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内容
改革的影响
1、农奴制的存在 严重阻碍了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农奴制的存在 导致俄国对外扩 张战争的失败 3、为了缓和阶级 矛盾,挽救统治 危机(目的)
美国内战
1、规定农奴在法 律上有人身自由, 地主不能买卖农 奴和干涉他们的 生活
2、农奴可以得到 一块份地,但必 须以高出当时实 际地价许多的价 格出钱赎买
受西进运动的影响,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别迅速……从30年
代起,在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全国掀起修筑铁路的热潮,在几十 年内便建成了横贯大陆的五条铁路干线。
正是在西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 成了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正是在西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
成了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一 (美国西进运动是)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植、掠夺印第
安人土地的运动,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向宽广方面发展的过程。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实外质国历史》
—— 摘自林肯1860年3月在康涅狄格州的演说
材料一 我们认为奴隶制是道德上一个极大的错误,……需 要我们在我们的选票所能及的地方纠正这个错误。 ……总之, 我们认为奴隶制是道德上、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一个祸害,之 所以还要忍耐,仅仅因为它的实际存在使我们必须对它忍耐, 越出这个范围就必须把它当作错误对待。
1、性质:沙皇实行 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 级性质的改革;
2、地位:是俄国历 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3、作用:加快了俄 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 伐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过程中,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手段实现对权力和财富的重新分配,并取得政治权力的一系列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通常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矛盾激化的结果,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的出现与发展,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紧密相联。
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崛起来源于城市商人、工商业主以及城市中的自由职业者等。
在封建社会中,这些阶级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束缚,因此渴望打破这种束缚,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的平等。
资产阶级革命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具体情况因国家、地区和历史背景而异。
然而,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常见的要素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复兴、封建主义的推翻,以及对权力分配的重新定义等。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通常包括政治改革的呼声和实践。
政治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一套新的政治体制,以反映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通常试图削弱或推翻封建主义的特权体制,并提出保护市民权利、平等、自由和宪政等原则。
一些经典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有明显的政治改革成果。
其次,经济复兴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经济则由工业化和贸易驱动。
资产阶级革命通常意味着经济体制的变革,重视培养和保护工商业的力量,并通过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等制度来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领域的重大成果之一。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往往包括封建主义的推翻。
封建制度以封建特权阶层的统治为特征,严重限制了广大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
资产阶级革命通过削弱或推翻封建主义的特权,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使市民能够通过劳动和竞争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积累。
最后,资产阶级革命对权力分配的重新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封建主义社会中,权力通常是掌握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
资产阶级革命通过建立法治、民主和宪政等制度,试图使权力得到合理分配,防止滥用和专制。
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称为英国革命或英国内战,主要发生在17世纪中期,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于英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简要总结其主要的历史意义:
1.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这场革命标志着英国封建制度的终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力量。
通过革命,资产阶级成功地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推动了议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今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革命消除了许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壁垒和束缚,如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行会制度对工商业的限制等,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 推动了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革命导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推动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
它还奠定了“权力来自人民”的政治理念,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
了范例。
4.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认为是民主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它提供了一种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范例。
5. 文化和思想的解放
革命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环境。
总的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而且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之一。
他们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暂时的而有限的。
下面我们就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进行逐一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革命性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曾经起到推翻封建制度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贵族拥有土地和权力,而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被束缚于封建的专制统治下,生活困苦。
资本主义的兴起打破了封建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予了农民和手工业者更多的自由。
资产阶级通过推翻封建制度,为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推动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资产阶级通过改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崛起使得社会生产得以大规模化和全球化,为现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局限性和消极性。
资产阶级的发展是以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为基础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在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实现自己的利益,并通过私有制和货币交换的方式将无产阶级置于经济的压迫下。
这种剥削和压迫导致了阶级斗争的加剧,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资产阶级的发展也导致了人类社会的贫富分化和不平等。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通过私有制来集中财富和权力,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一小部分富人掌握着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陷入了贫困和困境。
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不平等,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稳定。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会变得更加消极。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是开创社会生产新时代的必要前提。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对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剥夺基础上的。
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财富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在所有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它适应了自发分工的商品生产所具有的生产要素全面流动的客观要求,因此能有效地组织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
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
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
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
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这既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也是它历史进步性的重要体现。
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来看,由于资本使用的是自由劳动才能够以财富积累为目的,由于资本追求的是财富的一般形式和一般的社会权力,由于剩余价值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的矛盾的刺激,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资本是生产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四)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 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 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 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 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 阶级矛盾激化。 (六)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 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 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 同要求,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并未取得对封建主义的绝 对优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借助清教运动这一形式成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主 要选择,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
资 为资产阶级解决掌握政权,扫除资本主 产 目的: 义发展的障碍。 阶 扫除、摒弃并破坏旧制度的一切桎梏 级 任务: (任何资产阶级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 完成了它应做的一切,它加强了资本主 革 义的发展 命
资本主义私有制代替封建私有制, 结果: 确立近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⑴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的原因。
⑵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 命”的性质。 ⑶如何评价“光荣革命”?
