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汉语诗律(整理)
古汉语通论 诗律
![古汉语通论 诗律](https://img.taocdn.com/s3/m/4d9cb377ce2f0066f4332248.png)
(三)平仄协调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平仄 沈约、周颙提出中古四声“平上
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
藏。 从中古音到近代北京音:
中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中古四声 普通话四声 (消失的调类)
平 平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仄 去声
入声
上声 去声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最早的七言诗是汉代《柏梁台 诗》。
杂言古诗有三七杂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句 式,三五七言兼用者也算七古。
(二)近体诗
南朝齐梁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诗歌创作 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永明体”的特点就是 讲究声韵格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讲究对 仗。这些都对近体诗格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 影响。
近体诗的基本句式的推演
仄 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 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1)间的规则(组句)
四种基本句式: 五言: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 仄起句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 平起句
七言即在五言的前面加上相反 的平仄单位:
3、平仄的运用
(5)讲究拗救 违反平仄格律叫“拗”; 违反平仄格律的句式叫“ 拗句”;“拗救”是对拗 句的补救。 拗而有救的诗句仍是合于 格律的。
A.本句自救
①B型句的拗救(救孤平、一拗三救):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二、诗律
(一)字句有定 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
式。 绝句:四句一首。 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五
字(古绝)。 七言绝句(七绝):每句七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https://img.taocdn.com/s3/m/e64c305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1.png)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
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本单元两节通论,将扼要地谈谈从汉至唐宋时代诗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后的词律和曲律则将在下一单元的通论里叙述。
(一)诗体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
古代汉语常识之诗律共74页
![古代汉语常识之诗律共74页](https://img.taocdn.com/s3/m/83e7d33bc1c708a1294a4468.png)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古代汉语2诗律-资料
![古代汉语2诗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d3d796d581b6bd97e19ea39.png)
3、省略
•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答客问杭州》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 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白居易《渡淮》) • 4、紧缩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白居易《新春江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二、近体诗和古体诗
• 古体诗又叫古风,主要指汉魏六朝古诗。古体诗以五言为 正统,因为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六朝的诗大都是五言,七 言古诗起源稍晚。
•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 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者通过假想的 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 情在其中。这首诗虽从《诗经·大东》化出,而写天上无 情的双星,居然象人间绸缪的夫妇,情景相生,真有化工 之妙。)
2、拗救问题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1)一、三、五也要论的情况: • ①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
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是三个平声 字,叫做“三平调”,近体诗中不许出现。 • ②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 三子必须是平。否则,除韵脚之外,全句 就剩下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救 的办法是• 1、近体诗是怎样对仗的 • 首联:近体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的第一联。 • 颔联:近体诗的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的第二联。 • 颈联:近体诗的第五句与第六句形成的第三联。 • 尾联:近体诗的第七句与第八句形成的第四联。 • 律诗一般是中间的两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
还有四联都对仗的。律诗至少颈联必须对仗。 • 律绝大都不对仗,也可让其中的一联对仗,也可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诗词格律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诗词格律](https://img.taocdn.com/s3/m/ea509907bed5b9f3f90f1c54.png)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二十九)诗词格律一.古代的韵文和散文1、韵文韵文是讲究格律,大多数要使用同韵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章。
