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龙纹的演变

合集下载

历代龙纹的演变

历代龙纹的演变

龙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广泛。

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

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痕迹,它的形象难以将其比附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因为龙本身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东西,它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观念。

它的形象只是人们对龙的观念的载体。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所以龙形象的演变往往也体现了有关龙的信仰观念的演变。

一、远古时代的龙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纹饰,这时的龙纹大约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就有这种龙纹。

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二、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春秋战国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纹也变得神光异彩,千姿百态。

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几个朝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历代龙纹的演变

历代龙纹的演变

历代龙纹的演变
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其形态和风格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也体现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早期的龙纹,如汉代的龙,通常呈现出强壮、粗犷、奔放、豪迈的特点。

龙的体态修长,动作有力,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汉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活力和开放性。

到了唐代,龙纹开始呈现出丰满圆润的特点。

龙的身躯变得挺拔健壮,鳞片由鱼鳞状变为网状,显得更加精美和细腻。

同时,龙首的双角也变得多分叉,口角加深,显得更加威严和神秘。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唐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到了宋代,龙纹的风格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龙的形象开始规范化、固定化,龙的体态变得丰腴,鳞片多用鱼鳞纹,四肢有所缩短,爪子也变得锋利有力。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宋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规范化和秩序化。

总的来说,历代龙纹的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从汉代的粗犷豪放,到唐代的丰满圆润,再到宋代的规范固定,龙纹的形态和风格不断变化,但始终保持着龙的神秘、威严和崇高。

这些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国龙纹的发展历程

中国龙纹的发展历程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
以见到我国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起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 分枝。兽形的龙:额如牛,口似鱼,张口、獠牙、巨眼、鼓鼻。有四肢矫健,趾爪清 晰,有三爪或四爪;尾部细长如兽尾颈部髭毛直延至尾端。另外这一时期已出现翼龙。 秦汉时期,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多数突破以前的几何框架 的限制。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用简化、单纯的形象表现出生命的动感。汉 当艺 术中, 龙纹曲躯利爪,飞舞飘摇静中有动,造型概括,浑朴遒劲。早期龙躯干上的纹 饰,有蛇皮形,菱形和长方形,汉代以后逐渐形成鳞形。 秦汉时期龙尾变得像虎尾,很细。汉代龙纹有蛇体型和兽体型。 3.2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三国分立到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是我过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年代。由于社会生活 颠沛流离,人们希望找寻精神上的寄托,外国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 敦煌的千佛洞,水靖的炳灵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 窟等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都先后兴建。外来的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会 糅合,龙纹图案以及中国有关龙的传统故事也开始和佛教题材结合起来。莫高窟隋代 四二三窟壁画描写的车王公西王母都驾着龙车。龙的动态和飘动的旗幡以及腾飞的仙 女都用波浪形曲线表现,画面充满着动的节奏。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龙也是画家的常用题材,如东吴享有盛名的画 家曹不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等。六朝时期画龙的高手也很多,如被号为画圣的北 齐画家杨子华,北齐画家毛惠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纹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外来美术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蕃莲、 蔓草等纹样和龙纹互相糅合穿插,一变汉代纯代纯朴庄重的形态而成为活泼轻盈飘逸 生动,流畅自如的格调。
起源期—— ——原始社会时期 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龙纹的演变》课件

《中国龙纹的演变》课件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它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和重要 的图案之一。
中国传统龙纹的特点
神秘与尊贵
龙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象征,代表着皇 权、权力和幸福。
多元与独特
中国龙纹在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独特 的风格和变体。
曲线与流畅
传统龙纹的设计注重优雅的曲线,创造出连贯 流畅的形状。
1
古代图腾
龙纹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部落的图腾上,作为部落文化的象征。
2
宗教与神话
随着宗教和神话的发展,龙纹成为了神秘而崇高的象征。
3
帝王与权力
贵族和皇室的标志纹饰中频繁出现龙纹,凸显了权力和统治。
现代龙纹的设计风格
简约与现代
现代龙纹设计注重简洁和几何形状,传达出时尚和 现代感。
创新与演变
设计师将传统龙纹与当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 而个性化的风格。
当代龙纹的文化意义
1 文化传承
2 国际交流
3 创意与商业
当代龙纹的设计反映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龙纹作为中国特色的元素, 已经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 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龙纹的设计也在商业领域 以及时尚界得到了广泛应 用和探索。
结论和总结
龙纹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着辉煌和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象征与寓意
每个元素的排列和组合都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 义和文化寓意。
龙纹在古代艺术中的应用
陶器和瓷器
宫廷服饰
龙纹在古代陶瓷工艺中广泛应用, 赋予作品神奇和独特的魅力。
帝王与贵族的服饰上常见龙纹, 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民俗舞蹈
龙舞是中国传统新年庆祝活动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吉祥 和祝福。