革命的过程
①1640—1642年,新议会召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 进行限制王权的斗争。 ②1642--1649年,国内战争时期。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 经过纳西比、马斯顿荒原等战役,打败王军,于1649年1月处 死国王查理一世。 ③1649—1660年,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和政局动荡。内 战结束后,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对内以武力维护统治, 发展工商业,厉行清教法规,多次解散议会,就任“护国 主”;对外出兵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 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斯图亚特 王朝乘机复辟。 ④1660—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和革命的完 成: 英国政坛发生分化,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 格党和托利党,形成政党政治局面。詹姆士二世继位后企图 恢复天主教,遭到辉格党人和一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引发 了1688年“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含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2.主要代表:16世纪后期的尼德兰革命应视为其先声,而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则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3.特点:①根本原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仅爆发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一方面该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革命的成功创造了物质前提,另一方面旧的社会体制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造成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较为单一,即推翻本国、本地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旧有社会秩序(在英、法表现为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在北美表现为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此外并不肩负其它任务(如解放劳动人民)。
③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就并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国际环境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具有曲折多变的特点。
例如:英国革命有过几次反复,法国革命则更为明显,美国独立战争也经历了先挫折后胜利的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般说来,在革命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所追求的目标大体均己实现,这便是革命的基本成果。
但出于封建势力的反扑以及外来势力的干涉,使革命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必须大大突破预定的革命目标,才有可能巩固既得的成果。
当此任务完成时,这些超出革命预期目的的步骤也就失去了存在了理由,就必须在退回到成熟的起点上-即革命初期取得的那些革命成果。
④领导阶级和主力军:从阶级关系角度分析,革命最初的领导者多是大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如英国的新贵族、法国的自由派贵族),人民群众是资产阶级的同盟军,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有一致的斗争目标,但却有不同的斗争目的。
当革命需要向前发展时,掌权的大资产阶级就开始不能适应要求。
此时主要的推动力量是下层群众和革命阵营中更激进的派别。
而最终革命成果得以巩固和维护时,大资产阶级又会重新执政。
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启蒙思想作为思想武器,迎来了17—18世纪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经过激烈的斗争,最终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显示出了充分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19世纪60—70年代,一些国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始进行改革和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一、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1、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3、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4、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年)(1)背景:①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激化。
(3)开始的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召集长期关闭议会,筹集军费。
(4)领导人:克伦威尔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5)结束(胜利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又称为:光荣革命)(6)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权利,英国议会制定);①实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②内容:以法律形式对国王权利明确制约——未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执行。
③意义: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意义):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②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2、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789.7.14~1814年)(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激化。
[人教版]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梳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一、历史背景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表现①政治上,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
②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等权利,扩大投资设厂。
③军事上,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日本的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
(2)影响:造成了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政府实施“新政”(1)目的: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内容: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3)影响:新政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1)表现①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②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展开。
(2)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人民群众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表现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原因:20世纪初,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2)主要传播方式①接受西方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翻译西方书籍: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
③创办进步报刊: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3)影响①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出现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②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革命团体的建立(1)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①成立的时间、地点:1894年;檀香山。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日本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美、法、俄、日】对内——为加强统治,制定《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提示:它最能体现拿破仑是资产阶级利益。
