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方生姜泻心汤原文及解析

合集下载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生姜泻心汤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泻火、平肝理气、和胃消食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可以是感染、饮食不洁、暴饮暴食、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所致,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生姜泻心汤作为传统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从生姜泻心汤的配方、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来探讨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姜泻心汤的配方。

生姜泻心汤最初见于《金匮要略》,其主要成分包括生姜、大枣、甘草、木香。

这个方剂是由当时的名医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总结而成的。

生姜具有温中止呕、发表解毒的作用;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泻的功效;甘草有调和各种药性的作用;木香可以理气化湿、宣里泄痢。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急性胃肠炎所致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我们来解析一下生姜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生姜泻心汤的主要药物生姜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肠道的运动性和适应性,从而改善胃肠功能。

生姜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减轻胃肠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腹泻、呕吐等症状。

大枣则能够益气养血、和胃止泻,可以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

甘草具有收敛止痛、解毒化湿的功效,可以改善胃肠道的炎症状况,减轻腹泻、呕吐等症状。

木香则具有理气化湿、宣里泄痢的作用,可以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等症状。

这些药物共同在胃肠道发挥作用,可以清热泻火、和胃消食,从而缓解急性胃肠炎引起的症状。

我们来看一下生姜泻心汤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生姜泻心汤作为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中药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可以改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缩短病程,加速康复。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生姜泻心汤在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零)生姜泻心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零)生姜泻心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零)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第157条辨: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汗出表解之后,因胃中不和,而致胃脘部痞硬,嗳气有食臭味,胁下有水汽,肠中鸣响如雷而下利的,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当病人告诉你胃里面不舒服的时候,同时兼有下利,就已经是生姜泻心汤了。

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就是胃中有停水。

病人只要告诉你,他是拉肚子,肚子里面咕噜咕噜地响,你问他胃里难不难过,他说胃里面很不舒服,然后还打干呕,呕出来的气味有酸臭的味,舌苔又是黄的。

生姜泻心汤,强调了生姜,就是重用生姜,生姜就是把胃里面的水排掉。

胃外面的水产生恶心,那是用半夏。

这里并没有恶心,只是干噫,这个时候就是用生姜。

所以,胃里面的水要靠生姜,胃外面的水要靠半夏。

这是半夏和生姜止呕的区别。

我们上一节讲了五苓散,后面我们学到猪苓汤的时候,再把这两个方剂进行比较一下。

都是小便不利,怎么来区分,什么时机使用?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四两,不要真的用四两,一般用过四五片打碎就可以了,炙甘草三两,我们在治肠胃病的时候,大多是用生甘草,这里用炙甘草的原因,是配合生姜把坏死的食物里的水排掉,要排水的时候不能用生甘草,生甘草是蓄水的。

这个方子还用到干姜,生姜干姜并用,还有黄芩,这个处方开得非常的好。

张仲景告诉我们,干姜是温中,胃里面有寒的时候,要靠干姜,可是寒里面有水的时候,这个水干姜去不掉,一定要靠生姜来排水,胃外面有水有恶心的现象这是用半夏,水把胃包住了,影响到胃的蠕动而产生呕逆。

泻心汤都会有胃热,有胃热就用到黄芩,黄连。

黄芩黄连我们常会在治疗肠胃方面的热证时使用。

病人有干噫食臭,才会有使用半夏的时机,这个方子中用到半夏,一定是有打嗝这些现象出现。

生姜泻心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生姜泻心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生姜泻心汤《中医治法与方剂》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组成】生姜15g 干姜3g 半夏12g 黄芩9g 黄连3g 人参9g 炙甘草9g 大枣12枚【用法】水煎、去渣,分3次,温服【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脘中烦热,口苦、舌红,苔水滑,脉数。

【证析】此属中焦不运水谷,升降失调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今因中焦不运,水谷停滞于胃,导致升降异常,脾运障碍,清阳陷而不升,故利;胃与食管挛急,故干噫;冰湿停滞胃脘,故心下痞硬;谷不磨则食臭;水气相搏,肠道挛急,蠕动增强,故腹中雷鸣下利。

【病机】中焦不运,升降失调。

【治法】和胃散水,调济阴阳法。

【方义】本方以生姜为主药,宣发胃阳,恢复胃腑消磨水谷功能,辛散水邪,降泄上逆浊阴,本品作用偏于胃脘,着重治疗干噫食臭;干姜温运脾阳,恢复脾的运化功能,本品作用偏于肠道,着重治疗下利;半夏助干姜运脾,使清阳上升,助生姜和胃,降泄浊阴,三药同用,上下兼顾而中焦得和。