龙的纹饰在文物中的变化与演化

龙的纹饰在文物中的变化与演化

龙的纹饰在文物中的变化与演化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直以来都在文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龙的纹饰在文物中的变化与演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龙作为一种象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中探讨龙的纹饰的变化与演化。

一、古代青铜器中的龙纹饰在古代青铜器中,龙的纹饰常常出现在器物的表面。

早期的青铜器上的龙纹饰多为简单的线条组成,形态较为朴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纹饰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

例如,商代的青铜器上的龙纹饰常常呈现出蛇形,身体纤细,线条流畅。

而到了西周时期,龙的纹饰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龙的头部、爪子和鳞片等细节开始被加入到纹饰中。

二、汉代玉器中的龙纹饰在汉代的玉器中,龙的纹饰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龙的形象在玉器上被刻画得更加细腻和精美。

例如,汉代的玉龙勾玉上,龙的身体线条流畅,鳞片清晰可见,头部和爪子的细节也被刻画得非常精细。

此外,汉代的玉龙纹饰还常常与其他图案相结合,如云纹、雷纹等,使整个纹饰更加丰富多样。

三、唐代瓷器中的龙纹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龙的纹饰在唐代的瓷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唐代的瓷器上的龙纹饰常常呈现出浑厚大气的风格,线条流畅而有力。

龙的形象在瓷器上被刻画得非常生动,头部、爪子和鳞片等细节被刻画得非常精细。

此外,唐代的瓷器上的龙纹饰还常常与其他图案相结合,如花卉纹、云纹等,使整个纹饰更加华丽多彩。

四、明清时期的绘画中的龙纹饰明清时期,龙的纹饰在绘画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明代的宫廷画家常常以龙为主题进行创作,龙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和精美。

清代的绘画中,龙的纹饰常常与山水、花鸟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龙的形象在绘画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皇权和吉祥。

总结起来,龙的纹饰在文物中的变化与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青铜器到汉代玉器,再到唐代瓷器和明清时期的绘画,龙的纹饰逐渐变得更加复杂、精美和多样化。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古代龙纹的演变

古代龙纹的演变

元、明、清三代龙纹简析
•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 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 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
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
浅谈古代龙纹
姓名;王战凯
405宿舍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
义,我们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文化 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展现出中华民族 特有的魅力。
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是原始社
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在早期, 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 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 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 空飞翔。
这是大明宣德年 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碗, 其口径有40公分,五 爪龙在下面海水的衬 托下显得更加英姿勃 发,矫健威猛,既有 大明朝的强悍又有瓷 器装饰上霸道。
龙纹艺术在中国经传承
了几千年,它有着独具特色的 魅力。在未来它会被我们传承 并发扬光大,龙纹会以不同的 形式不断发展,达到一个更高 的艺术层次,并伴随着中华民 族一直 发展下去。
中期
•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 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 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
晚期
•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 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 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 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 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还 有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图腾之一,龙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案装饰,在中国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中被广泛应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国龙纹经历了逐渐演变的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样式。

本文将对中国龙纹的演变进行探讨,从传统到现代,展示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传统龙纹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兽,后来逐渐演化成带有神秘象征意义的崇高生物。

最早的龙纹图案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通过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龙纹主要以双足龙和飞龙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龙图案呈线条简洁、均衡优美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龙的一种形象描述。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纹在周代逐渐发展为立体的形态,在金器、玉器等贵族墓葬中频繁出现。

