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发展史
品质管理
数据收集的意义
1、改变人的习惯 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2、防止内耗 数据能作为帮助公司处理防止内耗的有效证据。 3、了解发展趋势 连续的数据资料可以反映产品和过程的发展态势。 4、实现过程控制 数据收集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数据析, 改善企业管理。
数据的种类1
产品、体系和过程的数据,如:产品检测中的
品管手法(三)—特性要因
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之,以图来 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之间的关系。又称鱼骨图。
材料 原因 原因 原因 方法 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果
原因 原因 原因 原因
人员
设备
品管手法(四)—实验计划
有计划地在某些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获得统计
资料,从中归纳出普遍性及再现性规则的方法。 应用实验计划,有意改变制造要因,了解起影 响程度,选取最佳作业条件。
抽样计划—单次抽样方案
单次抽样方案(single sampling inspection) 单次抽样方案也称为一次抽样方案,通常用(N,n,C)表示之。即从批量为N 的交验产品中随机抽取n件进行检验。并预先规定一个合格判定数C,如果 发现n中有d件不合格品,当d ≤C时,则判定该批产品合格,予以接收;当d > C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予以拒收。 随机抽取n件检验验 出d件不合格品
品管手法(五)—散步图
散布图用来表示一组成对的数据之间是否有关
联性。
变量B
· · · · · · · · · · · · · · · ··
变量A
品管手法(六)—查核表
1. 2.
将要进行查看的工作项目一项一项地整理出来,然后定期或 定时检查。 点检用查核表 记录用查核表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的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以下是中国质量管理政策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53年至1958年:质量管理的起步阶段。
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质量管理机构——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开始组织和推动质量检验工作,并制定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 1959年至1978年:质量管理的深化阶段。
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3. 1979年至1992年:质量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质量管理开始向市场导向转变。
中国成立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监管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
4. 1993年至2000年: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5. 2001年至今: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中国在这一时期继续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注重质量标准的提高和质量监管的加强。
中国也成立了国家质量奖,鼓励和表彰优秀的质量管理企业和组织。
总的来说,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深化阶段,
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质量管理学的简史
质量管理学的简史质量管理学是哲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控制论、数学、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与其他科学的发展一样,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也有其内在规律,它以社会对质量的要求为原动力,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一、质量管理学的早期研究纵观质量管理学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和标准化质量管理阶段。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以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产品相对简单,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这时产品质量依赖于操作者本人的技艺和经验。
产品生产、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集于操作者一身,甚至出了质量问题,也由操作者来解决。
操作者的技艺和经验就是标准,并通过带徒授艺方式传承。
对操作者的信任也成为消费者对产品信任的依据。
因此这一阶段也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工序的复杂化,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就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因此建立起工长的质量管理,先由工人自检,再由各工序的工长负责质量检验和把关,从而形成了质量检验的雏形。
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使产品生产变得更为复杂,由工长负责质量检验和把关的模式不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2.质量检验管理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
美国学者泰勒(F.W.Taylor)提出按照职能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工,首次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并逐渐形成了制定标准(管理)、实施标准(生产)、按标准检验(检验)的三权分立。
在理论基础方面,形成了大量生产条件下的互换性理论和规格、公差的概念等,规定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加工精度。
质量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对零部件和成品进行检查,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避免不合格品进入下道工序或出厂,起到把关作用。
质量管理发展史PPT课件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续)
三项质量控制标准的特点:
把质量管理的重点由生产线的“终端”移至生产过程的 “工序”;
把全数检验改为随机抽样检验; 用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制作“控制图”; 再用控制图对工序进行加工质量监控,从而杜绝过程中
大量不合格的产生。
6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出版了 《全面质量管理》一书,指出:
7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续)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是:“四全、一科学”。
“四全”:
