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于1843年,死于1909年,是清朝末期致力于国家事业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
张之洞是典型的新式官僚,注重实践、力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政治成就张之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先后任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的巡抚和总督,是清朝朝廷招贤纳才,提拔年轻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注重“以身作则”,勤政务实,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开通渠道,办好公益事,行政能力和领导才能卓越。
张之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领导当时无穷无尽的工程项目,包括开挖西洞庭湖来通东江、修筑襄汉铁路、开凿望城坳、成都昭觉铁路等大型、高风险的工程项目。
他在四川、广西等地筹备开办银行,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体系,稳定了当地的货币和经济情况。
张之洞还创办许多学校、图书馆、班堂,使人们教育得到全方面和均衡的发展。
二、文化方面的成就张之洞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他在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都建立了学校,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创办了很多的图书馆,使当地的人民有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还建立了班堂制度,并为贫苦农民提供了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
同时,张之洞还注重文化交流,他时常接见外国人士,同他们交流文化、思想和科技。
他鼓励人民学习西方的新科技,并在机器制造、火药等领域做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此外,张之洞还热衷于收藏文物、书籍,积极保护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军事方面的成就张之洞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作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军事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
他在任四川巡抚期间,成功地组织镇压了西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在广西任总督期间,建立了广西陆军总纲和新式武备,提高了当地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
张之洞
张之洞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张之洞是晚清不可多得的实干家。
他一生注重于学习西方文化,强调中西结合,为近代中国的工业,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如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重工业时说的:“不能忘记张之洞。
”可见张之洞的对于后世中国的影响。
我认为张之洞一生对中中国贡献最大的有三件事,即置办实业,办新式教育,操练新军。
一、办实业张之洞的实业主要有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张之洞主张“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其主政的十多年间,他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
其中的汉阳铁厂成为了当时亚洲第一家的钢铁联合企业,比日本最早的八幡制铁所还早七年;其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虽然从时间上晚于沪、宁等地的军工企业,但其设备、产品之先进,明显后来居上,甚至于后来的八年抗战,还能看到“汉阳造”的身影。
但是后辈对他的这些工业成就却褒贬不一,其最集中的表现就在于其投入和产出极不成正比,有人戏谑的称之为中国最早的面子工程。
以其中最为著名的汉阳铁厂为例,在铁厂动工投产之初,预计的是年产铁6万余吨,但直到两年后铁厂停产为止,其共生产生铁仅5660吨,大大低于预计。
而铁厂的建设共花费白银六百余万两,铁厂的失败,可见一斑。
我认为这些工业上的失败之处,和张之洞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首先,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对于化学、矿产业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众所周知,临近的大冶铁矿的铁矿石含磷很高,但是铁厂中的融铁设备却是不适合于含磷矿石的,这导致了机器的使用率极其低下,而且还增大了其的损坏率。
其次,我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把铁厂建在汉阳,而不是就近建在大冶的矿山旁,选址的失误使铁厂不得不白白损失一大笔运费,而且矿石也很难得到有效地供应。
演讲稿之张之洞
演讲稿之张之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事们: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演讲稿之张之洞”,在这个主题下,我向您介绍张之洞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张之洞先生(1837年-190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和文化人。
他曾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湖广总督等职务。
他在治理大江南北、开辟青藏高原、建设铁路等方面有卓越贡献。
同时,他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学院——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之洞先生一生勤奋好学,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国家建设。
他以开福观为学问之本,面对百废待兴的清朝社会,提出了“和谐治国”的思想,强调了“百业兴旺”的必要性,将商业、工业、教育等方面列为发展的重点。
他倡导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弥补文化上的差距,力求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张之洞先生的治理成果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政治、军事领域。
他重视对外关系,力图改变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要求,提出了“以商招权、以权益商”和“厚交外族、修己中兴”的外交主张。
在军事方面,他注重提高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缔造者,张之洞先生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传承者。
他以德治国、以福建学派、平和包容的治理风格,深深赢得人民和历史的尊重和爱戴。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我们或许可以吸取张之洞先生的治理经验。
一个领袖,不但要有睿智的头脑和精湛的能力,同时还要以和平、平和的方式去指导人民,处理内外交涉,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张之洞先生在古老的中国历史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最后,我想用张之洞先生的话来结束我的发言:“不以诚相待者,不得人心;不得人心者,不得天下。
”希望我们能够以真诚、以诚相待,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述评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述评摘要:张之洞是清末政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不仅支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中日甲午战后,李鸿章失去其影响力,张之洞成为清末政局的中流砥柱。
