再“自我执行”。
以此来证明所有安排包括纵向一体化, 都是交易者具有有限声誉资本时, 为了补充自我实施机制而选择的市场合约形式。
三、通用—费雪案例的文献述评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克莱英等人的流行观点的致命弱点就在于它的不“真实性”, 观点的论据支持是来自于真实世界的案例, 但他们在运用该案例时, 却没有还原它本来的面貌, 而是将案例的真实情况扭曲了。
为了证明他们的立论基础“敲竹杠”问题, 克莱英刻意扭曲了通用公司与费雪车体间相互信任的事实, 只是抽取了对他们控制性合约理论本身有利于解释的部分资料, 并用这“部分”覆盖了历史记录的全貌。
他们并不是从案例的细微末节的真实记录中去探求新的理论, 而是先凭直觉主观判断出理论, 然后再从繁冗的历史资料中寻找一些能支撑其理论的数据来。
正如科斯的批评:认为这与“我们之所以看到人从帽子里变出兔子不奇怪, 是因为我们先已看到兔子被塞进帽子”的道理无异。
之后的科斯、丹尼尔· F.史普博和罗伯特·弗里兰等学者在案例研究的真实性方面有了跨越性的改进, 但是在“易处理”问题上仍存有缺憾。
尽管他们将案例描述得非常的详细和真实, 同时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理论解释, 但是这些论文多数仍停留在文字上的论证, 生动却缺乏严密和一般性。
以该案例文献中不断提及的“成本”一词为例, 几乎是有多少篇论文就会提及多少不同的“成本”概念, 如克莱英(2000)的“僵化成本”、雷蒙·卡萨底瑟斯-马萨内尔、丹尼尔· F·史普博的“协调成本”等。
既反映出了他们研究中的定义混乱, 又体现出了他们的理论“特殊”有余而“一般化”不足, 不利于理论的传播与推广。
四.战略层面的纵向一体化研究在威廉姆森看来,有三种原因是造成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原因,分别是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
关于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平面描述如下表(这里假设不确定性不存在)威廉姆森认为,不确定由于其自身不可预测缘故,只能在交易中逐渐去适应,不应该包含和交易合同之中,也就是不能通过事前解决的方式办好。
威廉姆森指出,是交易的自身具有的属性,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了纵向一体化,我本人对这样的观点是赞同的。
在通用和费雪的案例中也有具体的体现:1.通用和费雪的交易的确涉及到大量的专用资产的投资,例如专门的车身生产线就是一种,在比如要在通用总装线附近建厂也是一种,出于这种交易的属性,通用和费雪开始的时候是采取的双边治理的模式来组织生产(费雪很多新建的工厂是由通用出资建设并拥有所有权而出租给费雪使用的),但是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双边治理结构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最后,通用为了达到前面提到的几个战略目的,兼并了费雪车身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