包括了历代的诗歌、词赋、戏曲。
不同时代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
包括:周、春秋: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辞。
汉朝:汉赋、古诗、乐府。
六朝:骈文、诗。
唐朝:唐诗、乐府。
宋朝:宋诗、宋词。
元朝: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
明清:戏曲、诗、词。
2、散文用韵问题古人为文,为了利于流传,务必求之朗朗上口,又受民歌影响,所以古文有不少是用韵的,不过格律不大严格,因而用韵不是散文的一般要求。
古代散文用韵,有两种情况:一是通篇用韵。
如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前出师表》用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https://img.taocdn.com/s3/m/1d98455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0.png)
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如《诗经》、《离骚》等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比 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 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诗歌更具 深度和哲理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广泛应用 ,如“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强等。
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诗人应该通过独特的意象创造,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 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诗
歌意象。
CHAPTER 06
诗与文化
诗与历史
01
02
03
历史记录
诗歌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 历史记录方式,许多历史 事件和人物通过诗歌得以 流传。
时代反映
诗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 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02
平声调值平缓,音长较长;仄声 调值急促,音长较短。平仄的交 替使用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增 强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
押韵是指在诗歌中,某些音节或字音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和谐统一的 声音效果。
押韵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 美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
对仗
对仗是指在诗歌中,将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形成一种平衡和 对称的美感。
诗律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详细描述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随着诗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唐诗、宋词、元 曲等不同形式的诗律。这些诗律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 韵律和节奏特点。
诗律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
总结词
诗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精髓,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汉语常识之诗律
![古代汉语常识之诗律](https://img.taocdn.com/s3/m/68c4890c03d8ce2f00662359.png)
18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元), ―△――△△― 渔梁渡头争渡喧(元)。 ――△――△― 人随沙岸向江村(元), ―――△△―― 余亦乘舟归鹿门(元)。 ―△―――△―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御)。 △△―――△△ 岩扉松径长寂寥, ―――△―△― 唯有幽人独来去(御)。 ―△――△―△
28
五言律诗共有三个节拍,即二二一,诗例如“白日—依 山—尽”。七言律诗共有四个节拍,即二二二一,诗 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组成节拍的两个字 可以同是平声或仄声,也可以是平仄不同的两个字。 节拍由平仄不同的两个字组成时,节拍的性质取决于 后一字的声调,如“仄平”算平声拍,“平仄”算仄 声拍,因为后一字是在节奏点上,起着定音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律诗对每一节拍中的二个字平 仄的要求特别严格,其平仄不能变动,对第一字的要 求则比较宽松,常常平也可,仄亦可。
9
二、近体诗 (一)近体诗的分类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 律诗指七律和五律,绝句指七绝和五绝。绝句由律 诗截取而成,故名。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 排律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排律的句数 在八句以上),其具体情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 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40字。 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 排律 —— 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 七字。
13
上平声 一东 二冬(钟) 三江 四 支 ( 脂 之 ) 五 微 六鱼 七虞(模) 八齐 九佳(皆) 十灰 (咍) 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 十三元(魂 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下平声 一先 ( 仙 ) 二萧 ( 宵 ) 三肴 四豪 五歌 ( 戈 ) 六麻 七阳 ( 唐 ) 八庚 ( 耕清 ) 九青 十蒸 ( 登 ) 十一尤 ( 侯幽 ) 十二侵 十三覃 ( 谈 ) 十四盐 (添严) 十五咸(衔凡)
大学古代汉语诗律(整理)