其中,春秋时期的龙纹尤为精美,线条流畅,神态威严,展现出贵族和统治者的尊贵地位。

而在汉代,龙纹装饰更加繁复,表现出一种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二、宋代以后的龙纹演变宋代是中国龙纹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宋代,龙纹逐渐从富丽堂皇的贵族装饰转变为大众化的艺术图案。

此时期的龙纹偏向于平面化的展示,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和图案的简练,不再追求繁复和立体感。

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

到了明清时期,龙纹的演变进一步扩展。

明代龙纹的特点是纹饰清晰,线条简练,同时加入了云纹和瑞兽等元素的组合。

而清代的龙纹则更加纤细,追求线条的变化和游动感,展示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美感。

这期间,龙纹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民间艺术中,无论是绘画、刺绣还是陶瓷等手工艺品上,都有着精美的龙纹装饰。

三、现代龙纹的创新与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龙纹在设计创新和应用领域中有了新的突破。

现代龙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条表现,而是注重将龙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样式与形态。

有些现代龙纹以抽象的方式表现,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展示出独特的风格与想象力。

另外,一些设计师将龙纹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龙纹作品。

历代龙纹的演变

历代龙纹的演变

龙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广泛。

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

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痕迹,它的形象难以将其比附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因为龙本身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东西,它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观念。

它的形象只是人们对龙的观念的载体。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所以龙形象的演变往往也体现了有关龙的信仰观念的演变。

一、远古时代的龙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纹饰,这时的龙纹大约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就有这种龙纹。

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xx,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二、xx至南北朝的龙纹春秋战国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纹也变得神光异彩,千姿百态。

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几个朝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学号:1361010704姓名:周颖怡中国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时代,人们把龙当成了是神威和力量的象征,对其加以崇拜,又由于吉祥观念的驱使,人们把龙奉为吉祥神物,加以信仰、礼奉,并给与各种形式的表现。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与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不管是在建筑、服饰、瓷器、雕塑、绘画等都有龙纹的特殊文化。

下面我想主要介绍一下各个朝代龙纹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龙纹的形成。

原始氏族社会,先民本能地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与大自然的各种灾害、猛兽与氏族之间不断进行生存较量,为了便于识别,每个氏族都确立用一种图样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族徽,也就是氏族图腾。

在氏族社会中,古人崇拜大自然,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的东西,这种物种就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于是就把大自然中的各种强者的神物形象画在旗帜等物体上,以求其保护和精神上的寄托。

图腾还有用来显示自己氏族强大的作用,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强大的氏族征服吞并了其他氏族,同时也吞并了这些氏族的图腾纹样,选取某些优秀的部分重新组合在自己的图腾纹样中。

如以蛇纹为图腾的氏族逐渐强大起来,吸取了其它图腾的鹿角、鹰爪、鱼尾等,经过不断变化,就形成了龙的原始形象,也就是原始龙纹。

2.商周时期——龙纹真正形成。

原始龙纹脱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大约是在商周时期。

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

商周时我国青铜制造业发达,龙纹是作为象征天命神权的青铜器主要装饰而设计的。

青铜器作为沟通各种神灵的礼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义,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更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各种灾害。