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力向西方学习, 兴办洋务, 创建近代工业, 建立自强军和新式陆军, 促成废止科举, 兴学育才, 重视教育。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外交三个层面来论述张之洞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正文一.在经济方面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经济的工业化就是近代化的基础,没有近代工业,国家的近代化就无从谈起,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对于经济的工业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其中包括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重工业, 以及以纺织、金融、电讯等为代表的轻工业, 从洋务运动后期到清末新政时期, 近二十年的时间, 张之洞始终在为经济工业化而努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 有四位实业家我们应当牢记, 他们对于本行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其中就包括张之洞对于重工业的贡献。
张之洞曾被誉为“近代重工业之父”, 可见他对于重工业的巨大贡献。
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他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
张之洞于1890年开始创设的汉阳铁厂, 1894年正式投产, 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开始。
钢铁是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钢铁的质量和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极为重要的标志,以我国现在的钢铁水平为例,正是因为我们国家钢铁产量第一,钢铁质量上乘,我们才能够在很多方面做相应的工业产品,我们国家才是一个完整的近代工业化从此可以看出张之洞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工业化发展方向的高瞻远瞩,并且汉阳铁厂在当时的环境下,钢铁的冶炼水平和产量也是相当高的,铁厂于1893年基本建成, 1894年6月正式投产, 共计有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等10个厂, 是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 比1901年才开始投产的日本八幡制铁所早了7年。
张之洞
在近代,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没有成为中国的归宿,但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杠杆。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勿庸讳言,他们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这期间,人们自然记起了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
本文试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制改革和政治领域方面,就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与贡献,作初步探索。
一近代化是指人类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各个方面综合性变化的历史过程。
它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政治、军事、文教、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但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却是一切变革的前提和原动力。
在近代中国,首先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是张之洞,然而张之洞却在他所治理的长江中下游,大力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一)张之洞大力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业。
西方资本主义的隆隆炮声将他从中世纪的治国幻梦中惊醒,使他看到了民族的危难,看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近代“文明”,于是,他发出了“自强”的呼声,并采取了学习西方之长的实际步骤,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应该说,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之中,他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他的起点却比较高。
他从涉足清廷“自强新政”始,便在着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纺织工业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人近代钢铁工业的创办。
他认为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都离不开钢铁。
这样,他就抓住了发展近代工业的关键,并不畏艰险,毅然创办钢铁企业。
在这一点上,他的见识、胆略和魄力,实高出李鸿章、左宗棠一筹。
1890年动工,1893年基本完工的汉阳铁厂包括大小十厂,两座炼钢炉,三千工人。
虽然由于经费异常短细,本国又缺乏经营管理近代大工业的经验等原因,造成了惊人的损失浪费,一度致使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原来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但它毕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而且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
历史名臣张之洞的个人贡献
历史名⾂张之洞的个⼈贡献 晚清是⼀部国家衰败,被迫撬开国门的⾎难史,但也是乱世出英雄,患难见真章。
晚清名⾂张之洞为了拯救政府,维护民族利益,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张之洞的个⼈贡献 张之洞是晚清四⼤名⾂之⼀,同时也是洋务派的主要领导⼈之⼀。
他⼤⼒发展军⼯重⼯业,创中国⾸个系统完备军⼯⼚,在晚清末年的政治中占举⾜轻重的地位。
政治上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的思想,⼤⼒倡导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开展期间,他创办了汉阳铁⼚、⼤冶铁矿、湖北枪炮⼚等。
特别值得⼀提的是,咱们后世抗⽇电视剧中,“汉阳造”这个称呼不是经常出现吗,说的就是产⾃张之洞军⼯⼚的武器。
除了倡导洋务运动之外,张之洞也是维新变法的⽀持者之⼀。
在⼤部分⼤⾂都反对维新变法之时,张之洞却⼤加赞同,为变法提供许多便利,希望通过变法国家富强。
教育上,张之洞创办了⾃强学堂,⾃强学堂为武汉⼤学前⾝。
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发展到今天,就是南京⼤学。
同时还有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艺学堂、慈恩学堂、⼴雅书院等,为国家输送⼤量⼈才。
军事上,参与抗击法国和镇压国内起义的战⽃。
⼋国联军侵华,⼤沽炮台失守,与上海各领事议定“东南互保”条约。
甲午中⽇战争之后,听闻清政府有意将台湾划给⽇本,以保全⾃⾝。
张之洞当即上书建⾔,直⾔台湾割让,百弊⽽⽆⼀利,希望清政府能慎重考虑。
他甚⾄还提出了应对⽅法,主旨在于借强国之⼒。
清朝衰弱,不能与⽇本匹敌,可以暂时将台湾租界给英国,允许英国开采台湾矿⽯⼗年,这样英国必然动⼼,派军舰保护台湾。
尽管他多次上书劝阻,但最终台湾还是被划给⽇本,导致到如今为⽌,也是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张之洞出⽣官宦之家,⾃幼受到良好教育,聪慧的他⼗三岁就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学、⽂学及经济之学,⼜⾃学了《孙⼦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
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努力攒钱买书,自学成才。
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
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提升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
他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办学校,提倡科学教育,培养人才。