![大学古代汉语诗律(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4ffe22010661ed9ad51f3ed.png)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㈡押韵要求
1.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2.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 ;(韵字依照 “平水韵”) 3.押韵句用平收式,不押韵句用仄收式; 4.一韵到底,不能出韵。 字 的 声 调 可 以 归 并 为 平、仄两类:平声为平, 黄河远上白云间, (jiān)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所谓出韵,就是在押韵时,某句的韵 一片孤城万仞山。 (shān)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 n) 羌笛何须怨杨柳, 脚用了不同韵的字。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 n) 春风不度玉门关。(guān)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jià n)
J1 ∣∣— —∣, J4 ∣∣∣— —,
请用《春望》诗的前 半首来记忆四个句式
J2 J3
— — ∣∣ — ———∣∣
3.基本句式的变通
J2如果第一字改变, 第三字必须同时改变。
一、三不论——指仄收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
二、四分明——第二、四字是节奏点,平仄不能变 J1
∣∣— —∣, — — ∣∣ —
对仗: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
白日依山尽 主—状—谓 黄河入海流 主—状—谓 两个黄鹂鸣翠柳 定—主—谓—宾 一行白鹭上青天 定—主—谓—宾
东韵:东同铜童中冲戎弓工空
(ung)
冬韵:冬农侬宗鬃佟彤淙
(ong)
近体诗不能出韵,所谓出韵,就是在押韵时,某 句的韵脚用了不同韵的字。
2.四个标准平仄句型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古诗
古体诗(古风)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格律 ㈠字数和句数要求
1.五言诗每句5字,七言诗每句7字; 2.律诗全首八句; 3.律绝全首四句; 4.排律(长律)全首八句以上。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律绝 七言律绝 五言排律 七言排言律绝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https://img.taocdn.com/s3/m/579756bb1a37f111f1855bf8.png)
句式是: 甲a, 乙b , 甲a, 乙b , 乙B。 甲A。 乙B。 甲A。
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2)仄起平收式 |||—— ——||— 太 乙 近 天 都,连 山 到 海 隅。 ———|| |||—— 白 云 回 望 合,青 霭 入 看 无。 ||——| ——||— 分 野 中 峰 变,阴 晴 众 壑 殊 ———|| |||—— 欲 投 人 处 宿,隔 水 问 樵 夫。
古诗是指汉魏六朝 这 一 历史 时 期的 诗 。
沈德潜的《古诗源》选的 就是从汉到隋的诗歌。
陶渊明(东晋)
从齐梁时代开始, 诗歌在形式上逐 渐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由 于四声的发现而 在诗歌创作中开 始讲究平仄。
曹植(三国魏)
南朝梁沈约说:写诗应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 之中,轻重悉异,但自骚人以来,未睹此秘。张、蔡、 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当人 们认识到四声后,便开始注意用四声的平仄创造诗歌的 音乐美。当时流行的永明体(南朝齐武帝的年号),特 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朓就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南京秦淮河
齐梁时写文章也注意骈 偶,而且逐渐影响到诗 的创作。这种趋势发展 的结果,在唐初就形成 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 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 来,这是一种新诗体, 所以称为近体诗。
谢灵运(东晋)
唐朝以后的诗分两种:一种叫近体诗,是讲 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一种叫古体诗,或者叫古 风,是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从 形式上划分的,而不是从时代划分的。
李白塑像
乙B 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必须平,如果换成仄,全句便为(仄仄)仄平 仄仄平,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犯 孤平只对乙B句而言)。犯了孤平可以救。
古汉语通论 诗律 免费在线阅读
![古汉语通论 诗律 免费在线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fb41c4c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e.png)
(二)押韵严格
· 1、韵脚固定。近体诗偶句末字押韵,首句可入韵;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 2、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忌换韵或出韵(首句入 韵可以用邻韵);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 韵可以通押,还可以换韵。
· 3、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古体诗可押平、仄声 韵,仄声韵中区别上去入声韵。
· 4、忌重韵。
(三)平仄协调
·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平仄 · 沈约、周颙提出中古四声“平上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从中古音到近代北京音: ·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
中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中古四声 普通话四声 (消失的调类)
平 平声
(二)押韵严格
· 唐诗的韵部: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北宋·陈彭年、丘 雍《广韵》206韵;规定一些韵可以“同用”, 即被规定“同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在押韵 时可以当作一个韵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将同用的韵加以合并,成107韵;金·王文郁 《平水新刊韵略》归并为106韵。后来作为近体 诗押韵依据的“平水韵”即指此106韵,一般叫 诗韵。(P1518-1520)
五言(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