黄芩、黄连清解郁热,与干姜、半夏同用,能开寒热之互结;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培土,与芩连姜夏同用,能呈补虚泻实之妙用,成为寒热共用,补泻同施的配方法度。

甘草、大枣之甘,又可缓解胃肠挛急,腹中雷鸣下利,即是肠道蠕动之征,不可不知。

此方用黄苓、黄连清解气郁所化之热,干姜、半夏温开津液凝滞之湿,是调理津气;干姜、半夏温运中焦,恢复脾运,是调理功能;甘草、大枣甘能缓急,是解除肠道挛急,一方同时兼顾组织挛急、功能障碍、津气阻滞三个方面,配伍颇为完善。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较,仅少干姜用量而多一味生姜,推求师意,此证因有胃脘停滞水谷而呈干噫食臭,仅用干姜振奋肠道功能有顾此失彼之嫌,故加生姜温胃散水,上下兼顾。

【应用】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是使用本方指征。

【歌括】生姜泻心半干姜,芩连参草枣生姜,干噫食臭痞吐利,寒热共用济阴阳。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

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

“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

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

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

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

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

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

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

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

生姜泻心汤_伤寒论_方剂树

生姜泻心汤_伤寒论_方剂树

生姜泻心汤_伤寒论_方剂树生姜泻心汤_伤寒论_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生姜4两(切),甘草3两(炙),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黄连1两,大枣12枚(擘)。

(2)1.2.功效: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2)1.3.来源:《伤寒论》。

(2)2.三黄丸 (2)2.1.加:大黄、大黄、大黄、大黄 (2)2.2.组成:春3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

夏3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

秋3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

冬3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2)2.3.功效: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

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生痈疖疮痍。

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2)2.4.来源:《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 (3)3.加减清脾汤 (3)3.1.加:柴胡、厚朴、苍术、茯苓、草果、藿香、橘红、桃柳枝、地骨皮 (3)3.2.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厚朴、苍术、半夏、茯苓、人参、草果、藿香、橘红、桃柳枝、地骨皮。

(3)3.3.功效:疟疾。

(3)3.4.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七 (3)4.黄连解毒汤 (3)4.1.加:升麻、桔梗、茯苓、山栀、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枳壳、玄参、天花粉、连翘、柴胡、金银花、灯心 (3)4.2.组成:黄连(姜汁拌炒)、甘草、升麻、桔梗、茯苓、黄芩(酒炒)、山栀、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枳壳、玄参、天花粉、连翘、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金银花、灯心。

(3)4.3.功效:对心发。

(3)4.4.来源:《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3)1.原方1.1.组成:生姜4两(切),甘草3两(炙),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黄连1两,大枣12枚(擘)。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

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

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

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半夏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

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运用:本方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为辨证要点。

病案举例: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

此为邪热阻滞心下,脾虚气分不足。

治以健脾利气,宣通气机,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

生姜泻心汤(千古第一方调脾胃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千古第一方调脾胃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千古第一方调脾胃泻心汤)导读:本文主要用临床的成功案例讲述生姜泻百思特网心汤临床上的应用。

希望和广大同仁互相学习!青橘中医签约作者:张成林患者笔者母亲,47岁,身高168厘米,体重76kg,属于半夏体质,晕动病严重。

饭后食物上涌,为胃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之前常有,此次发作5天,初始服用香砂养胃丸后开始出现矢气,但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症状改善不明显。

因当时身在学校,遂不管寒热虚实投以旋覆代赭汤以嗳气论治,降其胃气。

服后症状改善有限,矢气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时正在看毛进军的《经方心得》,讲到生姜泻心汤。

遂马上电话问询,得知有剑突下按之不舒,腹中雷鸣。

传来的舌象也显示苔是薄薄的黄腻胎。

于是马上拟方生姜泻心汤5剂。

药后显效,5剂即改善十之七八,续服5剂巩固疗效,今6个月已过未再复发。

之前笔者曾因反酸烧心夜不能寐,仅服香砂养胃丸2次即获大效。

后多次应用香砂养胃丸治疗呕吐、呃逆均取得佳效,所以在四诊收集不全时,此类疾病常常予香砂养胃丸试服。

至于旋覆代赭汤,完全是抛却四诊只取通降胃气之功,失了辨证论治之法。

幸而《经方心得》中的那点灵光一现。

同时也想起恩师生姜泻心汤治饭后呕吐一例,生姜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治不定时呕吐一例。