他还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量。
他的政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抗击洪水张之洞在任湖南巡抚期间,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
他深知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决心要采取措施来防止洪水的发生。
他积极组织修筑堤坝,开挖排水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他还制定了严格的防洪措施,加强了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受灾群众,减少了洪水造成的损失。
他的努力有效地减轻了洪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反对外国侵略张之洞对于外国侵略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
他积极参与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提高国防能力。
他还积极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减少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他的努力为中国的抵抗外国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育事业张之洞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教育,培养人才。
他兴办学校,提供教育机会给更多的人。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他的教育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逝世与影响张之洞在任职期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的改革和创新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作者:湛长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方面的近代化的贡献,以及他间接地为近代化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16-0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
张之洞自幼聪慧过人,又得名师指点,先后师从何养源、黄升之、童云逵、韩超、胡林翼等儒学大师,又勤奋好学,故其少年得志,不到而立之年便已高中进士,入翰林院。
张之洞一生几乎与晚清社会相始终,其一生经历丰富渉事甚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影响了晚清社会。
近代化,又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教育上的科学化等方面。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四个方面就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他间接促成近代化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做一些简要的梳理。
一、政治方面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双核之一,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近代化的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的君主集权制国家,政治民主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活跃于清末政坛的张之洞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重大贡献,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促成晚清政治改革方面。
甲午战争中,清王朝陆海军队一败涂地,陆军毫无抵抗之力,海军惨遭全军覆灭,这让张之洞深感国势衰微,必须急图挽救之法,因此他呕心沥血写了《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清政府可以一变旧法,采纳他的编练陆军、速治海军、修造铁路、广开学堂等九条建议,并能“广求忠直之言,博采救时之策”[1]。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形成源于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
他曾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
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
于是,他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其次,张之洞教育观的形成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
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最终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
这是他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并为师范学堂的创建和发展制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他将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
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
其次,他又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这都是相当符合学校的要求的。
这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术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术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的文化影响力在现代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很大,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张之洞是湖南衡阳人,出生于1837年。
他出身名门,父亲曾任过襄阳府知府。
张之洞家庭条件优越,父亲重视教育,给他雇了一位私人家庭教师,教授英语、数学等学科。
这使得张之洞具有了相当扎实的英语水平和数学基础,也为他接下来的漫长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少年时代,张之洞已经对国学和西方文化都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从中吸取了巨大的营养。
早年从读书中放智不偏,他在巨舌词频表圈有着高之姿。
1846年,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深重的耻辱感到痛心疾首,他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知识来拯救国家。
于是,他开始每天早起贪黑巧妙地学习各种语言、文化和技能。
后来,他顺利考取了秀才、举人和进士,成为一名清朝官员。
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仍然不停地不断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
张之洞的学术兴趣广泛,既涉及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
他曾在各种场合中表达他的观点和探讨问题的态度,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他在科技、教育、文化、文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科技方面。
在他的推动下,电报、钢铁、矿业、交通运输等现代产业得到了推进和改造。
对于教育,他创建了湖南师范学校,并亲自致力于学校的规范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文学方面,他还在《湘报》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章,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则表现在他的地质调查和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同时张之洞也一直强调科学要与实践相结合,为民众服务,反对光说不做。