也是拿破仑的最大贡献和最自豪的]。
对外――对外战争[提示: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战争损害了许多国家人民利益](2).评价拿破仑:①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英雄:他从本民族利益出发,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的进攻,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对内制定《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采取各种措施,便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他又是军事独裁者、侵略者,是“魔鬼”:他竭力扩张法国势力,把对外战争演变为侵略扩张战争,把法国革命成果推广到征服国的同时,也侵犯了别国人民利益,遭到各国联合抵抗;同时造成本国经济困难,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帝国灭亡。
③因此评价拿破仑,既要看到他的功绩,也要看到他的过错,要全面客观地看待。
(3).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义性进步性的一面——打击封建势力,把法国革命成果推广到征服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欧洲向近代过渡。
又有侵略掠夺的非正义一面——威胁别国主权,侵犯别国人民利益,给别国人民带来灾难P111 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1861年-1865年)1.根本原因/南北矛盾的实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加剧(即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之间矛盾的加剧),国家面临分裂2.南北矛盾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直接原因:1860年,同情黑人反对并希望逐渐废除奴隶制度的林肯当选总统4.北方胜利原因:①战争的正义性在北方,北方得到人民支持:北方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②北方实力胜过南方[提示:胜利原因不是北方准备充分]5.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废除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黑奴制)6.作用意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南北方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使美国资本主义更迅速地发展。
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90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漫漫暗夜,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打开了历史沉重的闸门,点燃起“振兴中华”的熊熊之火。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它在很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中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为中国以后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过后只有7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又过2年多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巨变从何而来?有着几亿人口和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要发生一场历史性巨大变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晚清以前,中国虽不能说停滞不前,但变化十分缓慢。
这并不奇怪,农业社会生产的发展本来就是缓慢渐进的。
从世界范围内比较,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很多方面已接近凝固。
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更形成一种盲目自满的心态。
“天不变,道亦不变”,正是这种社会心态的反映。
传统是无形的,却常能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如果没有受到异常强烈的刺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不会出现的。
但外部世界这时已发生太大的变化。
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后的西方国家把中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丧失作为独立国家的完整主权,领土完整也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局势越来越危急了。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巨大的转折。
它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心。
亲身经历这场事变的革命前辈吴玉章回忆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吴永锟)曾经痛哭不止。
19世纪资产阶级
局限:奉行武力,军国主义盛行
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 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当时德 意志的统一有没有其他道路可以 选择?
当时德意志统一无其他道路可以选择的原因是: ①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无产阶级的不成熟, 因而不可能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②由于奥地利民族成分复杂,经济军事实力不如普鲁 士强大,统治阶级无心致力于德意志的统一;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特点
所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 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是封建社会(或殖民地)内部成长起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或殖民制度)生产关系、新的经济 基础与旧的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所 谓的胜利是指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主要任务: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殖民统治)的革 命。 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 辟道路,不会解决人民群众的要求。 (2)领导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 族,社会下层的人民群众是其同盟军。 因为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所以大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强大,政治 最成熟,他们的反封建斗争既体现了自身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美国北部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 园奴隶主 为了赢得美利坚民族的独立 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
美两种经济形式矛盾 的尖锐
北方工业资产阶级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资产阶级革命
结果和 影响
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三权 分立的联邦制国家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材料一(美国西进运动)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掠夺印第安人 土地的运动,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向宽广方面发展的过程。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 材料二:一批批的东部移民像洪水似地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 西部移民逐步得到开发。…西进运动推动美国农业较早地实现了机 械化。 随着西部工业的兴起,西进移民的开拓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 把工业革命的浪潮进一步引向西部边远地区,直到太平洋沿岸…中 西部各州发展 成为新的工业中心。 受西进运动的影响,美国的交 通运输业发展特别迅速……在几十年内便建成了横贯大陆的5条铁 路干线。 正是在西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 成了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仅次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摘自关于应、齐世荣主编《世史· 近代史编》 回答:①从以上材料中,可归纳出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哪些主要论 点?②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进运动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产 生了什么重要结果?③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指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起止时间:1640年(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长期关闭的议会)~1688年(1688年宫廷政变)。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4.主要任务: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5.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6.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长期关闭的议会,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7.发展过程:①内战: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打败了国王的军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②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③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④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