· 首句不入韵:
· 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汉语诗词格律(精)
![古汉语诗词格律(精)](https://img.taocdn.com/s3/m/ac8add53e518964bcf847c82.png)
“拗” 。 “拗”了以后可以“救” 。具体地说,就是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 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 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经过拗救的诗 句仍然合律。
乙:孤平拗救
故园芜欲平。 溪柳自摇沙水清。 双鬓向人无再青。
李商隐《蝉》 苏轼《新城道中》 陆游《夜泊水村》
返回绪言
1.句数-律诗8句,五律40字,七律
56字;绝句4句,五绝20字, 七绝28字;排律10句以上。
2.押韵-押平声韵。不换韵。 3.平仄-句中平仄相间,对句平仄相对。 4.对仗-尽量多用对仗。律诗除首联、
尾联外,以对仗为原则。
返回绪言
近体诗的用韵
第一节 韵 第二节 近体诗用韵的规则
返回总目录
第一节 韵
返回本章目录
韵与韵母
韵是诗词构律的基本要素之一。韵,
大致等于韵母,但有区别。
音韵学 概念 同韵只要 主要元音和韵 尾相同,介音 区别四声 可不考虑。 同韵母要 求主要元音、 不管声调 韵尾、介音都 要相同。
返回本章目录
韵
语音学 韵母 概念
韵、韵部、韵目
韵,不管有没有韵头或韵头是否相 同,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算同韵。 如 “ 东、董、送、屋 ” 为四个韵。 所有同韵的字汇成一个部类,就叫 做韵部。 从各韵部中选取一个代表字作为该 韵部的标目,这个代表字叫做韵目。
返回本章目录
○ ○
失粘
第四节 孤平与拗救
返回本章目录
乙式——孤平
近体诗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的 第一 个字,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式中的第三 个字必须是平。如果是仄 ,那么除韵脚外,全句 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近体诗 的大忌。
古代汉语学习,有关诗律的讲解
![古代汉语学习,有关诗律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2924dd3b14e852458fb5742.png)
3.只押平聲韻
唐人作詩用韻,依據的是《切韻》的韻部。到了北 宋時,官方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分韻二 〇六部,改名《廣韻》。此後金人王文郁、南宋 江北 平水人劉淵都根據前人“同用”的規定對 《廣韻》韻部做過合併工作,王文郁《平水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六部,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七部。南宋以後的詩韻都是一〇六 部,由於源自《平水韻略》和《壬子新刊禮部韻 略》,故又稱作“平水韻”。“平水韻”雖然出現 在南宋,但反映了唐人押韻的實際情況。“平水韻” 包括平聲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 聲十七韻 。
近体诗律说略
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和《楚
辭》。《詩經》以四言爲主,《楚辭》以六 言爲主。到了漢代,出現了五言和七言詩。 五言詩源自民謠,東漢末的《古詩十九首》 已是成熟的五言詩。最早的七言詩據說是漢 武帝在柏梁臺上宴飲群臣時的聯句,人各一 句,句句押韻,後人把這種詩體稱爲“柏梁 體”。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柏梁體七言詩是三 國 魏 曹丕的《燕歌行》。
三大類。律詩指七律和五律,絕句指七絕和 五絕。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延長。排律 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其具体情 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
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56字。 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 排律——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
所謂“兩聯之間平仄相黏”,是指下聯出句
第一節拍的平仄要和上聯對句第一節拍的平 仄相同。在具體實踐中,也只要做到節拍的 第二字平仄相同就可以了,第一字的平仄一 般不論。不可理解爲下聯出句和上聯對句的 平仄字字相同。第一節拍以後的部分按照平 仄交替的原則處理。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https://img.taocdn.com/s3/m/6420564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c.png)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下)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
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更有了嚴密的格律。
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本單元兩節通論,將扼要地談談從漢至唐宋時代詩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後的詞律和曲律則將在下一單元的通論裏敍述。
(一)詩體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
古汉语诗律部分
![古汉语诗律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40ca6d4d08a1284ac85043a2.png)
第一節古代的詩歌一、古代詩歌的名稱詩是漢民族自古以來對詩歌的統稱。
《說文解字·言部》:“詩,志也。
”許慎的解釋來源於《尚書·堯典》“詩言志”,意思是詩歌就是表達人的思想情感的一種言語作品。
但我們認爲這並不是我們漢民族把詩歌叫做“詩”的來源。
“詩”字實與“持”同源,所以在古代文獻中它也有“承托”“保持”的意思。
《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齋,朝服寢門外,詩負之。
”鄭玄注:“詩之言承也。
”孔穎達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
’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
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我們知道,古代詩歌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押韻。
《文心雕龍·聲律》曰:“同聲相應謂之韻”,所以押韻就是用一個個聲音(韻母)相同相近的字去“承托”“保持”前面句子中相同位置上的字。
所以,“詩”得名於“持”。
押韻是詩的一個顯著特徵,但是不等於說押韻的作品都是詩。
在先秦時期,韻文有兩類,一類是歌唱的,有固定的或不固定的曲調,甚至還配上樂器伴奏。