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部分。

虽然青铜器上的龙纹图案十分丰富,但以龙作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最早只见于商代后期,而商代中期的陶器上仍然用龙纹装饰,可见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应源于陶器。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外艺术史
---中国龙纹的演变
龙的起源
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早在远 古代,我们的祖先把各种凶猛的野兽(蛇、 虎、鹰)等作为部落的标志,并把它们视为 一种神灵、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去供奉、去 崇拜,甚至把神灵视为自己的祖先。经过千 百年历代变迁的演变。逐步形成了一个集各 种动物特点于一身的神物,祖先称之为 “龙”。
龙的历史名称
最早的龙是新石器时代简单质朴的“原龙”。 中经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 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犷雄健的“飞龙”。 魏晋隋唐刚柔并存的“行龙”。 宋元明清复杂华丽的“黄龙”。 当代的吉庆嘉瑞的“祥龙”
上古的“龙纹”(原龙)
由于工艺水平及生活需要,这一时 期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龙纹的出 现,但这一时期的龙的形象还是有 的,主要用于祭祀。 那时期的龙形象几乎全部是以马, 猪,蛇的融合。
远古的“龙纹”(夔龙 、飞龙)
商周时期的龙:比较简单、笨拙、 粗犷,从史书上的记载和考古中发 现都证实,那时期的龙大部分是圆 曲状、首尾相连、大眼巨头,没有 明显的角和四肢。
远古龙纹
春秋战国及秦时期的龙:春秋战国 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早期,一些历史 现象促使了手工艺的发展,工艺美 术也出现了兴旺的局面,这一时期 的龙从造型上已经向写实方向发展、 内容也相对丰富起来、有龙与人的 组合、双龙图的组合等等。这一时 期的龙呈长曲状、有两爪、长尾、 耳、龙角,龙角也开出现分支。
西汉时期的龙:和我们现在的龙基本是一致的,它 聚集了其它动物和蛇、虎、鱼等各自物点,先分离、 再重新组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头大,眼巨、牙齿锋 利、蛇身、鱼鳞、张口、且开始有肘毛、有双冀可 以飞腾。身体造型已经具备了艺术美感、其体态生 动、气氛威猛、豪放。 唐朝时期的龙:不仅追求造型完美,而且强调龙的 生动传神。《画龙点睛》这一典故就来自唐朝。相 传,南梁画家张僧繇画了四条龙,为其中两点了眼 睛后,它们竟破壁而出,腾云飞去,这也充分体现 了唐朝时期的龙是非常有神韵的,这一时期,鱼化 龙的图案也颇多。

龙纹发展史

龙纹发展史

龙纹发展史一、龙纹的起源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生物,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在器物上绘制龙纹,以表示吉祥和祈福的心愿。

二、龙纹的发展与演变1. 龙纹的初期阶段在古代,龙纹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古代贵族的象征,而龙纹则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龙纹的初期阶段,通常采用线条简洁、形状明确的方式来表现龙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神秘和神圣感。

2. 龙纹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逐渐发展与演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形态。

在东汉时期,龙纹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绘制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龙的形象逐渐丰满,身体的曲线也更加流畅,表现出龙的威严和力量。

3. 龙纹的地位与影响龙纹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服饰、建筑、绘画等领域,龙纹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工艺品制作中,比如陶瓷、玉器等。

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对祥瑞和吉祥的追求的象征。

三、龙纹的现代应用如今,龙纹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龙纹常常被用作装饰元素,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

在服装设计中,龙纹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形象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中。

龙舞、龙舟竞渡等传统活动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龙纹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龙纹的未来发展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纹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颖、独特的龙纹形式出现,让龙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龙纹发展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权力、尊贵和吉祥的向往。

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h
22
后期龙纹
h
23
错误的东汉龙纹
h
24
龙的演变形象的转化
赑屃,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石碑2边的 兽形是另一说法)
鸱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饕餮,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睚眦,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狻猊,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霸下,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石碑下面原形是另
h
17
中期的龙纹(黄龙)
五代至元代为中期。龙身多数披 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 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 无须,龙爪一般为三趾。元代龙出 现四爪,上颌部分少有须出现。
h
18
中期龙纹
h
19
元代四爪龙
h
20
清华美院的学生作品
h
21
后期的龙纹(黄龙,祥龙)
颈细、唇长,在细节上更为具体。 龙角、耳、眼须发更为完美,整体 造型清新秀美,行云流云,海水波 涛与云组合,把龙体现得更加活灵 活现,神秘莫测。双须出,伸展有 力。
6
上古的“龙纹”(原龙)
由于工艺水平及生活需要,这一时 期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龙纹的出 现,但这一时期的龙的形象还是有 的,主要用于祭祀。
那时期的龙形象几乎全部是以马, 猪,蛇的融合。
h
7
h
8
远古的“龙纹”(夔龙 、飞龙)
商周时期的龙:比较简单、笨拙、 粗犷,从史书上的记载和考古中发 现都证实,那时期的龙大部分是圆 曲状、首尾相连、大眼巨头,没有 明显的角和四肢。
h
9
远古龙纹
h
10
春秋战国及秦时期的龙:春秋战国 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早期,一些历史 现象促使了手工艺的发展,工艺美 术也出现了兴旺的局面,这一时期 的龙从造型上已经向写实方向发展、 内容也相对丰富起来、有龙与人的 组合、双龙图的组合等等。这一时 期的龙呈长曲状、有两爪、长尾、 耳、龙角,龙角也开出现分支。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谈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谈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谈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谈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龙作为一种带有神力的动物,自原始社会时起,就以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运用于玉器雕刻上。

