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专题复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调节专题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5页«免疫调节»专题复习(二轮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过程中形成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试题分析、练习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三种调节方式之一,对于生物体稳态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失调”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2)《免疫调节》是本章的前三节所介绍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机补充,三者一起构成了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内容知识量大且过程复杂。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已经进入一轮复习,对于一轮复习的节奏、思路已经适应。但由于时间相隔之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生疏,对该节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大多数人只了解教材的表面知识,比较难以在新问题和生活实践中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设想:紧抓课本知识网络,以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失调和应用为主线,通过创设新教学情境、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结合资料分析、识图解图、比较、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辨别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关联性,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我们周围充满了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当它们侵入人体时,就需要我们的免疫调节发挥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免疫调节》的具体内容。免疫系统与各种病原体作战时,有哪些战士在冲锋陷阵?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提出问题:
1、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脾)
2、淋巴细胞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造血干细胞)【设计意图】:当堂识记,强化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的整合。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结合动画和图片,说出免疫系统的战士们又组成了几条防线呢?
(二)免疫的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依靠淋巴细胞、抗体进行免疫
【设计意图】:简单知识,学生当堂识记,夯实基础。图片和动画演示非特异性免疫,请学生识别,幽默有趣,加深印象。
1、认识抗体和抗原
思考问题:说出下列情况所发生的免疫类型?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
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答:体液免疫。血清的有效成分是抗体。
抗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
思考问题:骨折后装入的钢钉是不是抗原?
答:不是抗原。因为钢钉无表面蛋白,不能被识别,不能引起特异性
免疫反应
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
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疑诱思、引导分析、图形识别。
【主体环节设计意图】: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复习过程中形成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2、体液免疫过程
合作探究:1、尝试用概念图的形式将体液免疫过程构建出来。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哪些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哪些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生:浆细胞。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设计意图】: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及时巩固重、难点,训练学生关注细节。
结合教材(37页)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分别起什么作用?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几个条件?
(2)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目的是什么?
(3)记忆细胞有何作用?发挥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生:(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大多数病原体,暴露其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并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的刺激。
(2)浆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同一种抗原第二次侵入时;产生抗体更快、更多。
师: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一旦病原体躲进细胞,就需要启动细胞免疫。
3、细胞免疫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阅读课本P37-38,回答下列问题:
(1)遇到哪些病原体细胞免疫才会启动?
生:病毒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
(2)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其作用是什么?
生:没有。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抗原是如何消灭的?
生: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抗原失去了寄生藏身的基础,暴露在体液中,被体液中经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结合,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合作探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者的关系:两种免疫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合作探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者的关系:两种免疫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新教学情境、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结合资料分析、识图解图、比较、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辨别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关联性,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1.内容2.意义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教师出示患者图片和课前收集的资料简介其病因。通过讨论哪些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出问题:你会给他一个拥抱吗?为什么?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讨论:以下行为是否有可能传染艾滋病:(1)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2)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3)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4)与艾滋病患者拥抱;(5)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6)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7)输入含有HIV的血液;(8)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9)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10)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
可能的是:(2)、(5)、(7)、(10),因为这些行为中都可能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