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以云南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1·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0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赵 晟(天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云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现状,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全面了解云南省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临沧;传承人;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01-0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
临沧民族众多,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深入了解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尤其是非遗传承人现状,笔者于2020年8月多次深入临沧市调查,通过零距离观摩传统技艺、对话非遗传承人等方式,全面了解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 借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等几个方面。
浅谈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看法和策略

浅谈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看法和策略——以赣南客家民俗旅游为例【内容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好感,各景区为迎合市场的需要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也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如何更好的发展民俗旅游,为发展民俗旅游我们有哪些可行的措施,接下来本文就以赣南客家民俗旅游为例谈谈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看法。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开发赣南客家民俗一、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正在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这些都表明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民俗文化正在形成。
然而我国民俗文化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一过程闪耀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芒。
同时,中华民族又善于摄取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
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博物馆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大。
随着我国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一高品位特色资源不再只是一些历史学家、专业人士所向往的,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青睐。
民俗博物馆不但保存了部分民俗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够部分地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
然而我国民俗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资源优势还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存在诸如游客数量有限,重游率低等问题。
如何使民俗产品获得吸引力,保持持续竞争力,成为民俗博物馆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山西民居以及乔家祁县民俗博物馆、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稻城亚丁温泉民俗村、山东日照市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以“吃住在渔家,游乐在海上”为主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观光游玩。
生态美学视域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城子古村为例

村落。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也面临着被破坏和同化的风险。
针对这种现象,艺术介入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解决当前难题的有效手段,生态美学思想作为艺术介入传统村落中的指导理论,试图总结传统村落建设的有效策略,探索传统村落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传统村落注入活力。
2研究现状2.1生态美学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技术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继20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方针后,我国近年来又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生态美学是在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下产生的。
它对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研究,以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从而探索地域生态环境的应用,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2.2艺术介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艺术介入作为一种艺术实践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以公共艺术、绘画艺术、环境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介入乡村建设中。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传统村落为主体,营造乡村环境的舒适性和文化认同感,真正实现传统村落的美丽与富裕,使传统村落成为人们自觉自主选择的居住栖息地。
摘要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生态美学注重在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共生系统中追求生态关系之美。
对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艺术介入作为手段,生态美学思想作为艺术介入传统村落的指导方法,以云南城子古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最后从村落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
关键词 生态美学;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TU98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0.02Abstract The intervention of ar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to deal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nd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Ecological aesthetics focuses on the pursuit of the beauty of ecological relations in the symbiotic system among people, nature and societ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rt intervention is used as a mean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used as a guiding method for art interven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Chengzi ancient village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wisdom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finally provides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art interven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so as to realiz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Key words ecological aesthetics; artistic interven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引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村落逐渐消亡,乡村呈现千村一面。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举例说明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原地浓缩式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彝人古镇专题研究_严兰丽案例实例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15
【开发进程】历经8年开发,前四期建设期2年,销售期2-3年, 整体实现快销;5-7期住宅定向团购开发;第8期销售状况不佳
1、2期
开工 建设期
2005.04/11 2007.10
开盘
销售期
2005.21年1
售罄
3.4期
三期:2007.1
2
(商业售罄)
年
2007.120.5年
时,延展异域风情文化,形成文化多元化
彝族餐饮、手工艺:
➢ 餐饮:酒铺、豆腐房(制作 工艺展示、酒具展示);药 铺(制药、看病)展示彝族 的医药文化;茶铺(制茶、 品烤茶)展示彝族的茶文化
➢ 彝族手工:刺绣房(织布、 染布、刺绣工艺展示);木 器、竹器、乐器、银器、漆 器、铁葫芦等工艺品制作和 展示
➢小面积商铺:以批发和零 售业态为主;
➢大面积商业:250㎡以上 商业以酒吧、大型餐饮、客 栈和酒店业态为主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产品线齐全
【功能业态—住宅】 建面占比约为75%,按照物业形态的不同
,区分为别墅、多层和高层住宅区
高档别墅区
多层住宅区 高层住宅区
面积区间
产品形式
特色院落:230900平方米/户,
客栈、旅游商品、缅甸珠宝协会
➢ 返租让利:销售后将所售铺面返租3年 ➢ 免租期:租期达2年,享有半年免租期 ➢ 其他优惠:购买酒店公寓的,可享受每年12天居住权(四家酒店通 用),获赠18万元高尔夫至尊卡,业主儿女优先入读园区幼儿园
招商策略 ➢ 享有国家地方的税收政策优惠和工商政策优惠,跨过招商策略
高
档
别
多层住
墅
宅区
区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摘要: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云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导致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旅游事业的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云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便对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进行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保护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这就使得云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而民族民俗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是我国人民所拥有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在民族聚居区,由于各种限制条件的影响,目前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若是能将这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进行有效结合,便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很大帮助。
1.云南民间传统文化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1文化开发的支持经费不足且缺乏长远计划根据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来看,在旅游项目策划和经费成本这两个方面暴露出了一定问题和缺陷。
首先在项目策划方面出现的问题包括:第一,某些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工作不足,整体的旅游方案过于片面盲目,也没有对项目进行研讨和深究,导致在各方面准备不完全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使得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均较低;第二,对于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差,造成部分文化资源受到损坏,甚至面临流失问题。
其次,在文化旅游资金方面,除了政府的固定经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投资渠道较少,资金结构也缺乏合理性。
1.2注重商业轻视文化在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通常会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向游客进行售卖,来实现文化宣传。
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分销售者逐渐丧失了初心,进行纪念品售卖的目的不再是文化传播,而是大量获利。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工艺品制作技艺。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工艺品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本文将就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展开研究,探讨其特点、种类以及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云南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对创意设计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揭示创意设计对于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出结论。
1.2 研究意义根据大纲指定的内容,研究意义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可以促进和保护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可以使这些工艺品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云南的传统文化。
创意设计可以提升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意设计可以赋予工艺品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提高产品的美感和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反响和销售表现。
研究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也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工艺品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创意设计,可以为传统工艺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性的方法来探讨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的相关问题。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和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深入了解云南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工艺品生产技艺,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有关云南旅游文化论文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摘要]: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一、前言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
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民俗旅游文化社区参与的层次分析——以大理喜洲镇周城白族村为例