這種韻文就是詩。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聘問,要求觀周樂,魯侯於是讓宮廷樂隊“爲之歌《周南》《召南》”,一直演唱到《小雅》《大雅》和《周頌》。
《漢書·李延年傳》:“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祀,欲造樂。
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爲之新聲曲。
”這些都充分證明古代的詩最初是歌唱的。
正因爲詩是歌唱的,所以詩的段落最初叫做“章”。
《說文·音部》:“章,樂竟爲一章。
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
”所謂“樂竟”,即樂曲的一個段落結束。
(整首樂曲結束則爲“竟”。
《說文》“竟,樂曲盡爲竟。
”)魏晉以後將詩的段落稱爲“解(jiě)”,“解”本也是音樂的一個樂章的意思。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録》:“傖歌以一句爲一解,中國以一章爲一解。
”這裏的一章即指曲子的一章。
宋周密《齊東野語》:“自製曲數百解,皆平淡清越。
古代汉语诗律部分
![古代汉语诗律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1d76069b84ae45c3b358cc2.png)
第二十一节诗律1 、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 、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 、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 、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
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 、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 、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五言诗:A 仄仄- 平平- 仄 B平平- 仄仄- 平C 平平- 平- 仄仄 D仄仄- 仄- 平平;七言诗的句式: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B仄仄- 平平- 仄仄- 平C 仄仄- 平平平- 仄仄 D平平- 仄仄仄- 平平7 、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 、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
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古汉语诗律
![古汉语诗律](https://img.taocdn.com/s3/m/de4a6916866fb84ae45c8d44.png)
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 相传汉武帝在长安筑台, 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相传汉武帝在长安筑台, 与群臣人各一句,赋成句句用韵共计二十五句的《 与群臣人各一句,赋成句句用韵共计二十五句的《柏梁台 诗》。如: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 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 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行。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它方?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它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四、格律诗的平仄 何谓“平仄” 1、何谓“平仄”?
“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 平仄” 的声调。 即中古的平声, 的声调。“平”即中古的平声, 即中古的上、 入三声。 “仄”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 平 上 去 入 平 仄
2、格律诗为何讲究平仄
声 , 声 的 , 。
, ,
入 上
。 。
3、格律诗怎样讲究平仄
4、平水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193韵 韵 独用 北宋陈彭年《广韵》 北宋陈彭年《广韵》206韵 韵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 韵 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 同用 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06韵 韵
古代汉语--第八章 诗词格律
![古代汉语--第八章 诗词格律](https://img.taocdn.com/s3/m/1405da6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7e.png)
六、平仄不拘〔"一、三、五不论"〕
▪ 近体诗有的地方平仄要求不严,可以不拘平 仄,即句式上是"平"的地方可以用仄声字, 句式上是"仄" 的地方可以用平声字.不拘 平仄的都在一、三、五的位置,所以有"一 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 注意: 有些情况下,"一、三、五也要论"
七、"一、三、五也要论"
▪ 1、乙种句式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 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绝 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这叫"孤平"句.
▪ 〔3〕对仗的位置
▪ 首联:即近体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的第一联.
▪ 颔联:即近体诗的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的第二联.
▪ 颈联:即近体诗的第五句与第六句形成的第三联.
▪ 尾联:即近体诗的第七句与第八句形成的第四联.
▪ 注意: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律绝大都不对仗.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
这四种句式的交错使用,就构成不同格式的五律或七律.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与拗救
▪ 三、粘与对的要求
▪ 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就是 平粘平,仄粘仄 .
▪ 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就是平对 仄,仄对平.
▪ 粘对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 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唐诗中有少 数失粘的,失对的很少.