8.结束标志: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9.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10.历史意义:A.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B.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C.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二、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
[主要领导人:华盛顿]4.经过:①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②建军:组织大陆军,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③独立: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⑤军事胜利:1781年,英军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投降,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军事对抗阶段结束;⑥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标志着独立战争结束。
5.历史意义:A.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B.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6. 对华盛顿的评价(1)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2)主持制定了美国1787年宪法;(3)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世界近代史欧洲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优质文档]
世界近代史复习材料第三章欧洲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第一节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名词解释1、权利请愿书:1628年英国议会在义律、皮姆领导下向国王查理一世提出的情愿书。
内容:未经议会讨论通过,国王不得征收新税;未经法院批准,任何人不得非法逮捕人并剥夺其财产;不得强占民房驻兵。
它虽然未执行,但是有反对王权的作用。
这个文件后来成为宪法性文件。
2、大抗议书:1641年底英国议会通过。
内容:列举了查理一世种种罪行,提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建立大臣对议会负责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由,取消英国国教,允许人民信仰清教。
它的通过标志着国王与议会的决裂,是英国革命的纲领。
3、不列达宣言:1660年2月查理二世与英格兰军区司令蒙克将军会谈,查理二世提出如允许他回英国复位,保证做到如下几点:恩赦一切过去反对国王的臣民;承认没收国王、王室的土地仍旧归新主人;保证信仰自由;保证国王服从议会。
由于该文件中国王同意了议会限制王权,被列入宪法性文件。
4、光荣革命:为英国走向现代化创造了重大前提。
光荣革命后使英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英国政治体制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同时又开创了一条和平变革途径的先例。
英国进行光荣革命时,法国专制主义正向顶峰发展,德意志正在走向专制,俄国的农奴制专制制度正在加强,日本正在实行新一轮的幕府制度,中国的大清王朝刚刚开始44年,英国一个弹丸小国却走向近代世界的门槛。
二、问答题1、为什么15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后来居上?1英国地理环境处于大西洋边缘(新航路开辟之后,商贸中心转移)利于商品经济,成为东西贸易的枢纽。
2贵族间的战争和农民战争消除了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了自由。
3农村很早发生了圈地运动,实质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
2、新贵族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特点?在革命中的作用如何?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贵族。
他们改变了经营方式,在经济上与资产阶级是一致的,在思想上与资产阶级是相似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是英国资产阶级的一个特点。
初三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初三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
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议会反对派发动宫廷政变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文献《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
英国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反专制力量,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让一些封建专制国家陷入恐惧和担忧。
但英国革命毕竟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没有从政治体制上彻底根除旧毒瘤。
但它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动了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
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1)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首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
它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使生产力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犹如冲破闸门的洪水奔腾出来。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这—切都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不仅消灭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厂统一的国家,而且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许多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开拓了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把世界变成丁一个开放的世界,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电如此。
资本主义制度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在思想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为"号,冲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
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2)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变化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变化趋势净月一班马克思14组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变化趋势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壮大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作用。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十四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还很弱小。
真正的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综合分析资本主义各阶段,我们总结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历史地位如下: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间在14、15世纪。