➢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 全指标的质量管理; ➢ 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科学”:
➢ 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中心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8
四、标准质量管理阶段
ISO9000诞生的背景:
不同的客户对供应商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无统一标准; 接单时供应商往往要接受不同顾客多次的质量体系审核,耗
三项原则:计划、标准化和统一管理 二个分工:计划与执行分工、检验与生产分工 终端专职全数检验。
但这都属于“事后检验”,即使全数检验也 不能确保质量。因为本质上来说质量是生产 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4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需物资出现了大量的质量问题, 而“终端检验制”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颁布了三 项战时质量控制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 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 服务,把企业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 为整个的有效体系。”
市场研究
设计开发
生产加工
售后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始于市场又终于市场。
品质管理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擅长运用各种品质工具处理各种质量问题如: spc, fmea, msa, doe;RMA:return material to Authorization是指把不良品退运到厂商指定的授权点/维修中心。
通常说的RMA即为这整个退运的一个过程,在制定整个RMA流程时需包括几个部分:1)物流路径;2)双方责任义务,包括报关/运费的运费划分;3)还货要求,是否为维修品或者新品?多久之内必须归还?等等跟RMA相对的还有的DOA(dead on arrival) 一到就死的那些产品,处理方式基本上跟RMA相同MRB:Material Review Board 原意是“材料审查委员会”在一般的企业里面通常会设立一个MRB仓,主要是用来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异样产品或者在客户端检验的过程中被批退的,但是又不能确认是否为缺陷品所管理的一种方式和仓别品质管理专业术语名词解释(一)QC:品质控制(Quality Control)(1)、QE:品质工程(Quality Engineering)(2)、QA:品质保证(Quality Assurance)(3)、IQC:进料检验(In Coming Quality Control))(4)、FQC:最终品质检验(Final Quality contro)(5)、OQC:出货检验(Outgoing Quality Control)(6)、IPQC:制程检验(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7)、QCC: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8)、TQM:全面品质经营(Total Quality Manage)或者TQC(Total Quality Control)(9)、SPC:统计制程管制(Statistics Process Control)(10)、COQ:品质成本(Cost Of Quality)(11)、AQL:允收品质水准(Accept Quality Control)2、什么叫品质:指具有满足顾客需要和市场潜在能力的总和。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导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组织中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全员参与、不断改进以及客户导向的原则,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介绍其各个阶段以及对组织和行业产生的影响。
第一阶段:质量检查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工业生产逐渐展开并面临着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在这一时期,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质量检查来解决问题。
质量检查是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通过发现和解决缺陷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然而,质量检查只是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并没有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
第二阶段: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在质量检查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如统计过程控制、质量纪律和培训等,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缺陷。
质量控制在管理上更加系统化和全面,但仍然侧重于问题的纠正而不是预防。
第三阶段:质量保证20世纪50年代,质量管理开始转向质量保证的方向。
质量保证是一种通过制定标准、规定过程和持续改进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
质量保证注重预防,强调制定可靠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质量标准和过程的可追溯性,以及质量文化的建设。
第四阶段: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开始流行起来。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流程改进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包括组织的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员工的参与。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改善流程和系统来提升质量,并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五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随着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全面质量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如六西格玛、质量功能展开、精益生产等。
这些方法强调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为组织在质量管理上带来更大的潜力和机会。
品质基础知识培训PPT248页课件
审改进措施和确定后续措施等。
四. ISO9000:2000标准的八大原则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质量管理的目标 是顾客满意。顾客需要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企业必须要持续改进才 能持续获得顾客的支持。 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的经营处于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 退”的局面,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才能生存.