所以才当机立断,收集详细四诊处方生姜泻心汤。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说:“临床所见干噫食臭症状,用半夏泻心汤难以治愈,必加生姜”。

而生姜泻心汤确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而成。

故临床使用生百思特网姜泻心汤必见半夏泻心汤的“痞”。

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除149条谓“痞”为“满而不痛”外,151条有云“……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1前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可知此处“濡”并非濡脉,而是描述“痞”。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347条“……不结胸,腹濡……”,故此知“痞”应为“满而不痛,按之濡”,“濡”笔者取脉决濡脉的感觉“细软”,所以最后痞为“满而不痛,按之软”。

《伤寒悬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典型医案)

《伤寒悬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典型医案)

《伤寒悬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典型医案)太阳百二十七,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伤寒汗出,表解之后,胃中不和者,阳腑虚寒也,胃腑虚寒,则脾阴湿盛。

胃以阳腑而主下降,汗出阳泄,故胃腑虚寒,不能顺降也。

胃气上逆,胆木不降,则见心下痞硬。

水谷不消,陈宿停留,胃中浊气上噫,则干呕恶心。

土虚胆克,不能制水,水郁胆部,而积于胁下。

土败木陷,木气郁冲,陷而疏泄,故见腹鸣下利也。

生姜泻心汤,建中气以泻上热,生姜、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培土而建中,半夏、黄连、黄芩降逆而泻心胆之火热。

2本条没有误治,只是汗后阳虚,脾胃虚寒而不和,痞者,胃逆不降,胆木痞结,总因汗后里虚。

太阳百二十八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应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

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

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

君相二火皆升而心烦。

医以痞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益甚。

不知此非结热,但以胃中阳虚,不能堤障阴邪,阴中客气,上逆阳位,故使心下结硬也。

甘草泻心汤,甘草、姜、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芩、连,降逆而清上热也。

1应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则水谷不化,脾陷胃逆,升降倒行,脾陷则下利日数十行,胃逆则心下痞硬,此升陷降逆,建中则已。

医以为心下痞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益甚,下之又下,心下结热,则真成痞也。

脾陷胃逆,升降倒行,心下之痞,此非结热,胃中阳虚,胃气不降,阴中客气,是阳中之阳,浊阴不降之义,故心下硬也。

客气者,就是阳气不降,即为浊阴不降之义。

类如相火客热,不能下降,即为上客,火降水温,是为下焦主气。

火逆不降,是为上客。

本条阴中客气,即阳气不降,即为浊阴上客。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生姜泻心汤出《伤寒论•太阳中篇》,原文是治“伤寒出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组成: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程知云:此为汗后,未经误下,心中痞硬,水气抟聚者立法也。

外邪虽解,然必里气通和始得安然无恙。

汗出解后,胃中不和,饮食抟结,中焦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

土弱不能制水,故胁下有水气旁流。

腹中雷鸣者抟击有声,下利而清浊不分也。

故于泻心汤内君生姜以散之。

法用再煮,取其熟而和胃也。

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余用此方治疗以下各证,均收到良效。

一呃逆陈某,40岁,患有呃逆,连作不休,已历年余,辗转诸医,无外乎丁香柿蒂、旋复代赭、香砂六君等味,服药百裹,未见寸效。

以致疲倦不堪,痛苦日加,不能坚持工作。

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略呈水滑,问大便则称一日二、三次,溏薄而不成形。

余谛思良久,此等呃逆之证见于上,泻利之情见于下,其病必在中,为脾胃不和之兆。

询问病者:“何处难受?”患者指胃下,答曰:“此处有隔塞感,甚不畅快,因而打嗝为甚”。

余顿悟此乃脾胃升降失司,而寒热相溷,胃气上逆之病也。

必使脾胃调和,升降得顺,则病可愈。

处方:生姜12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6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连服五剂,则呃逆未作,心下痞与下利俱除。

二失眠张女,47岁,患失眠证经年,每晚仅能睡2-3小时,且乱梦纷纭。

昼则头晕神疲,恍恍惚惚,服多种养心安神之剂无效。

初诊其舌见无苔滑腻,脉又弦滑,试用《千金》温胆汤,未能取效。

再诊,病家谓:“大便稀薄,每日必登厕2-3次。

余乃悟,此乃胃气不和之失眠。

因指其心下问:“此处难受乎?”答曰:“正是”。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42、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

