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知识数字化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学生的学习方式日益增加,从原来的信息来源缺乏到今天的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学生获得的知识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随着人类不断地进步,数字世界一直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迅速发展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各种软件工具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学习的平台,在这样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慕课应运而生。慕课是指大规模地网络在线学习,英文简称是MOOC,慕课主要是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学生可以通过网路进行在线学习,并且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完成教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应该说,慕课的灵魂就是其理念,是真大学精神,是其在大数据背时代敢于面对社会转型的重大挑战(桑新民等,2013:30-41),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各大高校发展非常迅速,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热门研究的话题。
一、慕课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的比较
慕课不需要实体教室的配备,不需要学校配置桌椅、黑板、粉笔等,课堂容纳数在几十到几百人之间,人数受到教室大小的严重限制,然而慕课是在网上开设课程,不受学生人数的限制,法国的一所高校在网上培训了25门课程,其中一门课堂学生数量注册数量达到8万人。
慕课的课时安排短小精悍,一次课程安排在5-15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导向性选择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利用零星的时间观看学习网络视频课程,相反,传统的教学课程45分钟一节课,授课时间和地点都有学校的严格安排,学生要准时的到达指定地点,由指定的教师进行授课。上课的时间、空间、教师都由学校事先安排。
在慕课的课程之中,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增强,兴趣性会增加。多种风格的短小视频远远超过15分钟教师讲授,学生单纯的听课有吸引力。慕课受时间的限制,语言务必要简练,易学易懂,讲解精细,并且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播放中教师会提出大量问题,课后安排相关练习,有即时的机器评分软件或同学之间互评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慕课给高校教学带来的挑战
1.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与模式的挑战
慕课完全打破了传统教育局限在大学课堂上课的局面,将大量的课程在网络上开放给学习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课堂全面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与挑战。并且对大学本身也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对大学垄断教学资源提出了挑战。事实上,大学管理制度的行政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教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创造性。“慕课模式将重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者新型关系”。(李旻晶,2017:71)在2017年一篇大学四级阅读理解中提到,目前远程教育(E-learning)在美国如火如荼,在线网络学生人数超过九万人,并且该网上学
校授予大学文凭证书。如此看来,慕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也可以授予学生学分,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大学办学带来巨大影响。
2.慕课对高校之间的挑战
国际顶尖高校都在不断开设网络课程,例如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等等。慕课以成为国际知名高校的知识库,这给我国高校之间带来巨大的竞争。目前北京大学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以及东南部地区高校联盟都在进行慕课的推广。在资源优化、信息广泛的名牌高校,慕课的发展将比较顺利容易,而相对中等的高校则困难重重,面对如此机遇,普通高校只能加入大学联盟,希望资源共享。
3.慕课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慕课的录制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整个录制过程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时间虽短,内容都齐全,教师需掌握知识点的精髓,设计课堂提问,解决学生问题,制定课后练习题和学习评价体系,设计分组讨论平台等等,无疑给教师的备课带来极大的负担。高校教师承担着国大量的科研任务,加之如此复杂的课程准备,对高校教师是巨大的挑战。
4.慕课对高校学生的挑战
只有学习和自主选择应该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主流。慕课时代的到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学生只需一步部智能手机,加之学校免费WIFI的开通和网络平台的开放,学生可以自主學习。但是慕课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和学生的自控力和自制力息息相关。整个视屏学习过程无人监控,全凭自觉、自愿,很多学生学习纪律性不强,甚至点击视频却不观看,没有教堂上老师的监督,学习松懈,态度不端正,浮躁潦草,应付了事。因此,慕课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极大的挑战。
三、结语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慕课对产生具有极大的时代性,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给大学的教学带来巨大的震荡。高校的管理、办学理念、课堂设置、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变化。全国高校和一线教师们需要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教学的全新改革,寻求发展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