估计为20%~40%。 (B) 品质管理大师费根堡姆(A.V.Feigenbaum)
估计为10%~40%。 (C) 英国一项调查估计约为20%~35%。
典型的品质成本分析曲线
品 质 成 本 总 额
预防、签 定成本与 良率的关 系
品质 总成 本与 良率 关系
由 低 变 高
失败成 本与良 率的关 系
好由变坏
PDCA管理循环是品质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程序),是把 品质管理的全过程划分为: P(plan计划)、 D(Do实施)、 C(Check检查)、 A(Action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第一为P(计划)阶段,其中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品质问题 (2)分析产生品质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3)找出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 (4)针对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制订措施,提出改进计划, 定出目标
其他文件中已经做出规定的需要。 “通常隐含”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 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的要求及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等。 质量的本质是某事或某物具备的某种“能力”,产品不仅 有满足固有特性的要求,而且要满足赋予特性的要求。
二、名词概念
3、合格 满足要求
三.品质意识和成本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质量管理四阶段演进历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
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
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人类跨入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龚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QM 质量管理1970 Quality Management QA 质量保证1950Quality Assurance QC 质量控制1930 Quality control QI 质量检验1900 Quality Inspect仪表。
质量管理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史的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出现原始的质量管理方法开始,与原始的商品生产与交换同步,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规模化工厂生产取代分散的、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为止。
2.质量检验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初一直到40年代初。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岗位职能的细化分解,为了保证正确生产、销售前检出不合格产品,独立的、专职的质量部门出现了并承担了质量控制职能。
3.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
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最主要特点是: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更是从源头抓起,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动员全体员工、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1. 引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一种强调整体质量管理的方法论,其目标是通过不断改进和全员参与,实现组织的质量提升和业绩增长。
本文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并介绍其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演进。
2.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在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主要关注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控制。
质量检验被用作唯一的质量控制手段,以确保产品的合格性。
然而,这种质量管理方法是分散的、片面的,并且偏重于产品检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 统计质量控制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统计学家们开始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并提出了统计质量控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简称SQC)的概念。
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和控制可能导致产品变异的因素,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在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开始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引入了统计工具如控制图和抽样检验等。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过程的可控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产品变异。
4. 全面质量控制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日本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的概念。
TQC强调每个环节都要参与到质量控制中,并强调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通过全员参与和零缺陷的追求,TQC致力于实现质量持续改善。
TQC方法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并在20世纪70年代传播到美国。
然而,TQC 的实现面临挑战,因为其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质量文化的营造。
这些要求需要长期的培训和文化转变,对组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质量管理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开始在质量管理领域崭露头角。
TQM相对于TQC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首先,TQM强调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质量历史
PPM
1987年
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问世—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对全世界1987年 版的ISO9000标准很大程度上基于 BS575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开始在世 界范围内对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PPM
1987年
MOTOROLA公司首创6SIGMA品质系统
PPM
1990年代末
PPM
1980年代
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 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 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 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质量运动在许多国家展开。包括中国、美国、 欧洲等许多国家设立了国家质量管理奖,以激 励企业通过质量管理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质 量管理不仅被引入生产企业,而且被引入服务 业,甚至医院、机关和学校。许多企业的高层 领导开始关注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 种战略管理模式进入企业。
PPM
1950年
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 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 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 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 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 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 法”。 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 程开始形成
PPM
1960年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 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AQAP标准 以MIL-Q-9858A等质量管理标准为蓝本。 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 的要求。
PPM
1970年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 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 批国际市场。因此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 响。 日本质量管理学家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生产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 质量管理专家。 这一时期产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
品质管理的历史
÷(×)×
能不能永远做正确?
? 顾客不满 失去市场
缺陷
质次成本 利益损失
持续进步及竞争的需要
?
( :低品质费用)
会计能够计算的损失 (销售的 )
恶性废弃 返工,维修
不良废弃及
设计变更 期间浪费 循环周期增加 机会损失 顾客下线率及信赖性伤失
新产品出市延期 纳期延长 售价降低 在库过大 不必要的资金
-6σ
平均=中央值
+6σ
=0
σ 水准是在规格内可以容纳 倍σ 。
什么是 ?
工程 能力
缺陷的 机会
’?
甜蜜的果实 考虑生产性的设计 大部分果实 Process 最优化/最适化 底部的果实 QC 7种 工具
掉地的果实 依靠直观
管理法
’?