古代汉语(下)20词律
![古代汉语(下)20词律](https://img.taocdn.com/s3/m/f389b6be69dc5022aaea0084.png)
根据分段情况又分成单调、双调、三叠和 四叠。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 这两段又称上下阙或上下片;分三段的叫三 叠;分四段的叫四叠。例如:
《渔歌子》、《如梦令》、《调笑令》、 《捣练子》等属单调;《蝶恋花》、《满江 红》、《菩萨蛮》、《水调歌头》等属双调; 《兰陵王》、《西河》等属三叠;四叠只有 用韵看,第一、二、四句的“渚、舞、雨” 押仄声韵(语麌通韵),第五、六、八句 的“悠、秋、流”押平声韵(尤韵),仄 平换韵;从平仄看,第七句与第六句失粘; 从对仗看,颔联对仗而颈联不对仗。因此 这首诗是入律的古风,而不是律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 平平仄仄平, 但闻人语响, 仄平平仄仄。 返景入深林, 仄仄仄平平, 复照青苔上。 仄仄平平仄。 这首诗从字句数看象近体诗的五言绝句即 律绝,但从押韵上看是押仄声韵,从平仄看虽 然全用律句,可是两联都失对,两联之间还失 粘,所以这首诗是古绝,不是近体诗的律绝。
第九章完
主 讲 教 师 : 徐 志 奇
辅 导 课 程 二 十
古 代 汉 语 ( 下 )
第三节 古体诗概说
古体诗,是按照古诗即汉魏六朝诗写 法写的诗。古体诗的语言形式是极其自由 的,除了必须用韵之外,凡近体诗需要遵 守的格律,在古体诗中都无约束力。 古体诗和近体诗比较,在字句数、用韵、 平仄、对仗上都有区别。
词的用韵,从整体上看,没有统一的固定位 臵,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也可以 中途换韵;从一个词调来看,却有严格的规定, 因词牌而异。其用韵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一韵到底。大部分词都属这一种。
2.同部换韵。较罕见。
3.平仄换韵。包括两种,或换韵只规定声调, 对韵部不作要求;或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3.用韵 虽然都用平水韵,但近体诗规矩很严格, 而古体诗用韵往往比平水韵宽,可一韵到 底,也可邻韵通押,随意换韵,不限在偶 数句上用韵,也可在奇数句上用韵,用韵 的字可以重复,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 押仄声韵,但在仄声韵中要区分上声韵、 去声韵、入声韵,一般不同声调不可以相 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言律绝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㈡押韵要求
1.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2.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 ;(韵字依照 “平水韵”)
3.押韵句用平收式,不押韵句用仄收式; 4.一韵到底,不能出韵。平、字仄的两声类调:可平以声归为并平为, 黄河远上白云间, (jiān)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⑷现代鼻韵母(-n、-ng)的字,不是古入声字。
2.四个基本句式
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平仄交替:
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
——∣∣
国破山河 城春草木 恨别惊心 哀时溅泪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 — —∣ — — ∣∣ —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哀时花溅泪
∣ ∣ ∣— — — — — ∣∣
请用《春望》诗的前 半首来记忆四个句式
J1 ∣∣— —∣, — — ∣∣ — J2
J4 ∣∣∣— —, — — — ∣ ∣ J3
J2如果第一字改变,第
3.基本句式的变通 三字必须同时改变。
一、三不论——指仄收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 二、四分明——第二、四字是节奏点,平仄不能变
J1 ∣∣— —∣, — — ∣∣ — J2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格律
㈠字数和句数要求
1.五言诗每句5字,七言诗每句7字; 2.律诗全首八句; 3.律绝全首四句; 4.排律(长律)全首八句以上。
五言律诗 五言律绝 五言排律 七言律诗 七言律绝 七言排律
五言律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近体诗的格律小结
㈠字数和句数要求 律诗八句,律绝四句,排律八句以上,各有五言、七言。