其后,龙纹又以身份地位和皇权的象征,在我们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甲骨文和金文中“龙”字的典型写法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龙纹,应该具备弯曲的身体、犄角、圆眼、张嘴等特征。

当然,龙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这般具象、生动。

从早期的玉猪龙、“C”形龙,到今天我们常见的龙的样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

仅从原始社会龙纹的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龙纹在古玉器上的大量运用,其造型、纹饰都产生了很多变化。

现在,我们就一同翻开先秦古玉的篇章,来感受龙纹的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质朴的龙纹目前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龙的形象,主要见于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以出土的龙形玉佩居多。

这类佩饰多为龙的单独造型,它不与其他佩饰穿缀组合,而是作为一种佩戴于胸部的饰物或放置于胸部的随葬品来使用。

部分龙形佩饰虽然具有玦的造型,但依据出土时器物所放置的位置,我们获知当时这类器物并不作为古人的耳部装饰品,因而也将其归为佩饰之类。

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是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距今有6000年左右的时间。

其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龙纹。

其二,龙的造型为头尾相连或近似相连状,有的造型如同玉玦,通常头部甚大,短肥耳,圆眼,口部有獠牙的表现,头尾之间缺口未完全断开。

通体浑厚圆滑,刻画线条极为匀称流畅。

面部磨出有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与刻画纹相互配合,起到突出耳、目、吻、鼻孔等各部位的效果。

这类造型在红山文化的地域内出土数量较多,有一些首尾之间的缺口增大,呈完全断开状。

对于龙首的刻画,没有过多的线条,仅用浮雕技法,突出耳、眼、鼻和嘴。

玉兽形玦的面部形象,以前被定为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时期大多数龙的形象,其现实来源应该是猪。

中国纹样之龙纹

中国纹样之龙纹

中国纹样之龙纹东方之龙由现实生物界中多种动物演化而来,被称为“九似之物”,即角似鹿,关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象征尊贵、权威,具有强大英勇,战胜一切的能力,同时也象征吉祥。

龙紋在形态和寓意上的演变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运用在众多载体上,以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与价值取向。

史前时期的龙纹原始古朴,稚嫩抽象,更加自然。

C形龙就是最好的实例。

商周时期的龙紋古朴神秘。

龙造型比较凶猛,一般是张口露齿的姿态,怒目圆睁,“臣”字眼炯炯有神,蘑菇状龙角,龙身多刻有菱形纹、重环纹、云纹等,龙背呈锯齿形凸起多有四足,多采用双勾线技法琢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矫健开放。

龙头较小,耳朵形似牛角,圆形眼或者椭圆形眼,龙嘴长而卷曲上翘,龙身多呈优美的“S”形或者是回首姿态,龙身多雕琢有云纹或者蒲纹,其中战国时期的龙较春秋时期更加富于变化,主要表现在龙首多抽象,龙多与虎相结合,形成龙虎造型,大多无四肢,呈爬形状,龙尾多用阴刻线琢制,整体形象动感制作,充满了活力。

秦汉时期的龙纹雄浑豪迈。

汉代龙纹,大多遵循了战国时期龙的风采,但是中晚期之后,龙首更长,龙角卷曲,龙身卷曲状,多为阴刻琢制,张口露齿,十分凶猛,还有四肢,体格健壮,但是,装饰不如战国华丽。