“ 济 精 英 + 户 ” 与 模 式 仍 保 持 稳 定 上升 状 态 , 全 民参 经 农 参 但
I
2 6 人论 1 民坛 1
1
责编, 丰家 卫 ( 实习)
与的积极 性减弱。 值得一提的是, 多年 扎染产业 的经营使得周 旅 游协 会。 委 会 作 为 州政 策 的主 要 执 行 者 , 村 也在 村 中起 到 了
城 白族 居 民 的 经 济 意 识 和 产 业 意 识 发 生 了质 的 转 变 , 分 退 积 极 的引 导作 用 。 着 产业 参 与 面 的扩 大 , 济 效 益 的上 升 , 部 随 经 出扎 染产 业 的村 民转 向经 济 作 物 种 植 、白族 服 装 加 工 、 品加 政 府 财 政 税 收 快 速 增 长 , 当 地 的 “ 哺 ” 度 加 强 , 城 旅 绣 对 反 力 周 工、 游 餮 饮、 色 客 栈 等 高 收 入 旅 游 副 业 。 0 6} 0 7 , 旅 特 20  ̄20年 U 游 环 境 也 获 得 了显 著 的 改善 , 当地 社 区居 民参 与 的 自信心 普 遍
扎 染 制 作 工 艺 被 纳 入 到 中国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录 , 产 业 增 强 。 非 名 其
规模 及联动效应进 一步扩大, 周城 人均年收入 达 ̄ 4 0 元, J t5 0
综 上 所 述 , 城 民俗 旅 游 的 社 区 参 与 已经 步入 成 熟 参 与 周
其 经 济 效 益在 大 理 地 区 的行 政 村 中 位 居 前 列 。 是 周 城 白族 层 次 , 也 还存 在诸 如 村 民利 益分 配 不 公 , 神 参 与 与实 体 参 这 但 精 民俗 旅 游 “ 英 ”带动 , 民参 与 , 换 意 识 , 现产 业 联 动 和 与 不 同步 , 行社 参 与 力度 弱 等 问题 , 精 全 转 实 旅 如果 不 能 有 效 解 决 这 些
浅析云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云南瑶族长鼓舞为例

