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46张PPT)
合集下载
岳麓书社2003课标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共36张PPT)
苏 联
苏联解体
1991年 斯
大 林 模 式
三说苏联经济改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思考1: 思考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改革
结果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经 济发展理论的错误解释
2、过程方面: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对错解释的理论墨守成规。(戈尔巴乔夫)突 破了斯大林模式,改革措施又出现巨大失误。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纠正赫鲁晓夫改革混乱
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 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 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取
得 100
Hale Waihona Puke 了80哪60
些
40
成
20
就
0
美国 苏联1975
苏联1950
苏联1950 苏联1975 美国
——阿甘别吉扬《苏联改革内幕》P133
材料八: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一方面耗尽 了1920、19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动员型 政治经济体制的潜力;另一方面又使苏联积 聚了大量危机因素,导致国家政治生活和经 济发展的全面停滞,苏联走进衰亡的时期。
——陆南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和倒退》
观察漫画,阅读材料九 分析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
本原因是什么?
苏 联
坚持斯大林体制
小修小补
1982年
材料九:苏联 领导人既然死 守着僵化了的 传统理论,那 么苏联的经济 体制改革就注 定在原经济模 式范围内兜圈 子。——景勿吾《战
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 与思考》P118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58张PPT)
措 施
评 价
从1958年春天开始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农机具及其 他装备出售给集体农庄,到1959年初,就全国范围而 言,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工作就大体完成了。到 1959年1月1日,98.5%的集体农庄(76791个)买进 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装备,其中拖拉机482000台, 联合收割机214500台(为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在1958年 初所拥有的拖拉机总数的4/5,联合收割机总数的 2/3)。 ——《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第76页
• 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赫鲁晓夫从主观愿 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 行大规模垦荒和玉米种植。开垦荒地初期颇见成效,但到60年代初却 弊端毕露,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助长了粗放耕作,粮食问题并 未得到根本解决,更为严重的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垦荒的成果没能 巩固下来。对于玉米的种植,苏联很多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 宜种植,“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60年代初,农业改革已呈 全面失败之势,给国计民生造成极大危害。 • 同时不切实际的口号也给苏联带来极大的危害。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 年的大会上, 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 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在苏共二十一大上, 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 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在苏共二十二大 通过的新的《苏共纲领》和《苏共章程》中,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 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 了”,苏联“已变为全民的国家”,苏共“成了全体人民的党”。这 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带有极大的盲动和急躁,在国内造成极大混乱。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 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 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 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 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 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 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赫鲁晓夫(1894—1971)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
三次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 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 都脱离苏联实际,都以失败而告终。 异: ①内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 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 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 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③失败原因: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进行的是根本 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
背景 经济改革 内 容 政治改革 积极 局限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 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 济存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 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 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 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பைடு நூலகம்革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1928) 列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1929-1953) 赫鲁晓夫改革 (1954-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 情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 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 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 的稳定。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 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7、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7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2).ppt
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有所进展,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与美国的经 济差距有所缩小,在某些尖端技术方面也占领先地位。 但是在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互不相容、 截然对立的观念,把市场调节当作“市场社会主义” 加以否定。这就从根本上阻塞了改革的深入,使其无 法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而失败。
勃烈日涅夫 (1964-1982) 继续改革 的步伐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 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 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 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 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 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 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 应当送给敌人……”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 1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4 结果都失败了 异:1 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 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 经济入手; 2 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 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3 败因不同,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 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今天60岁以上的人 对他印象很深,他 对斯大林时期的许 多阴暗面持否定态 度,结束了警察恐 怖,释放了数百万 政治犯,为近2000 万人恢复了名誉。 这件事是难能可贵 的。人们不得不承 认,在赫鲁晓夫当 政时,“日子确实 比斯大林时代轻 松”。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 文,丑态百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46张)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971- 1976- 19811975 1980 1985
社会总产值 6.4
4.2
3.3
国民收入 5.7
3.8
3.2
工业总产值 7.4
4.4
3.7
农业总产值 2.5
1.7
1.1
劳动生产率 4.5
3.3
3.1
年均增长率 5.7
3.7
3.2
二、赫鲁晓夫改革:
2、评价: 笔 记 失败原因:
1958年度人物
美
赫鲁晓夫
1973年度人物
国
勃列日涅夫 1988年度人物 《
戈尔巴乔夫 时 代
》
杂
志
中
的
苏
联
领
导
1953
1964
1982
1991 人
苏
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新经济政策
社
(20世纪30年代中期)
会
斯大林体制模式
主
弊端
义 经 济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6.3
4.2
3.3
1.8 -2
国民收 入
7.8
5.7
4.3
3.2
1.0 -4
劳动生 产率
6.8
4.5
3.3
3.1
-3
1985年苏联人 均GNP为3.396美元, 不仅落后于西方发 达国家,而且落后 于亚洲、拉美一些 国家。苏联人均生 活水平从革命前居 欧洲第五位下降到 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1)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 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 革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7《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8张PPT)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所有制上: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上: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结构上: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 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豪情: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产品产量赶上美
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提出“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1954 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 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 并安全返回地面。
玉米面积(公顷) 3700万
430万 1954年 1962年
加加林
1.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 取得一定成效。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制作人: 王婉忆
01 赫鲁晓夫改革 02 勃列日涅夫改革 0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
3.评价
一、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忽视消费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东西,农民的
4.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 性。
●性情
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5.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 革的进行。
三、评价
1.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 取得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治的 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岳麓版必修2第17课《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 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入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入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课件(28张PPT)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8
背景(原因):
600
7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
500
6
混乱;
400
5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1965 1970
4 3 2 1 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1961—1965 1966—1970
在乡村女教师的信中,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面临着怎样的经济 形势?