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

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

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五剂。

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

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

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

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

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

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

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

舌苔滑腻,脉弦滑。

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

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

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伤寒论》[别名]泻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l0 )。

[组成]半夏(12g) 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12枚甘草三两 (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胃气不和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病机分析]所治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误下,伤及中阳,阳虚则寒,邪热乘虚而人,以致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属无形,故满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则见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屑胃气不和之征。

[配伍意义]适应证的病机甚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以致中焦不和,升降失常。

尽管如此,实以邪热内陷为主,故方宜选黄连为君,该药苦降寒清,以泻内陷之热邪,病因既除,胃气自和。

恰如《本草正义》卷2所谓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

《本草图经》卷6曾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清热,利小肠故也”,是为臣药。

半夏、干姜均为辛开之物,合用能散结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呕,与黄连相伍,和胃之效尤佳。

《医学启源》卷下谓:“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张寿颐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本草正义》卷7)。

夏、姜性皆温热,又能散寒。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

”两味亦为臣药。

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以调养下后损伤之胃气,另外,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

而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可兼使药之用。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原文及解析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原文及解析

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黄芩10 克,干姜10 克,炙甘草10 克,人参10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 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 岁,病历号37488,1967 年3 月7 日初诊。

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半夏12 克,党参10 克,黄芩10 克,黄连6 克,干姜10 克,
大枣4 枚,炙甘草6 克,生石膏45 克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生姜泻心汤——水气痞,呕吐腹泻,慢性肠炎,心痞腹泻

生姜泻心汤——水气痞,呕吐腹泻,慢性肠炎,心痞腹泻

生姜泻心汤——水气痞,呕吐腹泻,慢性肠炎,心痞腹泻3水气痞——刘渡舟医案丁某,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经方临证指南》4呕吐泄泻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余矣,后复得疾,请医杂治益剧。

延余诊时,心下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泄,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

疏生姜泻心汤,一剂知,二剂已。

见《遁园医案》。

《伤寒掣要》岳美中5嗳气腹鸣——岳美中医案胡某,男性。

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生食气,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

体形瘦削,面少光泽。

认为是胃机能衰弱,食物停滞,腐败成气,增大容积,所谓“心下痞硬”;胃中停水不去,有时下走肠间,所谓“腹中雷鸣”。

以上种种见症,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因疏方予之:生姜12克,炙甘草9克,党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黄连3克(忌用大量),半夏9克,大枣4枚(劈)。

以水8盅,煎至4盅,去渣再煎,取2盅,分两次温服--《伤寒论》方。

服1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又俞某,患慢性胃炎,具有“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之证候,投以生姜泻心汤,不日而愈。

生姜泻心汤,仲景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重点在散水气之痞结,并补益中气,故以生姜为主药,辅以半夏宣泄胁下之水气。

惟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用苦寒性的芩、连,以降之清之,但湿浊久积之邪,又非苦降直泄所能尽祛,故必佐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发之。

一苦一辛,一降一开,相反正所以相成,在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作用下,以成其和胃散痞之功。

伤寒论》泻心汤11方

伤寒论》泻心汤11方

伤寒论》泻心汤11方《伤寒论》泻心汤11方之目的:泻上焦之火。

要旨:去邪气而不伤中气,护中气而去邪气。

大法:行轮复轴和轴轮并运一、泻心汤之目的:泻上焦急之火张仲景《伤寒论》113方,共有11方属泻心汤类。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所谓泻心汤,即是泻心头之水,泻上焦急之火,此为泻心汤之主旨。

泻心汤11方均围绕这一主旨进行。

与泻中焦、下焦之火不同。

二、泻心汤之要旨:去邪气而不伤中气,护中气而去邪气泻心汤11方,方虽不同,理却相同。

去邪气而不伤中气,护中气而去邪气。

即李可所谓之“治万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旨”。

实即乃彭子益之“中医之法,无非行轮复轮、复轴行轮、轴轮并运三法”之具体表现。

三、泻心汤之大法:行轮复轮、复轴行轮、轴轮并运(一)行轮复轴1、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药:大黄2两,黄连1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大黄泻心汤,乃“行轮复轴”之法。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虽有大寒之大黄、黄连,又无补中补气之药,然仍然能达到泻上焦之火而不伤中,何也?在于煮法。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即以滚开之水渍泡,过一会便去滓。