他说过:“人心向好,知行合一,方有所成。
”张之洞还曾担任过中国主要的近代学术组织——“同文馆”馆长。
通过这一职位,他推动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复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同文馆在他的领导下,实行“以养为本”的经营策略,侧重于文化教育,并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科学、教育、文化的交流平台。
历史事件: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
读史阅世: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一、张之洞不愧为“旧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张之洞(1837—1909),原籍河北南皮,出生于士宦家庭,13岁考中秀才,15岁又考中第一名举人,成为“解元”;1863他进京会试,考中了“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后来一度成为名噪一时的“清流派”健将之一,开始在晚清政坛崭露头角,深得主政的慈禧太后的赏识;1882年升任山西巡抚,跻入了地方督抚实力派的行列;1884年又署理两广总督,直接参于中法战争;后来历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直到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位极人臣。
张之洞大办近代工业,是发轫于广州而展开于武汉。
1889年,正当他认真总结中法战争的教训,积极在广州筹建枪炮、炼铁、纺织诸厂时,清廷调他担任湖广总督。
由于接任的两广总督对办厂根本不感兴趣,于是,上述诸厂,经过清廷的批准,便随着张之洞迁建到武汉,在国外订购的机器设备,也陆续向武汉起运,近代工业一直冷落的武汉三镇,从19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出现大办近代工业的繁荣景象。
张之洞在武汉期间,主要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和布、纱、丝、麻四纺织官局等三大近代工业。
首先是湖北枪炮厂的建立。
1890年他选定汉阳龟山北麓为厂址,派专人督工监造,除在广东订购的机器设备外,又制造添购了不少新机器,开办经费70余万两平银,常年经费50万两平银左右,1890—1897年间,共实用库平银2100943两。
厂内分厂林立,先后设有枪厂、炮厂、罐子钢厂、无烟火药厂、炮弹厂、枪弹厂等等,规模宏大,全部员工估计在3000人以上。
机器设备先进,聘有德国技师担任新技术指导,能制造最新式的快枪和快炮,所造的口径7.9厘米步枪,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汉阳造”步枪。
该厂年生产能力可造枪5000余支,枪弹380余万颗,各种炮150尊,各种炮弹45万余颗;从1894年开始投产至1907年的10余年间,共造步马枪11万余支,枪弹4000余万颗,各种快炮740余尊,前镗钢炮120余尊,各种开花炮弹63万余颗,各种枪炮器具钢胚44.6万余磅,无烟火药27万余磅,硝镪水200余万磅。
从《清史稿·张之洞传》看张之洞的历史贡献
从《清史稿·张之洞传》看张之洞的历史贡献摘要:张之洞是清末的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
他一生大力兴办洋务,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依据《清史稿·张之洞传》拟对张之洞的历史贡献做一简单梳理,祈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张之洞现代化贡献张之洞(1837-1908),字香涛,直隶南皮人。
洋务派后期的主要领袖,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
终其一生大力兴办洋务,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为清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张之洞这位清廷的忠臣,死后却得到他的政治对手孙中山的高度赞扬。
孙中山称其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者”。
那么张之洞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而得到孙中山的称赞?笔者不以浅薄,仅就《清史稿·张之洞传》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张之洞历任地方、中央要职,一生奋发有为,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教育、政治、军事、经济四个方面:1.教育方面张之洞天资聪明,“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1]p12377,国学功底极好。
基于此入仕之初,清廷命其出任学政,他也积极作为,建立书院,培养人才。
杨锐、廖平等均是其任四川学政期间培养出来的著名人才。
中法战争结束后,“之洞耻言和”,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开始培养新式军事人才。
对于张之洞在任封疆大吏时期兴办教育之事,《清史稿·张之洞传》并没有叙述。
但是据笔者了解,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均与张之洞有着直接关系。
加之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以此踱之,张之洞在此时期应该会在兴办教育方面有所建树。
张之洞在科举道路极为顺利,“年十六,举乡试第一。
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用一甲三名授编修”,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进入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对于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张之洞(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张之洞的背景介绍张之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
后来,他考入湖南洋务派的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也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变革运动。
张之洞自幼饱读诗书,对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求。
他通过留学和接触外国使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中国自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作为洋务派的成员之一,在改革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并广泛宣传洋务思想,改进中国教育体制,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三、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更表现在他积极改革家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他坚信,“自强不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他推崇实干精神,并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张之洞在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工商业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兴办铁路和邮电事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和意义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等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张之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的思想启示和教育观念。
他倡导的科学思维、实践精神和改革创新观念都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
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关于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张之洞伟人事迹”?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知道哪些张之洞、张骞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故事?