背景(原因): 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教学设计 2.新课讲授
玉米、玉米……
开
展
“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广泛地利用玉蜀
种
植
黍作饲料,这并不是偶然的。而在苏联,即使是在最
第10页
目录
第一部分
课标分析
教
第二部分
教材分析
学
第三部分
学情分析
任
第四部分
教学法分析
务
第五部分
教学过程
第六部分
教学反思
第11页
四.教法与学法
直观演示法 学案导学法 史料教学法 设问质疑法
教法
学法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
第12页
目录
第一部分
课标分析
教 学
第二部分
教材分析
任
第三部分
学情分析
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
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经济改革》课件(共32张PPT)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4、失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和教材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悲情:1963年,苏联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进口
粮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逐渐沦为最大的粮食进口 国,在农业上要依靠资本主义各国来维持国内生活„„
盲目,急于求成,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黑白相间的构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 束缚 图,代表赫氏毁誉参 半的一生。他的一只 脚跨进了新的时代, 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 史的原因,仍然深陷 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 而不能自拔
没有从根本上突1982)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 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 旧。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 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 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 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 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 为“妥协能手”。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材料一中可以得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什么信息? 前期改革取得一定成就,尤其是工业方面
材料二:1961年到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1966—1970 年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 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
沙俄
资本主 义社会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苏俄 苏联 1917 年十月 革命 列宁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独联体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斯大林 1918 1921 1925 1953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3张PPT)
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
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讲史料
史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 „„1954 ~
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答案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
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 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练出高分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练史料
史料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
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
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 积迅猛扩大, 1953年为 580 万公顷, 1956 年达 1 640 万公顷, 1962 年增至 31 Nhomakorabea2
3
4
5
1.(2014· 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
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
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课件第3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共36张ppt)
革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使经济继 续滑坡,而且还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苏联解体。
【针对练习】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不包 括( ) A.都是对斯大林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 B.重点都放在经济领域 C.经济改革的重点都放在重工业方面 D.改革结果都失败了
【解析】选 C。三次改革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变革,只
是变革程度有所差异,A 项正确;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后来 转向了政治领域,但三次改革的重点都放在经济领域,B 项正 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 在经济体制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方面,C 项表述错误。 【答案】C。
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 1.背景:“二战”后,______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暴露, ______ 农业 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收购制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①用__________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评价: (1)意义: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经济体制 的框架。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
②勃列日涅夫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军备竞赛 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③与美国__________
全面滑坡 。 4.结果: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__________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 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___________ 戈尔巴乔夫 上台。 2.内容: (1)从根本上触动了旧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 经济方法 管 理 经 济 , 打破单一的 产 者 , 要求国家主要用 __________ 公有制 形式,允许___________ 个体经济 存在。 _______ 3.弊端: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_________上, 经济结构 更加失调。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___________
【针对练习】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不包 括( ) A.都是对斯大林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 B.重点都放在经济领域 C.经济改革的重点都放在重工业方面 D.改革结果都失败了
【解析】选 C。三次改革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变革,只
是变革程度有所差异,A 项正确;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后来 转向了政治领域,但三次改革的重点都放在经济领域,B 项正 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 在经济体制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方面,C 项表述错误。 【答案】C。