六朝隋唐龙纹圆润健壮。

魏晋南北朝龙纹,从壁画中可以可以领略风姿。

龙的形象以写实之风出现,龙的毛发飘在脑后,龙身为鱼鳞纹经,龙足呈禽爪,多呈腾飞状,身姿矫健。

唐代龙纹,一般是菱形眼,头上有两角,有龙牙和四肢,三爪足,蛇形尾,龙多和珠宝相配,姿态各异,奔腾汹涌。

宋元时期的龙纹典丽大方。

宋代的龙造型极其优美,此时龙少了威严之感,反而增加了一种崇敬之感。

此时的龙多和云朵、海浪、花草、火珠等相配合,变化多端,让人不得不喜爱这种呼风唤雨的神兽。

元代的龙头部小,颈部细,最长而卷曲,毛发十分稀疏,四肢矫健有力,多呈翻腾状,体格不如唐代,但是威严之感丝毫不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致、端庄的明代龙纹
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崛起, 社会化、商品化的文化经济繁荣。进入成熟期的明清文化, 不 仅对亚洲文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欧洲“巴洛克”、“罗可可”及“新艺术运动”也产生 了强烈的影响。作为皇权象征的龙纹, 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在“真龙天子”的世界里龙的踪迹无处不在。龙纹“别贵贱、分尊卑”,五爪为龙, 四爪、 三爪为蟒。 双角五爪的龙由皇帝专用, 其它三爪、四爪龙可为民用。大臣朝服的图案规定: 九卿以下文武百官穿蟒服而无资格着龙袍, 蟒数及色彩各有等级。 明代龙纹在构图和形体结构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模式:在造型上区分, 有状如行走 的行龙, 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正龙, 头部呈侧面的坐龙, 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 尾在上头在下的称降龙;在形态上区分, 有麟的称蛟龙, 有角的称虬龙, 无角的称螭龙, 有翼 的称应龙, 一足称夔龙, 一头双身称肥遗龙等等; 根据性情区分, 有栖水的蜻龙, 祥云缭绕的 云龙, 喜火的火龙等等。 精致、完整、端庄而富于装饰美的龙纹, 代表了明代集古大成而纯熟完备的文化特征。
神秘、狞厉的商周龙纹
商周时期宗教巫术之风浓厚, 在统治者沟通天地的青铜器礼器上, 装饰纹饰更显神秘 的宗教色彩。龙纹质朴粗犷, 大多是近似无肢爪的爬行动物。
商周龙纹仍然沿袭半坡和夏墟龙纹的脉络, 形体上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角和足, 种类 增多。如, 夔龙、缡龙、蟠龙、虬龙等。
商周龙纹构图严谨, 纹饰变化夸张, 多以直线表现高浮雕的龙纹主题, 铺以细密的 云雷纹、回纹等等, 层次分明。主纹多采用侧面对称, 以四等分或二等分的中心线为 准组成对称的单独纹样。狞厉、肃穆的夔龙纹,强化了商周纹饰的雄浑、神秘之美, 体现出奴隶主“君权神授”的精神涵义。
浪漫、激越的春 秋战国龙纹
古拙、雄健的秦汉龙纹
秦汉时期, 儒学宗教化, 道家羽化升仙的思想更浓。大帝国的威势在建筑的“秦砖汉瓦” 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祥瑞图案以及神仙世界等题材大量应用于画像石、画像砖, 墓 室壁画等建筑构件上。 秦汉时, 龙形象基本定型, 长角、尖耳、兽足、蛇躯、呈无鳞甲的走兽状, 威武激昂, 气势 不凡。 龙纹多突破几何骨架的限制, 依据龙体运动状态来布局, 以单纯质朴的剪影式造型 来表现激昂的神态 。着意刻划性格和动态, 强化力感、简化细节是汉代美学造型的精 髓。 汉代瓦当上常见与阴阳五行有关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系列图案,其中 代表东方的青龙, 首、尾以“M”形运动延展, 鬓毛、肢爪等结构以弧形走势填充空间, 富 有强烈的动感清代继明代哲学思想发展,“推陈而别致其新”。科技发展, 技艺精绝。在清代宫廷, 龙纹运 用达到空前。龙雕、龙袍、仪仗旗帜、文房四宝, 都有龙的形象。 入清伊始,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 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 清代龙纹以奢侈、秀丽、精繁、多彩的“罗可可”之风, 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碰撞、矛盾 交错、变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 诸侯纷争,诸子百家摆脱了原始宗教的境界, 用理性主义解释世界。随着儒教和 道教的盛行, 文化艺术更多地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作品主题由神秘怪诞的偶像纹样向现实 生活中的题材转变 。 商周时威严、狰狞的图腾意义渐失, 吉祥寓意加强。龙形象逐渐趋于写实的兽形, 形体上增 加虎的四足, 变得孔武雄健, 华美而富有生活气息, 奠定了后世龙的造型基础。 在器皿上描绘的多为卷龙纹, 龙身卷曲如蛇, 富有张力, 以单独、适合、连续的方法构图。 龙体形态多变, 有单体或多体、有角或无角、俯伏或侧曲、卷曲或缠绕。造型有写实的分 岔角兽型, 还有变体的龙头与几何纹、蔓藤纹、蔓草纹的组合型。 战国的帛画中, 由人驾驭的神龙成为引导墓主人升天的瑞兽。战国龙纹神采飞扬、精细、 浪漫, 表达了激越、动荡的时代特征。