你知道哪些张之洞、张骞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故事?张之洞和张骞分别是中国历史上两位不同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活动和贡献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以其改革才能和理念,在近代中国贡献良多。
⏹改革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他担任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巡抚期间,努力推动工业发展、军事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改革。
他建立了造船厂、矿山、纺织厂等一系列民族工业,并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
⏹发展籍田制:张之洞提出了“先富帮扶后富”的理念,通过发展籍田制度,将土地用于农业发展和农民福利,推动农村经济和农田改良。
⏹推动官员培训和教育:张之洞重视培养官员和推动教育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学校和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僚和知识分子。
2.张骞:张骞(约164年-约114年)是汉代中国的一位著名探险家和外交家,主要活动于西汉时期。
⏹开拓丝绸之路:张骞率领使团出使西域,并成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通过与西域国家的外交贸易往来,中国首次与西方融通交流,促进了双方的文化、商业和人员交流。
推动经济交流:张骞的使团带回中国宝贵的西域资源和商业机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打开了大门。
虽然张之洞和张骞在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都为近代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贡献。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张骞通过开拓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与西方文化和贸易的交流。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1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摘要:晚清年代,在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下,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挽救国家于安危,许多开明的中国人走不同的道路来挽救国家,作为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洋务派为中国的前进起了一定作用,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他对近代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运动近代中国19世纪末期,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创伤和帝国主义列强入侵,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数次战乱,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僚中,即以朝廷内的奕訢、文祥等,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以及之后的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所谓“洋务派”,为了救国自强以及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在“自强新政”的口号下,发动了“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作为“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洋务派的重要代表的张之洞,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洋务方面对近代中国有深远影响。
一.投生清流,青云直上。
在外地任了多年的学官之后,张之洞在接近不惑之年(1876年)回任京官,恰在这时,京师请流派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国子监司业宝廷,詹事府左庶士黄体芳等掀起上书言事的高潮,他们尖锐地评议朝政,抨击时弊,引人注目。
张之洞对他们的主张深感同调,于是参加了清流派的政治活动。
他既同张佩纶订交“究心时政,不复措意考据之学”①,以喜言国是,弹劾大僚为贵。
又与黄体芳,陈宝琛,宝廷等数十数人“常于松筠庵为会,讨论朝政,一时殿陛风生”。
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针砭时弊、不遗余力。
张之洞这时期的清议活动,主要包括:抨击吏治腐败,弹劾贪官污吏;关心百姓疾苦,敦请朝廷救患兴利,采取措施解除民困;反抗侵略,保卫疆土等。
这一时期,虽然他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工具。
但他不避权奸,直言敢谏,为民请命,一方面使他崭露头角,扶摇直上。
一方面对清朝统治者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势。
二.大搞洋务、创办近代企业。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张之洞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培育立国强国的新式人才为目的,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的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形式。
他的办学思想和实践,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标签:张之洞;近代;学校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张之洞无疑是近代教育的先驱。
他从创建书院、改造书院,到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积极策动留学生出国留学,以后发展到制订新教育制度,直到最后倡议废除科举制,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在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教育目的:以立国强国为人才培养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政腐败,外侮日盛。
清政府中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
张之洞继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扛起“洋务运动”的大旗。
他历任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积。
他在创办我国一系列新式工业的同时,非常注意人才的培育。
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即捐资创办湖北经心学院。
1882年—1884年期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
为培育人才,他设令得堂,“选通省高材生肆业其中,专治经史古学”,为山西培养了大批“通省人才”。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他深感国弱民贫,仅靠八股文科举取士,不足致国家于富强,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内容。
次年,他创办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于1891年3月开学,学生名额200人,另因汉口茶商捐款兴学,商籍40人。
学科分经、史、文、理四科,偏重经史。
以梁鼎芬为监督,老师亦多一时精英,如杨锐、汪康年等人。
学生食宿衣着,全由官费供给。
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4年后改为方言学堂,这是湖北设立的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学堂,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较之北京的京师大学堂还早5年。
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有专课英、法、俄、德四国语言。
1898年,他设开办将武备学堂—弁学堂,考选文武生员,對下级军官进行轮训。
1901年,为培养农业、工业科技人才,张之洞办了农务学堂,设有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生物、国文、日文、养蚕等课;还创办了工艺学堂,分汽车、车床、绘图、翻砂、打铁等门类工艺。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贡献_张之洞洋务运动故事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贡献_张之洞洋务运动故事张之洞,字孝达,是晚清时期的中枢重臣,张之洞出身于仕官之家,早年的时候是前清流的重要成员,后来成为了洋务派的一份子,为了洋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是为你搜集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贡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三不争在张之洞的遗嘱里有一个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