经济论坛浅析云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云南瑶族长鼓舞为例高凡博西Pak Thaldumrong(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泰国曼谷11120)摘要:旅游行业在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旅游市场竞争越加激烈,旅游企业想要提高自身在市场内竞争力,提高自身客源范围,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所产生的舞蹈类别,长鼓舞舞蹈动作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十分紧密关联,同时和人们劳动生活之间也有着紧密关联,充分表现出瑶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本文立足于将云南瑶族长鼓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为云南省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云南省瑶族;长鼓舞;多元化文化特征;旅游行业;融合发展1引言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之间之后,形成了多元化舞蹈类别,内容十分丰富,在众多舞蹈类别内,人们最为了解的熟悉的就是长鼓舞。
长鼓舞可以说是瑶族舞蹈美的代表。
长鼓舞集合了不同瑶族艺术内涵,经过不断分析研究过程中,长鼓舞在内容及形式上面都已经进行了创新,对瑶族舞蹈及体育文化造成了严重影响。
可以通过长谷物作为切入点,对瑶族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进行了解,为发展旅游行业发展带来有力的保障。
2瑶族长鼓舞的来历及种类长鼓舞是瑶族众多舞蹈类别内,主要的舞蹈类别,能够充分彰显出瑶族文化,人们甚至将瑶族文化称之为长鼓文化。
长鼓舞在瑶族节日及祭祀等重要日子内都会跳长鼓舞。
在瑶族民间传言,长鼓舞产生于清道光年间,赵金龙在歧义过程中,通过舞长鼓方式,为当时长官拜年,进而获取了战争胜利。
相传盘王在对儿子上山打猎的过程中,在追赶猎物过程中受到,意外堕落悬崖。
王妃悲痛万分,于是将盘王的死归罪与山羊和梓木上面,下令将梓木做成长鼓,剥下羊皮,制成长鼓。
通过敲打长鼓发泄自身愤怒,长鼓舞也不仅仅在祭祀场合应用,在瑶族重要节日内都会进行表演。
与此同时,长鼓制作工艺也逐渐完善成熟。
3瑶族长鼓舞多元文化的特征3.1民耕的民族性在原始社会内,舞蹈并不充当着思想共同交流的中介,同时也能够传授生活技术。
云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澜沧县翁基布朗族村寨为例

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ꎮ
旅游开发是云南省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主要模式之
一ꎮ 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存传统村落的建筑形式ꎬ
使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续ꎬ 维持了传统村
落的基本面貌ꎮ 但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不
顾一切地搞旅游开发ꎬ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ꎬ 导致很
要积极发掘、 保护和传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活动ꎬ
44
2018 3
理的旅游开发ꎬ 既可以提高 “ 绿三角” 地区的 ( 下转 P53)
财政与金融
亓涛: 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管理的建议
法律体系ꎬ 让医保基金运行管理有法可依ꎮ 与此同时ꎬ 各地
众举报违规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ꎮ 同时ꎬ 医疗保险管理机
地ꎬ 发掘、 保护和弘扬民间艺术、 民间文学ꎬ 包括创世史、
筑实例ꎬ 体现了原住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生存智慧ꎮ
迁徙史、 传说、 神话故事、 歌谣等ꎮ 要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
(5) 民俗文化ꎮ 翁基的布朗族每年在哎冷山顶的茶魂
保护ꎬ 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ꎬ 安排授课带徒ꎬ 建立科学
台组织茶祖祭祀活动ꎮ 祭台中间粗大的茶魂柱ꎬ 祭台四角设
1 1 云南省传统村落概况
2 1 基本概况
共有 615 个传统村落ꎬ 传统村落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原著民
区ꎬ 隶属于芒景行政村ꎬ 坐落于景迈古茶园之内ꎬ 是第二批
统文化的保护ꎬ 导致许多传统村落陆续遭到破坏ꎬ 文化的原
据显示ꎬ 翁基村寨建设面积 71360m2 ꎬ 现有 86 户居民ꎬ 共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ꎬ 拥有 25 个少数民族ꎬ 目前
34 加强对茶文化传统的保护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问题研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NO 2,2022历史与文化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问题研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杨绕才(中共迪庆州委党校,云南 香格里拉 674499)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明代代相承的鲜活见证。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民俗、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等社会价值。
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传承主体后继乏人、“非遗”市场化程度低、经费短缺、传承保护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困境。
因此,必须进一步构建传承及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和丰富发展业态,发挥各方合力,实现“全民传承”“全民保护”。
关键词: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2)02-0091-0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①。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民俗、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区。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特点使其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佛教文化、东巴文化为轴心;以自然净土为依托,涵盖多民族和谐相处、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非遗”。
“非遗”中“蕴含许多和谐元素,对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调节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有重要作用”②。
迪庆藏族自治州“非遗”具有多民族形成的文化多样性,切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本真性,人与自然、社会交往的和谐性等特征,承载着独特的历史、科学、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浅谈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浅谈民俗支亿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口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孟前莉摘要: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争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作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凡有人群聚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
成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
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文化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区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
但也是民众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换言之,民俗具有联系传统和现实的性质。
民俗学既是古代学。
也是现代学。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统性、横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等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
模仿式古镇旅游的开发价值———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