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加上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文艺复兴则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很弱小,但是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已经开始撬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和教会的统治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资本主义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迅猛发展,大大加速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热泪立时的面貌,创造了巨大价值。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的变换。
随着在工场中工作的人口的增加、工场主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相比前一时期有了极大的壮大。
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强调基础知识点的记忆,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的知识点十分重要。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一、历史背景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表现①政治上,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
②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等权利,扩大投资设厂。
③军事上,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日本的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
(2)影响:造成了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政府实施“新政”(1)目的: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内容: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3)影响:新政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1)表现①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②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展开。
(2)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人民群众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表现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原因:20世纪初,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2)主要传播方式①接受西方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翻译西方书籍: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
③创办进步报刊: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3)影响①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出现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 谭凤波
作者机构: 岳阳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
出版物刊名: 云梦学刊
页码: 32-32页
主题词: 中国资产阶级;封建专制;八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十九世纪;封建帝王;护国;近代工业;思想解放
摘要: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的近代企业产生并得到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也逐步形成。
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一为民族资产阶级。
前者与封建主义紧密勾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后者曾组织和领导过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是:①反对封建专制。
要求民主共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含义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西欧一些国家或地区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2、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即革命阶级和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对反动阶级的斗争。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日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构成了一对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对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进步。
矛盾的出现到尖锐冲突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革命的爆发与其导火线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冲突的必然结果,直接原因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或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导火线事件。
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导致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法国波旁王朝统治下,社会等级对立严重,矛盾尤其尖锐,三级会议召开,成为革命导火线;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压制,使双方矛盾日趋尖锐,“波士顿倾茶事件”导致战争爆发。
3、特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具如下一些鲜明特点)(1)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
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完成了这一使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已达到,这是衡量一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
(2)革命的领导者多为大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民群众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
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阶级,首先,是由于只有资产阶级具有这种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力量,能够去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并以此去领导革命。
在实践上,它也确实起到了带路人的作用;其次,当时还不存在能够同资产阶级竞争的、具有领导能力的阶级或阶层;再次,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要求;最后,广大城乡劳动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可是他们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斗争的。
资产阶级的领导权恰好体现在这里。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劳动群众极少有明确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
他们切身感受到的首先是封建压迫。
和资产阶级一起处于领导地位的还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他们并不是依附于资产阶级,也不是追随资产阶级进行革命。
他们起来革命完全是由于自身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所致。
这些人实际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革命期间阶级关系的总特点,便是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领导下,一切反封建阶级结成反贵族的联盟。
在这个联盟中,农民人数最多,其次是城市的平民,他们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
(3)革命进程曲折复杂。
资产阶级革命要推翻千年封建王国,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法国大革命也经历了长期的帝制与共和的斗争。
(4)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都被取消,保留的一般都是大资产阶级专政时期的成果及政策,革命在真正成熟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基点上稳定下来。