一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俗人在乎的无非是利益,这波人可以为了利益斤斤计较,小利都不放过何况是大利呢?见利忘义者比比皆是。
二不争不与文士争,文人视钱如粪土,但是他们最在意的是面子,在意名声,如果谁不给他面子,破坏他的名声,那么他就会被热闹。
三不争不与是非之人争,喜欢搞是非的人,就算好好的不去招惹他他也会自己找上门,大战一回。
南京历史名人,最后一位把中国介绍给欧洲(一)2024
南京历史名人,最后一位把中国介绍给欧洲(一)引言: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承载了丰富而壮丽的历史。
在南京的漫长历史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为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南京历史名人为主线,介绍他们的事迹,以及其中一位将中国介绍给欧洲的人物。
正文:1. 张之洞-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改革家。
- 他积极推动了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南京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 张之洞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为南京引进欧洲的先进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刘墉- 刘墉是明朝时期的学者、官员,也是南京城的设计者之一。
- 他在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南京的历史名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 刘墉致力于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南京城的建设中,使得南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完美结合。
3. 蒋经国- 蒋经国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南京的重要历史名人。
- 他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
- 蒋经国在四十年的统治中,为中国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通过外交手段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展。
4.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南京历史名人之一。
- 他统一北方,建立起魏国,为南京创造了安定的政治环境。
- 曹操通过南京的行政管理与改革,奠定了南京为一座重要政治中心的基础,为后世的城市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5. 张之洞-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改革家。
- 他在南京城市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引进了西方先进工程技术,推动了南京的现代化。
- 张之洞还积极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总结:南京历史名人众多,其中的杰出人物不仅在南京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通过他们的努力将中国介绍给了欧洲。
他们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南京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贡献不仅仅是对南京乃至中国的,也为世界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文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发展的贡献
系别:物流与信息管理系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2011年 1月 29日
摘要:张之洞是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
其间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功臣。
关键词:张之洞、贡献、武汉、实业、学堂
正文:
一、在战事中的贡献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正确的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野心,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并历史性的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观点:“战即不能胜,岂可尽扫诸军?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指出:“自古乱民无以御敌,流言焉能兴邦”;“以中国之力与八国启衅,不败不已;八国乃联入华,不胜不休”。
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主张
二、大办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即卢沟桥——汉口,后来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武汉三镇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军事工业基地。
他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毛泽东曾经说过:“重工业不能不提张之洞”。
1895-1913年,武汉地区有厂矿28家,仅次于上海的83家,多于天津的17家和广州的15家。
资本总额1724万元,仅次于上海的2387万元,多于天津的579万元和广州的431万元,均居全国第二,武汉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此后闻名天下(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还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
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创新是关键。
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设。
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清王朝的埋葬者。
三、办新式学堂
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
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
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
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
张之洞还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
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
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
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
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年)、矿务学堂(1892年)、自强学堂(1893年)、湖北武备学堂(1897年)、湖北农务学堂(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1898年)、湖北师范学堂(1902年)、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四、练新军
张之洞创办湖北新军,回任湖广前夕,曾奏准将已经练成的江南自强军护军前营五百人调往湖北,“教习洋操,以开风气”。
甲午战败被迫割台,他于1895年6月筹练自强军,扩充湖北枪炮厂。
12月奏明创练自强军。
次年8月创设武备学堂。
在次年8
月选防军绿营兵勇练习洋操。
1905年12月奏陈改变湖北常备军。
次年1月设宪兵。
这些措施后来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成为反清最重要的力量。
五、其它贡献
主张学习西方法律,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说,还主张法分民刑、改良监狱等。
曾言“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
他大力支持戊戌变法,强学会、上海强学会、《时务报》都有他的大力相助,戊戌六君子中杨锐是他的得意门生,谭嗣同是他的幕僚。
他编写了代表他的思想的《劝学篇》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态度。
一方面,他批判了顽固派“因噎而食废”“不知通则无应变制敌之术”。
同时,他在另一方面,大力批评维新派“歧多而亡羊”,“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
结尾: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也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我认为,张之洞对中国的近代化贡献巨大,作为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并没有像其它洋务派那样屈服于外国武力,而是为革命打下坚实的基础,尽管这在他生前从未预料到。
参考资料:
(1)《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2)《张之洞评传》
(3)《张之洞年表》
(4)《剑桥晚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