柯韵伯言此方大下。

胡希恕依据临床之经验,则言明此方不至大泻,而有泻热之功。

顾柯韵伯言此方大泻者,乃仅知大黄、黄泻为大寒之物,而不知其诀窍在于煮法,在于“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胡希恕之临床实践,则证明仲景制方之本意,即“泻心火而不伤中”也,非泻中焦、下焦之火也。

泻上焦之火而不伤中,行轮复轴之法也,顾护胃气为第一要旨之法也。

2、附子泻心汤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另取煮汁)其法亦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意,诀窍在于煮法“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一是以开心水浸泡大黄、黄连、黄芩,过一会去滓;二是先煮附子;三是以附子水合进先前浸泡好的大黄黄连黄芩水,然后温服。

虽有附子护阳,亦不能久煮大黄黄连黄芩。

此亦行轮复轴之法。

(二)轴轮并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泻心汤、黄连汤、黄芩汤、黄芩加生姜半夏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等9方,则均有护中之药,或人参,或甘草,或生姜,或大枣。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方歌方解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方歌方解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方歌方解【原文】1.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3.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4.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组成】半夏泻心汤:半夏15g 黄芩10g 干姜10g 人参10g 炙甘草10g 黄连3g 红枣12枚生姜泻心汤:上方减干姜为3g,加生姜12g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为12g[煎服]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方歌】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方解】此三方皆补中健脾,燥湿化饮,调理寒热之方,临床使用以心下痞,呕吐,腹泻为目标。

心下痞,为心下满闷,按之柔软并不疼痛之症也。

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

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

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

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

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

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

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肖琢如医案:治潘某。

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

后复得疾,诸医杂治益剧。

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澹泄,腹中水奔作响。

脉之紧而数,疏生姜泻心汤。

一剂知,二剂愈。

生姜9克、法夏9克、黄连3克、黄芩6克、党参12克、干姜6克、甘草3克、大枣3克。

寥笙注:本案为病后胃气虚,脾失健运,水谷不消之症。

患者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泄,腹中水奔作响,现症与《伤寒论》“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极为吻合,故治以生姜泻心汤,药症合拍,不用加减。

本汤所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此火症也。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此水病也。

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肠间之实据,若用热散寒,则热势益剧,用寒攻热,则水势横行。

法当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以和胃气。

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泻心胸之痞热;生姜、半夏之辛温,以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之甘温,以补中州之土虚;干姜之辛温,炙甘草之甘温,以温里寒。

芩连必得干姜而痞散,半夏必得生姜而水消,名日泻心,实以安心,即以和胃也。

一方而备虚、水、寒、热之治,学者能于此等方讲求其理而推之,则操纵在我,运用自如矣(熊老以其深厚的伤寒论学养及自己的临床研究心得,对古名医经方验案详加注释,会通案中脉因证治,阐明其辨证之要,立法之据,选方之意,用药之理。

注文立论确切,重点突出,文笔简洁,通俗易懂,入木三分,真知灼见,每示人以规矩准绳,实为吾辈治学之楷模也。

).1案胃脘痛:杨某,女,17岁,始见胃脘疼痛,继则呕腐吐酸,发作无常,已4年余。

今春以来,胃不受纳,进食即吐,面色苍白,神倦腰痛,四肢痠楚,舌苔薄白而滑,右脉强,左脉沉细。

诊断为肝胃不和,治以本方和胃降逆。

2.胃下垂:某女,消瘦,胃下垂,喜饮酒,不断嗳气,予生姜泻心汤5剂,嗳气消失。

3.胃扩张:某人,年约40余。

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

生姜泻心汤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生姜泻心汤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生姜泻心汤配方、医案、经典案例导读:伤寒表证,通过发汗治疗,其表虽解,但“胃中不和”,究其原因,或因患者素体脾胃气弱,或是汗不如法损伤脾胃之气,以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气机痞塞不通,脾胃升降失常,形成痞证。

一般而言,心下痞应但满而不痛,按之柔软,此言“心下痞硬”,是谓按之心下有紧张感,说明本证除无形之气痞塞之外,还夹杂有水饮、食滞的有形之邪。

然虽心下痞硬,却按之不痛,故仍属痞证而非结胸之证。

“胁下有水气”,既言病机,提示本证有水饮内停中焦;又言症状,即胃脘两侧之胁下有水气相搏之辘辘作响。

脾虚不运,胃气上逆,水食停滞于胃,故干噫食臭;水气流于胁下,或走于肠间,则肠鸣下利。

治以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生姜泻心汤方组成: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溶,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生姜泻心汤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所组成。