汉代艺术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形成古拙雄健、气韵生动、气势磅礴的时代特 征。
雍容、华贵的隋唐龙纹
隋唐时期, 国力强盛, 思想开放, 华夏文化兼容并蓄。龙纹一改魏晋时飘飘欲仙之清骨秀象, 形体饱满丰腴, 介于蛇与兽之间, 逐渐从走兽状向蟠行状过渡。龙嘴、龙角和腿加长,肢爪健 如猛兽, 龙体盘旋多姿, 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昂的气魄。从此, 历代的宫廷龙纹, 不论是在建筑、 皇袍或工艺器具上, 都显富丽尊贵之仪态 。 自魏晋以来, 随着外来佛教传入的莲花、卷草、祥云、万字等外来纹样与中华龙纹组合变化, 形成鸟语花香, 春意盎然的意境。 新疆塔里木拜成克孜尔石窟、吐鲁番阿斯培等地出土的 唐代丝织品中的盘龙纹和联珠对龙纹, 由联珠纹(波斯萨珊王朝纹样) 围合龙纹主题, 创造了 中西合璧的新纹样。 隋唐龙纹摆脱了过去的神秘、古拙、威严的艺术气氛, 以自由、舒展、情趣的特色表达 了人的意识的解放, 人的价值的发现, 在唐代龙纹绚丽多彩、华丽清新的艺术格调中折射出 富丽堂皇、蓬勃鼎盛的时代特征。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 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
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
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
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 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
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
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 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 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稚拙、古朴的史前龙纹
上古时代是龙纹创始期。据考证:“龙作为一种吉祥装饰意象起源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 远古时代”。这时的龙已成为原始氏族的一种图腾崇拜。 史籍记载: 人类始祖伏羲“龙型”、“蛇躯”、“鳞身”。 红山文化(辽阳牛梁河地区)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玉雕龙, 猪首蛇身, 头部五官刻画细致, 头尾 合成环状, 颈部鬃毛飞扬, 形态生动。 此时的龙纹虽然已具蛇形特征, 但是, 尚处于蒙昧的雏形状态, 造型还未形成完整的形象 体系。后来, 装饰在碗、盆、罐、壶等陶器上的龙纹逐步变形成为鱼龙、鸟龙、象龙等吉祥 纹样, 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体现出稚拙、古朴的原始之美。
典雅、洒脱的宋代龙纹
宋代崇尚理学, 文化格调清新、典雅。龙纹应用更广泛,宫廷龙纹和民间龙纹的发展并驾齐 驱。宫廷龙造型突出神性, 金碧辉煌、精巧典雅, 涉及到宫廷礼仪和生活的各方面。民间仍 以龙来避邪祈福, 民间龙纹的装饰特点是寓意吉祥、素雅秀美、气韵生动。 宋代龙纹经历了从古拙到细致、从僵硬到生动、从无爪无鳞到有爪有鳞、从单龙对龙到成 组多龙的演变过程, 日趋成熟完善, 以分岔形的龙角作为定型样式, 奠定了后世龙纹的写实 风格。 宋人画龙的定法正所谓“三停九似”。三停为: 自首至膊, 膊至腰, 腰至尾, 皆相停也。即 是在画龙的时候, 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相等。九似为: 角似鹿、头似蛇、 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厦、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构图上逐渐脱离对称形 式, 采用散点及单独纹样的布局。 宋代龙纹体态修长, 洒脱矫健, 以内蕴、恬淡、雅洁之美, 体现出理性的时代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