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 1.背景:“二战”后,______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暴露, ______ 农业 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收购制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①用__________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评价: (1)意义: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经济体制 的框架。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
②勃列日涅夫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军备竞赛 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③与美国__________
全面滑坡 。 4.结果: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__________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 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___________ 戈尔巴乔夫 上台。 2.内容: (1)从根本上触动了旧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 经济方法 管 理 经 济 , 打破单一的 产 者 , 要求国家主要用 __________ 公有制 形式,允许___________ 个体经济 存在。 _______ 3.弊端: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_________上, 经济结构 更加失调。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 生 ,满 族 ,住 址:沈 阳市 大 东 区 北 大 营街2-3楼 4-3-1号 ,电 话:81383023 申 请 人 与 被 申请人 合作利 润纠纷 一案,己 向贵院 提起诉 讼,为保 证判决生效后的顺利 执 行 ,特 向 贵 院申请 诉讼财 产保全 ,请求法 院查封 被申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笔记
1.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扩大农场自主权)
2.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运动。
3.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4.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5.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15分钟
阅读任务三: 回顾课本P78-80 整节课的内容
问题任务三: 1.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 夫的这三次改革有什么异同点?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笔记
思考: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联解体只是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 式,应该对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僵化体制进行调 整、改革;
2.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权力不能过于高度集中, 应该给予自主权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2、评价: 笔 记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6.4
4.2
3.3
5.7
3.8
3.2
7.4
4.4
3.7
2.5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在位)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15分钟
阅读任务一: 阅读课本P78-79 “赫鲁晓夫改革”和
“勃列日涅夫改革”两个子目的内容
此致 沈 阳 市 沈 北 新区人 民法院 申 请 人 :沈 阳 市沈北 新区虎 石台镇 虎
石 台 村 村 民 委员会 XX年 6月 25 日
诉 讼 财 产 保 全申请 书 申 请 人 :孟 照 明,男 ,1936年 5月5日 出生,汉 族,住
址 :沈 阳 市 和 平 区 肇 东 街永远 巷9号2-3-2号 ,电 话:133******** 被 申 请 人:庄 玉伟,女 ,1968年 4月28
会
斯大林体制模式
主
弊端
义 经 济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探 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17课第17课苏苏联联的经的济改经革 济改革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8年度人物
美
赫鲁晓夫
1973年度人物
国
勃列日涅夫 1988年度人物 《
戈尔巴乔夫 时 代
》
杂
志
中
的
苏
联
领
导
1953
1964
1982
1991 人
苏
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新经济政策
社
(20世纪30年代中期)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6.评价(失败原因): 笔 记
(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 措施;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代之以严 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开始结束——戈尔 巴乔夫背向列宁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最后均 以失败告终 ③失败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在位)
问题任务一(小组思考、讨论、画思维导图)
1.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继任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 夫和勃列日涅夫分别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注意两者 的共同点)
2.两人的改革结果怎样?怎么评价?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结果?(重点)
3.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提 示:可从目的、结果、原因等方面思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改革
笔记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 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 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 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 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 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申 请 人 :沈 阳 市沈北 新区虎 石台镇 虎石台 村村民 委员会 法定代 表人:刘 广清 ,职务:村 长
被 申 请 人 :沈 阳富元 油脂有 限公司 法 定 代 表 人 :杨玉玺 职务:经 理
住 所 地 :沈 阳 市新城 子区虎 石台镇 开发区 申 请 人 与 被 申请人 土地租 赁纠纷 一案,己 向贵院 提起诉 讼,为保 证判决生效后的顺利 执 行 ,特 向 贵 院申请 诉讼财 产保全 ,请求法 院查封 被申请 人厂区 内的机器设备或同等 价 值 的 其 它 财产.具 体金额 包括:土 地租 赁费50440元 及 诉讼费 、保全 费。望 予批准!
第1斯7课大苏林联时的期经的济改集革体农庄
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 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 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改革背景: 笔 记
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 的弊端日益暴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笔记
思考: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的这三次改革有什么异同点?
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脱离了苏联实际; 4.结果都失败了
异:1.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 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从商品 经济入手; 2.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 成效而转向政治改革; 3.败因不同: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从根本上突破原有体 制,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最后失败。
戈尔巴乔夫在 辞职书上签字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分钟
阅读任务二: 阅读课本P79-80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
革”子目的内容
问题任务二(小组思考、讨论、画思维导图) 1.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什么经济改革措施?
与前两次改革措施相比,其最大的不同点是 什么?
2.改革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 果(评价)?