是管理企业的巧妙方法,把顾客放在第一位, 用数据和事实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计分析不了的损失 (销售的 )
持续进步及竞争的需要
Why Six sigma
“隐藏工厂”
输入
Hidden factory
操作 再作业 废品
合格 检查 最终良品率 = 不合格 检查后的良品率
90% 顾客质量
1
90% 良品率
工程
2
3
90% 良品率
90% 良品率
4
90% 良品率
最终检查
90% 良品率
RTY
个
•
客户导向
?
了解顾客需求,测量与顾客满意有关的所有事项
Supplier
资 源
产品 服务
Customer
提供者
输入
过程
S
I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和改进,以确保其符合特定要求和标准的管理活动。
随着人们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简述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
1. 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和测试来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修复或剔除不合格产品。
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2. 质量保证阶段随着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保证阶段应运而生。
质量保证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这一阶段引入了预防性的管理方法,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整个组织的全员参与,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体系、流程、人员培训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关键是不断改进和持续提高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4. 六西格玛阶段六西格玛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并消除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六西格玛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减少过程的变异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六西格玛方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 敏捷质量管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捷质量管理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方向。
敏捷质量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敏捷质量管理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和敏捷质量管理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
证出厂产品质量。 • 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 个专职的检查部门 ,称为“检验员的 质量管理”。
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
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产品质 量。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 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成 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 系统的观念; 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 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为事 实,无法补救; 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 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济上 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 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 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四十年代~五 十年代)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 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 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在方式上,责任者 也由专职的检验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 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者事后检验 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 加以预防的观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六十年代~至 今)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 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有 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 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 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1)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的 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 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 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 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 态。 (3)基本要求: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范围是产品质量产 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所采用 的管理方法应是多种多样。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有关部门同心协 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 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 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 户满意的产品。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简史全面质量管理的的起源可以追溯二战结束以后。
二十世纪四十年月,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巨大的突破,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意识开头崛起,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表现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渐渐开头意识到,光靠统计质量掌握,不足以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掌握。
质量的实现,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生产过程的合理性等等。
在这样背景下,全面质量管理开头兴起。
1951年,朱兰博士将当时关于质量管理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论文汇编成《质量掌握手册》,后来这本书风靡全球。
同一时期,美国的贝尔试验室开展了"全面质量保证计划"(overall quality assurance plan)活动,宣传和强调从建立质量标准到产品最终处理为止的各种活动的重要性。
195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A.V.费根堡姆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Total Quality Control》,首次提出了TQC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961年,费根堡姆出版了书籍——《Total Quality Control》。