当然早期资产阶级主要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的国家,革命的胜利表现在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但国家并未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和意义(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采取暴力的形式,通过内战的形式取得的胜利;它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尽管形式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是共和国,美国是联邦形式),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剥削阶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扣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
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三卷第45页)。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教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它摧毁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为以后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确立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宪法,英国的不成文法,法国的1793年宪法,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一切表明近代社会以国家取代王朝,以法律取代专制,以公民取代臣民,这在原则上就是将主权在君转变为主权在民,确定了近代法制国家的基本特征。
这些变化充分说明资产阶级在革命上升时期的巨大进步作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四、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一)土地问题解决不彻底。
“土地问题成为革命的主要问题,它不仅仅牵涉到土地,而且与工业的发展有关。
土地问题的政治意义也很明显;只有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关系、特权等级的政治势力才会崩溃。
”土地问题是革命中的重要问题,资产阶级虽部分得以解决,但没有真正的解决土地问题,这是由资产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如英国克伦威尔大块高价拍卖土地,其结果农民只得到极少土地,大部分落入有钱者手中;法国土地问题解决得虽然比较彻底,如雅各宾派时期土地实行小块出售,但也没有真正解决,美国亦如此。
(二)资产阶级自身的两面性。
资产阶级一方面反封建王朝复辟,一方面镇压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英国镇压爱尔兰革命运动和掘地派运动尤为突出。
(三)人民群众的悲惨处境。
在革命中,资产阶级得到大量好处,而出力最大的劳动人民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处境更加悲残,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等等。
总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这都是资产阶级依靠了人民的力量;但不能否认资产阶级是一个剥削阶级,它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
要想彻底解放自己,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人民群众共同斗争才能取得,这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之,就是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担负别的什么任务。
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制度,这本是天经地义,不必再多所赘言。
然而多年来却流行着一种公式化的成串套语;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统治的严重阻碍;封建统治者极端腐朽,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忍无可忍,起来斗争,革命由此而起;人民群众浴血奋战,资产阶级则窃取了政权;掌权的资产阶级推行了一整套反人民的政策,只谋取其阶级私利;不过革命还是具有重大意义,推翻了封建统治,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但是,这只是使人民摆脱了封建枷锁,却又被套上了资本主义枷锁,一种剥削制度代替了另一种剥削制度。
这一串套语看似逻辑严谨,无瑕无隙,其实多有不科学之处。
首先,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群众自发性运动造成的,而是由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其次,衡量革命立法的根本标准是看它们是否有利于改造封建制度,树立资本主义的原则,而不是看它们是否反人民。
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放劳苦大众的客观使命;再次,资产阶级革命理所当然地要由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窃取”之说实难立足;又次,认真考察后就会发现,使革命具有消灭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的措施,恰恰就是遭谴责的那些“反人民政策”。
这实在是自相矛盾;最后,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确实都是剥削制度,称为枷锁也有道理。
但是这个套语忽略了两者的良莠之分,没有分辨后者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能力和总的容量要比前者大得不可比拟,这种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的了不起的进步。
总之,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时,还是应该依照列宁的论述去理解。
列宁写道:“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
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看来,只能以反封建的标准去衡量或评价革命的进程,以及它的纲领、立法和所创建的制度,而不应将当时劳动人民的愿望是否得到满足或者其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当作标准。
而且革命中的立法与政策的温和或激进,也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是否有利于对封建制度的改造去评价,并不都是越激进、越极端就越好。
还应看到,革命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也是一种暴力的手段,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所以,对于一场革命来说,它能做到的只是使资产阶级夺得政权,再利用政权这个杠杆,以法律为武器,去摧毁封建制度,奠定资本主义的基本治国原则。
至于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建立起全面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只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真正实现。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又一个特点是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后再引起新的斗争。
对于这种现象,恩格斯曾作出了十分精辟的归纳:“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
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恩格斯在这里使用的“反动”一词,是18世纪末才被引用到史学中来的术语。
在这之前,它只是物理学中的用语,意思是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正着向前移动或反着向后移动,反动就是反方面移动。
因此,正动与反动的说法,都不包含褒或贬的意思,只说明物体运动方向。
1794年7月27日法国发生“热月政变”,而后热月党的政策从雅各宾派恐怖统治的高度向后退缩,于是便有人借用物理学的名词,称这种现象是“热月反动”。
这里同样也不含贬义,只是说政策上的倒退。
从当时的客观形势来看,这种倒退或“反动”是正确的,符合历史规律。
恩格斯在这里说,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实际上也不含贬义。
既然是“不可避免”,那就是客观的必然。
革命进程体现出来的这个特点,并不难理解。
凡属革命,必定是一场兴师动众的运动,任何单一的阶级都不可能独立地进行一场革命。
资产阶级自然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去冲锋陷阵,而是要有一支大的队伍。
由于那时各阶段、各阶层都受到封建压迫,都有共同的反封建要求,这才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形成反封建的大军,革命才可能爆发。
同时,最早出面带领大家进行革命并制定出斗争纲领的,总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还有一批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他们通常被统称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从史实来看,他们是革命开始后首先掌权的人,一时之间,深孚众望。
在执掌政权后,他们就按照预定的革命目标施政,在不太长的时间,基本上都能够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
因此,作为最早的革命领导力量,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功不可没。
但是,革命目标的基本实现并不意味着革命的完成。
受到第一次沉重打击的封建势力决不会甘心,必定拼死抵抗,甚至会勾结外来势力进行反扑,如同法国封建势力那样。
这就使革命必须再向前推进,以更坚决、更激进的手段去打击敌人。
另一方面,在革命必须深入的形势下,原来共同进行革命的阶层、派别就会产生分歧,使革命队伍出现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