越来 越 多 的游 客 , 在经 济结 构调 整 和加 快 国 民经 济 的关键 时期 , 挥 了 巨大 的作 用 , 发 不仅 带 动 了 G DP增
坏。
( ) 量过 渡 3容
旅 游 开发 要考 虑环 境 承载力 , 游 区所 能 容 纳 的游 客 人 数是 有 限 的 , 人 的过 度 密 旅 游
集 会 引发环 境 、 经济 和社会 冲突 , 至影 响 区域 旅游 业 的持续 发 展 。旅 游 区客 观上 存在 着 一个容 量极 限 甚 值 。这 就要 求 我们适 度控 制 和协 调旅 游承 载力 , 能 良性循 环发 展 。 才
中 图 分 类 号 : 52 F 9 文献标识码 : A
2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 丽江 、 在 周庄 等 旅 游古 镇 的旅 游 崛起 的带 动下 , 速 形 成我 国古镇 旅 游 发 展 迅 的热潮 。古 城镇 作为 一种 独特 的旅 游资 源吸 引 了越 来 越 多 的旅 游 者 。至今 , 古镇 旅 游 已经 发 展成 为旅 游 业 的一 大亮点 , 在促 进旅 游古 镇 的经济 文化 发展 方面 发挥 了重要 的作 用 。然而 , 在古镇 文 化旅游 资 源 保 护 与开 发过程 中也 日益 暴露 出诸 多 问题 , 管理 不完 善 、 护不 周 、 游开 发过 度商业 化 、 如 保 旅 部分 古镇 的 居 民与旅游 者 、 开发 商之 间 的矛盾 冲 突 日渐 尖 锐 等 。这 些 矛 盾 冲 突阻 碍 了 古镇 旅 游 的 可 持续 发 展 , 因 此 , 切需 要我 们从 理论 上 和实践 上寻求 化解 这些 矛盾 的方 法 。 国内外 关 于古镇 旅游 的研 究很 多 , 多 迫 很 学者致 力 于探讨 旅 游古镇 开 发与保 护 的关 系 , 究 视 角也 具 有 多 样性 , 不 论 是 开 发 古镇 还 是 保 护 古 研 但 镇 , 是 以建筑 实体 为对 象 , 都 主要涉 及古 镇保 护 与旅游 开发 、 旅游 影响 、 区域 竞争 与合作 、 销 、 理等 诸 营 管 多方 面 , 次是 关 注古镇 文化 氛 围的保 护 , 就是 对本 体 的开 发 与保 护 , 其 也 几乎 所 有 的研 究 都 是 围绕 传 统 古镇 进行 的。然而 , 随着 后 现代文 化特 征 的旅游 活动 开始 替代传 统旅 游资 源成 为旅 游业 的主 导 , 游者 旅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摘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民俗文化和旅游活动的结合,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各国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随着旅游产业的商品化,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被包装成产品,因而对民俗文化原真性的追求也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从“原真性”角度,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以“原真性”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旅游;原真性;开发;利用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研究背景(1)学科研究的趋势旅游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呈现跨学科的趋势。
同样地,民俗文化旅游不是简单的民俗活动也不是单一的旅游活动,而是介绍、观赏区域内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它应是民俗学和旅游学共同研究的对象,也需要多角度的研究。
在今天,无论是在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分类还是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术界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如何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
(2)享受旅游体验的需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带薪休假体制的出现,人们已从物质生活的享受转移到了精神生活的享受。
因此,人们的旅游需求与日俱增,旅游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游客不再去欣赏纯粹的自然风光,而对展现地方独特风貌的民俗文化更加感兴趣,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首选。
作为区域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结合,不仅使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还满足了游客旅游体验的需求。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张茜【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文以分析云南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特征,资源优势,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认识云南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关键词】: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Abstract】: As the region's most distinctive culture, folk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urism culture. To develop the reg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and forge the typical culture of folk-custom, 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folk culture tourism features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unnan and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al tourism.【Key Words】: Yunnan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Resources前言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以云南大理为例对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研究

以云南大理为例对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旅游目的地是指那些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地方,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模式和吸引力。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云南大理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云南大理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亟需进行创新发展。
本研究将以云南大理为例,对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云南大理传统旅游资源的特点、现状和发展策略,探讨如何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为本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对于地区经济和文化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以保持竞争力。
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云南大理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策略和案例,可以揭示成功的模式和关键因素,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研究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文化传承保护。
随着旅游产业的变革和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旅游目的地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提升地区经济效益。
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研究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以云南大理为代表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创新发展,进而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和解决方案。
通过对云南大理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旨在帮助传统旅游目的地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类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达成一致,旅游开发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开发价值、开发原则、开发方式、开发影响及实证五大方面。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1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达成共识(1)基本概念的确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
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确定,使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行动中来。
(2)类型的界定。
“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
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传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饰、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
”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归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别。
此外还有人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标准与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按等级划分,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
目前,上述依据已基本被大家认可,受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类的影响,以表现形式、内涵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认可。
笔者认为,无论是内涵与表现形式划分法还是等级划分法,都是我们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使用,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先级的问题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等级综合评价。