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和考虑到充分满意顾客要求的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整合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质量管理由制造过程中的统计质量掌握发展到了对满意顾客要求所必需关注的各方面的掌握和管理。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传播,服务业也开头普遍实行质量管理。
20世纪50年月后期美国一些银行、航空公司为了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逐步开头运用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质量管理开头渗透到各个行业,各国也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运动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日本。
日本从二战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并能对当时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产生严重威逼,以及最近几十年里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这一切都应主要归功于全面质量管理。
品质管理的演变历史六阶段
品质管理的演变历史六阶段
产品质量的品质控制发展到今天,主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操作者控制阶段
在18世纪以前,由于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手工作坊,产品从投入到产出所有工序的制作,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因此产品质量的优劣也就由一个人负责控制。
第二阶段:班组长控制阶段
在19世纪,特别是工业化革命以后,生产方式逐渐变成由多人集中在一起作业,以一个组或班为生产单位,主要由班组长负责整个班组的产品品质控制。
第三阶段:检查员控制阶段
一战后,由于工厂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班组长的精力基本放在了组织生产、提高效率上,已很难兼管品质,因此设置专职品质检验员,来协助班组长工作,专门负责产品质量控制。
第四阶段:统计控制阶段要
利用统计手段进行品质控制,是美国管理学家W.A.SHEWART在1924年提出的,通过统计数据绘制控制图来描述抽样结果,并判定批量产品的质量状况。
采统计方法控制产品质量,是品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品质控制的全新局面。
第五阶段:全面质量管理(TQC)
全面质量管理同样源于美国,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创建的。
它将工厂内部品质控制延伸到从产品构想、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制造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品质控制。
第六阶段:全员品管(CWQC)
CWQC最先起源于日本,与TQC相比,它要求公司所有部门的每一位员工,通力合作完成公司的经营目标,包括产品设计、生产用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品质控制,提倡全员品管、全员参与的企业质量文化。
品质意识及成本
“魔鬼尽在细节里”的信念, 但细节并不意味着必须写大量的文件! 国情的考虑,不能当作做不好事的借口,而应是扬长避短的基础!(成飞/日情日高) 品质应当靠系统来保证,但系统是手段,决不是目的 !(ISO9004业绩改进指南和美国马德
树立良好的品质意识---ISO的理解
从ISO的角度理解品质的定义
所谓品质,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特性即可区分的特征:分为固有特性和附加特性。(关键,重要,次要) 要求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必须履行的需求和期望。 品质可以用好、坏等形容词进行定义,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区分,另外,品质也有时 效性。
里奇国家品质奖的要求)
树立良好的品质意识---信念(续)
标准化是品质的基础,不只是管理标准,更重要的是技术标准,要懂得尊重标准,特别 是客户的标准。“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 品质是要用钱来讲的,“用钱来度量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使高层管理者理解品质的 最好方式就是:美元 ”(朱兰) 以广义的含义定义品质﹐以下一制程即顾客﹐令其满意﹒ 高阶管理者要制定政策 ﹐决定长期的品质目标 ﹐并亲自率先领导 ﹒
品质管理发展史—品质管理百年历程
工业革命前 产品品质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最初的品质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 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 1930年 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品质控制技术取得成效; 美国军方物资供应商在军需物中推进统计品质控制技术的应用; 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品质管理标准。三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 罗明的理论为基础。 1950年代 戴明提出品质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品质 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品质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品质管 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品质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 法”。 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 1958年 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品质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品 质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 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品质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 高品质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 的品质活动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品质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 企业创造了全面品质控制 (TQC)的品质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 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品质 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講師:彭衛安
1.工業發展
品質管理理論不斷發展.
推動
2.2005年,先進的品質理念將來自中國.
一.手工藝者的原始品質管理:
憑手藝和經驗進行管制. 不存在標準,無所謂允收與拒收. 客戶被動地接受產品.
二.工長負責制.
有專人負責質量.
標準統一. 憑主觀判斷產品合格與否.
三.品檢:
“三權分立”,品質部門第一次從製造部門獨
立出來.
防守型品質管理. 局限於事后把關與糾治,無法進行有效的預
防.
四.統計的品質管理.
風行於日本 (本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
利用統計手段(如七大手法等)對制程進行分
析,進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
直方圖與管制圖功不可沒. 預防型品質管理.
This
the
end !
五.全面品質管理:
全攻全守型. “三全一多”的特點
(全員參与、全過程、全因素) 預防勝於糾治. 用事實與數據說話. 一切為客戶服務. 在TQM基礎上,產生了ISO9000系列標準. ISO9000是TQM的精華.
六.零缺陷的質量管理.
美國“克勞斯比”的理念.
美國“Motorola”及幾大汽車公司的成功經驗
缺陷≠不合格
“DIRFT:第一次將事情100%作好”.
追求完美.
提出了制程按JIT運作的要求. 提出了“全員設備維護”的要求. 提出供應鏈上下游共同保證的要求.
每隔一段時期,舊有的管理模式即被一種
新的模式替代,而且間隔的時間會變得越 來越短.
最先進的管理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
都會變得過時、落后,企業只有不斷地超 越現有的管理水平,才能求得永續的經營 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