A 畔切尔西 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A ②①④③ B ②③④①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 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 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 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四、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笔 记
5.措施:
(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2)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 济存在。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 1970
1971— 1975
1976— 1980
苏 联 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 (20世纪30年代中期) 会 主 义 经 济 探 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苏联)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 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诉 讼 财 产 保 全申请 书范例 (精选多 篇) 第 一 篇 :诉 讼 财产 保全申 请书 诉 讼 财 产 保 全申请 书
1981— 1985
1986— 1990 1990
社会总 产值
7.4
6.3
4.2
3.3
1.8 -2
国民收 入
7.8
5.7
4.3
3.2
1.0 -4
劳动生 产率
6.8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笔记
1.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扩大农场自主权)
2.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运动。
3.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4.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5.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15分钟
阅读任务三: 回顾课本P78-80 整节课的内容
问题任务三: 1.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 夫的这三次改革有什么异同点?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笔记
思考: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联解体只是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 式,应该对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僵化体制进行调 整、改革;
2.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权力不能过于高度集中, 应该给予自主权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2、评价: 笔 记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6.4
4.2
3.3
5.7
3.8
3.2
7.4
4.4
3.7
2.5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在位)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15分钟
阅读任务一: 阅读课本P78-79 “赫鲁晓夫改革”和
“勃列日涅夫改革”两个子目的内容
此致 沈 阳 市 沈 北 新区人 民法院 申 请 人 :沈 阳 市沈北 新区虎 石台镇 虎
石 台 村 村 民 委员会 XX年 6月 25 日
诉 讼 财 产 保 全申请 书 申 请 人 :孟 照 明,男 ,1936年 5月5日 出生,汉 族,住
址 :沈 阳 市 和 平 区 肇 东 街永远 巷9号2-3-2号 ,电 话:133******** 被 申 请 人:庄 玉伟,女 ,1968年 4月28
会
斯大林体制模式
主
弊端
义 经 济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探 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17课第17课苏苏联联的经的济改经革 济改革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8年度人物
美
赫鲁晓夫
1973年度人物
国
勃列日涅夫 1988年度人物 《
戈尔巴乔夫 时 代
》
杂
志
中
的
苏
联
领
导
1953
1964
1982
1991 人
苏
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新经济政策
社
(20世纪30年代中期)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6.评价(失败原因): 笔 记
(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 措施;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代之以严 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开始结束——戈尔 巴乔夫背向列宁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最后均 以失败告终 ③失败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在位)
问题任务一(小组思考、讨论、画思维导图)
1.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继任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 夫和勃列日涅夫分别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注意两者 的共同点)
2.两人的改革结果怎样?怎么评价?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结果?(重点)
3.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提 示:可从目的、结果、原因等方面思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改革
笔记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 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 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 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 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 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申 请 人 :沈 阳 市沈北 新区虎 石台镇 虎石台 村村民 委员会 法定代 表人:刘 广清 ,职务:村 长
被 申 请 人 :沈 阳富元 油脂有 限公司 法 定 代 表 人 :杨玉玺 职务:经 理
住 所 地 :沈 阳 市新城 子区虎 石台镇 开发区 申 请 人 与 被 申请人 土地租 赁纠纷 一案,己 向贵院 提起诉 讼,为保 证判决生效后的顺利 执 行 ,特 向 贵 院申请 诉讼财 产保全 ,请求法 院查封 被申请 人厂区 内的机器设备或同等 价 值 的 其 它 财产.具 体金额 包括:土 地租 赁费50440元 及 诉讼费 、保全 费。望 予批准!
第1斯7课大苏林联时的期经的济改集革体农庄
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 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 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改革背景: 笔 记
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 的弊端日益暴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笔记
思考: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的这三次改革有什么异同点?
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脱离了苏联实际; 4.结果都失败了
异:1.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 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从商品 经济入手; 2.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 成效而转向政治改革; 3.败因不同: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从根本上突破原有体 制,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最后失败。
戈尔巴乔夫在 辞职书上签字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分钟
阅读任务二: 阅读课本P79-80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
革”子目的内容
问题任务二(小组思考、讨论、画思维导图) 1.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什么经济改革措施?
与前两次改革措施相比,其最大的不同点是 什么?
2.改革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 果(评价)?
A 畔切尔西 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A ②①④③ B ②③④①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 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 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 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四、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笔 记
5.措施:
(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2)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 济存在。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 1970
1971— 1975
1976— 1980
苏 联 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 (20世纪30年代中期) 会 主 义 经 济 探 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苏联)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 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诉 讼 财 产 保 全申请 书范例 (精选多 篇) 第 一 篇 :诉 讼 财产 保全申 请书 诉 讼 财 产 保 全申请 书
1981— 1985
1986— 1990 1990
社会总 产值
7.4
6.3
4.2
3.3
1.8 -2
国民收 入
7.8
5.7
4.3
3.2
1.0 -4
劳动生 产率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