㈡押韵要求 偶句押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㈢对仗要求 律诗和排律除首尾联外都要对仗,律绝不限。
㈣平仄要求 四个基本句式对粘交替,句式的一、三字平仄多可 变通。
J1 ∣∣— —∣, — — ∣∣ — J2 J4 ∣∣∣— —, — — — ∣ ∣ J3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J1-J2-J3-J4-J1-J2-J3-J4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J3-J4-J1-J2-J3-J4-J1-J2 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J2-J4-J1-J2-J3-J4-J1-J2 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J4-J2-J3-J4-J1-J2-J3-J4
如何用现代的读音来辨别中古字音的平仄声 中古声调与现代声调的对应:
平声
仄声
中古四声: 平
上去 入
现代四声:阴平 阳平 上
去
平声
中古四声: 平
仄声
上
去
入
现代四声:阴平 阳平
冬屋 同食
天粥 田独
中叔 龙浊
间捉 连白
多失 麻国
低郭 吴笛
入 变
入 变
上
去
马铁 理骨 董谷 美蜀 忍角 远乞
入 变
范湛盾肚树动送未事遇震效入 木 育 月 屑 力 入 变
诗诗 律律
一、什么是诗律
诗律就是诗的格律,即作诗的规则。含义有二:
广义:所有诗歌在句式、押韵等形式方面的规则。 狭义:特指近体诗在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形
式方面的规则和要求。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萌芽于六朝、成熟于 唐代的一种诗体,特点是:句数固定、押韵严格、 讲究平仄、 要求对仗。
古诗 古体诗(古风)
五言律绝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五言排律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 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七言律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㈣平仄要求
要求诗中每个字的读音,都符合所在位置规 定的平声或仄声(以中古语音为标准)。
1.平仄声的辨别
所谓“平仄”,指中古(六朝至唐宋时期)字音的四 个声调的归类(归为平声和仄声两类)
中古字音声调: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简称 平、上、去、入, 统称“四声”。 平声单独做一类,上去入归为一类称“仄声”
甲、孛[bó、bèi]、夹、卓、勺、足、失、枼[yè] 、弗
伯柏帛泊拍铂箔舶 洁结诘拮桔秸颉 吸汲岌级 值植 殖 鸭押呷匣狎柙 勃渤脖饽鹁悖浡郣哱馛葧侼挬 浃荚 颊峡侠狭 拙茁屈 焯桌 灼酌 捉 跌迭 葉蝶碟牒谍蹀 佛 彿拂氟 一七八十 出发捉贼
⑶利用方言辨别。 屋接揭督扑叔剥削失剔踢吸湿哭拨出屈
J4 ∣∣∣— —, — — —∣∣ J3 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
由此可见,辨别诗句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 应依据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辨别诗句是平收式 还是仄收式,应依据最后一字的平仄。
诗句
城阙辅三秦 昨日入城市 故园芜欲平 欲穷千里目
实际平仄 所据句式
— ∣∣— — ∣∣∣— — J4 ∣ ∣∣— ∣ ∣∣— — ∣ J1 ∣ — —∣ — — — ∣∣ — J2 ∣ — —∣ ∣ — — —∣ ∣ J3
J1 ∣∣—同—一∣联, 的—两—句∣∣,— J2 国破前山一河联在的, 城下春句草与木后深
起式平仄相反,称
一联的上句,起式平
J4 ∣为∣∣对—。—, — — —∣∣ J3 恨仄别相鸟同惊,心称,为哀粘时。花溅泪
J1—J2— J3— J4— J1— J2—J3—J4—J1—J2 ……
仄起仄收 平起平收 仄起平收 平起仄收
()
() () ()
入声的辨别:
⑴ 现代阳平字中,声母是b、d、g、j、zh、z的非鼻 韵音韵尾字,一般都是古入声字。(可用“搏夺国, 急逐贼”六字帮助记忆)
拔跋白勃伯搏博别达夺得毒笛国格绝局菊鞠及夹颊即 吉级极பைடு நூலகம்结竭扎闸翟宅着折直逐砸杂凿昨琢足卒族贼
⑵记住一些常见的入声字或入声声符:白、吉、及、直、
一羌春片 笛风脚孤何不用城须度所了万怨玉仞谓不杨门山柳关出同。,。韵韵((g,的suhāā就字nn))是。在江月空里流照押流宛花韵霜转林时不绕皆,觉芳似某飞甸 霰句, ; ,的((dxii韵àànn))
汀上白沙看不见。(jiàn)
㈢对仗要求
1.律诗和排律:除首尾联外,其余各联要对仗; 2.律绝:各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