二方组方原则基本相同,皆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因本证胃虚食滞,兼有水饮内停,故本方重用生姜为君,以和胃降逆,宣散水饮;姜夏与芩连为伍,辛开苦降,以开泄寒热痞塞之结滞;佐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胃,以复中焦升降之职。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均取去溶再煎之法。

医案举例01、痞证(1)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

后复得疾,诸药杂治益剧。

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吐,大便溏泄,腹中水奔而响,脉之紧而数。

疏生姜泻心汤,旁有少年谓:黄连、黄芩凉药,干姜、生姜热药,人参补药,何一方混杂乃尔?余曰:方出《伤寒》,仲景明言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吾乃照录原方,毫无加减,既患寒热混杂之症,必用寒热错杂之药。

其人语塞而退。

已而一剂知,二剂愈。

阅日复延诊,其人从旁笑谢曰:日前轻慢乞恕,今乃知古方之不可思议也。

余笑颔之而去。

〔《二续名医类案》(萧伯章·适园医案)第2378页](2)潘某某,女,49岁,湖北潜江人。

生姜泻心汤方歌,原文解析,生姜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生姜泻心汤方歌,原文解析,生姜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生姜泻心汤方歌,原文解析,生姜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展开全文半夏泻心汤证,多干噫食臭,加生姜,减干姜量。

——《伤寒论》【组成】半夏11克,甘草、人参、黄芩、大枣各5.5克,黄连、干姜各1.8克,生姜7克。

煎法、用法同前。

【方歌】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症状表现】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补充:当有吞酸嘈杂及吐水之证。

【立方意义】本方证因汗后,胃阳少衰,失去健运之力,因之有水气停蓄,而留连未去之余邪,复与之相互冲激,为除去水毒计,则用干姜温胃守中;加生姜散寒逐水为主,仍降逆化涎之半夏为辅,资以生阳,为除去热邪计,则用芩、连之苦寒,泻热除痞,资以生阴;更用人参补虚;甘草安中;大枣滋阴,则阳得长而阴得生,中州健运,上下调协,无余患矣。

.【洽疗范围】以心下痞硬,雷鸣下利,干噫食臭为主。

【诸家经验谈】《成绩录》:一男子,年三十余,心下痞塞,左胁下有凝结,腹中雷鸣,过食必下利,如是已六年,先生用生姜泻心汤而愈。

《医事或问》:余前治京师只园町,伊势屋长兵卫者,病泄泻,世医谓难治,招余诊之。

心下痞鞭,水泻,呕逆而将绝。

余用此方治疗。

世人将大恐也,因今医皆用柔药,若用此方中病时,将大发瞑眩,恐其瞑眩者,病不治也,病家领会而乞药,乃用生姜泻心汤三帖,其日七时许,病人大吐泻而气绝,因是家人骚动,集医诊之,皆云,已死而归,急招余,又诊之,色脉呼吸皆绝,实似死矣,但其形状有可疑,且由死仅二小时耳,试以前方入口而可通,因是而回,至夜九时许,病人如梦醒而开目(中略)后云甚饥。

以茶渍食三碗,大悦而寝,翌日更健,如忘多年之病。

《汉法医典》:胃扩张,并胃癌轻证,用生姜泻心加茯苓汤重证丁字汤(牡蛎、茯苓、吴萸、陈皮、白术、生姜、竹节、人参、枳实),兼有便秘时,则用麻仁丸。

【诸家绪论】大塚敬节:生姜泻心汤加吴茱萸,则成生姜泻心汤与吴莱萸汤之合方【凭证使用】急慢性胃肠病,胃驰缓,胃扩张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方剂组成】生姜12 克,炙甘草10 克,人参10 克,干姜 3 克,黄芩10 克,半夏12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呕逆下利较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伤寒证已解,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

噫气即暖气。

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干噫食臭,即所谓消化不良,吞酸嘈杂的意思。

胁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

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与前甘草泻心汤的为证同,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人有宿痰,常由新病而诱发,本条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药有所误,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复发作也。

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说明,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扩张、以及胃酸过多等疾患的机会甚明,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机会。

总之,一般胃肠疾病,现以上三方证者很多,依证选用之均有良效。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噫隐食臭、肠鸣下利者。

【验案】
彭某,女性,30 岁,病历号31221,1965 年8 月26 日初诊。

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暖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

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暖气,纳差等症,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12 克,干姜3 克,炙甘草10 克,党参10 克,半夏12 克,黄芩10 克,黄连10 克,大枣4 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腹泄,腹疼止,服三剂诸证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